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2.2 参照完整性
- 格式:pdf
- 大小:705.91 KB
- 文档页数:9
access实验报告样板access实验报告样板实验项目一:数据库和表的操作一、实验目的:1.熟悉Access20xx系统集成环境,掌握系统菜单和工具栏的操作方法及功能:2.数据库操作3.表操作二、实验内容:1.Access20xx的启动、菜单栏、工作环境、退出与自定义工具栏;2.数据库的创建、打开和关闭;3.表的定义、记录的操作以及创建表间关联三、实验步骤:1.1启动:单击“开始/程序”项,在程序菜单中选择“Micr osoftO fficeAccess20xx”就可以进入Acess20xx的系统主界面窗口。
由此可以看到Access20xx用户界面由标题栏、菜单栏、工具栏、工作区和状态栏组成;如下图1.2退出:方法一:在Acess20xx系统主界面中,打开“文件”菜单,选择“推出”命令或按X字母键。
方法二:单击右上角的关闭按钮;方法三:按Ctrl+Alt+Del组合键,打开“Windows任务管理器”窗口,选取“应用进程”,单击“结束任务”按钮1.3自定义工具栏操作:视图→工具栏→自定义→新建(我自主命名)→在“自定义”窗口中选择“命令”选项→在”类别“列表框中选择类别→在”命令“列表框中选择操作按钮→拖到新建的工具栏中→在“自定义”选择→属性→工具栏属性框进行(选择工具栏名称)→设置→关闭如下图(1)图(一)2.1创建数据库操作:启动Access→新建(激活“新建文件面板”)→空数据库→命名(存储路径)→创建如图:22.2数据库的打开与关闭打开操作:文件→打开→选择数据名(英才学校数据库)→单击“打开”按钮右侧的向下箭头,选择打开方式关闭操作:文件→关闭;单击”数据库”右上角的关闭按扭;按Ctrl+F43.1表的定义操作:“数据库”(英才学校数据库)窗口→选择“表”→新建→设计视图→确定(逐一定义每个字段名、类型、宽度)→单击“关闭”按钮,保存如图: 3.2表属性的设置操作:“数据库”窗口→选择要修改的表→单击“设计”,打开“表”设置窗口,更改字段、设置字段格式、输入掩码、有效规则等如图:3.3使用表操作:“数据库”窗口→选择要操作的表→单击“打开”,打开“表”浏览窗口,在“编辑”菜单下进行替换操作,在“记录”菜单下进行筛选操作如图: 3.4建立表间关联操作:先为表建立索引→然后为一的一方建立主索引→打开“工具”菜单下“关系”命令→在“显示表”对括框中添加表→将一个表中的相关字段拖到另一个表中相关字段的位置上,设置参照关系,所建立关系如图下:四、实验总结通过这次实验,也通过对比Word20xx,Access20xx应该是对我们管理专业是有极大好处的,通过了几次的上机实验,本人基本熟悉Access20xx的部分工作环境,会数据库的创建、打开与关闭;能进行表的创建、修改、属性设置、索引等基本操作;加深对数据库、表间联系等概念知识的理解。
第二章数据库的完整性控制数据完整性(Data Integrity)是指数据的精确性(accuracy)和可靠性(reliability),它是防止数据库中存在不符合语义规定的数据和防止因错误的信息的输入造成无效操作或错误信息而提出的,保证在一个应用程序更新数据的过程中数据的语义正确性。
数据完整性主要分为三类:实体完整性(Entity Integrity),参照完整性(Referential Integrity)以及用户定义的完整性(User-defined Integrity),其中用户定义的完整性主要包括域完整性(Domain Integrity)和其他自定义完整性。
为维护数据库德完整性,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必须提供一种机制来检查数据库中的数据,看其是否满足语义规定的条件。
这些加在数据库数据上的语义约束条件称为数据库完整性规则,它们作为模式的一部分存入数据库中。
完整性控制是指对数据库进行更新操作,要遵守完整性规则,才能保证数据的语义正确性,防止数据库中存在不符合语义的数据。
目的是在合法用户访问数据库的过程中,保证数据的正确性和准确性。
完整性检查机制是指在DBMS中检查数据是否满足完整性条件的机制。
由DBMS在执行更新动作时,检查是否满足预定的完整性约束条件,来进行控制。
广义的完整性控制包括故障恢复、并发控制。
