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体诗六首赏析:《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 瑟》《书愤》
- 格式:docx
- 大小:22.68 KB
- 文档页数:5
疱丁巧解牛文题解读《山居秋暝》《山居秋暝》是王维后期的诗作,写于隐居辋川之时,描绘的是他辋川别墅周围的景色,体现了他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
《登高》杜甫在写《登高》这首诗时,已是55岁的高龄了,依然在漂泊中。
战乱此伏彼起,外侵不断,更使诗人感到无力回天的愁苦,所以,诗的基调沉郁而悲愁。
《蜀相》这首诗是杜甫在某某游武侯祠之后写的,但诗题不作《题某某武侯祠》而作《蜀相》,是因为诗的主旨是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同时惋惜他的壮志未酬。
《石头城》这首诗通篇都是写景,以凄凉的基调寄寓着国运衰微的感慨。
前两句“故国”“空城”显示六代帝王之都已成空城之意,“在”“回”二字系诗人感慨所在。
后两句借月抒怀,有讽喻现实的意思。
《锦瑟》这首诗大约作于唐宣宗大中十二年(858),这年诗人46岁,罢盐铁推官后,回某某闲居,不久病故。
诗的内容是回忆往事,情调低沉,有一种朦胧的美。
《书愤》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起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
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作者作品《山居秋暝》王维(701~761),字摩诘,蒲州(今某某永济县)人。
他是一个早熟的作家,九岁就负有才名;年十九,赴京城试,举解头(即第一名举子);二十一岁成进士。
曾一度奉使出塞,此外大部分时间在朝任职。
安史之乱,被执,拘禁于菩提寺中,他伪装病疾。
安史乱平,以谄贼官而论罪,因曾作诗寄慨,因而只受到降官的处分。
后官至尚书右丞。
王维在诗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无论边塞诗、山水诗,无论律诗、绝句等都有流传人口的佳篇。
王维又是一位著名的绘画大师。
苏轼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王维确实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
无论是名山大川的壮丽宏伟,或者是边疆关塞的壮阔荒寒,还是小桥流水的恬静,都能准确、精炼地塑造出完美无比的鲜活形象,着墨无多,意境高远,诗情与画意完全融合成为一个整体,著有《王右丞集》二十八卷。
近体诗六首原文及翻译第一篇:近体诗六首原文及翻译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文解释】一阵新雨过后,青山翠谷越发显得静幽,夜幕降临,凉风习习,更令人感到秋意浓厚。
明亮的月光照映着松林,泉水从石上潺潺流过。
竹林中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原来是洗衣少女们归来,莲叶浮动,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
尽管那春天的芬芳早已逝去,我陶醉在这美妙的秋色中,依然向往长留。
【词语解释】浣女:洗衣女。
王孙:贵族的后裔,这里指隐居的高士。
【诗文赏析】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
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
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
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登高杜甫译文:原文: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风急天高猿猴啼叫显得十分悲哀,水清沙白的河洲上空鸟儿在盘旋。
无边无际的树木萧萧地飘下落叶,望不到头的长江水滚滚奔腾而来。
悲对秋景感慨万里漂泊常年为客,一生当中疾病缠身今日独上高台。
历尽了艰难苦恨白发长满了双鬓,穷困潦倒偏又暂停了浇愁的酒杯。
蜀相唐·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
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丞相的祠堂建在何处?锦官城外的柏树丛中。
庭院中春草碧绿如翠,茵茵的绿草却无人过问。
枝叶间黄鹂声声鸣叫美妙的叫声却无人聆听。
想刘备三顾草庐访诸葛,那诸葛锦囊妙计定乾坤。
助先主开创西蜀鼎足三,辅刘禅七出祁山尽丹心。
叹只叹出师未捷身先死,英雄们感慨万古泪沾襟。
石头城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翻译: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古诗鉴赏的四条途径〔关键词〕《近体诗六首》;鉴赏;形象;情感;韵律《山居秋暝》(王维)、《登高》《蜀相》(杜甫)、《石头城》(刘禹锡)、《锦瑟》(李商隐)、《书愤》(陆游)是高中语文(人教版)第三册第七课《近体诗六首》中所选的六首诗,这六首近体诗都可称为经典。
在教学中,我力图以这六首诗为例来引导学生探究鉴赏古诗的一些基本规律。
一、诗歌是形象的艺术、欣赏诗歌首先要从感受诗歌形象出发这几首诗每一首都包含着鲜活的形象。
诗人正是借助这些形象来构筑意境、传达情意的。
以《山居秋暝》为例:《山居秋暝》以“空山”为大景,雨后秋晚为时令,抓住了“清泉、松、明月、石”这些最富山村特征的形象,构成了一幅极其宁静的画面,表现了诗人心中空灵虚寂的禅意,而“竹喧、莲动”又是另一番景象,这一幕形象是生动的、富于世俗生活气息的。
这种人文气息与“空山”之境的禅意并不冲突,而是一种更高的和谐与自然。
这些形象所构筑的“空山”意境,正是作者诗意化的、与名利世俗社会相对立的一个存在。
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是一静一动两个画面,颈联所表现的不仅是生动的画,也是和谐的声,使诗歌同时具备了“音乐之韵”。
二、诗歌往往是客观景象和主观情感的结合,欣赏诗歌应特别注意“景”和“情”的结合方式与结合点“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蜀相》)“碧草春色”、“黄鹂好音”都是客观存在的景象,本无稀奇,但作者用一个“自”和一个“空”加以点染,这景象便成为作者独到感受的一种情绪化的存在了,使“丞相祠堂”的存在笼上了一层历史的寂寞和沧桑,照应了第二句“锦官城外柏森森”中的“森森”一词,也使尾联的感慨自然而深沉。
