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心理学社会性方面的心理问题
- 格式:ppt
- 大小:580.00 KB
- 文档页数:44
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社会性发展幼儿心理学第十一章幼儿的社会性发展课题: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与意义目标:掌握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了解社会性发展的意义。
重点:社会性和社会性发展的含义难点:社会性发展的意义方法:讲授、讨论课时:课时过程:一、社会性及社会性发展的含义 1.社会性:社会性是作为社会成员的个体为适应社会生活所表现出的心理和行为特点。
也就是人们为了适应社会生活所形成的行为方式,如对传统价值观的接受,对社会伦理道德的遵从,对文化习俗的尊重以及对各种 ___的处理。
2.社会性发展:社会性发展(也称儿童的社会化)是指儿童从一个自然人,逐渐掌握社会的道德行为规范与社会行为技能,成长为一个社会人。
儿童逐渐步入社会的过程,是在个体与 ___、儿童 ___以及同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的。
二、社会性发展对幼儿发展的意义 1.社会性发展是儿童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儿童社会性发展已经成为现代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培养身心健全的人是教育的最根本目标。
社会性发展是儿童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体格发展”、“认知发展”共同构成儿童发展的三大方面。
___的人格对一个人智慧和能力的发展及事业的成功具有促进作用。
一个人的道德水平、社会交往能力等对其事业的成功是很重要的。
2.幼儿期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时期,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儿童未来发展的重要基础幼儿社会性发展在人的一生的社会性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幼儿社会性发展是其未来人格发展的重要基础,此阶段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幼儿未来人格发展的方向和水平。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一)人际关系的建立社会性的核心内容就是人际关系。
幼儿的人际关系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幼儿与 ___的关系,主要指幼儿与父母的关系(亲子关系);二是幼儿与同伴的关系。
(二)性别行为的发展性别行为是人按照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的期望而逐渐形成的行为。
(三)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亲社会行为的发展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
幼儿发展心理学研究幼儿阶段的心理发展过程和规律,包括认知、情感、社会性、人格等方面。
以下是一些幼儿发展心理学中的重要问题:
1. 幼儿认知发展:幼儿认知发展的主要特点是逐渐掌握新的思维方式和技能,包括感知、注意、记忆、语言、思维等方面。
幼儿期的认知发展是一个关键阶段,对后续的心理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2. 情感发展:幼儿期的情感发展主要涉及情绪表达、情感认知、情感调节等方面。
幼儿开始能够理解他人的情感,逐渐掌握自我调节情绪的技能,这对他们的社会交往和心理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3. 社会性发展: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主要涉及与他人的交往、社会规则的认知、道德行为等方面。
幼儿开始逐渐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学会与他人分享、合作、轮流等社交技能,这对他们的社交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有着重要影响。
4. 人格发展:幼儿期的人格发展主要涉及自我认知、价值观、意志力等方面。
幼儿开始逐渐形成自我概念和个性特征,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这对他们的人格形成和心理健康有着重要影响。
5. 家庭和环境对幼儿发展的影响:幼儿期的心理发展受到
家庭和环境的影响,包括父母的教养方式、亲子关系、社会文化背景等。