而一般所指的完整性控制是指基于数据库的完整性约束规则,如:实体完整性、引用完整性等。
SQL中两种主要的数据完整性控制机制是指完整性约束规则的定义和检查以及触发器(Trigger)机制。
完整性控制机制应具有三个功能:(1)定义功能,即提供定义完整性约束条件的机制;(2)检查功能,即检查用户发出的操作请求书否违反了约束条件;(3)如果发现用户操作请求使数据违背了完整性约束条件,则采取一定的动作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完整性控制机制的工作原理基本上分为两类,一种是定义完整性时就立刻进行检查的,例如实体完整性的定义;另外一种是定义完整性之后进行检查的,例如参照完整性的定义。
大理学院数学与计算机学院《数据库系统设计》课程设计报告班级:2012级计算机科学与技术1班学号:201211514姓名:刘秀珍系统名称:学生选课系统总分:实验报告内容及撰写要求:一、需求分析程序的主要功能描述,可以用文字、框图、用例等方式。
参考《数据库系统设计任务书》附录中的内容来进行设计报告的撰写。
主要应当包含分析的过程及分析后得到的数据流图和数据字典。
二、数据库设计2.1 数据库概念设计实体关系模型设计,创建分ER图和总体ER图,并描述总体E-R图合并时的问题解决。
2.2数据库的逻辑设计根据概念设计结果,创建数据库的逻辑模型,建立在具体DBMS下(SQL SERVER 2005)的表结构,并根据规范化理论对表结构进行优化调整。
同时,根据应用需求,创建数据库系统所需的外模式(视图)、模式和内模式(索引)等,此外,应当根据需求,建立数据完整性约束(实体完整性,参照完整性和用户自定义完整性)。
三、系统实现3.1 数据库访问1)数据访问类及实现代码2)SQL语句3.2 业务逻辑层类及代码描述业务流程、数据处理功能的模块代码3.3表示层的实现可以用界面截图及其实现类及核心代码描述四、总结一、需求分析1.1背景全校性选修课开设的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培养复合型高级人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加强,学分制的实施,选修课在一个学生的培养计划中占的比重将越来越大。
网上选课系统的出现使同学们能够更加自主、便捷、准确的进行选课。
但是,由于一般高校中的学生都比较多,因此带来了诸多如信息管理等问题,鉴于需要将学生信息、选课信息等信息数字化以便于管理维护,我们便想到了利用数据库能够比较良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由此下面我将设计出一个学生选课系统以供参考。
1.2系统设计要求:设计出一个学生选课数据库系统的简要要求如下:1)设计要求①建立相应的数据库及相关的表、属性、约束、规则、默认等;②输入相应的记录(每个表不少于20条记录);③编写进行数据管理的存储过程。
实验8:表数据的计算统计1.实验目的:掌握按条件统计记录数掌握按条件求和掌握按条件求平均值掌握按条件分类汇总掌握通过函数进行计算的方法。
2.实验内容:(1) 利用命令统计表学生.dbf中物理系的女生人数。
(2) 利用命令统计学生成绩表中成绩的和。
(3) 利用命令统计学生成绩.dbf中所有学生的平均成绩。
(4) 利用命令对学生成绩.dbf中所有学生,计算每个学生的总成绩,并将结果存入tabel1.dbf。
(5) 利用命令求学生成绩表中课程编号为“C106”的人数、最高成绩、最低成绩、平均成绩,并将结果存入相应变量中,然后显示变量的值。
实验9:多表操作1.实验目的:掌握在不同工作区打开不同的表文件并显示的方法。
掌握利用命令建立表间临时关联掌握使用数据库工作期,建立表间临时关联掌握实现表间的物理连接掌握实现表间的数据更新的方法。
2.实验内容:(1) 分别利用命令和数据工作期两种方法,分别在1,2,3号工作区打开表文件:学生.dbf,课程.dbf,学生成绩.dbf。
并在1号工作区显示课程.dbf的课程名称字段,在2号工作区显示学生成绩.dbf中的课程编号和成绩字段。
○1使用命令○2使用数据工作期(2) 根据表文件学生.dbf、课程.dbf、学生成绩.dbf,使用命令序列建立关联,显示每个学生的选课情况及成绩。
要求显示该学生的学号、姓名、课程编号、课程名称、成绩。
(3) 根据表文件学生.dbf、课程.dbf、学生成绩.dbf,使用数据工作期实现查询选修了大学英语的学生情况。
