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程速度和时间》评课稿
- 格式:docx
- 大小:16.64 KB
- 文档页数:2
速度时间和路程评课稿《速度时间和路程》评课稿路程、时间与速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是学生今后学习行程问题应用题的基础。
通过本课时的教学,把学生原有一些感性认识和一些生活经验进行概括总结,让学生理解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的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情感。
本节课有这样几个亮点:一、概念理解是解决问题的基础---结合情境感知速度的快慢并理解速度的含义。
1、课的一开始,老师先出现两个同学上学去的时间,比较谁走得快?让学生讨论争辩后得出:必须得知道路程才能比,从而出现各自家离学校的路程,再让学生比较。
那么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引发学生的观点与思维的碰撞,让学生自然而然地更真切地感受到快慢不仅与时间有关,还跟路程有关,要知道谁快,必须比较他们的速度。
引出学习速度的必要性。
如果路程和时间都不相同,又该怎样比快慢呢?进而揭示课题。
2、速度有快有慢,单位也各不相同,这需要学生在具体生活情境中加以理解和感受。
此环节教师通过播放课件,让学生亲身感受蜗牛爬行速度之慢、光传播速度之快,使学生在轻松与震撼中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了速度,进而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释生活中的自然现象。
3、边感知边巩固速度的写法与读法。
选取人类、动物和自然现象中的典型例子的运动速度,让学生感知从刘翔跑步速度飞快到猎豹奔跑速度惊人再到光速的不可想象,让学生一次加一次的惊叹,最后戏剧性的出现慢速的蜗牛。
并且在感知中结合身边教室与操场的长度进行实际地感悟,让学生对速度的概念有了更深的了解,使枯燥的数学变得鲜活起来。
二、数量关系的建构式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丰富的实际情境中建构数学模型。
“路程÷时间=速度”是学生在小学阶段认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数量关系,也是一种基本的模型。
本节课教师通过多个情境的创设,丰富学生对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关系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行归纳构建、巩固提升。
《路程时间与速度》一等奖说课稿1、《路程时间与速度》一等奖说课稿一、说教材《路程、时间与速度》是九义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说教学重、难点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2、学法:教学中运用了分析综合法、经验归纳法以及小组合作探究法指导学习。
三、说教学过程为了更好的达成预期效果,我准备从以下四个环节展开教学。
四年级上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评课稿全文共5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四年级上数学路程时间与速度评课稿篇110月22日,我在学校举行的青年教师赛课中上了一堂公开课,内容就是《速度时间与路程》。
本节课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54页的内容。
它是穿插在三位数乘二位数笔算乘法之中的。
其主要内容是认识速度、会改写速度,并能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
而我觉得后一块内容只用“速度×时间=路程”这一关系来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我定为:1、理解单位时间与所行路程的含义。
能正确使用复合单位表示速度,体会这样的符号表示物体运动的速度,具有简明清楚的特征。
2、通过解决简单行程问题。
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索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构建数学模型,并能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3、通过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理解速度的含义,建构路程、速度与时间的关系。
整节课我分成了4个大环节:1、通过学生介绍,本单元前面的主题图中相关交通工具的速度,以及教师的补充介绍刘翔跑步速度大约是每秒8.5米、猎豹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米,蜗牛的速度大约是每小时8米。
让学生初步感知速度,扩大认知视野,感受人类创造交通工具的智慧和自然界的多姿多彩。
2、理解速度的概念和表示方法:通过情境揭示速度的含义后,让学生汇报收集的生活中的'速度、教师展示交通工具与一些动物的速度,通过一系列的交流活动后,让学生找速度表示方法的相同点,概括出单位时间内的路程就是速度。
3、通过例题和补充例题,理清路程、时间和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
4、拓展与巩固:通过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的题目让巩固与升华充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课上完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我觉得在上课的过程中,有些方面的设计符合学生的需求,以后要继续努力,争取让课堂效果更好。
1、边感知边巩固速度的写法与读法。
选取人类、动物和自然现象中的典型例子的运动速度,让学生感知从刘翔跑步速度飞快到猎豹奔跑速度惊人再到光速的不可想象,让学生一次加一次的惊叹,最后戏剧性的出现慢速的蜗牛。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的: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主题图。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一.谈话导入师: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数学问题,这些问题和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主题图)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拖拉机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面包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70,因此,面包车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
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拖拉机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面包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
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要想知道谁跑得快,不是看谁行驶的路程多,而是要看统一时间内谁跑得远,建立单位时间的表象。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得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速度=路程÷时间5.看一看。
