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白蛾防控技术规范
- 格式:doc
- 大小:38.50 KB
- 文档页数:9
美国白蛾防治工作方案阜宁县陈集中心小学二0一四年四月三十日美国白蛾普及知识美国白蛾(秋幕毛虫,秋幕蛾)【国内分布】我国辽宁、陕西、山东、河北省,北京、天津市有发生。
【寄主范围及危害特点】1、寄主范围美国白蛾能取食317种植物(日本),230余种植物(欧洲),100余种阔叶树(美国),辽宁省调查,能取食的植物有94种,隶属于37科;主要为害落叶阔叶树种,包括许多经济林,果树,行道树和观赏树木,重要的如白蜡槭,糖槭,桑,苹果,梨,山楂,李属,蔷薇属,绣球花属,桦属,桤木,栎,胡桃属,柿,杨属,柳属,榆属和悬铃木等。
也取食寄主树木附近的玉米、大豆、棉花、烟草、甘薯等作物以及一些花卉和杂草,但在大多数农作物上不能完成发育周期。
2、为害特点幼虫常群集树叶上吐丝结网巢,在其内食害叶片。
网巢有时可长达1米或更大,稀松不规则,将小枝和叶片包入网内,形如天幕,因常出现于仲夏到初秋,故称其为秋幕毛虫。
1~2龄幼虫只取食叶肉,严重时全株树叶被吃光,只留下叶脉,整个叶片呈透明的纱网状,3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4龄幼虫开始分成若干个小的群体,形成几个网幕,4龄幼虫末食量大增,5龄后进入单个取食的暴食期。
整个幼虫期间取食量极大,造成植物长势衰弱,抗逆性低下,果实品质降低,部分枝条甚至整株死亡。
严重受害的果树,果实严重减产,有时导致当年甚至次年不结实。
被害树木,由于树势衰弱,易遭蠹虫、真菌和细菌的侵袭,大大削弱其抗寒、抗病能力。
幼虫嗜食桑、柞树叶,对养蚕业造成严重威胁。
美国白蛾多食性,繁殖力强,危害严重,一旦传入将难以控制,是林木、果树、行道树和农作物的危险性害虫。
我国列为进境和全国农业和林业植物检疫性害虫。
【形态特征】1、成虫:中型蛾类,雌、雄体长分别为12~15mm和9~12mm,翅展分别为33~44mm和23~34mm。
体躯纯白色,无其他色斑。
复眼黑褐色;雌虫触角锯齿形,褐色;雄虫双栉齿形,黑色。
前足的基部、腿节桔黄色;胫节、跗节内侧白色,外侧大部黑色。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美国白蛾又称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是一种食性杂、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危害严重的世界性检疫害虫,该虫原产于北美洲,1979年传入我国辽宁丹东,后迅速扩散蔓延,严重暴发成灾。
一、美国白蛾的形态特征1、成虫雄成虫:体长9-12mm,触角双栉齿状,多数前翅有黑褐色斑点。
雌成虫:体长9-12mm,触角锯齿状,前翅多数纯白色。
2、卵圆球形,直径约0.5mm,卵块紧密排列,有密毛粘连,卵绿色,孵化前变褐色。
3、幼虫老熟幼虫头黑色有光泽,体长28-35mm,体色黄绿至灰黑色,背毛疣黑色,生有白色长毛。
背部有一条灰褐色纵带。
4、蛹体长8-15mm,暗红褐色,下颚须长达前翅2/3处,前翅延伸到第四腹节的3/4处。
臀棘8-17根,跟棘前端喇叭口状。
二、美国白蛾生活史规律美国白蛾在我县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砖石瓦砾、枯枝落叶、房檐、窗台下、墙体砖缝、土壤裂缝、柴(草)堆、树洞等处越冬。
翌年4月上、中旬越冬代成虫开始零星羽化,5月初达到羽化高峰,越冬代成虫4月中、下旬开始产卵,5月初第一代幼虫开始出现,5月中旬第一代为网幕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6月下旬为下树化蛹高峰期,6月中旬第一代成虫开始羽化,6月下旬达到羽化高峰,成虫羽化2天后即可产卵,6月下旬第二代幼虫开始零星出现,7月上中旬为第二代网幕高峰期,7月下旬第二代老熟幼虫开始下树化蛹,8月上旬第二代幼虫开始羽化,8月下旬羽化达到高峰,8月下旬越冬幼虫开始出现,9月上、中旬为第三代网幕高峰期,9月底越冬代老熟幼虫开始陆续下地寻找隐蔽场所化蛹越冬,最晚11月上旬老熟幼虫下树化蛹越冬,部分发育晚的幼虫不能完成发育。
第一代发育较整齐,第二代和第三代虫态重叠现象严重。
三、各虫态特性1、成虫羽化多在15-19时,静止时间长,交尾时间多达8-36小时,交尾结束后不久就会产卵,产卵时间较长。
飞翔能力较差,一般在200—300米范围内。
属弱趋光种类,尤其雌蛾对光线不敏感,雄成虫对光线(尤其是紫外光线)稍强些。
桑蚕养殖区美国白蛾飞防避让保护技术桑蚕养殖是中国传统的重要产业,而美国白蛾是桑蚕养殖的主要害虫之一。
美国白蛾的飞防避让保护技术对桑蚕养殖有着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介绍一些关于桑蚕养殖区美国白蛾飞防避让保护技术的相关内容。
一、美国白蛾的特点及危害美国白蛾(Lymantria dispar)是一种外来入侵性害虫,可引起桑树叶受害。
成虫取食桑叶,卵孵化后的幼虫也会对桑树造成危害。
美国白蛾幼虫以桑叶为食,若干数量增多,会造成桑树叶片被大量食食,大大降低了桑蚕的饵料,严重影响了桑蚕的养殖。
二、美国白蛾的监测和预警要想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危害,首先要进行监测和预警。
目前,通常在桑树和桑园周围设置灯虫,并使用性信息素诱捕器,通过捕获成虫和幼虫来监测白蛾的数量。
