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导师:什么是国学——中国人文化身份的认同
- 格式:docx
- 大小:12.97 KB
- 文档页数:2
什么是国学文化国学泛指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是相对西学而言的中国之学。
以下是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什么是国学文化,欢迎大家阅读,供您参考。
什么是国学文化国学,又称为“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国文化与学术。
其内涵包括了历史文化与艺术特征的各类学科,具有历史性、延续性、民族性和国家性。
具体来说,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文学、史学、医学、数学、伦理学、宗教学、礼俗学、考据学、政治学、经济学、军事学以及书画、音乐、戏剧、星象等(《四库全书》包含了国学的主要内容,共分经、史、子、集四部)。
国学以先秦诸子和儒家哲学为主流,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
它们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形成了法家思想、兵家思想、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墨家思想和杂家思想等。
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和社会,如何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观念。
这种观念和思想,不仅深刻地影响华人社会,也影响着当今世界。
国学的宗旨,乃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立太平。
”国学的当代价值,是深远无量的。
学习推广国学,有利于唤起中国人民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养、道德素养和精神面貌,有利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发展和兴盛。
中国古文化,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幸运礼物,也是民族文化经过风雨洗礼后留下来的宝贵薪火。
即使人类已经步入电子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的发明不断涌现,但是传统文化依然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为什么只有中国生机盎然,永不衰竭?在西方列强瓜分世界时,为什么许多国家消亡或被吞并了,而中国却历经劫难屹立不倒?就是因为中华民族有悠久深邃的传统文化,有儒道思想和龙的精神,其精髓是:“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这是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根。
国学对于育人、治国、理政等,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因此,进行国学教育,是国家的需要,民族的需要,也是个人和社会的需要。
【潘麟导师谈国学】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一)导言上一篇《什么是国学》主要为读者介绍了“国学”一词产生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
接下来,潘麟导师为我们分析中国传统文化的四个主要特征。
本文先行介绍前三个:1.中国文化最为悠久;2.人口最多、地域最大、历史最久的文化圈;3.中国文化历久弥新。
1.中国文化最为悠久全世界只有两个伟大的文化传统最为悠久——那就是属于四大文明古国的中国和印度的文化。
相对于印度文化而言,中国文化有其不可企及之处。
首先,就是中国文化在其发轫之初,即自觉地生起追求长久之愿望,自觉地生起维护道统不绝之誓愿。
中国有舍生取义的传统。
在舍生取义中,就包括如果有必要,随时可为文化和道统而献身这一内容。
在中国学人心目中,文化、道统、学术和传承等都是平等于生命之物,甚至是高于生命之物。
中国文化虽经无数曲折,却可一再死而复生,绵延不绝,这与大多数中国学者皆自觉地拥有强烈的文化传承意识与文化担当精神,是分不开的。
为国家、为民族而主动殉身者,各国皆有;为宗教信仰或为神灵巫术而主动殉身者,各国皆有;为爱情或友情等而主动殉身者,各国皆有。
但如王国维者辈,为一个文化、为一个道统而殉身者,此乃中华学者所独有的道义担当,世界各国皆无。
这是中国文化独特之处——自始即有自觉追求其长久之愿望,更有自觉担当起维护其长久之责任。
其次是天不变,道亦不变。
中国人始终坚持认为,我们的文化是如实地反映天地人物之真相与本性的文化,是顺天之道、顺人之性形著而成之文化,是顺事之理、顺物之势形著而成之文化。
也即是说,中国文化是顺天地之常、顺人伦之常的文化,故这种文化既可以说是人们创造的,人们发明的,也可以说是天造地设的,本来即有的、本来当有的、本来已有的文化。
中国文化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文化。
如此,这种文化即是源自先天的文化,是存在型的文化,而不是构造型文化。
最精确地定义这种文化的是孔子:“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
国学的真谛
潘启明 2015-8-22 今天下午在中小企业服务中心讲《国学的真谛》下面是讲座提纲。
国学不是儒学
国学就是中国人的文化,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化。
中国人的文化,就是中国人的灵魂,就是中华民族五千年蕴育的集体习惯。
国学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国,第二是学。
国,当然是指中国的,是指五千年的中国文化,是五千年的中国本土文化,是五千年的华夏文化,是五千年的炎黄文化,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的物质和非物质遗产。
学,就是学习、学问、学术、学校、求学,就是教育。
对个人来说,国学是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教育部门来说,就是研究、传授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医道、茶道、武术、戏曲,等等,都属于国学范畴,只要个人爱好,都可以属于选择之列。
凡属于我国,个人又喜欢,都可以学习,都是国学。
它包括而不是四书五经、不是弟子规、不是国故。
国学包括思想解放、人格健全、挑战生命极限三个方面。
智商、情商、灵商。
国学与中华文化有何关系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
国学是指对中国古代文化、哲学、历史、文学以及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和传承。
它是中国人民发展和传承中华文化的基石,对于了解中华文化的精髓和传统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探讨国学与中华文化之间的密切关系。
