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基础理论
- 格式:pptx
- 大小:12.79 MB
- 文档页数:82
总论第一章皮肤的结构第一节皮肤的解剖第二节表皮第三节基底膜带第四节真皮第五节皮下组织第六节皮肤附属器第七节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结和肌肉一、表皮表皮由外胚层分化而来,属复层鳞状上皮,分五层:A. 基底细胞层(stratum basale)位于基底膜上的一层柱状细胞,每日约有30%的细胞进行核分裂活动,故又称生发层。
正常表皮细胞通过时间28天。
B.棘细胞层(stratum spinosum)4—8层多角形细胞,核大而圆,细胞间桥呈棘刺状。
C.颗粒层(stratum granulosum)2—4层梭形细胞组成,细胞核和细胞器在该层内溶解。
D.透明层(stratum lucidum)2—3层扁平境界不清,无核细胞。
仅见于掌跖。
E.角质层(stratum corneum)5—20层无生物活性的扁平、无核细胞。
表皮内有三种特殊细胞A. 黑色素细胞(melanocyte cell)起源于外胚层的神经嵴。
B. 郎格汉斯细胞(langerhas cell)起源于骨髓的单核-巨噬细胞。
C. Merkel细胞位于基底层,是一种具有短指状突的细胞。
与脱髓鞘的轴突形成复合体可能具有非神经末梢介导的感觉作用。
角质形成细胞间的连接---桥粒。
基底层细胞与基底膜带—半桥粒。
基底膜带;位于表皮与真皮之间。
二、真皮中胚叶分化而来,由纤维母细胞产生的胶原、网状弹力纤维细胞和基质组成。
真皮分为上部的乳头层和下部的网状层。
三、皮下组织:由疏松结缔组织及脂肪小叶组成。
四、皮肤附属器A.毛发、毛囊B.皮脂腺-泡状腺C.汗腺小汗腺-单曲管状腺顶泌汗腺-大管状腺D.甲甲板、甲半月、甲廓、甲根、甲床、甲母质。
五、皮肤的神经、血管、淋巴管和肌肉皮肤神经:有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前者与痛觉、触觉、压觉和温度有关;后者支配立毛肌、血管、血管球。
皮肤血管:具有营养皮肤组织和调节体温作用皮肤淋巴管:盲端起始于真皮乳头层的毛细淋巴管皮肤肌肉:立毛肌(当精神紧张、寒冷可引起收缩)第二章皮肤的功能第一节皮肤的防护作用第二节皮肤的吸收作用第三节皮肤的感觉作用第四节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第五节皮肤的体温调节作用第六节皮肤的代谢作用第七节皮肤的免疫作用一、皮肤的防护作用机械性损伤的防护:角质层柔韧致密,摩擦部位角质层增厚;真皮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等交织如网;皮下脂肪缓冲作用。
第二部分:皮肤理论及基础知识一、皮肤构造分析全身皮肤面积1、5---2、0平方公尺,占总体重的15%,自母体怀孕开始皮肤生长到离开母体二、皮肤构造:皮肤分三层:表皮层、真皮层、皮下组织●表皮分五层:————角质层要有良好的脱屑作用,由死去的表皮细胞组成,对强酸,强碱气温具有抵抗力,具有保湿性,吸收及排泄水分正常的含水量应在10%---20%角质层之间有NMF(保湿因子)和神经酰胺等物质,这些物质可以加强皮肤的防御功能。
角质层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老化的角质细胞脱落,新生的细胞不断地补充,使角质层长久地保持稳定的结构。
