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 格式:doc
- 大小:28.00 KB
- 文档页数:4
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介绍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承载着民族的智慧和价值观念。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传统文化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和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人们开始关注生态保护区与传统文化的结合。
本文将介绍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和特点,并探讨其在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方面的作用。
一、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概念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是指在自然保护区的基础上,以保护、传承和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为目标,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文化资源开发结合起来的特殊区域。
该保护区不仅重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保护,还注重民族文化的研究、传承和创新。
它的设立旨在通过保护自然环境的同时,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多样性和可持续发展。
二、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特点1. 生态保护与文化传承的双重目标: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旨在平衡生态保护和传统文化的发展,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同时,也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2. 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具有独特的传统文化,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将这些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多样化的文化保护与传承模式,不仅可以推动文化交流,也能够促进文化的创新与发展。
3. 融合发展的模式: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吸收了自然保护区和文化景观的管理经验,旨在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推动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协调发展。
三、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的作用1. 保护传统文化遗产: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通过建设文化遗产保护设施,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遗产。
这些设施可以包括传统村落、古建筑、文物陈列馆等,为游客提供了解民族传统文化的机会。
2. 促进文化创新与发展: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鼓励民众参与文化创新活动,加强与当代艺术、科技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发展,实现文化创新与传承的良性循环。
3. 促进文化交流与理解: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和学者。
一、概述临潭,古称洮州,全县辖3镇江3乡、141个行政村,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术布乡、古战回族乡、卓洛回族乡、长川回族乡、羊永乡、流顺乡、店子乡、三岔乡、王旗乡、石门乡、羊沙乡、八角乡、洮滨乡。
总人口14.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占总人口的92%,有汉、回、藏、蒙古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0′~103°52′,北纬34°30′~35°05′。
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境内属高山丘陵地带,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
全县有耕地26.6万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青稞、豆类、洋芋,近年来,药材种植和青饲料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全县有草场123万亩,畜牧业是临潭县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农区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各类牲畜存栏达22.9万头(匹、只);有丰富的蕨菜、蕨麻(人参果)、鹿角菜、羊肚菌(狼肚)、木耳等山珍野菜资源;有较丰富的石灰石、石膏石、花岗岩、矿泉水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水能理论蕴藏量28.7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7.28万千瓦;通信网络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了干线公路的无缝隙覆盖。
