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四下《大自然的》标准
- 格式:ppt
- 大小:1.96 MB
- 文档页数:36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课文内容班级姓名1 《桂林山水》作者陈淼;课文写了桂林水的特点:静、清、绿;山的特点:奇、秀、险。
“林山水甲天下”在文中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结尾;在文中既起到了概括全文和首尾呼应的作用。
2 《记金华的双龙洞》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课文按照游览的先后顺序记叙了游双龙洞的过程。
游览路线是:路上见闻——洞口——外洞——孔隙(由外洞入内洞)——内洞——出洞。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是作者的游览顺序;二是以水(溪流)为线索。
3 《七月的天山》作者:碧野;本文采用了移步换景的写法;重点从水、树、花三个方面展示了天山(在新疆)的景物。
课文是总分总的结构。
语文园地一描写大自然风光的古诗诗句 (摘自园地一)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译:一片大漠上的一条直上的孤烟;辽远的河滩尽头一轮滚圆的落日。
B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
(王士祯)译:斜阳西下;几行红叶树后面是连绵起伏的龙眠山;山外还有无数重山C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黄庭坚)译:群山上树叶飘落;天空则因秋高而显得远大。
江水也更显清澈;在傍晚月光的辉映下;江水犹如一条白练(秋江暮景图)。
D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辛弃疾)译:水流阔远;和天都连在一块儿了;坐在船上;但见岸边无穷的树木随水流而去;好像是被水流送走了一样;远处的山上;云雾弥漫;整个山都被遮住了一半。
E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张若虚)译:江上涨起了春潮;水面与大海齐平;海面上;明月随着潮水的上涨;也同时升起。
五岳: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中岳嵩山;其中东岳泰山为首。
(P13 )五大淡水湖:洞庭湖、鄱阳湖、洪泽湖、太湖、巢湖。
(P13 )4 《古诗三首》《独坐敬亭山》(唐李白)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之情。
闲:云彩飘来飘去悠闲自在的样子。
厌:满足。
《望洞庭》(唐刘禹锡)表达了诗人热爱和赞美洞庭美景之情。
dàzìrán de qǐshì大自然的启示yìmínɡ佚名“dásǎo ”sýn lín“打扫”森林cïnɡqián,dãɡuïyǒu ɡâlín wùɡuün,ɡünɡshànɡrân,jiùxiàle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了yídào mìnɡlìnɡ:bǎsýn lín “dásǎo ”ɡün jìnɡ。
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
hùlín ɡōnɡrãn zhǐhǎo zhào zhe tüde mìnɡlìnɡqùzuî,bǎɡuàn mù护林工人只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把灌木tïnɡtǒnɡkǎn ɡuünɡ,bǎzácǎo tïnɡtǒnɡchújìn,lián dìshànɡde kūzhÿ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làn yâyþbúfànɡɡuî。
sýn lín miàn mào dùn shíɡǎi ɡuün le:lín zi lǐ烂叶也不放过。
森林面貌顿时改观了:林子里yîu kuün chǎnɡyîu jiãjìnɡ,lián yìɡýn zácǎo yþmãi yǒu 。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四年级上下册、五年级上册的审查意见该教材在原有基础上,继续发展、提升。
特别是五年级上册,在优化教材内容,整合教材结构,活跃教材呈现方式上又有创新,进一步彰显了该套教材新、宽、活、实的特色。
编者对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比较深刻、把握准确,能够遵循语文教育规律,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将人文性与工具性较好地融合。
教材设计精心,整体质量高,有助于引领教师稳妥、扎实地进行新课程改革。
主要表现在:一、选文精美,内容组合更显优化积极开发新课文、坚持选文的高品位和典范性,是该教材一贯追求。
精心组织主题单元,选文文化内涵丰富、时代特征鲜明、儿童情趣浓厚、题材广泛、体裁多样、组合颇具匠心。
如四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有的是不同作家写的相同的动物,有的是同一作家写的不同动物,使学生在对比中感受观察角度、表达方法的灵活多样。
又如四年级下册第三组课文,既有反映大自然对人类的启示,又有表现大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启迪学生懂得,要按大自然的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再如五年级上册第七组、第八组。
第七组课文,既选取反映中国人民遭受侵略受屈辱的《火烧圆明园》做课文,同时也选取体现民族精神,爱国情怀的《难忘的一课》做课文。
第八组所选的4篇课文,不单有表现______领袖的风采,也有表现他普通人的感情和诗人的风采。
不少选文富有感染力,可读性强。
如四年级上册:《巨人的花园》《搭石》《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卡罗纳》《飞向蓝天的恐龙》,四年级下册:《中彩那天》《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触摸春天》《普罗米修斯》等,五年级上册《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地震中的父与子》《慈母情深》《窃读记》《小苗与大树的对话》《遨游汉字王国》等。
《雅鲁藏布大峡谷》突破了写景文章的选文定势,文学性与科学性结合得好。
这些都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供了丰富的人文资源。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2课《大自然的启示》原文《“打扫”森林》从前,德国有个林务官,刚上任,就下了一道命令:把森林“打扫”干净。
