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石症不同阶段及其临床表现
- 格式:docx
- 大小:48.44 KB
- 文档页数:4
胆石症有哪些症状?*导读:本文向您详细介绍胆石症症状,尤其是胆石症的早期症状,胆石症有什么表现?得了胆石症会怎样?以及胆石症有哪些并发病症,胆石症还会引起哪些疾病等方面内容。
……*胆石症常见症状:胆囊积水、肝外胆管结石、胆绞痛、胆管梗阻、色素性胆结石、胆道梗阻*一、症状一般而言,胆石发生在胆道的不同部位时,其症状并不完全相同。
现按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及肝内胆管结石分别描述其临床表现。
1.胆囊结石的临床表现(1)胆绞痛或上腹痛:胆绞痛是一种内脏性疼痛,多数是因胆囊管被结石暂时性梗阻所致。
如果胆囊有急性炎症并存时,则胆囊壁可有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或增厚等病理表现。
在典型病例,患者常有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常位于右上腹或上腹部,重者表现为绞痛,疼痛可因进食而加重;部分病例疼痛可于夜间发作。
绞痛发作多发生于缺乏体力活动或缺乏运动者(如长期卧床者)。
胆绞痛的典型发作多表现为在15min或1h内逐渐加重,然后又逐渐减弱;约有1/3的患者疼痛可突然发作,少数患者其疼痛可突然终止。
如疼痛持续5~6h以上者,常提示有急性胆囊炎并存。
约半数以上的患者疼痛常放射到右肩胛区、后背中央或右肩头。
胆绞痛发作时患者常坐卧不安。
疼痛发作的间歇期可为数天、数周、数月甚至数年,在发作的时间上无法预测是胆绞痛的一个特点。
(2)恶心与呕吐:多数患者在胆绞痛发作的同时伴有恶心与呕吐,重者伴出冷汗。
呕吐后胆绞痛常有一定程度的减轻。
呕吐的持续时间一般不会很长。
(3)消化不良:消化不良表现为对脂肪和其他食物的不能耐受,常表现为过度嗳气或腹部膨胀,餐后饱胀及早饱、烧心等症状。
消化不良症状的发生可能与胆石的存在或并存有胆囊炎等有关。
(4)畏寒、发热:当并发急性胆囊炎时,患者可有畏寒、发热;当胆囊积水继发细菌感染形成胆囊积脓或坏疽、穿孔时,则寒战、发热更为显著。
(5)黄疸:单纯胆囊结石并不引起黄疸,只有当伴有胆总管结石或炎症(胆管炎),或胆囊结石排入胆总管引起梗阻时可出现黄疸,部分患者伴有皮肤瘙痒。
胆囊结石诊疗指南
一、定义
胆囊结石(cholecystolithiasis)在我国胆石病中发病率最高,临床上可表现为无症状型、伴发急性胆囊炎或慢性胆囊炎三种类型,(后两类型的诊治参阅“急性胆囊炎”和“慢性胆囊炎”)。
二、诊断
1.临床表现
1)症状:多数无症状,常在体检时经B超发现。
2)体征:多数无阳性体征。
2.辅助检查B超是最可靠的检查方法。
三、治疗
胆囊切除术是主要的治疗方式。
对于无症状的胆囊结石,一般不需立即行胆囊切除。
下列情况宜采用手术治疗:1.胆囊结石逐渐增大至2cm以上者。
2.胆囊结石多发且直径小于0.5cm,部分小颗粒结石易滑入胆总管,引起胆管炎或胰腺炎;
3.胆囊壁钙化或胆囊壁明显增厚。
4.伴发胆管炎或胰腺炎,或转为症状性胆囊结石且症状明明者。
5.结石充溢胆囊,胆囊已无功能。
胆石症证型及症候分析
1、肝胆蕴热:因情绪不舒,肝气失于条达,阻于胁络,故见胸胁胀痛,肝气横逆,易犯脾胃,蕴热中阻,故恶心呕吐,湿热交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可见身目微黄;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微红,脉微数乃肝胆蕴热之象。
