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知识与能力》5模块五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整理知识点
- 格式:doc
- 大小:88.50 KB
- 文档页数:4
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发展心理是教师资格证考试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对于教育工作者来说至关重要,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与学生相处,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本文将探讨中学生发展心理的各个方面,包括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以及自我认同的形成。
身体发育中学时期,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身体发育迅速。
男生开始长高、发声变低、长胡须等二性特征出现,女生开始胸部发育、月经初潮等生理变化。
这一时期的学生身体敏感,容易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因此,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提供良好的学习氛围和体育锻炼机会。
认知发展在中学阶段,学生的认知能力得到显著提升,他们开始发展逻辑思维、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
他们能够理解较为复杂的概念,并能够独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师应该针对学生的认知水平,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培养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帮助学生提升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社会情感发展中学时期,学生与同龄人之间的社交关系开始变得更加复杂。
他们渴望融入群体,希望被认可和接受。
同时,他们也会面临着来自同龄人的审视和评判,这会对他们的自尊心产生影响。
在这个阶段,教师需要建立良好的班级氛围,鼓励学生之间的友好互助,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和情感管理能力。
自我认同的形成在中学时期,学生逐渐开始思考自己是谁,希望找到自己的身份和定位。
他们对自己的优点和缺点进行评价,逐渐形成自己的自我认同。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鼓励他们培养积极的自我形象,同时,提供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总结教师资格证考试第5章中学生发展心理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深入了解中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有助于教师更好地与学生互动,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支持。
认识到中学生身体发育、认知发展、社会情感发展和自我认同的形成等方面的特点,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关注和引导学生的发展,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目标。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考点 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1)感觉的发展;(2)知觉的发展;◆考点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发展和深化;(2)注意品质的全面发展;◆考点3:中学生注意能力的培养(2015下简答)(1)要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力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具体措施:①对干扰他们的刺激保持镇静的态度;②加强注意的目的性;③加强锻炼学生自我调节控制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3)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做到:①培养随时把注意力集中于一定事物的习惯;②使学生养成劳逸结合的学习习惯。
(4)培养学生保持良好心态。
要做到:①能不能是注意集中,自信是关键。
②心情愉快有利于注意集中;③心情平静有益于注意集中。
(5)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中学生记忆、思维发展的特点。
◆考点 4:中学生智力发展的特点(1)智力水平得到飞跃性提高,智力发展进入关键期;(2)智力基本达到成熟;(3)各方面智力发展不等速,并存在个体差异。
◆考点 5: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认识的发展机制:(1)图式;(2)同化和顺应;同化:个体将环境因素纳入已有的图式之中,加强和丰富的主体动作。
顺应:是个体改变自己的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
(3)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个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渡的过程。
影响个体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
认知发展的阶段:◆考点 6: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1)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心理机能:低级心理机能、高级心理机能(以符号系统为中介的心理机能)(2) 心理发展观(3) 内化学说(4) 教育和发展关系---“最近发展区”儿童两种发展水平:儿童的现有水平、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第二节 中学生的情绪发展◆考点 1:情绪概述情绪和情感的两极性1.2.情绪状态分类:(1) 心境:一种微弱、平静和持久的情绪状态。