全县有劳动力8万余人,发展劳务经济前景广阔。
二、资源1. 土地资源总土地2160858.7亩,其中农用地面积2083094.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6%;建设用地面积4282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
全县耕地面积329211.6亩,占地地总面积的15%;耕种水浇地10442亩,旱地318769.6亩。
全县林地面积54960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其中有林地347410.2亩,灌木林地137327.8亩,疏林地27560.6亩,未成林造林地3634.2亩,苗圃地887.8亩。
基于土遗址保护背景下的甘南地区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实践
——以临潭县王旗乡磨沟村为例
何金宏; 许新亚
【期刊名称】《《城市周刊》》
【年(卷),期】2018(000)046
【摘要】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传统遗留的文化、工艺等不断重视成为全社会的关注的热点,对于传统村落保护亦日益注重。
作为甘南地区的传统村落,因其多民族文化和地域历史遗存成为该地区传统村落的
立足点。
本文就甘南地区土遗址保护下的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与实践展开探究,特选
取具有洮河中上游地区的磨沟村进行论述。
【总页数】6页(P1-5)
【作者】何金宏; 许新亚
【作者单位】[1]兰州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098.4
【相关文献】
1.潮汕传统村落空间的生产与保护规划研究——以汕头市沟南村名村建设规划为例[J], 陈中;沈陆澄
2.乡村振兴背景下的临潭县磨沟村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 [J], 杜森;董晓媛
3.基于土遗址保护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发展研究——以甘肃省临潭县磨沟村为例 [J],
杜森; 董晓媛
4.基于土遗址保护背景下的传统村落发展研究——以甘肃省临潭县磨沟村为例 [J], 杜森; 董晓媛
5.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策略研究——以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磨沟村为例 [J], 姚英骄; 张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临潭非遗作者:来源:《中国西部》2017年第04期临潭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民间节会此起彼伏,民俗活动遍布全县,拥有万人扯绳赛、洮砚雕刻、洮州刺绣、牛氏铜器铸造、古战申氏银匠、洮州龙神赛会等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
洮砚雕刻技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洮砚雕刻技艺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洮砚始于唐、盛于宋,至今不衰。
洮砚以其石色碧绿、雅丽珍奇、质坚而细、晶莹如玉、扣之无声、呵之可出水珠、发墨快而不损毫、储墨久而不干涸的特点成为宫廷雅室的珍品,文人墨客的瑰宝,馈赠亲友的佳礼,古玩库存中的奇葩,饮誉海内外。
洮砚精美的雕刻工艺,融合了洮砚石料的特质和砚雕艺人心血,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艺。
洮砚雕刻主要使用浮雕和透雕两种技法。
砚雕工艺极其精细,从设计开始到完成工序是一次性的,历代砚雕技艺主要是父子传承,代代相传。
没有熟练的技术难以雕成一方好砚。
万人扯绳赛(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万人扯绳赛是甘肃省临潭县的一项传统民俗体育活动,实际是一种大型的拔河比赛,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晚上举行。
该活动来源于明朝驻古洮州临洮军中之强身游戏。
临潭县万人扯绳赛,以其绳之最重、直径最大、长度最长、人数最多而著名。
该习俗体现了劳动人民勇敢的尚武精神和民族气质,有凝聚民心、维护团结的作用。
2001年7月,该活动已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
属于甘肃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洮州龙神赛会(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年端午节,临潭县新城举办龙神赛会,近几年发展成为洮州民俗文化节。
临潭民风淳朴,先辈多为明代将领及其麾下军士,后世为了怀念祖上开国定鼎勋业,依据明太祖关于徐达、常遇春等开国将领配享太庙的昭示,将徐达尊为新城龙神、常遇春为冶力关龙神、李文忠为端阳沟龙神、胡大海为青龙山南路龙神等等。
13位明代开国将领,加上5位神灵,共尊供为十八龙神。
龙神赛会缘于江南的龙舟赛,既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对先辈们的怀念,又有对神灵的崇拜。
江南移民把家乡的赛龙舟改为龙神赛。
临潭县历史沿革(完整版)临潭县历史沿革临潭县历史悠久,废置多变。
