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热能开发综合利用与节能减排
- 格式:ppt
- 大小:2.75 MB
- 文档页数:15
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与前景分析1. 引言1.1 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重要性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远影响。
在当前全球能源环境日益紧张、气候变化问题日益突出的情况下,加大地热能的开发利用力度,推动地热能技术的创新与完善,将为我国节能减排、建设低碳环保的社会做出重要贡献。
【字数:221】1.2 地热能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在发达国家如冰岛、美国等,地热能开发利用已经较为成熟,形成了一定规模的地热发电和地热供热系统。
这些地区通过地热能源的利用,实现了对传统化石燃料的替代,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达到了环保和节能的目的。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地热能开发利用仍面临着一些挑战和困难。
由于地热能资源分布不均匀,开发利用难度较大;缺乏相关技术和资金支持也是制约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因素之一。
地热能开发利用的现状是多样化的,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而发展中国家仍需要进一步努力。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政策的支持,地热能开发利用的前景将更加广阔,有望成为一种重要的清洁能源。
1.3 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展望地热能资源丰富,具有分布广泛、规模巨大的优势。
全球范围内,地热资源分布广泛,几乎遍布各大洲,包括热液资源、干热岩资源等多种类型。
热液资源蕴藏量巨大,有利于规模化开发利用,为地热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成本的降低,地热能开发利用前景更加广阔。
随着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的不断创新,地热发电效率不断提高,成本不断下降,同时地热能在城市供暖、工业生产等领域的应用也将更加广泛。
未来,地热能产业将迎来更加繁荣的发展前景,为全球能源结构调整和环保战略实施提供重要支持。
2. 正文2.1 地热能的来源和特点地热能是一种利用地壳内部地热能量的可再生能源。
其主要来源于地球内部的热核聚变反应、地热循环和地质作用。
地热能具有稳定性、持续性和高效性的特点,不受气候影响,可以实现全天候、全季节的能源供应。
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技术路线主要包括地热资源勘查、地热井建设、地热循环系统建设和地热能利用设备安装。
全国地热能利用政策全国地热能利用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既是国家能源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也是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实现节能减排、促进地方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为了促进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力图在政策引导下推进地热能的合理利用,为保障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同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
首先,全国地热能利用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推进地热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依靠地热能技术提升我国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同时,政策还涵盖了国家的节能减排,保障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的文化属性,注重地方的可持续发展和民生福祉。
其次,全国地热能利用政策实施的方式多种多样,包括了财政资金支持、税收优惠、土地使用等多种政策手段。
在财政资金支持方面,政府将通过设立地热能产业发展基金、提供财政补贴等方式,鼓励企业开发地热资源,解决开发过程中的资金难题。
在税收优惠方面,政府将制定出台一系列税收优惠政策,降低企业的成本,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地热能利用。
此外,政府还将通过制定土地使用政策,为企业提供规范的土地使用条件,保障企业的正常开发和生产。
最后,全国地热能利用政策的实施将极大地推动地热能行业的发展,在推进我国能源产业的升级和转型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政策的推动将不仅有利于保障我国能源安全、促进经济发展,还能有效推进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
综上所述,全国地热能利用政策的实施将推动我国能源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地方经济的良性循环,为保障能源安全和环境保护,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赢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