第四章中学生的身心发展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1、过渡性:从幼稚期走向成熟期
2、闭锁期:中学生的心理逐渐显示出闭锁性,即他们的内心世界逐渐复杂,不轻易将内心世界表露出来
3、社会性:活动社会性增强,对社会生活越来越关注,同时与社会环境的接触越来越多,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社会化的影响越来越明显
4、动荡性:思想敏感,精力充沛,性格还未定性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心里的发展总是遵循一定的模式,具有一定方向性和先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是指个体发展起始时间和发展速度的差异
三、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
(一)性意识的出现
1、渴望了解性知识
2、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
3、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
4、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
(二)性情感的发展变化
1、疏远异性阶段
2、接近异性阶段
3、异性眷恋阶段
4、择偶尝试阶段
四、中学生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一)自我意识增强
1、关注自己身体形象
2、学习能力和学业成绩及在同伴中的行为表现影响着自我评价
3、对自己的人格特征与情绪情感过分关注
(二)人际关系发展的特点
1、与同伴关系的变化特点:与之前相比变成了更为亲密的、支持性的沟通关系
2、与父母关系的变化特点:通过反抗期走向自主自立,对父母的信赖减少,反抗性情绪增加
3、与教师关系的变化特点:学生不再盲目接受教师,开始对教师评头论足
五、对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的指导★★★★★
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
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
3、指导行为,让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
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①过渡性——半幼稚、半成熟②闭锁性——不轻易表露内心世界③社会性——关注社会生活,社会化④动荡性情绪波动大⑤独立性——成人干、独立意识⑥不平衡性——心理发展落后于生理发展中学生思维发展呢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显著发展3.形式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4.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二、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1)认知发展的机制①图式—图式是指个体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知结构物,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
②同化—是指个体把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中,使得原有图式和扩大的过程。
③顺应—是指个体不能利用原有的图式接受和解释新刺激时,其认知结构会发生改变来适应刺激的影响。
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
④平衡—个体通过同化和顺应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2)影响认知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练习和经验3.社会性经验4.平衡化(3)认知发展的阶段皮亚杰认为,认知发展还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皮亚杰把个体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这一阶段的一个显著标志是儿童在9-12个月时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2-7岁)①泛灵论(月亮走我也走)②自我中心(重复、独白、集体独白)③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④思维具有不守恒性⑤做出判断时只能运用一个标准或维度。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例如,8岁左右的儿童去过几次别的小朋友的家,就能够画出具体的路线图来,而五六岁的儿童无法无法做到】思维具有可逆性;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例如,向七八岁的儿童提出这样的问题:“假定A>B,B>C,A与C哪个大一些”,他们可能难以回答。
但换一种说法:“张老师比李老师高,李老师又比王老师高,问张老师和王老师哪一个更高?他们就能回答”】;思维具有去自我为中心;能理解原则和规则;具有多维思维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钟摆实验处于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有以下特征:①认识命题之间的关系②进行假设-演绎推理③具有抽象逻辑思维④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皮亚杰认为,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依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认知结构的发展是一个连续建构的过程,每一个阶段都有独特的结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不同的儿童虽然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跃某一发展阶段。
