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平原
- 格式:doc
- 大小:58.50 KB
- 文档页数:5
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部分:中游平原包括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合称两湖平原)和江西鄱阳湖平原。
下游平原包括安徽长江沿岸平原和巢湖平原以及江苏、浙江、上海间的长江三角洲,其中长江三角洲地面高度已在10米以下。
地形地貌: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地形以平原为主,海拔在50米以下,境内港汊纵横,湖泊密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
气候及土壤: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暖干燥,降水年变化量较大。
最低月均温高于0度,无霜期210~270天。
土壤要是黄棕壤或黄褐土。
南缘为红壤,平原大部为水稻土。
水文特征:长江三角洲东濒海洋,地势低平坦荡,河网如织,湖泊众多,其水系包括长江河口水系、太湖水系、运河水系、钱塘江水系和甬江水系,构成特有的水乡泽国的三角洲水系。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主要湖泊是太湖,它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泊,环湖出入的河道220余条,其中人湖70余条,出湖150多条,湖水蓄量达46.7亿m^3。
长江三角洲地区河渠交叉,河道相连,水系发达。
由于平原地区水位落差小,流速不大,受水利工程的高度控制和闸门启闭及引排水的影响,水流流向不定。
河湖除承受当地地表水径流外,还承受上游15个省区面积约200万km^2范围的来水。
大水年份,长江三角洲就是上游各水系的洪水走廊,由于面临海洋,易遭台风暴雨及风暴潮袭击,常出现外洪、内涝或外洪内涝同时并发的水灾;枯水年份,上游来水少,往往造成严重干旱并加剧河湖水质恶化。
另外,部分河流含沙量大,河道淤塞,河床坡降变缓,水库泥沙淤积使泥沙吸附污染物,加重了水环境的污染,增加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难度。
总的来说,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河网稠密,多湖泊,长江干流流经此地,该地区的河流径流大,汛期长,无结冰期。
但存在泥沙淤积和水污染问题,且多年来的围湖造田使得湖泊不断缩小,降低其对洪峰的调节作用,使得该地区今年来洪涝灾害有所加重。
资源: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亚热带范围,年均温14~18℃,1月均温O~5.5℃,7 月均温27~28℃;年降水量1(XX)~1500毫米,比华北平原多1~2倍,季节分配较均匀;无霜期Zro~270天,〕ro℃积温达45(X)、5以叉)℃。
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特点
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粮、油、棉生产基地,也是我国水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其特点主要有:
1.地形地貌方面:主要由长江及其支流夹带的泥沙长期堆积而成,地势低平,河渠纵横,湖泊众多。
平原边缘地形微翘,主要分布着红土岗丘。
中部和沿海地区为泛滥平原和滨海平原。
2.气候条件方面:大部分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四季分明,年降水量1000~1500毫米,主要集中在春末夏初的梅雨季节。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
3.土壤条件方面:土壤以水稻土为主,广泛分布着河湖冲积土和湖泊沉积土,这些土壤深厚、肥沃,适宜水稻种植。
平原上耕作历史悠久,普遍种植双季稻,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都占全国第一位。
4.水资源方面: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包括长江、汉江、湘江、赣江等大江大河,以及数百个湖泊。
这些河流和湖泊不仅提供了农业用水,还是重要的水运通道和水利资源。
5.淡水渔业方面:地区湖泊众多,水道密布,是淡水鱼的重要产地。
其中尤以江苏、湖北的淡水鱼产量最大。
这里的水道网水流速度适宜,是鱼类繁殖生长的优良环境。
第二节长江中下游平原学习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评价其优越的位置。
2.运用相关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农业发展的条件及发展方向。
3.结合地图归纳长江中下游平原的城市分布特点,理解长江在城市发展中起到的作用。
4.运用地图说出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部门,分析长江为本区工业提供了哪些有利条件。
5.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分析长江中下游平原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治理措施。
◆基础知识·细解读◆知识点一区位条件优越知识详解1.位置和范围(1)地理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位于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东南丘陵以北,巫山以东,东临黄海和东海。
