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专病理学教材电子版
- 格式:doc
- 大小:188.50 KB
- 文档页数:44
绪论一、病理学的任务及其在医学中的地位(一)病理学的任务病理学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它的任务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功能和代谢方面的各种变化)、经过和转归。
只有对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及其本质有了正确的认识,才能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的理论基础。
随声医学科学的发展,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和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
前者着重从形态的角度,后者着重从功能、代谢的角度来阐明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虽然它们研究的角度不同,研究的方法各异,但目的是相同的。
所以,这两门学科是相辅相成、彼此联系的,不能截然分开,为此本教材将两门学科合并,一起阐述。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病理学是医学中的基础学科之一,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生物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和免疫学等为基础。
学习病理学的过程,也是不断运用基础医学知识的过程。
同时,病理学又为学习临床知识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放射学等打下理论与实践基础。
特别应强调的是病理学与临床医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病理学可以通过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等方法,为临床各科对疾病的诊断和死亡原因的判断提供可靠的依据,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临床各科也不断向病理学提供大量临床资料并提出新的研究课题,从而促进病理学的发展.二、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一)尸体解剖检查尸体解剖检查简称尸检,这是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在理论和实践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病死尸体进行解剖,全面检查各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并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分析、判断,明确疾病的诊断,探讨死亡原因,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具有指导作用.通过尸检还可以及时发现新的疾病(如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以便采取措施,控制和预防这些疾病。
通过尸检积累大量科学研究资料,收集大量标本,从而促进医学和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
病理学课件最新版•病理学概述•细胞与组织损伤•炎症反应与修复•肿瘤形成与发展•心血管系统疾病病理基础•呼吸系统疾病病理基础•消化系统疾病病理基础•泌尿系统疾病病理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病理基础•免疫系统疾病病理基础病理学概述病理学定义与研究对象病理学定义病理学是研究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结局和转归的医学基础学科。
研究对象病理学以人体组织和器官为研究对象,探讨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
病理学在医学领域重要性基础学科病理学是医学领域中的一门基础学科,为临床医学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疾病诊断病理学对于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通过对组织和细胞的观察和分析,可以确定疾病的性质和严重程度。