模块5发展心理学第一节 中小学生的认知发展 中学P142、小学P64考点1: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中学生处于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小学生主要处于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考点2: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及规律 中学P143、小学P61(一)感觉和知觉的发展•1、中学生感觉的发展:•(1)感受性、辨别力、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2)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但易疲劳和损伤,注意用眼卫生,预防近视。
•2、中学生知觉的发展:•(1)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2)知觉的精确性、概括性发展起来;•(3)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3、中学生观察力的发展•目的性、持久性、精确性、抽象性•4、小学生感知觉的发展•感知觉在小学生认知能力中,是最先发展且发展最快的•易忽略主要的东西•教师应引导小学生从现象到本质(二)记忆和注意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及规律•(1)有意识记随目的性增加而迅速发展•(2)意义识记能力不断提高•(3)抽象记忆较快发展•2、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初中生有意注意进一步发展•(2)高中生注意的集中性和稳定性有很好的发展•3、小学生记忆的特征•主要方式:形象记忆•启示:教师要注意运用直观教学,使记忆系统化•4、小学生注意的特征•有意注意不断发展,无意注意仍起作用•低年级学生注意力易分散,需要教师及时提示和提出要求(三)思维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思维特征•(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初二开始,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变)•(2)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有显著提高•(3)高中生:更高的抽象概括性、反省性、监控性•2.小学生思维特征•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四)想象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的想象•(1)初中生想象的有意性迅速增长•(2)高中生想象的特点:创造性成分增加和理想的形成、发展•2.小学生的想象•(1)有意想象增加•(2)想象更富于现实性•(3)想象的创造性日益增加•简答题:培养小学生创造想象力的途径。
第五章知识点1.简述皮亚杰将儿童认知发展划分为哪几个阶段?(一级)皮亚杰将人的认知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
年龄是0—2 岁,在这个阶段获得了客体的永恒性。
(2)前运算阶段。
年龄是2—7 岁,此阶段的特征有:万物有灵论;一切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没有守恒概念等。
(3)具体运算阶段。
年龄是7—11 岁,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思维运算必须有具体的事物支持,可以进行简单抽象思维;理解原则和规则,但只能刻板遵守规则,不敢改变;思维具有可逆性。
(4)形式运算阶段。
年龄是11—16 岁,此阶段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的方式来解决问题;能够理解符号的意义、隐喻和直喻,能做一定的概括;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
2.简述最近发展区及启示。
(二级)(1)最近发展区的含义: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2)最近发展区的启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潜在的发展水平变成现实的发展水平,并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特别提出:“ 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
”口诀:现在将来有差异,潜在变现实,发展走在前3.简述不同气质类型的教育措施。
(一级)(1)针对胆汁质的学生,老师应该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且对学生的批评一定要有说服力;同时要培养学生坚持、自制等品质,但也应该帮助学生克服鲁莽和莽撞的缺点。
(2)针对多血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教育方式。
老师要为他们创造条件,多给他们一些活动的机会。
要定期提醒,培养其专一的品质,防止见异思迁。
(3)针对黏液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耐心教育的方式。
老师要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要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的优点。
(4)针对抑郁质的学生,老师可以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
老师要对其多关心、爱护,不要在公开场合对其严厉指责和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
模块五中学生发展心理第十章中学生认知的发展第一节认知发展理论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一)发生认识论1、心理发展的实质和过程(1)皮亚杰认为,人地知识来源于动作,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2)人在认识周围世界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认识结构,叫做图式(3)适应分为两种不同的类型:同化和顺应同化就是把外界元素或环境信息整合到一个正在形成或者一个已经形成的结构中,即新信息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中。
