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蛙病及防治对策
- 格式:doc
- 大小:20.50 KB
- 文档页数:9
常见蛙病及防治对策1. “胀肚病”陈晓凤等(1995)确认其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 (Aeromoas sobria)。
胀肚病是高温季节的一种高死亡率传染疾病,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外观腹部极度膨胀,腹腔内充满气体,解剖内脏,可见肝呈青紫色,肾表面充血呈鲜红色,胃和肠壁部分血呈红色,所有内脏均有不同程度地被挤压贴向背部。
防治:可选用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或氟哌酸等敏感药物治疗。
在高温季节注意消毒水体和蛙体。
2. 肝肿大病陈晓风、陈祈辉等确认其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 (Aeromomas hydrophila)。
肝肿大病也是一种高死亡率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患病蛙外观呈现肥胖症;后肢粗大,手压有硬肌肉感,皮肤不明显充血而呈微红色;在全身各处,出现形状、大小不规则的表皮溃疡瘢,在高温期,溃疡瘢小或不明显,在气温较低时(<20℃)溃疡处大且深,剪开双腿皮肤可见皮肤内侧血管充血,肌肉呈淡土黄绿色,似被胆汁所染。
内脏解剖发现,腹部皮肤内侧血管充血,肝脏极度肿大,达正常水平2-3倍,呈灰白色、土黄色或青灰色,胆肿大呈浅绿色;病蛙呈现全身性充血感染状态。
防治:可用卡那霉素、青霉素、氯霉素等治疗,注意消毒水体,交替、轮换使用药物。
3. 腐皮病(又叫烂皮瘸、脱皮病)其致病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克氏耶尔森氏菌。
该病流行广、传染快、难以控制,死亡率极高,包括营养性腐皮性。
发病初期,病蛙头部背面,背部和躯干部皮肤失去光泽,皮肤温度降低,底色变黑,出现白斑花纹,随后表皮层脱落,真皮层开始腐烂,显露肌肉,眼球逐渐变白,食欲减退至停食,严重者死亡。
营养性腐皮病是由于饲料单调而缺乏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D而发病;创伤性腐皮病多在四肢和头部出现腐皮症状,刚变态的幼蛙发病率最高,有的与红腿病并发。
防治:舒新华(1995)报道,用卡那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羧苄青霉素便剂对患腐皮病的蛙浸泡治疗,疗效显著。
卢仲春 (1997)报道,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每立方米水分别加300万、400万IU泼洒也可起到防治效果。
青蛙疾病防治办法彭张华1.腐皮病【症状】易感10~50克的小蛙,流行季节为7~9月份。
蛙头部两眼之间的表皮出现一小白点,后扩大变黑、溃烂,形如撞伤,然后发展到背部,也是先由小白点到皮肤溃烂,最终死亡。
此病来势凶猛,传染迅速,几天之内即可造成大量死亡,甚至全军覆没。
【防治】(1)浸泡:每立方米水体用100克“派尼均安”+“神农百果露”溶液浸泡病蛙,浸泡15~20分钟,根据蛙的病情严重程度浸泡两三次即可达到显著疗效。
(2)消毒:“派尼酸碘”1ppm外泼;(3)内服:“免疫双抗”1袋+“金维康”1袋+“甘泰乐”200克+“康恩诺”200克+“派菌康”200克,拌5袋料(200斤),连用5天。
2.烂皮病【病原】是青蛙和蝌蚪较常发生和一种传染性疾病。
是由于维生素缺乏的综合症,由多种溶血性杆菌所致。
【症状】蛙体表皮肤失去光泽、体表发黑、失去光泽、瘦弱无力、粘液减少,出现干燥的白花纹。