(2)范围:长江中下游平原沿江分布,包括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2. 地形和河湖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河汊纵横交错,湖荡星罗棋布。
该地区地河湖包括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湘江和赣江,以及鄱阳湖、洞庭湖和太湖等许多湖泊。
3.交通和资源长江中下游平原航运发达,水资源、渔业资源十分丰富,为区域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4.区际联系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临黄海和东海,有“黄金水道”之称的长江贯通东西,江河湖海连为一体,拥有濒海、沿江双重区位优势,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对本区乃至全国的经浪展具有强劲的带动作用。
巧记借助河湖记长江中下游平原组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组成可以联系河湖记忆:江汉平原是长江和汉江冲积而成,洞庭湖平原位于洞庭湖附近,鄱阳湖平原位于鄱阳湖附近。
【思考】(判一判)1.长江中下游平原包括江汉平原、三江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
()2.长江中下游航运发达,水资源、渔业资源十分丰富。
()3.长江中下游平原东临东海和南海。
()拓展归纳我国的“弓箭型开发”有人把我国经济发展形象地比喻成“弓箭型开发”:弓背是东部沿海地区,京津唐工业基地和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分别位于弓背的两端,京广线是弓弦,那么长江就是一只箭,箭头是长江三角洲,箭尾是重庆市,箭身就是长江中下游平原。
三大平原分别是什么哪个面积最大中国的三大平原分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最大的平原是东北平原。
华北平原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平原。
三大平原分别是什么哪个面积最大1中国三大平原是哪些中国三大平原是:长江中下游平原、东北平原、华北平原。
1、长江中下游平原:地跨中国鄂、湘、赣、皖、苏、浙、沪等7省市,素有“水乡泽国”之称,是指中国长江三峡以东的中下游沿岸带状平原。
2、东北平原:地跨黑、吉、辽和内蒙古四个省区,地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东北平原四周为山麓洪积冲积平原和台地,海拔200米左右。
3、华北平原:北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华北平原是华北陆台上的新生代断陷区。
2三大平原面积由大到小顺序中国的三大平原分别是: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其中最大的平原是东北平原。
面积从大到小分别是:东北平原(35万平方千米)>华北平原(30万平方千米)>长江中下游平原(20万平方千米)。
1、东北平原:位于中国的东三省境内,是三大平原中面积最大的,达35万平方千米,又分为松嫩平原(在松辽盆地),辽河平原以及三江平原(在三江盆地)三部分。
它被誉为黑土地,这里土地肥沃,气候适宜,是中国十分重要的粮食产区。
2、华北平原:又称黄淮海平原,是中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部分在渤海—华北盆地。
位于北纬32°~40°,东经114°~121°。
北抵燕山南麓,南达大别山北侧,西倚太行山一伏牛山,东临渤海和黄海,跨越京、津、冀、鲁、豫、皖、苏7省市,面积30万平方千米。
平原地势平坦,河湖众多,交通便利,经济发达,自古即为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平原人口和耕地面积约占中国的1/5。
3、长江中下游平原号称中国三大平原之一,其实不是一个整体。
位于湖北宜昌以东的长江中下游沿岸,系由两湖平原(湖北江汉平原、湖南洞庭湖平原总称)、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里下河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组成,面积约20万平方公里。
四、长江中下游平原一.地理位置1.海陆位置:三峡巫山以东,北接淮阳山,南接东南丘陵2.经纬位置:二.自然条件1. 地形:河流冲积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地势:地势平坦,低平,长江三角洲在10米以下地貌:东西狭长,宽窄不一,河湖密布,水乡泽国。
(外力作用以流水堆积为主---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2.气候:①名称:亚热带季风气候②特征: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6月中下旬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受副高的影响形成“伏旱”。
)3.水文:河网密布,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长4植被:温带落叶阔叶林5土壤:黄棕壤或黄褐土6整体性三.社会经济(一)农业1.农产品:水稻,鱼(江汉平原、长江沿江滨海平原是商品棉基地)2.农业生产类型:农业,渔业3.农业地域类型:季风水田农业,(蔗基鱼塘农业)4农业条件: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且全年降水较多,适合水稻生长;②水文:河网密布,湖泊众多,有利于渔业发展;③地势:地势起伏小,形成众多浅凼,有利于发展桑基鱼塘i)优势:气温高,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工业力量雄厚。