顺应指改变已有的认知结构以适应新的环境和信息。
2、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1)成熟(2)经验(3)社会环境(4)平衡(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所有儿童的认知发展都会一次经历这四个阶段,虽然可能会以不同的发展速度经历这几个阶段,但是都不可能跳跃某一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此阶段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是感觉和动作的分化)显著标志是获得客体永恒性,即某一客体从儿童视野中消失,儿童知道该客体并非不存在。
2、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化、不可逆性、不能推断事实、泛灵论、还未形成守恒)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其标志是出现“守恒”的概念)此阶段儿童的思维仍然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
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叫命题运算阶段)(1)以命题形式进行,并能发现命题之间的关系(2)抽象逻辑思维,理解符号的意义(3)补偿性的可逆思维(4)思维的灵活性二、维果斯基的认知发展观()(一)“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的基本观点1、强调社会文化在认知发展中的作用高级心理机能是人类所特有的,它使得人类心理在本质上区别于动物。
维果斯基指出,儿童在与成人交往的过程中,通过掌握高级心理机能的工具——语言符号这一中介环节,使其在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形成各种新的心理机能。
2、心理发展的实质维果斯基认为,心理发展的实质是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个体在低级心理机能的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二)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叫做最近发展区(三)教学应走在发展前面维果斯基强调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还应适应最近发展区,从而走在发展的前面,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第一节中学生心理发展概述一、中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点(例子d)1.过渡性(既具有儿童的特点,又具有青少年的特点半幼稚半成熟)2.闭锁性(不愿意倾诉)3.社会性(与社会接触更多,受影响也更多)4.动荡性(波动大易变)5.独立性(渴望独立)6.不平衡性(生理、心理等方面不同步)第二节中学生认知的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属于建构主义发展观)(一)认知发展的机制1.图式(定义:认知结构(独特的认识)图式的形成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实质)2.同化(认知不变丰富认知)和顺应(认知变了)(d例子)3.平衡(二)认知发展的阶段(d年龄、特点J)1.感知运动阶段(0-2)(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儿童在9-12个月逐渐获得客体永恒性2.前运算阶段(二级j)(2-7)特征:(1)泛灵性(万物都有灵性)(2)自我中心(重复、独白、集体独白(自我中心言语)三山实验)(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4)思维不具有守恒性(一个苹果切成四份,他们会认为苹果增多了)3.具体运算阶段(7-11)(1)思维中形成了守恒概念(进入具体运算阶段标志)(2)思维具有可逆性(3)能进行具体逻辑推理(必须具有具体的事物支持)4.形式运算阶段(11-16)(钟摆实验)注:儿童不是小大人发展的实质是动作三、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理论(d)(微观、个体、种系、社会历史)1.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低级心理机能(动物、人都有)、高级心理机能(人独有)核心)2.心理发展的实质(低级-高级个性的形成是心理机能发展的重要标志)3.内化学说(内化知识语言符号的系统是至关重要的)4.最近发展区(一级Jb)含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独自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即将达到的水平(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解决问题的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距就是最近发展区(d)启示:1.教学创造最近发展区2.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第三节中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的发展注:情绪(主体;人和动物;需要:自然;时间:早;特点:情景下、外显、波动)和情感(主体:人;需要:社会;时间:晚;特点:稳定、深刻、内在)的区别一、情绪(一)特点(d)主观性(不同人)社会性两极性(极端同一人)(二)情绪的种类(d例子)心境(持久的过程、微弱的、平静的弥散性(传递)、长期性)激情(突然的波动大短暂)应激(紧急情况下)(三)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d例子)青春期是第二次断乳期1.爆发性、冲动性(难控制)2.不稳定性、两极性(波动大、极端)3.外露性、内隐性(掩饰性)(情绪放在脸上、掩饰自己)4.心境化、持久性(受环境影响,形成心境时间长)(四)中学生情绪调节的方法(二级j)1.合理宣泄法2.注意转移法3.意志调解法4.幽默法5.补偿法(五)二、情感的种类(d例子)道德感(最美教师)理智感(智力活动)美感(审美)三、中学生意志的发展(一)意志行动中的动机冲突(d例子)1.双趋冲突(两个都想要)2.双避冲突(两个都不想要)3.趋避冲突(对一个东西很纠结)4.多种趋避冲突(对好多个东西纠结)第四节中学生人格的发展一、人格的概述(一)人格的特征(d独特)1.