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性心脏病30例临床治疗分析
- 格式:pdf
- 大小:256.76 KB
- 文档页数:1
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分析【摘要】目的:分析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
方法:择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就诊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经随机原则分成对照组(n=34)、观察组(n=34),分别采用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联合美托洛尔,分析组间效果差异。
结果:观察组治疗后LVEDD、LVESD、LADD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5),但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将美托洛尔用于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关键词】美托洛尔;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因风湿性炎症所引起的心脏瓣膜损伤,所导致的器质性心脏病,即风湿性心脏病,能够引起心脏瓣膜钙化或纤维化,瓣膜功能失调,出现,心脏瓣膜关闭不全等病变。
而随着病情的逐渐加重,患者心脏血流动力学指标也随之发生异常,最终形成心力衰竭病变。
药物治疗是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重要治疗手段,常用药物包括依那普利、螺内酯等[1]。
本次研究以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就诊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经随机分组后,分别予以常规治疗、常规治疗联合美托洛尔进行治疗,分析组间疗效差异,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本院就诊的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8例,通过随机原则分组,对照组、观察组,各34例。
对照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41-78岁,年龄平均(53.81±15.43)岁;NYHA分级II级20例,III级14例。
观察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40-80岁,年龄平均(54.18±16.84)岁;NYHA分级II级19例,III级15例。
比较组间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纳入标准纳入标准:(1)经影像学检查,结合既往病史、临床表现,明确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
1.患者男性,25岁,一周前右侧小腿中段后方被枪弹击伤,枪弹弹头埋在小腿深部肌肉中。
当天傍晚因医疗条件限制,未能取出弹头。
翌日在镇卫生院住院检查,发现右小腿后侧皮肤射入口不大,略成圆形,创口边缘有油垢附着和表皮剥脱,创内出血,未见射出口。
从射入口向上、向下小腿皮肤高度红肿、疼痛,与正常皮肤界线不清。
当时予以扩创,发现子弹埋在腓骨后方肌肉中,取出弹头后,给予包扎处理,并应用抗生素防止感染。
但是几天后,局部创伤恶化,皮肤肿胀更甚,用手触摸有捻发感,皮肤变乌紫色,并且发出恶臭。
全身情况很差,心、肝、肾功能均有一定损害。
1.根据以上病史介绍,预期可以见到哪些病变? (包括局部的和全身的,肉眼的和镜检的) 2.造成这些病变的原因和机理。
3.本例如进一步恶化,可能发生什么后果?从本例临床处理应该吸取什么教训?4,从不同角度(临床的,法医学的和病理学的)对本例作出诊断。
5.从病理形态学角度,本例应和哪些疾病或病变作出鉴别诊断。
答:1.射创管周围肌肉发生液化性坏死,乌黑色,并见多数气泡,坏死物质有奇臭。
从坏死组织和正常组织交界处取材镜检,可见横纹肌崩解,大量中性粒细胞浸润,坏死组织中和血管内均可见到腐败细菌。
