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阿恩海姆艺术“张力”理论
- 格式:doc
- 大小:26.50 KB
- 文档页数:3
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作者:张宝丹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06期摘要: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到张力,这里的张力是一种知觉力和心理力,同时也是完型心理的延伸。
基于视觉经验,在艺术作品中形式的不同组合或内容上带来的精神感知都能表现出张力。
在不同的艺术门类中张力通过不同的形式因素表现出来,但张力的内涵对立统一的事物达到平衡的一种状态是不变的。
关键词:艺术;形式;张力一、张力的定义张力出现在中文语境中是来自于上个世纪新批评学派的一个概念。
艾伦.退特于1937 年发表的论文中创造的这个词,概括来说,张力是由内涵和外延去掉手字母而来的。
它是由内涵和外延组成的有机整体;它是某种象征但不是普通的象征,而是包含着复杂对立的象征。
张力原本是诗歌批评理论,但是后继者把它应用到了包括小说情节、诗歌结构等等语义以外的各个方面。
但是不管如何应用,张力的主要特质不会改变,即内与外的复杂多义和对立统一。
福勒。
罗吉主编的《西方文学批评术语词典》中:“互补物、相反物和对立物之间的冲突或摩擦......一般而论,凡事存在着对立而又相互联系的力量、冲突或意义的地方,都存在着张力”。
可以说张力就是对立统一达到一个平衡点所产生的一种力,在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中,对张力的分析更侧重于分析艺术品中人们视觉上的张力的感知。
这种张力的感知是通过艺术形式对视知觉的刺激到心理力的形成过程。
阿恩海姆认为视觉动力是视觉对象具有倾向性的张力,视觉的动力在形式上的显现主要是这几种方式,静止的运动、倾向性的运动、变形性的运动还有造成精致图示的频闪效果的运动。
二、艺术作品中张力的表现艺术是一种充满灵性的东西,艺术家通过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转化为艺术现象,在这个过程中融入自身的感悟、独特的审美。
艺术的本质从无到有,一半发现一半制作。
发现和制作的过程都是存在人为刻意的部分,是一个精心谋划的过程。
(一)艺术作品形式上引发的心理运动力张力在物理力上是一种可视性和感受性很强的力,拔河时绳子所受到的两种相反的拉力,绳子悬挂重物时内部所受的牵引力等,这些张力可以通过事物的运动感受到。
26艺术论丛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研究——以书法线条为例赵伏英河南大学摘要: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出了一个重要的张力理论,并分析了形成张力的因素,是由于比例不同、倾斜、变形、频闪等原因造成的。
将这种理论学说应用在中国书法上,其线条的千变万化按照一定的法则进行组织排列,形成各种优美的书体,并呈现独具韵味的书法之美。
关键词:张力;线条;真草隶篆一、阿恩海姆的张力学说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提出:不同的艺术之间只是表面的形式不同,其实质是相同的,即都是一种力的样式,都是各种力量相互斗争与妥协的结果。
我们感受到的“运动和张力”,是一种视觉经验,这种张力首先是通过视知觉感觉到的。
影响张力的因素有四个:1.因比例不同造成的动感。
2.因倾斜造成的动感。
3.因变形造成的动感。
4.因频闪造成的动感。
张力虽然是一个西方学说的物理概念,同样适用于东方的因线条变化而产生具有强烈审美的书法,它会因比例不同造成动感;欹侧相生形成动感;大小长方变化形成动感;“一笔书”造成动感;书写节奏快慢形成动感;甚至还可以通过笔墨的浓淡形成动感,阿恩海姆的张力学说和书法之美的要求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真草隶篆的线条张力表现任何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等等知觉特征,就会给人一种运动的印象。
[1]不同方向的线条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如水平线,给人安宁静穆之感;垂直线,则给人稳定庄重之感;斜线给人延伸不稳定之感;曲线,则给人优美流动之感;不同视觉的线条组合在一起,形成了或稳定或流畅的真草隶篆。
这四种书体在线条比例变化,倾斜变化,变形变化,频闪变化上各有体现,其线条变化形成的张力正是书法之美。
(1)真书线条的张力表现真书的章法就是整体感强,结字谨严,端庄平和,整整齐齐,字距相等、行距相等,横平竖直,给人一种稳定、庄重的感觉。
楷书线条长短不一,方向不一样,也会出现和谐之美、动态变化之美。
以欧阳询代表作《九成宫醴泉铭》为例,横画布排严整,微微上翘,稍加变形,使这个字体充满动感。
浅析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阿恩海姆(Rudolf Arnheim)是一位著名的艺术与心理学理论家。
他提出了许多有关艺术的理论和观点,其中之一是“张力”理论。
这个概念是阿恩海姆用来解释艺术中景象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的,它对于解读艺术作品和理解艺术语言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张力”在阿恩海姆的理论中是一种视觉元素的关系,指的是视觉形式中不同形式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
他认为,在艺术作品中,这些不同的视觉形式不仅是单独存在的,而且相互作用,以产生一种紧张、动态、不稳定的效果。
这种效果是由视觉元素之间的互动所产生的,它可以影响观众的情感,使他们产生一种强烈的感受。