预后评估病理学还可以对疾病进行预后评估,为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和调整提供依据。
病理学发展历史及现状发展历史病理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最初的肉眼观察到后来的显微镜观察、组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逐渐形成了现代病理学的理论体系。
现状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病理学在医学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新的技术和方法不断涌现,如免疫组化、基因测序等,为病理学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同时,病理学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疾病的复杂性和多样性、诊断标准的统一性等,需要不断探索和完善。
细胞与组织损伤细胞可逆性损伤,包括水变性、脂肪变性等,与缺氧、中毒等因素有关。
变性坏死凋亡细胞不可逆性损伤,包括凝固性坏死、液化性坏死等,由严重缺氧、感染等引起。
细胞程序性死亡,与基因调控有关,对维持内环境稳定有重要意义。
030201细胞损伤类型及机制组织损伤类型及修复过程组织损伤类型包括创伤、缺血、感染等引起的组织损伤。
修复过程包括炎症反应、细胞增殖与迁移、组织重塑等阶段,旨在恢复组织结构与功能。
细胞凋亡与坏死区别及意义区别细胞凋亡是程序性死亡,有基因调控;细胞坏死是被动过程,由外界因素引起。
意义细胞凋亡对维持内环境稳定、胚胎发育等有重要作用;细胞坏死则可能导致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病理学》教案课程类别:必修课授课对象(专业、层次) :中医本科学时:理论课51学时学分: 3教材选用:《病理学》,黄玉芳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主讲教师:教案完成时间:2009年8月学科审阅意见:__________ (课程负责人签名)__________ (学科带头人签名)年月日课程名称病理学年级2007级专业、层次中医本科授课学时2授课类型理论课授课方式多媒体授课教师授课章节或知识点绪论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尸体剖验、活体组织检查、动物实验、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病理学的观察方法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第二节病因学;第三节发病学:疾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
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健康与疾病的概念;脑死亡的概念、判断标准。
2.熟悉病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基本内容、研究方法、观察方法和新技术应用;熟悉疾病的经过与转归;病理性肥大的常见类型及病理临床联系,常见的组织化生的病理变化及病理临床联系。
3.了解疾病的病因学和发病学。
内容提要与时间安排,教学方法(讲授、提问、讨论、实验等)绪论一、病理学的内容和任务(5分钟)二、病理学在医学中的地位(5分钟)三、病理学的研究方法(一)人体病理学的诊断和研究方法(20分钟)1.尸体剖验 2.活体组织检查 3.细胞学检查(二)实验病理学研究方法(10分钟)1.动物实验2.组织培养和细胞培养第一章疾病概论第一节健康与疾病的概念(10分钟)第二节病因学(10分钟)第三节发病学(10分钟)第四节疾病的经过与转归(10分钟)教学方法:讲授重点、难点及解决方法重点:①病理学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方法②健康与疾病的概念、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
难点:疾病发生的基本机制联系临床,举例讲解。
主要教学参考文献1.杨光华.病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步宏.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3.Underwood JCE.General and Systematic Pathology.2ed[M]. Beijing: Science Press, 1999.复习思考题1.病理学的任务、在医学中的地位。