在坏死组织中夹杂有小气泡,小气泡周围有中性粒细胞包绕。
除局部病变如上述外,心肌、肝细胞和近曲管上皮细胞肿胀。
2大块组织坏死、液化:细菌随同子弹、衣服碎片和皮肤组织进入肌肉深部滋长繁殖而引起。
组织变成乌紫色:蛋白分解产生硫化氢,与血红蛋白中的铁离子结合,形成硫化铁。
发出恶臭:从腐败细菌(梭形芽孢杆菌)释出的糖分解酶和蛋白分解酶,作用于坏死组织,产生大量气体如吲哚、粪臭素等。
全身情况很差,心、肝、肾功能均有一定损害:坏死组织腐败分解所产生大量毒素被机体吸收,造成毒血症,在此基础上引起实质脏器的实质细胞发生细胞肿胀,影响正常功能。
3.如不及时采取正确措施,感染未能控制,而且发展成大块组织坏死、液化,局部产生大量腐败气体,病变迅速向正常组织蔓延,全身中毒症状明显,生命垂危。
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典型病例分析风湿性关节炎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累及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可导致关节疼痛、肿胀、僵硬、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通过对几个典型病例的分析,旨在深入探讨风湿性关节炎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策略以及预后情况,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病例一:患者_____,女,45 岁,因“反复双侧膝关节疼痛 2 年,加重 1 周”入院。
患者 2 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膝关节疼痛,以行走、上下楼梯时明显,休息后可缓解。
近 1 周来,疼痛加重,伴有膝关节肿胀、局部发热,活动明显受限。
体格检查:双侧膝关节肿胀,皮温升高,压痛明显,浮髌试验阳性,膝关节屈伸活动受限。
实验室检查: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C 反应蛋白(CRP)升高,类风湿因子(RF)阴性,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阳性。
膝关节 X 线检查显示:关节间隙变窄,软骨下骨质硬化,边缘骨赘形成。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
治疗:给予患者卧床休息、局部热敷、非甾体类抗炎药(如布洛芬)缓解疼痛和炎症,同时应用长效青霉素抗链球菌感染。
经过 2 周的治疗,患者膝关节疼痛明显减轻,肿胀消退,活动度逐渐恢复。
病例二:患者_____,男,32 岁,因“多关节疼痛1 年,伴发热、乏力”入院。
患者 1 年前开始出现双手掌指关节、近端指间关节、双膝关节、双踝关节疼痛,呈对称性、游走性,伴有晨僵,持续时间约 1 小时。
近 1个月来,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 38℃左右,伴有乏力、食欲不振。
体格检查:多个关节红肿、压痛,活动受限。
心脏听诊可闻及杂音。
实验室检查:ESR 明显增快,CRP 显著升高,RF 阳性,抗环瓜氨酸肽抗体(抗 CCP 抗体)阳性。
心电图检查提示:一度房室传导阻滞。
诊断:风湿性关节炎合并风湿性心脏病。
治疗:患者入院后,首先给予阿司匹林抗炎、抗风湿治疗,同时应用泼尼松控制炎症反应。
针对心脏受累,给予地高辛、利尿剂等改善心功能。
血栓形成(thrombosis)-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某一大面积烧伤病人,住院期间输液时曾行大隐静脉切开插管。
患者后因感染性休克而死亡,死后尸检了现髂外静脉内有血栓形成。
分析题:1、该患者血栓形成的原因是什么?2、血栓是何种类型并描述其大体及镜下特点?参考答案:1、大量失液后血液浓缩,各种凝血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增加,同时血中释放大量幼稚血小板,粘性增加,易于发生粘集形成血栓。
2、属红色血栓。
大体:呈暗红色,新鲜时湿润,有一定弹性,与血管壁无粘连,表面光滑,干燥后,无弹性、质脆易碎。
镜下:在纤维蛋白网眼内有大量红细胞和少量白细胞,呈条索状。
萎缩-病例分析病历摘要男,49岁,今年4月份因腹部灼烧,不适,总有饥饿感来院检查半年以来食欲下降,伴餐后腹胀,有时,一天要大便2-3次,便溏.如吃较油腻食物,如鸡汤、骨头汤后,便会引起腹泻,通常要持续4-5天,但大便、小便等常规临床检验正常。