首先,国学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
国学作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涵盖了中国古代哲学、文学、历史、艺术等多个领域。
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思想,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所在。
通过国学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和传统美德。
其次,国学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迁,现代化的冲击对传统文化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但是,国学的传承和保护使得中华文化得以延续和发展。
通过对国学经典的研究和传承,我们可以更好地保留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华,使之成为中华民族的独特标志和文化符号。
国学的传承不仅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也有助于培养人们的文化自信心。
此外,国学对于意识形态的塑造和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文化强调和弘扬的价值观和道德标准,正是通过国学的研究和传承得以传播和弘扬。
国学经典中体现的孝道、忠诚、仁爱、正直等价值观念,影响着中华民族的行为和思想方式。
这些价值观的传承和弘扬,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最后,国学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有助于推动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与发展。
国学经典中蕴含的智慧和思想,可以为当今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通过对国学的学习,我们可以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和内涵,并将其与现代社会相结合,为社会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国学不仅可以满足人们对传统文化的研究需求,也可以为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贡献。
总之,国学与中华文化密切相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学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研究和传承,为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作出了重要贡献。
潘麟导师:佛教文化是如何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的呢?摘要:迄至东汉明帝时,史籍正式记载,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自此,中国文化格局逐步走向定型——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
这三家文化体系彼此融摄、会通、比照、互动、冲突、借鉴,援另两家为参照的自身反省,如此构成了交错互动、此起彼伏的中国文化发展史。
中国文化大体上分为两个发展阶段:汉以前和汉以后。
在汉以前,中国文化以儒、道、墨三家为主体。
秦后墨家式微,退出历史。
整个有汉一朝在思想文化上只有儒道两家。
迄至东汉明帝时,史籍正式记载,印度佛教开始传入我国。
自此,中国文化格局逐步走向定型——以儒佛道三家为主干。
这三家文化体系彼此融摄、会通、比照、互动、冲突、借鉴,援另两家为参照的自身反省,如此构成了交错互动、此起彼伏的中国文化发展史。
自东汉始,中国人开始全面吸收和消化另一个文明古国——印度文化的精华——佛教文化。
佛教文化是印度文化的精神之花,是印度文化的精粹和生命所在。
整个印度文明用了数千年的奋斗,只是为了促成佛教的诞生。
事实上,佛教也没有令印度人失望,如约而来,应运而生。
佛教诞生后,撷取和融摄了印度数千年来的智慧成果。
佛教对印度文化里的哲学、宗教、文学、修行、艺术、伦理等等,给予了最为彻底和全面的反省、整合、提炼,令印度文化从此获得了巨大的飞跃——而这一切皆肇始于大圣释迦牟尼佛的开悟和悟后49年的传法布道。
这一代表印度智慧乃至人类智慧最高成果的佛教,同样赢得了中国人的敬重与喜爱。
在中印两国人民齐心合力下,用了上千年的时间,来吸收和消化这个文化、这个智慧体系。
最后终于成功地将这门文化吸收进来,并给予了很好的消化与创新,形成了一个新型的佛教——中国佛教。
这个全新的中国式佛教与印度旧时之佛教相比,有如下之不同:(1)佛教文化的传承者由在印度时以出家和尚为主,转为在中国以出家在家两众共主,有时则以在家众为主。
(2)佛教文化在印度时经论散乱,到中国后,中国人花大力气翻译和整理佛教经论,并集结归类,形成了《大藏经》这一佛教经律论三藏之总汇,大大方便了学者的研习和传播。
什么是国学导言:“国学”又名“汉学”或“中国学”,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别名也。
“国学”作为一个现代学术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国学后被指代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那什么是“文化”呢?请听潘麟导师的精彩阐述。
“国学”又名“汉学”或“中国学”,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别名也。
“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等书籍里,都有“国学”这一概念。
被称为宋初“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余为登封嵩阳、长沙岳麓、商丘应天),在朱熹将其扩建之前,它并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
“国学”作为一个现代学术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至少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1902年梁启超和黄遵宪的通信里面,就开始使用“国学”的概念了。
在1902至1904年,梁启超写《中国学术变迁之大势》里面最后一节,又使用了“国学”的概念。
他说现在有人担心,“西学”这么兴旺,新学青年吐弃“国学”,很可能“国学”会走向灭亡。
梁启超说不会的,“外学”越发达,“国学”反而增添活气,获得发展的生机。
他在这里再次用了“国学”的概念,而且把“国学”和“外学”两个概念比较着使用。
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成立,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
在1923年,北京大学“国学门”出版了一个刊物,叫《国学季刊》。
“国学”一词于英文可译为“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
