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_升和毫升分析
- 格式:doc
- 大小:120.00 KB
- 文档页数:8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是小学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以及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情境的引入,让学生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从而更好地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单位的知识,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但体积单位与长度、面积单位有很大的区别,需要学生在生活中去感受、体验。
同时,学生需要掌握单位之间的换算,这对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是一个挑战。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能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学会单位之间的换算。
2.教学难点:让学生运用体积单位解决实际问题,以及理解单位之间的换算规律。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
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升和毫升的量具等。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出示一个装满水的杯子,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个杯子里水的体积。
从而引入体积单位的概念。
2.认识升和毫升:讲解升和毫升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闻味等感官体验,认识升和毫升的大小。
3.单位换算:讲解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掌握单位换算的方法。
4.应用拓展: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体积单位知识解决问题。
如:一个鱼缸的容量是2升,现在要放入一条500毫升的鱼,鱼缸是否足够?5.总结提升: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的理解和收获,教师进行总结。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定义:升、毫升是体积单位,表示物体占据空间的大小。
苏教版四上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和第1课时《认识升》二次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上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是小学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认识和理解升和毫升这两个体积单位,掌握它们的换算关系,能够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本节课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升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升的大小,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实际应用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体积单位知识,对立方厘米、毫升等有一定的了解,但升作为一个较大的体积单位,对学生来说可能较为抽象。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实际操作、生活实例等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和掌握升的概念。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升的概念,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
2.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生活中有关体积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的概念,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
2.难点:让学生能够将升和毫升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和“实践教学法”等,通过生活实例、实际操作、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际应用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水杯、水壶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水杯,用来实践操作。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情境创设,让学生回忆起生活中用到体积单位的情景,如喝水、倒饮料等,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升的大小。
同时,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1升等于1000毫升。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用准备好的水杯和水壶,进行升和毫升的换算练习。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以及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应用。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分享,总结大家的观点。
5.拓展(10分钟)教师出示一些有关升和毫升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进行解答。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以及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本节课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对于新的计量单位,他们愿意去探索、去尝试。
但同时,学生对于体积单位的概念可能还比较模糊,因此在教学中需要借助生活中的实际物品,帮助学生建立直观的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运算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身边数学的意识和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学会进行体积的单位换算。
2.难点:理解并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升和毫升的换算规律。
3.小组合作学习:鼓励学生互相交流、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一些实际物品,如水杯、水桶等,用于展示体积单位的大小。
2.学具:为学生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生活中的情境,如加水、倒水等,引导学生关注体积单位。
提问:“你们知道这些物品的体积单位是什么吗?”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实际物品,感受体积单位的大小。
通过图片、实物等展示,使学生对升和毫升有直观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让学生进行一些实际的操作,如用水杯、水桶等进行倒水、加水等,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4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共4个课时,主要介绍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换算以及应用。
本单元通过生活实际情境,使学生认识并理解升和毫升的意义,能够进行体积单位的换算,并能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于生活中的长度、面积单位有一定的认识。
