朴门永续(自然农法):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
- 格式:doc
- 大小:19.49 KB
- 文档页数:10
朴门永续设计的原则解析2016-03-14 Sunny 绿罗社区小如公寓大楼的住户,大环境如农场,再大如群体社区的规划,都可以运用朴门。
它结合了生态、地理、农业、建筑、能源等等原则,很人文地以爱地球、爱人类、以及与人分享为宗旨。
发展以来,最特殊的是它有一套教人钓鱼的学习课程,期待人人都是设计师,都能设计创造自己的居住环境,由点而面,积极的为永续的未来努力。
朴门永续设计有几项原则,每一项都没有高深的理论,反而是“本应如此”的简易常识,却能改善今日复杂的“科技”生活方式。
以下就是它的几项原则:1. 连结环境内的各个元件在设计居住环境时,考虑各元件的特性,加以连结,相辅相成。
譬如一座农场内将设置蓄水池,以供应房舍及菜圃之用。
那么将它设在房舍及菜圃高处,以重力供水,将可节省抽水马达及电力或燃油。
或者将鸡舍鸭舍设在菜圃旁边,菜圃的植株残渣很方便的丢到隔壁给鸡鸭吃;菜圃需要肥料时,也可很方便的到隔壁鸡舍鸭舍铲取。
2. 每一元件具有多功能挑选各元件或决定元件位址时,最好兼具多种功能。
譬如在农场内设置水池,除了储水,还可以提供养鱼,养鸭,种植水生食用植物,冷却空气,生态保育等等功能。
3. 重要功能都有多项元件提供保障譬如大型农场或社区内种植植物,要多样化。
有树有果有菜、有一年生多年生、有耐旱耐湿不同特性、能供食用、饲料、建材、绿肥等等功能,而且四季都有收成。
如此就能保障生活所需,独立自主。
4. 有效率的能量规划各元件的位置与坐向考虑到能源,包括人力的效益。
譬如把需要常走动细心照顾的菜圃规划在厨房附近,家庭主妇就能省力方便的采摘三餐食材,仅须偶而照料的果树与放养的鸡鸭则可规划在离住宅区稍远的位置。
风、雨、太阳、水是大自然的能量,我们在设计时就考量了随顺大自然力量的措施。
例如可在东北边种些树篱挡住冬天吹起的干冷东北季风,西及南边则可挖水池,让夏天的西南季风及南风吹来的热风冷却,以节约能源,创造舒服的生活环境。
坡度也是重要的能量来源。
朴门:开辟农业永续发展新路径作者:暂无来源:《民生周刊》 2015年第11期朴门,是英文Permaculture一词的音译,意为永续。
永续农业,就是把原生态、园艺和农业相结合的准自然系统,其本质是回归自然,顺其自然。
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林治波当今的农业,似乎已经陷入了一个恶性的循环——为了增加产量,大量使用化肥,化肥使土地贫瘠板结,不得不使用更多的化肥;为了抑制病虫害,大量使用农药,虫害的抗药性越来越强,不得不使用更多数量或更多种类的农药……这样一来,恶果出现了:农业的投入越来越大,农产品的营养品质越来越差,农产品的安全性越来越低。
面对这样的结果,有人想出了有机农业的招数,尽量使用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使用;但这不过是在恶性循环的旧农业模式中十分吃力的尝试,单一种植和有机肥料导致的病虫害,几乎让人无计可施,产量的降低也是一个问题。
于是,很多有机农业的实践者,不得不突破化肥和农药的使用限制,使有机农业变得有名无实,甚至重新堕入恶性循环之中。
面对如此窘境,难道人类真的无计可施了吗?人类能否找到农业的永续发展之路?还好,答案不是否定的。
笔者在惊喜之余,可以乐观地告诉亲爱的读者,人类农业跳出恶性循环的永续发展之路已经找到,这就是“朴门”。
“朴门”之体验恕我孤陋寡闻,第一次听说朴门这个词,是在2014年的夏季。
向我传递这个新概念的人,叫宝林。
他是兰州人,蒙古族,正在经营着一家名叫驰奈的餐厨垃圾收集处理公司。
人们可能想象不到,位于大西北的兰州,餐厨垃圾的处理已领先于全国。
