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课件
- 格式:ppt
- 大小:1.95 MB
- 文档页数:7
第一章绪论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和特征(一)行政诉讼的概念在大陆法系的法国(称行政审判),指公民等一方对行政机关的违法侵害行为,请求专门的行政法院通过审判程序给予救济的手段。
在英美国家(称司法审查),指普通法院应公民一方的请求,审查裁判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违宪和违法的诉讼活动。
在我国,指公民、法人或其它组织(1) 认为(2) 行政机关(3)及其工作人员(4)的行政行为(5)侵犯自己(6)的合法权益时,依法向法院申请,并由法院对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判(7)的一种诉讼活动。
俗称“民告官”(二)行政诉讼的特征1、体现了司法权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即国家权力之间的分工和制约2、原告和被告的地位具有特定性3、被告不能反诉4、举证责任的特殊性5、行政诉讼证据来源的特定性(在具体行政行为成立之前即已存在)二、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的关系:1.联系:(1)行诉法没特殊规定时,需参照民诉法的有关规定。
(2)行政赔偿诉讼中,举证责任、能否调解2.区别:(1)诉讼客体行政争议;民事争议(2)诉讼主体在行诉,原、被告恒定而民诉不恒定。
(3)当事人权利义务不对等。
在行诉,只有相对人才可起诉,行政主体不可反诉,举证责任也主要被告。
而在民诉中,任何一方当事人均可充当原告,被告也可反诉,举证原则上“谁主张、谁举证”。
(4)调解行诉不适用调解(行政赔偿例外),而民诉可适用调解。
(5)合议审判行诉均实行合议审判,而民诉依法可独任审判。
(6)判决方式。
行诉通常不对当事人在行政法上权利义务直接作出判决,原则上只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与否作出相应的判决;而民诉则针对当事人在民法上权利义务直接作出相应的判决。
(7)执行方式。
在行诉,法律对原、被告规定了不同的执行措施,且被告行政机关依法享有部分判决的直接强制执行权。
而民讼,对原被告采取执行措施遵循同样的规则,且只可请求法院强制执行。
3.具体关系的处理:(1)附带关系行政诉讼附带民事诉讼必须满足三方面的条件(《行政诉讼法解释》第61条):a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必须是行政裁决b对该行政裁决审查后发现其违法c民事争议当事人要求一并解决但即使存在当事人的要求,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也可以不一并审理,而作为独立的民事案件由民庭审理。
行政诉讼法课件行政诉讼法课件同志们好!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顾名思义就是有关行政诉讼方面的法律。
一提到诉讼,大家可能马上就会联想到张家和李家打官司了、王家的孩子犯罪了等等。
我们今天学习的行政诉讼法比较特殊,他是调整行政诉讼关系的法律。
法律一般都是调整社会关系的,比如民法是调整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那么行政诉讼法呢,就是我国在1912年孙中山时期就有《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就规定了行政诉讼的内容。
建国后的54宪法规定公民有控告国家行政机关的权利。
诉讼方面适用民事诉讼法,但没有具体的诉讼制度。
直至1989才颁布我国的第一部行政诉讼法。
行政诉讼法的颁布是一个国家法治的健全和民主、文明的象征,是一种社会的进步。
它与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共同组成了一个国家的三大诉讼体系,具备了一个完整法治国家特征。
行政:行政机关进行日常的管理并施行法律政策等相关活动。
往往行政和管理是不可分的,有时又是一个意思,那么通俗的讲行政就是行政机关对日常事务的计划、组织、协调、指挥。
行政分为公行政和私行政,公行政是指国家行政和公共行政;私行政是指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内部事物的组织与管理活动。
行政法所指的行政是公共行政,具体一点说,即国家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而设立的一定组织机构或者授权某些组织采取法定手段与方式对公共事务进行组织与管理活动。
一、行政诉讼的概念:是指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依法进行审判、执行等活动的总称。
二、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1、人民法院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主要指不受行政机关等的干预、接受检察机关的监督。
2、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原则事实分为两部分,一个是案件实体方面的客观事实;另一个是具体行政行为程序方面的事实。
3、合法性审查原则;4、当事人在诉讼中地位平等原则;5、不适用调解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