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质量管理常用统计
- 格式:pdf
- 大小:755.13 KB
- 文档页数:82
质量管理常用统计工具
质量管理常用的统计工具有:
1. 控制图:用于监控过程稳定性和控制产品质量。
2. 直方图:用于展示数据分布的情况,帮助理解数据的特征。
3. 散点图:用于分析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是否存在相关性。
4. 箱线图:用于显示数据的中位数、四分位数和异常值等统计指标。
5. 整体品质抽样:用于评估产品批次的合格率。
6. 抽样平均图:用于评估过程的长期稳定性和准确性。
7. 回归分析:用于分析两个或多个变量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的趋势。
8. 信度分析:用于评估测量工具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9. 效果图:用于比较不同处理方法或策略的效果。
1
10. 公差分析:用于评估产品设计规范和制造过程的一致性和合格率。
这些统计工具在质量管理中被广泛应用,能够帮助企业分析和解决质量问题,提高产品和过程的质量。
2。
质量管理中常⽤的统计分析⽅法第六节质量管理中常⽤的统计分析⽅法在西⽅,“统计”(statistics)⼀词是由“国家”(state)⼀词演化⽽来的。
它的意思是指收集和整理国情资料、信息的⼀种活动。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统计⽅法得到了⽇益⼴泛和深⼊的应⽤,对⼈类认识和改造世界产⽣重⼤影响。
质量管理中,⽆论何时、何处都会⽤到数理统计⽅法,⽽且这些统计⽅法所表达的观点对于质量管理的整个领域都有深刻的影响。
那么统计⽅法是什么呢?——所谓统计⽅法,是指有关收集、整理、分析和解释统计数据,并对其所反映的问题做出⼀定的结论的⽅法。
它的⽤途有以下⼏个⽅⾯:提供表⽰事物特征的数据(如平均值、⽅差、极差等);⽐较两事物的差异;分析影响事物变化的因素(如因果图、分层法等);分析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研究取样和试验⽅法,确定合理的试验⽅案,发现质量问题,分析和掌握质量数据的分布状况和动态变化(如排列图、控制图等);描述质量形成过程(如控制图等)。
在这⾥应当指出,统计⽅法是在质量管理中起到的是归纳、分析问题,显⽰事物的客观规律的作⽤,⽽不是具体解决质量问题的⽅法。
就像医⽣为病⼈诊断⼀样,体温表、⾎压计、X光透视机、⼼电图仪、B超仪、核磁共搌仪等仪表器具,只是帮助医⽣作出正确诊断的⼯具,其诊断并不等于治疗。
要想治病,还应当吃药打针等。
因此,统计⽅法也是在质量管理中探索质量症结所在,分析产⽣质量问题的原因,但要解决质量问题和提⾼产品质量还需依靠各专业技术和组织管理措施。
⼀、分层法分层( stratification)法⼜叫分类法、分组法。
它是按照⼀定的标志,把搜集到的⼤量有关某⼀特定主题的统计数据加以归类、整理和汇总的⼀种⽅法。
但在使⽤中,分层法常与其他统计⽅法结合起来应⽤,如分层直⽅图法、分层排列法、分层控制图法、分层散布图法和分层因果图法等等。
1、应⽤分层法的步骤:1.0收集数据;1.1 将采集到的数据根据不同的选择分层标志;1.2 分层;1.3 按层分类;1.4 画分层归类图。
常用的质量评价统计方法1.分层法分层法是质量管理中整理数据的重要方法之一。
分层法是把收集来的原始质量数据,按照一定的目的和要求加以分类整理,以分析质量问题及其影响因素的一种方法。
2.调查表法调查表是为收集数据而设计的图表。
调查表法就是利用统计表进行整理数据和粗略分析原因的一种工具。
其格式多种多样,可根据调查的目的不同,使用不同的调查表。
3.排列图法排列图法又称主次因素分析图,是把影响质量的因素进行合理分类,并按影响程度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做出排列图,以直观的方法表明影响质量的主要因素的一种方法。
排列图的基本结构:1个横坐标,2个纵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构成。
(1)针对某一问题收集一定时期的资料。