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通过实例,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探索的空间,真正明确了路程、时间、速度这三者的关系。
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和获取知识的能力。
三.巩固练习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让学生看图,根据情境解答。
进一步巩固路程、时间、速度三者的关系。
2.完成“试一试”第2题。
三个算式结合具体情境去体会、思考、交流、汇报。
让学生进一步理清三者关系。
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评课稿XXX《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评课稿
听了XXX《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一课,整体感觉XXX教态自然,语言干练,重难点突出,各环节安排紧凑,练有层次,是一堂成功的课。
以下我简单的谈谈本人的一些感受和体会:
第一、从科普知识入手,激发学生兴趣。
观看闪电和雷声的视频,讨论为什
么看到、听到的时间不同?联系生活实际较紧密。
第二、比较速度时,不仅用计算的方法,还用线段图,利用数形结合的方法。
XXX的思路。
第三、重难点突出,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并熟练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
的关系解决问题,开课时教师出示速度,写出表示方法,并进行了认
读,说明速度的单位是复合单位。
为了让学生清楚的理解速度、时间、
路程各自的含义,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
第四、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自主分析数学信息。
题处理到位,板
书简洁,明了。
XXX的教学思路非常松散,教学进程层次分明有序,并能掌控重点突破难点。
本节课的难点就是熟悉,理解“速度”的寄义,并掌握“速度”的表示方法,是通过让学生观看一些资料来感知速度。
强调速度的表示方法与读法,提高学生对本小节内容研究的兴趣,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还有教学“速度”概念时,师重点让学生理解“单位工夫”和“走过的路程”,单位工夫可以是每小时、每分、每秒。
《路程、时间与速度》公开课教学预案与点评四年级数学教案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教学目标: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方法:谈话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1、师:同学们,你们都听过龟兔赛跑的故事吗?比赛的结果是怎样的?(骄傲的小兔输了,勤劳的小乌龟赢了),自从那次比赛之后,小白兔很不服气,它们决定还要再比赛一次,请看《新龟兔赛跑》---课件出示比赛的情境图。
2、电脑出示《新龟兔赛跑》的情境,让学生猜谁会取胜呢?接着出示条件:小兔说:“我2时行驶了120千米”,小乌龟说:“我3时行驶了210千米。
”到底哪辆车跑得快呢?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小组讨论,如何解答?二、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1、学生思考:要想知道谁跑得快,要比较什么?你有什么办法?2、小组交流,明确:要想知道谁跑得快,就要看看同一时间里谁跑得远,谁就快。
这个同一时间在这里就是1小时,那么小白兔开的卡车1小时跑了120÷2=60(千米)而小乌龟开得小汽车1小时跑了210÷3=70(千米)60千米<70千米,因此,小乌龟跑得快。
3、教师引导学生了解单位时间即为:1时、1分、1秒。
在单位时间内所行驶的路程叫做速度。
本题中,卡车的速度是60千米/时,而汽车的速度为70千米/时。
因此,面包车的速度快。
4、让学生根据这一情境学生试着表述速度、路程、时间三者之间的关系?速度=路程÷时间5、看一看、想一想,比一比,谁的速度快?出示生活中常见的数据,拓展学生对日常生活中速度的认识,也可以把学生课前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交流。
引导学生关注速度。
例如人步行的速度大约为4千米/时;飞机飞行的速度大约为12千米/分;声音传播的速度大约为340米/妙;光传播的速度为30万千米/秒.三、巩固练习1、完成“试一试”第一题。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精选6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下面是本店铺精心整理的《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 1一、说教材:《路程时间与速度》是教材北师大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内容。
1、说学情分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说预期效果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说教学重、难点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数量关系,会运用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是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速度单位的表示方法。
对个九、十岁的孩子来说,“速度”的概念比较抽象,不像路程那么明确,不像时间那么常见,并且速度的单位是由两部分组成的,它的表示形式学生们从未见过,因此,教学关键是让学生从大量的生活实例中感知并理解速度的含义,归纳出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内在联系。
二、说教学方法1、教法:本节课我运用了迁移法、复合的现实数学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听课评课稿(10月)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蒋小华老师执教的《反比例函数的图象与性质》一课,收益匪浅,蒋老师教学功底扎实,课前准备充分,教学思路清晰,合作探究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组织能力强,课堂驾驭得好,与学生互动很顺畅,作业设计由易到难,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这堂课的亮点在于合作探究环节,充分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另外,多媒体辅肋教学效果好,下面我谈一下自己的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创设情境,以题理知。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教学都是以问题为背景,回忆知识点或是通过阅读提炼解题方法,这样使整个数学课堂更具有目的性,合理性。
二、变式训练,学以致用。
变式训练对于学生全面理解和把握数学知识是不可或缺的一条有效途径。
蒋老师的课中充分体现了这点。
在听课的过程中我们也能感受到通过变式,由易到难,逐步变化,开阔了学生的知识面,拓展了学生的思维。
三、突出思想,化归成规。
蒋教师比较注重从解题中归纳方法。