一旦监测到美国白蛾的数量增多,就可以准备开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1、生物防治生物防治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美国白蛾的方法。
可以利用天敌、寄生性细菌、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等天然的生物因素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可以使用寄生性细菌(如巴氏杆菌)来防治美国白蛾。
这种细菌会感染美国白蛾的幼虫并导致其死亡,从而有效地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2、化学防治化学防治是控制美国白蛾的一种有效方法。
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来喷洒桑树,以杀死美国白蛾的成虫和幼虫。
不过在使用化学农药时,一定要遵守农药使用规定,不可随意使用,以免对桑蚕养殖环境造成损害。
3、堵塞美国白蛾的传播途径要想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还可以尝试通过堵塞其传播途径来防止其扩散。
在周围地区的桑树上喷洒一些有效的驱避剂,可以有效地防止美国白蛾迁移至桑蚕养殖区。
四、美国白蛾飞防避让保护技术在美国白蛾的监测和预警基础上,桑蚕养殖区可以利用飞防避让保护技术来有效防控美国白蛾的危害。
要提高桑园周围的管理,定期对桑树进行修剪和清理,减少美国白蛾的越冬地。
可以采用性信息素诱捕器来吸引美国白蛾的成虫,并将这些成虫捕捉或杀死,有效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在可行的前提下,可以尝试引进一些天敌,如天敌昆虫、鸟类等,来控制美国白蛾的数量。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方案一、防治规划设计各级林业主管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制定本地区美国白蛾防治总体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
各地根据年度实施计划,结合本地美国白蛾发生情况、发生区地理位置、林分用途、发生规律等因素以县级行政区为单位,进行施工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要体现实行分类施策,分区治理的原则。
设计要包括不同类型区的地点、防治范围和面积,根据以上情况制定治理对策。
把治理面积、技术措施和工程量落实到小班或林权所有者,并绘制施工作业图、表和说明书。
二、虫情监测虫情监测部分参照《国家级森林病虫害中心测报点美国白蛾监测办法》(试行)(国家林业局林造防〔2000〕60号文件)执行。
三、发生区划分及治理对策(一)发生区划分根据美国白蛾危害程度、发生面积、林分用途、工程区所处的地理环境,将治理区划分为除治区、监控区、保护区三个类型区,实施分区治理。
除治区本区为工程区内重要防治区域,特点是发生集中连片,局部地区疫点密集,虽经连年防治仍不断发生。
监控区本区虽尚未发现疫情,但与发生区相连或相近。
保护区本区是监控区中的重点保护区域。
(二)不同发生区的治理对策美国白蛾防治要实行“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防治方针。
以预测预报为先导,全面加强联防联治,采用仿生药剂、生物防治、植物性杀虫剂为主,以人工、物理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采取飞机和地面相结合的方法,全面降低虫口密度,压缩发生面积,要在科学用药的同时,提高生物防治措施的比例,达到有虫不成灾,实现大范围、长期有效的控制效果。
除治区:在虫情调查和监测的基础上,首先使用Bt、阿维菌素、病毒制剂等生物制剂及灭幼脲类仿生制剂为重点的除治措施,尤其要做好第一代美国白蛾的除治工作,要由外向内全面封锁压缩,强化外缘的防治力度,逐步拔除孤立的、发生较轻和重要敏感地区的疫点,治理一片,巩固一片。
重灾区要通过生物防治压低虫口密度,减少有虫株率,并释放周氏啮小蜂增加天敌数量,形成林间自然种群,达到长期控制害虫种群密度的目的。
美国白蛾分阶段防治技术宁、陕西、天津、河北、山东等省市发现疫情。
现在正是美国白蛾第一代幼虫发生期,六七月将进入危害盛期,为防止美国白蛾危害林木种苗,各地农林系统加强联防群治。
河北定州是苗木之乡,几万亩苗木连片种植,每年均会根据美国白蛾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在美国白蛾成虫、幼虫、蛹三个时期,应用人工、物理、化学、生物防治四种措施来进行防治,下面分阶段详述。
成虫期防治技术:人工扑杀成虫成虫蛰伏在树干下部,飞翔能力不强,可采取人工直接捕杀的方法扑杀成虫。
具体时间,4月中下旬至5月上旬防越冬代,6月下旬至7月中旬防第一代,8月上旬至8月下旬防第二代。
要特别注意臭水坑、牲口圈、猪圈、养殖场、卫生条件差的厕所等周边的树木。
诱杀成虫利用美国白蛾的趋光性,在上一年其发生严重、四周空旷的地区,用诱捕电击灭蛾灯、频振式杀虫灯、黑光灯等在成虫发生期诱杀成蛾。
该方法还可以为虫情测报提供依据,能及时、准确地反映出害虫的羽化情况。
幼虫期防治技术人工剪除网幕在美国白蛾2至3龄网幕盛期,每隔2至3天仔细寻查并剪除幼虫网幕。
