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课程第一讲-生活地理引论共25页
- 格式:ppt
- 大小:14.47 MB
- 文档页数:25
校本课程生活地理山东省寿光市侯镇二中主编:张会彬郝翠华第一章我爱我家---魅力寿光1.寿光概况寿光是山东省潍坊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
原寿光县,1993年6月1日撤县设市。
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北部,渤海莱州湾的西南岸,处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胶东半岛高端产业聚集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开发区的叠加位置和关键节点,是中国最主要的蔬菜和原盐产地之一。
全市人口113.94万,耕地141万亩,蔬菜播种面积80万亩,蔬菜年产量40亿公斤,产值40亿元。
寿光市也是全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18个重大典型之一,首创的"冬暖式蔬菜大棚"全国闻名,其蔬菜种植水平始终居于全国前沿水平,市场营销范围辐射全国。
2012年蔬菜种植面积发展到80万亩,其中有机蔬菜65万亩,有322种农产品获得国家优质农产品认证,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贡献率达70%。
中文名称:寿光外文名称:Shouguang别名:菜都、盐都、圣都行政区类别:县级市所属地区:中国华东下辖地区:辖11个镇,5个街道办事处,975个行政村(居委会)政府驻地:寿光市东环路电话区号:0536邮政区码:262700地理位置:潍坊市西北部面积: 2180平方公里人口:113.94万(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方言:胶辽官话青州片气候条件:暖温带季风区大陆性气候著名景点:林海生态博览园(4A),蔬菜高科技示范园(4A)火车站:寿光火车站车牌代码:鲁G,鲁V2.寿光地理位置寿光市位于山东半岛中部,渤海莱州湾南畔。
跨东经118°32′~119°10′,北纬36°41′~37°19′。
东邻潍坊市寒亭区,西界广饶县,南接青州市和昌乐县,北濒渤海。
纵长60公里,横宽48公里,海岸线长56公里,面积2180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1.43%。
城区位于境西南部,处北纬36°52′,东经118°44′。
有公路、铁路通全国各地,交通便利。
地理校本教材本校地理教材《地理与生活》的目录包括了四章内容:地理环境与服饰、地理环境与饮食文化、地理环境与住房、旅游与地理。
在序言中,我们强调了地理学的重要性,以及地理教育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现象和提高生存能力的基本理念。
为了体现这些理念,我们开设了《地理与生活》这一选修课程,希望能够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与地理的密切关系。
第一章讨论了服饰与地理的关系,分为三节:服饰与地理、我国主要少数民族的服饰与地理环境、汉族特色服饰。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服饰的形成与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二章探讨了地理环境对饮食文化的影响,分为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节。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饮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三章讨论了地理环境与住房的关系,分为气候与建筑和中国地理环境与民居两节。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住房的形成与发展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四章讨论了旅游与地理的关系,分为与旅游有关的地图知识、旅游景点的欣赏和旅游资源三节。
通过这些内容,我们可以了解到旅游与地理的密切关系,以及如何欣赏和利用旅游资源。
在结束语中,我们强调了生活与地理的密切关系,以及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希望本书的内容能够帮助同学们加深对有关内容的掌握与理解。
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惯也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在海洋和河流丰富的地区,人们惯使用船只进行交通和运输。
在山区和丘陵地带,人们则更倾向于使用马匹或者步行。
在平原地区,发展了铁路和公路等现代交通工具,使得人们的出行更加方便快捷。
同时,地理环境也影响着交通工具的类型和设计。
例如,在高原地区,氧气稀薄,汽车需要特殊的设计和改装才能适应高原环境。
在沙漠地区,人们使用骆驼和沙漠车进行交通和运输,因为这些交通工具可以适应沙漠环境的特殊要求。
总之,地理环境对人们的出行方式和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促进了交通工具的发展和创新。
人类的出行方式与地理环境息息相关。
生活中的地理知识袁建华提供生活与地理密切相关,解释生活中的现象,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都需要一定的地理知识与技能。