要求显示该课程的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学生的学号、姓名、成绩。
(4) 查询各个院系开设课程的学生选课情况及成绩,并存入一个新的表文件kaike.dbf。
要求显示开课院系、学生学号、课程名称、成绩。
(5) 按下面的表建立学生年龄.dbf,而年龄字段要求利用学生表中的出生日期字段的值每年更新一次,写出相应的命令。
实验10:数据库的创建与管理1.实验目的:熟练掌握创建数据库的方法。
数据库设计实验报告学院: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班级:姓名:学号:实验一实验1.1 数据定义一、实验目的熟悉SQL的数据定义语言,能够熟练的使用SOL语句来创建和更改基本表,创建和取消索引。
二、实验内容本实验的主要内容包括:使用CREATE语句创建基本表。
更改基本表的定义,增加列,删除列,修改列的数据类型。
创建表的升降序索引、取消表、表的索引或表的约束。
三、习题(1)AGENTS(AID,ANAME,ITY,PERCEN).数据库表PRODUCTS(PID,PNAME)。
其中,CID,AID,PID分别是各表的主键,具有唯一性约束。
创建CUSTOMERS表:CREATE TABLE CUSTOMERS(CID INT NOT NULL,CNAME CHAR(8),CITY CHAR(8),DISCNT CHAR(8),PRIMARY KEY(CID))创建AGENTS表:CREATE TABLE AGENTS(AID INT NOT NULL,ANAME CHAR(8),CITY CHAR(8),PERCEN CHAR(8),PRIMARY KEY(AID))创建PRODUCTS表:CREATE TABLE PRODUCTS(PID INT NOT NULL,ANAME CHAR(8),PRIMARY KEY(PID))(2).创建数据库表ORDERS(ORDNA,MANTH,CID,AID,PID,QTY,DOLLARS).其中,ORDNA是主键,具有唯一性约束。
CID,AID,PID分别是外键引用自表CUSTOMERS,AGENTS,PRODUCTS.CREATE TABLE ORDERS(ORDNA INT NOT NULL,MONTH INT,CID INT,AID INT,PID INT,QTY CHAR(8),DOLLARS CHAR(8),PRIMARY KEY(ORDNA),FOREIGN KEY(CID)REFERENCES CUSTOMERS,FOREIGN KEY(AID)REFERENCES AGENTS,FOREIGN KEY(PID)REFERENCES PRODUCTS)(3).增加数据库表PRODUCTS三个属性列:CITY,QUANTITY,PRICE.ALTER TABLE PRODUCTS ADD CITY CHAR(8)ALTER TABLE PRODUCTS ADD QUANTITY CHAR(8)ALTER TABLE PRODUCTS ADD PRICE CHAR(8)(4).为以上四个表建立各自的按组建增序排列的索引CREATE INDEX XCNO ON CUSTOMERS(CID)CREATE INDEX XCNO ON AGENTS(AID)CREATE INDEX XCNO ON PRODUCTS(PID)CREATE INDEX XCNO ON ORDERS(ORDNA)(5) 取消(4)建立的四个索引DROP INDEX AGENTS.XCNODROP INDEX CUSTOMERS.XCNODROP INDEX PRODUCTS.XCNODROP INDEX ORDERS.XCNO实验1.2 数据查询一、实验目的:熟悉SQL语句的数据查询语言,能够使用SQL语句对数据库进行单表查询、链接查询、嵌套查询和统计查询。
数据库实验报告华北电⼒⼤学课程设计报告(2014--2015年度第2学期)名称: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题⽬:图书管理信息系统院系:计算机系班级:计科1203学号:学⽣姓名:指导教师:熊海军设计周数: 1成绩:⽇期:2015年6⽉25⽇《数据库原理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任务书⼀、⽬的与要求1.本实验是为计算机各专业的学⽣在学习数据库原理后,为培养更好的解决问题和实际动⼿能⼒⽽设置的实践环节。