《锦瑟》是一首难懂的诗,其主旨几近无解。
梁启超说:“义山的《锦瑟》,说的什么事,我理会不着,拆开来一句一句叫我解释,我连文义也解不出来,但我觉得他美,读起来令我精神上得一种新鲜的愉快。
须知美是多方面的,美是含有神秘性的。
古诗赏析大全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一,许多古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和美妙的艺术形式。
以下是几首古诗的赏析。
1.《登高》—唐代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杜甫登高所感。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将秋日中猿猴的哀声、秋风凛冽的气息和高空中的壮丽景象交织在一起,把人们带到了那个苍茫无际的秋日世界中。
诗中所描述的长江、落木、百年病痛、悲秋常作客等,表现了诗人的思乡情怀和个人命运的无奈。
最后两句“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传达了诗人的沉重心境,通过写自己的境遇,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底层人民的困境和无奈。
2.《静夜思》—唐代李白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小诗写的是诗人李白在床上看到明月,感慨人生短暂,思念故乡的情景。
整首诗短小精悍,情感深沉。
诗中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以月光冷清、清幽的情境为背景,配上“疑是地上霜”充满了神秘感和离奇色彩,显得十分诗意盎然。
第三句“举头望明月”瞬间点亮了整个诗歌,将思绪引向更深层次的境界;而最后一句“低头思故乡”则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深情浓烈。
3.《江雪》—唐代柳宗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蓑笠翁头雪,阴山独归人。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所作,描绘了一个独自行走在雪夜中的人的情境。
诗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述了一个荒凉、寂寞的景象,抒发了人在这样的环境中的孤独和凄凉。
而“蓑笠翁头雪,阴山独归人”则生动地描绘出一个戴著蓑衣、戴著斗笠的老翁,独自在山路上行走,落寞的背影在雪地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整首诗通过对一个孤独而凄美的画面的描写,营造了一种深邃的情感氛围。
4.《将进酒》—唐代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近体诗六首赏析:《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山居秋暝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笔下怎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有由于这里人迹罕到,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这月下的青松和石上的清泉,(画面虚实、疏密相间)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洗衣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最后两句,诗人反其义而用之,觉得“山中”比“朝中”好,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通篇的比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登高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起对。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飘落摩擦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
著名的几首近体诗
近体诗是一种讲究格律的诗体,以下列举了一些著名的近体诗:《登高》(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
《旅夜抒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墙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山园小梅》(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秋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赤壁》(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七夕》(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碧天晴夜静闲亭。
蛛丝度绣针长是,多少工夫织得成。
《夜雨寄北》(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登高(杜甫)1、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首联写登台后诗人俯仰之间的所见所闻,一气连缀六个特写镜头描绘秋江景物,渲染深秋气氛,境界高远苍凉。
◆起首“风急”二字就以猎猎秋风把读者带入苍凉肃杀的秋景当中,紧接着又以另五种典型的深秋景物渲染出一幅秋肃临天下的生动画卷,融合着诗人复杂而深沉的感情,惨淡的画面、悲凉的气氛映照出诗人心中的凄凉——“猿啸哀”“鸟飞回”简直就是包括诗人在内的千万个流离失所者的写照。
◆对仗工整,句中自对,上下句又自然成对,读来富有节奏感,仅用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体现了杜甫非凡的艺术功力。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颔联继续描绘秋景,写登台远望所见,展现出一幅辽阔深远、气势恢宏、沉郁悲凉的图景。
其中“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使人联想到落木之声、长江汹涌之状。