眼球出现白色粒状突起,头背部表皮出现裂纹,四肢、爪部红肿。
严重时,皮肤腐烂脱落、露出肌肉、骨骼,逐渐扩展全身;病蛙伏在池边或草丛中死去。
【防治】(1)流行季节,每周每立方米水体用“神农百果露”+“舒肤加”各2毫升,全池泼洒或者直接泼洒在青蛙身上。
(2)内服:“免疫双抗”1袋+“金维康”1袋+“甘泰乐”200克+“康恩诺”200克+“派菌康”200克,拌5袋料(200斤),连用5天。
(3)每立方米水体用100克“派尼均安”+“神农百果露”溶液浸泡病蛙,浸泡15~20分钟,根据蛙的病情严重程度浸泡两三次即可达到显著疗效。
(4)发病蛙池泼洒“派尼酸碘”溶液,使池水浓度达0.02毫克/升,24小时后换水。
3.红腿病【病原】病原体为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常发生在养殖密度大、温度高、水质条件差的牛蛙池。
是青蛙发生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
【症状】发病的青蛙主要症状是瘫软无力,活动迟钝,不吃饵料,身体腹部及腿部皮肤出现红点或红斑,甚至溃烂,且两处的肌肉呈点状充血。
蛙类病害防治常用药品以及蛙类常见疾病的防治蛙类日常疾病防治用药在总体方面分成外用消毒药与内服药两大类。
一、外用消毒药这类药物主要是一些氧化剂(高锰酸钾、硫酸亚铁)、碱类(生石灰)、氯制剂(漂白粉、优氯净、强氯精)等药物,它们对于病原体和机体的组织细胞都有损伤,所以不能让它们进入林蛙体内,其只能用于体表及环境的消毒与灭菌来达到消灭病原微生物的目的。
1.养殖池塘面积和用药量的计算要准确计算出药物的需要量,应先计算出池塘的水体积。
(1)池塘水体积(立方米),池塘面积(平方米),平均水深(米)。
1立方米=1000升,1升=1000毫升,1克=1000毫克。
(2)所需用药量(毫克)=池塘水体积(升)×需要药物的浓度(毫克/升)(3)池塘水面积(平方米)的计算:①长方形或正方形的池塘水面积(平方米)=水面长(米)×水面宽(米)②圆形的池塘水面积(平方米)一π×R2。
式中:π为常数=3.1416;R=池塘半径(米)③三角形的池塘水面积(平方米)=1/2h(米)×b(米)式中:h=高(米);b=底边(米)。
④如遇到不规则的池塘,可先把池塘分成若干个比较规则的不同形状(如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再分别测得各部分形状面积,然后将其相加即为总面积。
(4)测定池塘水深时,先要测得池塘较深部分和较浅部分水深,然后计算平均水深。
2.池水和用具的消毒(1)生石灰:按每立方米池水加生石灰25克,用少量水溶化后,均匀泼洒入全池。
(2)漂白粉:按每立方米水体加入漂白粉0.6克计算,用少量水溶解并搅匀,均匀泼洒入池。
用具消毒时,浓度为5%,浸泡10分钟。
(3)高锰酸钾:按每立方米水体加入8克计算,溶于少量水后,均匀洒入全池。
用具消毒时20×10-6,浸泡10~20分钟。
(4)硫酸铜:疫病期池水消毒,浓度为1.4×10-6;用具消毒浓度为10×10-6,浸泡10~20分钟。
青蛙软体病的症状及解决方法青蛙软体病(Ranavirus)是一种常见的青蛙疾病,由青蛙病毒引起。
这种疾病会导致青蛙免疫力下降,出现一系列严重的症状,甚至可以致命。
本文将探讨青蛙软体病的症状和解决方法。
青蛙软体病的症状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1. 皮肤改变:受感染的青蛙通常会出现皮肤上的溃疡、水泡或红斑。
这些症状最常见于四肢、腹部和身体的其他部位。
2. 呼吸困难:青蛙软体病会影响青蛙的呼吸系统,导致呼吸困难。
受感染的青蛙通常表现为气喘或呼吸困难。
3. 行为异常:受感染的青蛙可能会表现出行为异常,例如食欲减退、活动减少和无力等。
一些青蛙甚至会出现痉挛或抽搐。