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
夏、商、周时期,临潭地区属雍州所辖,为古羌人居住地。
春秋战国时期,临潭地区为秦国属地。
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设置郡县,临潭地区为陇西郡临洮县(今岷县)所辖。
两汉时期,临潭地区属凉州刺史部陇西郡临洮县(今岷县)所辖。
三国时期,临潭地区为曹魏秦州陇西郡临洮县(今岷县)所辖,境内有洮阳、侯和戍守要地。
西晋时期,晋惠帝元康五年(295年)置洮阳县,隶属秦州(今天水)狄道郡。
晋怀帝永嘉末年(313年),辽东一代的鲜卑族慕容氏之一支吐谷浑率部西迁,渡过黄河,直至枹罕(今临夏州),而后占据洮阳,征服当地羌族部落。
东晋时期,吐谷浑占据了整个洮西地区,原西晋时期设置的狄道郡洮阳县沦陷,临潭地区被吐谷浑政权控制。
十六国时期,地方割据势力纷争,战事频繁,地方行政建制置废无常,领属十分混乱,大多数时间,临潭地区实际为吐谷浑控制。
十六国时期,除前凉在临潭置侯和屯护军外,其余各国均以陇西郡临洮县隶属。
前赵时隶属于秦州,前秦、后秦和西秦时隶属于河州,后凉时隶属于凉州。
南北朝时期,北魏太武帝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置河州(今临夏回族自治州),领金城、武始、临洮、洪和郡。
临洮郡辖龙城(治所今临潭县陈旗乡)、石门(今临潭县石门乡)、赤水(今岷县东北)三县。
洪和郡(治所今临潭县新城镇)辖水池(今临潭县冶力关镇)、蓝川、蕈川三县。
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五年(491年),吐谷浑又重修洮阳、泥和二城,驻兵戍守,临潭地区实际仍为吐谷浑控制。
北周明帝武成元年(559年),派大司马贺兰祥率兵征讨吐谷浑,拔其洮阳、洪和二城,置洮州而还。
武帝保定元年(561年)二月,遣大使巡察天下,于洮阳置洮州。
随之,又置洮阳郡及汎潭县。
隋朝时期,隋文帝杨坚于开皇三年(583年)废郡置州县,置洮州。
开皇十一年(591年),改汎潭县为临潭县。
隋文帝仁寿四年(604年)七月,隋炀帝继位。
临潭一中校史馆建设设计方案(草拟)设计总思路:现代与传统相结合,江淮风格与洮州地方文化相融合,营造典雅优美的育人环境临潭一中校史馆建设的意义:校史是地方史和教育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具有“留史、资政、育人”的重要作用。
本校校史馆建设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深刻的发展意义,做好校史馆建设工作,既是对学校发展艰辛历程的回顾,也是对今后学校工作的激励和鞭策。
校史馆是展现学校发展历史、展示学校办学历程与不同时代学校面貌的缩影,是学校传统与校园文化集中表现的舞台,是学校教育教学成果的荣誉展示,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办学思想不断发展的源泉,也是激励师生共同成长的重要土壤,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基地。
校史馆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传承与发扬优良的教育教学传统,有利于学校不断积淀校园特有文化、创新办学特色。
校史馆的建设工作是尊重前人,激励今人,服务后人的重要表现。
第一部分学校文化建设规划新城镇古称洮州,位于藏汉交界处。
东通岷县陇西,南达迭部四川,北连通渭临洮,西至夏河临夏。
新城周围及僻远山区,居住着汉、藏、回、土家等各族人民,而且各民族文化、习俗、宗教信仰各不相同。
新城镇在汉代就有朝廷的军队驻扎戍边,晋时土谷浑修筑新城城池,唐设为洮州郡,明洪武年间派金朝兴在旧城基础上扩建修缮,设立洮州卫,清朝时改设洮州厅(今日的临潭一中就坐落在昔日洮州厅衙的旧址上)。
明清两朝多次修缮城墙,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新城悠久的历史形成了它深厚的文化教育传统,成了新城和平发展的命脉。
从唐到明、清,历朝都在城中修建学宫,学习传统的儒家文化,实行仁义的教化。
尤其是明清学宫,规模宏大,建筑严整。
除学宫外,还建有凤山院、凤麓书院、莲峰节院,养正义学、崇正义学等多所学校。
所收学生,遍及洮州卫所辖各地、各民族,庠序之教,仁义之化,源远流长。
所培养的各类人才,或为官四方,清廉在史;或创办私塾,弘扬仁义;或入内地及藏、青等地经商,与各民族经贸交流沟通由来己久,康熙二十五年祭孔大典时御制《至圣先师孔子赞并序》钦版,有“上绍往绪,下示来型:道不远人,克念作圣”的期许,一时传颂,惠及深远。
临潭县长川九年制学校坐落在古丝绸之路的重镇,茶马互市的古道临潭县长川乡海拔3000多米的大山深处。
几十年来,一代代教育人薪火相传,把希望的种子撒遍山乡,使众多农牧民的孩子从这里怀揣梦想走出了大山,用知识改变了命运。
近年来,学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德育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个环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教书育人的全过程,把坚定理想信念作为第一任务,认真扛起新时代教育人的使命与责任,凝聚形成了校园美丽、文化浓厚、理念先进、制度健全的独具特色的校园文化。
几年下来,不论是校容校貌,还是教风学风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走上了一条特色化发展、内涵式发展、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诵读经典培根铸魂经典诵读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的重要方式。
多年来,临潭县长川九年制学校坚持开展“诵读经典,培根铸魂”经典诵读活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综合素养,让学生在每日诵读中积养习惯,吸收养分,在感悟经典中,怡养情操,在践行经典中历练品行。
