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国青铜器
- 格式:ppt
- 大小:18.02 MB
- 文档页数:41
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青铜器文物青铜古称金或吉金,是红铜与其它化学元素(锡、铅等)的合金。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大量使用青铜工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这一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这一时期古人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文明。
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青铜器(原始社会——魏晋南北朝)铜是一种贵重金属,青铜器在古代社会为独立主贵族所垄断和享用,一些用于祭祀和宴饮的青铜器被赋予了特殊意义,成为礼制的体现,称为“礼器”。
青铜器象征奴隶主的权威,并具有区分尊卑贵贱的功能。
奴隶社会(先秦时期)时期风格特点:种类不多,器型较小,质地单薄,纹饰尚不发达。
(朴素、借鉴陶器,取法玉器)初创期(夏代—商代前期)代表作品:二里头爵(河南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地位:中原地区发现最早的青铜器时期风格特点:铜质好,种类最多,庄严、力量厚重、强调体积感。
纹饰造型审美价值最高。
(以饕餮纹为主)1、司母戊大方鼎(河南安阳武官村)美术赏析:呈现浑厚、庄重、瑰丽的艺术风格,边缘图案的组织形式与中间朴素无纹产生对比的艺术效果鼎盛期(商代—西周前期)地位:司母戊大方鼎是目前为止出土最大的青铜器。
↓代表作品: 2、饕餮乳钉纹方鼎(河南郑州)产生典范的时期 3、四羊方尊(湖南宁乡)↓美术赏析:器四角以圆雕的形式各铸出一羊,犄角卷曲,神态安详,青铜艺术发胀的第一个高峰将动物形象与器型巧妙集合起来(商朝殷墟时期)4、龙虎尊(安徽阜阳)美术赏析:块范法浇铸,通体花纹,造型精美、精湛。
1、图案纹样以单独的适合纹样为主商朝青铜器纹饰的特点 2、图案纹样多采用对称的格式↓ 3、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以饕餮纹为主,而以回纹作地纹。
神秘、威严的宗教气氛 4、多采用三层花纹,即“三叠法”时期风格特点:西周重礼教,青铜器铭文逐渐增多,酒器减少,恐怖神秘色彩的兽面纹等减少,环带纹、窃曲纹增多,后期出现长篇铭文,造型和装饰形成典雅和谐,洗练朴素的风格。
1、毛公鼎(陕西扶风)发展时期(西周中期以后)代表作品: 2、大盂鼎美术赏析:由庄严、典雅之美。
1、凤纹、鸟纹、几何纹样多见(朴实、流畅)西周中期以后青铜器纹饰的特点 2、造型纹饰更具曲线意味(精巧、理性、优美)背景:“诸侯争霸,礼崩乐坏”时期风格特点:华美绚目、流光溢彩、标新立异(求新、求美、求趣、求异、求变)印模法治铜先进方法出现河南淅川楚王子午墓铜禁(最早)失蜡法湖北随县曾侯乙墓盘(最精湛)1、莲鹤方壶(河南新郑)春秋中期以后——最大变革期(质的变化)美术赏析:形象生动,气宇轩昂,自由舒展,使庄重的铜壶添加了几分昂扬活泼的情调,具有时代变革意义。
中国历史上⼗⼤青铜器
史学上所称的“青铜时代”是指⼤量使⽤青铜⼯具及青铜礼器的时期。
青铜是⾦属冶铸史上最早的合⾦。
这⼀时期主要从夏商周直⾄秦汉,时间跨度约为两千年左右。
这⼀时期古⼈创造出了极其灿烂辉煌的青铜⽂明。
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商朝
⼟于河南安阳殷墟的⼀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化的代表作。
四⽺⽅尊:商朝晚期的祭祀⽤品
曾侯⼄编钟:战国时期礼乐⼤型⽤具
马踏飞燕:青铜器物⾥的知名标志
中华第⼀灯:长信宫灯
秦始皇陵马车
⽺⽗丁⽅⿍
龙虎尊的肩部饰以三条蜿蜒向前的龙,龙头突出肩外。
腹部纹饰为⼀个虎头两个虎⾝,虎⼝之下有⼀⼈形,⼈头衔于虎⼝之中。
虎⾝下⽅以扉棱为界,饰两夔龙相对组成的兽⾯。
圈⾜上部有弦纹,并开有⼗字形镂孔。
⽑公⿍
鸮[xiāo]尊为古代盛酒器。
铜尊,最早见于商代。
综合各地出⼟的器物,计有:⿍、⼤⿍、⼤⽅⿍、⿀、甗、瓿、簋、爵、管流爵,觚、斝、罍、提梁壶、瓠形提梁壶、中柱盘、盘等,包括了饪⾷器、酒器和⽔器等门类。
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龙⼭时代遗址⾥,经考古发掘,在⼏⼗处遗址⾥发现了青铜器制品。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4000多年青铜发展的⾼超技术与⽂化。
古⽂献上记载当时⼈们已开始冶铸青铜器。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中国古代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对于了解古代文化、社会和技术水平具有重要价值。
通过考古发现和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功能以及对古代社会发展的影响。
