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教育史
- 格式:ppt
- 大小:551.00 KB
- 文档页数:92
语文学科发展历程与重要里程碑语文学科是人们学习和运用语言文字的一门学科,它对于培养人们的语言思维能力、沟通能力和写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诸多重要的里程碑,本文将对此进行探讨。
一、古代语文教育的起源与发展古代中国的语文教育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经典阅读和文学创作为主要内容。
《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被视为古代语文教育的基石,通过学习古代文学作品和经典文献,人们培养了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汉代是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阶段,学习的重点开始从经典转向文言文。
《庄子》、《史记》等文学作品广泛流传,人们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研究,提高了对文言文的把握能力。
此时期,辞章学的兴起也对语文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辞章学提倡辞章理学和修辞技巧,进一步拓展了语言文字的应用领域。
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革近代以后,随着现代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
在清末民初,康有为、梁启超等开始提倡白话文运动,主张用白话替代文言文,以更加贴近现实生活的语言促进思辨和表达能力的培养。
到了20世纪初,中国教育改革家们开始关注语文教学的实践问题,以让学生真正理解课文、运用课文为目标。
胡适提出了“阅读教学”理论,强调通过课文阅读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这一理论奠定了现代语文教学的基础。
1949年以后,随着新中国的建立,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毛泽东运动提出了“五四运动”的口号,推动了语文教育向社会主义方向发展。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国家对语文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例如推行“普通话”政策、深化语文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等。
三、语文教育的重要里程碑在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中,有一些重要的里程碑对于语文教育的进步起到了关键作用。
2012年,国家教育部发布了中小学语文课程标准,这是我国语文教育领域的一项重要举措。
该标准明确了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为教师提供了指导,促进了语文教育的规范化和科学化。
语文学科的发展历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学科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将按照时间顺序,从古代经典文化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探讨语文学科的演变和进步。
一、古代经典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古代经典文化是中国语文学科发展的基石。
在转变为文字社会之前,中国传统文化主要以口头传承的方式存在。
随着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古代经典文化逐渐形成。
《尚书》、《易经》、《论语》等古代经典著作不仅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后世的文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古代经典文化到古代教育的过渡古代经典文化的传承与普及需要一定的教育手段与机构的支持。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体系完备的教育体系,其中语文学科逐渐成为了重要的课程内容。
古代的文人学士通过对古代经典文化的学习和研究,深化对语文学科的理解与传承。
三、近代语文教育的发展近代以来,随着西方教育观念的引入,语文学科在中国教育体系中得到了更加全面和科学的发展。
清末时期,各类西式学校相继出现,提供了更加规范和系统的语文教育。
新式教育注重发展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造能力,语文学科也开始强调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四、建国以来的语文学科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教育改革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语文学科作为基础学科得到了广泛重视和推进。
《新编语文课本》等一系列教育教材的编写推陈出新,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和实际,培养学生对自己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阅读能力。
同时,改革开放的浪潮也给语文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五、现代语文学科的发展与前景展望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语文学科也在适应时代需求进行转型与创新。
语文教育不再局限于纸质媒介,借助多媒体技术,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等方式得到了拓展。
此外,对语言学习的研究也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总结起来,语文学科从古代经典文化的孕育到现代语言学科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它在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摘要:一、引言二、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2.汉唐时期3.宋元时期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2.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四、结论正文:一、引言中国语文教育史源远流长,自古以来,我国就非常重视语文教育。
从最初的口头传授,到后来的文字记录,语文教育不断发展,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先秦时期,语文教育以儒家教育为主,注重道德品质的培养,强调“六艺”教育,即礼、乐、射、御、书、数。
其中,书即为文字教育,以书写和阅读为主。
2.汉唐时期汉唐时期,语文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
汉代设立了太学,专门教授儒家经典。
唐代实行科举制度,以诗文作为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推动了语文教育的普及。