独特性2.稳定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3.整合性(多种成分构成)4.功能性(决定人的命运)5.复杂性(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二)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d 三级j)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环境因素4.早期童年经验5.学校教育因素6.个人主观因素二、人格的结构(d:气质、性格、自我调控)(一)气质(脾气、秉性)类型(d特点、cf)1.胆汁质(精力旺盛、鲁莽冒失、易感情用事、暴躁易怒张飞、郭芙蓉)2.多血质(缺乏耐心和毅力、活泼好动、善于交往、行动敏捷、稳定性差王熙凤、白展堂)3.粘液质(安静稳重、自制力强、缺乏生气、行动迟缓吕秀才、薛宝钗)4.抑郁质(多愁善感、优柔寡断林黛玉、佟掌柜)(二)气质教育针对学生的气质差异因材施教:①对胆汁质的学生,教师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教育他们,但不宜轻易激怒他们,对他们要有说服力,应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和豪放、勇于进取的个性品质。
模块五中学生发展心理中学生的认知发展【皮亚杰】认知和发展理论发展的实质:动作是感知的源泉和思维的基础。
同化:不改变结构顺应:改变结构影响因素:成熟 / 练习、经验 / 社会性经验 / 平衡化认知发展阶段“271”感→前→具→形运算=思维【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现有水平(最近发展区)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启示:教学要走在发展的前面中学生情绪和意志发展情绪: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特点:1)主观性:“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2)社会性3)两极性:“乐极生悲”;“喜极而泣4)隐蔽性:压抑情绪分类1.心境:弥漫性,长期性2.激情:强烈、爆发3.应激:高度紧张情感分类道德感 / 理智感(与学习相关) / 美感(审美)情绪理论❍詹姆士——格兰理论:生理反应导致情绪产生。
“詹兰生理”❍坎农——巴德学说:大脑激活的结果。
“坎吧大脑”❍阿诺德“评定——兴奋”说❍沙赫特和辛格的三因素理论:认知情绪唤醒(核心)意志:有意识、有目的地根据目的、动机调节和支配行动,通过克服困难和挫折实现目标的心理过程。
❒双驱冲突:既想…又想….❒双避:既不想…又不想…❒趋避:既想…又不想…❒多重趋避:既想…又不想…;既想…又不想…人格: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行为的独特模式。
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典型心理品质特征1)独特性2)稳定性3)整合性4)功能性5)社会性6)复杂性:面对不同人有不同的表现气质类型在教育中的意义1)克服气质偏见2)因材施教3)帮助学生分析、提高良好的气质品质4)重视胆汁质、抑郁质学生5)选班干考虑气质类型性格(人格的核心)特征1.态度特征:对人/事2.意志特征:克服困难3.情绪4.离职:认知特点和风格场独立:不受环境影响(内部参照)场依存:受(外部参照)辐射:唯一发散:各种答案人格理论弗洛伊德人格结构本我——快乐自我——显示超我——道德奥尔波特共同特质 / 个人特质卡特尔表面特质 / 根源特质“一根多表”A-B型人格理论A型人:成就欲望高、上进心强、有竞争意识B型人:喜欢慢节奏,举止稳当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①生物遗传;②社会文化;③家庭环境;④学校教育;⑤个体主观因素专制型——消极被动、依赖服从、缺乏主动性放纵型——任性、优质、自私民主型——活泼,自立能力: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分类一般能力:智力特殊能力:专门活动(绘画、唱歌)流体:先天素质,会弱化(记忆力)晶体:后天学习,会增强(经验)能力培养1.注重早期培养2.加强知识、技能的学习3.因材施教4.培养创造力5.培养非智因素。
模块五:中学生发展心理: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一、记忆的发展(1)记忆容量的发展:初中学生的记忆容量超出成人。
(2)记忆的主要特点:自觉地运用意义记忆,同时有效地运用机械记忆。
多方面的记忆效果达到个体记忆的最佳时期。
有效地运用各种记忆策略。
二、思维的发展形式运算水平:抽象逻辑性建立假设和检验假设的能力。
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
思维形式与思维内容分离。
2.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认知结构体系基本形成。
(认知的核心成分-思维能力)(2)中学生认知活动的自觉性明显增强。
(3)认知与情感、意志、个性得到协调发展。
3.情绪的基本分类:人类具有四种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快乐是一种追求并达到目的时所产生的满足体验。
它是具有正性享乐色调的情绪,具有较高的享乐维和确信维,使人产生超越感、自由感和接纳感。
愤怒是由于受到干扰而使人不能达到目标时所产生的体验。
当人们意识到某些不合理的或充满恶意的因素存在时,愤怒会骤然发生。
恐惧是企图摆脱、逃避某种危险情景时所产生的体验。
引起恐惧的重要原因是缺乏处理可怕情景的能力与手段。
悲哀是在失去心爱的对象或愿望破灭、理想不能实现时所产生的体验。
悲哀情绪体验的程度取决于对象、愿望、理想的重要性与价值。
在以上四种基本情绪之上,可以派生出众多的复杂情绪,如厌恶、羞耻、悔恨、嫉妒、喜欢、同情等。
4.中学生情绪发展的特点:①青少年的情绪不稳定,易波动;②青少年的情绪反应强烈,易动感情;③情绪外露和表达趋于理性化。
5.中学生情绪变化的两极性具体表现为:(1). 复杂与简单共存进入中学以后,随着环境的改变,视野的扩大,知识的增多,中学生的情绪领域也在不断拓宽。
但是,由于诸多因素影响,中学生的所有情绪体验,尤其是高级情感体验尚存在一定的简单性,如有的中学生对理想的追求仅仅是因为兴趣深厚,对学习的热情仅仅是为了荣誉,把友谊理解为“义气”等。
(2). 强与弱共存中学生的情绪十分强烈,为一件小事或暴跳如雷,或欣喜若狂,或欢呼雀跃,或垂头丧气的现象屡见不鲜。
《教育知识与能力》第五章中学生发展心理知识点考点梳理专题十二中学生发展心理◆考点1:中学生的认知发展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阶段年龄特征感知运动阶段0~2岁仅靠感觉和动作适应外部环境,应付外界事物。