护林工人只好照着他的命令去做,把灌木统统砍光,把杂草统统除尽,连地上的枯枝烂叶也不放过。
森林面貌顿时改观了:林子里又宽敞又洁净,连一根杂草也没有。
林务官看着,心里美滋滋的。
不想森林却从此遭了殃(yāng)。
几年过去了,橡树和菩(pú)提树的叶子越来越少,光秃秃的像一把把扫(sào)帚(zhǒu),有些树木甚至干枯了。
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是林务官异想天开的命令给森林带来了灾难。
原来,大自然中的一切事物都是互相联系的。
这样,才能保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
枯枝败叶,看起来是脏东西,其实,它们腐(fǔ)烂之后,变成了腐殖质,能增强土壤(rǎng)的肥力。
它们还是一些小动物的食物和隐蔽场所。
矮树丛也是许多动物栖息的地方。
森林里的灌木和野草多了,昆虫、鸟类、兽类也就多了。
许多动物以植物为食,像甲虫和毛毛虫吃树叶、嫩枝,而鸟儿在矮树丛里营巢,捕食森林里的害虫。
林务官把灌木丛砍了,把野草锄了,鸟儿飞走了,森林里的害虫就逞(chěng)凶啦。
它们大量繁殖,成群地向树木进攻,吃树叶,咬树根,钻树心。
没有天敌来制服害虫,树林就渐渐给毁了。
《人类的老师》人类自古就想能像鸟儿一样飞上蓝天。
科学家认真研究了鸟类飞行的原理,终于在1903年发明了飞机。
二三十年以后,由于飞行速度不断提高,经常发生机翼(yì)因剧烈抖动而破碎的现象,造成机毁人亡的惨祸。
过了许多年,人类才找到了防止这类事故的方法。
其实蜻蜒早就解决了这个问题。
每只蜻蜒的翅膀末端,都有一块比周围略(lüè)重一些的厚斑点,这就是防止翅膀颤动的关键(jiàn)。
早知道这一点,科学家可以少花多少精力啊!现在,飞机设计师注意研究苍蝇、蚊子、蜜蜂等飞行的情形,研制出了具有各种优良性能的飞机。
《大自然的语言》的教案精选一、教学内容《大自然的语言》选自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文详细介绍了大自然的多种语言,如气象、地理、生物等方面的自然现象,以及如何理解和解读这些自然语言。
具体内容包括:1.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与意义;2. 大自然语言的种类及其特点;3. 如何观察和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种类及其意义,提高学生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读能力。
2. 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他们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进行合理推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大自然语言的种类及其特点,如何观察和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重点: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与意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环保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自然现象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大自然有哪些独特的语言?我们如何去理解和解读这些语言?2. 自主学习:学生阅读课文,了解大自然的语言的概念、种类及其特点。
3. 讲解: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4. 实践情景引入: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种自然现象,分析其特点,并尝试解读其背后的意义。
5. 例题讲解:分析课文中的典型例子,引导学生学会观察、分析、解读大自然的语言。
6. 随堂练习: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大自然的语言概念、种类、意义。
2. 大自然语言的观察与解读方法。
3. 学生分组讨论结果展示。
七、作业设计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大自然的语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观察和解读能力得到提高。
但在分组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多关注自然现象,开展户外观察活动,提高对大自然的认识。
同时,推荐阅读与自然相关的书籍,丰富知识储备。
【篇一】《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意图《大自然的声音》教学设计人教版1、会认7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呢”,识记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2—3自然段。
3、了解课文描写的方法,想象课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1、词语教学中重视象声词的教学,了解象声词的不同结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不同声音所表示的不同事物。
2、通过朗读,想象文中描述的声音,感受大自然的美。
1、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的内容在段落中的"作用。
课件、音乐。
第2课时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上节课我们交了一个新朋友,大自然,他的家族里有许多无师自通的音乐家和歌手。
今天,他想带大家一起去欣赏一场特殊的音乐会,音乐会的主题诗“大自然的声音”。
2、不过,大自然说,要去参加音乐会,得回答对他的问题,他问我们课文中都描写了大自然的哪些声音呢?【设计意图】用富有情趣的语言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是对低年级进行教学时的关键所在。
二、欣赏风之曲,指导学法一读:1、自由地来读一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这个自然段是围绕哪句话来写的?2、我们把这一句称作这一段的中心句,也可以说是这一自然段的总起句。
这样的构段方式我们称为总分结构。