3.宋元时期宋元时期,语文教育逐渐与科举制度紧密结合。
四书五经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同时,出现了一系列语文教育专著,如《文心雕龙》、《诗品》等。
三、近现代语文教育1.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我国的语文教育开始发生变革。
废除科举制度,实行新式学堂,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
同时,涌现出一批优秀的语文教育家,如叶圣陶、夏丏尊等,为语文教育改革作出了巨大贡献。
2.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制定了新的教育大纲,明确了语文教育的任务和目标。
同时,开展了一系列教育改革,如语文课程标准的制定、教材的编写等。
语文教育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
四、结论总的来说,中国语文教育史是一部丰富多彩的发展史。
学习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意义?1.认识意义白话文和文言文的论争关系到教学要不切近生活、要不要为实用服务的论争,涉及教育思想、教育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各个方面。
以“语文”取代先前的“国语”和“国文”具有划时代的实质性变革,而不单单是名称的变动和统一,对于认识和把握现代语文教育发展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2.借鉴意义东南大学在美国教育家指导下实验了道尔顿制,实验证明道尔顿制在文科教学方面的效果并不比非道尔顿制的班级更好。
研究中国语文教育史有助于探究正确的教学方法,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教学方法和学校教育制度。
同时对“教“与”学“的相互关系问题探讨,是现代教学论的中心课题,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将其总结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
3.发展意义文字学家王筠编撰《文字蒙求》和《教童子法》;语文学家和著名编辑沈颐、蒋维乔等发表《论小学之教授国文》和《论小学以上教授国文》等文章对教育科学理论的发展意义重大。
其中部分著作介绍了国外教育科学,客观上对当时国文教授和后来的国文教学法的建设有着很大的启发意义。
“教”和“研”的结合,成为我国现代语文教育有力起步的一个特点。
4.治学意义研究中国语文教育史的发展轨迹,有利于我们明白语文学科本身发展的内部规律,排除干扰,减少不必要的曲折迂回,开拓出语文教学改革的宽广道路。
言文教育期语文教育的特点语文教育起初渗透于生产劳动和生活,文字的出现和学校的萌芽逐渐促成了言文教育。
在这一时期言语教育和生活教育合二为一成为原始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在夏商两代文字读写教育开始兴起。
人们在这一过程中总结出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和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等基本经验。
言文教育期语文教育具有以下特点:1语文教育的无社会性和无阶级性。
在早期的原始社会时期,奴隶制社会和私有制还未完全形成的社会背景下,尊卑上下有序的等级制度尚未建立,教育具有无阶级性的特点,对于受教育的对象、教育的组织者以及授教的场所没有明确的规定。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世间万物的发展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语文教育的发展历史亦离不开自然的法则。
忽视这个特殊的规律,就不能很好的把握事物的本质。
然而,任何一种社会现象或者事物的出现和发展必然受到当时社会的政治、文化等历史条件的影响,所以分析中国语文教育发展的历史就要结合中国的历史来研究。
语文教育史隶属于社会发展史而不等于社会发展史,它既不是通史、革命斗争史,也不同于科技发展史或文学史。
语文教育史之所以是语文教育史,就因为它是反映语文教育自身发展规律的历史。
因此在分期时,必须兼顾语文教育自身的个性。
只有将这两个因素全部考虑在内,才能对我国语文教育发展史有一个客观的、正确的严谨的划分。
基于以上所述,我将语文教育发展史划分为三个时期,即从上古到1840年鸦片战争为古代语文教育期,从1840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为近代语文教育期,从1949年以来为现代语文教育期。
一、古代语文教育期随着人类在地球的出现,伴随而至的是人类伟大的文明,在这文明中最璀璨的一颗明珠就是人类语言。
正是这颗明珠人类社会从此有了语文教育,而它的萌芽始于原始社会,它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三种社会形态变化的漫长历史时期。
在原始社会,语文教育独立,人类都是在劳动中进行学习,经受教育,这一社会形态的语文教育称为“潜语文教育”。
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我们的祖先已经把的教育从劳动中分化出来,人们通过语言学习各种劳动的技能,这时的语文教育被称作“前语文教育”。
在古代语文教育时期最明显的特征就是教育与劳动的逐渐分离,并出现了专门的语言教育学校。
古代语文教育期人类社会结合劳动和生活所进行的言语和文字的教育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语文教育。
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为古文教育期,这一时期进行的内容广泛的古文教育是语文独立设科的酝酿和准备。
二、近代语文教育时期1840年的鸦片战争,帝国主义用军舰和大炮打开了中国闭锁的大门,中国社会开始逐步由封建社会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演变。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中国语文教育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国教育制度。
自古以来,中国历代朝代都非常重视教育,而语文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核心内容,也一直受到重视。
下面将简要介绍中国语文教育史的主要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古代语文教育(公元前1000年-公元618年)古代的中国教育以经典教育为主,主要内容是孔子所编撰的《论语》和《大学》。
孔子提倡的“学而时习之”的教育理念,在古代的语文教育中得到广泛应用。
古代的中国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修养、德育和言语表达能力,以及对经典文化的理解和传承。
第二阶段:文言文时期(公元618年-1919年)在唐朝开始,文言文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
文言文是以古代汉族人民的祖先中文文字为代表的一种写作和表达方式。
在这个时期,语文教育以文言文为主要内容,学生需要学习文言文的语法、词汇和逻辑结构。
此时的语文教育标志着中国古代文化在文字方面的巅峰。
第三阶段:白话文时期(1919年-1949年)五四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中国的语文教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在这个时期,国内诸多教育家和文化人开始主张推广白话文。
