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列夫。托尔斯泰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1
托尔斯泰简介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Leo Nikolayevich Tolstoy),俄罗斯作家、思想家,被认为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巅峰代表之一。
他的作品融合了个人的思想探索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简要介绍托尔斯泰的生平事迹和他的重要作品。
生平概述托尔斯泰于1828年9月9日出生在俄罗斯一个贵族家庭。
他在一个宽容而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家庭中长大,早年的教育对他的后来的作家之路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他接受了传统的家庭教育,并在圣彼得堡和莫斯科接受了更加正规的教育。
尽管托尔斯泰在大学里学习法学,但他的热情很快转向文学。
他开始写小说和短篇故事,并逐渐获得了一些成功。
然而,这个时期的托尔斯泰仍然是一个自我怀疑、思考和探索的个体,他渴望达到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真实性。
1851年,托尔斯泰参军参加了克里米亚战争。
这段经历对他的精神和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促使他开始直面关于战争、人性和生命的基本问题。
从那时起,他的作品逐渐变得更加深思熟虑和关注社会问题。
托尔斯泰一生中经历了许多个人的和精神的转变。
他试图寻找人类存在的意义,并在宗教和哲学的思考中找到答案。
他在其作品中以不同的方式探讨了这些主题,但他的思想始终围绕着个人的责任和真理的追求。
重要作品《战争与和平》《战争与和平》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作品之一,也是他的代表作。
这部小说以拿破仑入侵俄国为背景,描绘了一系列不同角色的生活和命运。
通过对人性和战争的深入分析,托尔斯泰展示了战争的残酷和荒谬,并呼吁人们追求和平与宽容。
《复活》《复活》是托尔斯泰的一部具有启示性的小说,探讨了个人责任、悔恨和绝望的主题。
它讲述了一个富有的青年起诉的故事,他在与一个在农村受苦的妓女重新相遇后,重新审视了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
这部小说深入思考了道德和人道主义的重要性,并对社会弊端进行了深入剖析。
《安娜·卡列尼娜》《安娜·卡列尼娜》是托尔斯泰最著名的小说之一,也是世界文学中一部重要的经典之作。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资料列夫·托尔斯泰简介一、文学常识1、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文学家。
主要成就在文学传记和小说创作方面,主要作品有为巴尔扎克、狄更斯、陀思妥耶夫斯基写的传记《三位大师》和传记《罗曼罗兰》等;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等;小说集《感觉的混乱》使他颇享国际声誉。
高尔基称他为“世界第一流的作家”。
2、写作背景:列夫·托尔斯泰以累累巨著在俄国文坛上驰骋了近60年,因其作品真是而深刻地再现了俄国的社会生活而被列宁誉为“俄国的镜子”。
茨威格出于对列夫·托尔斯泰的无限敬仰而为他写下了这部传记。
3、相关资料:列夫·托尔斯泰 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作家。
长篇历史小说《战争与和平》,这是其创作过程中的第一个里程碑。
第二部里程碑式的巨著《安娜·卡列尼娜》。
19世纪70年代末,托尔斯泰的世界观发生了巨变,写成《忏悔录》。
1889年至1899年创作的长篇小说《复活》是他长期对思想、艺术探索的总结,也是对俄国社会批判最全面、最深刻、最有力的一部著作,是世界文学史上不朽的作品之一。
二、字音、字形髭()长髯()黝黑脸膛()倒竖()一绺绺()鬈发()滔滔白浪畏缩粗劣粗制滥造()藏污纳垢()乱蓬蓬()粗鄙滞()愚钝()禁锢()酒肆()鹤立鸡群正襟危坐()美髯公()轩昂颔首低眉()诚惶诚恐()矮小敦实()尴尬()锃亮()粲然笑意()黯然失色广袤无垠()烁烁发光()赤裸裸直戳要害()犀利()三、解词郁郁寡欢:闷闷不乐,难得有高兴地时候,心情不舒畅,不快乐。
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人群中很突出。
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四、简答题1、认真阅读课文,理解下列语句的含义,说说作者为什么要着力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
a、。
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发射出精确无误的频波。
《列夫·托尔斯泰》背景知识
1、作家作品:
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文艺评论家。
