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展开与折叠》(2)
- 格式:ppt
- 大小:2.60 MB
- 文档页数:13
初中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二课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了解立体图形可由平面图形围成,立体图形可展开为平面图形;2.了解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二、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观察、猜想、总结的能力;2.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发展几何直觉。
使学生不但学习知识,而且要学习方法,学会从不同方向去思考、去探索教学重点把正方体表面展开成平面图形.教学难点按预定的形状把正方体展开成平面图形.教学方法引导发现法、启发猜想、讲练结合法课前准备教师准备课件、多媒体;学生准备三角板,练习本;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如图,一只蚂蚁在正方体箱子的一个顶点A,它发现相距它最远的另一个顶点B处有它感兴趣的食物,这只蚂蚁想尽快得到食物,哪条路径最短?试在图中将路线画出来生活常识可知,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若把这个正方体图形展开成平面图形,就不难发现答案。
日常生活中,要想包装一个正方体形状的物体,需要根据它的平面展开图来裁剪,今天就来讨论一些简单的多面体的展开图二、新课学习探究一(投影显示)把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条棱剪开,展开成平面图形,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请与同伴进行交流。
做一做:可得到以下11种不同的平面图形。
强调:强调随便剪,剪错没关系,粘上重剪。
1.检查学生操作中出现的情况。
2.教师和学生交流剪法。
3.肯定学生在操作中所取得的成绩。
4.为什么会剪成不同的,说说自己的想法。
引导学生概括:多面体是由平面图形围成的立体图形,沿着多面体一些棱将它剪开,可以把多面体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
5.让学生举例说明:同一立体图形,按不同方式展开得到的平面展开图是不一样的。
注意:有的表面上看似不同,但通过转动、翻转可得相同。
友情提示:一个正方体要将其展开成一个平面图形,必须沿7条棱剪开,可以形成11种不同的平面图形。
北师大数学五年级下册《展开与折叠》说课稿及反思(一)一、说教材《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长方体(一)》的课时内容。
本课是从正方体纸盒的展开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正方体的十一种平面展开图,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找出正方体十一种展开图的特征。
通过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征。
同时让学生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棱柱的展开图;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
二、说学生这个阶段的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
本节主要研究正方体的展开图,研究过程中充满着大量的操作实践活动,同时,六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
三、说教学目标:1、通过充分的实践和白板的辅助展示,使学生明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得到的11种平面展开图;并能总结归纳它们的特点及规律,培养学生的观察、动手操作、归纳、合作探究能力;2、通过用多种方法对正方体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操作,在经历和体验图形的转换过程中,初步建立空间概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3、让学生在充分经历实践、探索、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得到的的11种平面展开图;能判断什么样的平面展开图能折叠成正方体;并归纳总结规律。
难点: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动手操作,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不同的平面图形。
五、说教法与学法:教法分析:本节课充分利用电子白板、导学案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动手探究,合作交流,这种教学理念反映了时代精神,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思维积极性。
例题教学
(1)(2)
(3)(4)
你能将图形(1)、(3)修改后使其能折叠成棱柱吗
目的:在学生经历了棱柱的展开过程后,给出几个图形让学生想一想是否能折成棱柱,使学生经历平面图到立体图的变化过程,培养空间概念,是对学生空间想像能力的更高要求。
效果:在解决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过程中,学生大胆实践,从中获得成功的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第三环节:探索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
内容:把圆柱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把圆锥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
目的:在学生经历了棱柱的展开与折叠的过程后,进一步探索圆柱与圆锥的侧。
展开与折叠(2)策略与反思纠错与归纳【学习目标】1.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2.通过展开与折叠、制作模型的过程,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重点难点】重点:能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难点:尽可能多的将一个正方体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使用说明与学法指导】1.阅读课本8-9页并制2.每位同学准备正方体的展开图【自主学习】1.正方体有个面,条棱,个顶点,每个顶点处有条棱,每个面都是形。
2.提示:“展成一个平面图形”是指“正方体的6个面展开后所成的6个正方形中的每一条边与其他的正方形的某条边重合”,即“相连”【合作探究】1.将一个正方体的表面沿某些棱剪开,展成一个平面图形。
回答下列问题:(1)你能得到哪些平面图形?与同伴进行交流,提供尽可能多的展图形;并将其画出来;将一个正方体沿某些棱展开,至少要剪几条棱?(2)在你们的所示结果中,有如下的平面图形吗?(3)下图中的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一个正方体?能说说理由吗?2.把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会得到什么图形?想一想,试一试!3.如右图是一多面体的展开图,每个面内都标注了字母,请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如果面A在多面体的底部,那么哪一面会在上面?(2)如果面F在前面,从左面看是面B,那么哪一面会在上面?从右面看是面C,面D在后面,那么哪一面会在上面?【当堂训练】1.在下面的图形中,()是正方体的表面展开图.2.下面的图形经过折叠不能围成一个长方体的是()3.如图1–10所示的立方体,如果把它展开,可以是下列图形中的()4.水平放置的正方体的六个面分别用“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右面”表示.如右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若图中的“似”表示正方体的前面, “锦”表示右面, “程”表示下面.则“祝”、“你”、“前”分别表示正方体的________.5.如图是一个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那么3号面相对的面是______号面;6.下面10个图形中哪些可以折成没有盖子的五个面的小方盒?请指明.程前你祝似锦。