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方应该共同合作,高度重视和积极响应政策,推动全国地热能行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土资源部(已撤销),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财政部,建设部(已撤销),国家能源局•【公布日期】2013.01.10•【文号】国能新能[2013]48号•【施行日期】2013.01.1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能源及能源工业综合规定正文国家能源局、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关于促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国能新能〔2013〕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发展改革委(能源局)、财政厅(局)、国土资源厅(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委),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财政局、国土资源局、建设局,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中石油集团公司、中石化集团公司、中海油集团公司、国电集团公司、神华集团公司,国家地热能源开发利用研究及应用技术推广中心,国家可再生能源中心、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地热能是清洁环保的新型可再生能源,资源储量大、分布广,发展前景广阔,市场潜力巨大。
积极开发利用地热能对缓解我国能源资源压力、实现非化石能源目标、推进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为促进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现提出以下意见: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一)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调整能源结构、增加可再生能源供应、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推进地热能技术进步,积极培育地热能开发利用市场,按照技术先进、环境友好、经济可行的总体要求,全面促进地热能资源的合理有效利用。
(二)基本原则政府引导,市场推动。
编制全国和地区地热能开发利用规划,明确地热能开发利用布局,培育持续稳定的地热能利用市场,建立有利于地热能发展的政策框架,引导地热能利用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
PAGE 77地热能是一种绿色低碳、可循环利用的可再生能源,具有储量大、分布广、清洁环保、稳定可靠等特点。
我国地热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
开发利用地热能不仅对调整能源结构、节能减排、改善环境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培育新兴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增加就业均具有显著的拉动效应。
地热能通常分为浅层地热能、水热型地热能、干热岩型地热能。
资源情况浅层地热能。
中国地热能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大陆336个主要城市浅层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7亿吨标准煤,可实现供暖(制冷)建筑面积320亿平方米,其中黄淮海平原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最适宜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
水热型地热资源。
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总量折合标准煤1.25万亿t,中国大陆水热型地热能年可采资源量折合18.65 亿吨标准煤(回灌情景下)。
我国水热型地热资源以中低温为主,高温为辅。
受构造、岩浆活动、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的控制,水热型地热资源分布有明显的规律性和地带性,依据构造成因可分为沉积盆地型和隆起山地型地热资源。
隆起山地型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胶东、辽东半岛等山地丘陵地区。
隆起山地型高温地热资源主要分布在我国台湾和藏南、滇西、川西等地区。
由于我国地处环太平洋板块地热带的西太平洋岛弧型板缘地热带以及地中海-喜马拉雅陆-陆碰撞型板缘地热带的交汇部位,受构造活动的控制,该区域孕育有大量的水热活动,是我国最主要的高温温泉密集带。
西南地区水热型地热资源年可采量折合标准煤1530万t,高温地热资源发电潜力712万kW。
干热岩资源。
干热岩在地球内部普遍存在,但有开发潜力的干热岩资源分布在新火山活动区、地壳较薄地区等板块或构造体边缘。
我国陆区地下3~10km 范围内干热岩资源量折合标准煤856万亿t。
根据国际干热岩标准,以其2%作为可开采资源量计,约为2015年全国能源总消耗量的4000倍。
鉴于干热岩型地热能勘查开发难度和技术发展趋势,埋深在5500米以浅的干热岩型地热能将是未来15~30年中国地热能勘查开发研究的重点领域。
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地热能,是指地下的热能资源。
它可以通过开发与利用,为人们提供清洁、可再生的能源。
本文将探讨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地热能的开发地热能的开发,主要有两种方式:直接利用和间接利用。
1. 直接利用直接利用地热能主要指利用地下热水和蒸汽来供暖、发电等。
在地热区域,可以通过钻井等方式将地下的热水或蒸汽抽出来进行利用。
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可以提供稳定的温度,节约能源。
而利用地热能发电,则可以代替传统的燃煤或核能发电方式,减少环境污染。
2. 间接利用间接利用地热能主要指利用地热泵技术。
地热泵技术通过利用地下的恒温环境,实现对室内空调和供暖系统的能源供给。
地热泵采用地下热储层的热量与大气间温差的换热作用,能有效地调节室内温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二、地热能的利用地热能的利用范围广泛,包括住宅供暖、温室农业、温泉疗养等。
1. 住宅供暖地热能可以成为替代传统燃煤供暖的绿色能源。
通过利用地下的热水或蒸汽,可以为住宅提供稳定的供暖温度,减少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
2. 温室农业地热能在农业温室中的利用,可以提供恒定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为农作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环境。
通过地热能的供应,农业生产可以实现节能减排,提高产量和质量。
3. 温泉疗养地热能在温泉疗养中的利用,可以为人们提供养生休闲的场所。