4. 眼睛症状:青蛙软体病还经常引发眼睛症状,如眼球浑浊、眼部肿胀和流泪等。
这些症状可能影响青蛙的视力。
5. 死亡:如果不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青蛙软体病可能会导致青蛙的死亡。
这种疾病可以在短时间内迅速蔓延,对整个青蛙群体造成重大伤害。
那么,面对青蛙软体病应该如何解决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对策:1. 预防措施:预防是最好的解决方法。
加强对养殖环境的管理和卫生防控,减少病毒传播的机会。
保持养殖水池的清洁和水质的稳定,定期对池水进行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2. 隔离和检疫:在引进新的青蛙时,应严格进行隔离和检疫,确保其身体健康且不携带病毒。
新引进的青蛙应在一段时间内独自隔离,观察是否出现症状。
若发现异常,应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治疗或排除。
3. 提高养殖水质:保持合适的水温、pH值和氧气含量,提供清洁的水质环境有助于青蛙免疫系统的正常功能。
一旦发现养殖水质异常,应及时进行调整,以减少青蛙软体病的发病率。
4. 强化营养管理:合理的饲养方式和科学的饲料配方可以提高青蛙的免疫力,减少疾病发生。
要确保青蛙摄入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并定期进行营养评估,对不同生长阶段的青蛙进行适当饲养。
5. 及时治疗:一旦发现青蛙出现青蛙软体病的症状,应立即采取治疗措施。
常见的治疗方法包括抗病毒药物、抗生素和防衰剂等,具体治疗方式需要根据具体病情和养殖环境来决定。
青蛙的常见病害有哪些?青蛙的常见病害有哪些?【常见问题】青蛙的常见病害有哪些?【专家解答】1.红腿病该病由病毒引起。
病蛙腹部及腿部肌肉呈现点状充血,肌肉呈红色,蛙体瘫软无力,活动迟钝、拒食,几天后死亡。
防治方法:一是将病蛙捞起,放在10%~15%的盐水中浸泡15分钟,2天后可治愈;二是把蛙移入另一池中,再用万分之一的硫酸铜溶液全池喷洒。
2.肿腿病该病因腿部受伤后被细菌感染而引起。
病蛙腿部水肿呈瘤状,影响摄食,致使蛙营养不良而死亡。
防治方法:把病蛙腿部放入3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15分钟;同时喂服四环素,l天2次,每次半片,连服3天即愈。
3.胃肠炎本病主要是蛙摄食了腐败变质的饲料而引起。
病蛙瘫软,拒食,捕捉时,缩头弓背,腿伸眼闭,剖开腹部可见胃肠有充血发炎现象。
防治方法;每天清除残饵,池水每隔2天换I次;病蛙每天可喂服胃散片或酵母片2次,每次半片,3天后可见效。
4.水霉病蛙体受损伤的伤口受棉花状水霉菌感染而引起本病。
受感染的部位发霉。
防治方法;可用1%的紫药水涂擦。
5.气泡病此病由不洁池水有机质大量发酵所产生的气泡被蛙吞食而致。
病蛙腹部膨大如气球,不能游泳,腹部朝上,漂浮于水面上,最后死亡。
防治方法:池水每隔3天换1次,同时洗刷地中沉淀的残料;把病蛙移入装有深20厘米左右的水的池或胶水桶中,让其腹部的气体慢慢排掉。
6.脱皮病此病因缺乏多种维生素及微量元素而引起。
病蛙背部局部或大部脱皮充血。
防治方法:在饲料中适当加些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总结:青蛙的常见病害还是比较多的,今天小编主要为大家介绍了青蛙红腿病,肿腿病,胃肠炎,水霉病,气泡病,脱皮病6种常见疾病以及他们的防治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牛蛙常见病的防治与用药概述:在正常情况下,牛蛙对疾病具有很强的抵抗力,牛蛙湿润的皮肤分泌多种杀菌酶,它们甚至具有抗菌素无法比拟的作用;还具有细胞免疫系统和体液免疫系统。