”————透明层————颗粒层要有良好的角质化作用,由活的有核细胞组成,异常时会长厚茧————有棘层缝与缝之间有淋巴————基底层要有良好的细胞分裂作用一个健康美丽的皮肤取决于三个因素即角质层、颗粒层、基底层角质层由15---20层扁平单薄无细胞核的细胞组成,无生命,排列非常紧密,保护皮肤表皮。
颗粒层由2---3层接近死亡含细胞核(核将要消失)的细胞组成基底层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在这层进行分裂。
皮肤的外观和质感决定了基底层细胞是否健康,年纪越大细胞分裂越慢,再生速度也慢,因此需要使用具有再生功能的保养品直接供应基底层的营养,帮助细胞再生。
角质化:细胞由有生命到死亡有个脱水过程,细胞会变得扁平,这个过程叫角质化。
过度角质化,就是角质层脱屑慢,应补充Va。
●真皮:由胶原纤维、弹力纤维、网状纤维等结缔组织组成。
真皮中有皮脂腺和汗腺,皮脂腺分泌油脂,汗腺分泌水分,所分泌的混合物在表层形成一层弱酸性的保护膜,保护膜的作用:1、柔软皮肤2、防止水分蒸发,润滑防止皮肤龟裂3、带有酸性,防菌、杀菌。
老年人的皮脂腺和汗腺的分泌活动下降,使皮肤表面的皮脂膜变薄,对角质层的滋润作用减弱。
三、皮肤种类:1、中性皮肤:特征:1、水分油分平衡,2、健康有光泽原因:皮脂腺分泌适中,角质层水分含量10%--20%之间2、油性皮肤:特征:油分水分多,看起来油光满面易脱妆,鼻头两侧氧化有黑鼻头原因:皮脂分泌过多,角质层水含量在10%--20%以上3、干性肌肤:特征:油分水分少,没有光泽,干燥,纹路细,毛孔小表皮干燥,易脱皮,色泽灰暗洗后不保养紧绷原因:皮脂分泌过少,角质层水含量小于10%4、混合性皮肤:特征:T字油,两颊干或正常原因:T字部皮脂分泌旺,角质层含水量小于10%5\缺水性的油性肌肤:特征:表皮干燥,但油分多,水分极少,毛孔大,纹路不明显肤纹细,不易上妆原因:皮脂分泌多,角质层水含量小于10%四、皮肤的作用:皮肤具有防护、吸收、排泄、感觉、调节体温,参与各种物质代谢的作用,并且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参与免疫反应,具有免疫监视功能,使机体有一个稳定的环境,更好地适应外环境的各种变化。
医.皮肤病学皮肤病学的基本内容皮肤的组织学皮肤的生理特点皮肤的病理变化皮肤的症状和诊断常见皮肤病皮肤病的预防和治疗皮肤的组织学◆皮肤由三部分组成,由外往里依次为表皮、真皮、皮下组织和皮肤附属器官。
◆皮肤附属器官毛发、毛囊、汗腺、皮脂腺与指(趾)甲等。
皮肤的生理特点1.屏障作用2.感觉作用3.调节体温作用4.吸收作用5.分泌和排泄作用6.黑素的生成和代谢作用7.上皮角化作用皮肤病的症状及诊断一、症状(一)自觉症状:是多种多样的,与皮肤病性质、疾病的严重程度及患者个体持异性有关。
主要有痒、痛、烧灼、麻木等感觉。
其它还有刺痛,异物感,对温度及接触异物的易感性增加或降低等。
(二)他觉症状:即皮肤损害,是指可以被他人用视觉或触觉检查出来的皮肤粘膜上所呈现的病变,亦称皮疹。
皮疹可以分为原发疹及继发疹两种。
常见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病毒性皮肤病变态反应性皮肤病细菌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发病部位分类◆体癣-头癣、手癣、足癣、股癣等◆甲癣真菌性皮肤病●病因1.接触致病菌2.个体存在致病菌生长的温床3.不注意个人卫生4.个体抵抗力弱5.环境因素影响真菌性皮肤病诊断方法:1、症状:搔痒(钻心的痒)等2、体征:脱屑、红斑、糜烂、角质层增厚等3、刮片显微镜下观察,检出真菌●外用常用药物:达克宁霜、派瑞松乳膏、美克乳膏、采乐洗剂、酮康唑喷剂或水杨酸溶液等用药指导一、用药原则:1、足量,坚持用药,症状和体征消失后还要继续用药1~2周2、针对不同体征用不同药物,不能盲目用药。
