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教师体罚学生的成因及预防措施
- 格式:doc
- 大小:24.00 KB
- 文档页数:2
校园体罚现象分析及纠正对策摘要: 教师体罚学生,国家法律明文禁止,但仍有少数学校的个别教师存在体罚学生的现象。
为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防范教师体罚学生,可采取以下的对策:改变传统评价方式, 实施素质教育;加强教师职业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育人观;关心教师心理健康,减轻其精神压力;加强法制教育,做到违法必究。
关键词:体罚学生;现象;对策尽管各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三令五申严禁体罚学生,但是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却禁而不止,屡见不鲜。
在报刊、互联网上常常会有关于体罚学生并造成伤害的事件的报道。
体罚既伤害了学生身心,又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认真对待。
一、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分析2006年12月18日上午,贵州省黔西县太来中学八(3)班,一雷姓教师进行早辅导,发现迟到学生多,且家庭作业未完成。
为了惩罚未完成作业的学生,该教师用竹条对女学生打手心,对男生则打耳光,未做一题打一下。
一孙姓男学生被打成“耳鼓膜穿孔”[1] 。
2008年1月15日上午,四川省青神县初级中学一名学生数学作业未完成,被教师体罚到气温只有3℃至4 ℃的教室外听课。
下午考试,教师为了防止学生作弊,要近30名学生将桌椅搬到教室外露天参考,学生被冻得直哆嗦,有的在打喷嚏和咳嗽。
据记者采访,该校教师经常用打手心、罚站、蛙跳和下蹲等形式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
该校个别教师认为这是为了帮助学生改正错误, 是为了学生好[2]。
近年来,有关教师体罚学生的报道数不胜数,手段之恶劣,花样之繁多, 实在令人愤恨。
笔者将教师体罚归纳为行为体罚和心灵体罚两种,其中,行为体罚可分为教师直接体罚和让学生体罚(变相体罚)两种。
行为体罚即教师对学生身体直接伤害。
重则用教鞭、三角尺等工具殴打学生肉体,轻则用粉笔头、黑板擦击打学生,更为严重的有用绳索、胶带捆绑学生,使之不得动弹的行为。
变相体罚即教师以各种借口或某种形式对学生进行惩罚。
如让没有违纪的学生体罚违纪学生,或让违纪学生相互打耳光等;罚跪,让违规学生跪在教室或座位上听课;罚站,让行为“不轨”的学生站着听课;罚跑,让不守纪学生在操场上跑步数圈,甚而直至晕倒;罚劳动,让犯规学生一人打扫教室或厕所卫生,或罚值日一周;关禁闭,把违纪学生关在一间黑屋子里反省,或关在教师办公室里不让回家吃饭、喝水等;罚作业,写错一字,罚重写数十遍至数百遍,或错一道题,所有作业重做一遍。
中学生作文指导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心理成因分析与对策因普布四郎摘要:当前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体罚的现象,教师采用暴力手段“治理”学生,而这在管理学生中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方法,体罚将会对学生造成身体以及心理上的伤害,甚至为学生留下的心理创伤不可磨灭。
教师采用体罚的形式对待学生,大多是受心理因素诱导,基于此,本文主要分析教师体罚学生的心理成因,并根据相关因素采取有效应对策略,以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教师;体罚;心理成因;对策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应该平等的对待每一位学生,并营造民主、平等、理解、尊重的教学氛围,并经常鼓励和表扬学生,促进学生健康快乐成长。
我国法律禁止教师采取体罚等手段来教育学生,然而实际教学中还存在教师体罚学生的情况,尤其是小学阶段。
小学生年龄小,心智不健全,面对教师的体罚很少抵抗,然而这一暴力行为会给学生幼小心灵造成严重伤害,影响学生个性发展,甚至是健康发展,教师在学生中的威信也会随之降低。
教师为何会体罚学生?其具备怎样的心理?又该如何解决?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
一、教师体罚学生的心理成因(一)权威心理小学教师为了维持纪律和秩序,以满足其规范的要求,并落实自身权利,以此提升自身权威性。
一些教师为了捍卫自身尊严,采用体罚学生的方式维护自己所谓的教师权威,而事实上这是滥用社会赋予教师的教育权力。
其采用传统封建管理办法对待学生,对学生非常严厉,为的是使学生言听计从,将违背教师意愿、冒犯教师的学生进行惩罚,原因是不尊重教师。
或许教师可通过体罚方法使学生认识到他的“权威”,但学生无法在心理认同教师的地位,会使学生形成社会否定感,严重时心理扭曲,对其社会性发展产生阻碍。
(二)控制心理当学生行为不符合群体行为,或是与教师为其设定的发展轨迹产生偏离情况时,教师将会采用体罚方法来矫正学生的消极行为。
教师对不守纪律学生进行体罚时,被当做有效的管理纪律方法,这不会产生消极连锁反应。
在社会学习理论中有描写到:人们看到他人的成败时,将会增强或削弱自身相同的行事方式倾向。
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15条就明确规定,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的行为。
教师法第37条也规定,对体罚学生,经教育不改的教职员,学校或者教育行政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或者解聘。
教育主管部门也三令五申,严禁教师直接或变相体罚学生。
而体罚学生对学生造成伤害的后果教师们也心知肚明:对学生造成伤害较轻者通报批评,对学生造成伤害较重者受到刑罚处罚。