所以,幼成蛙、蝌蚪一般很少发病。
但当放养密度过大,水质变坏,饲养管理不善,操作受伤,也会发生各种疾病。
常见病有病毒性疾病、细菌性、真菌性和寄生虫性疾病。
一、蝌蚪期常见疾病1)水霉病(肤霉病或白毛病)【病原】病原体为水霉科的水霉菌,主要寄生在蝌蚪体表皮肤的损伤部位。
【症状】水霉菌从皮肤伤口侵入后,吸取皮肤中的养分,菌丝体向内深入肌肉,向外长成分枝繁茂的菌丝,形成肉眼可见的棉絮状的浅白色斑块。
在水温10℃~20℃的池水中易发生此病,患病的蝌蚪游动迟缓,觅食困难,而且其他病菌可从伤口侵入而加速死亡。
【防治】(1)蝌蚪池等的操作应注意不对蝌蚪造成创伤,有伤口的蝌蚪可用3%的食盐水涂抹皮肤伤口至愈合。
(2)对已发病的蝌蚪,可用6~10ppm的孔雀石绿溶液浸洗15~20分钟进行治疗。
(3)可用20毫克/升的高锰酸钾消毒30分钟,每日两次,经3天可治愈。
2)车轮虫病【病原】此病是原生动物寄生虫病,其病原是车轮虫。
此虫的外表像碟状或草帽形,虫体周围有均匀分布的纤毛,并有由许多小齿逐个衔接而成的圆形齿环,虫体运动时,以齿环磨损蝌蚪的表皮组织。
常发生在密度大,生长缓慢的牛蛙蝌蚪期间【症状】车轮虫主要寄生在蝌蚪的皮肤和鳃的表面上,使寄生处呈现青灰色的斑点,尾膜发白,常浮于水面。
大量寄生时,会使蝌蚪食欲减退,体表发白,呼吸困难,单独游动,动作迟缓,生长停滞,进而死亡。
6~8月为发病高峰期。
【防治】(1)加注新水,减少养殖密度,扩大蝌蚪的活动空间,即可避免此病发生。
(2)发病初期可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兑水全池泼洒,每立方米水体用硫酸铜0.5克和硫酸亚铁0.2克。
(3)每1亩用切碎的韭菜0.25千克与黄豆混合磨浆,然后全池泼洒,连续1~2天,可控制病蝌蚪的死亡。
林蛙常见病害介绍及其防治林蛙养殖需要熟练掌控其养殖技术,而且饲养技术较高,所以养殖林蛙一定要在平时的饲养管理技术上下工夫。
另外,还有一个重点,就是要做好疾病防控。
本文针对林蛙养殖中常见的几种病害及其防治介绍以下:一、红腿病此病是蝌蚪、幼蛙和成蛙的常见病,又称败血症。
其病原体为嗜水气单胞菌及乙酸钙不动杆菌的不产酸菌株等革兰氏阴性菌。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产生,沾染速度快,死亡率高。
产生该病的主要原因是池水不清洁,饲养密度过大,蛙体有外伤引发。
1、症状:发病个体一样精神不振,活动能力减弱,常常埋伏水中,不愿活动,不摄食,腹部膨胀,口和肛门有带血的黏液。
发病早期,后肢趾尖红肿,有出血点,很快蔓延到全部后肢。
剖检可见:腹腔内有大量腹水,肝、脾、肾肿大并有出血点,胃肠充血,有黏液。
2、防治方法:定期换水,保持水质,公道控制养殖密度,定时定量投喂,发觉发病个体,及时分离医治,以防蔓延;用3%的食盐浸泡病蛙,时长20分钟,用氯霉素带蛙进行全池消毒,水体浓度到达10X10-6,每天一次,连续消毒三天。
在饵料中加拌磺胺嘧啶,每千克饵料加1-2克,连续投喂三天。
二、肤霉病1、病原与症状:病原体是水霉菌,主要寄生在蝌蚪体表皮肤伤害部位,病菌由皮肤伤口入侵,逐渐深入肌肉,同时,病菌菌丝体向外长成肉眼可见的棉絮状菌丝,并逐渐从伤口向四周分散,导致蝌蚪游动迟缓,摄食困难,**终导致死亡。
2、防治方法:用10%紫药水涂抹。
三、气泡病该病为蝌蚪的常见病害,及时诊治,很容易治愈,医治不及时,会造成大量死亡。
发病原因主要是由于水中的浮游植物在强烈的光照条件下,经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引发水中的溶解氧气过于饱和,蝌蚪在活动取食进程中吞食大量气泡而形成。
1、症状:患此病的蝌蚪肠道内充满气体,身体膨胀,在水面呈仰游状,严重时,体内膨胀的气泡阻碍其正常的血液循环,蝌蚪会很快死亡。
剖检可见肠壁充血。