校长宋玉平说:“为了营造学校良好的读书氛围,提高学生的阅读实效性。
我们把每天四读作为常态,要求老师选一本好书,师生共读一本书,共享一本书。
还评选读书之星,向身边的读书榜样学习。
要求学生每天积累一句名人名言,每天诵读一节古诗词。
”为了提高学生阅读的广泛性和实效性,临潭县长川九年制学校加强了学校图书室的建设,广泛收集书籍,联系临潭县工会积极捐书,让更多好书籍走进校园、走近学生。
采访时记者看到,学校在教室、楼道、楼梯口等地方都设有阅读吧,全天候向师生开放。
学校图书室里,整齐地摆放着各种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
宋玉平介绍说,通过各种项目的实施和学校积极联系、购买图书,现在学校的图书藏量很大,完全能够满足学生的借阅需求。
为了把经典诵读推向深入,学校还为每个班制订了读书计划,并为每个班配置图书框,建立班级图书角,每两周更换配发两百余本书。
学校也鼓励学生将自己读过的好书带到学校和大家共享。
浅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它涉及到了民族复兴、历史传承和文化多样性的问题。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浪潮中,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冲击,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成为了当务之急。
首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政府的积极支持和推动。
政府应该制定相关政策和法规,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保护投入,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必要的经费和资源支持。
政府还可以通过建设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设施,整理并保护好民族文化遗产,同时组织展览、演出、研讨会等活动,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
其次,社会各界应该共同参与到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来。
学者、专家、民间文化传承人和志愿者等可以通过调查研究、写作论文、举办讲座等方式,深入了解和研究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加强对其价值和意义的认识,并积极参与到传承工作中来。
此外,媒体也起到了重要的宣传和推广作用,可以通过报道、纪录片、电视节目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并激发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再次,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需要注重教育的力量。
学校是培养人才和传播知识的重要场所,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
不仅要在课堂上教授相关知识,还要组织实地考察和文化体验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和体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传承意识。
此外,还可以开设相关专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推动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工作。
最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还需要注重文化创新和融合。
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不能停留在过去,应该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可以通过创造新的表演形式、运用新技术手段、与其他文化进行对话和交流等方式,使传统文化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提高传统文化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总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是一项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政府、社会各界、学校以及传统文化承载者共同努力。
一、概述临潭,古称洮州,全县辖3镇江3乡、141个行政村,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术布乡、古战回族乡、卓洛回族乡、长川回族乡、羊永乡、流顺乡、店子乡、三岔乡、王旗乡、石门乡、羊沙乡、八角乡、洮滨乡。
总人口14.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占总人口的92%,有汉、回、藏、蒙古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0′~103°52′,北纬34°30′~35°05′。
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境内属高山丘陵地带,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