但这些法规及处罚并没能阻止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发生。
据我和我任教乡场6所学校老师私下交流,这些学校的部分教师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体罚学生的现象;在每年两次的电大考试时,和伊犁其他县市的教师同仁住在一起,偶尔交流时,这些县市的老师们也都表示:所在学笑学的部分教师也存着不同程度的体罚学生的现象。
造成体罚学生的原因是方方面面的,既与学校的运作有关,与学生有关,还与教师心理健康、法制意识、传统观念和当前教育的"指挥棒"等有关。
如何攻克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这一"顽疾"呢?下面是笔者对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两大方面的看法,以供商榷。
一、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一)侥幸心理暗中作祟个别教师以身试法1、违纪违法--手段高。
不少教师明明知道体罚学生违纪违法,却自认手段高明、隐秘,无人知晓,背地里进行体罚,就是查起来,还可来个死无对证,死不认帐。
2、自持有"理"--心不虚。
认为自己的心是好的,只不过是好心办了坏事,问题不大,何况自己还相对于学生是强势群体,自然会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3、家长授意--壮了胆。
"严是爱,松是害"的观念还很流行,不少家长都要求教师管严些,教师认为体罚学生似乎是"分内之事"。
4、"敲敲打打"--无所谓。
不少教师认为敲一敲,打一打,给他个警告,这也没什么大不了,况且别人就没事,自己也不会那么倒霉。
体罚学生,不论是指教师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或维护课堂秩序,还是学生家长认为“棍棒出孝子”,这种以暴力的方法或以暴力相威胁,以其它强制性的手段,侵害学生的身体健康的侵权行为,都有其违法性。
但在教学中,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传统观念的影响中国几千年的封建教育所总结的成功经验是:严师出高徒,棍棒出孝子。
“头悬梁,锥刺股”都是强迫学生学习,教书先生的戒尺是教育学生的法宝,特别是面对调皮学生,似乎是除了体罚,别无选择。
甚至连家长也认为,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只要不过分,许多家长和老师谈及学生的学习,总是说:我们家的孩子不好好学习,要打!二、教师的心理不健康或心态不佳教师的心理不健康多数是由于工作压力大,把体罚学生看作是权威意识,在他们看来师道尊严神圣不可侵犯,认为教师对学生握有生杀大权;或者是名利心太强,不允许学生有错误。
这种不健康的心态往往导致教师对个别不听话的学生“恨之入骨”进而“大打出手”。
三、学生引发的诱因中小学生年龄小不懂事,加之在家里是“小皇帝”和“小公主”,特别是农村有大量留守儿童的涌现,城市里也多了“流动的花朵”。
这些学生由于家庭的种种特殊原因,常常造成管理的“盲区”,因此很多学生忘乎所以,给学校管理带来了严重的危机。
同时,被体罚的学生往往是不听话、调皮、或成绩差的学生,他们的言行有时实在太过分,令许多教师感到“教师难当,书难教”。
稍不理智,就容易酿成体罚事件。
针对以上教师体罚学生产生的原因,如何有效地预防和治理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意识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的领导应有计划、有步骤地组织教师学习各种教育法律法规,尤其对一些具体的有关严禁教师体罚学生的法律条款,如《义务教育法》第十六条、《教师法》第三十七条、《未成年人保护法》第十九条等更应反复强调,增加教师的法制观念和守法意识,提高教师对“法”的规范性和约束性的认识,引导教师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形成依法施教的良好风气。
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分析与预防对策禄劝民族小学:鸿雁摘要:教师体罚学生已成为一种常见的教育现象,但这种现象是一种严重的行为,教师虽明知却还要冒犯,有其根本的原因,作为教师,应当加深理解和认识并加以防,以确保自身依法执教,同时也要维护好学生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体罚、变相体罚、行为、预防对策、依法执教教师体罚学生是对学生直接的肉体打击,让学生身体上感受到疼痛或难受,从而达到教育目的。
变相体罚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的罚站、罚跑、罚跪、罚面壁、罚体力劳动、罚抄写、威胁、呵斥、讽刺、挖苦、辱骂、刁难等心理攻击,甚至是比直接的身体打击更易伤害学生的体罚,批评也有变相体罚之嫌。
通过变相体罚,让学生体会到不按要求完成任务或有意违反是要付出代价的,以此来警示学生的所作所为。
体罚加上变相体罚,造成了教师对学生不能说不能打不能骂。
通过对学生的身体进行的惩罚而企图达到教育训练目的的手段,经由制造身体上的痛苦,或经由控制身体造成心理上的痛苦,称之为惩罚。
对学生进行惩戒教育是可以的,但对学生实施体罚就与国家法律相违背。
其中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禁止体罚学生”,而这项法律的实施细则也规定“学校和教师不得对学生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此外,我国教师法也规定“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或者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即便如此,教师们仍然我行我素,为所欲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实在与其漠视法律相关,应该说,体罚教育有百害而无一利,它是一种极端愚昧、变态的非正常行为。
