王琦谈中医方药量效关系_倪胜楼_郑燕飞_陈传蓉_陈丽名_傅延龄
- 格式:pdf
- 大小:129.35 KB
- 文档页数:3
更是占据了榜首地位,这与辽宁对脾主运化研究的重视程度是密不可分的。
脾主运化研究的疾病以消化系统和内分泌代谢系统为主,并涉及到血液、泌尿、循环等多系统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的研究从2007年达到巅峰后呈下降趋势,内分泌代谢系统疾病的研究逐年稳步上升。
具体疾病的研究方面,糖尿病、胃炎和血脂异常症是热点,而结肠炎、哮喘、贫血、冠心病、高血压病、肝炎、脂肪肝、肥胖及痛风文献量都达10篇以上。
收稿日期:2013-01-06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资助项目(2010CB530604)作者简介:倪胜楼(1985-),男,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量效关系的文献理论研究。
通讯作者:傅延龄(1959-),男,湖北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量效关系的文献理论研究。
E-mail:fuyanling@bucm.edu.cn。
脾主运化做为主题词组配的8个副主题词中,属于生理学的51篇,属于药物作用的6篇,属于针灸效应的1篇,其余尚无文献报道,说明在免疫学、遗传学、伦理学、气功效应、辐射效应方面是研究的薄弱环节,与其他副主题词组配检索可得到治疗416篇,病理学42篇,化学15篇,诊断13篇,细胞学4篇,酶学2篇等,说明脾主运化研究的重点还是在治疗方面。
通过以上的计量分析,希望能帮助科研工作者了解脾主运化研究概况,发展趋势,开阔科研思路,确定研究方向,为中医的科研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邱均平.文献计量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88.[2]文庭孝,邱均平.科学评价中的计量学理论及其关系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29(6):650-656.[3]曹小玉,彭成.1994 2004年脾虚文献计量学分析[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5,28:63-64.[4]于琦,崔蒙,李园白,等.基于1999 2008年CBM数据库中医基础理论文献计量分析[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11(4):626-629.国医大师朱良春谈方药量效关系倪胜楼,傅延龄(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近年来,中医界对中医量效关系十分关注,研究很多。
王琦教授主病主方论王琦教授临证多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对方剂的使用颇有心得,跟师学习,往往有恍然大悟之感,观其用方,往往由源及流,发微道隐,不断启迪和拓展我们的临床思路,提高我们的临床技能,跟师3年,颇有感触。
用方思想经方论众所周知,王琦教授推崇和重视经方的使用,临床治疗常以经方为基础加减化裁,如用寒温并用、安蛔止痛的乌梅丸治疗久痢、慢性结肠炎,皆多历验不爽;用滋阴清热、淡渗利水的猪苓汤治疗尿路结石、血尿亦用之恒效;用和胃补虚、清热消痞的甘草泻心汤治疗湿热内郁的复发性口疮疗效颇佳;用和解少阳、和胃降逆的小柴胡汤治疗便秘也取得了很好的治疗效果。
正如他本人在《方药活用论》中所说“张仲景之学,实实在在运用于临床,乃是根本;张仲景之方,若灵活应用于今病,乃见生命。
张仲景方如何灵活运用,关系到学者自身的思维技巧。
张仲景之方,一方可以治多病,而不是因经定方。
经方应用,当以病机为核心,抓住了病机,就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王琦教授灵活应用经方,拓展经方的适用病证,使用经方往往根据方证病机而不拘泥于句下,其用经方治疗的病症涉及面很广。
活方论王琦教授临证不仅使用经方,也使用名方、专方、小方、自拟方,明其理而活其法,临证既能执守,又能圆通,如三子养亲汤原治老人痰壅气滞,咳嗽气喘等症,因其有理气化痰之功,故常用于痰湿之人肥胖、高血脂等症;千金苇茎汤原治肺痈,热毒壅滞、痰瘀互结证,因此方具有清肺化痰、逐瘀排脓之作用,故治疗多种皮肤科疾病,尤其是治疗皮肤红肿有脓疱的痤疮效果很好。
王琦教授在《方药活用论》提出:“经方时方各擅其长,无需各立门户;辨证用方专病专方,无需形同水火;复方单方择善而从,无需厚此薄彼;活方活法活用,全在领悟贯通。
”主病主方论王琦教授临证也主张主病主方,他推崇清代名医徐大椿在《兰台轨范·序》中所云:“欲治病者,必先识病之名,能识病之名而后求病之所由生,原其所由生,又当辨其生之因各不同,而病症所由异,然后考虑其治之法,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药。
国医大师王琦九种体质学说将逐渐普及
6月7日召开的国医大师王琦九种体质学术传承研讨会上,记者了解到由王老编著的九种体质书籍《人分九种我是谁》初稿已经完成,即将正式出版发行,王琦教授亲自讲解的九种体质课程也已录制完成。
国医大师王琦莅临现场,亲自讲述九种体质的理论体系,并希望让九种体质理论及实践能够推广普及。
王琦教授是从事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0余年。
他带领课题组历时30余年调查研究,总结出目前中国人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血瘀质、气郁质以及特禀质九种,每种体质都有各自不同的特征。
体质不仅决定了人的形态结构、心理特征,还决定了人们容易得哪些病。
人们如果了解了自己的体质,就能根据自己的体质类型,选择怎样吃、怎样起居、怎样养生,从而掌握自己健康的主动权。