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对他们来说还是一个新的概念,需要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来理解和掌握。
同时,学生对于体积单位换算的认知还不够成熟,需要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训练。
三. 教学目标1.认识升和毫升这两个体积单位,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能够进行升和毫升的换算,掌握换算的方法。
3.能够在实际生活中,运用升和毫升进行体积的计量和换算。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升和毫升的概念及其换算方法。
2.难点:体积单位换算的灵活运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直观演示法、操作实践法、小组合作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认识和理解升和毫升,通过实际操作和小组讨论,掌握体积单位的换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换算表格、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升和毫升的换算练习题,以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体积物品(如水杯、水果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多媒体展示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场景,如超市购物、厨房烹饪等,引导学生关注体积单位的使用。
同时,教师提问:“你们在生活中见过哪些体积单位?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回顾已学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呈现(10分钟)教师出示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向学生介绍升和毫升的概念,并通过直观演示,让学生感受1升和1毫升的大小。
同时,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两个体积单位。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升和毫升进行体积的计量和换算。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校本教材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感受它们在生活中的应用。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对生活中的计量单位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升和毫升的认识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这两个单位在生活中不如千克、克等单位那么常用。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单位。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实践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动手操作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操作,增强对升和毫升的理解。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容器,如水杯、饮料瓶等,标明它们的容量。
2.准备一些关于升和毫升的图片和实例,用于教学。
3.准备一些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和生活实例,引导学生关注升和毫升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展示一些饮料瓶、水杯等容器,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容量标识,引出升和毫升的概念。
南京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单元分析及全部教案一、单元分析1.1 单元名称本单元的名称为《升和毫升》。
1.2 学习内容本单元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1.认识升、毫升单位,能够正确使用升、毫升单位进行容量的比较。
2.掌握升、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3.进行实际问题的求解,如饮料瓶中饮料的容量、不同水杯的容量大小比较等。
1.3 学习目标本单元的学习目标主要包括:1.认识升、毫升单位,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进行容量的比较。
2.掌握升、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简单的换算计算。
3.能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4 学习重点和难点本单元的学习重点为:1.认识升、毫升单位。
2.掌握升、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本单元的学习难点为:1.进行容量的比较。
2.进行容量的换算。
1.5 教学方法本单元采用“直观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方法。
二、教案2.1 第一课时课程目标1.认识升、毫升单位。
2.掌握升、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重点认识升、毫升单位。
教学难点进行容量的比较。
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步骤1.引入:用饮料瓶、小杯子等容器展示不同的容量。
让学生猜测哪个容器的容量最大、最小。
引导学生用语言进行容量的比较,并介绍升、毫升单位。
2.认识升、毫升单位:介绍升、毫升单位的定义、换算关系和符号。
让学生找出日常生活中使用升、毫升单位的例子。
3.应用练习:让学生完成一系列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自学作业完成书本上的练习题。
2.2 第二课时课程目标1.掌握升、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进行容量的换算。
教学重点掌握升、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教学难点进行容量的换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步骤1.复习与讲解:复习上一节课所学知识,通过幻灯片和示例,详细讲解升、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以及换算的方法。
2.进行应用练习:通过实例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升、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自学作业完成书本上的练习题。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学计划及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介绍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及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升和毫升的意义,掌握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但对于体积单位的理解和应用还较为薄弱。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通过生动的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提高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了解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能够进行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体积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珍惜资源、爱护环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了解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和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2.互动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和操作,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换算表格、PPT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份升和毫升的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瓶、水桶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品的容量单位是什么。