下面,就以人们的衣食住行为例加以说明:1、服饰与地理首先,服饰材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桑蚕生产适宜亚热带,浙江的杭嘉湖地区、广东的珠江三角洲都是我国重要的蚕丝产地。
而太阳光照好的新疆地区是我国长绒棉的最重要产区。
人们喜爱的羊毛衫与皮衣,原料主要源于我国西部牧区盛产的羊毛和各种皮革。
其次,服饰样式与地域特征有关。
在炎热干旱的阿拉伯地区,人们喜欢身着白色宽松的长袍。
在气温日较差很大的雪域高原,我国藏族牧民往往穿一个胳臂可以露出来的“不对称”的大袍。
第三,服饰变化与气候变化有关。
在四季分明的地区,人们一般都要准备几套与季节相对应的衣服,夏季男士的短袖衬衫、T恤与女士的连衣裙,春秋季的休闲装和羊毛衫,冬季的滑雪衫和皮夹克等。
相反,在“四季无寒暑,遇雨便成冬”的我国云南昆明一带,形成了“四季服装同穿戴”的独特景观。
2、饮食与地理从主食结构上看,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我国北方以种植小麦为主,南方以种植水稻为主,故形成了“北面南米”的格局。
另外中国“八大菜系”的烹调技艺各具特色,素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它的形成也与地理环境有关。
就拿“南甜北咸”的形成来讲,就与我国南北方的气候差异有关。
我国北方地处暖温带,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气温年较差大,在过去,即使少量的蔬菜也难以过冬,同时又不舍得一时“挥霍掉”,北方人便把菜腌制起来慢慢“享用”,这样一来,北方大多数人也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南方多雨,光热条件好,盛产甘蔗,比起北方来,蔬菜更是一年几茬。
南方人被糖类“包围”,自然也就养成了吃甜的习惯。
北方人不是不爱吃甜,只是过去糖难得,只好以“咸”代“甜”来调剂口味了。
虽说北方现在不缺糖,但口味一旦形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改变的。
3、住房与地理传统民居的样式、材料大多受当地自然地理条件的影响。
例如北美因纽特人用冰块作外墙;草原上的牧民为适应游牧的需要通常居住在搭卸方便的蒙古包里;黄土高原的居民利用黄土直立性好的特点开凿窑洞来居住;西南炎热的少数民族地区以竹楼为主。
卷首语有人抱怨现在的老师不好当,学生到校就做三件事,一是上课东张西望讲悄悄话,二是上课玩手机听音乐,三是上课厌倦趴桌子睡觉。
为何会出现这种现象?除了自身原因如比较懒惰、怕苦怕累、基础差成绩跟不上,以及社会上的娱乐和文化生活对学生诱惑过大、家长期望过高、家庭教育不当之外,恐怕我们的单一的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的课程与单一的教学模式也脱不了干系。
新课程已经实施很年了,但《课程改革纲要》提出的三级课程体系远还没有形成,不少学校的课程还只是单一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开设是不正常的,更不用说校本课程了。
课程的单一,远远无法满足学生对课程的多元需求。
从加德纳(Howard Gardner)的多元智能理论来看,每一个学生的智能发展都是独特的,有的学生善长于数理逻辑思维,而有的学生则善长于语言表达;有的学生能准确的感觉视觉空间,而有的同学则对音乐感兴趣;有的同学肢体运作协调,而有的同学则专注于自然探索;有的同学人际交往能力强,而有的同学长于内省喜欢独立,等等。
这种学生智能的多元,必然要求多样化的课程与之相适应。
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求,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消除学生的厌学现象,才能促进学生生动活泼的发展。
在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方面,我们地理组的老师做了有益的尝试,制定了中学地理校本课程《我的地理》开发方案,把校本课程开发纳入了科组计划,已先后组织初一、初二教师开展校本课程教学活动。
我们希望通过这一专栏,宣传我们的校本课程,展示我校教师与学生的教学风采,为创建我校特色课程增添新的光彩。
地理组教研计划杨志法一、指导思想:以学校工作计划和各部门工作计划为指导,狠抓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以初中教学水平评估为契机,以教科研为抓手,大力实施新课程改革,积极开展教研、教改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主要工作目标1、扎实做好毕业班工作。
校本课程潜园·地理前言地理是人类最古老的学科之一。
开天辟地之初,大自然就在不知疲倦地塑造着地球的沧海桑田,也带给了古老的人类无穷的好奇与想象。
忽忽数十个世纪,人类一直在感受着自然造物的神奇,并通过人与自然的往来交流中,地理学不断被拓展出新的意义与内涵。
时至今日,地理事物与现象变成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不仅仅局限于经典意义上的山川面貌、星辰运行等自然地理的内容,而且更多地融入了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旅游等人文层面的印记。
由此延伸,进而折射出社会风貌真实的投影。