因此,当务之急是尽快强化教师的师德教育,树立法制意识,切不可做出让人遗憾终生的事!那么,教师如何才能做到依法执教,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学生,怎样预防教师体罚学生这一行为的发生呢?下面就此为题加以讨论。
一、教师产生体罚学生这一行为的原因分析:(一)、受传统思想的影响。
对中国而言,人们的思想始终受到封建思想的侵蚀,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子女被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
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三篇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时有发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
这些案例不仅令人震惊,也引发了对教育体制和教师教育的反思。
本文将通过分析三个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探讨这一问题的背后原因,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案例一:小明遭受教师体罚小明是一名初中生,他在学校里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受到了教师的体罚。
教师用尺子狠狠地打在他的手上,导致小明手部受伤。
这一事件引起了学生家长们的强烈不满和抗议,最终导致了教师被停职。
这个案例暴露出了教师体罚学生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教师对学生的情绪管理不当。
教师在面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时,应该冷静应对,而不是动辄使用体罚。
此外,教师的教育方法也需要改进,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不是简单地依赖体罚来达到纪律管理的目的。
案例二:体罚导致学生心理创伤在某高中,一名学生因为迟到被教师体罚。
教师将学生罚站在教室前面,还当众羞辱他。
这一事件对学生的心理造成了巨大的创伤,他开始失去自信,对学习产生了抵触情绪。
这个案例揭示了教师体罚学生对学生心理健康的严重影响。
教师在处理学生违纪问题时,应该采用更加温和的方式,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
学校也应该加强心理辅导工作,帮助学生恢复自信,重新投入学习。
案例三:教师体罚学生的根源问题在一所小学,一名教师经常对学生进行体罚,甚至有时过度使用暴力。
这一问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开始思考教师体罚学生的背后原因。
教师体罚学生的根源问题不仅仅是个别教师的行为问题,更是教育体制和教师教育的问题。
教师应该接受更加全面的教育培训,学习如何正确处理学生的问题,如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同时,学校和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对教师的监督和管理,建立健全的教师评价体系,确保教师的专业素养和道德修养。
总结与展望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引发了对教育体制和教师教育的反思。
教师应该注重情绪管理,改进教育方法,关注学生心理健康。
作为一名教师,我深知教育事业的重大责任。
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
然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中,教师体罚学生的问题依然存在。
对此,我深感痛心,同时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一、教师体罚现象的成因1. 传统观念的影响。
在我国,长期以来存在着“不打不成器”的观念,认为体罚是教育的一种手段,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孩子受到适当的体罚有助于成长。
这种观念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教师体罚现象的发生。
2. 教师素质不高。
部分教师缺乏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对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估计不足,导致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体罚的方式来管理学生。
3. 教育资源不足。
在我国,部分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教师工作任务繁重,难以全面关注每个学生的成长。
在压力之下,一些教师可能选择体罚作为管理学生的手段。
4. 社会风气的影响。
在现实生活中,一些不良现象如暴力、欺凌等时有发生,这给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使得他们在面对学生问题时,容易采取体罚的方式。
二、教师体罚的危害1. 伤害学生身心健康。
体罚不仅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伤害,还会对他们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如自卑、焦虑、抑郁等。