2009年4月,根据王琦教授的研究,中华中医药学会正式发布了《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认为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分类判定》标准,为中医“治未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
同时,由王琦教授奠基的九种体质学说,其体质辨识结果,与西医的基因检测结果吻合。
据了解,为了推广传承九种体质理论,国医盛典(北京)
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作为九种体质生活馆项目的运营单位,将在全国建立万家“九种体质生活馆”。
同时以九种体质理论为基础,以九种体质生活馆万店连锁为基地,由王琦教授亲自设计开发了九种体质检测仪、中医膏滋、一人一方中药配方颗粒、九种体质茶等产品,以国民健康需求为导向,宣传健康知识,提高健康意识,构建健康大数据,更好为国人的健康养生服务。
【研习方法】与高徒谈如何学习与整理名家医案(二)王琦王琦(1943-),男,著名中医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973计划“中医原创思维与健康状态辨识方法体系研究”项目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著名老中医药专家,从事临床、科研、教育工作50余年,临床方面,善于诊治内科疑难病、男科以及过敏性疾病,先后培养博士后人员、博士、硕士、学术经验继承人90余名,主编医著60部,在国内外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引用6000次,国外期刊21篇,SCI收录15篇,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拥有发明专利6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局级一、二等奖13项,为中医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接上文......第二讲医案整理的4个要素要素之三,抓医家的胆识过人之处。
所谓有胆有识是在危急存亡之际的时候,能够技高一筹,力排众议,能吃得准,拿得住。
王孟英医案中的一个记录吐血的例子:“郑某,吐血盈碗,孟英脉之,右关洪滑,自汗,口渴,稍一动摇即血上溢,人皆虑其脱,意欲补之。
孟英曰,如脱唯我是问。
白虎汤加西洋参、大黄炭,一剂霍然(好了,不吐了,血止了)。
”在这种情况下,王孟英根据脉洪滑、自汗口渴,辨证气分内热蒸腾,血气上扰,选用白虎汤,但又要考虑“脱”的问题,血脱者益气,就加了西洋参。
这个时候如果不能清彻其内热还不行,选用大黄清热逐瘀,止血。
该方气阴两顾,清热逐瘀,十分周全(如果不用大黄炭而用生大黄这个医案更好),这就叫胆识。
要素之四,是揭示匠心独运的地方。
匠心独运是什么呢?就是开方用药别开生面。
举一个医案给大家:王旭高的《环溪草堂医案》中王旭高治一个妇人,月经不来。
除此之外“夫五志郁极,皆从火化,饥而善食,小水(便)澄脚如脓。
三消之渐,匪伊朝夕,即经闭消渴证。
王琦教授的中医体质类型
王琦教授是中医体质学的创始人,他将中医体质分为以下九种类型:
1. 平和质:这类人阴阳气血调和,体态适中、面色红润、精力充沛,平时患病较少。
2. 气虚质:这类人元气不足,容易疲乏、气短、自汗,平时易患感冒、内脏下垂等病。
3. 阳虚质:这类人阳气不足,平时畏寒怕冷、手足不温、精神不振,易患痰饮、肿胀、泄泻等病。
4. 阴虚质:这类人体内阴液亏少,平时手足心热、口燥咽干、鼻微干,易患虚劳、失精、不寐等病。
5. 痰湿质:这类人痰湿凝聚,平时面部油脂较多、多汗且黏、胸闷痰多,易患消渴、中风、胸痹等病。
6. 湿热质:这类人湿热内蕴,平时面垢油光、口苦、苔黄腻,易患疮疖、黄疸、热淋等病。
7. 血瘀质:这类人血行不畅,平时肤色晦黯、舌质紫黯,易患症瘕及痛证、血证等。
8. 气郁质:这类人气机郁滞,平时神情抑郁、忧虑脆弱,易患郁证、脏躁、百合病及梅核气等。
9. 特禀质:这类人先天失常,以生理缺陷、过敏反应等为主要特征。
以上是王琦教授提出的中医体质类型,每种类型都有其独特的生理和心理特征,了解自己的体质类型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保持健康。
国医大师王琦:中医学作者:来源:《商周刊》2018年第06期几千年没有断裂的中华文明孕育了中医学,它有科学的属性、文化的属性、哲学的属性。
所谓真善美的境界,科学是真.而当科学与文化、哲学相结合,才是真善美。
2018年2月24日,即墨古城大讲堂在即墨古城学宫明伦堂开讲,本期邀请到了国医大师王琦。
王琦,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国家中医体质与治未病研究院院长、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第四届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构建并完善了中医体质学、中医男科学、中医藏象学、中医腹诊学四大学术体系,开拓了中医原创思维、中医未病学等新的学科领域。
在本期大讲堂上,王琦以“中医学——人类文化的瑰宝”为题,谈及中医独特的文化价值、中医的文化内涵以及中医文化的转型三个问题,从哲学、文化、科学的层面,融会贯通,鞭辟入里,直指中医学的重大价值在于它是从人类生命的现在、过去和未来,来解读生命的全过程、全周期。
深入解读了中医对于中华民族以及世界医学发展的重要性。
令世界尊崇并受益的文化奇葩今天是农历正月初九,我国民间认为:农历正月初九是玉皇大帝的生日,即所谓“玉皇诞”、“天公生”。
亦称“天日”。
在中国的文化里,“九”是一个极具文化内涵的字。
第一,九字是数字单数中最大的数字,有最高、极限之意,所以“九”也代表九重天,天有九霄。
常言道:扶摇直上九重霄;第二,正月和初九都是阳数,两个阳数加起来吉祥,恰是“一阳初始”,是大自然开始“万象回春”的时刻;第三,始于九终于九。
九的谐音是永久的“久”。
是友谊的长久,也是健康的长久。
大家想不想为健康的长久鼓个掌?今天我要讲一个文化问题,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文化,但是《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里面都有涉及,那就是中医药文化。