地热能使温泉水保持常温或适宜温度,提供了人们放松身心的机会。
三、地热能利用的建议为了更好地开发与利用地热能,以下建议值得考虑:1. 加大技术研发力度需要加大对地热能开发利用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力度,提高地热能的开发效率和利用效果。
同时,鼓励相关科研机构与企业合作,加强技术创新。
2. 完善政策支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和个人在地热能开发与利用领域的投资。
此外,还可以建立健全的监管机制,确保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符合环境友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
3. 加强宣传与推广需要加强对地热能开发与利用的宣传与推广工作,提高公众对地热能的认识和了解。
地热能的利用与开发前景地热能作为一种潜力巨大的可再生能源,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研究。
地热能的利用不仅可以为人类提供大量的热能,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降低对环境的污染。
本文将从地热能的特点、利用方式以及开发前景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地热能的特点地热能是指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
地壳中存储着大量的地热能,其来源主要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核反应和地壳变热引起的热流。
地热能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广泛分布:地热能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几乎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
尤其是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冰岛、新西兰等,具有很大的开发潜力。
2.持久稳定:地热能资源的稳定性非常高,与太阳能和风能相比更为可靠。
无论是地面温度的变化还是气候变化,地热能都能够保持相对恒定的温度。
3.可再生性: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能源,不会因为长期开发而消耗殆尽。
地球内部的热能资源具有无限供应的潜力。
4.环境友好:地热能的开发和利用过程中不会产生排放物,几乎不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
相比化石燃料的使用,地热能对环境的污染更少。
二、地热能的利用方式地热能的利用方式主要有地热供暖、地热发电和地热循环利用等。
具体如下:1.地热供暖:地热能可以通过地源热泵或地热井进行供暖。
地源热泵利用地下的稳定温度将地热能转化为室内供暖和热水使用。
地热井则是通过在地下开凿井口,将地下的热能输送至地面,供暖用途。
2.地热发电:地热能可以直接用于发电。
地热发电主要有干蒸汽发电站和闪蒸汽发电站两种形式。
干蒸汽发电站利用地热水产生高温蒸汽,驱动蒸汽涡轮发电机发电。
闪蒸汽发电站则利用地下高温热水的闪蒸过程产生蒸汽,通过蒸汽涡轮发电机转化为电能。
3.地热循环利用:地热能的循环利用是指将地热能的余热转化为热水、热风等热能形式,用于供应农业温室、鱼类养殖等行业,实现资源的综合利用。
三、地热能的开发前景地热能的开发前景广阔,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以下是地热能开发前景的几个方面:1.环境保护: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转向使用可再生能源。
地热能在城市供热中的节能效果与环境效益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已经在城市供热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它的使用不仅可以带来丰富的热能资源,还可以有效地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对于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重点探讨地热能在城市供热中的节能效果与环境效益。
一、地热能与传统能源的对比传统的城市供热方式主要依赖化石燃料,如煤炭、天然气等。
而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其源头取自地下热能,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排放,具有显著的环保优势。
同时,地热能可供应稳定的热能,不受季节和气候的限制,相较于传统能源在供热效果上更为稳定可靠。
二、地热供暖的节能效果1. 热能损失降低:传统供热方式中,热能会在输送过程中损失一定比例。
而地热能的供暖系统可以直接将热能输送到用户处,减少了输送过程中的能量损失,大大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
2. 高效利用热能:地热供暖系统采用热泵技术,可以将少量的热能通过循环加热来满足整个供暖系统的需求。
相较于传统供暖系统,地热能的利用效率更高,有效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3. 智能控制节能:地热供暖系统可以实现智能控制,通过温控装置来调整供暖温度,使之适应不同季节和用户需求。
同时,智能控制系统也可以对供暖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测和管理,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三、地热供暖的环境效益1.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地热能供暖不需要燃烧化石燃料,因此不会产生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
减少了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有助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问题。
2. 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地热能供暖系统不会产生燃烧废气和烟尘等污染物,有效减少了大气污染物的排放。
这对于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和保护居民的健康至关重要。