2、肝胆湿热:湿热蕴结于肝胆,肝络失和,胆不疏泄,故见胁肋胀痛,湿热中阻,损伤脾胃,升降失常,故纳呆恶心,便溏或大便干结,肝胆郁滞日久致胁下痞块。
舌苔黄腻,脉弦滑,均是肝胆湿热之证。
3、肝络失养:(肝郁日久化热,耗伤肝阴)或(久病体虚,精血亏损),不能濡养肝络,故胁肋隐痛,悠悠不休,遇劳加重;阴虚易生内热,故口干咽燥;精血亏损,不能上荣于头,故头晕目眩,舌红少苔,脉细弦而数,均为肝阴不足之象。
中医鉴别诊断:
应于胃痛相鉴别: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痛时可以牵连胁背或兼胸脘痞闷,恶心、呕吐、纳差、嘈杂、嗳气,或吐酸、或吐清水、甚至吐血、便血等证。
应细问病史,详查病人,与胆石症不难鉴别。
胆囊结石症状的四个阶段
点击右上角立即关注,更多健康内容不再错过,不定期惊喜送给你
胆囊结石是肝胆系统的常见疾病,由于病程轻重不一,早期患者多无症状表现,病情发展到中后期,症状会更加明显,对身体的危害也更严重。
因此,胆囊结石症状表现可分为四个阶段。
胆囊结石症状的四个阶段
一阶段:出现胆囊小结晶,此时患者无明显自觉症状,对日常生活不会造成影响。
二阶段:形成胆囊小结石,常有厌油腻食物、腹胀、右上腹部隐痛不适和消化不良等症状。
多数小结石易掉入胆总管,发生继发性胆总管结石、胆源性胰腺炎。
三阶段:胆囊结石造成梗阻,根据梗阻程度、胆囊炎症轻重,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胆绞痛症状。
其特点为上腹或右上腹阵发性痉挛性疼痛,伴有渐进性加重,常向右肩背放射。
四阶段:由于结石长期位于胆囊内,引起反复机械性梗阻、感染、胆囊组织坏死等,常出现种种并发症。
引起一过性黄疸(表现为眼睛巩膜颜色变黄)、坏疽性胆囊炎及化脓性胆囊炎(出现高热寒颤症状)。
胆囊结石的后期阶段,不仅会引起频繁的胆绞痛,而且还会引起并发症,对胆囊功能以及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胆囊炎、胆石症临床表现胆囊炎和胆石症是常见的胆囊疾病,两者在临床上有一定的重叠,但也有各自独特的表现。
本文将从胆囊炎和胆石症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进行介绍。
胆囊炎的临床表现急性胆囊炎的表现急性胆囊炎是由胆囊内胆汁潴留、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炎症。
患者主要表现为以下症状:•上腹部剧烈、持续性疼痛,常伴有右上腹部压痛和反跳痛。
•发热、恶心、呕吐。
•胆囊区叩击痛阳性。
•黄疸、皮肤瘙痒少见。
慢性胆囊炎的表现慢性胆囊炎是胆囊长期受损后的炎症状态。
其临床表现相对较轻,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不适或隐痛。
•消化不良、呕吐、打嗝等。
•胆囊区压痛,但较急性炎症轻。
胆石症的临床表现无症状性胆囊结石许多患有胆囊结石的患者不会出现任何症状,这种情况称为无症状性胆囊结石。
当结石移动或引起其他并发症时,患者才可能出现症状。
胆石症的症状•胆绞痛:即胆囊痛,常发生在右上腹部,阵发性剧烈疼痛。
•消化系统症状:恶心、呕吐、打嗝、食欲不振等。
•黄疸:胆囊结石阻塞胆总管时可导致黄疸。
并发症胆石症的并发症包括胆囊炎、胆囊穿孔、胰腺炎等,这些并发症可能导致严重的健康问题,需及时治疗。
诊断与治疗诊断胆囊炎、胆石症的诊断主要依靠临床症状、体格检查以及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
治疗治疗胆囊炎和胆石症的方法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等。