兰州每天产生约200吨餐厨垃圾,其中的150吨左右被全封闭收运并再生利用,经过驰奈公司技术处理,1吨餐厨垃圾,可提取生物燃气70立方、生物柴油40升、液态微生物菌剂650公斤、固态有机肥58公斤,最后连废水都没有了。
餐厨垃圾变成再生资源和能源重新回到了生产环节,可以让“地沟油”、“垃圾猪”远离市民餐桌。
由于我对这件善举有所帮助,便和宝林成了朋友。
师法自然是一种哲学和审美观念,强调人类应该从自然界中学习,借鉴自然的智慧和美感。
师法自然的论据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自然是最完美的创造:自然中的万物都是按照固定规律和秩序运行的,这种规律和秩序体现了自然界最完美的创造,而人类应该从中汲取灵感和启示。
2. 自然是最伟大的艺术家:自然界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美景和奇妙的形态,比如山水、云彩、花草等等,这些都是自然最伟大的艺术家的杰作,人类应该向自然学习美感和艺术创作的技巧。
3. 自然是最好的老师:自然界中存在着各种复杂的生态系统和生命现象,这些现象都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力,可以为人类提供各种有用的经验和知识。
例如,人类从自然中学到了农业、医学、建筑等方面的知识和技术。
4. 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人类依赖于自然界中的各种资源和环境,如空气、水源、土地等等,这些资源和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
由此,人类应该更加珍惜自然界的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避免对自然界造成过度破坏。
综上所述,师法自然的观念是基于自然界中存在的智慧、美感和价值,通过模仿和学习自然界的规律和秩序,更好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中,如果说及时发现他们的兴趣所在,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那么选择与其生活密切相关的大自然题材作为活动的内容,就更容易让幼儿产生亲近感,也更容易获得美好的体验。
这应该是我们开展园本教研,开发生动有趣的幼儿主题活动的思想基础。
大自然是好老师江苏省南通市跃龙桥小学幼儿园马火英小班幼儿生活经验贫乏,但他们好奇好动,急于表达自己的想法。
如何引导他们主动探究知识,体验自身感官知觉成长的快乐,是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3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基本上是在行动过程中进行的,不会有意识地识记某些事物,只有那些形象鲜明、具体生动、能引起强烈情绪的事物才易记住。
(《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为此,我选择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去体验生活。
会响的小路在秋天气候宜人的晨间,与其让孩子在教室里面安静地搭积木,不如放开手脚让他们去户外,到大自然里撒撒欢,淘淘气。
于是,孩子们在户外快乐地捡拾树叶,模仿着树叶的舞动,畅想着树叶飘落、飞舞的模样……忽然“咔喳”一声,宝宝的小脚踩在枯叶上,一脚、两脚、三脚,随着“咔喳”声不断,宝宝们笑得更欢了……追随孩子们的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探究知识,园本主题活动《会响的小路》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精彩的童话世界!活泼,充满童趣,具有丰富的知识性,是幼儿认识秋天的好教材。