ii)制约因素:台风,洪涝,7、8月份的伏旱(二)工业①重工业:钢铁(宝钢)、机械、电力②轻工业:纺织业③工业生产: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中南京的石化、杭州的轻纺工业较为突出;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1)工业中心:上海、南京、杭州(2)特点: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3)发展条件:水陆空交通方便、工农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但能源、矿产缺乏(4)工业部门: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5)发展方向:今后将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长江中下游工业带(上海、南京、杭州-综合工业区;武汉-钢铁、轻纺;湘、赣地区-有色金属)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
长江中下游平原
自然地理特征:
位置:110°E~122°E, 28°N~34°N (115°E, 30°N穿过平原中部)
范围:湘,鄂,赣,皖,苏,沪,浙,长江中下平原
地形:河流冲积平原,江汉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太湖平原
地势:地势平坦,低平,长江三角洲在10米以下
地貌:东西狭长,宽窄不一,河湖密布,水乡泽国。
外力作用以流水堆积为主---河流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
水文特征:长江及其支流。
水量大,含沙量小,无结冰期,汛期长
长江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的第一、二级阶梯。
滩多流急,落差较大,水能资源丰富。
长江中游地区水域广阔、湖泊众多、水利资源丰富。
长江下游地区河道宽阔、径流量大而变幅小,来水过程较为稳定,有利于发展航运。
河流:长江及其支流汉江、沅江、湘江、赣江。
湖泊:鄱阳湖、洞庭湖、太湖、巢湖气候: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特点是:冬温夏热,四季分明,降水丰沛,季节分配比较均匀。
本区热量资源丰富,≥10℃积温为4000ºC~6500ºC,1月平均气温在0℃以上。
本区年降水量在800mm~1000mm,降水分布由东南向西北递减,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
6月中下旬受准静止锋的影响形成“梅雨”天气,7、8月份受副高的影响形成“伏旱”。
属于湿润地区
资源:矿产:湖北大冶铁矿,安徽马鞍山铁矿,江西德兴的铜矿,浙江秦山核电站水能:三峡,葛洲坝
旅游:苏州园林,杭州西湖,南京,黄山、庐山、三峡,还有我国古代三大名楼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
人文地理特征:
农业:
农业生产:优势:气温高,雨热同期,土壤肥沃,地形平坦,水源充足,工业力量雄厚。
制约因素:台风,洪涝,7、8月份的伏旱
江汉平原、长江沿江滨海平原是商品棉基地
工业:
工业生产:以沪宁杭为中心的综合性工业基地,其中南京的石化、杭州的轻纺工业较为突出;
以武汉为中心的钢铁基地和轻纺等工业。
沪宁杭工业基地:(1)工业中心:上海、南京、杭州
(2)特点:我国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技术水平和效益最高的综合性大型工业基地(3)发展条件:水陆空交通方便、工农业基础好、市场广阔、科技发达,但能源、矿产缺乏
(4)工业部门:轻型及精密机械、轻纺、电子、化工
(5)发展方向:今后将使结构轻型化,实行内联外引,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制与开发,开拓国际市场。
※以河流为生命线的地区——长江沿江地带
长江中下游工业带(上海、南京、杭州-综合工业区;武汉-钢铁、轻纺;湘、赣地区-有色金属)
长江沿江地带是沟通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西部资源富集区的纽带。
第一,西部地区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第二,沿江地带从东到西将上海、南京、武汉、重庆等商业中心连接起来,成为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第三,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第四,沿江地带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长江沿江地带辐射作用:长江沿江地带兼有沿江和沿海的双重地缘优势。
本区东接太平洋沿岸,是我国对外的前沿阵地。
便于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又可通过长江黄金水道和京九线、京沪线、沪杭线、京广线、汉丹线、成渝线等多条铁路干线、公路干线,联结国内其他地区,发挥其强大的辐射作用,区位条件十分优越。
沿江地带地势低平、土地肥沃、水资源丰富、热量较充裕、水热同期,为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而且工业基础雄厚,目前高新技术产业是长江沿江地带最具活力的生产部门,通过众多的南北支流和交通干道,这些经济技术优势可向南北辐射,使我国南北经济成为一体。