全县有耕地26.6万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青稞、豆类、洋芋,近年来,药材种植和青饲料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全县有草场123万亩,畜牧业是临潭县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农区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各类牲畜存栏达22.9万头(匹、只);有丰富的蕨菜、蕨麻(人参果)、鹿角菜、羊肚菌(狼肚)、木耳等山珍野菜资源;有较丰富的石灰石、石膏石、花岗岩、矿泉水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水能理论蕴藏量28.7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7.28万千瓦;通信网络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了干线公路的无缝隙覆盖。
全县有劳动力8万余人,发展劳务经济前景广阔。
二、资源1. 土地资源总土地2160858.7亩,其中农用地面积2083094.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6%;建设用地面积4282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
全县耕地面积329211.6亩,占地地总面积的15%;耕种水浇地10442亩,旱地318769.6亩。
全县林地面积54960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其中有林地347410.2亩,灌木林地137327.8亩,疏林地27560.6亩,未成林造林地3634.2亩,苗圃地887.8亩。
浅谈甘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农牧村文化建设中的保护与传承作者:杨应奎来源:《青年文学家》2012年第30期摘要:新农牧村建设为系统、复杂性工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是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
所以,应该抓住当前农牧村建设的机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落实到位,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水平。
关键词:非遗文化新农牧村建设保护与传承作者简介:杨应奎,男(1979-),汉族,甘肃甘南临潭人,甘南州文化馆干部,专科,初级职称,研究方向:社文策划及非遗保护。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2)-21--01甘南藏族自治州是全国十个藏族自治州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
勤劳淳朴的各族人民在千百年来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了绚丽多姿的文化遗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内蕴,留下了极其丰厚的文化遗产资源。
这些众多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精神财富,对其精心呵护、传承发扬,是我们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的职责。
尤其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形式、文化遗产多样性等在农村,属于民族精神文化财富,是民族精神情感与历史文化的之根。
我国现在大力倡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方面的工作,也提高到了新农村建设议事日程上来,受到了党中央与各级人民政府的重视。
如何借鉴其他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实践经验,是本文重点探讨的内容。
甘南藏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藏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的保护和传承工作,既能展示民族的劳动智慧、生活智慧与劳动智慧,又能培养下一代的文化责任与文化认同,提升民族的归属感、自信心与凝聚力,实现社会、经济与文化等的和谐发展。
所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和谐社会建设来讲意义重大。
甘南藏族自治州农牧村,现在还保留地域特色与藏民族特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已经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其中卓尼洮砚制作技艺、甘南藏族民歌、拉卜楞寺佛殿音乐“道得尔”、舟曲多地舞、卓尼巴郎鼓舞、甘南藏医药、甘南藏族唐卡、甘南“南木特”藏戏等8项名列其中;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我州有博峪采花节、玛曲藏族弹唱等38个项目。
试论甘肃省临潭县洮绣技艺的传承与发扬摘要: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古称“洮州”。
这座西北小城因明代江淮移民与青藏高原少数民族的交融互通因而孕育出了独特、丰富的地域民俗文化,洮绣正是这种民族交融背景下产生的民间刺绣艺术。
洮绣自形成之初就联系着临潭各族人民的情感,传承着明代江淮遗风的刺绣工艺,是中国传统民族刺绣的珍宝之一。
但遗憾地是,洮绣这种独特的刺绣艺术目前还尚未得到学界的广泛关注,相关研究成果较少,洮绣技艺的传承也在机器化生产的时代中岌岌可危。
基于上述背景本文着力探讨甘肃省临潭县洮绣艺术的起源、特色与制作工艺;对洮绣技艺的传承发扬提出一些自己的见解,以期引起人们对洮绣技艺的关注、对民俗艺术的重视、传承和发扬民间文化。