通过这个环节,使学⽣具备应⽤数据库原理对数据库系统进⾏设计的能⼒。
为后继课程和毕业设计打下良好基础。
2.通过该实验,培养学⽣在建⽴数据库系统过程中使⽤关系数据理论的能⼒。
3.通过对⼀个数据库系统的设计,培养学⽣对数据库需求分析、数据库⽅案设计、系统编码、界⾯设计和软件调试等各⽅⾯的能⼒。
是⼀门考查学⽣数据库原理、⾯向对象设计⽅法、软件⼯程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等课程的综合实验。
⼆、主要内容针对⼀个具有实际应⽤场景的中⼩型系统(见题⽬附录)进⾏数据库设计,重点分析系统涉及的实体、实体之间的联系,实现增加、删除、更新、查询数据记录等基本操作。
⼤致分为如下步骤:1. 理解系统的数据库需求,分析实体及实体间联系,画出E-R图:1.分析确定实体的属性和码,完成对该实体的实体完整性、⽤户⾃定义完整性的定义。
2.设计实体之间的联系,包括联系类型和联系的属性。
最后画出完整的E-R图。
2.根据设计好的E-R图及关系数据库理论知识设计数据库模式:1)把E-R图转换为逻辑模式;2)规范化设计。
使⽤关系范式理论证明所设计的关系⾄少属于3NF并写出证明过程;如果不属于3NF则进⾏模式分解,直到该关系满⾜3NF为⽌,要求写出分解过程。
3)设计关系模式间的参照完整性,要求实现级联删除和级联更新。
4)⽤SQL语⾔完成数据库内模式的设计。
3.数据库权限的设计:1)根据系统分析,完成授权操作;2)了解学习收回权限的操作。
4.完成⽤户界⾯的设计,对重要数据进⾏加密。
实验三:创建视图、存储过程和实现数据安全_mysql实验三:完整性约束、视图、存储过程和数据安全[⽬的和意义]掌握创建各种完整性约束的⽅法;掌握创建和使⽤视图、存储过程和索引的⽅法;掌握实现数据安全的基本⽅法;掌握数据库的基本备份和恢复技术。
[实验内容]本实验在mysql数据库平台上进⾏操作,实验中的各种数据都来⾃于实验⼆中的各个表。
实验主要内容如下:1.学习创建完整性约束的⽅法。
2.学习创建视图、存储过程和索引的⽅法。
3.学习利⽤⽤户管理和视图实现数据安全。
4.学习mysql数据库的基本备份和恢复技术。
[实验步骤]1 完整性约束1.1 实体完整性约束主键⼀定是⾮空的,⽽且具有唯⼀性,即不能重复。
能够唯⼀标识实体,保证实体完整性。
虽然,上⾯已经成功创建了主键,但是,我们还是要学习⼀下主键的写法。
第⼀种:在建表的时候就加上主键:还是以上⾯course表的创建为例:CREATE TABLE course (cno V ARCHAR(10) NOT NULL,dno CHAR(8) NOT NULL,cname V ARCHAR(20) NOT NULL,hours INTEGER NOT NULL,term INTEGER NOT NULL,credit INTEGER NOT NULL,CONSTRAINT pk_course PRIMARY KEY (cno));其中最后⼀句话就是将cno设为主键。
如果主键包含多个字段,可以在括号内添加所包含字段名,如取cno和dno为主键,则语句为:CONSTRAINTpk_course PRIMARY KEY(cno,dno)。
第⼆种:若建表的时候没有将cno设为主键,表建⽴成功以后,可以加上主键约束:ALTER TABLE course ADD CONSTRAINT pk_course PRIMARY KEY(cno) ;1.2 参照完整性约束建⽴外键:例如,在course表中建⽴和department表之间的外键,语句如下:ALTER TABLE courseADD CONSTRAINT fk_course_departmen_departme FOREIGN KEY (dno) REFERENCES department (dno);在student表中建⽴和department表之间的外键,语句如下:ALTER TABLE studentADD CONSTRAINT fk_student_departmen_departme FOREIGN KEY (dno) REFERENCES department (dno);1.3 