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院案例分析—乌镇大剧院
- 格式:ppt
- 大小:27.08 MB
- 文档页数:10
061戏梦空间:心随影动,感悟戏剧节的诗与远方陈 铖戏剧节如一场精致的仪式,将“戏剧”转化为一场精彩绝伦的灵魂邂逅。
在现代剧院的繁华氛围中,人们穿戴整齐、正襟危坐,欣赏完演出后各自散去。
而在戏剧节的欢闹氛围里,素不相识的人可能因一场激荡心弦的戏剧或一场灵感迸发的对话而相遇。
活动结束后,他们不再是陌生人,而是怀着共鸣的心灵相约于餐馆或是酒吧,探讨着戏剧艺术的真谛。
在戏剧节的盛宴中,人们穿越虚构与现实的边界,感受着艺术的魅力在相遇的瞬间融为一体。
去年,我有幸亲身参与了几场国内著名的戏剧节展演,比如仿若人间仙境的乌镇戏剧节、澎湃着现代活力的深圳湾区青年戏剧季、浸润着浓郁民族文化气息的大凉山戏剧节。
这些经历不仅让我深刻体验到了戏剧艺术独有的魅力,更使我深切地感受到了戏剧作为一种强大的文化传承与创新载体的力量,从而开启了我对艺术深邃世界的理解与感悟之旅。
品闲自在,初识戏韵2023年的秋天,第十届乌镇戏剧节如期而至。
孟京辉先生说:“我的乌镇就是起床、玩、吃好吃的、看戏、愣神儿、喝咖啡、吃夜宵、喝酒、晕醉、睡觉、做梦”。
我虽出生在江南,但也是第一次来到乌镇。
君到姑苏见,人家尽枕河。
乌镇的房屋依水而建,白墙黛瓦,错落有致,与碧波荡漾的河水相映成趣。
清晨的乌镇,薄雾缭绕,仿佛一幅水墨画卷。
太阳升起,雾气渐渐散去,乌镇便迎来了它最热闹的时刻。
街头巷尾,小贩的叫卖声、游客的谈笑声此起彼伏,为这座古镇增添了无尽的生机与活力。
步入乌镇西栅,仿佛踏入了一个别样的世界。
检票的一刹那,现实与戏剧的界限变得模糊,楚门的世界在此刻成为现实。
街上的行人,或许下一刻就会成为舞台上的主角,他们的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充满了未知与惊喜。
艺术家们将舞台搬到了水乡古镇,行为艺术在这里随处可见。
古镇的每一个角落、每一条小巷,都成为他们创作的灵感来源。
他们或翩翩起舞,或低声吟唱,或静默站立,以各自的方式诠释着戏剧的魅力。
除了剧目本身,乌镇戏剧节的举办方式也充分体现了创新精神。
乌镇戏剧节:文化与商业的“双重剧场”作者:方言来源:《齐鲁周刊》2014年第45期2014年之乌镇:小戏场里的“人间大剧场”11月6日下午,乌镇的评书场门口早早就排起了长队,两位知名导演戏剧节荣誉主席尤金尼奥·巴尔巴与发起人之一赖声川的“小镇对话”环节当然没有人想要错过,这场对话里导演田沁鑫、伊凡·范·霍夫、玛丽·辛默曼,以及戏剧评论家周黎明、史航各种名家出席,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
“在乌镇,看名人!”成为乌镇戏剧节很大的一个重头戏。
乌镇戏剧节是由赖声川、黄磊、孟京辉、陈向宏于2013年共同发起的,就连息影多年极少参与活动的林青霞也曾前往捧场。
今年更是热闹非凡:开幕剧《青蛇》是国家话剧院导演田沁鑫的代表作,闭幕式大戏《白蛇》由曾获美国戏剧最高奖托尼奖的玛丽·辛默曼执导。
剧院中演出接连不断,讲座更是层出不穷,大师的风云对话随时可见,各类作家、策展人、演员、评论家、媒体工作人员遍地皆是……“这是一场人间戏,有机会,有理想,有圈子,有交际,有商业,有文化,有形形色色的欲望……”有媒体人这么形容。
《生活文艺周刊》的记者郝思嘉全程跟踪了整个艺术节,她这么形容2014年的乌镇戏剧节,“比风景更美的是和艺术以及人的相遇。
”郝思嘉在戏剧节约了一场讲座,关于艺术节策展人的创意思维。
“虽是预约的,在巷子里冒雨排队的人,依然把整个沈家厅的上下层挤的满满的。
”郝思嘉写道,“有专业的戏剧人,媒体,也有我身旁两姐妹那样,专门来乌镇看戏的普通人。
香港艺术节的苏国云、台湾两厅院的平珩都讲到艺术节要和城市、和当地的本土文化发生更深关系。
欧丁剧团的茱莉亚·瓦蕾讲她们曾举办的艺术节。
手上有伤的丁乃竺,也忍不住提起因为审批等条件的限制,青年竞赛单元没法邀请更多地区剧团来参演的遗憾……这个镇子变成了一个大的剧场。
”整个城镇都是“大剧场”是整个艺术节的典型写照。
乌镇大剧场座位逾千之外,其余都是一两百人的小剧场。
剧场设计调研报告学生:何君泓学号:************教师:***第1章前言1.1 剧场概况剧场是专门用来表演戏剧、话剧、歌剧、歌舞、曲艺、音乐等文娱的场所,一般较正式。
通常分舞台和观众席。
现在的剧院也兼有放映电影的功能。