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升和毫升。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概念,让学生观察实物模型,引导学生理解升和毫升的意义。
同时,讲解二者之间的换算关系,让学生掌握换算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实际的容器来测量液体,并记录数据。
教师巡回指导,纠正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一份练习题,检验自己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程度。
(四年级)升和毫升第一单元升和毫升【知识总结】1. 1 升(L)=1000毫升(ml 、mL)2.①从里面量长、宽、高都是1 分米的正方体容器正好是1 升。
1 升水重 1 千克。
②生活中一杯水大约250 毫升;一个高压锅大约盛水6 升;一个家用水池大约盛水 30 升;③一个脸盆大约盛水10 升;一个浴缸大约盛水400 升;一个热水瓶的容量大约是 2 升;④一个金鱼缸大约有水30 升;一瓶饮料大约是400 毫升;一锅水有 5 升;一汤勺水有 10 毫升。
⑤一个健康的成年人血液总量约为4000——5000毫升。
义务献血者每次献血量一般为200毫升。
⑥1 毫升水大约20滴。
【典型习题】一、填空1、 5升=( )毫升 3000毫升=( )升()毫升=6升 10升=()毫升8升=()毫升 7000毫升=()升16L=()mL 5000mL=( )L8600mL=( )L ()mL 9L=( )mL2、在○里填上“>”、“<”或“=”。
800毫升○8升 1600毫升○2升3500毫升○3升 6升○604毫升4000毫升○3900毫升 5000毫升○6000毫升6000毫升○7200毫升 8000毫升○7900毫升3、在括号里填上“升”或“毫升”。
(1)一个电热水器能装水80();(2)人一天大约要喝2()水;(3)1瓶果粒橙的容量是1250();(4)1瓶啤酒的净含量是650();4、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
1、装有5升的色拉油,倒了一半后还剩( )毫升,再倒一半后还剩( )毫升。
2、把一瓶2250毫升的“雪碧”饮料倒入300毫升的杯中,至少要准备( )个这样的杯子。
3、一听“可口可乐”有350毫升,20听“可口可乐”共有()毫升,合()升。
4、将甲容器里的2升水倒入乙容器,这时甲容器和乙容器里的水就一样多,原来甲容器比乙容器多盛水()升。
二、判断1、1升水重1千克。
………………………………… ( )2、一个热水瓶大约能装水2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与毫升》教学分析及所有教学设计+反思(3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与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了解升和毫升的关系,以及熟练地运用升和毫升进行体积的计量和换算。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实际情境和操作活动,引导学生认识升和毫升,体验体积单位的大小,感受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从而提高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学习了长度单位、面积单位和质量单位,对计量单位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对于体积单位升和毫升,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通过生活情境、实际操作和数学活动,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升和毫升的大小,以及它们之间的进率。
此外,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也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能够熟练地运用升和毫升进行体积的计量和换算。
3.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关系,以及熟练地运用升和毫升进行体积的计量和换算。
2.难点:学生对升和毫升的直观感受和空间观念的建立。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和体验升和毫升的大小和应用。
2.操作活动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体验升和毫升的换算过程。
3.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沟通能力。
4.数学游戏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幻灯片、教学课件等。
2.学具:每个学生准备一个升和毫升的实物模型,以及练习册等。
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认识升和毫升1.导入(5分钟)通过出示一些生活中的容器,如水杯、桶、瓶子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容器分别能装多少水?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
一、单元教学内容
认识容量和升,认识毫升
二、单元教材分析
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来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
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尽早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由于升和毫升是体积之前教学的,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观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三、单元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观察、操作活动中,认识容量以及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初步形成一升和一毫升的容量观念;知道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能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
2、初步了解测量容量的方法,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容量单位进行测量和估计,培养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初步的估计意识。
3、联系实际感受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能积极参与操作实验等学习活动,能主动与他人交流,并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四、单元重难点:
重点:通过具体的活动,初步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知道1升=1000毫升
难点:感受1升,1 毫升有多大
五、单元课时安排:
认识升一课时
认识毫升一课时
练习一一课时。
升和毫升知识点总结一、什么是升和毫升1. 升的定义升是计量容积时的单位,符号为L。
1升等于1000毫升,是由升原为“公升”,取其第一个字“公”加“升”而成。
2. 毫升的定义毫升是升的千分之一,是表示容积的单位,符号为mL。
是国际公制容积单位之一。
通常在烹饪、药物剂量等领域中使用。
二、升和毫升的换算1. 升和毫升的换算关系1升=1000毫升1毫升=0.001升2. 换算方法要进行升和毫升的换算,可以使用乘法和除法的方法。
具体而言:- 升换算成毫升:升数乘以1000即可得到对应的毫升数。
- 毫升换算成升:毫升数除以1000即可得到对应的升数。