业务规则约束有时候,不同系统会有⼀些特定的业务规则;例如这⾥,要求在删除teacher表之前⼀定要先删除teacher_course与student_course_teacher中的相关信息,这⾥,我们⽤触发器实现⼀下:DELIMITER //#修改分隔符CREATE TRIGGER tri_del_teacherAFTER DELETE ON teacherFOR EACH ROWBEGINDELETE FROM teacher_courseWHERE tno=old.tno;DELETE FROM student_course_teacherWHERE tno=old.tno;END //DELIMITER ; #修改回原分隔符建⽴成功以后,如果我们在teacher表中删除⽼师编号为'2004-213'的⽼师的信息,那么teacher_course和student_course_teacher两表中包含此⽼师信息的相关数据都会删除掉(慎⽤!)。
简论ACCESS数据库中数据完整性的实现数据完整性(Data Integrity)是指数据的精确性(Accuracy)和可靠性(Reliability)。
是保证数据库中的数据始终保持正确的、一致的状态,防止数据库中存在不符合语义规定的数据和因错误信息的输入输出造成无效操作或错误信息而提出的。
它给出了数据及其联系所具有的制约和依赖规则。
它是保证数据库中数据正确、有效、安全的基础。
数据完整性分为三类:实体完整性(Entity Integrity)、参照完整性(Referential Integrity)、用户定义的完整性(User-defined Integrity)。
1 实体完整性的实现现实世界中的实体是可区分的,即它们具有某种唯一性标识,相应的,当这些实体被影射为表中的记录时,要求表中的所有行都有唯一的标识符,称为主关键字或主属性。
而这个主关键字能够将这一实体与其他实体区分开来,这就是实体完整性。
实体完整性规则要求实体的主关键字既不能有重复值,也不能有空值。
在ACCESS数据库中,只要在表的设计视图下,将适合作为主属性的字段设置为主键,即可使该表满足实体完整性的要求。
只不过有的实体用单一字段就可区分开来即主属性只有一个字段组成,有的实体需要有多个属性组合才能充当该实体的主属性把实体区分开来,即主属性由多个字段组成。
2 参照完整性的实现参照完整性是指两个表的主关键字和外关键字的数据应对应一致。
即不能引用主表中不存在的实体。
例如,学生表和选课表,学生表的主关键字是学号,它是一个主表,而选课表是一个外表,它的外关键字是学号,那么根据参照完整性规则,选课表中不能出现学生表中不存在的学号。
也就是说根本不存在这个学生,你给他选了课,这样就没意义。
显然参照完整性保证了表之间数据的一致性,防止了数据丢失或无意义的数据在数据库中扩散。
2.1 基本实现在ACCESS数据库中,参照完整性是建立在外关键字和主关键字之间的,在数据库的关系视图中,首先把需要设置参照完整性的表添加到关系视图中,然后用鼠标指向主表中的主键并按住鼠标左键拖动到外表的外关键字上,然后放开鼠标左键,随后弹出的“编辑关系”对话框。
课程实践任务书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社会各个行业的发展。
它的发展已经深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
作为社会发展的前沿技术,各行各业只要对其合理的进行运用,必将会带来巨大的便捷。
成功的运用信息技术将为各类学校学生信息管理带来无限便利。
作为计算机应用的一部分,使用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对学生档案进行管理,有着手工管理所无法比拟的优点,如:检索迅速、查找方便、可靠性高、存储量大、保密性好、寿命长、成本低等,大地提高学生档案管理的效率。
本文介绍了系统开发的全过程。
该系统以Windows为操作平台,Java为开发语言,Access为数据库,Eclipse为开发工具,使用JDBC技术进行连接,实现了在可视化的基础上,利用数据库进行后台管理。
系统由学生和老师基本信息添加、学生和老师基本信息查询、学生和老师基本信息删除、学生和老师基本信息修改及退出系统等功能模块组成,基本功能较全面。
用户界面友好、清晰、操作简便,易学易用;系统可读性好,易于维护、更新,安全性较好。
采用传统下拉菜单功能选择,方便、快捷、一目了然,并且在一个窗体中进行操作,可视化强。