剪网时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
剪下的网幕及散落在地上的幼虫立即集中烧毁。
工作重点应放在第一代幼虫网幕期5月下旬至6月上旬,因为美国白蛾的繁殖量比较大,此时消灭一头幼虫,相当于秋天消灭两亿头。
其次是对第二代幼虫(7月上旬至下旬)和第三代幼虫(9月上中旬)随时剪除网幕。
树上喷药防治树上喷药防治要以抗生素类农药、植物源杀虫剂、仿生制剂等新型化学防治药剂为主,严禁使用剧毒农药。
树上喷药防治每代两三次,可采用人工喷洒、飞机喷洒等方式。
1.抗生素类新型农药该类农药以阿维菌素为代表。
其杀虫机理为阻断害虫运动神经信号的传递,使害虫麻痹而死。
具有速效、高效、环保的特点。
2.植物源杀虫剂该类药剂是以植物为原料制备而成的杀虫剂,具有高效、广谱、环保等特点。
目前,可选用烟参碱乳油和苦参碱杀虫剂等。
喷雾防治2至3龄幼虫,幼虫死亡率可达99%以上。
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研讨会材料美国白蛾防控技术规范为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地做好德州市美国白蛾的防控工作,特制定德州市美国白蛾防控技术规范供各县市区参照执行。
一、美国白蛾识别特征成虫:白色中型蛾子。
雌蛾体长9.5~15.0mm,翅展30.0~42.0mm,雄蛾体长9~13.5mm,翅展25.0~36.5mm。
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复眼黑褐色,无光泽,半球形,大而突出,雄蛾触角腹面黑褐色,双栉齿状,复眼稍大于雌蛾。
雄蛾前翅纯白色或有浅褐色斑点,后翅斑点少,雌蛾前、后翅白色无斑点。
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有黑色环纹。
前足胫节端有1对短齿,一个长而弯,另一个短而直,后足胫节缺中距,仅有1对端距。
卵:近球形,直径0.5mm左右,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
卵产在叶背面,呈单层排列,卵块表面常覆盖有雌蛾的体毛和鳞片,呈白色。
幼虫:初孵幼虫一般为黄色或淡褐色。
老熟幼虫头部黑色,有光泽,体长22.0~37.0mm,细长,圆筒形,背部有1条黑色宽纵带,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灰白色杂黑色及褐色长刚毛的毛丛,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橘黄色;气门白色,长椭圆形,边缘黑褐色;腹面黄褐色或浅灰色;胸足黑色,臀足发达,腹足外侧黑色,基部和端部黄褐色。
蛹:体长9.0~12mm,宽3.0~4.5mm。
初淡黄色,后变橙色、褐色、暗红褐色。
臀棘8~17根,每根棘的端部膨大,末端凹入,长度几乎相等。
蛹外包裹着稀松的混以幼虫体毛的薄茧,呈灰白色,椭圆形。
二、美国白蛾发生规律1、生活史美国白蛾在德州市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枯枝落叶或浅土层内越冬。
次年4月上旬开始至5月下旬越冬代成虫羽化产卵,幼虫5月初开始危害,延续至6月份,幼虫老熟时从树上向下爬行至隐蔽场所化蛹,越夏蛹则多集中在寄主树干老皮下的缝隙内,部分在树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层中、石块下或土壤表层内。
6月下旬开始第1代成虫出现,成虫期至7月中旬。
关于美国白蛾防控工作实施方案美国白蛾是一种有害的昆虫,会危害农业及林业。
它的繁殖力非常强,每年都会对美国国内的庄稼和森林造成数十亿美元的损失。
为了有效地防控白蛾,美国制定了一系列的防控方案和措施。
一、增加监测力度首先,针对白蛾天敌,美国农业部增加对其害虫天敌的监测力度,以便于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同时,美国农业部每年都会在白蛾出现的季节对各个州的白蛾种群进行检查,并定期对检查报告进行分析,以便于发现白蛾的趋势和特点,以及进行有针对性的防治。
二、采用化学防治在白蛾的大规模发生期间,美国将采取化学防治策略。
他们会利用梅汁、阿维乐菌素等物質在比较少人群居住的地区施喷治蛾,同时在其他地区部署固定点插苗,严密观察密度,进行定期清理防治蛾。
在白蛾的明辨阶段,美国政府会锁定各个防治点和逐一清理,使各处彼此隔离,避免出现突发地点,防止疫情扩散,防止蛾危害。
三、利用生物防治除此之外,美国还会大量利用一些天敌昆虫对于白蛾进行生物防治。
他们会种植一些天敌昆虫,比如说各种蜘蛛、蜘蛛一般的怪虫、飞蛾等物品来进行生物防治蛾害。
与此同时,他们也会采用限制性生物禁区的防治策略。
采用限制性生物禁区除了可以保护加建区之外,也可以利用限制性生物区膜面上的生态特性,影响相邻非限制区的输入飞毛蛾数量,有效控制和预测飞毛蛾入侵的规模,对于长期建立群体预测控制攻击装置和技术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四、注意做好宣传和培训在美国,宣传和培训也是防治白蛾的重要一环。
相关政府机构会在互联网和当地的媒体上发布关于白蛾防控的信息,宣传白蛾危害及防治技术,以增强民众的防治意识。
此外,美国还会组织各种培训班和讲座,为当地农民和林业工作者提供实际的防治技术和指导。
这样,农业生产和森林保护工作者就能够更好地应对白蛾的侵害,起到迅速有效的控制作用。
总结:通过上述防治措施,美国已经成功地控制了白蛾的危害,并保护了美国的农业和森林。