基本特点:1、观众的稳定性,观众是收入稳定且有较高文化基础的人群,观众对于演艺作品的类型和数量的需求是趋于稳定的。
2、演出团体的多样性,演出团体的表演类型是丰富多样的,剧场形式是要符合多种演出形式的,是灵活可变的。
3、剧场对于光学,声学的要求是极高的,光学设计与声学设计对于剧场的观演体验是极其重要的。
4、观众的稀缺性,由于观众人群类型的稳定性,以及我国教育对艺术方向的缺少,剧场表演团体的场次少,间隔时间长,观众人群的缺少都是剧场发展的问题。
1.1.1调研剧场方向本次剧场设计调研包括了基地调研与案例调研,针对剧场设计的难点:声学、光学等方面的要求,并对建筑形式进行调研。
由于现代剧场兼有城市标志性建筑的特点,并且由于地处城市中心位置,对于建筑与周边环境的融合与突破进行调研,并且思考出独特的形式与特点来抓住人群。
1.1.2剧场设计概况本次剧场设计的功能复杂多样,对于专业声学、光学要求较高,并且防火规范要求严格。
设计时在把握这些的同时,通过对建筑形式的表现以及对功能的把握,提升城市人口对于专业艺术表演的积极性。
前期调研对于剧场空间心理与人体尺度进行了解和研究注意个分区的特点与联系平面设计结合空间尺度与感受进行组合(绝对尺度和相对尺度等)以及空间形状等进行设计。
可结合文脉、历史、地域、场所等方面突出剧场的建筑氛围。
第2章基地调研2.1 基地概况2.1.1 区位分析本次剧场设计位于四川大剧院位于成都市人民中路1号附2号,与四川省科技馆相邻,处在天府广场东北面,仁和春天百货北面,地块北面为老旧的居住建筑,地处城市中心点,是政治与文化的交际处。
因此要把握建筑与周边环境的交融性与突破性。
南侧道路为双向六车道,西面为单项双车道,东面为双向四车道。
乌镇戏剧节,难道吸引的只有北上广深的文青?你不懂TA的野心82岁的桐乡花鼓戏艺人屈娟如,描眉画眼,以小生的扮相登上了乌镇的古戏台,咿呀凄婉地唱一段男女相会的故事。
台下游人如织,可本地人若不是仔细留神也一时听不懂,何况外乡游人。
于是大多数人不过驻足片刻,可就这一瞥一听,也都品出些若有若无的传统味道。
这“味道”便是乌镇的某种成功了——来乌镇看的不仅是水乡传统建筑物,更有历史文化的生命力。
但屈娟如偶尔也落寞,多年来没徒弟。
她记得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电视机进入农村,听戏的人越来越少了,更何况当今的年轻人。
她挺羡慕同在桐乡的三跳艺人邱立红,三跳与花鼓戏都是当地曲艺,可邱立红去年收了徒弟,还是桐乡本地90后小伙子,科班学表演的。
这年轻人主动上门拜师,说是要融合三跳和话剧,参加乌镇戏剧节。
屈娟如知道乌镇戏剧节,就在她眼皮底下已举办过四届,再过几天的10月19日即将举办第五届,可她从没去看过。
她自认“看不懂”,她听说——街上会有人穿着紧身服,拄着拐杖站在路中央一动不动;还有人用绳子在地上拖着衣服往前跑……如此这般,对屈娟如而言太过“先锋”了,她依旧要当好自己“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桐乡花鼓戏的传承人”的角色,每天要雷打不动地登上乌镇东栅的古戏台唱戏。
2016年乌镇戏剧节,几位年轻演员在街头表演。
乌镇旅游公司供图她的戏,和年轻人的戏之间,看似属于不同的“年代”、处于不同的“时空”,可传统与现代之间,总有切不断的丝丝缕缕,在江南古镇的白墙乌瓦小桥流水中,牵着新一代乡镇青年拾起属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
本土51岁的邱立红也想不到,会突然冒出一位90后徒弟。
他每年农闲时都会去桐乡的农村演出,虽然也能搞个百来场,可观众几乎全是老头老太。
三跳这项桐乡传统的民间曲艺,传说是京杭大运河上的纤夫们,劈了纤板做道具,边敲边唱的“纤板书”,讲的多是劝人为善或是忠孝礼义的古事。
不少年轻人不爱听了。
他们爱听的是什么?乌镇的戏剧节众星云集,每年十月光景,总有来自世界各地、穿着时髦的演员和戏剧爱好者涌来,他们追星、追剧,可所追的“气场”却与邱立红不同。
剧作评介 Commentary on Plays2014年10月31日至11月2日,乌镇大剧院多功能厅,来自韩国的女性独角戏《墙壁中的精灵》作为第二届乌镇戏剧节邀请剧目连续演出三天。
如果说,第一届乌镇戏剧节是几个剧坛名人呼朋唤友,在风景如画的古镇里聚会畅谈、放松心情、自娱自乐的大Party,那么今年第二届乌镇戏剧节已经开始走上正轨了。
表现在:其一,戏剧节知名度的扩大。