本文将就中国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与研究进行探讨。
一、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青铜器的制作历史悠久,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留下了丰富的遗存。
根据考古学家的研究,最早的青铜器出现在约公元前2000年的商代晚期。
商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青铜文化的鼎盛时期,因此在商代的遗址中,我们可以发现大量的青铜器。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工艺相当精湛,常见的青铜器包括鼎、觚、爵、簋等。
这些器物通常被用于祭祀活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统治者的权力象征。
除了商代,周代也是青铜器的重要时期。
周代的青铜器以“礼器”为主,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和礼仪活动。
周代青铜器制作精美,如大型的钟鼎和小型的觥,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此后,秦汉时期也是青铜器制作的高峰时期。
秦汉时期的青铜器注重实用性和技术创新,器形上减少了华丽的装饰,更多地突出了实用性。
这些青铜器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征,对于研究秦汉时期的历史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二、古代青铜器研究的重要意义通过对古代青铜器的考古发现和研究,我们可以获得丰富的历史信息。
首先,青铜器的形状、纹饰、材质等特征可以反映当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传统以及手工艺术水平。
比如,商代青铜器的繁复纹饰表达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富有,而秦汉时期的青铜器则更加简洁实用,反映了秦汉时期的实用主义风格。
其次,青铜器的考古发现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古代社会的政治、宗教和宫廷生活等方面的线索。
例如,一些商代青铜器上有刻画了各种形象,如神兽、龙纹等,这些形象的存在表明了当时的宗教信仰;而一些觚器的形状和材质则与贵族聚会和盛宴有关。
最后,通过对青铜器的研究,可以推断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和传播。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高超的冶金工艺,因此对青铜器的研究可以揭示古代的冶金技术水平和交流。
中国青铜器的历史和文化一、历史发展青铜器是中国古代传统工艺美术的瑰宝,其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100年左右的商代晚期。
商代青铜器主要用于祭祀和礼器,形制多为鼎、爵、觥、斝等。
而到了西周时期,青铜器的使用范围扩大,形制更加多样化,器物数量也大大增加。
西周青铜器以大型礼器为主,如大鼎、大簋、大觚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作为贵族的社会地位象征,更是礼仪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器的生产达到了一个新的高潮,各国为了展示力量和国家实力,纷纷铸造各种奇形怪状的青铜器,如曾侯乙编钟、河南金字塔墩、李斯画像等。
这些青铜器不仅形制奇特,雕刻精湛,更体现了当时社会政治、军事、宗教等各个方面的要素。
汉代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尤其是从西汉到东汉期间,不仅青铜器的数量大幅度增加,而且形制上也出现了很多创新。
在汉代青铜器中,大型礼器逐渐减少,而日常生活用器如酒器、水器、器盘等则成为主导。
汉代的漆器、玻璃器等与青铜器的结合也使得青铜器在造型创新上产生了新的变化。
二、文化特点1.社会象征:青铜器在古代中国社会扮演了重要的象征角色,它是权力、地位和富贵的象征。
青铜器的制作需要大量的铜材和劳动力,只有富裕的贵族阶层才有能力制造和拥有青铜器。
因此,青铜器成为贵族阶层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阶级制度。
3.艺术表现:青铜器在造型、雕刻和装饰上展现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巧。
青铜器以其简洁、凝炼的造型和流动的线条体现了中国古代审美观念的特点。
青铜器的雕刻技法独特,以浮雕和镂空为主,图案栩栩如生,精湛细腻。
同时,青铜器的装饰也非常精美,常用的装饰图案有神兽、神人、凤凰等,以及纹饰如云纹、雷纹等。
4.技术传承:青铜器的制作涉及了多种工艺技术,如铸造、腊法铸造、镂空技法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和传承推动了青铜器的不断发展。
同时,青铜器的制作也要依赖矿石的开采、冶炼等技术,这些技术的发展与青铜器的制作紧密相连。