《会响的小路》将孩子们带到大自然的怀抱,无拘无束地玩耍。
他们很自由随意地模仿小动物在“小路”上嬉闹,嘴里还调皮地发出“窸窣窸窣”的声音。
这边,陈涵柳带着同桌的小朋友学着小兔跳起了《兔子舞》,小路上的枯叶此时成了天然的伴奏曲,随着孩子跳起的双脚发出了很有节律感的“沙沙”声,听上去是那么和谐;那边,许嘉正忙活着穿起了毛衣,扯着嗓子喊道:“老师,快帮我把毛线衣穿起来,我要学小刺猬粘地上的树叶呢。
”看着他抱着小脑袋在厚厚的枯叶上滚来滚去,我和小伙伴们笑得弯下了腰……这样生动形象的感知活动,让孩子们活泼的天性尽情释放,求知的欲望迅速增强。
接下来,我和孩子们一起很自然地转入认识秋天的欣赏故事环节。
自然农法是什么牛奔田一.自然农法的概念依循大自然法则的农业生产方式,以维护土壤生机的土壤培育为基础,绝不使用任何化学肥料、农药和各种生长调节剂以及任何有残害土壤的添加物。
二.自然农法的发展历程1931年,冈田茂吉先生发表了诗歌《从一片朽叶领略自然轮回的法则》,歌颂了大自然的意质——“土地是物质,物质由土地产生又回归土地”。
这种闪烁着环境科学,尤其是生态学中以生命为中心的物质循环法则的光辉思想,就是自然农法的基本点。
事实上,冈田茂吉先生也是继承了中国老子、庄子和孟子的观点。
如“自然农法”这四个字说,不光是依照什么方式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思,实际上有更深层的含义。
关于自然界中人、地、天的关系,《老子》第二十五章写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人的许多方面是由其赖以生存的“地”的条件所决定,地的许多条件是由气候条件所决定,植被的多少、土壤的酸碱度和肥沃程度与降雨量、气温、光照等紧密相关,而气候遵循自然规律,即道法自然。
人、地、天三个因素在自然中是缺一不可的,所以农业必须遵循自然规律,也就是自然农法。
自冈田茂吉之后,福冈正信又提出了“自然力农法”——即无肥料、无耕起、无农药、无除草的“四无”农法,以增强地力为基本要素,目的是希望提高作物品质的高营养价值、安全性以及劳动生产性和土地生产性。
通过自然的调解能力,平衡和培育土壤,以形成正常的生物循环,重新找回原有的生活史。
正式提出自然农法的创始人是日本的冈田茂吉,1938从旱田开始研究自然农法,1942年开始研究水稻,并指出化肥栽培的作物对人体是害处的,因而提倡“无化肥栽培”。
1943-1947年因为作物不断增产,品质优异,信众增多,这段为启蒙普及期。
1948年在他自创的宗教团体内部出版的刊物上介绍该做法,许多别的报刊也转载,进入宣传和推广阶段。
1950年,正式称为“自然农法”,51、52年出版图书推广,并成立“抵制食品公害,维护健康会”。
但遭到行政机关压制。
“以自然为友,以万物为师”“以自然为友,以万物为师”是一句流传千古的古训,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深刻的真理。
这句话告诉我们,应该尊重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也要虚心向万物学习,不断完善自己。
这句话虽然简短,却蕴含着对人生、处世、学问等方面的深刻见解,对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于“以自然为友”的含义,可以理解为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自然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根本,我们应该尊重自然、爱护自然。