在今后的管理中,美国政府将继续加大防治力度,增强对白蛾的监测和防控能力,努力保障当地的生态和环境的安全。
美国白蛾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西哥、日本、朝鲜等国;1979年在中国辽宁首次发现,又蔓延至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北京等地。
近两年在河北省任丘华北石油工矿区多处发现其危害,有一定蔓延严重的趋势。
一、为害植物美国白蛾食性极杂,幼虫吐丝结巢群居300多种植物。
主要为害行道树、观赏树木、果树和花卉,尤其是阔叶树受害最重。
其中悬铃木、白蜡、椿树、泡桐、金银木、山楂、桑树等受害较重,美国白蛾还为害桃、樱花、杨树、柳树、榆、槐、海棠、丁香、紫荆、五角枫、爬山虎、葡萄、金银花等园林植物,同时也为害园林植物周围的玉米及蔬菜等农作物。
美国白蛾在一般情况下并不危害针叶树,但在老龄幼虫分散危害时,往往对个别针叶树造成一定的危害。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生态环境发生变化,美国白蛾的食性也往往发生一定的改变。
二、为害症状美国白蛾以幼虫取食植物的叶片,1至2龄的幼虫一般群居在吐丝结成的网幕中,在叶的背面啮食叶肉,残留叶子上表皮及细叶脉,被害叶呈纱窗状,仅个别嫩叶被咬成小洞;3龄幼虫可将叶片咬透,呈小孔洞。
随着虫龄的增长,幼虫不断将网幕增大以扩充食料。
常见的网幕长1米左右,大的网幕可从树梢向下拉到树干的基部,长达3米以上。
一棵树上的网幕有几个到十几个,多的达200多个。
网幕把树叶及小枝条缀连在一起,内有大量虫粪、幼虫和幼虫脱的皮壳,对树木的生长发育影响极大。
4龄后幼虫分散成小群体蚕食叶片,5龄后幼虫爬出网幕单独活动、取食,直到全树叶片全部被吃光。
同时幼虫向附近的大田作物、蔬菜、花卉和杂草等植物上转移危害。
美国白蛾大发生时,由于食性杂,发生量大,传播蔓延快,以致所到之处,不少园林植物的叶片被吃光,严重地影响树木的生长发育,受害区各种园林植物呈现一片枯黄,状如秋天,甚至造成树木枯死。
因此,美国白蛾对城市园林绿化影响极大,为国际重要检疫对象,也是中国重要害虫检疫对象。
三、形态特征1.成虫:为白色中型蛾子,体长9至14毫米,翅展23至44毫米,体白色。
桑蚕养殖区美国白蛾飞防避让保护技术桑蚕养殖是我国的传统产业之一,也是世界上重要的纺织原料之一。
随着全球贸易的发展和农业技术的进步,桑蚕养殖面临着白蛾飞防避让保护的挑战。
白蛾是导致桑树和桑叶受害的主要害虫,具有繁殖力强、扩散速度快的特点。
为了保护桑蚕养殖区的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美国采用了一系列技术来控制白蛾的危害。
一、白蛾飞防技术白蛾是一种主要以飞行为生活和繁殖方式的昆虫,因此飞防是控制白蛾危害的关键技术之一。
美国采用了一种高效的环境控制方法,通过布置飞防网和使用飞防灯来阻止白蛾的飞行。
1. 飞防网:在桑蚕养殖区周围搭建飞防网,将桑蚕养殖区与外界隔离,防止白蛾进入该区域。
飞防网具有网孔细密、防蛾效果好的特点,能够有效地减少入侵桑蚕养殖区的白蛾数量。
2. 飞防灯:在飞防网的内部安装飞防灯,利用光源来吸引和杀死白蛾。
飞防灯具有光源强度高、光波长适宜的特点,能够吸引和杀灭飞入桑蚕养殖区的白蛾。
飞防灯通常设置在飞防网的顶部,可以全天候运行,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白蛾对桑蚕养殖的危害。
二、避让技术除了飞防,避让也是防止白蛾危害的重要技术之一。
美国采用了一种智能识别和遥控技术,通过遥控器控制白蛾的行为,避免其对桑蚕养殖区的危害。
1. 智能识别:美国利用先进的图像识别技术,开发了专门用于识别白蛾的软件。
该软件能够从高空拍摄的图像中自动识别白蛾和其他害虫,并通过无线数据传输将结果传送给遥控器。
这样,桑蚕养殖区的工作人员可以利用遥控器对白蛾进行定向控制。
2. 遥控技术:利用遥控器对白蛾进行控制是美国的创新之处。
遥控器可以控制飞防灯和飞防网的开关,使其在适当的时候打开和关闭。
遥控器还可以发出特定的声音和光线信号,用来吸引和驱赶白蛾。
通过遥控器,桑蚕养殖区的工作人员可以根据白蛾的数量和活动情况,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桑蚕养殖区的安全。
三、保护技术除了飞防和避让技术,美国还采用了一系列保护技术来增强桑蚕养殖区的抵抗能力,减少白蛾的危害。
美国白蛾防治技术美国白蛾是一种食性杂、适应性强、繁殖量大、传播蔓延快、易暴发成灾的世界性检疫害虫,也是我国唯一被农业、林业共同列为检疫对象的害虫。
美国白蛾原本生活在北美洲,1979 年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市首次发现美国白蛾,1989 年美国白蛾传入我省秦皇岛市,2008 年传入我市。
目前,美国白蛾疫情遍及全市,呈现点多、面广,局部暴发成灾的态势,严重威胁着我市农林生产和生态安全。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美国白蛾防治工作,2006 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美国白蛾防治工作的通知》(国办发明电“2006”6号),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工作的意见》(国办发“ 2014”26 号),要求按照?预防为主、科学治理、依法监管、强化责任?的方针, 遵循?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原则,实行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工作机制,认真落实政府、部门、林业经营主体三者的防治责任,坚持预防和除治并重,实施以无公害防治为主的综合防控措施,坚决遏制美国白蛾疫情严重扩散蔓延的势头,确保林业资源和生态安全。