2. 削弱师生关系。
体罚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不利于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3. 影响学校形象。
教师体罚现象一旦曝光,将严重影响学校的形象,损害学校的教育质量。
4. 违反法律法规。
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教师不得体罚学生。
教师体罚行为违反了法律法规,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三、预防和解决教师体罚问题的措施1.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
通过开展师德师风建设活动,提高教师的道德素养,使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自觉抵制体罚行为。
2. 提高教师专业素养。
加强教师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使他们在面对学生问题时,能够采取合理、有效的教育方法。
3. 完善学校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学校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行为的监督,对体罚行为进行严肃处理。
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内容摘要]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农村中小学和私立学校尤甚,原因既与学校的管理运作有关、与学生有关,还与教师的法制意识、心理健康和传统教育观念等有关,杜绝体罚学生行为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关键词]体罚,学生,现象,原因,对策一、教师体罚学业生的原因浅析(一)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古语云:“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不打不成才”、“教不严,师之惰”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教育所总结的成功之道。
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明令禁止体罚学生,并上升在法律的高度,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面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似乎除了体罚,别无选择,甚至连许多家长也认为,老师不体罚学生,学生就不怕他,就是为师不严,就是教师无能,就不是好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只要不太过分,家长授意教师体罚,部分家长仍流行“严是爱,宽是害”的思想。
(二)当前教育的“指挥棒”的作用目前,以学生统考成绩给学校排名次,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师工作质量的倾向依然严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仍是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模的决定性因素。
不少教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大打题海战,不准出错,做错一题罚抄多遍,写错一字罚写二三十遍等不科学、不具人性化、强人所难的做法时有发生。
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反抗自然就有体罚。
尽管它不合法,但它是解决问题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
(三)学生行为更显“猖狂”,教师无奈亮“杀手”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事,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有些孩子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家里娇生惯养;有些“空巢”家庭的留守儿童,家庭对其管教不到位,忘乎所以或自由散漫,给学校或班级的管理带来了危机。
1、学生“懒、惰”现象突出。
农村很多中小学生特别懒惰、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如不采取“措施”,学生就不会去完成,另外,面对一些老师把学生“管住”了,考试分数就上去的现实,更多老师受到挑战,也就效仿,对懒学生、贪玩学生采取“措施”。
试论教师体罚学生的问题合浦县沙岗镇江北小学潘平远【内容摘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是中小学教育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当今,在农村、城镇中小学体罚学生现象仍相当严重,这种教育手段不仅违背教育规律,不仅对学生的成长造成极大的损伤,而且损害学生的身生健康,影响学生良好的个体社会化形成。
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来源于对法律认识不深,缺乏预防意识,实际压力巨大,教师严重心理问题,教师自身教育能力低下,社会观念也是导致体罚盛行的重要原因,欠缺教育方法,学生行为过份不听老师善意劝阻,教育。
对于教师体罚学生这一现象,我们要采取防止措施,加强教师的法制教育,启迪教师的民主意识,建立严格的教师管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水平。
