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论点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可行不忍人之政
举例 孺子将入井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排比 四心—四端
论证过程
比喻 对比
犹四体
若火、泉
足以保四海 不足事父母
应有“四端” 扩充“四端”
论述层次清晰,逻辑严密,层层推进,具有不可辩驳的说服力。
孟子 论辩特色
①观点明确,立场坚定。 ②注重推理, 逻辑性强。 ③善于譬喻,生动形象。 ④借题发挥,循循善诱。
思考探究三 如何理解四心:
孟子认为人所具有的“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 心”是“仁义礼智”的发端,人具有为善、为仁政的“仁心”,扩充这 些善端,就足以安定天下。 孟子认为每个人生而具有向善和为善的本能,他把这种本能称为“端”。 这是我们心底最柔软的那一块地方。善行天下,无论世界怎么变化,善 良必然是社会的底色,本心即是向善的力量。
孟子认为“性善论”思想,即主张人性向善,重视道德修养的自觉性;而儒 家的另外一位代表人物荀子,却提出了“性恶论”,即主张人性本恶,强调道德教 育的必要性。你认为哪种说法更有利于道德的发展呢?
观点三:二者各有长短,二者互补更利于道德的发展。 清代学者钱大昕说:“孟言性善,欲人之尽性而乐于善;荀言性恶,欲人之化性而勉 于善。立言虽殊,其教人以善则一也。”即两种理论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都是去 恶向善。其中,孟子提供了人性善的内在依据,认为人天生具有修己的可能性和主 动性,却忽视了人道德修养的必要性和被动性;荀子强调道德修养的被动性,却忽 视了主体向善的主动性和可能性。二者相互补充,既能鼓励人注重自我道德修养, 又能加强对人外在的道德约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建设社会道德。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事横溢。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 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