3. 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能源,其源头取自地下热能,不会消耗其他自然资源。
地热能的使用有助于推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并减少了对其他能源的需求,对于环境保护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综上所述,地热能在城市供热中具有显著的节能效果和环境效益。
地热资源开发利用存在问题及对策措施摘要:为减少空气污染、缓解资源紧缺,中国大力推广包括地热在内的清洁能源应用,地热能是绿色、清洁、环保的可再生能源,可用于制冷、供热及发电等领域,有效替代化石能源,优化能源结构,保护自然环境。
关键词: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研究1、我国地热资源概述地热是指地球内部所蕴藏的热能,它来源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元素衰变时发出的热量。
地热资源是在当前技术经济条件和地质条件下,能够从地壳内科学、合理地开发出来的岩石热能量、地热流体热能量及其伴生的有用组分,它与太阳能、风能、生物能、海洋能等统称为新能源,将太阳能、风能、潮汐能与地热能加以比较,地热能是新能源中最为现实的能源。
地热资源按赋存形式可分种类型:一是热水型,即地球浅处(地下100~4500m)所见到的热水或水蒸汽;二是地压地热能,即在某些大型沉积盆地深处(3~6km)存在着高温、高压流体,其中含有大量甲烷气体;三是干热岩地热能,由于特殊地质构造条件造成高温但少水甚至无水的干热岩体;四是岩浆热能,即储存在高温(700—1200℃)熔融岩浆体中的巨大热能;根据地热水的温度地热能可分为高温型(>150℃)、中温型(90~150℃)和低温型(<90℃)三大类,高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发电,中、低温地热资源主要用于地热直接利用。
2、中外地热能利用现状2.1国外地热能利用现状2.1.1地热直接利用全球地热资源主要以地热水的形式存在。
直接利用成为主要开发方式,如地源热泵,供热、采暖,洗浴、医疗,种植等。
全球78个国家直接利用的地热能是地热发电的5倍,其设备总容量约4.8×104MW,年利用热能约1×105GW•h。
2.1.2地热发电地热发电已有近百年历史,地热发电能可靠、安全、可持续性运行。
1913年,第一座装机容量0.25MW的电站在意大利建成并运行。
目前,全球地热发电装机容量已达1×104MW,年发电利用6.7×104GW•h,平均利用系数为72%。
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过程。
在能源领域,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是一种具有潜力的新能源利用方式,可以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减少对传统能源的依赖。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详细介绍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
一、实施背景随着环境污染和能源紧缺问题的日益突出,传统能源供暖、制冷方式的不可持续性日益凸显。
而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绿色、清洁的能源,具有丰富的资源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因此,推广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成为了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举措。
二、工作原理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利用地下浅层地热能资源进行能源供应。
其工作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 地热能采集:通过在地下埋设地源热泵或地热井,将地热能转化为热能或冷能。
2. 能源转换:采集到的地热能通过地源热泵进行能源转换,将热能供应到建筑物中,或将冷能供应到制冷设备中。
3. 能源利用:利用供暖设备或制冷设备将热能或冷能传递给建筑物内部,实现室内温度的调节。
4. 能源回收:在能源利用过程中,通过回收废热或废冷,进行能源再利用,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实施计划步骤1. 资源调查:对目标区域的地热能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可供开发的地热能资源量和分布。
2. 设计规划:根据目标区域的能源需求和地热能资源情况,制定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的设计规划。
3. 建设设施:根据设计规划,进行地源热泵或地热井的建设,以及供暖设备、制冷设备的安装。
4. 运行管理:建成后对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设施进行运行管理和维护,确保设施的正常运行和效果的实现。
四、适用范围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适用于各类建筑物,包括住宅、商业建筑、工业厂房等。
对于那些地下水资源丰富、地热能资源开发潜力大的地区,尤其适合推广应用。
五、创新要点1. 地热能利用技术:采用先进的地源热泵技术,提高能源转换效率。
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3.10.06•【字号】鲁政字〔2023〕173号•【施行日期】2023.10.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自然资源其他规定正文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鲁政字〔2023〕173号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优化调整能源结构,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结合山东省实际,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双碳”战略目标为牵引,持续深化能源革命,围绕加大清洁能源供给,加快地热能开发利用,着力深化勘查评价、创新开发模式、完善制度体系,全面提升地热能开发规模和利用水平,为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二)基本原则。
生态优先、节约集约。