上至宇宙空间,下到地球内部,还有我们生活的人类社会,这些都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都属于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地理学还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地理与人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在生活中观察到许多有趣的地理现象,在生活中学到许多有用的地理知识。
不仅如此,地理学在现代科学中还需要占有重要地位,对于解决当今世界所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等问题起着重要作用。
现代社会是个信息社会,生活中处处蕴含的信息中很多是人们普遍关心的鲜活生动的地理知识和敏感具体的地理问题,我们要善于收集,不断补充丰富地理知识,养成良好的信息素养。
现在为同学们编制的校本课程《潜园·地理》就是我们潍坊一中地理老师们为同学们拓展知识,进行感性观察,理性思考的参考。
地理园以中学地理学科知识所涉及的实体和模型为主体内容,重视主体设计的科学和美观,突出学习性和实践性,让同学们在参观中学习科学知识,在实践中提高实践能力和探究能力,培养科学意识,提高科学素养。
成为一个基础扎实、能力超群,包容大度、志趣高雅的人。
目录第一讲我们的地球 3 第二讲喀斯特地貌 6 第三讲地下水地貌 9 第四讲火山地貌 12 第五讲梯田地貌 15 第六讲丹霞地貌 18 第七讲黄土地貌 21 第八讲风化地貌 25 第九讲地震地貌 27 第十讲沉积岩地貌 30 第十一讲构造地貌 32 第十二讲冰川地貌 34 第十三讲 5种地貌 36 第十四讲煤和石油地貌 40 第十五讲地上河地貌 43 第十六讲海岸地貌 46 第十七讲等高线地貌 49第一讲我们的行星地球对于我们身处的地球, 宇宙, 感到无限兴趣。
丰城中学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生活与地理责任编辑: 刘云峰主讲:刘云峰2013-1-9高中地理校本课程责任编辑:地理教师-------刘云峰教学目标:(1)让学生多增加课外地理知识,开阔知识视野(2)使学生学会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去解释身边的生产,生活等地理现象(3)培养学生的调用知识的能力,分析、判断能力(4)培养学生的乡土情结,对家乡的热爱及探索和发现精神(5)让学生为家乡的经济建设积极献计献策教学目录:1.教材-生活与地理-引言篇2.教材-生活与地理-序3.教材-生活与地理-老爷庙多风的原因及历史上经常出现沉船的原因4.教材-生活与地理-野外生存5.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1)6.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2)7.教材-生活与地理-气象与生活(3)8.教材-生活与地理-旅游地理9.教材-生活与地理-灾害常识10.探索:丰城地域文化教学手段:(1)运用多媒体下载相关资料和图片(2)运用电教展示老爷庙相关视频高中地理-引言篇一、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明确提出:“普通高中教育是在义务教育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国民素质、面向大众的基础教育。
”这说明高中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提高国民素质。
地理课程是普通高中设置的一门学科课程,属于国家课程。
地理课程与其他高中课程相互配合,对于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引导学生关注全球问题以及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地理问题,弘扬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强化人口、资源、环境、社会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念,这是时代赋予高中地理教育的使命。
1.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关注人口、资源、环境和区域发展等问题,以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珍爱地球,善待环境。
《地理与生活》校本课程纲要
课程名称:地理与生活
课程目标:
1、帮助学生拓展相关基础课程知识、增强学生对人地关系的认识,发展学生地
理观测、地理调查、地理图表阅读与地理数据处理等方面的技能。
2、学生在学习中会通过网络等各种媒体收集地理信息,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理
论和地理研究方法分析、解释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关注社会上有关地理的重大问题,并能在参与问题的讨论与研究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建议。
3、课程学习中注意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地理审美情趣;使学生更多地了解、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素养。
教学环境:地理专用教室或多媒体教室(教师和学生均有上网条件)。
适应对象:有一定的自然地理常识并有观察生活、了解生活兴趣的高一、二学生。
评价依据及考核形式:
1、评价依据:结合学生平时过程参与的态度、情感和期末考核作业的质量进行综合评价。
参考比例:过程参与度占60%(含出勤情况20%、课堂表现20%、作业交纳的时效度20%);期末考核成绩占40%。