急性胆囊炎常需手术治疗,慢性胆囊炎一般可以采用药物治疗。
而对于胆石症,可通过手术切除结石或药物溶解等方式治疗。
结语胆囊炎和胆石症是常见的胆囊疾病,临床表现各有特点。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至关重要,患者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及时就医处理。
胆石症胆道的解剖:胆道系统分为肝内和肝外两大系统。
包括肝内、肝外胆管、胆囊以及oddi括约肌等。
胆道系统肝内毛细胆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胆石病是指发生在胆囊和胆管的结石,是胆道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在人群中的患病率为5.6%,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胆石的成因主要是胆道感染,代谢异常、致石基因等。
1.胆道感染胆汁淤积、细菌或寄生虫入侵等引起的感染时2.胆管异物虫卵或成虫的尸体可成为结石的核心可促发结石的形成。
3.胆道梗阻弹道梗阻引起胆汁滞留,滞留于胆汁中胆色素在细菌的作用下分解为非结合胆红素形成胆色素结石。
4.代谢因素主要与脂类代谢有关脂类代谢异常可引起胆汁成和分理化性质发生变化使胆汁中的胆固醇成过饱和状态沉淀结晶形成结石。
5.胆囊功能异常胆囊收缩功能减退胆囊内胆汁瘀滞又有利于结石的形成。
6.致石基因和其他因素近年来研究表明,胆囊结石的发生由多种未确定的基因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致。
胆石的分类1.胆固醇结石2.胆色素结石3.混合型结石一.胆囊结石胆囊结石发生在胆囊内的结石,主要为胆固醇结石和以胆固醇为主的混合性结石,常与急性胆囊炎并存主要鉴于成年人女性为多,男女之比约1:3 。
病因胆囊结石是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主要与脂类代谢异常,胆囊的细菌感染和收缩排空功能减退有关。
病理生理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引起胆囊收缩,或睡眠时体位改变,导致结石移位,并嵌顿于胆囊颈部而导致胆汁排出受阻,胆囊强烈收缩发生胆绞痛。
临床表现1.症状(1)腹痛表现为突发的右上腹阵发性剧烈绞痛,可将右肩部肩胛部或背部放射。
常发生饱餐进食油腻食物后或睡眠时。
(2)消化道症状常伴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腹部不适等非特异性消化道症状。
2.体征有时可在右上腹部触及肿大的胆囊。
可有右上腹部压痛,若激发感染右上腹部有明显的压痛反跳痛或肌紧张,检查者将左手平放于病人右肋部拇指置于右腹直肌外援与肋弓交界处,嘱病人缓慢深呼吸,是肝脏下移,若病人因拇指触及肿大的胆囊引起疼痛而突然屏气,称为Murphy征阳性。
胆石症(一)概述:胆管或胆囊产生胆石而引起剧烈的腹痛、黄疸、发烧等症状之疾病,称为“胆石症”。
胆石症是最常见的胆道疾病。
(二)类型:按结石所含得成分,分为三类:胆固醇结石、胆色素结石、混合型结石,其中以胆固醇结石最为多见。
按发生的部位来分,可分为胆囊结石、肝外胆管结石和肝内胆管结石,其中胆囊结石占全部结石的50%左右。
(三)症状:1.急性期:(1)急性胆囊炎①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可放射至右肩背部,甚至可诱发心绞痛,②可有不同程度的发热,③常有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