【设计意图】对文中总起句,教师应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了解句子的内容在段落中的作用。
这是本节课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时教师要适当点拨,为课后的小练笔做好铺垫。
二画:1、风声就像奏响的手风琴一样美妙,去快到这个自然段中画一画描写风声的美妙句子或词语吧!2、学生交流画了哪些描写风声美妙的句子或词语。
三想:1、当他翻动树叶,树叶便像歌手一样,唱出各种不同的歌曲。
为什么会唱出不同的歌曲呢?2、不一样的树叶,有不一样的声音;不一样的季节,有不一样的声音。
有几个不一样,?看到这几个不一样让你想到了怎样的画面呢?3、风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多少情趣呀,大自然还想让我们聆听微风和狂风的演奏呢?(听微风和狂风的声音)4、体会微风和狂风有什么特点并进行朗读指导。
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说教材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
我将从课标、教材结构特点、教学建议(课件2)三个方面来解读。
(一)说课标:(课件3)课程标准分为学段目标和本册内容标准。
一、先看学段目标,(课件4)下面我就新课标对第二学段的要求具体谈一谈。
1、识字与写字方面:要求学生认识2500个字,会写1800个字。
2、阅读能力上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学会默读。
3、习作主要培养学生乐于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学会如何修改。
4口语交际方面培养学生认真倾听,会简要转述,并清楚明白地讲述自己的见闻及感受。
5综合性学习要求学生学会搜集资料,组织活动,解决问题。
二、下面说一下本册内容标准(课件5、6)本册学习要达到的主要目标:(课件6)1.认字200个,会写200,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
2.会使用字典、词典,有独立识字的能力。
能用钢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用毛笔临摹字帖。
3.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
5.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能复述叙事性课文的大意。
6.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7.在交谈中能认真倾听,养成向人请教、与人商讨的习惯。
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
能清楚明白地讲述见闻,并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8.留心周围事物,勤于书面表达。
能把内容写得比较清楚、比较具体。
会写简短的书信便条。
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
9.在综合性学习活动中,有目的地搜集资料,提出不懂的问题,开展讨论,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二)说教材教材的结构特点我将从教材编写意图、教材内容结构和知识与技能立体整合三个方面来介绍。
一、首先是本册书的编写意图(课件)本册教材的编排方式仍然是专题组元型。
专题内容新颖、丰富,内涵深刻,富有人文气息,同时也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特点。
根据课标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琐,突出重点,加强整合”的要求,本册在编写中加强了整合性。
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教案(精选8篇)四年级下册语文《自然之道》教案1这是一篇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课文。
自然万物,有着它自己的生存方式和规律,在自然面前,我们人类该作些什么呢?课文通过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如果不按照自然规律办事,往往会产生与我们的愿望相反的结果。
这就是自然之道。
关于这篇课文的教学,我紧抓“道”字,做了如下设计。
一、导入,引出“道”1、故事导入。
这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那是我上小学五年级的时候,有一次放学,我背着书包正往家里走,突然,我发现前面不远处的麦地里,一只喜鹊正扑腾着翅膀,却怎么也飞不起来。
于是,我疾步走上前去,抱起那只喜鹊。
我发现,那只喜鹊的翅膀受伤了。
我连忙把那只喜鹊抱回家,用碘酒擦洗它的伤口,敷上消炎药,把它包扎好。
不几天,那只喜鹊好了。
我很喜欢它,怕它飞跑了,于是就把它的翅膀尖给剪了,并用罩子把它罩住。
我每天给它食吃,给它水喝,精心喂养。
可是没多久,你们猜,它怎么了?(它却死了)2、引出“道”。
是呀,这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板书课题。
3、读题,解释“道”。
学生读课题,说说这里的“道”是什么意思?二、学文,领悟“道”1、预习质疑:通过预习,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学生说出在预习课文中遇到的不懂的问题,如我和同伴在小龟遇到危险时很焦急,为什么向导却“若无其事”?向导明知道把小龟抱到大海会害了小龟,可他却还是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向导的话是什么意思?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2、筛选问题:上述问题哪一个最有研究价值?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在学生提出了不懂的问题后,教师引导学生对提出的问题进行筛选,确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在下面的教学环节中进行讨论与交流。
)3、读书释疑:(1)指名读书。
指几名学生朗读课文,主要检测学生对课文的熟练程度,便于作教学指导。
(2)组内讨论:向导的话是什么意思?向导明知道那样做会害了小龟,可他为什么还是抱起小龟朝大海走去?自然之道指的是什么?(3)汇报交流:引导朗读、读中感悟自然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