我们的生活和发展都离不开自然。
自然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污染,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一大难题。
我们应该向自然学习、尊重自然,以友好的态度对待自然。
只有以自然为友,与自然和谐相处,人类才能够长久地生存。
古人在观察自然的过程中发现,自然界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原则,有着自己的智慧,故而提出了“以万物为师”的观念。
人们从自然界中学到了许多的启示和智慧,这些启示和智慧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在传统文化中,人们例举了许多吉祥的动植物,视为吉祥之物,寓意美好的寓意。
比如老鼠,它能够发出尖锐的叫声有预警作用;猫头鹰,以其超强的夜视能力被视为灵魂的守护神;喜鹊则被看作是人们幸福的象征。
这些物种都激发了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同样地,我们也应该虚心向万物学习,汲取自然的智慧,使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
“以自然为友,以万物为师”也含有对个人修养和精神追求的深刻启示。
自然是我们生活的根本,也是指导我们品德修养的楷模。
在我们的修养和精神追求中,我们应该向自然学习,虚心接受自然的熏陶。
在自然界中,有着许多的道理和规律,这些道理和规律对我们的修养和精神追求都有着深刻的影响。
比如自然界中的万物都遵循着各自的规律,不过分追求,自然而然地生长,自然而然地繁衍。
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应该懂得节制和克制,遵循自然的规律。
在自然界中,万物互相依存,相互协作,相互帮助。
人们也应该学会团结合作,互相帮助,共同进步。
在自然界中,有着许多的奥妙和神秘,这些奥妙和神秘也可以启发我们对于生活的追求和对于未来的信念。
请问,你认识朴门吗?你认识朴门吗?朴门的英文名字是PERMACULTURE,你也可以称它为永续生活设计,将其归为一种生态设计方法,即人们通过观察、挖掘、模仿大自然的运作模式,寻求并建构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平衡点,你也可以称之为科学农业或一门生活哲学与艺术。
朴门最早由澳洲比尔·墨利森(Bill Mollison)和戴维·洪葛兰(David Holmgren)提出,旨在改善农业工业化所造成的土壤污染与贫化。
为什么选择“朴门“这个词?朴门最初意指“永恒的农业”,到了20世纪80年代早期,朴门的概念已经从农业系统扩展到全面的永续人类居住环境设计,后而扩大到“永恒文化”。
现在朴门已经成为一股国际性的社会运动,包含两股分支:一、原初的朴门——试图精准地仿效自然界的组成与运作,发展出可供利用的生态系统。
二、设计的朴门——试图把自然生态系统中各种有用的关系,运用在设计基础中;仔细观察自然界的能量流动模式,发展出高效的系统。
如何打造朴门生态系统?举两个小例子:如果你觉得家里的樱桃树长势不够好,可以在樱桃树下种上山葵,就是瓦沙比啦,它可以把杂草呛跑,这样你既有了新鲜的山葵吃,还不必清理樱桃树下的杂草了,这就是一个小的朴门生态系统。
再拿大麻来说,在朴门的设计原则中,有5-10种有益的伴生植物可以与大麻形成小的生态系统,如豆科植物、金盏花、洋甘菊、万寿菊、刺荨麻等。
豆科植物 I 比如贝尔豆和蚕豆。
豆科植物有固氮作用,可以为大麻植株提供充足的氮元素。