讲题时注重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做?用什么方法做?这一类问题怎么做?化归成规,让学生经历一次从外到内的洗礼,发现题目深层次的本质内涵,有利于学生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总结提炼。
一、蒋老师通过复习画一次函数图象的方法与步骤等知识后导出画反比例函数y=4/x的图象,让每个学生在教师课前分发打印好分发给学生的坐标纸上画出这个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期间蒋老师逐一巡视并指导学生画图。
画图结束后,蒋老师随机抽取学生画的函数图像通过多媒体展台呈现出来,问学生为什么这样画?其他同学有什么看法?还将不同学生的作业进行对比,引导学生自已去发现反比例函数图象的特点,之后老师再加以总结归纳出图象的特点。
这充分体现了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
如此一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提高。
随后,蒋老师有让学生画y=-4/x 反比例函数的图象,按照前述过程完成指导讲解,让学生说出这两种图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师生一道总结归纳出反比例函数图象的性质。
《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教材第53页例5【教学目标】:1.理解速度的含义,并会写、会读。
2.理解和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数量关系。
3.提高学生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学习中感知数学来源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培养合作与交流意识。
【学情分析】《速度、时间、路程之间的关系》是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内容。
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行程问题中速度、时间、路程三个数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正确理解“速度”的含义【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用小精灵和大家打招呼“嗨!大家好!今天我以每小时800千米的速度飞过来和同学们一起学习,大家欢迎吗?”引出“速度”一词,列举生活中常见的的有关速度的例子,初步理解“速度”含义。
1. 刘翔跨栏每秒跑8.5米2. 小明上学每分钟走60米3. 小轿车每小时行80千米4. 高铁每小时行驶300千米什么是速度呢?像“每小时行驶多少千米”、“每分钟走多少米”、“每秒行多少米”等等,都可以叫做速度。
二、理解速度含义,构建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1.写法、读法教学:16千米/时,16千米每时;80米/分,读作80米每分2.练一练:(1)蜗牛爬行的速度大约是每分钟9厘米,写作9厘米/分(2)猎豹奔跑的速度可达每小时110千米,写作:110千米/时(3)蝴蝶飞行的速度可达每分钟500米,写作:500米/分(4)声音传播的速度是每秒340米,写作:340米/秒3.根据具体情景理解什么是路程、速度和时间(1)聪聪和明明国庆节乘飞机去了北京。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速度、时间和路程》获奖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章内容。
这一章节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并能够应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材中,通过生动的图片和实例,引导学生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并通过计算练习让学生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教材还提供了丰富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二. 学情分析在四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上,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能够理解和计算简单的数学问题。
但是,对于速度、时间和路程这三个概念之间的关系,他们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和动手操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克服困难,增强自信心,培养合作精神。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它们的计算方法。
2.教学难点:学生能够将速度、时间和路程的知识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在教学过程中,我将采用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实践操作法和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
同时,我还将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和练习题等教学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出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
3.实例分析:分析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知识解决问题。
4.练习巩固:让学生进行一些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方法和经验,培养合作精神。
《路程、时间与速度》评课
实验小学苑宝秀尤丽雯林乐萍苑宝秀:刘老师能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将数学知识融入情境中。
开课时创设了学生熟悉的刘翔在奥运赛场上的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随后出示丰富数学知识的信息,让学生去找一找。
在汇报的过程中结合刘翔是110米栏项目的冠军获得者理解路程的意义。
尤丽雯:刘老师能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理解数学概念,探索数量关系,充分体现“数学源于生活而用于生活”的理念。
在认识速度及探索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关系的过程中,刘老师一直将学生放在生活情境中进行思维活动,便于学生顺利地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三者的关系,并能运用这些关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林乐萍:在巩固练习中,刘老师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设计了分层训练。
第一层: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的意义。
第二层:巧用速度单位。
第三层:综合训练,设计图文结合题,通过学生观察、分析,利用三个数量关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第四层:活学活用,此题的解答方法多样化,可以比路程,也可以比时间,还可以比速度。
在练习中选取一些学生熟悉的事物,能让他们积极地思考,轻松地练习,感受着数学的魅力,体验解决问题的乐趣。
同时采取小组合作闯关的形式,使枯燥的练习变得生动有趣。