其用语之精当,其状物之工巧,其气势之恢宏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
这种形象的描写还有力地烘托了诗人当时澎湃的心潮,起伏的思绪,情景交融,令人深思。
诗人在眺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树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的同时,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悲怆。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颈联中“独登台”点题,表明诗人是在高台远眺,“万里”“百年”与颔联中的“无边”“不尽”相呼应,诗人的羁旅之愁与孤独感就像落叶与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景交融。
诗至此已给客居思乡的一般含意添上久客孤独的内容,增入悲秋苦病的情思,融进离乡万里、人到暮年的感叹,诗意显得更加深沉。
此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长年飘泊和老病孤愁,其中“悲”是此诗的诗眼。
首颔两联极力描写秋景,直至颈联才点出一个“秋”字,“悲秋”二字写得沉痛,秋天不一定可悲,只是诗人目睹苍凉悲壮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异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而生出无限的悲愁之绪。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尾联中的“繁”字写白发增多,“新停”传达出诗人的艰难处境:穷困潦倒,体弱多病,无奈戒酒。
一、导语设计我国的古典诗歌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两种,近体诗分为律诗和绝句,今天我们学习的《山居秋暝》和《登高》分别是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越中览古》是绝句。
二、研习课文①学习《山居秋暝》。
A、“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明确: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
又由于这里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云山”(《桃源行》)。
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
“空山”两字点出此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
B、最后一句中“王孙”指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王孙”意,文下注释中已经明确,学生可据此回答。
诗人着力描绘的诗情画意中寄托着诗人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泉水、青松、翠竹、青莲正是诗人高尚情操的写照。
其中人的无忧无虑的生活,正反映了诗人想过安静淳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侧面反衬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面对这个称心的世外桃源,诗人情不自禁地想留在山中,想归隐了。
②学习《登高》A、请同学们反复诵读,注意语速的缓急、语音的轻重及句子的停顿,并体会整首诗的意境。
明确: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
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
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高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
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③学习《蜀相》等。
近体诗六首: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人教版高二必修导学案)《山居秋暝》1、首联与诗题有什么联系?明确:首联紧扣诗题,点出了时间、地点、季节。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写出了什么样的意境?明确: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清新,景色美妙。
给全诗创造了一个寂静,清新,幽雅的环境。
3、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和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都是写景,有什么不同?明确:颔联用了“明月、松、清泉、石”等意象,表现出山村的自然美。
颈联用了竹、莲、浣女、渔舟等意象,表现出了山村的生活美。
颔联侧重写物,颈联侧重写人。
4、如何理解“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一句,它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明确:春天的芳华景物已在不知不觉中衰败,秋景却很美,我还是愿意留居山中,不想归去。
尾联表达了作者欲远离尘世归隐山林,不再回到纷纷扰扰的官场中去的强烈愿望。
体现了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登高》1、前四句所绘的秋景图是一幅什么样的图画,溶铸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明确:这是一幅凄凉的秋景图。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使顿生悲情;接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自然而生,尤其是“无边、不尽”,透出其沉郁悲凉,不仅写出了空间的广漠,更强调无处不含悲秋之气。