这些因素会影响幼儿的心理发展和行为表现,因此需要家长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幼儿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
总之,幼儿发展心理学研究的问题很多,对于帮助我们了解幼儿的心理发展和教育孩子具有重要的意义。
儿童社会性的最早表现——依恋什么是“依恋”1958年,美国一位儿童心理学家约翰·鲍尔贝最早用“依恋”这个术语来描述一个人对他最亲近的人的那种强烈而深厚的情感联系。
对人类而言,依恋关系最突出地体现在父母子女关系、情人和亲密朋友关系之间。
相互依恋的人,不管是父母子女还是情人、朋友,总要包含着相互的爱恋、亲近、依随、随着和相互影响,并且极力保持和维护这种密切关系。
几个月的婴儿会通过哭叫、纠缠、靠近和跟随来表达他们对母亲的依恋;两三岁的孩子会很自然地喜欢上他们的妈妈的亲密朋友和同事,以此来表达他们对妈妈的依恋;甚至上了小学的孩子,也会对妈妈死缠活磨,与妈妈形影不离;这些都是亲子依恋的表现。
到少年期,孩子对父母的“死缠活磨”式的依恋逐渐消失了,他们的感情依恋会慢慢转移到对亲密朋友和伙伴身上,对朋友和伙伴“一日不见,如隔三秋”。
青年和成人之间的依恋,则更多地体现在他们对情人和配偶身上。
人对动物、动物对人,也会产生这种深深的依恋之情,无论骑手和他的坐骑,还是孤独老人和他养的宠物,或者人与他长期使用的一件物品,都可能会形成不亚于人与人之间的依恋之情。
所有这些依恋形式,尽管对象、方式、性别甚至物种不同,但其基本性质是相似的,人所依恋的对象,都是希望与之保持密切关系的人或物。
当依恋对象从身边消失时,人就会产生思念、孤独、怅惘、空虚等消极情绪,就有一种强烈的与依恋对象重新相见、相处的动机。
如果说,依恋是人的社会性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之一,那么,我们也可以说,它是人的社会性的最早表现。
早期皮肤接触的作用——克劳斯—肯内尔假说美国两位心理学家,马歇尔·克劳斯和约翰·肯内尔,在十几年前提出一种假说:母子之间的早期皮肤接触,会促进亲子依恋关系的早期发生。
这就是著名的克劳斯—肯内尔假说。
为了验证这一假说,两位心理学家研究了28位刚刚生下足月健康婴儿的年轻母亲。
在她们产后三天住院期间,让其中的14位母亲仍然按照惯例办事:产后把孩子抱来给她们看一下,6~12小时之后,让她们开始给孩子喂奶,以后每隔4小时给孩子喂半小时奶。
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学前儿童社会性的发展是在众多因素的影响下形成的,这些因素简单来说可以分为内外两个维度,内在因素主要指学前儿童自身的特性,外部因素则包括各层级的物质与精神环境,具体指社会、家庭和幼儿园的影响。
第一节儿童自身因素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在影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各种因素中,儿童自身的因素是一个基础,因为,任何外在的因素都必须通过个体自身才能发挥影响和作用。
一、生理成熟对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根据格赛尔的成熟理论,个体的发展要以成熟为基础,而成熟则取决于基因所决定的时间表。
在尚未成熟之前,儿童有一个准备阶段,这个准备阶段就是生理机制由不成熟向成熟过渡的阶段,处于这个阶段的儿童,相应的学习能力尚不具备,这时如果让他们学习某种知识或技能,就难以达到真正的学习目的,不仅表现为学习难度大,还表现为学习成绩不巩固,最严重的莫过于伤害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
因此,在成熟的基础上对儿童提出适度适当的要求是重要的教育原则,当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与儿童的生理发展水平相匹配时,孩子能够积极地适应社会化的要求。
教育者要尽可能在孩子生理成熟的基础上提出恰当要求,同时也要注意满足孩子的生理需要,以促进积极的社会学习,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
如孩子往往有身体活动的需要,只有让孩子有充分适当的身体活动,攻击性行为与捣乱行为就大大减少,相反,当儿童的生理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往往会表现出各种各种的问题行为,如一些身体缺乏运动经验的孩子在身体和空间感知觉上表现滞后,感觉统合失调症。
空间混乱会引起阅读和书写困难,同时也会导致问题行为,还有一些儿童不断地惹麻烦是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身体位置与他人有关。
成人应该鼓励幼儿进行身体活动进而更好地帮助儿童,而不是总想着尽力使儿童保持安静。
另外,儿童自身的生理特点对其社会性发展也会有影响,如一个健康漂亮的孩子往往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爱与支持,其往往也是自信的,一个不漂亮的或残疾的孩子,她往往更容易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