关键词:临潭县;洮绣;刺绣;民俗文化一、洮绣技艺概述1.洮绣概念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临潭县,古称“洮州”位于甘肃省南部,青藏高原边缘,洮河之水傍城而过,在独特自然条件的影响下,临潭成为了“农区与牧区的结合部”,农牧业发达。
在临潭县形成的刺绣艺术称为“洮绣”,洮绣是临潭一段可以触摸的历史记忆。
相传明洪武年间洮州十八族蕃酋反明,明太祖朱元璋任命将军沐英前来平定战乱,经过多日厮杀作战,洮州重归中央政府,与此同时,明太祖朱元璋认识到洮州战略位置的重要性,于是下旨“移京无地农民三万五千户于诸卫所”,圣旨一出,南京城里的无地百姓挥泪作别家乡的故土,背井离乡,浩浩荡荡的向着祖国西北边陲——临潭而来,在这里戍边屯田,繁衍生息。
一住便是六百多年,南京移民将江南的民风民俗也带到了青藏高原,于是明代江淮遗风也就成了临潭独特的印记,原本流传于江淮闺阁之内的刺绣走出了江南的深闺,与临潭当时少数民族刺绣逐渐融合,相得益彰,形成了洮州当地独特的刺绣技艺——洮绣。
可以说,洮绣是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共同刺激形成的产物,是明代江淮移民和青藏高原少数民族交融互通的结晶,具有浓厚的地域文化色彩。
2.制作工艺洮绣的制作工艺复杂,需要一针一线的人力精心设计完成,主要用材有空心针、剁花针、平针;绣布(以绸缎为主);绣绷;绣线等。
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法规类别】文化综合规定【批准部门】8;826;82601;【批准日期】2015.07.31【发布部门】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大(含常委会)【发布日期】2015.08.28【实施日期】2015.08.28【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2015年3月12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 2015年7月31日甘肃省十二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八次会议批准 2015年8月28日甘南藏族自治州第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六次会议公布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自治州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自治州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和管理工作,适用本条例。
第三条本条例所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自治州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其范围包括:(一)传统口头文学以及作为其载体的语言;(二)传统美术、书法、音乐、舞蹈、戏剧、曲艺和杂技;(三)传统礼仪、节庆等民俗;(四)传统技艺、医药和历法;(五)传统体育、游艺;(六)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
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实物和场所,凡属文物的,适用文物保护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
第四条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应当注重真实性、整体性和传承性,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原则。
第五条州、县(市)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的领导,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保存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城乡建设发展规划,并将保护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第六条州、县(市)人民政府文化行政部门具体负责本行政区域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保存工作。
试论洮绣的历史\文化内涵及发展中的困境洮绣这一历经了百年沧桑、融合了多民族文化的珍贵传统刺绣艺术,随着时代的变迁却因为各种原因遭遇了发展、传承的困境。
标签:洮绣;文化内涵;发展困境一、洮绣的历史临潭县的民间刺绣又称为洮绣,据《临潭县志》、《洮州民俗大观》的记载,它经历了原始的孕育,而后不断发展、变化,最终成为了一门成熟的民间手工艺艺术,距今可考的历史已有600多年。
因此,可以说洮绣是一项既充满了历史积淀,又融合了各民族的文化基因的艺术瑰宝。
洮绣艺术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共生共进的典型产物,也是江淮文化和古洮州文化结合的产物,它的题材、内容、艺术形成都是为适应农民和牧民生活习俗的特点而产生的,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地方特色,富有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构图饱满、造型夸张、线条简练、色彩鲜明的艺术特征。
几百年来,洮绣已深深地融入临潭人民的精神及社会生活之中,承载着人们的苦难和对幸福生活的期盼。
年头岁尾、喜庆节余、婚丧嫁娶,都离不开洮绣艺术品,洮绣艺术与临潭人民的喜怒哀乐水乳交融密不可分。
(一)洮绣所属派系刺绣,古称针绣,是用绣针引彩线,按设计的花纹在纺织品上刺绣运针,以绣迹构成花纹图案的一种工艺,古代称“黹”或“针黹”。
因刺绣制作者多为妇女,故又称“女红”。