《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1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在学生学习了“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这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它是“除数是整十数的除法”的解释与运用,由以往第一学段的图画情境应用题的数模学习过渡到现在第二学段的文字应用题的数模学习。
通过教材这种概括的、单列的数量关系向学生提供一种新的数学模型(即数量关系式),这种数学模型将应用到以后文字应用题的学习中去。
2、教学目标:根据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知识的基础和心理发展的规律,我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是:(1)在实际情境中,理解并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结合实际情况,根据路程、时间、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的问题。
(3)树立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思想。
3、教学重点、难点及关键:(1)重点: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并运用这些数量关系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关键:通过生活中的实际情境,让学生感知与形成“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切身体会每个物体的快慢与路程和时间都有关系。
4、教学准备:小学生的思维是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再向抽象思维转化。
为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本节课我借助下面的教具帮助教学:(1)多媒体教学课件。
(2)皮尺、秒表。
二、说教法: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我用演示法、情境教学法、引导发现法、多媒体电教法、尝试教学法、反馈法等教学方法的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感知和理解“路程、时间与速度”这三个概念。
并通过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理解和掌握时间与速度三者之间的关系,整节课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三、说学法:因为“速度”这个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理解时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故而教师创设一个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课件演示),帮助学生经历一系列的观察、实践、探索、分析、思考、交流的过程,逐步让学生理解“路程、时间、速度”这三个概念,并建立这个问题的数学模型(数量关系式),然后运用这个模型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材提供的练习和教师补充的习题)。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速度、时间和路程》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行程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教材通过丰富的情景图和实例,引导学生探究、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规律,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加减乘除等基本运算,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
但学生在解决行程问题时,还停留在直观、具体的层面,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及抽象的行程问题解决方法尚不清楚。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行程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2.培养学生从具体实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合作交流、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掌握行程问题的一般解决方法。
2.教学难点: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抽象关系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情景图和实例,让学生在实际情境中感受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探究式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规律。
3.合作交流:鼓励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4.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自动手测量、计算,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PPT、黑板、粉笔、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
2.学具:练习本、笔、测量工具(如尺子、计时器)。
3.教学资源:相关情景图、实例、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教师通过PPT展示情景图,引导学生观察图中的小车和大车,提问:“你们认为小车和大车哪个跑得快?”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总结:跑得快是指速度快,那么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有什么关系呢?今天我们来学习这个问题。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路程、时间与速度》说课稿一、说教材《路程、时间与速度》是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1. 说学情分析在学习这部分内容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具备了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能力,能独立解答求每分钟行多少米的应用题,在已有的生活实践中,经历了初步感知路程、时间、速度的生活经验,能模糊地感觉到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的一定关系,这些知识、能力及经验为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建构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模型,解决相应的应用题提供了前提条件,并为以后学习较复杂的行程问题奠定了基础。