综上所述,中国青铜器在历史上的发展和文化中的地位不可忽视。
“十大国宝青铜名器”“十大国宝青铜名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青铜名器中最具代表性的10件青铜器,它们再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杰出成就和自商代至战国时青铜器类的演化历史,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国家一级国宝司母戊大方鼎。
中国的先民在青铜器时代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
青铜器在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体系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被视为宗族和国家立族、立国之象征。
鸮尊(xiaozun):此鸮尊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siyangfangzun):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
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为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匽侯盂(yanhouyu):西周时期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整体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dianyuding):三足圆鼎,周康王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歧山县,鼎腹内记载了康王向孟舒述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经验,为史学家所重视。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琱生簋(diaoshengui):周宣王时期器物,早年出土于陕西,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龙虎尊(longhuzun):商代器物,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纹饰的主题为“虎口衔人”,意义深刻,此器也是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铜冰鉴(tongbingjian):铜冰鉴为战国时期器物,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
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
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名称中国古代青铜器的名称000拾贝2010-10-16 21:34:57阅读4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space.php?uid=3212&do=blog& id=81030 犁铧锄镰镢铲斧锛锥削凿刻镂刀锯锉钻钓钩鼎鬲甗簋簠盨敦豆匕爵角斝觗觯兕觥尊卣盉方彝勺罍酒樽壶盘匜盂鉴缶瓿盆斗铙钟钲铎句鑃錞于铃鼓戈钺矛戟剑刀镞弩机胄軎衔轭銮当卢马冠尺量权贝币刀币布币圜钱蚊鼻钱符俎禁博山炉灯鐎斗熨斗洗耳杯炉镜带钩犁铧:耕地用犁头。
中原地区战国以前的青铜犁铧很少见。
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件,长13.7厘米,宽17.3厘米,形似近代木犁上的铁铧,大约属战国时期。
近年在山东、陕西发现铜犁;云南晋宁石寨山和江川李家山还有尖叶形铜犁出土。
锄:除草疏苗用农具。
古代也称为耨。
形似铲而较宽,有銎可安曲柄。
青铜锄流传到后世的多属于战国和汉代,数量较少。
见于着录的有名的“宜”字锄,属汉代。
镰:收割用农具。
《说文解字》:“铚,获禾短镰也。
”把短镰(镰)称为铚。
商周时代的镰多蚌制或石制。
青铜镰一般作弯月形,盛行于春秋战国,1960年在浙江绍兴发现的青铜镰,刃部还带有锯齿。
镢:亦称“鐯”。
起土用农具。
《尔雅??释器》:“斫谓之鐯”。
镢体较长大,有单斜面或双斜面刃,顶端有长方銎,銎中安方木,方木上装柄,柄与镢体成直角。
最早见于商代,春秋战国时较多。
铲:铲土除草用农具。
在《诗经?周颁?臣工》和《庄子?物外》另有钱、镈、铫等名称。
大致相当于今之锹。
商代的青铜铲形较长。
1953年河南安阳大司空村出土一件商代铲,全长 22.45 厘米,上端有方銎可以安柄,下端刃部宽 8.5 厘米。
西周铲状近似商代铲,但较小。
战国时代的铲向方形演变,汉代流行的已是形短而刃宽的铁铲。
斧:砍伐工具。
青铜斧流行于商周,形状主要有:一、体较长,刃平或略呈直弧形,圆銎;二、宽身,弧刃,圆銎近似兵器中的钺;三、两侧近刃部较长或成弧形,圆銎或长方形直銎,平刃或弧刃(多见于春秋战国至汉代),近似现代的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