白话文是一种口语化的现代汉语文体,更加贴近人民的日常语言。
这种文体的兴起使得语文教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培养学生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第四阶段:现代语文教育(1949年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在这个时期,中国的语文教育不断发展壮大,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同时,对语文教育的内容和形式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得语文教育更加贴近现代社会的要求。
在这个阶段,中国的语文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以适应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
总结起来,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古代语文教育、文言文时期、白话文时期和现代语文教育四个主要发展阶段。
这些教育阶段中,人们在语文教育中不断探索,注重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和发展潜能。
随着时代的进步,中国语文教育将不断发展,适应社会变革的需要,培养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人才。
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
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
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
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
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
”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
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
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一、近代小学语文课程(1904年—1949年)(一)“五四”运动前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
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兴办学堂,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初见端倪。
但这个章程虽然公布了,却未能实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制度,教育史称为“癸卯学制”。
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灭亡,后来的学制也都是在这个学制的基础上演变的。
在学制方面,该章程把小学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分别修学5年和4年,学制共9年。
在语文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是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
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朝着近代语文课程的建立前进了一大步。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重实用、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发轫和一味读经、应对科举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渐趋终结。
《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博考外国,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的历史产物,虽然还掺合着封建礼教、科举旧习这种传统教育的特质,但主要是以欧美近代教育为真正源头、形式上从日本引进的学校制和课程设置,这样自然初步体现出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
第一章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包括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的秦朝和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汉朝,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化的时期。
秦始皇采取了“书同文”、“禁私学”、“以吏为师”、“颁挟书令”等巩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
但“颁挟书令”导致了“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这是秦在文教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
“禁私学”、“以吏为师”,实际上是取消了教育制度。
既禁私学,又不设官学,说明秦朝对学校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也是秦王朝失败的原因之一。
汉初废除了秦时的书禁,开始了儒家经典的传授。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得到独尊的地位,经学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统治者使用经学治世,朝廷取士、学校育才均以经学为重要标准和基本内容,经学与古代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即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是一部以解释《五经》为主、通释群书语义的训诂汇编,写作于战国,成书于秦汉。
因为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几百年间,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讲解,这就促进了训诂的繁荣。
汉代的统治者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典籍的注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
《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个,共19篇。
前三篇是解释普通词语的,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词典。
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是作为教学用书,二是作为指导写作的“词语手册”。
扬雄《方言》两汉交替之时的语言学家扬雄,用27年时间所著《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