分析:A、体会“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的意境意境:凄凉,凄清、高远,广阔情感:“猿啸哀”之声,使顿生悲情,悲伤B、体会“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的意境意境:雄浑,壮阔,辽远、沉郁,悲凉,绵邈情感:着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一种韶光易逝、壮志难酬、忧国伤时的感怆2、诗歌后四句主要抒发了诗人的“悲秋”愁绪,“悲”从何来?展现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明确:“悲秋”之情来自:常年作客异乡的羁旅之愁,晚年多病缠身的孤独之感,以及战争带来的国难家愁和日见白发增多而壮志未酬之虑。
【课外阅读】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课外阅读】就《登高》《蜀相》浅谈杜甫的“沉郁顿挫”风格无论杜甫自己,还是诗评家,论杜诗之主要风格,无不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之。
《登高》《蜀相》两诗,代表杜甫七律最高成就,其风格亦可以“沉郁顿挫”一词概括。
关于这一点,前人早有论述。
胡应麟称《登高》“沉深莫测,而精光万丈”(《诗菽》),纪昀称《蜀相》“忽变沉郁,魅力极大”(《瀛奎律髓汇评》)。
本文试就《登高》《蜀相》“沉郁顿挫”之风格特点作一探索。
何谓“沉郁顿挫”?“沉郁”指思想内容。
“沉”即“深”,指内容的深刻、深广、深厚。
“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
“顿挫”则指艺术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
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抑扬顿挫、旋律的跌宕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杜诗思想内容的““沉郁”通过“顿挫”这一艺术体现出来,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离。
这里姑且分而述之。
《登高》《蜀相》思想情感的“沉郁”表现于下列三方面:内容上的厚实丰满。
无论是描摹现实,还是勾勒历史,杜诗都表现出厚实的思想内蕴和凝重的历史意识。
《登高》中的“艰难苦恨”四字,包含着郁积难舒的爱国情感和排遣不开的羁旅愁思。
不仅仅写出个人的漂沦西南衰老多病,鬓毛早衰止酒停杯,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社会的动荡不安满目疮痍,人民颠沛流离受尽苦难。
作者的悲情凝聚于这四字之中,郁结深厚而寄慨深广。
又如“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武侯祠》)。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八阵图》)。
杜甫吟咏诸葛亮的诗篇不少,比较起来,《蜀相》中“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一联,最能全面表现武侯心境,反映武侯功业。
赤壁鏖兵、白帝托孤、六出岐山、五丈塬头,诸葛亮一生志业,尽在这耐人寻味的“老臣心”三字之中,内蕴丰赡而耐人寻味。
情感上的起伏回旋。
杜诗中的情感表达不是平铺直叙的,而是有着隐显缓急的变化。
近体诗(山居秋暝石头城)以下是关于近体诗(山居秋暝石头城),希望内容对您有帮助,感谢您得阅读。
学习、鉴赏杜甫《登高》《蜀相》。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李白和杜甫这两位大家以浪漫主义诗风与现实主义诗风构成了双峰对峙的诗坛奇观。
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两首七律。
二、鉴赏杜甫《登高》1.导人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界标,也是唐文学的转折点。
残酷的战争、苦难的环境磨练了一批文人,杜甫就是当时为国家、人民的哀乐而歌唱的诗人代表,正因如此,他的作品被称为“诗史”。
杜甫生于712年,这首诗是他55岁时所作,诗人怀才不遇,如今又沿江漂泊,年老多病,生计窘迫。
登上高楼,个人悲怆与国家疾苦一齐涌上心头,他写下了这首诗。
古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甚至称它是“旷代之作”。
2.诵读·可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诵读。
3.诵读指导这首诗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当时诗人住在夔州。
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瞿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
诗中写登高所见的秋江景色,抒发长年飘泊、老病孤愁的感情。
首联写俯仰所见所闻,一连出现六个特写镜头,渲染了秋江景物的特点,读时节奏感要强,注意表现整个画面的气氛。
颔联写远望所见,要读得气势开阔,有包容宇宙之意,“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二语要一气读出,“木”“江”二字要适当延长,有余韵。
颈联上句写长年飘泊之苦,“悲”“常”二字要重读;下句写老病孤愁,“病”“独”二字要重读,以加重悲苦情绪。
这一联形象地概括了诗人后半生的生活状况,由沉吟往事说到今日登台之举,基调是沉重的,宜缓缓读出。
尾联“艰难苦恨”一语紧承上联,而后以白发增多、酒杯新停轻轻结住全诗,含无限凄凉意于言外,应读得更加缓慢、沉重,让听者仔细体味诗人此刻百感交集的心态。
4.品味意境鼓励学生发言。
教师相机点拨。
这首诗情景交融,气象宏伟。
杜甫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社会仍是一片混乱。
在这种形·势下,他只得继续“漂泊西南天地间”(《咏怀古迹·其一》),在“何日是归年”(《绝句·其二》)的叹息声中苦苦挣扎。
近体诗六首赏析:《山居秋暝》《登高》《蜀相》《石头城》《锦瑟》《书愤》
山居秋暝
这首山水名篇,于诗情画意之中寄托着作者高洁的情怀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笔下怎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有由于这里人迹罕到,一般人自然不知山中有人了。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
这月下的青松和石上的清泉,(画面虚实、疏密相间)正是诗人所追求的理想境界。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竹林里传来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天真无邪的姑娘洗衣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两旁披分,那是顺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宁静。