“国学”一词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与历代史学等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这是纵向地理解“国学”一词之所涵。
若横摄地理解“国学”一词之旨,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诸多方面。
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那什么是“文化”呢?群经之首的《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国学是中华文化之根民族之魂摘要:在阐释国学内涵及价值的基础上,论述了国学是培育民族主体意识,维系民族精神命脉的根基和纽带,是建设和谐文化和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重要因子,是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增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资源,是实现中华文化复兴继而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支撑等观点。
并进一步论述了在弘扬国学中,要运用辩证的方法,处理好古今对接的问题,要坚持开放的原则,解决好中外交流的问题,要保持理性的态度,协调好与市场的关系等。
一、何为国学“国学”一词,就语词溯源而言,古已有之。
《周礼·春官·乐师》中有载:“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
”[1]这里的“国学”,乃指国家的最高学府。
从汉代的“太学”到科举时代的“国子监”,都可以看作是这一概念的延续和演变。
这与我们今天所谈论的作为文化、学术和思想意义上的“国学”有着本质的不同。
我们今天所谈论的“国学”,有学者认为它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有大师认为它是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就是中国古代学说;也有专家认为它就是“国故”、“国粹”。
尽管对其概念的界定、内涵的概括、外延的取舍,见仁见智、人言人殊,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即今天的国学是经历了由近代的提出与首创,到现代的再造与“昌盛”,再到“文革”的被摧残和20世纪80年代以来再认识的历史过程后,近十多年来才逐渐趋于明朗化和开放化,对国学的定位才逐渐走向系统化、科学化,但至今尚难有一个公认的标准化的定义。
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就其本质而言,它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种文化学术思潮。
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救亡图存、保国保种、西学东渐、文化转型的历史时期,是中西文化强烈对比和激烈碰撞的结果。
当时,面对“亡国灭学”的严酷现实和“亡国灭种”的严重局势,为抵制“欧化主义”之风盛行,一些有识之士提倡“国学”,倡言“国粹”,“用国粹激动种性,增进爱国的热肠”[2]。
像邓实等创建的“国学保存会”,出版的《国粹学报》;章太炎等创办的“国学讲习会”,出版的《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等,都是立足于复兴中国固有文化,在研究和探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发掘为中国近代化所需要的核心价值,以保国保种,振奋民族精神。
国学文化有哪些基本概念及涵义国学热至今方兴未艾。
国学文化的兴起必然引导民族精神的完善、更新。
国学文化在不断实现自身的扬弃、重铸的过程中,也对民族精神注入了新的有生命力的内容。
下面是店铺整理的国学文化的介绍,欢迎阅读。
国学文化的介绍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并涵盖各历史时期文化精髓的学术。
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国立学校,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
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
国学包括中国古代的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以及中医学、农学、术数、地理、政治、经济及书画、音乐、建筑等诸多方面。
现“国学”概念产生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
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清民实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在思想教化领域起主流作用的是儒家,但其它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
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
[1-2] 国学文化渊源演变“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
国学的定义与内容一、关于国学的定义“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化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
“国学”,顾名思义,中国之学,中华之学。
秦砖汉瓦,非秦(有英语China为证)即汉(Han Studies),自汉代以降,国力鼎盛,海外又称大汉民族之学为“汉学”,考据学虽然证实“汉学”一词至迟在南宋已较常见,狭义所指为两汉时期的经学学术思想,而汉代人研究经学着重于名物、于训诂,后世因称研究经、史、名物、训诂、考据之学为汉学;但海外所指汉学,或者又可理解为汉民族之学,即对中国的研究,尤特指关于对中国的语言文化、文学、历史和风俗习惯的研究,囊括中华六艺五术范畴。
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五术指:山、医、卜、命、相等五术。
(以上文章摘录自《南柯舟:国学热中谈国学》)国学又称国故,囊括华夏自古以来一切智慧、思想,范围涵盖先秦诸子、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以及赋骈诗词等等,煌煌经、史、子、集四部,皆为国学经典,欲博古通今,知人论世者,必修国学,今以概论讲述其大概,略其所当略,详其所当详。
“国学”,更有宽泛的解释。
如把百家之术,如儒、释、道、兵、法、墨等百家之说统统收于国学囊中,如此,则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说,都能统称为“国学”,其中除了佛教是外来宗教,基本全是诞生于中华本土,所以,国学又称为“中国学”、汉学。
大国学概念的衍生:国学、汉学、中国学。