从有人类生命活动开始,就有了医药活动,而中国人民的医药活动,就是中国人自己原创的“中医药活动”。
大家听完以后就会感到很振奋,因为我们世界上还有这样一朵文化的奇葩。
王琦运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经验文章标题:王琦谈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的经验目录1. 介绍王琦2. 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的基本原理3. 王琦的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经验分享3.1 病因辨析3.2 用药方案3.3 临床案例分享4. 个人观点与总结1. 介绍王琦王琦,中医师,擅长男科疾病的诊疗与研究。
在中医临床领域有着丰富的经验和独到的见解,尤其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方面有着独特的见解和成果。
2. 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的基本原理四逆散加味作为一种传统的中药方剂,有着温肾壮阳、祛寒散结的作用,是治疗男科疾病的重要药物之一。
其基本原理是通过温补肾阳、祛除寒湿等作用,来调整男性生殖系统的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男科病的目的。
3. 王琦的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经验分享3.1 病因辨析王琦在治疗男科病时非常重视病因的辨析,他深入研究各种男科疾病的病因,善于从中医的角度去分析和辨别病因,找出病变的根源。
只有找准病因,才能制定科学的治疗方案,才能更好地使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
3.2 用药方案王琦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时,根据病情及患者体质的不同,灵活地运用四逆散加味的药物配伍,个性化地调配药方。
他善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对四逆散加味进行加减,使之更符合患者的实际需要,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3.3 临床案例分享王琦在临床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成功案例,他治愈了许多男性患者的男科疾病,这些案例都充分展示了他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方面的丰富经验和独到见解,也证明了四逆散加味在治疗男科疾病上的有效性和独特性。
4. 个人观点与总结个人观点:在治疗男科疾病时,四逆散加味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药物,它对于温补肾阳、祛除寒湿、调整男性生殖系统功能等方面有着显著的疗效。
王琦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方面的经验,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他的治疗方法和丰富的临床案例证明了四逆散加味在男科疾病治疗中的重要性和独特性。
总结:通过对王琦在四逆散加味治疗男科病方面的经验分享,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于疾病病因的深入分析和个性化的用药方案对于治疗男科病的重要性。
亿万苍生,人分九种;一种平和,八种偏颇。
养生要综合养生、科学养生、个性化养生。
如春捂秋冻、冬吃萝卜夏吃、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等养生俗语均要针对个体情况。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体质与地域、性别和年龄等均有密切的关系。
养生不在养,而是一种心态,顺其自然。
人生要有追求,譬如带子、画画等。
善养生者,如牧羊也——庄子
如有羊落伍,将之赶上去,整个团队也就上去了。
1、九种体质
平和体质——安康
阳虚体质——怕冷阴虚体质——缺水
痰湿体质——肥胖湿热体质——长痘
气郁体质——郁闷气虚体质——疲乏
血瘀体质——长斑特禀体质——过敏
8、血瘀体质。
方药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思考*傅延龄 蔡坤坐 宋佳傅延龄,男,博士,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No .2010CB530604)(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北京100029)摘要:方药量效关系是中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方药量效关系的文献与理论研究包括7个方面的主要内容:经方本原剂量考证、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研究、证-量-效关系研究、方剂结构与量效关系研究、方药量效关系影响因素研究、随证施量原则研究,以及方药临床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研究。
经方本原剂量目前虽然不能得出最终结论,但方药剂量发展变化历史的研究有助于认识经方的本原剂量。
方药量效关系是一种/证-量-效关系0,所以对方药关系的理解,不可忽略证的因素。
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讲究方药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随证施量。