胃镜检查:肉眼所见胃窦粘膜光滑,轻度红白相间。
分析题:1. 该病例临床诊断是什么?2. 为何出现溏便样腹泻?参考答案:1. 慢性萎缩性胃炎2.胃腺萎缩→胃酸、胃蛋白酶分泌减少→胃消化功能下降→溏便样腹泻尸体解剖查明死因-病例分析病例摘要:某男,70岁,以“胸闷、气短一小时”为主诉入院,诊断为“冠心病?”,给予扩冠、营养心肌等治疗,病情略缓解,之后突然出现呼吸、心跳停止,经抢救无效死亡。
患者家属认为死因不明,对医院的诊断和治疗提出疑问。
分析题:在这种情况下,应如何处理?参考答案:1、医院需保留完整的临床资料,包括病志和各项辅助检查结果。
2、对家属有疑问,发生医疗纠纷的病例,应做尸体解剖。
尸检必须由医院和死者法定监护人双方同意,签字后方可进行。
尸检应在死后48小时以内,由卫生行政部门指定医院病理解剖技术人员进行,有条件的应请当地法医参加。
3、发出尸检诊断报告,组织有关专家鉴定。
组织细胞的适应与损伤(一)-病例分析一、男,65岁李某。
临床分析解读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查报告一、患者信息日期:YYYY年MM月DD日姓名:XXX性别:男/女年龄:XX岁二、临床背景风湿性心脏病是一种由于风湿热引起的心脏疾病,主要累及心内膜、心肌、心包及瓣膜等部位。
本次报告针对患者的心脏超声检查进行分析,以揭示其疾病进展及相关临床指标。
三、心脏超声检查报告1. 心脏结构根据超声图像显示,患者心脏的整体结构与正常人相比无明显异常。
心房、心室大小适中,心壁无增厚或明显变薄,心尖无明显的异常扩大。
2. 瓣膜功能2.1 二尖瓣通过多普勒检查发现,二尖瓣运动自由,闭合完整,未见反流现象。
2.2 主动脉瓣主动脉瓣活动良好,未见异常回声或反流现象。
2.3 三尖瓣三尖瓣运动正常,开启和闭合完整。
2.4 肺动脉瓣肺动脉瓣开启和闭合完整,未见异常回声或反流现象。
3. 室壁运动左室壁收缩与舒张运动正常,心室壁运动无异常。
4. 心腔大小左、右心室和心房大小适中,未见异常扩大。
5. 心功能指标5.1 心脏射血分数(EF):正常范围约为55%至70%,患者EF 值为XX%,说明患者心脏的泵血功能保持相对稳定。
5.2 心脏输出(CO):正常范围约为4.0至8.0 L/min,患者CO 值为XX L/min,此数值常用于评估心脏泵血功能的强弱。
5.3 心脏指数(CI):正常范围约为2.5至4.0 L/min/m²,患者CI 值为XX L/min/m²,是对心脏泵血功能更为精确的评估指标。
四、临床诊断建议综合分析患者的临床背景和心脏超声检查结果,初步给出以下诊断建议:1. 风湿性心脏病长期存在,目前患者心脏的整体结构和功能较为稳定,表现正常。
2. 五个考察的瓣膜均未见明显异常,说明患者目前瓣膜功能正常。
3. 心腔大小适中,室壁运动正常,心功能指标处于正常范围,心脏泵血功能较为稳定。
鉴于患者目前的病情表现稳定,建议患者继续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定期复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合理用药,并密切关注病情变化,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
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临床效果
刘振华
【期刊名称】《中国社区医师》
【年(卷),期】2017(033)004
【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应用美托洛尔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治风湿性心脏病患者106例,根据其入院顺序随机分为两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应用美托洛尔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和治疗前后的心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0.57%,高于对照组的66.04%(P<0.05).治疗后LVDs、LVDd和LVEF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具有确切的疗效,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改善心功能.