(含小课题研究成果汇报30%、个人小结10%)
2、考核形式:
A.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小课题进行短期研究,并以多媒体演示文稿或电子文档的形式反映个人及小组研究成果;
B.期末每人完成个人学习小结并作自我评价。
地理校本课程生活地理教学计划一、课程背景地理是一门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它不仅能够帮助我们了解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现象,还能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许多有用的知识和技能。
然而,在传统的地理教学中,往往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地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提高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我们开发了这门生活地理校本课程。
二、课程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和地理问题,如天气变化、城市规划、交通出行等。
掌握基本的地理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学会运用地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提高地理实践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地观察、调查、实验等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引导学生运用地理思维方式分析和解决生活中的地理问题,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增强学习地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注环境的意识,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念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增强学生的乡土情怀和爱国情感,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内容1、生活中的自然地理天气与气候介绍常见的天气系统和气候类型,让学生了解天气变化的原因和规律,学会看天气预报,掌握应对不同天气状况的方法。
地形与地貌讲解家乡的地形地貌特征,以及地形地貌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城市建设、交通布局等。
水资源探讨水资源的分布、利用和保护,让学生了解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和原因,培养学生节约用水的意识和习惯。
2、生活中的人文地理城市与乡村比较城市和乡村的差异,了解城市的发展历程和规划,探讨乡村振兴的策略和途径。
人口与民族分析人口的分布、迁移和增长规律,了解我国的民族分布和民族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团结意识。
交通与通信介绍各种交通运输方式的特点和优缺点,了解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学会合理选择交通出行方式和通信工具。
校本教材:生活中的地理(一)生活中的地理(一)第一章气象第一章气象万千……………如何观天气……………………………气候与健康……………………………现象释疑……………………………第二章野外生存……………………野外天气观察………………………野外方向判断………………………地图与指北针之认识与使用……野外寻找水源和取火………………露营知识…………………………灌木林穿越知识…………………野外走路,你会吗?……………野外避难之策……………………第三章灾害常识………………地震………………………………雷电………………………………龙卷风……………………………防治小措施………………………第四章天文历法………………历法与历书………………………年月日的来历…………………公元、世纪、年代………………阳历、阴历、农历………………农历月份的别称…………………闰年的计算方法………………十二个月气象歌………………二十四节气…………………为什么农历没有“闰正月”…气象学研究的对象是大气层内各层大气运动的规律、对流层内发生的天气现象和地面上旱涝冷暖的分布等。
如云、雾、雨、雪、冰雹、雷电、台风、寒潮等都是我们常见的天气现象。
它的研究范围是地球表面的大气层,厚约3000公里,自下而上可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层和外层。
第一章气象万千一、如何观天气(一)生活中的天气1、晕天空中有一层高云,阳光或月光透过云中的冰晶时发生折射和反射,便会在太阳或月亮周围产生彩色光环,光环彩色的排序是内红外紫。
称这七色彩环为日晕或月晕,统称为晕。
其中对观测者所张的角半径为22度的晕最为常见,称22度晕,偶尔也可看到角半径为46度的晕和其他形式的与晕相近的光弧。
由于有卷层云存在才出现晕,而卷层云常处在离锋面雨区数百公里的地方,随着锋面的推进,雨区不久可能移来,因此晕就往往成为阴雨天气的先兆。
2、华天空中有一层透光薄云,云中的水滴大小均匀,若是由冰晶组成的云则要求冰晶尺寸均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