【关键词】变相体罚、体罚、学生伤害、影响体罚是一种具有严重病理的教育方式或者教育手段。
它侵犯了学生的健康权、身体权、人身自由权等权利,但是我们大力提倡素质教育21世纪的今天,教师不尊重学生、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现象时有发生。
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和手段非常之多,那么教师为什么要体罚学生呢?不体罚学生行不行?,就体罚问题做一些分析。
一、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一)老师的心理素质有密切关系。
有的教师心理素质极差,只要遇到挫折和压力,在他找不到发泄的办法,一旦发现有学生不听自己的话,就把平时积聚在内心的压力和火气就会一股脑儿迸发出来,很容易做出难以控制的不理智行为。
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显得焦虑和烦躁,遇到事情往往小题大做,反应过激,处理方法简单粗暴、体罚打骂学生。
还有一些年轻教师发现自己的教育理想与现实不相符合产生冲突时,很快会向现实妥协,在焦躁、烦闷之时,对待不顺眼的学生,训斥、责骂毕竟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
(二)实际压力巨大,教师严重的心理问题,导致教师体罚学生。
在当今社会的教师面临的实际很多压力。
除正常的备课、教学、批改作业和管理学生外,还有许多非教学的任务和压力,如升学的压力、学校的评价、家长工作,以及职称评定晋级等。
教师体罚学生现象的成因及对策[内容摘要]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屡禁不止,农村中小学和私立学校尤甚,原因既与学校的管理运作有关、与学生有关,还与教师的法制意识、心理健康和传统教育观念等有关,杜绝体罚学生行为不仅要治标,更要治本。
[关键词]体罚,学生,现象,原因,对策一、教师体罚学业生的原因浅析(一)传统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的影响较深古语云:“棍棒底下出孝子”、“玉不琢,不成器”、“不打不成才”、“教不严,师之惰”是中国几千年封建教育所总结的成功之道。
传统的教育模式、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就明令禁止体罚学生,并上升在法律的高度,但在实际教育教学中,面对那些调皮的学生,似乎除了体罚,别无选择,甚至连许多家长也认为,老师不体罚学生,学生就不怕他,就是为师不严,就是教师无能,就不是好老师,给予学生适当的体罚是应该的只要不太过分,家长授意教师体罚,部分家长仍流行“严是爱,宽是害”的思想。
(二)当前教育的“指挥棒”的作用目前,以学生统考成绩给学校排名次,用学生的考试成绩来评定教师工作质量的倾向依然严重,学生的考试分数仍是教师晋职晋级,评优评模的决定性因素。
不少教师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大打题海战,不准出错,做错一题罚抄多遍,写错一字罚写二三十遍等不科学、不具人性化、强人所难的做法时有发生。
有压迫就有反抗,有反抗自然就有体罚。
尽管它不合法,但它是解决问题最直接、最快捷的方式。
(三)学生行为更显“猖狂”,教师无奈亮“杀手”中小学生由于年龄小,不懂事,不知道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有些孩子是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在家里娇生惯养;有些“空巢”家庭的留守儿童,家庭对其管教不到位,忘乎所以或自由散漫,给学校或班级的管理带来了危机。
1、学生“懒、惰”现象突出。
农村很多中小学生特别懒惰、贪玩,老师布置的作业,如不采取“措施”,学生就不会去完成,另外,面对一些老师把学生“管住”了,考试分数就上去的现实,更多老师受到挑战,也就效仿,对懒学生、贪玩学生采取“措施”。
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的形成与避除湖口县东庄中心小学史佳才在学习生活当中就不可避免地要出现违反学校的纪律、日常行为规范的行为。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耐心的对他们进行教育。
为了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发现了他们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时作为一名教师就必须及时的纠正。
在纠正学生的过程中,有的教师没有用有效的教育方法,而采取简单粗暴的态度和行为,对学生施行了体罚或变相体罚,其实用体罚才能完成“教育”,那充分的说明了教育者是无能的。
因为孩子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所以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一、教师体罚学生的主要表现与常见的几种心态1、情绪冲动型为了达到某个教育的目的,他们在主观意念上是没有目的性的,纯粹是因为情绪波动,行为冲动的自然结果。
要想真正克服这种体罚,教师就要在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理素质上进行不懈的努力。
2、武力震慑型有些教师体罚学生,是因为其骨子里崇尚“学生不打不成器”、“学生不打不怕你”的观点,一旦有学生出现“问题”,尤其是所谓的“屡教不改”时,他们就会采用“武力”,使学生尝到肉体上的疼痛,从而服从、屈服、害怕教师。
3、巧“罚”助育型持此心态的教师强调,只要通过自己艺术地处理,很有技巧地把“体罚”融入教育,就能让学生体会到教师对他的好,从而被“罚”得心服口服,以至改变了存在的“问题”。
这类教师热爱学生,关注学生,对“体罚”具有主观能动性,能相机而行,随机应变,在教育技巧上有自己丰富的经验。