一、美国白蛾发生危害特点(一)食性杂:美国白蛾幼虫可危害300 多种农林植物,主要危害法桐、白蜡、杨树、柳树、桑树、臭椿、榆树、苹果、梨、桃、李、葡萄、枣等林木和果树,玉米、大豆、花生、黄瓜、茄子等农作物。
对林业(特别是园林绿化)、农业均可造成毁灭性危害。
(二)取食量大:美国白蛾以幼虫期危害植物。
幼虫常群集树叶上吐丝结网幕,在其内食害叶片。
网幕有时可长达1 米或更大,稀松不规则,将小枝和叶片包入网内。
1-2 龄幼虫只取食叶肉,严重时全株树叶被吃光,只留下叶脉,整个叶片呈透明的纱网状,3 龄幼虫开始将叶片咬成缺刻,4 龄幼虫开始分成若干个小的群体,形成几个网幕,4龄幼虫末食量大增,5 龄后进入单个取食的暴食期,能在2-3 天内把树叶全部吃光,树叶吃光后,幼虫向附近的农作物、花卉、杂草等转移为害。
美国白蛾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美国白蛾(Lymantria dispar)是一种高度破坏性的外来害虫,其幼虫能够严重损害森林和农作物,造成数百万美元的经济损失。
为了防治该害虫的危害,美国专家不断研究白蛾的综合防治技术,包括白蛾识别技术、监测方法以及化学和生物防治等多个方面。
白蛾识别技术是防治美国白蛾的重要环节。
目前,主要通过形态特征、分子标记和成像技术三个方面来识别白蛾。
形态特征是最简单、快速的白蛾识别方法之一,通过观察白蛾的颜色、翅膀形状等特征,可以进行初步识别。
但是,由于幼虫和成虫在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外形,因此需要配合分子标记技术进行更为准确的识别。
分子标记技术主要通过分析白蛾体内的DNA或RNA序列来进行识别。
最新的成像技术,如近红外成像,可以通过高亮度照片对白蛾进行更为准确的识别。
了解白蛾的分布、数量和迁移情况,对于白蛾的防治也是至关重要的。
监测技术主要有性激素诱捕器和气象站两个方面。
性激素诱捕器能够释放出类似白蛾性激素的物质,吸引白蛾聚集到诱捕器周围。
监测结果可以反映白蛾的数量和分布情况。
气象站则通过观测大气压力、湿度、温度等气象要素,分析其对白蛾的影响,提前预判白蛾的迁移和繁殖情况。
在白蛾的化学防治方面,主要应用农药喷洒技术进行防治。
有时也会进行生物防治,如使用寄生蜂等天敌控制白蛾的数量。
但是,由于化学防治存在一定的副作用,例如对其他昆虫的影响,以及可能导致环境污染的风险,因此需要注意选用低毒、高效的农药,并在喷洒前进行良好的计划和评估。
总之,综合防治技术是防治美国白蛾的关键。
通过识别和监测技术,可以及时了解白蛾的情况,为化学和生物防治提供科学基础。
在使用化学防治时,应选择合适的农药,并遵循环境保护的原则。
生物防治则需要解决种植者之间的信任问题,以便快速行动,使生物防治更加有效。
(1000字)。
美国白蛾的病虫害防治方法
美国白蛾的破坏力是相当大的,一旦成虫大量繁衍那后果是不可想象的,所以前期的预防工作是必不可少的,后期一定要彻底根治,不然还会有所复苏的。
主要容易发生美国白蛾灾害的主要有意杨、法桐这两类树种居多。
美国白蛾主要防治工作有如下两种:
1、人工物理防治美国白蛾:一是剪除网幕,对3龄以前尚未破网的幼虫,在树下事先埔上一层塑料布,用高枝剪将网幕连同小枝一起剪下,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剪下的网幕必须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散落在地的幼虫应立即杀死;二是围草把诱蛹,根据测报结果,在老熟幼虫下树化蛹前,在树干1—1.5米处,用谷草、稻草把或草帘上松下紧围绑起来,诱集幼虫化蛹。
在幼虫下树化蛹期间,每隔7—9天换一次草把,解下的草把要立即集中烧毁或深埋;三是灯光诱杀,利用黑光灯诱杀美国白蛾成虫。
2、喷药防治美国白蛾:凡查到美国白蛾的地点,以发生树为中心周围五十米范围内,树上树下实施立体式喷药。
在美国白蛾幼虫危害期,应尽量选择生物农药进行喷雾防治。
高效氯氟氰菊酯800倍液,如果幼虫爆发,数量巨大,第一遍药可适当选择部分高效低毒的化学农药压低虫口。
喷药时要尽量喷严喷全,不留死角,尽量不使用高毒高残留的化学农药,以免杀伤天敌,污染环境。
3、拔除疫点:对孤立疫点周围100米内所有农林植物及杂草进行喷药防治进行拔除。
连片发生,除防治发生地片外,还要对周边喷
50米隔离带。
美国白蛾危害及防治技术美国白蛾属鳞翅目灯蛾属,又称美国白灯蛾、秋幕毛虫、秋毛虫。
可危害包括林木、果树、花卉、农作物和蔬菜在内的300多种植物,主要有樱花、法桐、紫叶李、臭椿、泡桐、海棠、桃树、榆树、柳树、杨树等。
具有食性杂、繁殖快、易爆发、适生区广、传播途径多等特点。
一、危害特点1、食性杂、食量大。
可危害包括林木、果树、花卉、农作物和蔬菜在内的300多种植物,一只幼虫一生取食叶片量60克(合计:大型叶片10—15张,小型叶片18—23张)。
2、繁殖量大,适应性强。
一只雌蛾一次可产卵800~2000粒,年平均繁殖后代3000万只,最多可达2亿只以上;幼虫有极强的耐饥饿能力,15天不取食仍可正常繁殖、危害。
3、适生区广,传播途径多。