用药指导三、内服药(范围广、顽固难治、出现并发症)1、合并多处癣菌感染,范围广:灰黄霉素、酮康唑、伊曲康唑(斯皮仁诺)、氟康唑、特比萘芬等内服,加上外用药。
2、顽固难治:甲癣。
光用外用药治疗效果不佳(亮甲,灰甲止),需用内服药。
可建议患者合并用药。
3、出现并发症时:急性蜂窝组织炎,急性淋巴管炎。
总结皮肤真菌病易发难治,治好后又容易复发,需要坚持治疗。
皮肤真菌病有很强的传染性,既能自身传染,也能传染给他人,要注意隔离感染。
第一篇基础理论(总分99,考试时间600分钟)一、选择题1. 真皮的组成成分有:()A. 细胞成分B. 胶原纤维C. 弹力纤维D. 网状纤维E. 基质2. 真皮内含有以下组织:()A. 血管B. 淋巴管C. 神经D. 肌肉E. 皮肤附属器3. 皮肤组织内的免疫相关细胞有:()A. 角质形成细胞B. 朗格汉斯细胞C. 肥大细胞D. 淋巴细胞E. 血管内皮细胞4. 表皮内主要抗原呈递细胞是:()A. 黑素细胞B. 角质形成细胞C. 朗格汉斯细胞D. 肥大细胞E. 血管内皮细胞5. 外用药物经皮吸收的主要途径是:()A. 透过角质层B. 毛囊皮脂腺C. 汗管口D. 乳头下血管丛E. 皮肤淋巴系统6. 以下哪些损害不是皮肤原发损害:()A. 斑疹B. 丘疹C. 鳞屑D. 糜烂E. 结节7. 以下哪些损害是皮肤继发损害:()A. 浸渍B. 囊肿C. 萎缩D. 苔藓化E. 皲裂8. 皮肤苔藓样变是皮肤角质层和棘细胞层增厚所致,常见于:()A. 扁平苔藓B. 神经性皮炎C. 皮肤淀粉样变D. 体癣E. 蕈样肉芽肿9. 以下哪些属表皮的病理改变:()A. 毛囊角栓B. 疣状增生C. 角化不全D. 基底细胞液化变性E. 黏液变性10. 真皮组织病变可有:()A. 炎症浸润B. 肉芽肿形成C. 组织坏死D. 纤维蛋白样变性E. 淀粉样变性11. 常用第二代抗组胺药有:()A. 赛庚啶B. 咪唑斯汀C. 西替利嗪D. 氯雷他定E. 西米替丁12. 以下哪种抗组胺药有心脏毒性,禁忌与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和唑类抗真菌药合用:()A. 氯苯那敏B. 氯雷他定C. 特非那定D. 西替利嗪E. 阿司咪唑13. 儿童应用抗组胺药可选择:()A. 氯苯那敏B. 酮替芬C. 西替利嗪D. 氯雷他定E. 咪唑斯汀14. 组胺H2</sub> 受体拮抗剂西米替丁有以下哪些作用:()A. 抗组胺作用B. 抗胃酸分泌作用C. 增强免疫功能D. 抗雄激素作用E. 抗菌作用15. 伊曲康唑临床应用特点是:()A. 抗菌谱广B. 可用于治疗各种浅部和深部真菌感染C. 具有高度亲脂性,与脂肪餐同服疗效好D. 有光敏E. 有药物间相互作用,不与特非那定、阿司咪唑同服16. 以下哪种抗真菌药具有抑菌杀菌的双重活性,属于杀真菌药:()A. 伊曲康唑B. 特比萘芬C. 氟康唑D. 酮康唑E. 灰黄霉素17. 以下哪几种抗真菌药既可口服亦可外用:()A. 酮康唑B. 伊曲康唑C. 特比萘芬D. 氟康唑E. 灰黄霉素18. 灰黄霉素不良反应有:()A. 胃肠道反应B. 肝损害C. 致畸D. 光敏E. 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19. 常用抗病毒药有:()A. 阿昔洛韦B. 万乃洛韦(伐昔洛韦)C. 泛昔洛韦D. 利巴韦林E. 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20. 阿昔洛韦常用于以下哪些疾病的治疗:()A. 单纯疱疹B. 带状疱疹C. 生殖器疱疹D. 扁平疣E. 尖锐湿疣21. 