【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刘振华
【作者单位】276032 山东省煤炭临沂温泉疗养院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探讨应用美托洛尔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J], 徐亚男
2.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 [J], 庄秀清;张明芳
3.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 [J], 郭丽丽
4.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分析 [J], 黄启臣
5.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慢性心力衰竭临床效果分析 [J], 黄启臣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心脏瓣膜病(valvular heart disease)是由炎症、黏液样变、退行性变、先天性畸形、创伤等原因引起的单个或多个瓣膜的功能或结构异常,导致瓣口的狭窄和关闭不全。
二尖瓣最常受累,其次为主动脉瓣。
在我国风湿病是最常见的病因。
临床上最常见的心脏瓣膜病为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风湿热引起的风湿性心脏炎症所致瓣膜损害。
40岁以下女性多见。
一、病因及病理机制由于慢性、反复发作的风湿性心瓣膜炎症和结缔组织增生,使瓣叶增厚、变形、粘连,导致瓣膜口狭窄或关闭不全,引起血流动力学和心脏负荷的变化。
常见的心脏瓣膜病有以下四种:(一)二尖瓣狭窄正常人二尖瓣口面积位4-6cm2,当瓣膜口面积减小大2cm2以下时,左心房压力升高而代偿性扩大、肥厚。
此时病人多无症状;当瓣膜口面积小于1.5 cm2时,左心房压力增高,导致肺淤血,临床上出现劳力性呼吸困难并伴失代偿期表现;长期肺循环淤血,右心室压力负荷过重,引起右心室扩大、肥厚,最终导致右心衰。
(二)二尖瓣关闭不全由于二尖瓣关闭不全,左心室收缩时血液从左心室返回左心房,左心房容量负荷过重左心房内血液在心室舒张期又返流回左心室,引起左心室扩大、肥厚,最终导致左心衰。
(三)主动脉狭窄主动脉狭窄使左心衰射血阻力增加,左心衰代偿性肥厚;时代常时,左心衰输血减少而心肌耗氧量增加,引起心肌缺血、纤维化,导致左心衰。
(四)主动脉关闭不全主动脉关闭不全时,左心衰容量负荷过重,在心室扩大、肥厚,冠状动脉灌注减少,致心肌缺血,最终引起左心衰。
二、临床表现 4种心脏瓣膜病的临床表现特点。
详见表格2-2-2表2-2-2 4种心脏瓣膜病的临床特点疾病名称症状体征并发症二尖瓣狭窄呼吸困难(最早出现)、咯血、咳嗽“二尖瓣面容”、心尖区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心衰、心律失常、血栓栓塞二尖瓣关闭不全疲乏无力、心悸、胸闷心尖搏动左下移,第一心音减弱,心尖区闻及全收缩期高调吹风样杂音二尖瓣狭窄相同。
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作者:倪锦辉郭翠艳来源:《中外医疗》2013年第18期[摘要] 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
方法对该院收录的60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的治疗中给予多巴胺和呋塞米以及硝酸甘油合剂等药物进行治疗,观察其临床治疗疗效。
结果通过该研究分析,该组的60例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1.7%。
其中显效34例,比例为56.7%,有效21例,比例为35.0%,无效5例,比率为8.3%。
该研究中无一例患者发生并发症,治疗效果较好。
结论临床中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多巴胺和呋塞米以及硝酸甘油合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应用。
[关键词] 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 R5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3)06(c)-0071-02风湿性心脏病是临床中常见的一种疾病,多数的患者伴有心力衰竭的情况发生,而且该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严重的影响患者的身体健康。
临床上有资料显示,给予药物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的缓解患者心力衰竭的症状,从而提高其临床治疗有效率,并改善其生活质量[1]。