课题:1.2展开与折叠(2)课型:新授课学习目标:1.通过展开与折叠活动,了解三棱柱、四棱柱、五棱柱、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重点)2.经历展开与折叠、模型制作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在动手实践制作的过程中学会与人合作,学会交流自己的思维与方法.(难点)3.初步获得动手制作的乐趣及制作成功后的成就感;在制作实验的过程中感受生活中立体图形的美.教学内容分析:本节是从学生周围熟悉的物体入手,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关系:不仅要让学生了解多面体可由平面图形围成,而且立体图形可按不同方式展开成平面图形,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自己动手操作,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后续章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本节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通过正方体的展开图,了解正方体展开图的基本特征.而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旨在进一步认识棱柱的展开图;了解一些特殊几何体的展开图,能根据展开图判断立体模型.同时,七年级学生具有好奇心、求知欲较强的特点,学生间相互评价、相互提问的积极性高,因此,参与有关展开与折叠的实践探究活动的热情应该是比较高的.教法与学法:以我校“自主探究,当堂评价”的教学模式为基础,努力打造“小组学习”的学生自主课堂,因为本章的内容相对抽象,学生的空间想象力教弱,所以本节课老师去设计尽可能的多的学生活动,学生在操作实践中认识图形、学习新知,也在实践中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而老师的教,重点可以放在课堂组织、知识串联和对学生的启发上,通过设置疑问,引导学生动手实验,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分析问题.最后,整堂课要发挥学习小组的能动作用,组长组织--小组讨论--交流总结—学习评价,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习惯,增强学习数学兴趣和信心.教学准备:学生:收集三棱柱、长方体、五棱柱纸质模型,收集圆柱形纸盒和圆锥形模型,剪刀.教师:三棱柱、长方体、五棱柱、圆柱、圆锥的纸质模型.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课题师:有人说,手工折纸是一种智慧游戏,小小的一张纸通过我们的折叠可以折出形态各异的物体来,在折叠的过程中,我们手脑并用,培养我们的观察力、想象力和动手能力。
1.2 展开与折叠2【学习目标】:1.通过折叠几何体,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根据展开图判断和制作简单的立体模型。
3.经历和体验图形的变化过程,体会几何体与它的展开图之间的关系。
【学习重点】:利用模型将展开图折叠成几何体是重点。
【学习难点】:不用模型,展开想象,由展开图怎样叠成几何体。
导学过程:一、温故知新1:下面每个图片都是由6个大小相同的正方形组成,其中不能折成正方体的是 (B)2:下列图形中(每个小正方形皆为全等的正方形),可以是一个正方体表面展开图的是 (C)二、创设问题情景生活中,我们也经常见到其他几何体的盒子,如长方体的、三棱柱的,圆柱的等等的盒子。
为了设计和制作的需要,我们要了解它们的展开图。
那么,你知道长方体、其它棱柱等的展开图吗?三、探索其它棱柱的展开图解:棱柱是由两个完全相同的多边形底面和一些长方形侧面围成的.沿棱柱表面不同的棱剪开就可以得到不同的表面展开图.如图是棱柱的一种展开图.棱柱的表面展开图是两个完全相同的N边形(底面)和N个长方形(侧面).四、平面图形折叠成棱柱练一练:如图,请你在横线上写出哪种立体图形的表面能展开成下面的图形.解析:答案:三棱柱六棱柱长方体三棱柱五、探索圆柱、圆锥的侧面展开图08 圆柱圆锥侧面展开图形.swf六、练习巩固解:1图(1)底面是四边形,它是长方体的展开图;图(2)底面是五边形,它是五棱柱的展开图。
2图(1)能折叠成三棱柱,图(2)因2个底面同侧,所以它不能折叠成长方体。
解:(1)为三棱柱;(2)为圆柱;(3)为六棱柱;(4)为圆锥七、当堂小测1、想一想,再折一折,下面两图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2、如下图,哪些图形经过折叠可以围成一个棱柱?先想一想,再折一折.3、下面图形经过折叠能否围成棱柱?4、下图中哪一个是六棱柱的平面展开图5、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各种各样的包装盒,你能用线将图中的实物和它的平面展开图连接起来吗?(A)(C)(D)。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展开与折叠》(第2课时)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展开与折叠》是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2的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探索平面图形的折叠问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图片和实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展开与折叠的原理和方法。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但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折叠问题,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引导和帮助。
三. 教学目标1.理解展开与折叠的概念,掌握平面图形折叠的基本方法。
2.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3.能够运用展开与折叠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 教学重难点1.重难点:平面图形的折叠方法,以及如何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对于一些复杂图形的折叠问题,如何引导学生正确操作和解决。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
2.演示法:教师展示实物图形的折叠过程。
3.实践操作法:学生动手操作,探索图形的折叠方法。
4.问题驱动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讨。
六. 教学准备1.准备一些实物图形,如纸片、几何模型等。
2.准备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3.准备练习题和实际问题,用于巩固和拓展学生的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实物图形的展开与折叠过程,引发学生的兴趣,提问学生:“你们知道这些图形是如何展开和折叠的吗?”引导学生思考和回答,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讲解展开与折叠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平面图形的折叠过程。
通过展示实物图形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折叠过程,并讲解如何解决折叠问题。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尝试折叠一些简单的平面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等。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并纠正一些常见的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