金盏花 I 金盏花颜色鲜艳、花香浓郁,可以帮助驱除大麻植株上的害虫。
洋甘菊I 最好的大麻伴生植物之一。
洋甘菊富含钙、硫、钾元素,这些元素通过植物分解作用被输送回土壤,供大麻植株汲取。
刺荨麻I 刺荨麻可以作为很好的堆肥肥料,给土壤添加铁、镁、钙和钾等元素。
▼朴门试图通过观察、研究和实验,找出简单的办法来解决农业问题,将有机农业发展成为最高级的艺术,将贫瘠的土地转化为肥沃的农业地块。
朴门是一整套的生活设计体系,由比尔-墨立森(Bill Mollison)于上个世纪70年代提出的构想,它是一个支持地球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系统。
有益于所有物种,并满足人类的一切基本需求,我们现在的生态系统已经千疮百孔,资源枯竭、保水问题、自然景观恶化、食物短缺、气候剧变。
所有这些看起来都是负面消息。
但我们却无需把关注的焦点完全放在消极的方面,我们需要关注的是:如何积极地运用一些设计方法,去解脱我们目前的困境,怎样才能找到那些解决办法,它们既能供应我们的一切所需,又对环境有利,而且还会创造出无限的丰足,这正是本片要向您描绘的蓝图。
一个助你满怀信心踏向积极未来的设计体系,一项你能全身心投入的志业,并能从中体尝到生活的真义。
我们希望您观看本片后,能对朴门有更进一步的了解,并喜欢上这种感觉。
朴门是一条通往自由的大道,现在就让我们放开双手,到这个自我管理的天地里尽情驰骋吧。
朴门永续设计介绍朴门的伦理观朴门这个设计体系,最初是有一些伦理观念发展而来的,它是人们从道德伦理思索层面开始的一场运动。
朴门的伦理观起源于许多传统的道德观念,世界各地的人们一直以来正是借助这些观念去规范自身行为的。
现在我们将朴门的伦理浓缩一下简要地归纳为三点:关爱地球,要保护和照顾地球,以及地球上一切有生命与无生命的系统,其核心观念在于这样一个生命伦理。
一切事物均有其固有的内在价值,以人为本,对人的关怀与照料,朴门是围绕“人”这个核心因素开展设计的。
从而希望达到以可永续的方式去满足自身需求的目的,具有可永续性的设计,朴门的核心思想是:可持续性,可永续性,如果某件事情里缺乏对人的关怀,如果它给生活制造困难,或者造成人们受奴役受控制的局面,抑或仅仅是创造出种种的障碍与混乱,那么这件事很可能跟朴门不沾边。
朴门还意味着同时眷顾对人与地球的照护。
第三个朴门伦理观,回馈盈余,公平的分享,将有所剩余的产品,能源、需求、时间和信息均返还到系统循环中。
系统中任何有所盈余的部分都应该回馈至上述的头两个理念中去,再没有比将盈余的资源用在对地球和对人的照顾上更有价值的了。
何为中医农业全息⾃然农法⾃然农法为⽇本的福冈正信所创,强调⽤⽼⼦的道法⾃然,⽆为⽽治来做农业。
其后西⽅在此基础上延伸发展出了:朴门农艺-活⼒农耕-有机农业。
这意味着整个有机农业的哲学底层思想代码都源于中国。
在此需要指出农业是⼈类对⾃然认知的产业,⽆为⽽治需要清醒的认知:不做违背⾃然规律的事情,做顺应⾃然规律的事情。
在做什么,不做什么,以及如何做的三者中有⼀整套理论系统和实践应⽤系统来⽀撑。
三部理论著作为:内经的象+河图的数+易经的理。
所谓道法⾃然的⾃然即:象数理。
整部道德经只讲了虚的概念-道。
中医的象既有理论系统的阐述更有实践系统的操作,象由数【01】编码排列组合⽽成,编码和排列组合的原理为【易经之理】。
农医分家源于社会分⼯,实操著作医家有【伤寒杂病论】【温通条辩】【千⾦⽅】,农家有【齐民要术】【天⼯开物】【农政全书】,⽽【神农本草经】与【本草纲⽬】既是医书亦是农书。
上世纪⼋⼗年代福冈正信访问中国感叹道:⽆为⽽治的⾃然农法需要靠中国朋友才能真正做出来。
当下⽇本的中药做得⾮常不错,这得益于唐代【黄帝内经-灵枢篇】的传⼊与发展,当下⽇本的农业也做得不错,这得益于明代【农政全书】的传⼊与发扬。
但是中医与农业的跨界融合或者讲归⼀,⽇本做不来,全世界除却中国⽆他。