由于经方本原剂量尚难确定,所以也不能确定历史上存在经方剂量大幅缩小的变化。
大量的临床事实表明,中医方药具有较低的/剂量阈0和较宽的/治疗窗0,这与临床病证的复杂性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对方药的反应性有密切关系。
中医临床处方用药应该在辨证论治的原则下,讲究方药用量控制策略与方法,随证施量。
关键词:方药剂量;量效关系;文献与理论研究;经方本原剂量;剂量阈;治疗窗中图分类号:R28911D ocu m entary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aboutm edici nal dose -effect rela -tionshi p i n TC M for mulas*FU Yan -ling ,C A I Kun -zuo ,SONG Jia(Schoo l o f Precli n ica lM ed icine ,Be ijing Un i v ersity of Chinese M ed icine ,Be ijing 100029)Abst ract :I n the scientific research of TC M,dose -effect relati o nship i n TC M fo r m ulas is one of t h e m ost i m portant pro jects .The docum entary and theoretical researches on m edic i n al dose -e ffect re lationsh i p i n TC M fo r m ulas incl u de fo ll o w ing seven aspects :tex tua l research on the ori g ina l dosage of c lassica l for m ulas ,and studies on t h e deve l o pm ent and change h istory o f dosage i n for m ulas ,syndro m e -dose -effect re lationsh i p ,for m u la struct u re and dose -effect relati o nship ,i n fluenc i n g factors of dose -effect re lationsh i p ,princi p les of adm inistrating m ed icina l based on syndro m es ,and t h e stra teg ies and m ethods of contro lling dosage i n cli n ica l practice .The research on the develop m ent and change h i s tory of dosage in fo r m ulas is benefic i a l to understand the o ri g i n al dosage of classical for m ulas ,t h ough it is no t fi n ally obta i n ed up to the presen.t M ed icinal dose -effect relationship i n TC M for m ulas is a /syndro m e -dose -effect relationsh i p 0,therefore the TC M syndro m es cannot be neg lected w hen researching on dose -effect re lati o nship .On the pre m ise o f syndro m e d ifferentiation and treat m en,t the stra teg ies and m ethods o f contro lli n g dosage shou l d be no ticed i n order to ad m i n i s tra te m ed icina l based on syndro m es i n cli n ica l practice .Due to t h e origina l dosage of c lassica l for mu las is not clear ,the historica l ex istence of re m arkab le decrease o f dosage o f classical for m ulas is no t clear too .A large nu m ber of c li n ical cases have sho w ed that TC M fo r m ulas have lo w er dose t h reshold and w ider therapeutic w i n dow ,w h i c h is c l o se l y related to the co mp lex ity o f syndro m es ,ind i v i d ua l difference and reacti v ity to TC M for m ulas .K ey w ords :m edic i n al dosage i n for m ulas ;dose -effect re l a ti o nship ;literature and theo retica l researches ;ori g ina l dosage o f classical fo r m ulas ;dose thresho l d ;therapeutic w indo w#601#第33卷第9期2010年9月V o.l 33N o .9Sept .2010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 f Be iji ng U n i versity o f T rad iti ona l Chinese M ed i c i ne方药量效关系是中医学科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是中医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王琦:调体用药应用调体用药是指能够起到干预体质、调整体质偏颇作用的药物。