不仅是主办方的朋友们前来捧场、散心,有更多的戏剧人甚至普通戏剧爱好者甘愿掏空腰间的荷包,从各地涌入小小的水乡乌镇参与演出和观戏交流。
其二,剧目的选择不仅停留在商业性看点和嘉年华娱乐性质上,而是筛选出更多优秀的戏剧作品提高戏剧节的演出品质。
这一出韩国独角戏《墙壁中的精灵》,虽然在韩国国内拥有较高的知名度,但整个主创团队对于中国观众来说认知度并不高。
中国普通观众能够观看到韩国电影、电视剧的机会比较多,尤其随着韩流的涌动,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我国已出现数次“哈韩”风潮。
但也正因为代表韩流的歌舞、影视、明星等商业流行因素的侵袭,中国观众观看艺术性较强的韩国话剧机会却很少,了解亦不深。
因此对于一部表演难度极大的独角戏来说,《墙壁中的精灵》在票房上吸引力并不大。
本人所观看的那一场演出中,观众大部分是戏剧节中其他剧组的制作人和演员前来交流学习。
而普通观众大多会直奔水剧场去看名气更大的《青蛇》的演出。
但在戏剧节闭幕后,所有观看过《墙壁中的精灵》的观众一致表现出对该剧的赞赏之情,且随着微博、朋友圈等自媒体的介入,该剧在没有观看的人心里也形成了“好戏”的初始印来自墙壁中的温暖——观独角戏《墙壁中的精灵》象,可见演出口碑不俗。
可以说,在乌镇这样一个灵动的大空间中,该剧满足了观众所有的心理期许,同时也以此为入口管窥了韩国话剧坚实的演出实力。
将国外优秀的舞台作品通过戏剧节引入乌镇,让中国观众一饱眼福,这是本届戏剧节的一大功劳所在。
独角戏与一般舞台演出不同,由于表演形式的局限,为保证观众始终如一的全情投入,一般演出时间普遍控制在一个小时左右。
WUZHEN THEATER, ZHEJIANG, CHINA 乌镇剧院姚仁喜 | Kris Yao 收稿日期:2013-11-06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 | Artech Architects在宛如梦境的古镇,剧院像一盏并蒂莲,盛开于水面……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坐落于京杭大运河之上,拥有1 300年的悠久历史,被誉为“鱼米之乡”、“丝绸之府”,同时也是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5A 级景区。
乌镇在利用各种表演吸引游客的同时也期待传承中国传统的艺术文化,因而伴随着旅游开发,其文化产业也得到相应的发展。
剧院位于乌镇景区东侧,邻近游客服务中心,游客在服务中心即可远呈东西向布局的眺剧院。
观众入口设于建筑南侧,面向入口广场,人们可利用便桥步行靠近,或沿着河岸边行走,这使建筑与古镇形成自然的交接、融合。
剧院西侧有一码头,人们也可乘木舟经栈桥到达剧院,这为游客进入剧场的方式提供了不同的选择。
乌镇遍布低矮的房子,但现代的大剧院必须提供承载一定高度的舞台空间并容纳一定数量的观众,大体量成为必然,所以它有点像欧洲中世纪小镇里的教堂,虽然尺度很大,但是它的材料、颜色、质感、手工的精细项目名称:乌镇剧院业 主:乌镇旅游开发有限公司建设地点:浙江省乌镇用地面积:5.5 hm 2建筑面积:2.18万 m 2建筑层数:地上2层,地下1层设计单位: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台北)会元设计咨询 (上海) 有限公司建筑结构:钢筋混凝土、钢骨结构材 料:青砖、玻璃幕墙、实木格栅建 筑 师:姚仁喜设计团队:沈国健,王馨慧,刘文礼,孙建钧,张建翔,林佳宪(台北)朱文弘,应斐君,郑乃文,许榉译,巫奇升,姜妮(上海)合作设计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顾问团队:Theatre Projects Consultants Ltd.(剧场)马可卢设计技术有限公司(外墙)声美华有限公司(声学)施工单位:巨匠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设计时间:2010年5月~2010年12月施工时间:2011年1月~2013年4月图纸版权:大元联合建筑师事务所摄 影:郑锦铭,应斐君本项目入围2013 WAF世界建筑奖(文化类)度都跟周边的小房子是匹配的。
从乌镇大剧院提取中国元素的思考本文将以乌镇大剧院为例,从五个主要方面加以发散性的讨论探索,进而得出一些个人对建筑元素理解和感悟。
作者简介:仁喜,毕业于东海大学,美国建筑师协会会员。
他自出道以来佳作迭出,在海外各种建筑评奖台上屡有斩获。