这就要求我们这⼀代的炎黄⼦孙发奋图强:把国学的精髓与国⼈的精神同西⽅的真科学有机统⼀,在理论与实践两个层⾯做出知⾏合⼀。
何为中医农业全息⾃然农法?⼀.⽤中医原理全程指导农业⽣产,加⼯,储存,产品研发,产品使⽤;同时药与⾷两个类别的产品执⾏中医的指令,验证中医的⾃然科学性。
⼆.⽤中医的⼈⽂关怀修正社会科学的运⾏偏差并弥补⼈类认知的阴影盲区。
三.⽤⾃然诞⽣出的科学精神来帮助中医清晰的表达成象。
四.⽤科技的⼿段作为杠杆⼯具来帮助中医实现整个⼈类的梦想-⽣态⽂明【健康中国是第⼀步,第⼆步是⽣态⽂明-世界⽂明】。
具体来讲:中医农业全息⾃然农法九不⽤-1不⽤化肥,2不⽤化学农药,3不⽤除草剂,4不⽤转基因【包括不⽤打着杂交旗号的转基因】,5不⽤塑料地膜.塑料包装.塑料⼤棚,6不⽤⼈⼯合成激素,7不⽤⼈⼯合成添加剂,8不⽤核聚合核裂变⽅式产⽣的任何能量,9不⽤:与环境不能同步基因突变的任何物品。
朴门永续(自然农法):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澳洲农夫因所处的地理位置,时常要面对极端干燥或潮湿的气候环境,为了因应这样的极端气候与现代工业化肥农药对土壤的危害,澳洲两位生态学家Bill Mollison与David Holmgren发展了一套与自然共存的办法──朴门永续生活设计(permaculture)。
Permaculture 字面上是两个字永续(Permanent)和农业(Agriculture)的结合,也有永续文化(Permanent Culture)的含意。
朴门永续生活设计舍弃使用现代农业的化肥农药,转而使用有机肥料,如用厨余堆肥或蚯蚓肥、用人力或动物代替机器、耕地上保留多元栖地、种植天然抗虫花草代替化学农药以防治病虫害等。
这样的利用概念所发展的农业生态体系,便创造了一个农业、生态、经济、防灾四赢的局面。
这些成就使得澳洲在2012年被联合国(the United Nations)评定是世界防灾示范国,其教育、医疗、农业、还有因极端气候灾害导致能源或粮食短缺的应变能力都被联合国誉为全球典范。
大自然是最好的老师朴门的核心精神为照顾土地、照顾人类、分享多余。
而朴门的老师便是大自然,因为大自然是最好的设计师,在自然界里,没有所谓的浪费,所有元素都是息息相关,不断循环利用,依据这样的精神,便发展出了朴门的设计原则:1.观察与互动2.把问题看成正面的资源3.以创意借力使力并回应变化4.收集与储存在地的能源5.有效率的能源规划6.使用并珍惜再生资源与生物性的服务7.系统中的每个元素可产生多种功能8.系统中重要功能由许多元素来提供9.将合理的相对位置整合起来10.运用并尊重多样性11.应用自治系统并接受反馈12.使用边界生态及重视不起眼的资源13.使用小而慢的解决方法14.从设计模式到规划细节15.有劳有获而朴门创始者Bill Mollison的《朴门设计者手册》将大自然里的元素,分成几个大项目当作朴门的重要主题,包括:朴门原理:永续生活设计原则、自然模式、土地伦理、设计实作等地理与气候:气候与微气候、地形地景、土壤与堆肥、地力保存、水资源管理保存、雨水利用等植物与动物:食物花园、食物森林、植物滤水回收系统、动物系统等建筑与能源:再生能源如风力与生质燃料运用、绿建筑与绿色修复入门、适切科技等经济与社会:永续农业经济价值、社会资源的汇集、原住民传统智慧运用、永续社区的规画、国际朴门设计连结等我在澳洲阳光海岸朴门永续生活设计研究学院(Permaculture Research Institute Sunshine Coast, Australia)参与的朴门永续生活设计认证课程(Permaculture Design Certificate Course, PDC)就是学习以上述几项自然元素实际落实在日常生活的食衣住行各方面。
用最少的输入,得到最大的产出在朴门里有个分区(Zones)概念,就是以聪明的地景规划设计,有效减低人们生活其中的能量损耗,却能一样有效获得最大产出。