始终坚持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依法规范勘探开发行为,结合地下水超采情况,科学划定地热资源适宜开发区域,推行节水环保型地热能利用技术,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统一。
因地制宜、分类推进。
统筹考虑不同区域地热资源禀赋、用能需求和资源环境容量,科学选择地热能开发利用方式,加强示范引领和技术支撑,最大限度发挥地热资源效益。
政府引导、市场主导。
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作用,强化宏观指导,加强政策供给,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规则,营造良好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各类企业市场主体作用,积极参与地热能开发建设。
产业带动、协同发展。
以地热能规模化开发为契机,按照“建链、强链、补链、延链”思路,加快地热能配套产业融合聚集发展,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力。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提出一个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
一、实施背景当前,全球面临能源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传统能源消耗模式已经难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
而地热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清洁的能源,具有巨大的潜力和优势。
因此,开发和利用地热能成为实现产业结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工作原理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主要利用地热能源进行供暖、制冷和综合利用。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供暖:通过地热能源进行采暖,利用地下深层热水或蒸汽进行热交换,将热能传递到供暖系统中,实现建筑物的供暖需求。
2. 制冷:利用地热能源进行制冷,通过地下深层冷水或蒸汽进行热交换,将热能传递到制冷系统中,实现建筑物的制冷需求。
3. 综合利用:将地热能源与其他能源进行综合利用,如与太阳能、风能等进行联合供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前期调研:对地热能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确定可开发利用的地热能资源。
2. 技术选型:根据地热能资源的特点和供需情况,选择适合的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技术。
3. 设计规划:制定供暖、制冷和综合利用系统的设计方案,包括地热井、热交换器、供热管道等设施的布局和参数设计。
4. 建设实施:按照设计方案进行设施建设和设备安装,确保系统正常运行。
5. 运营管理:建立运营管理机制,对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系统进行监测和维护,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
四、适用范围中深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适用于地热资源丰富的地区,如地热水、蒸汽等资源较为充足的地下深层地区。
五、创新要点1. 地热能与其他能源的综合利用:将地热能与太阳能、风能等进行联合供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2. 高效热交换技术:采用先进的热交换器技术,提高热能传递效率,降低能源消耗。
3. 智能化控制系统:引入智能化控制系统,实现对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系统的自动化控制和优化运行。
冀东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1.引言1.1 概述冀东地区拥有丰富的地热资源,是我国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重要区域之一。
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研究和探索冀东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对冀东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从而为冀东地区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首先,我们将对冀东地热资源的概况进行综合介绍,包括地热资源的分布情况、储量情况以及地热水温度等参数。
通过了解冀东地热资源的可利用性和潜力,可以为后续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提供基础数据。
其次,我们将详细探讨冀东地热能开发利用的模式及其优势。
冀东地区拥有多种地热利用方式,如地热供暖、地热发电、温泉旅游等。
我们将对这些不同的利用模式进行比较和分析,探讨它们各自的优势和适用条件。
同时,还将探讨冀东地热能开发利用所面临的挑战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最后,我们将总结冀东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的优势,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未来,冀东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将以节能减排、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发展等多方面效益为导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通过本文的研究和探讨,我们希望能够为冀东地区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该地区能源结构的优化和转型升级。
同时,也为其他地区的地热能开发利用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我国地热能产业的健康发展。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编写:文章结构部分旨在介绍整篇文章的章节安排和内容概要,帮助读者快速了解文章的脉络和重点。