明代是我国手工艺极度发达的时代,明代刺绣也表现了多项特色:一是用途方面,广用于流行社会各阶层,制作无所不有,与后来的清代,成为我国历史上刺绣流行风气最盛的时期;二是绣艺方面,一般实用绣作品质普遍提高,材料改进精良,技巧娴熟洗练,艺术绣作在承袭优秀传统下,使刺绣进一步生活化;三是衍生其它绣类方面,刺绣原本仅以丝线为材料,明代开始有人尝试利用别的素材,于是有透绣、发绣、纸绣、贴绒绣、戳纱绣、平金绣等出现,大大扩张了刺绣艺术的范畴。
洮州刺绣的发展,大致上承续着上述明绣的情形.如今尽管时代不断地向前推进,当地人民生活不断提高,但是这种美好的、固有的、能代表传统文化的刺绣技艺,在历炼后不仅流传了下来,同时它还融合了绘画、书法的精髓,将素材藉着多彩、亮丽的丝线以浑熟灵巧的技术气韵,生动的显现出刺绣文化的特色。
临潭县婚丧类方言词语的民俗文化探析作者:马卓婷来源:《丝路艺术》2017年第04期摘要:本文对临潭方言婚丧类民俗文化词语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分类阐释,结合历时的传承性与共时的独特性两方面,对其蕴含的文化内涵做一简单探究。
关键词:临潭方言;婚丧类;民俗词语;文化内涵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方言是地方文化的载体,方言作为民族语言的地方变体反映了该民族的民俗。
而婚丧类民俗文化词语作为重要的民俗事象,尤其能体现出一个地区独特的地方文化。
甘肃临潭方言中的此类词语作为甘肃语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背景密不可分。
一、临潭方言词语的外部影响因素据《临潭县志》的相关记载,洮州的汉族来源于历史上两次大规模的移民,一次是在汉代,另一次是在明代初期。
汉代的汉族移民,在后来的历史变革中或随建置迁徙内地,或被当地少数民族所同化而消失于洮州地区。
现有的汉族主要为明代初期自江南地区迁徙至洮州的移民,他们带来了江淮一带灿烂的民俗文化,对临潭方言的形成也有很大影响。
临潭县历史悠久,古洮州是陇右重镇,历史上经济、文化比较发达,有条件吸收内地先进文化,因此部分文言官话对临潭方言的影响很显著。
中國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及普通话的推广,加之与外地来往日趋频繁,对临潭方言的演变也起到日益显著的作用。
二、临潭方言婚丧类民俗文化词语的分类(一)婚姻类我国最早的婚姻形式大约始于原始社会末期,到了周朝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婚姻礼仪,即“六礼”。
这六礼包括:纳采(提亲),问名(问女方要生辰八字),纳吉(订婚),纳征(送彩礼订婚),请期(商议婚期),亲迎(迎娶新娘)。
在历史传承的过程中,临潭地区的婚姻礼仪虽然有些变化,但基本上没有离开中国传统婚姻仪式“六礼”中的内容,而且临潭汉族嫁娶习俗各地大致相同。
纳彩:第一次见面为“喝小酒”,又叫“落话礼”。
选定吉日,携带财物及四色彩礼,和媒人、挚友送到女家。
要八字、合肖:男家打听到门户及年龄相当的姑娘后,由男方托媒向女方求婚,女方认为门户相当时,便用庚帖将女儿生辰告诉男方,双方进行“合肖”。
一、概述临潭,古称洮州,全县辖3镇江3乡、141个行政村,城关镇、新城镇、冶力关镇、术布乡、古战回族乡、卓洛回族乡、长川回族乡、羊永乡、流顺乡、店子乡、三岔乡、王旗乡、石门乡、羊沙乡、八角乡、洮滨乡。
总人口14.9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3.7万人,占总人口的92%,有汉、回、藏、蒙古等10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属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交汇过渡地带,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治州东部,是农区与牧区、藏区与汉区的结合部,地理坐标为东经103°10′~103°52′,北纬34°30′~35°05′。
总面积1557.68平方公里,境内属高山丘陵地带,海拔在2209—3926米之间,平均海拔2825米。
全县有耕地26.6万亩,主要农作物是小麦、青稞、豆类、洋芋,近年来,药材种植和青饲料玉米种植面积不断扩大。
全县有草场123万亩,畜牧业是临潭县的传统产业和优势产业,农区畜牧业发展态势良好,各类牲畜存栏达22.9万头(匹、只);有丰富的蕨菜、蕨麻(人参果)、鹿角菜、羊肚菌(狼肚)、木耳等山珍野菜资源;有较丰富的石灰石、石膏石、花岗岩、矿泉水等非金属矿产资源。
水能理论蕴藏量28.73万千瓦,可开发利用量17.28万千瓦;通信网络横穿全境,基本实现了干线公路的无缝隙覆盖。
全县有劳动力8万余人,发展劳务经济前景广阔。
二、资源1. 土地资源总土地2160858.7亩,其中农用地面积2083094.4亩,占土地总面积的96%;建设用地面积42825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
全县耕地面积329211.6亩,占地地总面积的15%;耕种水浇地10442亩,旱地318769.6亩。
全县林地面积549603.2亩,占土地总面积的25%,其中有林地347410.2亩,灌木林地137327.8亩,疏林地27560.6亩,未成林造林地3634.2亩,苗圃地887.8亩。
临潭县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展
——采访稿
临潭县位于甘肃省南部,甘南藏族自州东部,历史悠久、文化灿烂。
总面积为1557.68平方公里,总人口14.99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26%,居住着汉、回、藏等10个民族。
目前全县有新华书店、影剧院、县级文化馆、图书馆,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一处,文化广场4处,文管会一处,建有乡镇文化站3个,农民文化书屋20处,县文化馆现有馆藏文物146件,其中:国家三级文物17件。
全县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古战牛头城遗址、陈旗磨沟遗址、新城李家坟墓群,苏维埃旧址、明代洮州卫城);县级文物保护单位9处,(分别是流顺红堡子城堡、侯家寺、石旗崖遗址、吊坪遗址、庄子园遗址、园尼遗址、大庙台遗址、鸣鹤城遗址、尕路田大房子)。