但这样的教师毕竟是少数,尤其能把“体罚”运用自如的更是少数,一般教师是很难把握的,一不小心常常事与愿违,体罚不象别的什么,一旦失误,给学生以及师生关系造成的伤害往往是无法挽救的。
二、中小学教师体罚学生形成的原因1、对教育法规的认识不全面。
在个别教师的思想中认为偷盗、杀人、放火等才是违法而违反《教育法》则不算违法。
教师们只是片面的强调自己的出发点是好的,而忽视了体罚行为本身已违背了教育法规,侵犯了学生的合法权益,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
关于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分析一、案例背景介绍近年来,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引起了广泛关注。
体罚学生是指教师对学生进行肢体上的惩罚,包括打、踢、掐等行为。
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教育法律法规的规定,也对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了严重伤害。
本文将通过分析一起教师体罚学生的案例,探讨其原因、影响以及如何预防和解决这一问题。
二、案例分析1. 案例描述在某中学,一名教师因学生未完成作业而对其进行了体罚。
教师采取了用尺子打学生手掌的方式进行惩罚,导致学生手掌出现红肿和疼痛的情况。
这一事件被学生家长发现后,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2. 原因分析教师体罚学生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教育观念陈旧:一些教师认为体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能够使学生听话、守纪律。
(2) 压力和情绪失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能面临来自学生、家长和学校的压力,导致情绪失控,采取不当的惩罚方式。
(3) 缺乏专业培训:一些教师缺乏专业的教育培训,对于如何正确处理学生问题缺乏有效的方法和技巧。
3. 影响分析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对学生和教师本身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1) 学生身心健康受损:体罚会给学生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导致学生产生恐惧、抑郁等心理问题,甚至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
(2) 教师形象受损: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会导致公众对教师形象的负面评价,降低教师的职业声誉和社会地位。
(3) 教育环境恶化:教师体罚学生的现象会破坏学校的教育环境,影响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信任关系,甚至导致学生逃学、辍学等问题的出现。
三、预防和解决方法为了预防和解决教师体罚学生的问题,需要采取以下措施: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对教育领域的监管,制定明确的法律法规,明确禁止教师体罚学生的行为,并规定相应的处罚措施。
2. 增加教师培训:加强教师专业培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和教育理念,培养教师正确处理学生问题的能力。
3. 建立举报机制:建立学生和家长对教师体罚行为的举报机制,鼓励学生和家长积极举报,保护举报者的权益。
第一篇: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成因一、教师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的成因(一)、封建教育思想源远流长、根深蒂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一整套严格的封建等级制度,并成了所谓的“三纲五常”的封建伦理道德,子女被看成父母的私有财产,几乎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更不用说体罚了。
在学校内部,教师一方面获得了父母所“授予”的权力――“师徒如父子”,另一方面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可和支持,“严师出高徒”、“严是爱,松是害”、“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英雄”。
于是,教师拥有了教育和体罚学生的权力,拥有了教育和体罚学生的舆论支持,所以,当学生的言行出现“越轨”时,体罚自然“随之而来”。
还有,在中国早期的学校里,弟子的行为是受到严格控制的,在《弟子职》里,就有关于这方面的出色描述,其中,体罚便是教师控制学生行为的手段之一。
我国古代教育著作《礼记·学记》中说:“夏楚二物,收其威也”,这“夏”“楚”二物就是古代用以体罚学生的树条。
正是这些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深深影响着众多家长和众多教师,致使他们无视国家的法律,无视社会的道德,无视孩子的权利,无视自己的义务,把体罚当作合法的教育方式,甚至变本加厉。
(二)、严重的教师心理健康问题导致体罚。
如同常见病“感冒”一样,心理健康问题几乎人人都会遇到,教师也不例外。
由于受生活空间紧缩、生活节奏加快、社会竞争激烈、教学任务重、工作超负荷和教育对象多变等因素的影响,大多数教师精神负担加重,身心疾病增加。
“辽宁省1999年的一项检测结果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健康方面的问题”[1]“1995年,高峰、袁军对上海市97所3055名小学老师进行量表(SCL-90)。