2、防治方法:勤视察蝌蚪池水质,勤注入新水,避免水中不生植物过量;发病个体立刻分离,置清水中1-2天,不投喂食料,以使体内气体逐渐分压安稳,从而使气泡消逝。
养殖牛蛙常见的疾病防控措施(一)牛蛙红腿病红腿病是牛蛙在幼蛙和成蛙阶段的主要病害。
1、发病原因嗜水气单胞菌、乙酸钙不动杆菌、病毒所引起,常发生在养殖密度过大、水质条件差的养殖环境中。
2、流行病学流行期5~10月份,5月份是重点防治季节。
3、发病症状病蛙精神萎靡,软弱无力,反应迟钝,厌食,腹面特别是后腿腹面与前肢之间皮肤水肿充血发红,或有脓疮和溃疡,病蛙皮肤和腹部下有淡黄色或微红色浑浊液体,肝、脾、肾肿大,呈黑色。
严重时,全部肌肉呈红色,还并发胃肠充血发炎,病蛙的舌、口腔等处有出血性斑块。
且有的个体表现出呆滞,头部伏地,不吃不动,3~5日内死亡,该病病程短、传播迅速、死亡率高。
4、防治方法预防方法:①适时调整养殖密度;②定期进行池塘消毒,换水改善水质;③发病的蛙池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或过硫酸氢钾复合盐泼洒,彻底消毒后方可使用。
治疗方法:①将病蛙放在10%的食盐水浸洗,每次10分钟,每天2次;②用1.6~10毫克/升硫酸铜溶液浸泡,视水温高低,浸泡10~30分钟;③病蛙用20%的磺胺脒溶液浸洗15分钟,病情严重的浸泡48小时;④100毫升蒸馏水加食盐0.9克,精制葡萄糖25克,充分搅拌均匀后加入青霉素40万单位,每只200~250克重的病蛙灌注药液2毫升,即每只用青霉素8000单位;⑤病蛙用20毫克/升呋喃唑酮溶液浸泡30分钟;⑥每百千克饲料中加入30克磺胺脒或30克四环素,连喂5天;⑦病蛙外伤处涂红霉素或四环素软膏;⑧用浓戊二醛1毫克/千克十聚维酮碘2毫克/千克连续泼洒3天,隔天换水后再使用一次。
(二)牛蛙肠胃炎牛蛙肠胃炎是牛蛙养殖中的常见疾病,其具有发病快、传染性强、死亡率高的特点。
1、发病病原牛蛙肠胃炎是由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引起。
2、流行病学从蝌蚪到成蛙均可发生,主要发生在5-9月份,如果没有针对性的进行预防和治疗,死亡率可达40%-50%。
3、发病症状症状表现为病蛙初期活动频繁,在后期则表现为不摄食或者摄食量很少,反应比较迟钝,解剖蛙体可发现其腹腔和肠道都有充血现象,肠道内壁伴有粘液,表面发炎。
(1)牛蛙蝌蚪期的疾病①车轮虫病:患病蝌蚪全身布满车轮虫,肉眼观察可见尾鳍黏膜发白,尾鳍组织破坏,严重时,全部尾鳍被腐蚀。
蝌蚪游动缓慢,漂浮于水面,不摄食,直至死亡。
防治方法:减小养殖密度,扩大蝌蚪活动空间;蝌蚪放养前全池泼洒硫酸铜,每立方米水用药0.7克,或在患病蝌蚪池洒5:2的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使池水含药浓度为0.7-1 ppm.可有效地治疗车轮虫病。
②气泡病:患病蝌蚪肠道充满气泡,腹部膨胀,身体失去平衡浮于水面,如不及时抢救,会引起大量死亡。
防治方法:不用未经发酵的肥料培肥水质,池中腐殖质不能过多,干粉饲料要充分泡湿后才能投喂,投饲量要适当。
对水生植物过于繁殖的池,在高温期间每2~3天换新水一次,并搭凉棚遮阴,可防此病发生。
如发现有气泡病发生,应及时向池中注入新水,防止病情恶化,并将蝌蚪捞出置于新鲜水中暂养1-2天,不投饵,或将蝌蚪置于清水中用20%硫酸镁溶液浸泡,两天后再放回蝌蚪池,疗效较好。
用食盐水泼洒也有疗效。
③舌杯虫病;多发生在水质差、饲养密度大的蝌蚪池,传播很快。
舌杯虫多寄生于蝌蚪尾部,严重时遍布全身,肉眼观察可见体表长满毛状物,很像水霉。
患病时每立方米水体遍洒0.7-1克硫酸铜,疗效很好。
④锚头蚤病:寄生蝌蚪躯干与尾交界处的略微凹陷部分,寄生部位肌肉组织发炎红肿,严重时溃烂。
寄生1-2个锚头蚤,蝌蚪生长停滞,寄生3-4个时,很快引起死亡。
防治方法:患病蝌蚪用l/l00000-1/50000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洗10-20分钟,每天一次,连续2-3天,虫体在丽星期以后陆续死亡。