2. 说预期效果根据教材结构与内容的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和心理特征,本节课预想达成的教学效果如下:(1)知识目标:通过对生活材料的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能力目标:根据路程、时间与速度的关系,会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3)情感目标:养成学生积极关注、收集、处理生活中数学信息的习惯,体验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快乐。
3. 说教学重、难点要想达成预期的效果,教学中必须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本节课的重难点如下:(1)重点:掌握路程、时间与速度之间的关系。
(2)难点:对速度的概念、速度单位的熟悉和掌握。
二、说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在本节课的开始,我会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来引导学生思考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的关系。
例如,我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同样的路程,不同的车辆用的时间是不一样的。
那么,路程、时间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关系呢?”通过这样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本节课的主要内容。
2. 探究新知(1)速度的含义在这个环节,我会通过一些实际例子,帮助学生理解速度的含义。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速度、时间和路程》获奖教案一. 教材分析《速度、时间和路程》是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让学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定义,并能灵活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四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也积累了一些关于速度、时间和路程的经验。
但学生在理解三者之间的关系时,可能会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实际操作,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的概念,并能运用它们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习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2.难点:学生能够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计时器等。
2.学具:学生手册、作业本、画图工具等。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如小明骑自行车去公园,让学生观察和思考:小明骑车的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发现,当速度一定时,路程和时间成正比;当时间一定时,路程和速度成正比。
2.呈现(10分钟)介绍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定义,并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总结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对速度、时间和路程的理解和运用。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
5.拓展(10分钟)让学生思考: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速度、时间和路程的关系来优化我们的生活?例如,如何选择最快的路线去学校?如何安排时间才能提高学习效率?6.小结(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巩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
《5、4、3、2加几》评课稿
执教教师:张仕林
评课教师:张光荣
时间:2017.12.14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下午好!
今天早上听了张仕林老师执教的《5、4、3、2加几》的进位加法,这节课是一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教学内容,通过听课,我发现张老师这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理念,注重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的体验,是一节非常成功汇报课:
第一、教学的思路清晰,教学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
张老师通过复习已经学过的9加几,8、 7、 6加几的进位加法和读一读凑十儿歌,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这些加法的计算方法,从而渐渐过度到即将要学习的5、4、3、2加几,过渡自然,不仅复习巩固了前面所学的知识,也为本节课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接着由小猴吃梨的故事引导学生分析、理解从而得出结论: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不变的规律,再通过多种形式的练习,让学生熟练掌握了进位加的计算方法和技能,体验到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第二、注重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与运用
张老师设计了大量的生活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这些问题。
如:算“一共有几只七星瓢虫?”、“一共有多少个水果?”、“一班和二班体育用品共有多少?”等,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不但增强了计算的能力,也体会到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有所用的道理。
第三、注重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年级的小朋友对于题目的理解分析还不是很清楚明白,张老师在教学时强调学生要注意写上单位名称,答语要把问句的问号改写成句号等等,这些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非常重要。
总之,本节课充分体现学生自主探索来获取新知,而且在交流中体验了5、4、3、2加几的多种算法,教学中教师语言富有亲合力,教态自然大方,总结的非常及时、到位。
但唯一美中足之处就对学生提问的面太窄和课题的板书应该与内容有一定的间隔。
作为他的指导兼主评老师,我很高兴,因为我非常荣幸的遇到了这么一个勤学务实的优秀老师,在短短的三个月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大家一起见证了他的成长,可以说他的进步是非常大的,我相信只要他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大家一如既往的帮助关心和支持他,不久的将来他一定会成为三小的骄傲,加油吧!新老师们,因为有你们,三小的明天会更辉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