一个理想的地景分区以住宅为中心,依据人们每天需要用到的自然资源如:植物种植密度,或需花费时间维护的访问次数与关照程度递减,可细分为5区:区1:住宅,菜园,小瓜果树住宅食物花园,有超过30种的植物在这个花园里育苗温室区2:庄稼,果树,家禽果树与食物花园相邻。
鸡舍。
区3:家畜,水塘,饲料植物牛舍。
鱼塘。
区4:林木场区5:自然授课老师Tom Kendall拥有一片85公顷的有机农场,其中他只用了25公顷做为生活起居、环境教育的场域。
剩下7成的土地,他保留给区5:大自然与野生动物,只做观察学习用途。
Tom小小的农场就如同一个完整循环的生态系,其中维系这循环功能的最大推手,就是人。
朴门人就象是能量移动者,靠着回收与堆肥这两样利器,将农场上的能量循环利用。
水塔回收雨水种藤降温Tom在农场上设置了一套等高线集水系统,其中包含水坝、梯田、沟渠、水池、步道系统,水坝位于农场最高处,两旁设有沟渠通往农场两边外围,在大雨来临时可用做导水泄洪的功能。
此外,还另有沿着等高线挖掘的小条沟渠,将水导到农场上各处作物区与水塘,在水塘里养着鱼虾,跟可协助分解有机物质的水生植物。
Tom也在住家与教室附近设计屋顶集水系统与水塔,用来回收雨水。
并在水塔周围种植百香果(Passiflora edulis)或其它攀藤作物,以做降温美观用途。
屋顶右边的水塔,用来回收雨水,并在水塔周围种植攀藤作物降温。
堆肥厕所不须用水在回收人类排泄物方面,对于传统冲水式厕所而言,每冲一次厕所会用掉6~8公升的水,堆肥厕所的特色是完全不需用到珍贵的水资源,因为它应用木屑、干稻草、米糠、落叶等蓬松的有机物来取代水。
每次如厕后,洒上这些干燥覆盖物,就可以消除异味。
此外,人类的排泄物含“氮”量高,而干燥覆盖物则含“碳”量高,对植物而言,最重要的堆肥莫过于这两种元素了,一旦碳氮比例混合得当(建议碳氮比25:1),这样的堆肥就能转化成为肥美的土壤,用来种植作物。
Tom在屋子与教室附近,设置了堆肥厕所(Compost toliet),将人的排泄物,收集在一个桶子里,再定期移到农场的偏远角落等待一年左右的时间让其发酵熟成为土壤。
此外堆肥厕所也设计了排水管,将多余的尿液排到植物区。
透过植物根部的吸收,将尿液转换成为植物成长的养分,丝毫没有一丝浪费。
灰水系统(Grey water)根据澳洲环保署(Australi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 2015)定义,人类日常生活包括:洗衣机、洗澡、洗手台、厨房产生的家庭废水,都叫做灰水,又称为中水。
这些水经过处理后非常适合在花园里重新回收再用。
Tom在农场尚设计了一套灰水系统,将洗澡、厨房废水等灰水,导入一个圆桶,添入一些垫底的物质像撕成条状,浸泡过水的厚纸板,培养土,再放入蚯蚓,最上面再铺上稻草杆保护土壤。
蚯蚓会吃进硬质泥土和尚未腐熟的有机物,再转化成粪便排出,除了帮忙松土之外,还提高了土壤养分。
固体堆肥通常大概需要6~10个月的时间转化成泥土,相比之下,用蚯蚓处理堆肥可加速这个过程,一般建议大约用两公斤的蚯蚓来消化约一公斤的食物残渣。
等2~6个月后就可以收成丰富营养的蚯蚓粪肥土!灰水系统草叶堆肥:千层糕食谱!另外,香蕉圈是朴门中很经典的概念,因为香蕉分解固态堆肥物的能力很强。
Tom在农场的边缘挖洞,将挖出的土壤沿着洞缘堆置,在上面种植四到五株香蕉树,将厨余或纸箱,甚至导入灰水至洞中,让香蕉的根系慢慢分解堆肥物,这过程产生丰富的钾肥,便可直接滋养附近其他树种。
过去传统农业因为大型农业机具的过分翻耕,加上化肥、农药的使用,破坏了土壤微生物的平衡,导致地力下降,甚至必需要休耕许久后才能再次耕作。
其实堆肥的用意,是为了改善土壤结构与保护土质,使土壤保持温暖,减低干燥硬化,使其能保留住流经的水份或营养质。
草叶堆肥是朴门领域里相当重要的一环。