蝌蚪在浸洗时会出现浮头现象,应用清水洗掉鳃上少量被氧化的黏液和沉积的微量二氧化锰,以保证鳃的呼吸正常。
(2)成蛙期的疾病红腿病:病症:病蛙行动迟缓,食欲下降。
病蛙腹部及大腿内侧皮下点状出血,病重时,腿部肌肉明显充血。
常与肠胃炎等病并发。
防治方法:外用碘王消毒,在蛙饲料中拌入氟苯尼考或者止痢肠炎宁+高能免疫vc投喂一周。
常见蛙病及防治对策1. “胀肚病”陈晓凤等(1995)确认其病原菌为温和气单胞菌(Aeromoas sobria)。
胀肚病是高温季节的一种高死亡率传染疾病,这种病的主要症状是:外观腹部极度膨胀,腹腔内充满气体,解剖内脏,可见肝呈青紫色,肾表面充血呈鲜红色,胃和肠壁部分血呈红色,所有内脏均有不同程度地被挤压贴向背部。
防治:可选用氯霉素、红霉素、庆大霉素或氟哌酸等敏感药物治疗。
在高温季节注意消毒水体和蛙体。
2. 肝肿大病陈晓风、陈祈辉等确认其病原菌为嗜水气单胞菌(Aeromomas hydrophila)。
肝肿大病也是一种高死亡率的传染性疾病,其主要症状是:患病蛙外观呈现肥胖症;后肢粗大,手压有硬肌肉感,皮肤不明显充血而呈微红色;在全身各处,出现形状、大小不规则的表皮溃疡瘢,在高温期,溃疡瘢小或不明显,在气温较低时(<20℃)溃疡处大且深,剪开双腿皮肤可见皮肤内侧血管充血,肌肉呈淡土黄绿色,似被胆汁所染。
内脏解剖发现,腹部皮肤内侧血管充血,肝脏极度肿大,达正常水平2-3倍,呈灰白色、土黄色或青灰色,胆肿大呈浅绿色;病蛙呈现全身性充血感染状态。
防治:可用卡那霉素、青霉素、氯霉素等治疗,注意消毒水体,交替、轮换使用药物。
3. 腐皮病(又叫烂皮瘸、脱皮病)其致病菌为奇异变形杆菌、克氏耶尔森氏菌。
该病流行广、传染快、难以控制,死亡率极高,包括营养性腐皮性。
发病初期,病蛙头部背面,背部和躯干部皮肤失去光泽,皮肤温度降低,底色变黑,出现白斑花纹,随后表皮层脱落,真皮层开始腐烂,显露肌肉,眼球逐渐变白,食欲减退至停食,严重者死亡。
营养性腐皮病是由于饲料单调而缺乏多种维生素特别是维生素A、D而发病;创伤性腐皮病多在四肢和头部出现腐皮症状,刚变态的幼蛙发病率最高,有的与红腿病并发。
防治:舒新华(1995)报道,用卡那霉素、磺胺甲基异恶唑、羧苄青霉素便剂对患腐皮病的蛙浸泡治疗,疗效显著。
卢仲春(1997)报道,用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链霉素,每立方米水分别加300万、400万IU泼洒也可起到防治效果。
营养性腐皮病可投喂全价饲料,适当添加多维(或鱼肝油)和一些抗菌药物。
4. 红腿病胡成钰(2000)确认该病的病原体为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eoacericus)和嗜水气单胞菌红斑、肿胀,部分蛙趾指充血或溃烂,不活跃,不吃食。
剖检可见腹腔有腹水,肝、脾、肾肿大,肠内空虚,出血发炎。
防治:监测水质,定期换水,保持良好水质,用mg/L硫酸铜全池泼洒,2mg/L漂白粉溶液或30mg/L生石灰进行池水及池埂的消毒。
隔离发病蛙,用%%的食盐水浸泡,也可用20%磺胺类药液或每公斤加18万IU青霉素和4万IU链霉素合液浸泡10min,3d为1疗程,每天在饲料中加土霉素0.2g/kg蛙重,分2次喂,3d为1疗程,治疗细菌的感染。
胡成钰报道,经药敏实验表明:红腿病的2种病原体共同敏感的抗生素主要有卡那霉素、氯霉素、土霉素、诺氟沙星、新霉素。
因此可用这些抗生素防治红腿病。
5. 腐皮一红腿病并发症舒新华等(1997)从患腐皮-红腿病并发症的病蛙腐烂处深层及肝脏分离出两株致病菌,经鉴定为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和嗜水气单胞菌drophila)。
它除了具有这两种病的症状外,最明显的症状是常群集在池子的一角,蜷缩不动,不肯下水。