获得了课题的永恒性(9~12个月)前运算阶段2~7岁1.“万物有灵论”;2.一切以自我为中心;3.思维具有不可逆性、刻板性具体运算阶段7~11岁 1.这个阶段的标志是守恒观念的形成(守恒性);2.思维具有可逆性(儿童思维发展的最重要特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1.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2.2.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2.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教育和发展的关系——“最近发展区”启示:“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考点2:中学生的情绪发展1.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和悲哀。
2.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和热情。
3.情感的分类:道德感、理智感(智力活动)和美感。
◆考点3:中学生人格发展1.气质类型气质类型高级神经活动过程高级神经活动类型气质类型特点胆汁质强、不平衡不可遏止型(兴奋型)精力旺盛,好冲动(张飞)多血质强、平衡、灵活活泼型活波好动,反应迅速(贾宝玉)粘液质强、平衡、不灵活安静型安静稳重(牛顿、达尔文)抑郁质强、平衡、不灵活弱型(抑郁型)行为孤僻,多愁善感(林黛玉)2.认知风格:场独立性(内部参照,毛泽东,理科)和场依存性(外部参照,周恩来,文科)冲动型(反应快,易出错)和沉思型(深思熟虑,错误少)同时性(同时考虑多种假设)和继时性(一步一步地分析问题)3.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学前期(4~6岁):主动感对内疚感学龄期(6~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章中学生心理辅导专题十三中学生心理辅导◆考点1:中学生的障碍性问题:焦虑症、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和网络成瘾。
◆考点2:心理辅导的主要方法:强化法、系统脱敏法、惩罚法、消退法、认知疗法(改变不良认知)、来访者中心疗法和理性—情绪疗法。
模块五中学生发展心理一、掌握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理论、特点与规律(一)认知发展的理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他认为,认知发展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1、认知发展的机制:(1)图式(2)同化和顺应(3)平衡2、认知发展的阶段: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
感知运动阶段(0-2岁)前运算阶段(2-7岁)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二)中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2.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3.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4.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5.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
具体内容:1.中学生感知觉发展的特点:1)感觉的发展a)感受性和观察力进一步发展。
(青少年的视觉感受性在不断提高,精确区别各种颜色和色度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加);b)各种感觉能力接近甚至超过成人水平。
2)知觉的发展a)知觉的有意性和目的性提高;b)知觉的精确性和概括性发展起来;c)少年期学生开始出现逻辑知觉;d)初中阶段,少年期学生的空间和时间知觉有了新的发展。
2.中学生记忆发展的特点:1)记忆的容量日益增大,短时记忆广度接近成人;2)对直观形象的材料记忆要优于抽象材料,对图形记忆要优于词语。
3)中学生能主动选择记忆方法,有意记忆逐渐占主导地位;4)随着年龄的增长,理解记忆成为主要记忆手段;5)抽象记忆的发展速度较快,逐渐占据主导地位。
3.中学生思维发展的特点:1)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随着年龄的增长日益成熟;2)形式逻辑思维逐渐发展,在高中阶段处于优势。
3)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4.中学生语言发展的特点:1)中学生对字词概念的理解逐渐能够把握本质;2)中学生对语法结构的掌握逐渐丰富;3)中学生语言表达能力迅速提高。
5.中学生注意发展的特点:1)注意的目的性逐渐增强并趋于成熟;2)注意品质不断改善。
(三)中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动作感知——前运算——具体运算——形式运算,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前后顺序是不变的。
二、了解情绪的分类,理解情绪理论,能应用情绪理论分析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
(一)情绪分类:1、情绪的基本分类:快乐、愤怒、恐惧、悲哀2、情绪状态分类:心境、激情、应激(二)情绪理论:主要试图解释情绪体验的生理和心理方面的关系。
1)詹姆士——兰格理论(朗格的机体知1觉理论);(美国心理学家威廉和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情绪是源于身体的反馈,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2)坎农——巴德学说(丘脑情绪理论);情绪产生的中心不在外周神经系统,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
3)阿诺德的“评定——兴奋说”(关于情绪的认识——评估说);(20世纪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阿诺德)强调情绪来源于大脑皮层对情境的评估。
4)沙赫特的两因素情绪理论;对于特定的情绪来说,有两个因素是必不可少:一是个体必须体验到高度的唤醒水平;二是个体必须对生理状态的变化进行认知性的唤醒。