(2)将数据按一定分类标志进行分类整理,从大到小依次排列,并计算出各类项目的频数、累计频率。
(3)按一定的比例画出两个纵坐标和一个横坐标。
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因素,左边纵坐标表示频数,右边纵坐标表示累计频率。
(4)按种类影响因素的程度的大小,依次从左到右在横坐标上画出直方块,其高度表示该项目的频数,并写在直方块上方。
(5)按右纵坐标的比例,在直方块中问的上方标出累计频率,从原点开始连接各点,画出的曲线就是巴雷特曲线。
应用排列图的注意事项:(1)通常把因素分为A、B、C三类。
在累计频率80%与90%两处画2条横线,把图分成三个区域,累计频率在80%以内的诸因素是主要因素(A类),累计频率在80%~90%的是次要因素(B类),90%以上的为一般因素。
(2)主要因素不能太多,一般找出主要因素一二项为宜,最多不超过三项。
若找出主要因素过多,须考虑重新进行因素的分类。
(3)适当合并一般因素。
不太重要因素可以列出很多项,为简化作图,可把这些因素合并为"其他"项,放在横坐标的末端。
(4)在采取措施之后,为验证效果,要重新画巴雷特图,以便进行比较。
4.因果分析图因果分析图又称特性因素圈、树枝图、鱼刺图。
常用质量管理统计方法11常用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常用的质量管理统计方法包括:旧QC七大手法(检查表、数据分层法、排列图、因果图、散布图、直方图、控制图)和新QC七大手法(亲和图、树图、关联图、箭条图、PDPC、矩阵图、矩阵数据分析法),以及其它一些方法如:头脑风暴法、对策表、流程图、水平对比法等。
简介如下:一、检查表(调查表、统计分析表)1、概念:系统地收集资料和累积资料,确认事实并对资料进行粗略的整理和简单分析的统计图表。
2、分类:不合格品项目检查表、缺陷位置检查表、质量分布检查表、矩陈检查表、用于非数字数据分析用的检查表。
3、用途:用在对现状的调查,以备今后作分析。
4、制作步骤(1)确定搜集资料的具体目的。
(2)确定为达到目的所需搜集的数据资料。
(3)确定对资料的的分析方法、所釆用的统计工具。
(4)根据不同目的,设计用于记录资料的调查表格式。
(5)用收集和记录的部分资料进行表格试用,目的是检查表格设计的合理性。
(6)如有必要应评审和修改调查表。
5、注意事项(1)应能迅速、正确、简易地收集到数据,记录时只要在必要项目上加注记号;(2)记录时要考虑到层別,按人员、机台、原料、时间等分类;(3)数据来源要清楚:由谁检查、检查时间、检查方法、检查班次、检查机台,均应写清楚,其他测定或检查条件也要正确地记录下來;(4)尽可能以记号、图形标记,避免使用文字;(5)检查项目不宜太多,以4-6项为宜(针对重要的几项就可),其他可能发生的项目采用“其他”栏。
二、数据分层法(分类法、分组法)1、概念:数据分层法就是性质相同的,在同一条件下收集的数据归纳在一起,以便进行比较分析。
2、分类方法:数据分层可根据实际情况按多种方式进行。
例如,按不同时间,不同班次进行分层,按使用设备的种类进行分层,按原材料的进料时间,原材料成分进行分层,按检查手段,使用条件进行分层,按不同缺陷项目进行分层等等。
数据分层法经常与统计分析表结合使用。
质量管理的统计方法早期,最常采用的统计技术是抽样检验。
它是以小批量的抽样为基准进行检验,以确定大量或批量产品质量的最常使用的方法。
现在,在质量控制方面已转为以预防为重点了。
人们正努力研究一种消除不合格品根源的方法。
基于这一目的,近年来,推出了七种重要的方法,这些方法不需要做大量的统计计算,因此容易被工厂基层职员所掌握。
1 分层法2 排列图法3 因果分析图法4 直方图法5 散布图法6 控制图法7 调查表法1 分层法分层法又称分类法,就是将零乱的质量数据按某一属性进行分类,找出影响产品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如某班某日生产中出现了40件次品,按生产时间(班次)、操作者进行分层,得到表8-1所示的资料。
从表8-1可以看出,次品数量与时间(班次)没有多大关系,但受设备的影响较为明显,甲设备生产的次品总比乙设备要多。
由此可见,甲设备是导致产品不合格的主要原因。
表8-1 某班日生产分层运用分层法时,常用的分层标志有:1. 操作者:包括操作者的姓名、年龄、工种、性别、技术级别等。