为探讨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方法与效果,因此,研究对该院2010年2月—2010年12月之间收录的60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的治疗中给予多巴胺和呋塞米以及硝酸甘油合剂等药物进行治疗,并且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该研究主要选取该院收录的60例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男30例,女30例,患者的年龄为27~80岁,平均年龄为(45.3±4.5)岁。
病程时间为1~10年,平均病程时间为(5.3±2.3)年。
伴高血压患者15例,伴糖尿病患者15例,伴心房颤动患者20例,伴腹水患者10例。
其心电图检查中见有:窦性心律和心房颤动及ST-T段改变,而且心功能的等级为3~4级。
临床执业医师-实践技能-病例分析(二)-心血管系统[问答题]1.慢性心力衰竭的治疗原则正确答案:<1>.病因治疗(1)去除基本病因。
(2)去除诱发因素。
(江南博哥)(3)改善生活方式。
<2>、减轻心脏负荷(1)休息,可适当应用镇静药物。
(2)控制钠盐摄入。
(3)重症心衰者应注意控制水分摄入。
<3>、药物治疗(1)利尿剂。
(2)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
(3)β受体阻滞剂。
(4)正性肌力药物:如洋地黄类药物。
(5)醛固酮拮抗剂:醛固酮在心室重塑中有重要作用,ACEI可抑制醛固酮分泌,醛固酮拮抗剂可阻断醛固酮作用,两者合用效果较好。
(6)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
(7)血管扩张剂。
[问答题]2.急性心力衰竭的诊断依据正确答案:(1)有心脏病基础。
(2)突然出现烦躁,极度气急。
(3)四肢湿冷。
(4)咳白色泡沫或粉红色泡沫痰。
(5)发绀,双肺满布湿啰音、哮鸣音,休克。
[问答题]3.急性心力衰竭的进一步检查正确答案:同慢性心力衰竭。
[问答题]4.二尖瓣关闭不全的病理生理正确答案:二尖瓣关闭不全的主要病理生理变化是收缩期左室血液反流至左房,造成收缩期左房压升高和心排血量降低。
收缩期左房压峰值达到30~40mmHg,高时可达70~80mmHg,舒张期压力突然降低,由于左房血容量增加,舒张末期常遗留5~10mmHg的跨瓣压差,平均左房压一般在15~20mmHg,少数病例左房压也可正常。
肺血管阻力的升高一般较二尖瓣狭窄为轻,可能与左房压升高是间断性的有关。
左房附壁血栓及体循环栓塞发生率也较低。
左心室功能可长时间维持在正常范围内,很少发生临床症状,左室舒张末压一般不超过12mmHg。
左室扩大及肥厚是其代偿性反应,一旦代偿失调,病变发展就会加快。
[问答题]5.主动脉瓣狭窄的治疗原则正确答案:(1)内科治疗①避免剧烈体力活动,定期随访。
②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③治疗心律失常、心绞痛及心力衰竭。
风湿性心脏病30例临床治疗分析
发表时间:2018-08-03T12:06:32.8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8年7期作者:孙东启于日新程洪梅[导读] 风湿性心脏病,系指风湿热所致的心肌炎留下的心瓣膜损害。
(黑龙江省大庆康复医院内科163453)
摘要:目的探讨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的临床治疗方法效果。
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临床给予美托洛尔治疗方法及效果进行分析。
结果30例患者经临床精心治疗,所有患者病情均得到有效的控制,总有效率为93.33%。
结论对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给予美托洛尔治疗,临床效果显著,改善心功能和左室射血分数明显,安全便捷。
关键词:风湿性心脏病;临床治疗;美托洛尔;临床疗效
风湿性心脏病,系指风湿热所致的心肌炎留下的心瓣膜损害。
由于瓣膜粘连和纤维化,形成瓣膜口的狭窄或关闭不全,或狭窄与关闭不全同时存在,逐步导致血流动力学改变。
以后,由于长期机械劳损和风湿性心肌损害,心脏功能代偿不全,终至心力衰竭[1]。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10月期间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临床治疗方法效果进行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收治的风湿性心脏病患者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年龄23~46岁,平均年龄32±
2.5岁。
病程3~16年,平均病程5.5±2.5年。
左室射血分数<40%。
单纯二尖瓣狭窄7例,二尖瓣半闭不全1例,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14例,主动脉瓣并二尖瓣病变8例。