糖皮质激素应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证,以下哪些病人应慎用:()A. 高血压B. 消化道溃疡C. 糖尿病D. 活动性肺结核E. 精神病22. 不同糖皮质激素抗炎作用有差别,以泼尼松5 mg为标准,相当于:()A. 氢化可的松20 mgB. 氢化可的松25 mgC. 泼尼松龙5 mgD. 地塞米松0.75 mgE. 倍他米松0.5 mg23. 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包括:()A. 抑制骨髓造血功能B. 诱发感染C. 肝肾毒性D. 致畸E. 诱发肿瘤24. 甲氨蝶呤常用于治疗严重银屑病,其用法是:()A. 每12 小时口服2.5 mg,连服3 次,7~10 天重复B. 2.5~5 mg 口服,每日1 次,连服7 天为一疗程C. 2.5 mg 口服,每日3 次,连服7 天~14 天为一疗程D. 10~15 mg,静脉点滴,每周一次E. 25~50 mg,静脉注射,每周一次,控制后减量25. 维A 酸类药物口服不良反应有:()A. 高血脂B. 皮肤黏膜干燥C. 消化道出血D. 骨骺早期闭合E. 致畸26. 氨苯砜有良好抗炎作用,其不良反应有:()A. 粒细胞减少B. 溶血性贫血C. 药物性皮炎D. 紫绀E. 视网膜黄斑区损害27. 氯喹能降低皮肤对紫外线的敏感性,降低抗原-抗体反应,常用来治疗的疾病有:()A. 多形性日光疹B. 黄褐斑C. 红斑狼疮D. 扁平苔癣E. 白癜风28. 沙利度胺又称反应停,常用于治疗麻风反应和红斑狼疮,其不良反应主要是:()A. 致畸作用B. 视网膜病变C. 神经炎D. 骨髓抑制E. 胃肠道不适、呕吐、腹泻29. 常用免疫调节剂有:()A. 卡介苗B. 转移因子C. 胸腺肽D. 左旋咪唑E. 干扰素30. 具有皮肤保护作用的外用药物称皮肤保护剂,此类药物有:()A. 滑石粉B. 炉甘石C. 氧化锌D. 植物油E. 糠馏油31. 角质促成剂能促进角质层正常分化,减轻炎症浸润,常用的有:()A. 2%~5%煤焦油B. 3%水杨酸C. 5%~10%硫磺D. 0.1%~0.5%蒽林E. 钙泊三醇32. 角质剥脱剂能溶解角质层,促进过度角化的角质层细胞松解脱落,常用:()A. 5%~10%水杨酸B. 2%~5%硫磺C. 0.01%~0.1%维A酸D. 10%煤焦油E. 20%~40%尿素33. 外用皮肤腐蚀剂有:()A. 三氯醋酸B. 硝酸银C. 乳酸D. 水杨酸E. 尿素34. 外用中效糖皮质激素有:()A. 去炎松B. 糠酸莫米松C. 氢化可的松D. 氢化可的松丁酸酯E. 卤美他松35. 外用糖皮质激素时,应该注意的事项包括:()A. 强效糖皮质激素长期外用易引起皮肤萎缩、毛细血管扩张、色素失调等皮肤不良反应B. 强效糖皮质激素外用一般每日2 次,连用2~3 周,继以弱效糖皮质激素或非类固醇抗炎剂维持C. 强效糖皮质激素一般不宜用于面部及婴儿D. 腹股沟、腋窝等皮肤皱襞部位长期应用长效糖皮质激素易引起皮肤萎缩和隐匿的真菌感染E. 大面积应用较强的糖皮质激素应注意皮肤吸收引起全身不良反应36. 糖皮质激素皮损内注射可用于治疗的疾病有:()A. 疤痕疙瘩B. 斑秃C. 结节性痒疹D. 囊肿性痤疮E. 盘状红斑狼疮37. 有糜烂及轻度渗出的亚急性皮炎湿疹宜选用以下哪种外用药剂型:()A. 软膏B. 糊剂D. 振荡剂E. 酊剂38. 以下哪几种剂型不宜用于毛发部位:()A. 振荡剂B. 油剂C. 酊剂D. 糊剂E. 乳膏39. 溶液剂是药物的水溶液,在治疗急性皮炎伴有大量渗液时常作开放性冷湿敷,其作用是:()A. 吸湿B. 散热C. 清洁D. 透皮吸收E. 润肤40. 电离子透入疗法是利用以下哪种物理因子将药物导入皮肤,协同发挥治疗作用:()A. 超声B. 