临潭县是古洮州的中心地带,是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共生共进的典型区域,璀璨夺目的民俗文化在这里得以集中体现,并独具特色。
各民族在长期的发展融合过程中,相互借鉴、相互交融,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文化和宗教文化体系。
为进一步保护与发展我县独特的民族文化,使优秀灿烂的民族传统文化得到不断传承和有效保护、发展,使其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中央、省、州高度重视我县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建设,
不断加大投入力度,促进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发展,我县在文物保护、基层文化建设、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抢救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1、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近年来,县上成立了民族文化遗产整理和研究机构,开展了抢救、搜集、整理、研究民族民间文学艺术遗产的工作;一是2004年,公布了全县第一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美术、民间杂技与竞技五大类38项,其中,万人扯绳、洮州花儿、新城花儿会(龙神赛会)、洮砚雕刻技艺、洮绣已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并将“万人拔河(扯绳)”和“洮砚雕刻技艺”、“新城花儿会”上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二是并申报新城镇端午节十八位龙神赛会为国家级传统节日保护示范地;三是2008年,成功申报临潭县为“全国拔河之乡”。
四是整理出版了《临潭县民俗文化大观》、《洮州花儿集锦》、《冶力关景点汇萃》。
五是积极抢救濒临失传的民间绝技,组织人员进行记录、整理,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技艺,采取重点扶持政策, 2008年,对“洮绣”、“新城花儿会”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就卓著的人员9人申报为“临潭县非物质文化遗传承人”。
2、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一是先后投入了1千万元,先后修建了县图书、文化综合业务楼、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其中,洮州民俗文化博物馆共有各类民俗藏品800多件套。
二是完成了3个乡镇文化站的建设;2008年完成了总投资51
万元的17个农家书屋建设任务。
三是今年,政府还将投入120万元,建设5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四是投入1000多万元,修建了城关、新城、冶力关文化广场4处。
3、强化市场管理,确保文化市场健康繁荣有序发展。
在文化市场的管理上始终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方针,切实转变文化行政部门的工作职能,依法行政,加大执法力度。
一是继续整顿和规范文化市场,强化宏观管理体制,结合省州扫黄打非活动,对全县文化市场进行整顿检查,随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促进了文化市场繁荣、健康、有序的发展,受到了群众的好评。
二是进一步加强“扫黄”、“打非”工作,继续严把外地演出团体来我县演出的审核关,严防敲诈欺骗行为的发生,维护了文化市场健康有序的发展;四是对新开设的文化经营户进行指导,使其尽快办理各种证照,合法经营。
4、切实做好文物保护、开发和利用工作。
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方针,一是对临潭县城关镇寺裸村发现的宋金时期的古墓葬和挖掘的文物进行了保护,追回了被盗文物7件(酱釉白底瓷碗、酱釉白底瓷小盘、青釉压花白底瓷小碗、定窑印花芦雁水单纹白瓷碗2个、黑釉盘2个),并对原墓葬地进行了封存和派专人看管。
二是将流顺侯家寺和古战尕路田大房子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是积极开展全县第三次文物普查工作、古籍普查及保护工作。
四是协
助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九甸峡库区进行了考古发掘,共挖掘的各类古墓352座,各类文物2600多件套,并积极申报中国考古新发现评选活动,并在1月13日北京“2008年中国考古新发现”论坛会上,被中国社会科学院公布为“2008年度全国六项重大考古新发现”。
五是从今年开始,我县还将借助旅游示范县、世行贷款建设项目,维修并开放包括洮州卫城、李家坟古墓群、流顺红堡子、侯家寺等在内的重要古文物建筑和寺庙多处。
5、群众文化异彩纷呈。
一是近年来,县上积极发展旅游业,依托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实施精品战略、名牌战略,对传统节日、民族饮食、民居、江淮遗风服饰、民俗等方面进行了挖掘。
把民间剪纸、冶力关根雕、万人拔河、端午节十八位龙神赛会、六月六花儿会等民间艺术和民间工艺推向市场,促进了旅游业的发展。
二是积极向省文化厅争取价值达36万元的流动舞台车一辆,解决临潭县冶力关艺术团下乡演出困难的问题,丰富和活跃了农村文化。
三是连续成功举办了临潭县十一届莲花山“花儿”歌手大奖赛。
四是选送的具有江淮洮州遣风的国画作品《红盖头》、歌曲《我爱冶力关》荣获省文化厅铜奖,舞蹈《扎西雪》荣获省文化厅银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