例如:将3升换算成毫升,则3×1000=3000毫升;将250毫升换算成升,则250÷1000=0.25升。
三、升和毫升的应用1. 在日常生活中升和毫升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烹饪时需要根据配方使用升和毫升来计量食材和调料;在饮料包装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标注有升和毫升的容量,比如牛奶、果汁等;在化妆品、洗护用品等产品的包装上也会标注有升和毫升的容量,以便消费者购买。
2. 在医学和药学领域升和毫升在医学和药学领域有着非常重要的应用。
医生在开具处方时通常会标注药物的用量和剂量,常用的单位就包括升和毫升,比如口服液、针剂等;药剂师在配置药物时也需要准确计量,使用升和毫升作为单位。
3. 在科研和实验中在科研和实验中,升和毫升同样是常用的容积单位。
化学实验中需要精确计量溶液和试剂的用量时,通常使用升和毫升;生物实验中也会用到升和毫升,比如培养基的配置、细胞液的操作等。
四、总结升和毫升作为容积单位,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掌握和了解这两个单位的知识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使用相关信息,还可以提高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效率。
通过本文的介绍和总结,相信大家已经对升和毫升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是小学数学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内容。
本单元主要让学生掌握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理解升和毫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提高他们的数学应用能力。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升和毫升的定义、换算关系、容积单位的转换、容积的计算等。
这些内容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紧密相连,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单元之前,已经掌握了长度、面积、质量等基本计量单位,对数学学习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升和毫升作为体积单位,对学生来说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升和毫升的概念,并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学生能够培养自己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容积单位的转换和容积的计算。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合作学习法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教学卡片等,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直观地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饮料瓶的容积、水杯的容积等,引出升和毫升的概念。
2.教学新知:讲解升和毫升的定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理解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3.课堂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升和毫升》单元教材分析《升和毫升》单元教材分析升和毫升是容量单位,经常用表示容器里容纳的液体的体积。
教材在教学体积之前先教学升和毫升,是因为这两个计量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极广,几乎随时随地都可能接触到。
尽量早些教学升和毫升,既方便学生生活,又为以后教学体积积累了感性材料。
由于升和毫升是在体积之前教学的,因此采取了直观认识、直觉感受为主的教学方法。
《标准》关于升和毫升的教学目标是,通过实例了解容积的含义及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
根据这些教学目标,本单元教材分四部分编排:第10页初步教学容量的含义,体会计量容量也需要有统一的容量单位。
第11~14页初步教学升。
先讲述计量液体有多少通常用升作单位,然后通过制作与操作教学1升的实际意义。
第1~17页教学毫升。
包括什么时候要用毫升作单位,1毫升液体大约有多少,升与毫升间的进率及简单换算等内容。
第18~21页单元练习与实践活动。
在单元练习里整理有关升和毫升的知识,提高学生实际应用这两个单位的能力。
在《美妙的“杯琴”》这个实践与综合应用里,把数学知识和音乐感受巧妙地结合起。
本单元还编写了两篇“你知道吗”。
其中一篇介绍有关义务献血的知识,另一篇介绍笙、编钟、排箫等乐器。
1、以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容量的概念。
容量是容器里最多能容纳多少液体的量。
为了让学生在尚未学习体积之前先建立初步的容量概念,第10页例题作了很细致的安排。
先出现直观情境,里面有大小不同的两个茶杯和大小不同的两个冷水壶。
然后依次提出三个问题,引导学生在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逐步理解容量的含义。
(1) 学生都知道茶杯里能盛水,茶杯有大有小,能盛的水就有多有少。
例题的第一个问题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里的两个茶杯,说说哪个茶杯能盛的水多些。
并告诉他们,图中比较高的那个茶杯能盛的水多,这个茶杯的容量比较大。
这里是教材第一次出现“容量”这个词,注意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密切联系,便于学生初步感受“容量”的含义。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复习》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复习》主要让学生复习和巩固升和毫升的概念、换算以及应用。
通过对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三年级已经学习了升和毫升的概念以及换算方法,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一定的了解。
但部分学生可能对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掌握不熟练,对实际情境中升和毫升的应用存在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升和毫升的概念、换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复习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的态度,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
2.难点:学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升和毫升进行容积的计量,以及对相关问题的解决。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导学生理解和运用升和毫升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2.采用讲练结合的方法,教师讲解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学生进行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3.采用分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PPT,包含升和毫升的概念、换算方法以及实际情境的应用。
2.准备相关练习题,包括计算题和应用题。
3.准备实物模型或者图片,用于展示升和毫升的实际应用。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升和毫升的概念和换算方法。
例如:“谁能告诉我1升等于多少毫升?1毫升又等于多少升?”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和点评。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呈现升和毫升的换算方法以及实际情境的应用。
第一单元《升和毫升》教材分析及全部教案(共4课时)一、教材分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学生比较熟悉,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在各种饮料等物品上见到升、毫升,因而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是有认知基础的。