2. 生产手段:如机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工艺装备等。
3. 操作方法:指操作规程、工序名称等。
4. 原材料:包括供应厂家、批次、成分等。
5. 检查条件:指检查人员、测试仪器、测试方法等。
6. 时间:如日期、班次等。
7. 环境条件:包括地区、温度、清洁度、湿度、震动等。
运用分层法进行数据分层时往往可以按几个不同的层别分层而分别得到某一方面的结论,但是不同层别的数据之间存在着有机联系时,即因素之间存在着交互作用时,孤立分层进行分析将会导致错误的结论,这时应将不同层中有关联的因素放在一起进行综合考虑。
2 排列图法排列图又称主次因素排列图,是质量管理工作中常用的一种统计工具,是找出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有效方法。
排列图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特(Pareot)最先提出和应用的,故又称为帕累特图。
1906年,帕累特在研究社会财富分布问题时,首先运用了排列图,借助于排列图这一工具,他发现占人口极少数的富人占有社会财富的大部分,而占人口总数绝大多数的穷人却处于贫苦的边缘,即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规律。
质量管理工具和常用统计方法质量管理是指为了实现质量目标,而进行的所有管理性质的活动。
下面店铺为你介绍现质量管理工具和常用统计方法。
质量管理工具质量管理工具是指在进行全面质量管理时,对关联图法、KJ法、系统图法、矩阵图法、数据矩阵分析法、PDPC法以及箭条图法的统称,这“新七种工具”是相对分层法、排列图法、因果分析图法、统计调查表法、直方图法、控制图法和散布图法等“老七种工具”而言的。
这七种新工具是日本科学技术联盟于1972年组织一些专家运用运筹学或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经过多年的研究和现场实践后于1979年正式提出用于质量管理的。
这新七种工具的提出不是对“老七种工具”的替代而是对它的补充和丰富。
“老七种工具”的特点是强调用数据说话,重视对制造过程的质量控制;而“新七种工具”则基本是整理、分析语言文字资料(非数据)的方法,着重用来解决全面质量管理中PDCA循环的P(计划)阶段的有关问题。
因此,“新七种工具”有助于管理人员整理问题,展开方针目标和安排时间进度。
整理问题,可以用关联图法和KJ法;展开方针目标,可用系统图法、矩阵图法和矩阵数据分析法;安排时间进度,可用PDPC法和箭条图法。
质量管理常用统计方法1.常用的统计管理方法又称为初级统计管理方法。
它主要包括分层法、调查表、控制图、因果图、相关图、排列图、直方图,即所谓的“qc7种工具”。
运用这些工具,可以从经常变化的生产过程中,系统地收集与产品质量有关的各种数据,并用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整理、加工和分析,进而画出各种图表,计算某些数据指标,从中找出质量变化的规律,实现对质量的控制。
日本著名的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曾说过,企业内95%的质量管理问题,可通过企业全体人员活用这7种工具而得到解决。
全面质量管理的推行,也离不开企业各级、各部门人员对这些工具的掌握。
2.中级统计管理方法包括抽样调查方法、抽样检验方法、功能检查方法、试验计划法等。
这些方法不一定要企业全体人员都掌握,主要是有关技术人员和质量管理部门的人使用。
质量管理小组活动常用统计方法1. 质量管理小组的乐趣嘿,朋友们!说到质量管理小组,大家可能脑海里浮现出一群人围在一起,认真讨论数字和图表。
其实,这个过程就像是拼图游戏,有时候搞得一团糟,但最后拼成的画面可是特别美丽。
我们今天就来聊聊那些常用的统计方法,让大家在质量管理的旅途中轻松愉快,不再像在读枯燥的教科书。
1.1. 数据收集的重要性首先,数据收集可真是个不得不提的环节。
俗话说,“没有数据,谈何质量?”你想想,如果没有可靠的数据支撑,我们的决策就像是瞎子摸象,真是叫人捉急。
所以,收集数据的时候,一定要仔细、耐心,就像是寻宝一样。
你不知道这些数据将来会给你带来什么惊喜,可能是提升产品质量的金钥匙,或者是让你发现潜在问题的放大镜。
1.2. 描述性统计接下来我们聊聊描述性统计。