采用链入数据库进行存储,可动态进行查看、操作,这样的系统可修改性较强。
关键字:面向对象;Eclipse;JDBC1 前言 (1)1.1 课题简介 (1)1.2 设计目的 (1)2 需求分析 (2)2.1业务需求分析 (2)2.2功能需求分析 (2)2.2.1 学生信息 (2)2.2.2 教师信息 (2)2.2.3 成绩管理 (3)3 数据库设计 (4)3.1 Java连接数据库 (4)3.1.1 关系数据库概述 (4)3.1.2 通过JDBC访问数据库 (4)3.2 数据库与基本表设计 (4)4 系统设计与实施 (7)4.1 Eclipse Java Neon 3 (7)4.2 结构设计 (7)4.3 文件组织结构 (7)4.4 登录模块 (8)4.4.1 设计构想 (8)4.4.2 实现登录模块 (8)4.5 学生信息模块 (11)4.5.1 设计构想 (11)4.5.2 实现学生信息模块主界面 (11)4.5.3添加信息 (12)4.5.4 删除信息 (14)4.5.5修改信息 (15)4.5.6 基本信息查询 (17)4.5.7 成绩查询 (19)4.5.8 退出系统 (21)4.6 教师信息模块 (22)结束语 (26)参考文献 (27)附录A............................................. 错误!未定义书签。
数据库完整性和可访问性测试报告1. 测试背景为了保证数据库的正常运行和数据安全,我们进行了数据库的完整性和可访问性测试。
本次测试的目的是通过验证数据库是否满足数据完整性要求,以及确定数据库是否可以正常访问和操作。
2. 测试内容2.1 数据完整性测试在数据完整性测试中,我们主要验证了以下几个方面:- 主键约束:测试主键字段是否唯一且非空,确保每条记录都能被唯一标识。
- 唯一约束:测试唯一约束字段是否唯一,保证每条记录的某个字段值不重复。
- 非空约束:测试非空约束字段是否都有值,确保没有缺失数据。
- 外键约束:测试外键字段是否符合参照完整性,确保关联关系的正确性和一致性。
- 默认约束:测试默认约束字段是否正确设置默认值,在插入记录时未指定值的字段是否按照默认值进行填充。
2.2 可访问性测试在可访问性测试中,我们主要验证了以下几个方面:- 连接测试:测试数据库能否成功连接,确保数据库的可用性。
- 权限测试:测试不同用户角色的权限是否正确设置和生效,避免未授权用户进行非法操作。
- 查询测试:测试不同类型的查询语句是否能够正确返回结果,保证数据库查询功能的正常运行。
- 修改测试:测试对数据库进行增加、修改和删除操作后,相关数据是否被正确更新,验证数据库的可写性。
3. 测试方法- 数据完整性测试:通过编写测试脚本,在给定的数据库中执行插入、更新和删除等操作,然后根据预期结果进行验证。
- 可访问性测试:通过模拟不同用户角色,使用合法和非法的方式尝试访问数据库,然后对返回结果进行验证。
4. 测试结果4.1 数据完整性测试结果根据测试脚本执行的结果,数据库完整性测试通过。
各项约束条件都能够正确限制数据的插入和更新操作,确保数据完整性。
4.2 可访问性测试结果根据测试的结果,数据库可访问性测试通过。
数据库能够成功连接,各用户角色的权限设置和生效良好。
查询和修改操作均能够正常进行,数据被正确更新。
5. 测试结论根据数据库完整性和可访问性测试的结果,我们得出以下结论:- 数据库的数据完整性得到有效保证,各项约束条件都能正确限制数据的插入和更新操作。
三、Visual FoxPro数据库的基本操作(二)二、数据库建立与维护1. 数据库的基本组成数据库由一个以上相互关联的数据表组成,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表、视图、到远程数据源的连接和存储过程。
视图(view):一个保存在数据库中的、由引用一个或多个表、或其他视图的相关数据组成的虚拟表,可以是本地的、远程的或带参数的。
存储过程(stored procedure):是保存在数据库中的一个过程。
该过程能包含一个用户自定义函数中的任何命令和函数。