④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2)急性化脓性胆管炎:腹痛、寒战、发热和黄疸是胆总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的典型表现。
2.慢性期(发作间歇期):(1)慢性非结石性胆囊炎其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多为右上腹或上腹不同程度的隐痛或刺痛,进食油腻食物或劳累后症状加重。
(2)慢性结石性胆囊炎多有反复发作或绞痛史,每于冬秋之交发作较频繁。
较大结石有时长期无症状。
(3)慢性胆管炎与胆管结石其临床表现亦不典型,可无症状或类似慢性胆囊炎的征象。
(四)病例:患者710床潘跃龙60岁,以“反复右上腹痛4年,再发2个月,加剧1天”为主诉平车入院。
拟诊:腹痛待查。
入院时,患者情绪忧虑,腹平软,右上腹及右中腹压痛,轻反跳痛。
遵医嘱予补液,抗炎等治疗,予二级护理。
指导低脂饮食并予相关的健康教育。
2012年6月14日在全麻下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五)术前护理:紧急手术前处理,同急性腹膜炎手术。
择期手术前的准备同胃切除术。
(六)术后护理:1、按围手术期术后护理常规2、病情观察: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尤其是心率和心律的变化,记录有无出血和胆汁渗出,注意观察黄疸程度及消退情况。
3、营养支持:肠道功能恢复,肛门排气后可进清淡流质,后逐渐转为低脂饮食。
4、T 管护理常规(1)妥善固定,引流管长短要合适。
(2)保持导管通畅,每日更换引流袋,注意无菌操作,观察并记录胆汁的量、颜色、性状。
术后4小时内胆汁约为300~500ml。
胆结石有什么症状,如何治疗?(四川省盐源县人民医院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 615700)在日常的生活中,很多人都受到胆结石的困扰,这种疾病的发生往往由于多种原因造成的,而一旦患上这种疾病,就会对患者的身体和精神造成很大的痛苦。
所以,人们一定要认识到胆结石的危害性,在日常生活做好对此疾病的预防,而患者就需要积极进行治疗的配合,及时进行健康身体的恢复。
1 胆结石的症状 1.1腹痛对于胆结石患者来说,胆绞痛是最典型的症状,在患者的上腹或右上腹的位置会存在阵发性、痉挛性疼痛感,此症状往往随着病情发展还会愈发严重,过程中会逐渐朝患者右肩背的位置进行放射发展。
大部分患者都是突然发生胆绞痛,特别是吃太饱、过度的劳累和剧烈的运动后,更为得明显。
患者躺着时,结石容易进入胆囊管中,则一部分的患者会在睡觉时出现突然性的疼痛。
患者每次疼痛的发作时间一般会持续有十分钟至几小时的时长,此疼痛感在逐渐消失后,就说明结石已经慢慢进入了胆囊内。
1.2胃肠道的症状当患者出现胆结石的急性发作时,不仅会存在疼痛感,还会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的反应现象,且在呕吐后往往疼痛感并不能有效缓解。
当患者发生此类的症状后,还常表现厌油腻食物、腹胀和消化不良等情况。
1.3发热往往胆结石会导致胆囊炎的发生,且胆囊炎会造成患者身体的发热情况,特别是坏疽性的胆囊炎和化脓性的胆囊炎等造成发热症状更为明显,还有一些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寒颤情况。
