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安全-1.绪论
- 格式:ppt
- 大小:18.99 MB
- 文档页数:10
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一)生物教师是学生进行各类生物实验的指导者和监护者。
每次实验课前,教师必须进行先期实验,以确认实验的成功率和安全性,确保学生的人身和健康不受伤害。
(二)每次实验课,教师必须强调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程序。
如果教师未强调注意事项和操作程序,意外事故责任由教师承担;如果学生违反安全注意事项和操作程序,意外事故责任由学生承担。
(三)实验过程中若需要使用刀、剪等利刃器械,教师务必嘱咐学生正确使用器械的方法,告诫学生不要相互争抢或动作粗鲁,以防被利刃扎伤、划伤。
一旦出现意外,轻则速到医务室进行包扎,重则速带学生到医院进行治疗。
(四)在使用乙醚时,教师应严格控制剂量和告诫学生正确的操作方法,并采取良好的通风措施,防止发生过敏或被麻醉的事故,一旦发生意外,教师应立即采取必要的补救措施。
(五)在使用乙醚过程中,教师一定要严格控制乙醚的浓度和数量,防止高浓度乙醚的丢失。
一旦发生丢失应立即追查,避免误饮造到中毒事故。
(六)在观看各类标本时,对易碎、有毒等有碍学生身体健康的标本,教师务必反复强调注意事项,防止发生意外。
(七)实验课结束之前,教师应关好总电源,嘱咐学生关好窗户,最后由教师锁好大门,确保实验室的安全。
(八)演示实验所用实验器材及药品,必须由任课教师亲自领取和归还,不能由学生代领、代还,防止中途丢失而造成事故。
生物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2)为了确保生物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健康发展,维护实验室环境安全、研究人员的身体健康、设备设施的完好、实验数据的准确性和实验室文化的建设,据此制定本安全管理制度。
第一章绪论第一条目的与依据本制度的制定目的是为了加强实验室安全工作,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确保生命安全和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正常运行,为科学研究提供保障。
本制度依据于相关法律、法规及管理规定。
第二章实验室基本安全要求第二条安全设施要求1. 实验室应具备适当的消防设施,包括消防报警器、自动喷水灭火装置、灭火器等,并定期维护检查。
第一章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节基本概念一、生物安全的定义实验室生物安全(laboratory biosafety)是社会大众普遍关注的问题。
广义的生物安全是国家安全的组成部分,它是指与生物有关的各种因素对国家社会、经济、人民健康及生态环境所产生的危害或潜在风险。
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是指当操作具有潜在感染力的微生物时,为防止实验人员的感染和防止感染因子的外泄,采取恰当的实验室操作和实验程序,使用一定的实验室安全装备,对实验室的设施及结构提出特定要求,并将上述诸因素综合起来进行应用的过程。
1983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出版了《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一版) ,该手册根据致病能力和传染的危险程度等因素将污染性实验室划分为四级。
2003年WHO出版的第二版《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再次强调了专业训练和技术能力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要性,强调了个人责任在安全的实验室活动中的重要性。
由微生物特别是致病性微生物所导致的安全问题,如生物武器、生物恐怖、重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等,是人类社会所面临的最重要和最现实的生物安全问题,和我们医护人员密切相关。
另外,随着生物技术的广泛应用,转基因生物安全问题正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
特别是生物技术的滥用对人类健康、生态环境以及社会、经济有可能造成严重危害。
狭义的生物安全是指生物性的传染媒介通过直接感染或间接破坏环境而导致对人类、动物或者植物的真实或者潜在的危险。
比如微生物学实验室的安全隐患。
微生物实验室管理上的疏漏和意外事故不仅可以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的感染,也可造成环境污染和大面积人群感染。
比如:西方国家一直认为,1979年,前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克城炭疽病暴发流行,是由于生物战剂泄漏所导致的突发疫情。
据称,前苏联国防部微生物研究所炭疽芽孢干粉制剂车间的加压系统爆炸,芽孢粉剂泄漏,造成1000多人发病,几百人死亡。
国内外实验室意外感染的事故并不少见,严重者不得不宰杀成千上万只实验动物,甚至导致实验室工作人员死亡。
《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教学大纲课程代码:16590011课程名称:生物入侵与生物安全;Bioinvasion and Biosafety学分:2.0周学时:4预修课程:植物学、微生物学、动物学、基因工程原理、分子生物学等。