其才华不仅体现在建筑上,亦参与电影制作、文化传播等多种文化拳业。
他用谈诗、谈艺术、谈哲学、谈修行的话语谈论建筑。
关于中国元素:一:如梦如幻的并蒂莲花二:虚实相生的太极文化三:中国文人的折扇情怀四:变换无穷的窗棂图案五:颇具禅意的佛门残灯一:并蒂并蒂,吉祥如意建筑师在进行设计时,将剧院的主场演变成江南水乡最为常见的并蒂莲花。
莲花亦称荷花,荷花”寓意着纯洁、坚贞、吉祥,中国古代民间就有春天折梅赠远,秋天采莲怀人的传统,经常以荷花作为和平、和谐、合作、合力、团结、联合等的象征,它纵使是在污浊的环境中也能洁身自好,保持自己高尚的品德,这也是一种君子行为的象征。
宋朝理学宗师周敦颐有文《爱莲说》: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渊明独爱菊。
自唐来,世人盛(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莲花,曾是古往今来文人笔下高歌咏叹的对象,但大多数文人都是惊叹于它的清姿素容,并将其形诸笔端;而这笔散文精品却独辟蹊径,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和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鄙视和厌恶。
近代诗人冰心有文《荷叶母亲》:但故乡的园院里,却有许多;不但有并蒂的,还有三蒂的,四蒂的,都是红莲。
九年前的一个月夜,祖父和我在园里乘凉。
祖父笑着和我说:“我们园里最初开三蒂莲的时候,正好我们大家庭中添了你们三个姊妹。
大家都欢喜,说是应了花瑞。
”荷花,不仅带来了和睦,也加深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文档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ABSTRACT (Ⅱ)目录 (Ⅲ)一、国内外戏剧节相关理论概述 (1)(一)国外戏剧节研究 (1)(二)国内戏剧节研究 (1)(三)乌镇戏剧节概述 (1)(四)南锣鼓巷戏剧节概述 (2)二、乌镇和南锣鼓巷戏剧节运作模式分析 (2)(一)节目设计 (2)1.乌镇戏剧节的节目设计 (2)2.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节目设计 (3)(二)资金支持 (4)1.乌镇戏剧节的资金支持 (4)2.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的资金支持 (4)(三)宣传推广 (4)1.乌镇戏剧节的宣传推广 (4)2.南锣鼓巷戏剧节的宣传推广 (4)(四)组织管理 (5)1.乌镇戏剧节的组织管理 (5)2.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的组织管理 (5)三、乌镇和南锣鼓巷戏剧节运作模式比较 (5)(一)乌镇和南锣鼓巷戏剧节的优点 (5)1.戏剧质量过硬,节目构架合理 (6)2.营销性强,传播度广 (6)(二)乌镇和南锣鼓巷戏剧节的不足之处 (6)1.管理没有形成系统性 (6)2.品牌化程度不高 (6)四、中国戏剧节的发展建议 (7)(一)传承开展,开拓创新 (7)(二)旅游节庆,经济积累 (7)(三)优质服务,专业团队 (7)结论 (8)参考文献 (9)后记 (10)一、国内外戏剧节相关理论概述服装设计是运用一定的思维方式、美学规律及设计程序,将设计构思以绘画的形式表现出来,并选择适当的材料……(一)国外戏剧节研究西方对戏剧的发展十分重视,尤其体现在对剧场的市场化研究和推动节庆的经济发展。
Laurent Lesavre的《Are theatre and business links relevant? A conceptual paper and a case study》(2012)研究了剧院和商业的联系、Peter Taylor, Elizabeth Owen,Sophie Withnall合著的《Constraints on young people's use of the theatre: An empirical analysis using the‘how much? Project'at Sheffield theatres》(2000)研究了谢菲尔德剧院的项目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