我国几乎均处于美国白蛾适生区内。
能耐零下16度低温和零上40度高温。
自然传播一年35—50公里。
四季均可随各种货物、交通工具等作远距离传播。
4、破坏景观,引发公共事件。
危害时树木食成光杆,林相残破,影响环境绿化和美化,影响经济、生态和人文景观。
特别是,严重发生时,老熟幼虫有进入农户、居民家中及公共场所,严重扰民,引发公共事件。
二、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9.5-15毫米,翅展30-42毫米;雄成虫体长9-13毫米,翅展25-36毫米。
主要鉴定特征:雄成虫前翅纯白或有浅褐色斑点,触角黑褐色;雌成虫前翅多数为纯白。
触角褐色。
三、生物学特征一年三代,以蛹越冬,有世代重叠现象,发生期在每年4月20日至11月10日。
★卵(一代,4月下-5月上旬;二代,6月下旬;三代8月中下旬)。
★幼虫(一代,5月下旬-6月上旬;二代,7月下旬-8月上旬;三代,9月中下旬-10月上中旬)。
★蛹(一代,6月中下旬;二代,8月上旬;三代,10月中旬-下年4月上旬)。
★成虫(三代,4月中下旬;一代,7月上中旬;二代,在8月上中旬)。
越冬代成虫多在树冠的中、下部叶背处产卵;越夏代成虫则多在树冠中上部产卵。
雌蛾寿命一般5-8天,雄蛾4-7天。
美国白蛾综合防控技术1979年,美国白蛾首次在我国辽宁省丹东市被发现,随后扩散蔓延到山东、陕西、河北、天津和上海等区域,对园林绿化树木、防护林、果树等造成重大损失。
2003年美国白蛾被国家环保总局列入《中国第一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2004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列入《全国林业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单》。
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1年第7号公告》,2021年美国白蛾已扩散蔓延至我国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吉林、上海、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陕西等13个省市。
2021年5月,技术人员在浏阳市柏加镇监测到11头美国白蛾雄性成虫,这是湖南省首次捕获到该外来危险性有害生物。
美国白蛾的寄主范围极广,在我国寄主植物多达49科108属,主要危害桑树、臭椿、白蜡、榆树、苹果、梨、樱桃、柳、杨、杏、泡桐、葡萄、香椿、槐树、悬铃木等植物。
其具有食性杂、食量大、繁殖量大、适应性强、传播途径广、防治难度大等特点,一旦暴发成灾将对生态环境、林业经济造成毁灭性危害。
因此,开展科学防控尤为重要。
生物学特征美國白蛾为全变态昆虫。
成虫体色大部分为白色,翅白色或带有少量斑点。
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雄蛾触角双栉齿状,黑色。
成虫寿命一般在4~8天。
美国白蛾繁殖能力强,虽然雌虫一生只产卵一次,但平均每块卵500~700粒,最多达2000粒。
卵圆球形,多呈不规则的单层块状排列,覆盖白色鳞毛。
初孵幼虫为黄色或淡褐色。
老熟幼虫头部黑色,背部有1条黑色宽纵带。
蛹多见于寄主植物周边的草垛中、屋檐下和砖瓦乱石堆中。
发生规律美国白蛾在我国北方一般1年发生2代,部分发生3代;在南方1年发生3~4代,均以蛹越冬。
南方越冬蛹一般自3月下旬羽化,4月中旬至5月初为羽化高峰;5月初至6月中旬为一代幼虫发生期;6月中旬至7月中旬幼虫老熟并化为蛹;6月下旬至7月下旬为一代成虫发生期;第二、三代美国白蛾发育历期短于第一代;9月下旬越冬代开始化蛹,直到3月下旬。
美国白蛾识别及综合防治技术美国白蛾是一种引起农业经济损失的有害昆虫,它的幼虫能够大量摧毁作物叶面,给农业造成极大的影响。
而针对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技术,成为了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
本文将针对美国白蛾的识别、综合防治技术进行探讨。
一、美国白蛾的识别美国白蛾的成虫颜色为白色,翅膀上呈现灰色斑点,体长约5-7毫米。
而幼虫较小,有明显的绿色身体和黑色斑点。
在农作物上一般容易看到幼虫的存在,同时随着美国白蛾种群规模的扩大,成虫也可以通过黄色粘板捕捉器进行检测。
此外,目前有一些DNA技术可以用于识别美国白蛾。
例如,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都是可以进行美国白蛾的基因分型,并且这些技术可以对各自样本进行高效、灵敏的检测。
二、美国白蛾的综合防治技术1.物理防治技术在物理防治技术方面,可以使用黄色粘板、针刺以及手摘法来进行美国白蛾的防治。
其中,黄色粘板可以捕捉成虫,而手摘法则可以移除树叶上的幼虫,从而减轻美国白蛾的侵害。
2.化学防治技术在化学防治技术方面,一般可以将农药喷洒在作物叶面上保护作物,同时对美国白蛾进行有效的杀灭。
目前常见的农药有乙酰甲胺、苯甲酰脲等,这些药物可以在美国白蛾幼虫和成虫身上产生致死作用。
3.生物学防治技术生物学防治技术则是应用生物学理论及方法对美国白蛾进行防治。
以寄生蜂为例,寄生蜂可以在美国白蛾幼虫体内产卵、发育,并最终致死幼虫。
此外,寄生蜂的加入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美国白蛾种群规模的扩大。