5)拉扎勒斯的认知——评价理论;(拉扎勒斯)认为情绪是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在情绪活动中,人不仅接受环境中的刺激事件对自己的影响,同时要调节自己对于刺激的反应。
6)情绪的动机——分化理论。
(以汤姆金斯和伊扎德为代表)情绪具有重要的动机性和适应性功能,它是人格系统的组成部分,是人格系统的核心动力。
(三)中学生常见的情绪问题忧郁:长期的忧郁会使人的身心受到严重损害,使人无法有效地学习、工作、生活。
恐惧:拒绝与任何人接触,把自己孤立起来,对学习、生活造成很大的妨碍。
严重者会变成情绪障碍。
孤独:长期孤独会使人变得消沉、脆弱、痛苦,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影响学习、生活和人际关系。
愤怒:愤怒会使人的神经系统出现紊乱,容易诱发高血压、脑溢血、神经哀弱等症状。
暴怒会使人丧失理智,甚至导致违法犯罪。
三、掌握中学生的情绪特点,正确认识中学生的情绪,主要包括情绪表现的两极性、情绪的种类等:(一)中学生的情绪特点:1)情绪的自主性;2)情绪活动的丰富性;3)情绪体验的跌宕性;4)情绪变化的两极性。
(二)情绪表现的两极性:1、表现在外部情绪上,强烈、狂暴性和温和、细腻行共存,可变性和固执性共存,内向性和表现性共存。
2、表现在内心活动中,封闭性和开放性共存,真实性和虚伪性共存。
3、表现在意志上,积极性和消极性共存,认真和马虎共存,努力和懒惰共存等。
4、表现在人际关系上,对父母正反两面的矛盾情绪共存,朋友关系中的友情和孤独,亲切和冷漠共存等。
&&&&&&&&&&&&&&&&&&&& 情绪变化的两极性表现为:第一,复杂与简单共存;第二,强与弱共存;第三,波动和稳定共存;第四,微妙的隐蔽性。
(三)中学生情绪的种类:1、伊扎德的情绪分类:一类为在基本情绪基础上,2-3种基本情绪的混合;二类为基本情绪与内驱力身体感觉的混合;三类为感情—认知结构(特质)与基本情绪的混合。
2、克雷奇的分类:第一类为原始情绪;第二类是与感觉刺激有关的情绪;第三类是与我评价有关的情绪;第四类是与他人有关的情绪。
2四、掌握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培养方法,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一)中学生良好情绪的标准1.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正确反映一定的环境的影响,善于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2.有良好情绪的学生能对引起情绪的刺激做出适当强度的反应3.有良好情绪的学生应该具备情绪反应的转移能力4.良好的情绪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二)中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方法1、敏锐觉察情绪;2、平和接纳情绪状态3、正确调整情绪4、有效表达情绪5、保持和创造快乐的情绪(三)指导中学生进行有效的情绪调节1.教会学生形成适宜的情绪状态;2.丰富学生的情绪体验;3.培养学生正确看待问题。
五、理解人格的特征,掌握人格的结构,并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塑造良好人格(一)人格的特征人格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具有独特性、稳定性、整体性和功能性的特点。
(二)人格的结构1、气质:胆汁质、多血质、粘液质、抑郁质2、性格:是后天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的,是人的最核心的人格差异。
3、认知风格:1)场独立性一场依存性2)冲动型一沉思型3)同时性—继时性4、自我调控系统:1)自我认知: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
3)自我控制: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后环节(三)中学生良好人格的塑造1、激发中学生自我教育的意识2、进行人格素质的整合教育3、实施以提高文化素质为基本内容的综合素质教育4、强化情感陶冶与行为训练5、优化育人环境,协调家庭、学校、社会教育,形成人格培养的正合力 6、建立健全良好人格培养的激励与约束机制7、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六、了解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及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一)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主要包括意识层次理论、人格结构理论和人格发展理论。
人格结构由本我、由我、超我三部分组成。
1、口腔期:从出生到12—18个月左右2、肛门期:从12—18个月到3岁左右3、性器期:从3岁到5岁4、潜伏期:从5岁到12岁5、生殖器:从12岁到成年(二)埃里克森的社会性发展阶段理论1、婴儿期(0—1.5岁):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 2、儿童早期(1.5—3岁):自主感对羞耻感与怀疑感3、学前期(3—6、7岁):主动感对内疚感4、学龄期(6、7岁—12岁):勤奋感对自卑感5、青年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感对孤独感37、成年中期(25—50岁):繁殖感对停滞感8、成年晚期(50至死亡):自我调正与绝望期的冲突(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1、生物遗传因素2、社会文化因素3、家庭因素:严格性、溺爱型、民主性4、学校教育因素5、个人主观因素七、了解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掌握性心理的特点,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
(一)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过渡性、闭锁性、社会性、动荡性(二)中学生性心理的特点:1、渴望了解性知识2、对异性充满好奇和爱慕3、在异性面前容易紧张和兴奋4、性冲动和性欲望的出现(三)指导中学生正确处理异性交往1、加强教育,理解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2、更新理念,认识异性交往的意义3、指导行为,让中学生能够正确地处理性冲动、恰当地与异性交往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