一般建议堆肥碳氮比调整在20~30:1,因碳氮比太高时,会因氮素缺乏,微生物无法大量繁殖,使堆肥化过程减缓。
但如果碳氮比太低,微生物会分解出过多的氨,氮素容易从堆肥中逸散掉。
通常草叶堆肥的材料,都是回收农场内的稻草、茎蔓、树木落叶、杂草、动物粪便、少量厨余等。
幼嫩新鲜杂草含氮的成份高;牛粪或枯黄的草叶,则是含碳的成份高。
根据农场土壤的状况跟要种植的作物不同,来调整草叶堆肥的碳氮比,而一旦农场生态越平衡,土壤变得愈健康,未来就越不需要再花时间制作草叶堆肥。
Tom先选好一块常走动观察的区域来置作草叶堆肥,因为堆肥过程中需要随时观察温度、水份的状况。
他示范了如何收集新鲜杂草,就是一手抓住要割下的杂草,一手将镰刀平贴往草的底部方向割除,便能不费力割下大片草茎。
然后像叠蛋糕一样,一层新鲜杂草,一层枯黄草叶,一层牛粪,一层鸡培土(从鸡舍取出,混杂了鸡粪、干草叶、稻谷的混和物),有时加一点豆科植物的叶子,增加原料多样性,并在中间倒入厨余,再继续层层堆栈直到原料用尽,并视情况浇水,最后在盖下帆布盖保温,增加堆肥速度。
他都暱称制作草叶堆肥时是根据他的“千层糕食谱”!制作草叶堆肥。
制作良好的堆肥,大概两三天左右,中心就会开始发酵产生高温,冒出阵阵热烟,所以在堆肥后制作后的第四天,要做第一次的翻动,将边缘的堆肥物跟中心部分互换位置,从上而下、由外而内的翻盖,确保堆肥均匀发酵,也要检查温度、湿度、味道跟细菌生长状况。
通常希望湿度维持在50~70度,中心温度如达到70度就一定要翻动,以避免好的细菌相被高温杀死;若温度不到50度,最好不要翻动。
之后需每隔两天翻动一次,注意是否有腐臭的味道,一旦产生臭味,就表示开始产生如氨气(NH3)或硫化氢,珍贵的氮素会变成气体逸散失,如此堆肥就失败了。
而这样的过程持续20天后,分解后的堆肥就变成了营养的有机土壤,颜色就类似70%~80% 的黑巧克力,松软而有香味。
对植物而言,将这样丰美肥沃的有机土壤覆盖在周围就好比给它吃了上等巧克力一样!朴门人就是利用这样的原理,将土地上的能量由A处搬到B处,让原本在农人眼中废物的杂草落叶,转变成对作物最营养的肥料。
这便是将问题本身转成解决方案(The Problem is the Solution)的最佳例子。
小创意串成大力量食物花园最经典的例子如:美洲印第安人的“生命三姊妹”,指的是将玉米、豆科植物、瓜类种在一起。
玉米一向是印第安人的主食,是维持生命所需的能量来源,同时又提供豆科植物性喜向上攀爬的支架,而豆科的固氮能力为土壤提供肥沃的养分;瓜类因贴近土地上横向生长,此特性能保护土壤免受风化侵蚀外,并抑制杂草丛生。
Tom也在农场上将西红柿和罗勒,柠檬树和印地安麻(Apocynum cannabinum L.)种在一起,并在木瓜树周围种植深根植物或堆放石头。
因为木瓜本身根系浅,周围植物与石头除了能紧实土壤,还能保持土壤的凉爽溼润,避免过度曝晒。
而晚间石头也会放热,形成微气候,保持土壤的温度,在日夜温大的地区尤其适用。
群落种植为粮食安全的骨干,其好处在于除了增加产量外,也避免了单一种植容易有的大面积虫害危机,倘若将葱或辣椒等一般害虫不爱吃的植物,交错种植在菜园中,便能有效地侷限害虫的肆虐!这也符合混合农作(Mix Farming)系统的精神,世界各地如中南美洲的米尔帕(Milpa)农法、日本的农林间作,或是推拉技术(生物间的吸引与排斥效应),都是仿效生态学的概念,采取群落种植来管理农场,减少农业投入与危害。
食物森林除了群落种植的食物花园提供Tom一家人的蔬食外,他也规划了食物森林区,用来耕种目标果树。
但在一开始,这块农场野地是一片比人还高的蔓蔓杂草,所为野草除不尽,春风吹又生,光是靠他一己之力,那不知要花多时间才能拔除干净?于是他利用了朴门领域里的“移动鸡舍”,来协助他将一片杂草转为具生产力的果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