同时,利用昆虫微生物技术的方法,可以通过引入一些有益微生物,调节作物环境,从而达到防治美国白蛾的效果。
四、总结在当前社会中,因为环境和农业的多种因素,美国白蛾的种群规模逐渐扩大,给农业经济带来了巨大影响。
因此,为了更好地防治美国白蛾,需要借鉴前人经验,融合不同领域的技术,如生物学、化学学、昆虫微生物学等,来综合防治美国白蛾的侵害,从而能够更好地保障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美国白蛾防控工作研讨会材料美国白蛾防控技术规范为更加科学、规范、有效地做好德州市美国白蛾的防控工作,特制定德州市美国白蛾防控技术规范供各县市区参照执行。
一、美国白蛾识别特征成虫:白色中型蛾子。
雌蛾体长9.5~15.0mm,翅展30.0~42.0mm,雄蛾体长9~13.5mm,翅展25.0~36.5mm。
雌蛾触角锯齿状,褐色,复眼黑褐色,无光泽,半球形,大而突出,雄蛾触角腹面黑褐色,双栉齿状,复眼稍大于雌蛾。
雄蛾前翅纯白色或有浅褐色斑点,后翅斑点少,雌蛾前、后翅白色无斑点。
前足基节、腿节橘黄色,胫节及跗节有黑色环纹。
前足胫节端有1对短齿,一个长而弯,另一个短而直,后足胫节缺中距,仅有1对端距。
卵:近球形,直径0.5mm左右,初产的卵淡绿色或黄绿色,有光泽,后变成灰绿色,近孵化时呈灰褐色。
卵产在叶背面,呈单层排列,卵块表面常覆盖有雌蛾的体毛和鳞片,呈白色。
幼虫:初孵幼虫一般为黄色或淡褐色。
老熟幼虫头部黑色,有光泽,体长22.0~37.0mm,细长,圆筒形,背部有1条黑色宽纵带,各体节毛瘤发达,毛瘤上着生白色或灰白色杂黑色及褐色长刚毛的毛丛,背部毛瘤黑色,体侧毛瘤多为橘黄色;气门白色,长椭圆形,边缘黑褐色;腹面黄褐色或浅灰色;胸足黑色,臀足发达,腹足外侧黑色,基部和端部黄褐色。
蛹:体长9.0~12mm,宽3.0~4.5mm。
初淡黄色,后变橙色、褐色、暗红褐色。
臀棘8~17根,每根棘的端部膨大,末端凹入,长度几乎相等。
蛹外包裹着稀松的混以幼虫体毛的薄茧,呈灰白色,椭圆形。
二、美国白蛾发生规律1、生活史美国白蛾在德州市一年发生3代,以蛹在枯枝落叶或浅土层内越冬。
次年4月上旬开始至5月下旬越冬代成虫羽化产卵,幼虫5月初开始危害,延续至6月份,幼虫老熟时从树上向下爬行至隐蔽场所化蛹,越夏蛹则多集中在寄主树干老皮下的缝隙内,部分在树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层中、石块下或土壤表层内。
6月下旬开始第1代成虫出现,成虫期至7月中旬。
第2代幼虫7月中旬开始发生危害,7月下旬至8月份中旬为第二代危害盛期,并出现世代重叠现象,可以同时发现卵、初龄幼虫、老龄幼虫、蛹及成虫。
8月下旬当年第2代成虫开始羽化,第3代幼虫从9月上旬开始危害至11月份,10月中下旬第3代幼虫陆续化蛹越冬。
越冬蛹多在树皮缝、土石块下,枯枝落叶下、建筑物缝隙等处。
越冬蛹期一直持续到次年4月。
2、生物学特性成虫夜间活动,自然飞翔能力不强,一般在200米范围内。
但可借人为车辆运输、大风进行远距离传播。
雌成虫一般产卵量500~800粒,最多的达近2000粒。
初孵幼虫有取食卵壳的习惯,并开始吐丝结网,营群居生活,开始吐丝缀叶1~3片,以后将越来越多的叶片包进网幕中,使之不断扩大,1~3龄幼虫群居取食寄主植物的叶肉组织,留下叶脉和上表皮,使被害叶呈网状枯黄。
4龄开始分散取食,同时不断吐丝将被害叶缀成网幕,网幕随龄期的增大而扩展,有的长达1~2m,5龄以后开始抛弃网幕分散取食,食量大增,被食后的叶片仅剩主脉和叶柄。
幼虫的耐饥性很强,5龄以上的幼虫耐饥力达8~12天,这一习性使美国白蛾很容易随货物或货物包装物的运输,以及附在交通工具上作远距离传播。
美国白蛾有趋臭味、腥味、异味特性,在普查、调查中,应特别注意臭水坑、牲口圈、猪圈、养殖场、卫生条件差的厕所等周边的树木3.主要寄主植物美国白蛾食性杂,危害300多种植物,在我市主要喜食危害树种有:榆树、欧美杨、白蜡、桑、臭椿、法国梧桐、泡桐、杏、苹果、樱桃、等。
一般喜食树种有:柳、桃、梨、刺槐、柿、紫荆、丁香、金银木、葡萄等。
发生严重时,可将树叶吃光,转移危害农田作物,对农林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
并且可取食多种杂草。
三、美国白蛾检疫技术(一)产地检疫强化种苗繁育基地、森林植物及其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集贸市场等货物集散地等地方的产地检疫检查,确保产地检疫率达到100%。
(二)调运现场检验调运物:检查调运的寄主植物活体上是否有美国白蛾幼虫、蛹、成虫及被害状。
运载工具及包装物:检查运载工具表层和隐蔽处、包装物(铺垫物、遮荫物、新鲜枝条)等是否有美国白蛾幼虫、蛹、排泄物、蜕皮物或被害状。
在美国白蛾田间和调运现场检验过程中,发现各虫态的美国白蛾或疑似美国白蛾都要采集标本,带到实验室进行进一步的室内检验坚定。
现场检查:对来自疫情发生区的林木、果树、灌木等活体、木材、植物性包装材料(含铺垫物、遮荫物、新鲜枝条)及装载容器、运载工具、堆放场地、仓库及其周围500米范围内场所进行全面仔细检查,是否发现各虫态的美国白蛾。
(三)室内检验将田间和调运现场检验过程中采集的各虫态美国白蛾或疑似美国白蛾制作成本进行识别鉴定。
鳞翅目的鉴定一般要以成虫鉴定为准。
成虫鉴定最基本的是要制作翅脉标本。
(四)美国白蛾的检疫处理技术产地检疫发现疫情时,要根据不同虫态、不同时期的除治方法限期除治。
调运检疫发现疫情时,要对染疫物进行销毁,不能销毁的采用溴甲烷熏蒸处理,在15~200C时用药量为20g/m3,熏蒸时间为24小时。