作品有《初次经历》、《象棋的故事》、《罗曼·罗兰传》、《巴尔扎克传》。
本文选自《三作家》。
2、关于列夫·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1828~1910),俄国作家。
19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
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
他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在高加索时开始创作,在《现代人》杂志上陆续发表小说。
结婚后渡过了一段宁静、和谐的生活,但在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新的革命形势和全国性大饥荒的强烈影响下,弃绝本阶级,完成了19世纪60年代开始酝酿的世界观的转变,转到宗法制农民的立场上。
从此托尔斯泰厌弃自己及周围的贵族生活,不时从事体力劳动,自己耕地、缝鞋,为农民盖房子,摒绝奢侈,持斋吃素。
他的文艺观也发生转变,指斥自己过去的艺术作品包括《战争与和平》等巨著为“老爷式的游戏”,并把创作重点转移到论文和政论上去。
后来,他于1910年11月从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秘密出走,在途中患肺炎,20日在阿斯塔波沃车站逝世。
遵照他的遗言,遗体安葬在亚斯纳亚·波利亚纳的森林中。
坟上没有立墓碑和十字架。
茨威格称之为“世间最美丽的坟墓”。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复活》、《安娜·卡
列尼娜》等。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列夫托尔斯泰主要内容概括
摘要:
一、列夫托尔斯泰的简介
二、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
三、列夫托尔斯泰作品的主题和风格
四、列夫托尔斯泰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正文:
列夫托尔斯泰是俄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小说家之一,他的作品不仅描绘了俄罗斯社会的广阔图景,也深刻地反映了人类的精神世界。
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从小受到了严格的文学和哲学教育,这为他日后的创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托尔斯泰的代表作品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等,这些作品都以俄罗斯社会为背景,描绘了各个阶层的生活和命运。
其中,《战争与和平》是一部关于19世纪初俄国拿破仑战争的小说,通过对战争和爱情的描绘,揭示了人性的复杂和伟大。
而《安娜·卡列尼娜》则是一部关于道德和家庭生活的小说,通过对一个婚外情故事的叙述,探讨了道德和社会责任的问题。
托尔斯泰作品的主题和风格独特,他以其独特的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了俄罗斯社会的真实面貌,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性、宗教和社会制度的深刻思考。
他的作品风格朴实、真挚,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深刻的思考性。
托尔斯泰的作品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对20
世纪的小说家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也为世界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列夫托尔斯泰简介范文一:列夫·托尔斯泰(Leo Tolstoy)是俄国文学史上的一位杰出作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和人性的洞察力。
他生于1828年,在长达八十四岁的人生中,写下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之一是《战争与和平》,这部长篇小说描绘了1805年到1812年间的俄国历史以及拿破仑战争的时代背景。
托尔斯泰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深入分析,展现出了人性的多面性和社会的复杂性。
此外,他的《安娜·卡列尼娜》也被认为是世界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探讨了人性和道德的本质问题,是一部具有大量名人名言的小说。
除了文学作品,托尔斯泰还是一位知名的哲学家,他对基督教教义的研究和反对战争的思想影响了世界上许多人。
他的作品《复活》和《戈尔戈·伊万诺维奇》也探讨了人性的救赎和社会问题,指出了生命的意义和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托尔斯泰的作品中,他用鲜明的对比和生动的描写,将世俗的欲望和精神的追求对立展现。