调查发现小学老师有相当普遍的心理健康问题。
”[2]有资料显示,目前教学一线教师中有半数以上教师存在心理问题。
面对过多的心理健康问题,一些心理素质不强、心理健康值不高的教师茫然不知所措,既不会调节,又不会控制,更不会合理释放,致使心理健康问题愈积愈深,愈积愈大,使他们常常处于情绪低落、心境不佳的状态。
教师应如何避免体罚学生的行为反思引言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有责任确保为学生提供一个安全和受尊重的学习环境。
体罚学生不仅侵犯学生的人权,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心理和生理伤害,并可能违反法律。
因此,本文档旨在探讨如何避免体罚学生,并提出一些建议和策略,以帮助教师建立积极的课堂管理方法。
避免体罚的策略1. 了解体罚的定义和后果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体罚的定义,它包括任何形式的身体惩罚或伤害,如打、踢、推、拉等。
了解体罚的后果对于避免它的发生至关重要。
体罚可能导致学生感到恐惧、愤怒、抑郁,并可能对他们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2. 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是避免体罚的关键。
这意味着我们需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和权利,并与他们建立互信。
我们应该努力成为学生的支持者和指导者,而不是敌对者。
3. 采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可以帮助预防和解决行为问题,从而减少体罚的可能性。
以下是一些建议:- 明确课堂规则和期望:在学期开始时,与学生一起制定清晰的课堂规则和期望,并确保学生理解并遵守这些规则。
- 强化积极行为:通过表扬和奖励学生的积极行为,鼓励他们继续保持。
- 一致性和公正性:在处理行为问题时,保持一致性和公正性,确保每个学生都受到公平对待。
- 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对于违反规则的学生,采取适当的纠正措施,如 timeout、作业或服务任务,而不是体罚。
4. 提高自我意识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了解自己的情感和反应,以避免在情绪激动时使用体罚。
通过练习自我调节技巧,如深呼吸、冥想或运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控制情绪。
5. 寻求专业发展参加有关积极行为管理和课堂管理的培训,以提高我们的专业技能。
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应对行为问题,并找到更有效的解决方案。
结论避免体罚学生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通过了解体罚的定义和后果、培养积极的师生关系、采用有效的课堂管理方法、提高自我意识和寻求专业发展,我们可以建立一个积极、健康和尊重的学习环境。
我对体罚学生的思考
石丽丽教师职业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集家长厚望、社会重托、学生前程等万千宠爱于一身。
教师职业面临的工作任务异常艰巨繁重,既要把学生管得好、让学生遵规守矩、品德高尚,还要把学生教得好、让学生品学兼优、出类拔萃。
但是前提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教师职业是天底下最光荣的职业。
集家长厚望、社会重托、学生前程等万千宠爱于一身。
教师职业面临的工作任务异常艰巨繁重,既要把学生管得好、让学生遵规守矩、品德高尚,还要把学生教得好、让学生品学兼优、出类拔萃。
但是前提是“君子动口不动手”。
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教师对学生的体罚行为也不例外,不能说这种现象对,也不能说它错。
我们应该关注的是这种体罚的程度,这个度的把握取决于老师对这个行为的认识意识。
在尊重学生人格,尊重学生身体的情况下,适当地采取有些必要的手段来进行罚学生能够比较好的教育好学生使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但是如果体罚过度,即使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但也做错了。
最好是做到不危及学生人身,又能给予学生提醒,告诫,帮助。
体罚学生也要体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虽然违犯了纪律要受到体罚,但他的人格尊严应该得到尊重,同时体罚学生也是为了教育学生,是为了学生的未来,也是对学生的一种爱的表现,所以又必须保护学生,避免体罚伤害了学生。
,我个人认为体罚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让学生打扫卫生,做一件有益于班级和同学的事,写检讨等等。
体罚最重要是让学生警醒以至于不再犯,而不是发泄老师心中的愤怒和不满。
体罚也可以人性化,不一定是肉体的惩罚,而且体罚学生时不应该带有蔑视、不尊重和残害的成分。
总之,教书育人工作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工作,润物细无声。
苏霍姆林斯基
曾说:“教师最重要的是把我们的学生看成活生生的人。
”因此,在这些“活生生”的学生的教育问题上,教师只有以爱心、诚心、耐心相待,把学生当作自己的孩子,本着“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心情,以浓浓的师爱激励他们成长,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