1.4黄疸胆结石的患者还可能存在黄疸情况,往往在剧烈的疼痛后比较明显,但黄疸症状一般较为轻微并不是十分严重。
黄疸症状主要是因为胆结石造成胆囊炎发生,且导致胆囊的梗阻,同时伴有一系列肝细胞的损害等情况而发生黄疸。
2 产生胆结石的原因 2.1个体原因出现胆石症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年龄,随着人们年龄逐渐增加,胆结石患有的几率就会增加。
年龄和胆汁内胆固醇饱和度存在正相关的关系,而和胆酸的合成以及胆酸池大小存在负相关的关系。
另外,相关研究也表明肥胖也容易导致人们较为常出现胆石症,肥胖者的胆囊存在收缩性的改变,进而造成胆结石的容易形成,且危险性也会增加。
胆石症的临床检查分析胆石症是腹部外科常见病。
在急腹症中仅次于急性阑尾炎、肠梗阻而居第三位。
如处理得当,治愈率可达85%以上,但仍有部分效果不满意,值得研究。
从发病率上看胆囊结石的发病在20岁以上的人便逐渐增高,女性以45岁左右达到高峰,男性在更年期以后也明显升高,儿童少见,一般中年以上者多见。
女性略多于男性,男女发病率之比为1:1.9~1:3,经产妇或肥胖者也多见。
原发性胆管结石者以20~40岁为发病高峰,青壮年多见,无性别差异。
从地域来看,在我国、日本原发性结石,特别是肝内结石发病率高,我国南方农村更为常见,而欧美等西方国家较少见。
在胆囊结石方面,我国北方及西北则较南方为多见。
另外,有的胆石没有症状即所谓“静止结石”,或很少症状,仅在尸检或在B超检查时偶然发现,故本病的实际发病率较临床为高。
1 临床表现胆石症与胆囊炎关系密切,临床表现有其共性,主要如下:1.1 症状1.1.1 急性期(1)腹痛:多在夜间突然发作,上腹或右上腹剧烈绞痛,阵发性加重,可放射至右肩背部或右肩胛骨下角区。
常伴有恶心呕吐,病人坐卧不安、大汗淋漓,随着病情的发展,腹痛可呈持续或阵发性加剧,范围扩大,甚至呼吸、咳嗽,转动体位亦可使腹痛加重。
(2)黄疸:胆囊周围及胆管梗阻,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3)消化道症状:患者常有恶心、呕吐、腹胀和食欲下降等,呕吐物多为胃内容物或胆汁。
(4)寒战高热:体温高达40~41℃。
是胆管内感染向上扩散,细菌和内毒素进入血流引起的中毒反应。
1.1.2 慢性期(发作间歇期)1.2 体征胆(肝)总管结石并急性胆管炎时,除有黄疸外,上腹剑突下或右上腹压痛、腹肌紧张较明显,肝肿大并有触痛,肝区叩击痛。
1/3的病人可触及肿大的胆囊、有压痛。
如胆囊管汇合处近端梗阻、或胆囊原有病变,则摸不到胆囊。
而慢性胆管炎胆管结石者,可有或无黄疸,上腹或右上腹有深压痛、无肌紧张,如长期梗阻,则可出现胆汁性肝硬化、门脉高压的体征、脾肿大。
胆石症是指胆道系统(包括胆囊和胆管)的任何部位发生结石的疾病,病因不明,考虑是由营养代谢因素、胃肠道疾病、感染和基因等多种因素导致。
根据构成成分不同,胆结石分为:胆固醇结石、黑色胆色素结石、棕色胆色素结石。
目前认为,胆石症的自然病程有三个阶段:无症状阶段、有症状阶段和并发症阶段。
1.无症状阶段
大多数胆石症不引起临床症状,有的胆囊结石是在体检时被发现的。
患者无不适反应。
2.有症状阶段
仅有15%~20%的胆石症会出现临床症状,每年发生率约为1%~2%,主要是由于结石进入胆囊颈部胆总管处。
初发症状通常为胆绞痛,以并发症为首发表现者少见。
症状出现后,相当一部分患者症状会反复发作。
每年约有1%~2%的有症状结石患者出现并发症。
胆结石症状主要是胆绞痛,右上腹部或季肋部疼痛,向后背或右肩部放射。
通常由结石嵌顿在胆囊颈部或胆囊管引起,还与胆囊收缩有关。
疼痛持续时间30分钟到6小时
不等,出现和缓解都比较慢,可伴有恶心、呕吐。
疼痛一般在餐后15分钟到2小时出现,也可与进食无关。
有的患者夜间会因疼痛而醒来。