防治:每月定期消毒水体,调节水质,用青霉素、链霉素泼洒饲料台、工具等。
对病蛙用L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5:2)全池泼洒。
用20%的磺胺脒溶液浸泡2d,用100-150g/L的食盐水抹擦病蛙的患病(处),或用20 mg/L的高锰酸钾溶液浸泡病蛙5-10 min,然后注射庆大霉素(4万IU)2-4mL,次日重复治疗1次,或内服磺胺脒。
6. 腹水病贺路等(1995)鉴定其病原菌为气单胞菌属的嗜水气单胞菌。
此病的流行季节为5-9月,发病率可达50%,死亡率30%-50%,高者可达80%以上。
腹水病的主要症状:病蛙四肢乏力,懒动厌食;体表无明显病灶;腹部膨胀;解剖可见腹腔内有大量积水,腹水呈淡黄色或红色,肠胃均发红、充血,部分病蛙有肝肿大现象。
防治:(1)保持水质清洁,适度降低放养密度,并注意饲料的新鲜度;(2)投喂庆大霉素、氯霉素、磺胺+ TMP或氟哌酸等敏感药物;(3)同时,对水体、食台、蛙体进行消毒、在高温季节,注意定期换水或消毒。
7. 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病陈耀明等(1994)首次报道,上海市奉贤县某牛蛙养殖场爆发一种蛙病,经确诊为脑膜炎脓毒性黄杆菌病。
临床症状:病蛙精神不振,行动迟缓,食欲减退,肛门红肿,眼球外突,双目失明,有时伴有腹水现象。
幼蛙还会在水中打转,有类似神经性症状出现。
病理剖检:病蛙肝脏发黑、肿大,脾脏缩小,脂肪层变薄,脊椎两侧有出血点和血斑。
防治:未见有效的防治措施,用青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治疗均无效。
8. 白内障病陈晓风等(1995)报道其病原菌为醋酸钙不动杆菌。
笔者于2002年7-9月在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某个体石蛙养殖场,发现患白内障病的蛙。
其主要症状为:外观病蛙双眼有一层白膜覆盖,呈白内障状,但水晶体完好,后肢呈浅绿色,皮下肌肉呈黄绿色,解剖可见肝呈黑色、肿大,胆囊明显变大,胆汁变绿,肠基本正常。
病蛙蹲伏不动,不进食。
该病传染快,死亡率非常高。
防治:(1)保持水质清新,环境清洁,定期用30 mg/L生石灰泼洒消毒;(2)保持饲料新鲜,并维持其营养平衡,饲料中适量添加维生素C及其他维生素;(3)饲料中拌人氯霉素,每千克蛙用30mg,每天1次,连用5-7d;或每千克蛙用庆大霉素200mg,每天1次,连用3-5 d。
9. 链球菌病(肝炎)叶雪平、杨广智等(1999)对病原菌进行分离、培养,经鉴定该病病原菌为链球菌。
此病具有极强的传染性,呈暴发性,有发病面广、死亡率高的特点。
从发病到死亡常为2-3 d,1周内可导致整个养殖场饲养的蛙发病,危害极大。
主要症状表现为:蛙发病时,外表无明显病灶,仅表现为体色呈灰黑色,失去原有光泽。
发病后,蛙很快停食,伏于草丛阴湿处,四肢无力,肌内失去弹性,机体瘫软,死时或有舌头外露,口腔粘液中伴有血丝。
解剖可见肝脏严重充血呈紫黑色,或失血呈灰白色;胃肠无明显炎症,内无食物,但有少量粘液,常可见胃下端缩人胃内成结套状。
防治:(1)在放养前,对养殖池作彻底消毒,清池药物有三氯异氰尿酸或生石灰,两者的用药量分别为L和200mg/L,全池泼洒;(2)种苗下人池前应进行消毒,消毒方法为20-30mg/L的高锰酸钾浸泡15-20min;(3)保持养殖环境清洁卫生,避免投喂变质饲料;(4)在发病期间,饲料中拌人药物投喂,每公斤蛙用红霉素50mg,1天1次,连用5-7d,或用强力霉素30mg,每天1次,连用5-7d;(5)另外,用浙江省淡水水产研究所配制的复方制剂一“蛙康宁”投喂,5-7d为1个疗程,对防治该病有良好的疗效,尤其是在蛙刚发病或尚未发病时及时用药,可大大提高成活率。
10. 肠胃炎肠型点状气单胞菌是其主要病原,池水不够清洁,蛙吞食腐败变质的饲料是诱发该病的主要原因。