另外,学生已经进入四年级,具有一定的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等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经验和能力。
本单元共安排2个课时:先通过例1教学,引导学生体会、感悟容量的含义,认识容量单位升和毫升;再通过例2学习升和毫升之间的进率,学会简单的换算,并解决一些生活中有关的实际问题二、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方面:了解容量的含义,初步认识感受1升、1毫升的实际意义,知道1升=1000毫升,结合实例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平角、周角钝角、直角锐角,认识平行线、垂线,看到物体的形状图。
经历研究有关物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及位置关系的过程,了解有关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发展空间观念。
能计算两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认识中括号,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会和运算,经理探索并发现简单数学规律的过程,会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能正确进行笔算。
3、经历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的过程,掌握一些数据处理的技能。
(二)数学思考方面:1、经历从具体情景中抽象数量,探索计算方法,运算顺序的活动过程,发展数感和初步的符号意识,提出运算能力和运算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运算顺序、运算律、以及用字母表达运算律的活动过程,发展初步的符号感。
3、了解线段、射线、直线,知道平角、周角钝角、直角锐角,认识平行线、垂线,看到物体的形状图。
4、进一步发展数感、演绎推理能力、抽象概括能力、空间观念、统计观念。
(三)解决问题方面:1、能在现实情景中提出与数学有关的问题,运用掌握的知识或规律解决问题。
2、能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能探索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能有效地与同伴合作,在教师的指导下,进一步提高数学表达水平,进一步学习反思评价。
(四)情感态度方面:1、有学好数学的兴趣与愿望,能积极克服困难,初步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初步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与毫升》二次备课教学分析及所有教案+反思(3个课时)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与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名数的换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学生能够理解升和毫升的概念,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能力,他们对长度、面积等单位的认识有了基础。
但是,对于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的认识,以及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还是初次接触,需要通过实例和操作来加深理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知道1升=1000毫升,能进行名数的换算。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体积单位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与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能进行名数的换算,灵活运用升与毫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六. 教学准备1.教具:课件、实物、升与毫升的标识牌、换算表格等。
2.学具:学生自带的容器、水、量筒、笔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创设一个场景,如超市购物时选择合适的容器,引出体积单位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容器的大小有什么单位吗?今天我们要学习新的体积单位——升和毫升。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升和毫升的定义和换算关系,让学生直观地感受1升=1000毫升。
同时,教师出示一些实物,如饮料瓶、水桶等,让学生初步认识这些容器的大小。
3. 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活动,用量筒测量自带容器中的水,并记录数据。
然后,学生互相交流测量结果,讨论如何将不同容量的水换算成升或毫升。
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集体备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苏教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一单元《升和毫升》主要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能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认识体积单位,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但对于体积单位的概念和换算关系可能还比较模糊。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培养学生对体积单位的理解,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熟练掌握升和毫升的换算。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认识体积单位升和毫升,理解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培养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空间观念和数学思维。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升和毫升之间的换算关系。
2.难点: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1.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实例引入体积单位的概念。
2.采用直观教学法,利用实物和图片帮助学生理解体积单位。
3.采用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升和毫升的换算过程。
4.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实际问题。
六. 教学准备1.准备实物和图片,用于直观展示体积单位。
2.准备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准备课件,用于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如购物时选择合适的包装,引入体积单位的概念。
提问:“你们知道什么是升和毫升吗?它们有什么关系?”引导学生思考。
2.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实物和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体积单位。
如展示一个1升的瓶子和一个250毫升的瓶子,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们的大小。
3.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升和毫升的换算练习。
如:“如果有一个350毫升的杯子,它相当于多少升?”让学生动手计算,加深对换算关系的理解。
4. 巩固(10分钟)教师给出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升和毫升解决。
如:“妈妈买了2升牛奶,家里有一个500毫升的杯子,妈妈需要几个这样的杯子才能装满牛奶?”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