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诗人过安静纯朴生活的理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污浊官场的厌恶。
诗的中间两联同是写景,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颈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
最后两句,诗人反其义而用之,觉得“山中”比“朝中”好,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是以自然美来表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理想中的社会之美。
通篇的比兴,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登高
前四句写登高见闻。
首联起对。
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
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
不仅上下两句对,而且还有句中自对,如上句“天”对“风”,“高”对“急”;下句“沙”对“渚”,“白”对“清”,读来富有节奏感。
颔联集中表现了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
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
“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飘落摩擦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叹。
“独登台”表明诗人是在登高远眺,这就把眼前景与心中情紧密联系在一起了。
“常作客”,指出了诗人飘泊无定的生活。
“百年”,本比喻有限的人生,此处专指暮年。
“悲秋”两字写得沉痛。
诗人目睹苍凉的秋天,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的悲愁。
“万里”“百年”与上联“无边”“不尽”有相互呼应的作用:诗人的羁旅愁与孤独感,就象落叶和江水一样,推排不尽,驱赶不绝,情与景交融。
尾联对结,并分承五六句。
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
愁,使自己白发增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
首联写景,好似工笔画,形、声、色、态,一一得到表现。
次联渲染秋天气氛,似画家写意。
三联表现感情,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从白发日多,因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潦倒不堪的根源。
哀景写哀情。
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情操,便跃然纸上。
蜀相
开头两句写诗人去武侯祠途中的情况。
开门见山,一问一答,自开自合。
接着写入祠后所见,且含诗人的感慨。
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自”“空”写出凄凉、冷落的氛围。
第五句看起来说的是刘备,其实是从侧面烘托诸葛亮的才智和抱负;第六句则是对诸葛亮一生功业的最精辟的概括。
最后诗人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千古名句。
这里的英雄,指诸葛亮和千古以来为国为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诗人自己。
石头城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茫悲凉的氛围之中。
围绕在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得它的荒凉,碰着冰冷的石头,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出。
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多情地从城垛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经残破的古城。
“旧时”有“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
旧时月,曾经见证
过昔日的繁华,然繁华易逝,而今只剩一片凄凉了。
“还”,意味着月虽然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这首诗通篇写景,却融合着作者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其主旨是讽喻现实,即借六朝灭亡来抒发国运衰微的感叹,希望当时的统治者能以前车为鉴。
锦瑟
首联用民歌起兴的手法,言年已过半百,再回首一言难尽。
颔联写诗人回忆中的感受。
曾经有梦想,曾经害相思。
颈联为两幅画面,表怅惘、悲伤之情。
梦与相思都已经破灭,只有眼泪。
尾联说今日追忆更加怅惘。
现在回想,旧情难忘,只是一切都如隔世了。
全诗哀怨的基调,迷离的意境。
庄周梦蝶典故,李商隐取迷离、梦幻之意,隐喻岁月如梦,往事如烟,抱负、理想终于幻灭。
望帝典故以自比,说自己一生不得志,壮志难酬,一切伤时忧世之感和身世沉沦之痛,都只能托之于那哀怨缠绵的诗歌。
鲛人珠泪,意在叹息自己如沧海遗珠,徒有才华不为世用,只能对月惆怅,空垂珠泪。
玉生烟则暗示自己以文章而著称于世。
书愤
首联回忆过去,塑造了诗人早年的形象。
遥望被金人占领的中原,胸中的愤恨郁积如山。
暗写他欲图收复失地。
“世事艰”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为下文“空自许”作铺垫。
从章法上看,点了题目中的“愤”。
颔联诗人用“楼船夜雪”“铁马秋风”形象地概括了这两次胜利的战斗,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土。
颈联抒发岁月蹉跎、壮志未酬的感慨。
“塞上长城”点明诗人之志。
“空自许”是对投降派的愤怒指责。
最后诗人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