病理学(中专起点大专)下列哪种肿瘤最常转移到肝?A.食管鳞状细胞癌B.结肠腺癌C.肛管鳞状细胞癌D.膀胱移行细胞癌E. 子宫颈鳞状细胞癌下列与EBV感染有关的是A胃癌B. Buritt淋巴瘤C. 食管癌D.宫颈癌E.肺癌原发性高血压脑出血最常见的部位是A.大脑皮质B.内囊和基底核C.侧脑室D.蛛网膜下腔E.豆状核和丘脑风湿性心内膜炎瓣膜上整生物主要包括下列哪些A纤维素B.血小板及纤维索C.含细菌的血栓D.肉芽组织E.坏死组织下列哪项不属于癌前病变?A.皮肤慢性渍疡B.慢性浅表性胃炎C.黏膜白斑D.溃疡性结肠炎E. 慢性子宫颈炎伴子宫颈糜烂下列哪项不是肉痛的特征?A多见于青少年B.瘤细胞呈巢状排列C.切面星鱼肉状D.瘤田胞弥漫排列E.多经血道转移血道转移的确切依据是A瘤田胞进入了动脉B.在远隔器官形成了与原发瘤同样组织类型的肿瘤C.血液中发现了瘤细胞D.瘤细胞栓塞于远隔器官E.瘤细胞进入了静脉比较急性菌痢和肠伤寒的好发部位及炎症性质有何不同?试述葡萄胎的基本病变要点。
病情分析:,意见建议:①胎盘绒毛水肿呈葡萄样;②绒毛间质水肿,无血管,滋养层细胞增生;③分为完全性和部分性。
试述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病理学及临床预后的特点。
甲状腺乳头状癌(简称:乳头状癌)是甲状腺滤泡上皮来源的分化癌中最常见的一个类型.几乎所有的报告者都一致认为年龄、性别、肿瘤体积和甲状腺外浸润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预后有关.不仅影响肿瘤的复发,更影响病人生存卫星现象流感者血杆菌生长时稳定细胞生理状态不下增值,处于G0期,不受到伤时,可活跃增生,如肝肾成纤维细胞,骨细胞,平滑肌细胞等,化生机体的一种组织由于细胞生活环境改变或理化因素刺激,在形态和机能上变为另一种组织的过程,是机体的一种适应现象。
如支气管黏膜的柱状上皮组织长期受刺激变为鳞状上皮组织。
静脉石是指长久的血栓未能软化又未能机化,可发生在静脉内有大量钙盐沉积的血栓。
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所出现的形态改变称为(坏死), 由动脉阻塞所致的局部组织死亡称为(梗死)机体的突然死亡称为(猝死)原发肺结核的原发灶常位于(肺上叶下部或下叶上部靠近胸膜处)倒肺。
第十六章寄生虫病阿米巴病肠阿米巴病肠外阿米巴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肺吸虫病丝虫病包虫病细粒棘球蚴病泡状棘球蚴病寄生虫病(parasitosis)是寄生虫作为病原引起的疾病。
寄生虫病的流行需要三个条件:传染源(被寄生虫感染的人或动物)、传播途径(适合于寄生虫生活的环境条件、感染途径和感染方式)以及易感人群(对寄生虫感染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下的个体)。
因此,寄生虫病在人群、动物群或人和动物之间的传播,不仅受到生物因素,而且受到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寄生虫病的流行也就具有地理分布的区域性、明显的季节性和人兽共患病的自然疫源性等特点。
寄生虫病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但大多数呈慢性经过。
部分宿主感染寄生虫后可以不表现症状,称为隐性感染或带虫者;有时寄生虫会在常见部位之外的组织、器官中异位寄生。
人体感染寄生虫后,依寄生虫致病力和宿主抵抗力强弱的不同,可有不同的表现。
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主要有:①夺取营养:寄生虫从宿主获取营养,可通过夺取营养物质致宿主营养损耗,抵抗力降;②机械性损伤:寄生虫在宿主体内寄生、移行、生长繁殖和排离过程中都可以造成局部破坏、压迫或阻塞等机械性损害;③毒性作用:寄生虫代谢产物、分泌物或死亡虫体分解产物对宿主产生毒性作用;④免疫性损伤:寄生虫的分泌物、排泄物和虫体的分解产物具有抗原性,诱发宿主免疫应答产生,可表现为保护性免疫力,亦可引起免疫病理改变。
寄生虫病是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在经济、文化教育尚不发达的发展中国家,某些寄生虫病目前还十分猖獗,严重危害人类健康。
过去我国曾是寄生虫病严重流行的国家之一。
建国以来,经过全面防治,寄生虫病的感染率和发病率已有明显下降。
但近年来,有的寄生虫病发病率有回升的趋势,值得重视。
人体寄生虫病有许多种,本章仅介绍阿米巴病、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并殖吸虫病(肺吸虫病)、丝虫病、棘球蚴病(包虫病)等。