该病常与“红腿病”并发,发病季节为每年的5-9月,若不及时采取措施,可引起大批死亡。
主要症状为:胃肠鼓气,腹胀,病蛙体虚乏力,行动迟缓,食欲消失,缩头弓背。
解剖可见病蛙肠内少食或无食,多粘液,肠胃内壁有炎症,胃肠粘膜充血。
防治:(1)每日清除残渣,经常洗刷饵料台,勤换水,保持水质清新;(2)池水每隔半月用漂白粉1 mg/L或生石灰3 mg/L消毒;(3)池水用mg/L的三氯异氰尿酸或2mg/L“蛙消安”消毒,1天1次;(4)在饲料中加入磺胺类药物,按每公斤蛙体重0.2g添加,第2-6天减半。
蛙体消毒防蛙病牛蛙(美国青蛙)易得病,一旦得病就难以治疗。
蛙体消毒是把好防病关、保证养蛙成功的关键措施之一。
蛙体消毒,主要结合蛙分池、转池饲养和运输等进行。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多种。
可用3%—4%食盐水浸泡10—15分钟;或每立方米水用20—30克高锰酸钾,浸泡10—15分钟;或每立方米水用4克杀菌王(或10克漂白粉),浸泡10—20分钟;或每立方米水用6克硫酸铜,浸泡10—30分钟;或每公斤清水溶解青霉素40—50国际单位、链霉素20国际单位,浸泡30分钟。
选择上述消毒方法,可有效杀灭蛙体上的病菌和寄生虫,防止蛙病的发生。
蛙一旦发病,治疗较为困难,养蛙生产上应实行健康养殖,最大限度地减少发病。
1、调控水质养殖场地要求水源充足、水质良好,进水时不能带进病原体或其他有毒有害物质。
对水的溶氧含量、PH值、盐度、温度、氨氮含量等指标定期监测,保持在适宜蛙生长的范围内。
水质恶化时,随时使用水质改良剂和环境保护剂。
2、控制密度放养密度适当,不仅能提高单位养殖面积的产量和效益,而且能保持养殖水体的微生态平衡,预防传染病的流行。
放养密度应根据养殖场的场地、水源、蛙的大小以及饲料来源和饲养管理水平灵活掌握。
3、喂优质料饲料必须新鲜,营养平衡全面。
饲料营养不平衡会诱发多种蛙病。
例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易诱发肝脏脂肪积累,破坏肝功能,导致生理失调。
饲料中长期缺乏维生素A、维生素D易导致蛙患烂皮病。
4、重点预防大多数蛙病,尤其是细菌性疾病,流行季节一般的说在每年的7—9月。
这期间,除定期对水体进行消毒外,可以在饲料中添加药物防病。
一般在每公斤蛙每天用磺胺类药0.1克拌入饲料中投喂,第一天药量加倍,5—7天为一个疗程。
也可以投喂蛙必康、蛙病宁、蛙维素等防治蛙病的专用药。
蛙病用药不奏效的原因有些养蛙户常觉得蛙病难以用药防治。
根据对部分养蛙户的调查分析,发现问题主要出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用药太晚有些蛙病发病很快,从发病到死亡时间很短。
病情严重时,蛙内脏器官已受到严重损伤,即使采用肌肉注射和人工填喂高效抗生素也难以治愈。
等到蛙厌食甚至拒食时再投喂药饵,防治效果也差。
因此,平时应经常巡池,观察蛙摄食和活动情况,特别要留心观察池边草丛中及池角处有无蛙滞留不上食台。
一旦发现情况,应及时采取措施对症用药。
2水质过肥有些药物如硫酸铜在过肥水体中易与有机质等发生反应而失效。
水质太肥时应采取相应措施“减肥”,或适当增加用药量。
3抗药性高蛙类病虫害如臌气病,长期使用单一药物防治会产生耐药性,影响治疗效果。
在预防和治疗用药时,要交替使用多种药物,防止产生耐药性。
4疗程不足有些蛙病,用药防治没有完全治愈时就停药,疾病会迅速反复,给治疗带来更大难度。
所以要根据实际情况,多疗程治疗,至彻底治愈方可停药。
5药物失效注射用药和口服药物,配制后搁置时间过长,会造成药效下降,影响治疗效果。
药物一般应现配现用,当天配好的药物当天用完。
漂白粉、生石灰等药物易受潮失效,使用前最好对其有效成分进行测定,使用后要盖紧密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