出现典型的胆绞痛时常预示着出现并发症的概率会增加大。
打嗝、腹胀、口苦其实并不是由胆囊结石引起。
脂肪泻并不是胆石症患者所特有的症状。
3.并发症阶段
该阶段包括急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胆总管结石、胆道梗阻、逆行性胆管炎、急性胰腺炎、胆肠瘘和胆囊癌。
胆囊动力减退和肥胖的患者更易出现并发症。
胆囊结石进入胆囊颈部会引起胆囊管梗阻,胆囊内压力升高。
滞留的胆汁会对胆囊黏膜产生化学刺激,容易引起细菌入侵,导致急性或慢性胆囊炎。
(1)急性胆囊炎:
持续的胆囊管梗阻引起炎症反应,疼痛持续时间长且重,常超过5小时,出现发热、恶心、呕吐、白细胞增多,查体时发现标志性的右肋下压痛以及Murphy 征。
如果不经过治疗,急性胆囊炎自行好转,但慢性炎症持续存在,可能会再次出现急性胆囊炎发作。
急性胆囊炎如果病情加重会出现胆囊穿孔和坏疽形成脓肿。
腹膜炎少见。
(2)慢性胆囊炎:
是由急性胆囊炎或胆绞痛反复发作引起。
结石症或急性胆囊炎反复发作,会引起胆囊局部创伤、缺血,导致纤维化、萎缩、胆囊功能丧失等慢性炎症反应。
慢性胆囊炎的症状和查体常常比较模糊,不明确,也可以无临床症状出现。
典型的表现是右上腹部疼痛或不适,尤其是饱餐后。
其他不典型的症状包括腹胀、胃肠胀气,如果出现胆囊管梗阻,查体可触到肿大的胆囊。
有时因为伴随一些消化道症状,导
致部分患者行胆囊切除术。
手术可以治愈胆囊炎,但可能会引起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或胆管狭窄。
(3)胆总管结石:
常常来源于胆囊结石,由胆囊结石进入胆总管所致,大约15%胆囊结石患者同时合并胆总管结石,约95%的胆管结石患者同时合并胆囊结石。
胆管的原发性结石通常由寄生虫或细菌感染引起,主要是棕色胆色素结石。
进入胆总管的结石,可以排入十二指肠内,不引起临床症状,也可引起急性胰腺炎发作,或是继续在胆总管内,但不引起临床症状。
胆总管结石临床症状的发生率高于胆囊结石。
胆总管结石的症状主要是肝外胆道梗阻或胆管炎,胆结石进入胆总管后,可能引起胆道部分梗阻,出现梗阻性黄疸,胆道梗阻后容易引起感染,出现胆管炎,继而可引起肝脓肿。
相比胆囊结石,胆总管结石引起的并发症更重、更常见。
胆总管结石可以引起肝内胆管扩张,如果胆总管结石持续存在,可能引起胆管狭窄和继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甚至胆管癌。
(4)急性细菌性胆管炎:
常常是由结石堵塞胆总管远端所致,典型的临床表现包括胆绞痛、黄疸和发热(Charot三联征),寒战也很常见,尤其是年老患者更易出现意识模糊、嗜睡、谵妄。
80%以上的患者会出现白细胞增多、血清胆红素水平超过2mg/dL。
急性细菌性胆管炎常见的细菌感染是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假单胞菌、肠球菌、变形杆菌,也可见厌氧菌如脆弱类杆菌和产气夹膜杆菌。
如果细菌由胆道入血,可引起菌血症和败血症休克。
如果不经过积极治疗,死亡率极高。
(5)胆内瘘:
是由于胆囊炎导致结石进入邻近器官所致,常见的是胆十二指肠瘘,急性和慢性胆囊炎均可引起,但慢性胆囊炎更常见。
结石可以通过粪便排出,也可堵塞在
肠道内,尤其是回肠末端,引起结石性肠梗阻。
(6)其他:
如果胆结石堵塞在壶腹部胆管内,会引起胆源性胰腺炎。
相对于大结石,胆泥或小结石更易引起胆源性胰腺炎。
Mrrizi综合征临床少见,是由于结石聚集在胆囊管,胆总管受压导致胆汁淤积所致。
胆囊结石很少引起胆囊癌,如果为预防胆囊癌行胆囊切除术,是不可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