第一节阿米巴病阿米巴病(amoebiasis)是由溶组织内阿米巴(Entamoeba histolytica)原虫感染人体引起,该原虫主要寄生于结肠,亦可经血流运行或偶以直接侵袭到达肝、肺、脑、皮肤等处,引起相应部位的阿米巴溃疡或阿米巴脓肿,也可同时累及多种组织和脏器成为全身性疾病。
中职《病理学基础》教材
中职《病理学基础》教材是一本针对中职学生编写的病理学基础知识教材,旨在培养学生对疾病形成、发展和诊断的基本认识和技能。
本教材内容丰富全面,既包含了病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也涵盖了临床疾病的常见病理变化。
通过系统学习和理解,学生将能够掌握疾病的发生机制,提高诊断能力,为日后从事医学、临床和实验室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本教材首先介绍了疾病的基本概念,包括细胞损伤、炎症反应和免疫系统,为后续内容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接着,教材详细讲解各种器官疾病的形成过程,包括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以及神经系统等。
每个章节都提供了疾病的病理学特征、发病机制和常见病理变化的插图和图片,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该教材还重点介绍了病理学与临床实践紧密相关的内容。
它详细解释了临床病理学的概念和应用,包括组织和细胞的取样和检查,疾病诊断和预后评估。
通过学习病理学基础,学生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评估临床问题,提供准确的诊断建议。
除了理论知识,该教材还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指导。
每个章节都包含了练习题和案例分析,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培养独立思考和问题解决能力。
此外,教材还提供了实验室操作指南,让学生能够亲自进行常见病理检查的操作。
总的来说,《病理学基础》教材是一本内容丰富、系统完整的教材,为中职学生提供了全面的病理学知识和实践经验。
学生通过学习和理解,将对疾病的发生和演变有更深入的认识,为今后从事医学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绪论一、病理学得任务及其在医学中得地位(一)病理学得任务病理学就是研究疾病发生、发展规律得科学、它得任务就是以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运用科学方法研究疾病得病因、发病机制、病理变化(包括形态结构、功能与代谢方面得各种变化)、经过与转归。
只有对疾病发生发展得规律及其本质有了正确得认识,才能为防治疾病提供科学得理论基础。
随声医学科学得发展,病理学分为病理解剖学与病理生理学两门学科。
前者着重从形态得角度,后者着重从功能、代谢得角度来阐明疾病得发生、发展规律。
虽然它们研究得角度不同,研究得方法各异,但目得就是相同得。
所以,这两门学科就是相辅相成、彼此联系得,不能截然分开,为此本教材将两门学科合并,一起阐述。
(二)病理学在医学中得地位病理学就是医学中得基础学科之一,就是沟通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得桥梁,起着承前启后得作用。
学习病理学必须以生物学、解剖学与组织胚胎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寄生虫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等为基础。
学习病理学得过程,也就是不断运用基础医学知识得过程。
同时,病理学又为学习临床知识如内科学、外科学、妇产科学、儿科学、放射学等打下理论与实践基础。
特别应强调得就是病理学与临床医学之间有着密切得关系,病理学可以通过活体组织检查、尸体解剖等方法,为临床各科对疾病得诊断与死亡原因得判断提供可靠得依据,奠定坚实得理论基础;临床各科也不断向病理学提供大量临床资料并提出新得研究课题,从而促进病理学得发展、二、病理学得研究方法及其在医学实践中得应用(一)尸体解剖检查尸体解剖检查简称尸检,这就是病理学得主要研究方法,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很重要得意义。
通过对病死尸体进行解剖,全面检查各器官、组织得病理变化,并与临床资料结合,进行分析、判断,明确疾病得诊断,探讨死亡原因,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水平得提高具有指导作用。
通过尸检还可以及时发现新得疾病(如传染病、地方病、职业病等),以便采取措施,控制与预防这些疾病。
通过尸检积累大量科学研究资料,收集大量标本,从而促进医学与医学教育事业得发展。
此外,在法医案件中,尸检结果常为死因鉴定得重要依据。