本文将按照以下结构组织内容: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主要分为三小节。
首先是概述,简要介绍冀东地热能开发利用模式的背景和意义。
其次是文章结构,说明文章的章节安排及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最后是目的,明确本篇文章的写作目标和意图。
第二部分为正文部分,主要分为两个小节。
国土资源部关于大力推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249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厅(国土环境资源厅、国土资源局、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中国地质调查局:浅层地热能是一种可再生的新型环保能源,也是一种特殊矿产资源,利用前景广阔。
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对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改善我国现有能源结构、促进国家节能减排战略目标的实现具有非常重要意义。
为使浅层地热能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进一步促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有关工作通知如下:一、总体要求坚持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贯彻《矿产资源法》和《可再生能源法》,进一步推动节能减排工作。
按照“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要求,摸清浅层地热能资源,编制开发利用规划,科学利用浅层地热能,统筹当地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加强组织领导,抓好技术培训,制定优惠政策,实行规范管理,促进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工作健康发展。
二、工作部署1.调查评价,查清浅层地热能资源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在2010年年底前,组织完成本行政区域内的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
调查评价的对象原则上为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上报的适宜开发利用浅层地热能的城市(镇),根据具体情况可作适当调整。
调查评价的范围为城市的城区和远景规划建设区。
调查评价内容主要是查明浅层地热能分布特点、赋存条件和地层热物性参数等,估算可利用资源量。
调查评价工作按照我部行业标准《浅层地热能勘查评价规范》进行。
各省(区、市)国土资源厅(局)应编制详细的本行政区浅层地热能调查评价工作方案,并于2009年3月底前报部备案。
2.编制规划,保障浅层地热能持续利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有关单位,在调查评价的基础上,结合当地经济发展、城市建设、矿产资源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根据当地行政区域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长期目标,于2011年6月底前,编制完成各城市(镇)浅层地热能开发利用专项规划。
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产业结构改革是指通过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经济结构的升级和转型。
本文将从产业结构改革的角度,探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
一、实施背景: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环境污染问题的日益严重,传统的能源供暖方式已经无法满足人民群众对舒适、环保的需求。
而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推动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的实施,是当前产业结构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工作原理: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主要基于地热能的特点,通过利用地下浅层地温的稳定性,将地下的热能转化为供暖和制冷的能源。
具体工作原理如下:1. 采集地热能:通过地下浅层地温采集系统,将地下的热能采集到地热换热器中。
2. 转化为热能:地热换热器中的工质通过与地下地温交换热量,将地下的热能转化为热能。
3. 供暖和制冷:将转化后的热能通过供暖和制冷系统,为建筑物提供相应的供暖和制冷服务。
三、实施计划步骤:1. 前期调研:对目标区域的地下地温、地质条件进行调研,确定适宜的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
2. 设计规划:根据目标区域的建筑物布局、能源需求等因素,设计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的系统。
3. 建设施工:按照设计规划,进行地热能采集系统、地热换热器、供暖和制冷系统等设备的建设施工。
4. 调试运行:对建设完成的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系统进行调试运行,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
5. 监测评估:对实施后的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系统进行监测评估,分析系统的效果和经济效益。
四、适用范围: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适用于以下范围:1. 城市建筑物:包括住宅、办公楼、商业综合体等,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和密集建筑群。
2. 工业区域:包括工厂、仓库等,可以利用地热能进行供暖和制冷。
五、创新要点:浅层地热能供暖、制冷及综合利用方案的创新要点如下:1. 地热能的综合利用:将地热能不仅仅用于供暖,还可以用于制冷,提高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