面向对象:植物生产类、生命科学类等本科生。
一、教学目标【学习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下列主要内容:1)生物安全广义与狭义的基本概念、生物入侵与转基因生物安全的概念、生物安全有关的生物因素、生物安全有关问题与风险以及应对的评价与控制对策。
2)生物入侵相关的基本概念、国际生物入侵的现状与国内生物入侵的现状、外来入侵生物入侵的机制、外来入侵生物入侵的途径、中国外来入侵种的数量与外来入侵种的危害,以及防止外来生物入侵的对策。
3)转基因技术与转基因生物(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的基本概念、转基因植物与动物的转基因方法,转基因技术在农业、医药、工业、能源环保、新材料等领域的应用情况与发展前景。
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的技术原理,了解转基因动物和转基因微生物的研究现状,清楚以及转基因安全评价的内容和转基因检测方法的原理和内容。
基本具备研究或解决转基因生物安全评价和检测的基本方法和技能。
4)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与食品安全性评价有关基本概念、原则,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与食品安全性内容与程序以及应相的方法,转基因植物环境安全性与食品安全性潜在风险的安全控制对策与技术。
5)为什么要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的要素,国际组织和世界有关国家地区的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法规条例与管理办法,以及我国农业转基因生物的安全管理的政策法规与制度框架。
【课外要求】利用学校SRTP项目、国家级或省级的创新项目的机遇,若有兴趣和时间,可依托本教师团队所在的具有良好平台,如植物保护国家一级重点学科和国家水稻生物学重点实验室、农业部农业昆虫学重点实验室、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创新群体“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基础研究”(刘树生教授负责,冯明光、陈学新、叶恭银、沈志成教授均系骨干,徐晓莉博士和吴琼硕士系辅助骨干的成员,其中吴琼老师为本课程网站维护的负责人)、教育部创新团队【农业害虫生物防治(冯明光、刘树生、冯明光、陈学新、叶恭银、沈志成、娄永根)、水稻重要病害的成灾机理和持续控制(周雪平、宋凤鸣、马忠华等))等,进入系列教授实验室开展认知、科研与实践。
生物安全管理程序范文第一章绪论1.1 背景和目的为了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安全,有效管控生物风险,防止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制定本生物安全管理程序。
该管理程序适用于涉及生物材料的实验室、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商等单位,旨在规范生物材料的采集、保存、传播和处理,确保生物安全工作的科学性、规范性和可持续性。
1.2 适用范围本生物安全管理程序适用于以下实验室、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商等单位:- 实验室:包括生物实验室、医学实验室、农业实验室等。
- 研究机构:包括科研院所、大学研究所、企业研发中心等。
- 生产厂商:包括生物制药企业、生物农业企业等。
1.3 术语和缩写- 生物材料:包括微生物、细胞、动物与植物组织等。
- 生物风险:生物材料带来的可能对人类健康和环境造成的危害。
- 生物安全事故:生物材料的泄露、传播或意外接触导致的人员伤害和环境破坏等。
- 生物安全级别:根据生物材料的性质和危害程度,将其划分为不同的安全级别。
- 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生物安全管理程序的机构。
第二章生物安全管理体系2.1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立2.1.1 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的成立根据单位实际情况,成立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由专家、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组成,负责制定和监督实施生物安全管理程序。
2.1.2 生物安全管理程序的制定根据生物材料的性质、危害程度和实验室、研究机构或生产厂商的现状,制定相应的生物安全管理程序,包括生物材料的分类、安全级别划分、操作规程、事故应急预案等。
2.2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的运行2.2.1 生物材料的采集和保存对于涉及生物材料采集和保存的实验室、研究机构和生产厂商,应建立相应的操作规程,确保采集过程中的生物安全,同时保证生物材料的质量和保存条件。
2.2.2 生物材料的实验室操作根据生物材料的安全级别,制定相应的实验室操作规程,包括生物材料的处理、传播和销毁等。
确保操作人员具备相关的技能和知识,同时提供必要的个人防护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