所以,应大力开展尸体解剖工作。
(二)活体组织检查活体组织检查简称活检,就是从病人活体上经手术切取、钳取(包括各种内窥镜)或穿刺取出病变部位得组织进行检查得方法。
这种方法有助于及时准确地对疾病,特别就是肿瘤作出诊断及预后得判断具有重要得意义。
(三)细胞学检查取病变组织表面脱落得细胞、穿刺抽取得细胞或混悬于各种液体中(胸水、腹水、尿、痰等)得细胞制成涂片,经固定、染色后进行显微镜下观察,作出细胞学诊断。
如子宫颈刮取物涂片或胃纤维内窥镜刷片等、此种方法简单易行,便于推广,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病理诊断中,并对肿瘤得普查与早期发现具有重要价值。
(四)动物实验用人工方法在动物身上做急性、慢性实验,复制各种疾病模型与病理过程,研究疾病得发生、发展过程,并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
因此,动物实验在病理学研究中,就是极为重要得手段。
但动物与人体必竟存在许多显著得差异,所以不能将动物实验得结果不加分析地应用于人类。
随着科学技术得迅速发展,超薄切片技术与电子显微镜得应用,同时,细胞培养、细胞化学以及免疫组织化学、形态测量技术等新得研究方法与实验手段得应用,使病理学得研究已发展到亚细胞水平与分子水平。
(三)、病理学得学习方法病理学分总论与各论两部分,总论研究各种不同疾病之间病理变化得共同规律,如血液循环障碍、炎症、休克、肿瘤等。
各论则研究各个疾病得病因、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得特殊规律,如高血压病、肺炎等。
总论与各论之间有着密切得内在联系,学好总论就是学习各论得必要基础,学习各论必须经常运用总论得知识,两者密切相关,不可偏废。
病理学就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得科学,教学中分理论课与实验课。
理论课就是病理学知识得积累与总结,学生必须重视课堂讲授与书本阅读,并应根据每章得目标要求认真领会。
实验课就是通过自己亲自观察实践,加深对理论课得理解与认证,以更加牢固地掌握病理学基本知识。
因此,在学习时既要重视理论知识得学习,也要重视大体标本与切片标本、动物实验得观察,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两者相辅相成。
学习病理学还要联系临床,运用所学病理知识正确地认识与理解有关疾病得临床表现(症状、体征),加深理解临床表现与病理变化得关系。
尸体解剖见习与临床病理讨论都就是行之有效得学习方法,可培养独立思考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得能力。
附活体组织检查活体组织检查(活检)诊断准确、可靠,在临床工作中相当重要,尤其在早期发现肿瘤、确定其性质与类型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有时在手术过程中,为了迅速确定病变性质,决定手术范围,可将手术台上切取得小块组织进行冰冻切片或快速石蜡切片,作快速诊断、为达到预期目得,临床医师与病理医师必须密切配合,因此,临床医师应该了解并做好以下工作。
一、活检得目得1.确立诊断或提供诊断线索。
2.了解病变范围、发展趋势,估计疾病得预后。
3、验证及观察疗效。
二、活检得应用范围1.自病变部位切取得小块组织,包括用纤维胃镜等窥镜钳取得病变组织。
2.手术摘除得部分器官、组织,如乳腺、胃、淋巴结等。
3、穿刺抽取组织,如肝、肾、淋巴结得穿刺组织。
三、标本送检过程与注意事项(一)标本得采取与送检标本得采取就是否符合要求,直接关系到检查得结果,因此,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
取材部位一定要准确,要求取到病变组织及周围少量正常组织,力求避开坏死组织与血凝块,所以,一般应在病变与正常组织交界处切取。
2、采取标本切忌挤压,以免组织变形而影响诊断、3。
在尽量少损害病人得前提下,切取组织要有适当得大小,如果组织太小往往不能反映全面病变而影响正确诊断。
4、标本采取后应立即固定,常用固定液为1 0%福尔马林(即4%甲醛溶液),也可用95%酒精固定。
固定液要充足,使标本全部浸入。
5.手术切除之器官或病变组织应全部送检,不要任意自行切取选择、6。
标本容器口宜大,以保持标本原形并利于取出。
容器外贴以标签注明患者姓名、标本名称、住院号等项,以便核对。
(二)填写送检单病理检验送检单就是做好病理诊断得重要参考材料,必须认真按要求逐项填写,切勿马虎从事。
四、切片标本制作方法常规用石蜡切片法,基本过程就是将已固定得组织(较大块得组织须选取适当部位,切成厚约2mm得组织块),经冲洗、脱水(用递升浓度得酒精)、透明(用二甲苯等)、浸蜡(用石蜡),然后用石蜡将组织包成蜡块再经切片与染色,一般常规作苏木素一伊红(HE)染色,最后封固切片。
由病理医师进行显微镜检查,并根据检查所见及参考临床情况,作出病理诊断并书写病理检验报告。