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究,促进了现代文学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
总之,托尔斯泰作品的丰富性和深度,使他成为了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史上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要点分析:本文重点介绍了托尔斯泰的作品和思想,包括《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和《戈尔戈·伊万诺维奇》等代表作品;同时突出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探究,强调他的思想影响。
文章采用了用词精准、平易近人的口吻,适合中学生学习阅读。
范文二:托尔斯泰是一位杰出的作家和思想家,他不仅对文学作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还对社会提出了新的思考和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托尔斯泰的作品风格充满了人道主义精神和对人性的探索。
他独特的写作技巧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使他的作品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和推崇。
他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描绘了拿破仑战争的时代背景和俄国农村的生活,展示了他对生命和人性的深刻理解。
另外,他的小说《安娜·卡列尼娜》也是一部不可错过的经典之作,它表达了对人性和道德的本质问题的思考和质疑。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7跳水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简介(1828~1910) 俄国作家。
1828年9月9日出生于图拉省克拉皮文县的亚斯纳亚·波利亚纳(今属图拉省晓金区)。
托尔斯泰家是名门贵族,其谱系可以追溯到16世纪,远祖从彼得一世时获得封爵。
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衔退役。
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
托尔斯泰一岁半丧母,9岁丧父。
1841年他的监护人姑母阿·伊·奥斯坚—萨肯去世后,改由住在喀山的姑母彼·伊·尤什科娃监护。
于是他全家迁到喀山。
托尔斯泰自幼接受典型的贵族家庭教育。
1844年考入喀山大学东方系,攻读土耳其、阿拉伯语,准备当外交官。
期终考试不及格,次年转到法律系。
他不专心学业,迷恋社交生活,同时却对哲学尤其是道德哲学发生兴趣,喜爱卢梭的学说及其为人,并广泛阅读文学作品。
在大学时代,他已注意到平民出身的同学的优越性。
1847年4月退学,回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
这是他母亲的陪嫁产业,在兄弟析产时归他所有,他的漫长的一生绝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
回到庄园后,他企图改善农民生活,因得不到农民信任而中止。
1849年4月曾到彼得堡应法学士考试,只考了两门课就突然回家。
是年秋天为农民子弟兴办学校。
11月起名义上在图拉省行政管理局任职,次年12月被提升为十四品文官,实际上却周旋于亲友和莫斯科上流社会之间。
但他渐渐对这种生活和环境感到厌倦,1851年4 月底随同服军役的长兄尼古拉赴高加索,以志愿兵身份参加袭击山民的战役,后作为“四等炮兵下士”在高加索部队中服役两年半。
虽然表现优异,但也有赖亲戚的提携才晋升为准尉。
1854年3月,他加入多瑙河部队。
克里木战争开始后,自愿调赴塞瓦斯托波尔,曾在最危险的第四号棱堡任炮兵连长,并参加这个城市的最后防御战。
在各次战役中,看到平民出身的军官和士兵的英勇精神和优秀品质,加强了他对普通人民的同情和对农奴制的批判态度。
托尔斯泰简介-托尔斯泰简介《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
复活。
《复活》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书取材于一件真实事件。
主要描写男主人公聂赫留朵夫引诱姑妈家女仆玛丝洛娃。
使她怀孕并被赶出家门。
后来。
她沦为妓女。
因被指控谋财害命而受审判。
男主人公以陪审员的身份出庭。
见到从前被他引诱的女人。
深受良心谴责。
他为她奔走伸冤。
并请求同她结婚。
以赎回自己的罪过。
上诉失败后。
他陪她流放西伯利亚。
他的行为感动了她。
使她重新爱他。
但为了不损害他的名誉和地位。
她最终没有和他结婚而同一个革命者结为伉俪。
《复活》是托尔斯泰最后一部长篇小说。
是作家一生探索和思想的总结。
被誉为俄国批判现实主义发展的高峰。
小说通过玛丝洛娃的苦难遭遇和聂赫留朵夫的上诉经过。
广泛而深刻地抨击了法庭。
监狱。
官僚机关的腐败。
黑暗。
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反动官吏的残暴昏庸。
毫无人性。
撕下了官办教会的伪善面纱。
反映了农村的破产和农民的极端贫困。