现对各种体质类型的主要调体药物进行介绍。
1. 气虚质调体药:党参、黄芪党参:《本经逢原》,云:“产山西太行山者,名上党人参。
虽无甘温峻补之功,却有甘平清肺之力。
”《医宗必读·本草征要》云:“党参,味甘,性平,无毒,入脾、肺二经。
补中益气,脾肺均宜。
……中气微弱、气短心悸,食少便溏、体倦易疲,鼓舞清阳,常服有济。
党参,功同人参,而力量较薄,但能久服,可无大弊。
”党参是常用的补气药物,功能补中益气,生津养血,在众多以补气为主的方剂中常作为主药出现,如补中益气汤、八珍汤、香砂六君子汤、理中汤、加减附子理中汤、调理益气汤等。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党参能够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故能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并且具有抗疲劳作用、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抗高温作用等。
这与中医治“气虚”是相吻合的,从而对机体起到“扶正”作用。
临床常用来治疗慢性疲劳综合征、脏器下垂、出血、脾胃虚弱等病证,王琦教授将其作为气虚质补气调体专药。
黄芪: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云:“味甘,微温,主痈疽久败创,排脓止痛,大风痢疾,五痔鼠瘘,补虚,小儿百病。
”历代医家对其临床效用均推崇备至,多有详载。
《日华子本草》云:“助气壮筋骨,长肉,补血,……血崩,带下,赤白痢,产前后一切病,月候不匀等。
”《名医别录》载:“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止渴,腹痛,泻痢,益气。
”李时珍称黄芪为“补者之长”。
黄芪作为补气要药,蜜制补气之力尤强,功能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
与人参同用,能增强补气功效,可治久病气虚体弱;配白术能补气健脾,可治脾气虚弱,食少便溏;配当归能补气生血,可治气虚血脱;配附子能补气助阳,可治疗腹痛、泄痢;与人参、白术、升麻等同用,能补气升阳,可治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子宫下垂,如补中益气汤;与人参、龙眼肉、枣仁等同用,又可用治气虚不能摄血的便血、崩漏,如归脾汤;配伍牡蛎、浮小麦等可止自汗;与防己、白术等同用,可治疗气虚水肿,如防己黄芪汤;配伍桂枝、白芍、生姜等即黄芪桂枝五物汤,可治疗气虚血痹的肢体麻木;配伍当归、川芎、桃仁、红花等活血化瘀药即补阳还五汤,可治中风后遗症之气虚血瘀等病证。
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4.10.011周玉朱浅议方药量效关系李晨辉1,倪胜楼2,傅延龄(1.北京中医药大学人事处,北京100029;2.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摘要:作者围绕方药量效关系这一主题对周玉朱教授进行了访谈。
周老认为,中药用量和疗效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性,即使同一药物,量不同效亦不同;量效关系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药材的质量、炮制、煎煮方法,以及患者的体质、生活方式等。
对于痼疾,周老首先强调要辨证准确,如不效可渐增其量;周老善用有毒药物,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强调使用时要在密切观察病情的基础上逐步加大药物用量。
临证中,周老喜用细辛,常突破常规用量,而收到意外之效。
关键词:访谈;剂量;量效关系;周玉朱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0-1719(2014)10-2055-02Opinions on Dose -Effect Relation of Prepared Herbs by Professor ZHOU Yuzhu LI Chenhui 1,NI Shenglou 2,FU Yanling(1.Department of Personnel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2.School of Preclinical Medicine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 :Professor ZHOU Yuzhu was interviewed at the topic of dose -effect relation in formula.Professor ZHOU believes aclose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dose and effect.Even the same Chinese herb ,the effect varies based on different doses.From hispoint of view ,the main influence factors on dose -effect relation include quality of medicinal materials ,processing ,decocting method ,constitution ,and life style ,etc.For intractable disease ,he emphasizes on the accuracy of syndrome differentiation ,and then gradually increases herbal dose if the efficacy