阿恩海姆认为,“张力”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对比、平衡和动态。
这三种类型都存在于艺术作品中,它们可以相互作用,以产生不同的效果。
对比是“张力”中最基本的类型,它是由不同的形式之间的差异所产生的。
这种差异可以是色彩、形状、纹理或其他视觉元素之间的对比。
对比可以使艺术作品更加丰富多彩,并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
平衡是一种更加复杂的“张力”类型,在艺术作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平衡通过将不同的形式置于一个稳定的状态中,同时保持它们之间的关系,以产生一种稳定、甚至优美的效果。
例如,在一幅画中,一些形式可能会被安排在左边,而其他一些形式则安排在右边。
这些形式之间需要保持一种平衡,以产生一种美感。
总之,“张力”理论是阿恩海姆在艺术哲学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
通过这个理论,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艺术作品中视觉元素之间的关系和互动,并了解它们对观众的情感产生的影响。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许多事物都可以从“张力”的角度来理解和分析。
例如,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可以使用颜色和线条等元素来创造一些视觉张力,以吸引人们的目光和产生一种独特的氛围。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阿恩海姆是现当代著名的艺术理论家,他将格式塔心理学研究成果运用到美学研究当中,来分析视觉艺术现象。
通过艺术的方式,来开发把握生活的能力是阿恩海姆研究的目标。
达到这种目的的关键之一便是对“力”的“观看”。
张力一词最早的时期是在物理学中所出现的,从物理的角度分析出发,张力是物体在受到轻微的或者强烈的拉力时出现的,所产生的其内部的而垂直于两部分的所接触的面积的互相牵引力。
而所谓艺术的张力和物理学中的张力有相似之处。
阿恩海姆将物理学中的“力”引入到了视觉心理范畴,将其作为与形状、大小、颜色等对象的本身属性之一,提出了张力、动力、力场、知觉力、力的式样、心理力等一系列有关“力”的概念。
每一个视觉式样都是一个力的式样,在白纸上的任何一条直线都可以造成运动。
而张力就是连接力的式样与运动的唯一桥梁,可以说张力造就的是一件作品活的灵魂。
一、何为张力阿恩海姆未曾对张力下一个明确的定义,他主要论述在绘画和雕塑中我们看到运动的原因。
张力,就是“不动之动”。
绘画和雕塑中我们所见到的运动,与舞蹈和电影等其他艺术形态中所见到的运动,情况极为不同:“绘画和雕塑中既看不到由物理力驱动的动作,又看不到这些物理动作造成的幻觉”。
那么,我们是怎么看到运动的呢,也就是说:我们怎么在这些静止的艺术作品中看到运动的“倾向性”呢?传统的联想理论对此的解释之一是:观察者将自己以往的经验加入到作品当中。
这种理论在我们看到一幅拙劣的表现运动题材的绘画却无法感知运动时被推翻。
解释之二是:能够联想运动并不是基于运动物体本身进行,而是根据“运动物体的形状,方向和亮度值进行的”。
这种理论却又在一幅展现了这些却仍显得呆板的画作前败下阵来。
二、形成“张力”的因素在《艺术与视知觉》中阿恩海姆归纳了呈现知觉形式动力的三种基本物理式样:倾斜、变形和频闪。
具体来说倾斜是指在垂直和水平为参照的空间和位置上的变化;变形是指有意识的改变物体自身量度比例等条件,以满足画面需要的一种方式;频闪是既统一又不同的视觉对象集合体产生的一种同时性的动态效果。
浅析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阿恩海姆(Arnheim)是一位德国心理学家、艺术理论家,他以他的著作《艺术与视觉感知》(Art and Visual Perception)而闻名于世。
阿恩海姆提出了许多关于艺术和视觉感知的理论,其中包括他的“张力”理论。
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强调了作品的动态感和能量表达。
他认为,艺术作品在视觉上产生一种紧张的矛盾对立感,通过产生张力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和兴趣。
阿恩海姆提到了几个关键要素,这些要素共同创造了作品的张力。
首先是形状和形式。
他认为,形状和形式的组合可以创造出一种视觉上的紧张感。
通过将直线和曲线结合在一起,可以产生一种动态的对比。
其次是明暗和阴影的运用。
阿恩海姆认为,明暗和阴影可以在作品中产生一种错觉,导致视觉上的紧张感和存在感。
最后是颜色和纹理的运用。
颜色和纹理可以引起观众的情感共鸣,并增加作品的生动性和复杂性,从而产生一种张力。
除了这些视觉要素,阿恩海姆还强调了观众的参与。
他认为,观众的主动参与是产生作品张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观众需要发现作品中隐藏的意义和感觉,与作品进行互动,并从中产生共鸣和反应。
只有当观众通过自己的感知和理解与作品互动,作品的张力才能真正被体验到。
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在艺术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许多艺术家和设计师都将他的理论应用于他们的创作中,以创造出视觉上有力的作品。
阿恩海姆的理论也引发了许多关于视觉感知和艺术创作的讨论和研究。
人们开始更加关注作品的动态感和能量表达,并探索如何通过形式、明暗、颜色和纹理等要素来创造出作品的张力。
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强调了作品的动态感和能量表达,通过形状、明暗、颜色、纹理以及观众的参与来营造视觉上的紧张感。