实现东西结合、优势互补,促进内陆开发和全国经济增长
自然灾害:气象:洪水,台风,干旱,寒潮
地质:滑坡、泥石流、地震
交通线:京沪、京九、京广、焦柳、沪杭、汉丹线;长江黄金水道
城市:上海、南京、武汉、杭州、长沙、合肥、南昌
生态环境问题:酸雨,水土流失
国土整治——河流的综合治理
防洪是首要任务
洪水产生的原因:自然:①流经湿润地区,流域广,支流多汛期长,水量大
②气候异常年份,上流干流和中游南北支流同时进入汛期
③中游荆江段河道弯曲,泻洪不畅
人为:①中上游山区植被破坏,失去涵养水源的功能水土流失,河床淤积,排洪不畅,②中游围湖造田,湖泊调蓄洪峰能力减弱措施:①兴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固江防大堤;②修建水库,治理荆江河段;③建设长江中上游水土保持林;④中上游山区退耕还林还草,中游退田还湖。
※三峡工程:
⒈三峡工程除防洪外可获得发电、航运、旅游、养殖等综合效益。
⒉三峡水能丰富原因:①二、三阶梯交界处,河流落差大。
②流经湿润地区,汛期长,水量大。
⒊社会经济效益:①缓解华中、华东地区能源供应的紧张问题。
②减轻铁路运输的压力。
③增加农业产值。
④未来全国统一大电网的中心主导电站,提高全国电网的运输质量和效益。
⒋环境效益:减轻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有利于环境保护。
⒌生态效益:
(利于中下游)
①有效减轻洪水对中下游地区生态与环境的破坏,改善中下游平原湖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②有利于中下游血吸虫病的防治;
③减轻洞庭湖的萎缩和泥沙淤积;
④增加中下游枯水期流量,改善枯水期水质;
⑤调节局部气候;
⑥减轻环境污染和酸雨危害。
(不利库区)
①淹没土地耕地;
②移民中产生新的环境问题;
③可能诱发地震;
④库区和库尾泥沙淤积;
⑤三峡自然景观破坏;
⑥蚊虫孳生,影响人体健康;
⑦水生生物和珍稀物种生存环境影响。
32、读我国部分地区地图回答:(16分)
(1)秦岭是我国重要的地理分界线,请在图上用适当的图例标出其位置。
(2分)
(2)图中的铁路是正在建设的沟通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一条铁路干线,根据图中的位置说出它东起,西至。
(2分)分析此铁路建设的意义有哪些?(3分)
(3)分析图中A区域土地盐碱化的原因?并说明治理的措施?(5分)
(4)图中西气东输工程对安徽省合肥市有哪些影响?(2分)
(5)大别山是安徽省经济水平较低的地区,但本地区山区资源丰富,请你谈一谈如何对本区山区资源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2分)
32、(1)略(2分)(2)南京;西安(2分)
宁西铁路把我国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联系在一起,实现区域的协调发展;宁西铁路的建设促进沿线经济的发展,促进大别山等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宁西铁路的建设促进西部大开发,促进中部的崛起。
(3分)
(3)土壤盐碱化的原因:①春、秋季,尤其春季,气候干旱,蒸发旺盛,使土壤盐分向地表积聚;②地势低平,排水不畅,地下水位高;③农业生产不合理的灌溉,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3分)
土壤盐碱化治理的措施:科学地调控土壤中的水盐运动,如引淡淋盐、井排井灌、覆盖等工程措施和营造防护林等生物措施。
(2分,回答有理即可正确)
(4)西气东输管道通过合肥市附近,可缓解合肥市的能源不足,促进合肥市能源结构的调整,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并改善合肥市的城市大气环境。
(2分)
(5)①根据丘陵山地的特点,发展立体农业;②对优势资源进行系列开发。
(2分)下图是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季节活动与我国夏季东部雨带关系示意图。
据此判断44—46题。
44.当副高脊位于150N—200附近时,华北地区农业生产面临的最大问题是() A.洪涝灾害 B.水土流失 C.灌溉水源缺乏 D.土壤次生盐碱化45.当江淮地区进入“梅雨”期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松花江正值汛期 B.南极中山站出现极夜
C.副高脊位于300N—350N附近 D.罗马正是干旱季节
46.图中我国东部地区的雨带位置位于副高脊北侧的原因是() A.副高脊推动台风雨带北上
B.副高辐散的偏南气流与南下冷气流相遇形成锋面雨
C.影响我国雨带形成的主要气流是偏北风
D.副高气流辐合造成北侧多对流雨
59、读下面的1991年长江中下游梅雨期间环流形势(a)和降水量分布(b)图,回答:(12分)
(1)a图所示的高压中心名称是_________。
此时我国北方地区通常的天气状况是_____________,常出现的气象气候灾害有___________和_________等。
(2)b图所示,长江中下游最可能出现的气象气候灾害是__________,经常引发________等灾害,反映了自然灾害___________的特点。
(3)如果a图中的高压系统加强,控制江淮一带,则江淮地区的天气状况最可能是__________,常会出现___________等气象气候灾害。
原因是_____________。
此时我国华北地区多发的自然灾害通常是_____________等。
答案:(1)副热带高压(或夏威夷高压) 晴朗干燥干旱沙尘暴
(2)暴雨灾害洪涝群发性
(3)晴朗干热伏旱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盛行高空下沉气流,天气晴热干燥
暴雨和洪涝灾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