临床表现:心悸气促24例,心前区疼痛6例,心脏杂音21例,心脏纤颤20例,心功能不全2例。
1.2 方法青霉素80万~160万单位/日,分2次肌内注射,疗程为10~14天。
以后用苄星青霉素(长效青霉素)120万单位/日,肌注,多数能控制咽喉部感染。
地塞米松5~10mg/d或氢化可的松200mg/d至病情改善后改口服激素治疗。
加用美托洛尔,口服,药物剂量控制在 6.25~25.0mg/d。
从6.25mg开始,每日2次,逐渐增量,随诊观察3个月。
1.3观察指标和疗效判定标准对治疗前后心功能分数,左室射血分数。
显效:患者用药治疗后,生命体征、临床症状显著改善,心功能改善2级;有效:患者用药治疗后,生命体征、临床症状有所好转,心功能改善1级;无效:生命体征、临床症状无改善、病情恶化[2]。
2 结果
心功能分数治疗前(2.59±0.64),治疗后(1.70±0.38);左室射血分数治疗前(33.93±6.71),治疗后(44.86±10.11)。
治疗前后均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效果显著。
临床疗效,显效24例(80.0%),有效4例(13.33%),无效2例(6.67%),总有效率93.33%。
3 讨论
风湿性心脏病(简称风心病)是引起二尖瓣狭窄的主要原因,虽然仅有50%的患者有急性风湿热病史。
随着年龄增长,病情逐渐加重,老年风心病患者的活动受限,生活质量不高。
一旦出现心力衰竭、肺部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则病情急剧恶化。
风心病的心脏瓣膜损害,累及二尖瓣最常见,各个瓣膜受累存在很大的差异,其原因有不同的解释。
与血流动力学有关的观点较多地为学者们接受:在每个心动周期中各个瓣膜承受的心内压力有所不同,承受压力愈大,则愈易受累。
就二尖瓣而言,当左室收缩时,心腔内压一般在120 mmHg左右,相当于正常人收缩期血压;而主动脉瓣承受的压力是在左室舒张期时主动脉的压力,一般为70~80 mmHg,相当于正常人的舒张期血压[3]。
余类推三尖瓣及肺动脉瓣所承受的压力相对为低,因而风湿病引起的心脏瓣膜的损害,与该瓣膜承受的压力大小有一定的关系。
风心病的主要病理改变是瓣膜的衰坏和钙化。
近年来内皮细胞与钙化的关系日益引起重视。
钙离子在瓣膜内皮细胞内外浓度的变化直接影响内皮细胞的活性或凋亡。
反之,内皮细胞尤其是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也会影响钙离子对其自身或组织损害。
防治支气管和肺部感染,避免过重的体力劳动,注意上呼吸道感染、拔牙等引起心内膜炎,防治心力衰竭。
左室并无压力负荷或容量负荷过重,因此没有任何特殊的内科治疗。
风湿性心脏病是由于风湿热侵犯心脏所引起的心脏瓣膜病。
从风湿热发展到风湿性心脏瓣膜病的时间,使用抗风湿药物原则上是用量要足、疗程要充分、激素应缓慢递减而停药。
洋地黄类强心药,无益于单纯MS伴窦性心律的患者,但可以用于快速心室率的房颤治疗。
控制心室率效果不好时,可加用小剂量的β受体阻滞药[4]。
血管扩张药和洋地黄类强心药可以增加左室衰竭后的前向心排血量,减少反流,有助于稳定急性或重症MR患者病情。
只能是暂时性的缓解,不能改善患者的预后和自然病程。
应注意保暖,避免受寒及潮湿。
如有心脏受累应卧床休息,避免体力活动及精神刺激。
待体温、血沉正常,心动过速控制或其他明显的心电图变化改善后继续卧床休息3~4周,然后逐步恢复活动。
本研究3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经治疗后心功能分数、左室射血分数均得到一定程度改善,总有效率93.33%,常规的治疗风湿性心脏病药物无法改善患者预后,扩充血管、降压的功效,并可有效缓解心脏负荷,促进心脏收缩,避免心室重塑;降低心率作用,对心室舒张期进行延长,从而更进一步改善心室充盈。
控制和预防上呼吸道链球菌感染,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本病的预后决定于初次发病后有无复发。
复发次数愈多,瓣膜病变的机会愈高,受累的程度愈重。
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有效降低患者死亡率,美托洛尔用药病情相对稳定后,用药剂量由少逐步增多,经长时间持续用药改善预后。
参考文献
[1]陈飞.美托洛尔治疗风湿性心脏病30例疗效观察[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12):2815-2815.
[2]黄开敏.风湿性心脏病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分析[J].医学美学美容旬刊,2015(1):200-200.
[3]于华.美托洛尔治疗慢性心力衰竭50例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09,14(9):30-30.
[4]徐学勤.老年风湿性心脏病86例临床资料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08,14(5):445-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