传统国学以学科分,应分为哲学、史学、宗教学、文学、礼俗学、考据学、伦理学、版本学等,其中以儒家哲学为主流;以思想分,应分为先秦诸子、儒道释三家等,儒家贯穿并主导中国思想史,其它列从属地位;国学以《四库全书》分,应分为经、史、子、集四部,但以经、子部为重,尤倾向于经部。
《四库全书》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丛书,编撰于乾隆年间,由当时的纪晓岚、王念孙、戴震等等一流学者完成。
“四库”指经、史、子、集四部,“全书”指所收都是全本。
“国学”是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当代文化中的精化相融的学术精髓简称。
国学的概念的解释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学科,主要研究中国古代的文化和思想。
它涵盖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的传统价值观和思维方式。
首先,国学对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遗产,国学正是通过对这些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研究和传播,使得古代智慧得到延续和发展。
国学强调“以天下为己任”,倡导崇尚中华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价值观,以此激励人们保持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其次,国学强调个体与整体的统一。
传统的国学思维方式注重整体的观察和思考。
国学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国学通过研究古人的经验和智慧,提出了众多的“治国安邦”之道,并将之应用于现实生活中。
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个体与社会、个体与家庭的和谐,有助于培养和谐社会和谐发展的思维方式。
第三,国学注重修养和德性的培养。
在国学中,修身养性是最为重要的,国学通过研读古代文化经典和名人言行,教人如何做人、如何处世和如何修身养性。
通过学习和吸收古人的智慧,人们可以获得道德修养,增长人格魅力,提高自己的道德素质。
这种修行方式强调个体品格的培养,有助于改善社会风气,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第四,国学注重以古为鉴。
国学通过对中国古代文化和历史的研究,揭示古人的经验和智慧,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国学提倡在现代社会中运用古人的智慧,如“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概念,指导人们在竞争和合作中保持和谐,追求个人与社会的共同发展。
第五,国学注重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
国学强调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的结合,认为只有将传统智慧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才能找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国学注重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现代发展紧密结合,以创造新的价值和意义。
总之,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国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并通过研究和传播,为现代社会提供借鉴和启示。
什么是国学
导言:“国学”又名“汉学”或“中国学”,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别名也。
“国学”作为一个现代学术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国学后被指代为中国的传统文化。
那什么是“文化”呢?请听潘麟导师的精彩阐述。
“国学”又名“汉学”或“中国学”,乃“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之别名也。
“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汉书》《后汉书》《晋书》等书籍里,都有“国学”这一概念。
被称为宋初“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余为登封嵩阳、长沙岳麓、商丘应天),在朱熹将其扩建之前,它并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
“国学”作为一个现代学术的概念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呢?至少从我们现在掌握的材料,1902年梁启超和黄遵宪的通信里面,就开始使用“国学”的概念了。
在1902至1904年,梁启超写《中国学术变迁之大势》里面最后一节,又使用了“国学”的概念。
他说现在有人担心,“西学”这么兴旺,新学青年吐弃“国学”,很可能“国学”会走向灭亡。
梁启超说不会的,“外学”越发达,“国学”反而增添活气,获得发展的生机。
他在这里再次用了“国学”的概念,而且把“国学”和“外学”两个概念比较着使用。
1922年,北京大学“国学门”成立,1925年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
在1923年,北京大学“国学门”出版了一个刊物,叫《国学季刊》。
“国学”一词于英文可译为“guoxue”(音译)、“Sinology”(意译,指中国学或汉学)。
“国学”一词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说为根基,涵盖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和同时期的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明清小说与历代史学等一套独特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
——这是纵向地理解“国学”一词之所涵。
若横摄地理解“国学”一词之旨,它包括中国古代的思想、哲学、历史、地理、政治、经济,旁及书画、音乐、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
诸多方面。
国学就是中国传统文化。
那什么是“文化”呢?群经之首的《易经》贲卦的象辞上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
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文化”一词自此而来。
文化就是将人性中的一切所涵,黑暗沉坠的东西给予扭转化除,光明积极的一面给予彰显贞定,如此流布传播于四方,以化成天下。
文化是一个民族之精神的基因、心灵的胎记、生命的家园、人生的归宿,是一个民族的凝聚力所在和身份认同的标识。
一个民族与它的文化之间,是血与肉的关系,是形与影的关系,故一荣俱荣,一衰俱衰,相互间须臾不可离也。
——摘自潘麟导师生命科学经典系列丛书之《<大学>广义·新国学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