勾画了一幅已经走到崩溃边缘的农奴制俄国的社会图画。
《复活》多次被中国教育部列为中学生推荐读物。
作品名称,复活。
外文名称,Воскресение。
文学体裁,长篇小说。
作者,【俄】列夫·托尔斯泰。
首版时间,1899年。
字数,388000。
内容简介。
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聂赫留朵夫公爵一次偶然的机会作为陪审员参加审理一个毒死人的命案。
不料。
从妓女玛丝洛娃具有特色的眼神中认出原来她是他青年时代热恋过的卡秋莎。
于是往象一幕幕展现在聂赫留朵夫眼前:当时他还是一个大学生。
暑期住在姑妈的庄园里写论文。
他善良。
热情。
充满理想。
热衷于西方进步思想。
并爱上了姑妈家的养女兼婢女卡秋莎。
他们一起玩耍谈天。
感情纯洁无瑕。
三年后。
聂赫留朵夫大学毕业。
进了近卫军团。
路过姑妈庄园。
再次见到了卡秋莎。
在复活节的庄严气氛中。
他看着身穿雪白连衣裙的卡秋莎的苗条身材。
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我们都很熟悉,他的作品多以描写俄国革命时人们的顽强斗争为主,下面是本店铺整理的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知识点,一起来看看吧。
一、作者简介斯蒂芬·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
作品有《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成功的秘诀》《伟大的悲剧》等。
二、故事背景本文节选自《三作家》。
1928年茨威格访问俄国,正值列夫·托尔斯泰100周年诞辰。
他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拜访了托尔斯泰的故居和坟墓。
他领会到托尔斯泰的出类拔萃,也领会到托尔斯泰超越自身、超越了人类一切平庸的伟大,并将其坟墓称为世间最美的坟墓,回国后,他写成了传记《三作家》,其一即为《列夫·托尔斯泰》。
三、理解词义①粗制滥造:指制作粗劣,不讲究质量。
也指工作不负责任,草率从事。
②藏污纳垢:比喻隐藏或包容坏人坏事。
③器宇:气概,风度。
④禁锢:束缚,限制。
⑤郁郁寡欢:形容心里苦闷发愁,指闷闷不乐。
⑥鹤立鸡群:比喻一个人的才能或仪表在一群人里头显得很突出。
⑦正襟危坐:理好衣襟端端正正坐着。
形容严肃庄重的样子。
⑧轩昂:形容精神饱满,气度不凡。
⑨诚惶诚恐:惶恐不安。
⑩侏儒:身材异常矮小的人。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的笔力极为强劲。
也比喻见解、议论深刻。
文中指目光锐利。
意趣盎然:洋溢着意味和兴趣。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足,值得。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
古代以东西长度为“广”,南北长度为“袤”。
四、课文分段第一部分(①-⑤):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第二部分(⑥-⑨):描写托尔斯泰非同寻常的眼睛。
五、问题归纳1. “直到生命的最后十年……俊秀之光才使这块悲凉之地解冻。
”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本题运用句子含义理解“三抓一联系”法。
将晚年托尔斯泰面部表情的变化形象地说成“悲凉之地解冻”,揭示了他内心世界的巨大转变,事实上,托尔斯泰到晚年实现了他世界观的转变,坚定地站在农民的立场上,对富裕阶级的生活及土地私有制表示强烈的否定,对国家和教会进行猛烈的抨击。
作者名片
列夫·托尔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19世纪中期俄国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创造了大量的小说、童话。
他的作品深受世界人民喜爱,代表作有《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
从19世纪60年代起,他的作品开始在英、德等国翻译出版。
19世纪70至80年代之交以《战争与和平》的法译本出版获得国际上第一流作家的声誉,成为当时欧美的“俄国热”的主要对象。
80至90年代法、英等国最早论述他的评论家,都承认他的现实主义创作对自己国家文学的振兴作用。
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成长的进步作家法朗士、罗曼·罗兰、亨利希·曼和托马斯·曼、德莱塞、伯纳·萧、高尔斯华绥以及其他欧美作家和亚洲作家都受到他的熏陶。
在中国,1900年就出现评价他的文字,1907年译价过他的“宗教小说”(《主与仆》及民间故事)。
1913年、1917年先后有《复活》(译名《心狱》)和《安娜·卡列尼娜》(译名《婀娜小史》)的不完全的文言译本。
“五四”前后,托尔斯泰的作品大量被译成中文。
抗战期间分别出版了郭沫若和周扬翻译的《战争与和平》和《安娜·卡列尼娜》,以及其他作品的译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托尔斯泰的重要作品大多已翻译出版,而且根据原文翻译,不少名著都有几种不同的译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