is not satisfactory.He is adept at using toxic herbs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experience.He points out the dose should be gradually increased at premise of closely observing the illness.In clinical practice ,he is good at using Radix et Rhizoma Asari (xìxīn )in a larger dose compared with that stipulated by Chinese Pharmacopoeia ,which brings unexpected effects.Key words :interview ;dose ;dose -effect relation ;ZHOU Yuzhu 收稿日期:2014-04-17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0CB530604)作者简介:李晨辉(1971-),男,内蒙古商都县人,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经方的临床应用。
DOIʒ10.13192/j.issn.1000-1719.2014.01.020从量效关系谈李可老中医临床常用药物特点倪胜楼1,严芳2,何丽清2,傅延龄3(1.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2.山西中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山西太原030024;3.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北京100029)摘要:目的:从量效关系角度谈李可老中医临床常用药物的特点,以期为中医临床医师提供经验指导。
方法:以半结构式访谈的形式,就仲景本源剂量、量效关系的影响因素、量效之间的关系、大剂量用药安全性控制策略及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的中药饮片剂量观等方面对李老进行了访谈。
再者,对李老所编著的《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里的相关处方按照本课题组选定的常用50味药物(TOP50)统计了最小量、最大量、最常用量以及最常用量与201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饮片剂量上限值的相对比。
结果:李老某些药物使用剂量极大,如炮附子600g,生石膏500g,柴胡250g等,在选定的药物中有16味药物使用量超过100g,占30.77%。
李老用药的剂量阈比较宽泛,如大黄、生黄芪、炙甘草等13味药,其剂量阈值均过百。
而在其常用剂量与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饮片剂量的上限值的比较中,18味药物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限值一致,且有3味药物:生石膏、大黄、黄柏的常用剂量低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上限值。
结论:李老在急危重症中,尤其在亡阴亡阳时,其剂量大,一日数剂,且急煎频服。
对于毒性药物的炮制及煎服法值得当代临床医生在急救时效仿。
对于稳定期或者恢复期患者的常用剂量仍多数与《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接近。
关键词:量效关系;李可;重剂;半结构式访谈;最常用量中图分类号:R249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1719(2014)01-0050-04Discussion on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Herbs Commonly Used by Old TCMDoctor LI Ke in Clinic from Perspective of Dose-EffectRelationshipNI Shenglou1,YAN Fang2,HE Liqing2,FU Yanling3(1.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2.School of Basic Medical Sciences,Shan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aiyuan030024,Shanxi,China;3.School of Continuing Education,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ommonly-used Chinese herbs in clinic by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doctor LI Ke from the respective of dose-effect relationship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empirical guidance for TCM clinicians.Methods:Doctor LI was agreed with interview in the contents of original dosage of Zhongjing,influencing factors of dose-effect rela-tionship,relationship between dose and effect,safety control strategy on prescribing large-dose herbs,and opinions about