听上去好像很高大上,其实它就是对数据的简单总结和描述。
就好比你去饭店点了一道菜,服务员告诉你这道菜的特色和口感——这就是描述性统计。
我们可以用均值、中位数、众数来了解数据的中心趋势,用标准差、方差来看看数据的波动程度。
这样一来,我们就能迅速抓住数据的脉络,不再是个无头苍蝇了。
2. 数据分析的魔法说到数据分析,简直就是一场魔法表演!统计方法可以帮助我们从复杂的数据中提炼出有用的信息,真是“取之于数据,用之于决策”。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图表分析,听起来就像是艺术创作,其实不过是把数据变得更直观。
通过折线图、柱状图、饼图等各种图表,我们能一眼看出趋势,找出问题,简直是清晰得不得了。
2.1. 直方图的魅力比如,直方图就像是在为数据举办一场派对。
你可以清楚地看到每个数据区间的人气如何,哪些数据表现优异,哪些又有待提升。
通过观察直方图的形状,我们甚至能发现一些潜在的规律,就像是在解密一样,让人心潮澎湃。
2.2. 相关性分析而说到相关性分析,就像是在说“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它帮助我们找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比如说,产品的质量和生产速度之间可能存在某种关系,通过计算相关系数,我们就能知道这两者之间到底是亲密无间,还是相互拉扯。
质量管理常用的七种统计方法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博士将全面质量管理中应用的统计方法分为初级、中级、高级三类,本节将要介绍的七种统计分析方法是他的这种分类中的初级统计分析方法。
日本规格协会10年一度对日本企业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的基本情况作抽样统计调查,根据1979年的统计资料,在企业制造现场应用的各种统计方法中,应用初级统计分析方法的占98%。
由此可见,掌握好这七种方法,在质量管理中非常之必要;同时,在我国企业的制造现场,如何继续广泛地推行这七种质量管理工具(即初级的统计分析方法),仍然是开展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工作。
一、排列图排列图法又叫帕累特图法,也有的称之为ABC分析图法或主项目图法。
它是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以便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进行质量改善,从而提高质量,以达到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的目的。
故称排列法。
由于这种方法最初是由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特(Pareto)用来分析社会财富分布状况的,他发现少数人占有社会的大量财富,而多数人却仅有少量财富,即发现了“关键的少数和次要的多数”的关系。
因此这一方法称为帕累特图法。
后来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将此原理应用于质量管理,作为在改善质量活动中寻找影响产品质量主要因素的一种方法.在应用这种方法寻找影响产品质量的主要因素时,通常是将影响质量的因素分为A、B、C三类,A类为主要因素,B类为次要因素,C 类为一般因素。
根据所作出的排列图进行分析得到哪些因素属于A类,哪些属于B类,哪些属于C类,因而这种方法又把它叫做ABC分析图法。
由于根据排列图我们可以一目了然地看出哪些是影响产品质量的关键项目,故有的亦把它叫主项目图法。
所谓排列图,它是由一个横坐标、两个纵坐标、几个直方形和一条曲线所构成的图。
其一般形式如图1所示,其横坐标表示影响质量的各个因素(即项目),按影响程度的大小从左到右排列;两个纵坐标中,左边的那个表示频数(件数、金额等),右边的那个表示频率(以百分比表示);直方形表示影响因素,有直方形的高度表示该因素影响的大小;曲线表示各影响因素大小的累计百分数,这条曲线称为帕累特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