直流电C. 微波D. 磁场E. 交流电41. 紫外线的波长范围是:()A. 180~400 nmB. 200~400 nmC. 180~460 nmD. 290~400 nmE. 290~460 nm42. 紫外线照射治疗的适应证有:()A. 银屑病B. 毛囊炎和疖肿C. 玫瑰糠疹D. 白癜风E. 慢性溃疡43. 光化学疗法临床可用于以下哪些疾病的治疗:()A. 银屑病B. 毛发红糠疹C. 手部湿疹D. 蕈样肉芽肿44. 冷冻疗法使组织在低温作用下坏死达到治疗目的,可用于以下哪些疾病的治疗:()A. 雀斑B. 疣C. 脂溢性角化D. 范围较小的皮肤肿瘤E. 白癜风45. 淀粉浴和麦饭石浴有安抚、止痒作用,可用于以下哪些疾病的治疗:()A. 皮肤瘙痒症B. 泛发性神经性皮炎C. 泛发性湿疹(急性期)D. 特应性皮炎E. 剥脱性皮炎(有渗出者)46. 慢性溃疡可选用以下哪几种物理治疗:()A. 红外线B. 紫外线C. 电离子透入D. 光化学疗法E. 氦氖激光47. 放射治疗的适应证有:()A. 血管瘤B. 疤痕疙瘩C. 顽固性局限性神经性皮炎D. 蕈样肉芽肿E. 基癌、鳞癌二、填充题1. 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成人的皮肤面积约________ m2</sup> ,不同部位厚薄不一。
皮肤性病学基础知识问答第一篇:皮肤性病学基础知识问答皮肤性病学基础知识问答1.试述表皮各层角朊细胞的形态特征。
基底层细胞:位于表皮最下层,是一列圆柱状细胞,长轴垂直,排列整齐,似栅兰状,胞浆嗜碱性,核圆柱形,含不等量黑素。
棘层细胞:多角形,4-8列,有棘突(桥粒)相互连接,细胞间隙内组织液流通,愈近表皮层愈扁平。
颗粒层细胞:2-4列,扁平或梭形,胞浆内充满粗大的嗜酸性颗粒。
透明层细胞:扁平无核,仅2-3列,细胞界限不明显,HE染色切片内为无色透明。
角质层细胞:为表皮角朊细胞分化的最终产物,失去生物活性,结构模糊,扁平无核。
2.变态反应可分为几型、各型主要见于哪些皮肤疾病?变态反应一般可分为四型:第Ⅰ型:又称立刻过敏反应或速敏型属此型的常见皮肤病有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过敏休克、异位形皮炎等。
第Ⅱ型:又称细胞溶解型或细胞毒型。
属此型的皮肤病有药物过敏引起的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自身免疫病中的天疱疮、类天疱疮等。
第Ⅲ型:又称免疫复合物反应型:属此型的皮肤病的有某些药物引起的血清病样综合征、血清病、某些荨麻疹、血管炎及狼疮肾等第Ⅳ型:又称迟发型变态反应。
属此型的皮肤病有接触性皮炎及湿疹类皮肤病等。
3.何谓棘层松解?并述棘层松解细胞之特点和棘层松解常见于哪些皮肤病?棘层松解是指表皮细胞内张力原发纤维及桥粒脱离,桥粒变性分解,间桥断裂,致棘细胞之间失去连接而松解,导致表皮内裂隙、水泡及大炮形成。
棘层松解细胞特点是松解而游离的细胞肿大,核周有淡色晕,核染色质均匀化,无棘突。
棘层松解常见于天疱疮、家族性良性天疱疮、毛囊角化病及一些病毒性皮肤病。
4.何谓角化不全?常见于哪些皮肤病?正常发育的角质层细胞无细胞核,角化不全时,棘细胞未经过正常角化阶段即转变未角质层细胞,使其仍含有细胞核和棘突,堆积较厚,称角化不全,此时,颗粒层常变薄或消失。
常见于银屑病及亚急性皮炎等。
5.慢性盘状红斑狼疮从表皮到真皮的主要病理变化有哪些?其主要病理变化有:角质层有角化过度,伴角栓形成,棘层萎缩,基底细胞液化变形,附件和小血管周围有淋巴浸润,胶原纤维呈纤维蛋白样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