dosage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stated in Pharmacopoeia of the People'sRepublic of China in2010edition,in the form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What's more,based on the selected50frequently-used Chinese herbs by our team,the prescriptions containing these herbs in the book experience album of critical,emergent,and complicated diseases treated by TCM doctor LI Ke compiled by him-self,whose minimum dose,maximum dose,and most commonly-used one were calculated as well as the ratio of most commonly-used dose to upper limited value of dose in the same herb set up in latest pharmacopoeia.Results:Some Chinese herbs used by doctor LI were in extremely large dosages,such as Fuzi(blast-fried,600g),Shigao(raw,500g),and Chaihu(250g),and so forth.Among all these selected herbs,there were16herbs whose dosages were over100g,accounted for30.77%.The dose range of these herbs applied by doctor LI was wide.To be specific,13Chinese herbs like Dahuang,Huangqi(raw),and Gancao(hon-ey-fried)whose dose ranges were more than100.In the comparison of ratio between dosage of most commonly-used herbs and up-per limit value of Chinese herbal pieces in the same herb in latest pharmacopoeia,dosages of18herbs were in accordance with those in the pharmacopoeia,and3herbs,Shigao(raw),Dahuang,and Huangbai,whose commonly-prescribed dosages were lower than those in the upper limit of pharmacopoeia.Conclusion:In the critical and emergent conditions,especially Yin exhaustion or Yang exhaustion,the dosage prescribed by doctor LI was larger with several packages per day which was decocted right away and taken constantly.The processing method of toxic herbs and decoction method can be adopted by TCM clinicians dealing with e-mergent cases.The commonly-used dosages for patients in the stable or recovery stage are mostly approximate to those formulated in the latest pharmacopoeia.Key words:dose-effect relationship;LI Ke;large dosage;semi-structured interview;most commonly-used dosage收稿日期:2013-07-20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10CB530604);北京中医药大学自主课题(2013-JYBZZ-XS-029)作者简介:倪胜楼(1985-),男,江苏盐城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量效关系的文献理论研究。
王琦:安枕方能无忧,阴阳和方能无碍
治疗焦虑及焦虑所引发的各种病症,只有安枕才能无忧,王琦教授自创高枕无忧汤,以法半夏配夏枯草,苏叶配百合来调理睡眠。
对于其他纷繁复杂的兼症,则究其病因,对症下药。
夏枯草20克,法半夏10克,苏叶15克,百合20克,鹿衔草20克,香附10克,菟丝子15克,女贞子15克,旱莲草20克,黄柏9克,龟板30克,炮姜6克。
水煎服,日1剂。
王琦教授认为,治疗焦虑及焦虑所引发的各种病症,只有安枕才能无忧,处方中用了他自创的高枕无忧汤为主药,即法半夏配夏枯草,苏叶配百合来调理睡眠。
对于其他纷繁复杂的兼症,则究其病因,对症下药。
于女士42岁正处于围绝经期前后,是一个女性体内的“太阳”和“月亮”在打架的时候,身体各种奇奇怪怪的症状蜂拥而起,比如于女士的“阴道不规则出血,尿路的热感,左足跟痛等等”。
对于这样的病症,王琦教授认为首要是调和阴阳。
王琦教授主要用了菟丝子、女贞子、旱莲草、黄柏、龟板来调和阴阳,因为于女士阴虚血热的症状很明显,所以重用了滋阴清热的药物。
鹿衔草、香附和炮姜就是“有是症用是方”了,鹿衔草主要是针对月经量多有血块,因为它既可以活血又可以止血,香附和炮姜主要就是针对小腹坠胀冷痛。
除此之外炮姜还可以温经止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