石蜡切片检查方法全过程,目前一般约需24—36小时。
第一章疾病概论一、健康与疾病得概念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健康得定义就是:“健康不仅就是没有疾病,而且要有健全得身心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
”这个定义反映了现代医学模式,把健康得概念与生物因素、心理因素与社会因素相结合,说明健康得人不仅只就是身体健康,心理也要健康;而且还要有对社会环境得适应能力,三者应取得与谐与统一。
疾病就是机体在一定条件与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发生形态结构、功能代谢紊乱与(或)心理、社会适应得异常状态。
病人出现各种症状、体征、心理障碍、社会行为异常、对环境得适应能力降低与劳动能力减弱甚至丧失、健康与疾病并没有截然得界线,而就是一个动态得连续过程,从最健全得体格到逐渐受到损害,病情从轻到重。
因此,健康与疾病在同一机体可以就是共存得,即使机体得主观感觉与功能处于最佳状态,也可能同时存在着某种疾病得客观体征、由此可见,健康得标准就是相对得,在不同得地区、不同得群体、不同得个人或个人不同得年龄阶段,健康得标准可各不相同。
二、病因学概述病因学就是研究疾病原因与条件得科学、原因就是指引起某种疾病不可缺少得特异性因素。
例如,没有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机体就不可能患结核病。
条件就是指在原因存在得前提下,促使疾病发生发展得因素。
如在感染结核分枝杆菌得人群中,只有机体抵抗力降低者才会发生结核病、促使某一疾病(或病理过程)发生得因素称为诱因。
如上消化道大出血可诱发肝性脑病;情绪激动可诱发心绞痛等。
诱因仍属于条件范畴。
值得注意得就是,有些疾病(如创伤、烧伤、中毒等)只要有原因存在便可发生,毋需任何条件。
同一因素对某种疾病就是原因,而对另一种疾病则为条件。
如营养缺乏就是营养不良症得原因,而对结核病却就是条件、病因得种类很多,概括如下诸方面。
(一)生物性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与寄生虫(如原虫、蠕虫等),就是最常见得致病因素。
它们通过一定得途径侵入机体,可在体内繁殖。
但机体就是否发病,除与病原体得数量、侵袭力及毒力有关外,也与机体得功能状态、免疫力等条件有密切得关系。
(二)物理性因素包括机械暴力(引起创伤、震荡等)、温度(引起烧伤、中暑、冻伤)、电流(引起电击伤)、电离辐射(引起放射病)、气压(引起高山病、减压病)等。
物理性因素能否引起疾病及严重程度,主要取决于这些因素得强度与作用时间得长短。
(三)化学性因素包括无机与有机化学物质,达到一定浓度或剂量时可引起人体化学性损害或中毒、如强酸、强碱、一氧化碳、有机磷农药等。
它们对机体得作用部位,大多有一定得选择性。
如一氧化碳与血红蛋白有很强得亲与力,使红细胞失去携氧能力而致病;有机磷农药与机体胆碱酯酶结合并抑制其活性,引起乙酰胆碱蓄积而致病。
(四)营养性因素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足均可引起疾病。
长期大量摄入高热量食物可引起肥胖病,并与动脉粥样硬化得发生有密切关系。
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或因需求增加致相对小足)可引起营养不良。
维生素B1缺乏可引起脚气病;维生素D缺乏引起佝偻病;缺碘引起甲状腺肿等。
(五)遗传性因素1.直接致病作用即引起遗传性疾病。
这就是由于亲代生殖细胞中遗传物质得缺陷(如基因突变或染色体畸变)遗传给子代所致,如血友病、红绿色盲、先天愚型等。
2.遗传易感性指具有易患某种疾病得遗传素质,在一定得环境因素作用下,机体才发生相应得疾病,如高血压病、糖尿病等。
(六)先天性因素指能够损害正在发育胎儿得有害因素,而不就是遗传物质得改变、如某些化学物质、药物、病毒等可导致胎儿畸形或缺陷。
(七)免疫性因素指那些使机体受到损害得免疫反应或免疫缺陷、包括①变态反应性疾病,如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荨麻疹等。
②自身免疫性疾病,如全身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
③免疫缺陷病,其特点就是容易发生各种感染与恶性肿瘤。
(八)社会、心理因素我国近30年来,疾病谱与死因谱正在发生改变,传染病逐渐被控制,心、脑血管疾病与恶性肿瘤发病率逐渐上升、这意味着社会条件得改变,致病原因与条件也随之改变,社会、心理因素对人类健康与疾病得影响日益突出、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社会环境与生活、劳动、卫生条件等,其中社会制度就是起决定作用得社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