创建数据库时系统自动生成3个文件:数据库文件: 扩展名为.DBC数据库备注文件: 扩展名为.DCT数据库索引文件: 扩展名为.DCX2. 数据库的设计过程1)明确建立数据库的目的和使用方式2)设计所需的数据表(包括表结构和表记录)3)建立表之间的关系4)改进设计3.数据库的创建(1). 数据库的创建过程数据库的创建过程中一般会涉及下面一些常用操作:1)创建新表→用表设计器(设置字段属性和表属性)2)添加表→用数据库设计器按钮或数据库菜单3)创建视图→用视图向导、视图设计器4)建立关系→用鼠标将父表的索引拖到子表的相关索引上5)编辑关系→用数据库菜单或快捷菜单→参照完整性生成器6)移去关系→用快捷菜单或按delete键7)修改表→用表设计器8)删除表或视图→用数据库设计器按钮或数据库菜单(2). 数据库的创建1)、用数据库设计器来实现2)用命令:Create database数据库名(3) 打开与关闭1、打开:Open database 数据库名Modify database数据库名:是打开数据库且打开数据库设计器2、关闭:Close database数据库名(4) 数据表与自由表1)、自由表:未与其它表建立关联,没有加入到数据库中的表数据表:存放在数据库中的表,只有数据表才能建立主索引。
2)、自由表添加到数据库中: Add table表名注:一个数据表只能属于一个数据库,如果其它数据库要使用这个数据表,先要把当前的数据表移去才能添加到另一数据库中,数据表变成自由表:Free table 表名3)、区别:两者的设计器不同,数据表的设计器增加了许多字段属性,有四种(1)设置表中字段的显示标题,可以弥补字段名长度的限制。
课程编号: 084218课程名称: 数据库原理及应用(Principle and Application of Database)《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基本要求(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数据库技术和系统已经成为信息基础设施的核心技术和重要基础,数据库技术作为数据管理的最有效的手段,极大的促进了计算机应用的发展。
因此数据库原理及应用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软件工程等计算机相关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系统讲述数据库系统的基础理论、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
内容包括:数据库系统的基本概念、数据模型、关系数据库及其标准语言SQL、数据库安全性和完整性的概念和方法、关系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方法和步骤、数据库访问、数据库恢复和并发控制机制等知识。
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系统地掌握数据库系统的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和基本方法,具备操纵数据库、设计数据库和开发简单数据库系统的基本能力。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1.知识要求了解:数据库发展历史,关系代数的运算,数据库新进展。
理解:数据库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系统的三级模式结构,关系模型的基本概念,数据库的恢复技术和并发控制机制。
掌握:SQL语言的使用、数据库的完整性控制、数据库的安全管理、关系的规范化理论、数据库设计、数据库访问。
2.能力要求:简单应用:关系代数运算描述查询;数据库设计工具的使用;通过数据访问接口ADO访问数据库,实现增、删、改、查询功能;数据库系统设计开发过程。
熟练应用:SQL语言操作数据库;数据库的完整性控制;数据库的安全控制;数据库的设计方法二.课程章节及学时分配(一)理论教学序号章节教学内容理论学时1 绪论 62 关系数据库 43 关系数据库标准语言SQL 84 数据库的完整性 45 数据库的安全性 46 关系规范化理论 47 数据库设计88 数据库开发技术基础79 数据库事务技术 410 数据库技术新发展 2合计51学时(二)实践教学三、章节教学目的与要求、基本内容和重难点1.绪论(6学时)(1)教学基本要求了解:数据库技术的产生和发展;数据模型的组成,识记数据模型的发展,一般了解面向对象模型;DBMS数据存取层的有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