四、美国白蛾监测、预报办法(一)调查的准备调查前要做好必要的准备,包括:毒瓶、指形管、捕虫器、采集箱、高枝剪、望远镜、调查表、记录表以及地形图等。
(二)调查时间调查的最适时期是美国白蛾的幼虫网幕期,不同地区调查时间有所不同。
(三)调查地点美国白蛾监测区内的片林、绿化带、四旁树、行道树、交通干道两侧、庭院树木等。
重点调查阳光充足,温暖潮湿和气味腥臭的地方,如:道路两侧、城市街道、旅游景点、厕所、家禽家畜养殖屠宰场、海鲜产品加工点、货物集散地、蔬菜水果批发市场等场地周围。
(四)调查树种。
优先调查美国白蛾喜食树种。
(五)调查方法1、蹋查在监测区,以自然村、屯、居民区、厂矿、机关、部队驻地为调查点,公路以道班、铁路以站段、街道以街区为调查单位。
首先组织专业技术人员进行一次全面的蹋查。
幼虫期:首先仔细检查美国白蛾寄主植物的枝条、叶片是否缀合网幕,或叶片仅留主脉和叶柄并呈网状,或整体叶片被吃光,然后仔细对网幕、叶片及整株植物进行仔细检查,是否有美国白蛾幼虫危害。
第一代幼虫网幕集中在树冠中下部外缘;第二代幼虫网幕多集中在树冠中上部外缘。
蛹期:对越夏代美国白蛾,仔细检查美国白蛾寄主树皮裂缝、树洞、居民点建筑屋檐缝隙中是否有美国白蛾蛹。
成虫期:检查寄主叶背面或周围草丛中是否有美国白蛾成虫。
常年在田间悬挂诱虫灯或性诱方法定期、定时进行动态监测。
卵期:仔细检查美国白蛾寄主叶片背面是否有美国白蛾卵块。
2、标准地调查经过蹋查,发现美国白蛾疫情需要进一步掌握危害情况时,要设立标准地进行详细调查。
标准地选取50~100株样树,根据需要也可增补样树,调查每株树的幼虫网幕数。
并将调查结果进行发生程度统计分级。
将被害程度分为轻、中、重三个等级。
标准如下:轻:有虫(网)株率0.1%—2%为轻度发生区(+)。
中:有虫(网)株率2%—5%为中度发生区(++)。
重:有虫(网)株率5%以上为重度发生区(+++)。
五、美国白蛾防控技术坚持“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遵循“突出重点、分区治理、属地负责、联防联治”的原则,推行“限期防治通知书”制度,落实“谁经营,谁防治”的责任制度,防治专业队与群防群治相结合,预防与除治并重,强化监测预报与检疫监管,大力加强以无公害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以压缩疫区范围、全面降低虫口、减轻危害、实现持续控制为目标。
(一)人工物理防治1、人工剪初网幕或火把烧:美国白蛾幼虫3龄前吐丝结网,并聚集在网幕中取食危害,网幕明显,容易发现,因此,在美国白蛾网幕期,采取人工剪除网幕,并就地销毁。
剪网时要特别注意不要造成破网,以免幼虫漏出。
对树体较高大不易剪除的可使用竹竿绑火把将整个网幕烧掉(处于防火需要,仅限于平原地区的孤立树株)。
2、人工挖蛹:美国白蛾化蛹时,寻找树皮缝、土石块下、林冠下的杂草枯枝落叶层中或土壤表层内、建筑物缝隙等处越冬、越夏,在美国白蛾各代蛹期,采取人工挖蛹的措施,可以取得较好防效。
3、灯光诱杀:在各代成虫期,利用美国白蛾成虫的趋光性,悬挂杀虫灯诱杀成虫。
一般挂灯间隔以100米为宜,挂灯处要求无高大障碍物,每天从19:00~次日6:00开灯。
4、草把诱集:根据美国白蛾老熟幼虫下树化蛹的特性,于老熟幼虫下树前,在树干1.5米高处,用谷草、稻草、草帘等围成下紧上松的草把,诱集老熟幼虫集中化蛹,虫口密度大时每隔一周换一次,解下草把连同老熟幼虫集中销毁。
(二)生物防治1、释放周氏啮小蜂在美国白蛾老熟幼虫期,按1头白蛾幼虫释放3-5头周氏啮小蜂的比例,选择无风或微风上午10时至下午5时以前进行放蜂。
放蜂的方法:可采用二次放蜂,间隔5天左右。
也可以一次放蜂,用发育期不同的蜂茧混合搭配。
将茧悬挂在离地面2 m处的枝干上。
2、性信息素引诱利用美国白蛾性信息素,在轻度发生区成虫期诱杀雄性成虫。
春季世代诱捕器设置高度以树冠下层枝条(2.0-2.5 m)处为宜,在夏季世代以树冠中上层(5-6m)处设置最好。
每100 m设一个诱捕器,诱集半径为50 m。
在使用期间诱捕器内放置的敌敌畏棉球每3-5天换一次,以保证薰杀效果。
诱芯可以使用二代,第一代用后,将诱芯用胶片封好,低温保存,第二代可以继续使用。
(三)化学防治用药选择:应选择仿生、生物和植物性杀虫剂等对生态环境安全的药剂,目前主要有灭幼脲类、美国白蛾病毒、烟参碱、BT 制剂、阿维菌素等。
在施药防治过程中,严格按农药使用说明规范操作,避免造成环境污染和人、畜伤害等。
如虫口密度比较大,可选用聚酯类农药降低虫口密度。
施药时机:药剂防治要在美国白蛾幼虫期进行,由于第一代美国白蛾虫龄较为整齐,多在树干中下部危害,易防治作业,所以第一代幼虫破网前为最佳防治时期。
施药机械:片林适宜使用烟雾机或烟雾剂,行道树适宜使用车载式高压喷雾机或消防车,低矮树木或苗圃适于使用高压喷雾器或一般农用喷雾器。
(四)飞机喷药防治适于集中连片的大面积片林、林带,以及因交通不便或树木高大采取地面人工施药无法作业的区域。
飞机作业程序:(1)制定飞防作业事实方案。
方案包括虫情调查、飞防任务及区划、组织管理、资金预算、物质准备、机型选择、作业时间、后勤保障及防效检查等。
(2)对各起降点和飞防区四周边界进行定位(四点定位),同时对飞防区内的养鱼池、养虾池、饲养场、高大建筑物进行定位,在1:25000的平面图上标出上述定位点的经纬度,并计算出每个飞防区的面积,绘制出飞防作业图。
并预先向航管部门提出飞行申请。
根据拟飞行的区域大小和地域纬度确定作业顺序。
我省一般是自南向北逐步推进。
(3)作业时期:要适时做好虫情监测,确定防治的最佳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