这一理论为艺术创作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同时也对我们对艺术作品的感知和理解提出了新的要求。
浅析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摘要】在本文中,将对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进行浅析。
首先介绍了阿恩海姆的背景和影响,探讨了张力理论的内涵及其在艺术中的重要性。
接着分析了张力理论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以及材料、形式和结构对张力的影响。
最后讨论了色彩、构图和节奏如何塑造艺术作品中的张力。
通过对张力理论的探讨,可以启示艺术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方式,并对未来艺术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本文旨在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阿恩海姆的艺术理论,为他们的艺术创作提供启发和指导。
【关键词】阿恩海姆、艺术、张力理论、背景、内涵、影响、应用、材料、形式、结构、色彩、构图、节奏、启示、创作、发展方向、展望1. 引言1.1 阿恩海姆是谁阿恩海姆(Arnheim)是20世纪著名的德国美学家、艺术评论家和心理学家,他被认为是艺术心理学的先驱之一。
阿恩海姆生于1904年,曾在柏林大学学习哲学、心理学和文学,后来在弗莱堡大学担任教授。
他的研究领域涵盖了美学、心理学和视觉艺术,对艺术、视觉感知和创造过程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阿恩海姆的作品被广泛认为具有开创性和深刻的影响力,他的著作《艺术与视觉知觉》被视为艺术心理学领域的经典之作。
阿恩海姆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和解读,提出了许多新颖的理论和观点,深刻影响了后世艺术理论的发展。
在他的《视觉思维》一书中,阿恩海姆首次提出了“张力”理论,探讨了艺术作品中形式、结构以及视觉元素之间所产生的相互作用和冲突,为艺术创作和审美体验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1.2 什么是艺术“张力”理论艺术“张力”理论是由阿恩海姆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指的是作品中呈现出的一种紧张、动态和对立的表现方式。
这种张力可以通过材料、形式、结构、色彩、构图和节奏等各个方面来体现,使得作品更具有表现力和吸引力。
张力理论强调了作品内部元素之间的关系和冲突,通过这种对立和紧张的关系,艺术作品才能引起观者的共鸣和思考,达到更深层次的艺术效果。
浅析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阿恩海姆是20世纪德国一位著名的艺术理论家和艺术家。
他的艺术理论主要围绕着一个核心概念——“张力”。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张力是艺术家通过创造性技巧和创新的表现形式所塑造出来的一种能量,它能够给观者带来强烈的情感和体验。
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主要包括三个层次:表现形式的张力、内部张力和外部张力。
表现形式的张力指的是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形式和结构上的紧张关系。
艺术家通过构图、色彩、线条等表现手法来创造一种紧张的氛围,从而引发观者对作品的强烈共鸣。
几何形状的冲突、线条的交错、颜色的对比等都能够产生表现形式的张力。
内部张力指的是作品内部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阿恩海姆认为,在艺术作品中,各种元素如人物、物体、空间等之间存在着紧张的相互作用和冲突,这种内部张力能够激发观者的想象和思考。
通过对内部张力的塑造,艺术家能够让作品更加有深度和内涵。
外部张力指的是作品与观者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作品应该具有引人入胜的特点,能够激发观者的情感和思考。
通过创造张力,艺术家能够使作品变得更加有吸引力和感染力,让观者产生共鸣并与作品产生联系。
阿恩海姆强调,艺术作品中的张力并不仅仅是一种美感的追求,更是一种能够触动人心、引发思考的力量。
通过对张力的创造和运用,艺术家能够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让观者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和激励。
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为我们理解艺术作品提供了新的思路。
通过对表现形式的张力、内部张力和外部张力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艺术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并且在欣赏艺术作品的过程中体验到独特的情感和体验。
通过对张力的创造和运用,艺术家能够打破常规的表达方式,让观者在审美的过程中获得启发和激励。
71教育教学文_敖 琳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在艺术作品中的形式解读摘要:张力是艺术作品的灵魂,也同时是作品强大感染力与视觉冲击力释放的催化剂。
它的存在使作品形式丰富多变兼稳定,定位鲜明直击心灵深处,传达艺术家所要表现核心内涵,涉及领域延伸到绘画、雕塑和艺术设计等领域。
张力是欣赏者观看艺术作品时经常产生的感觉之一,也是鉴赏者开始深入评价作品的标志之一;对张力现象的分析,不能只局限于二维图形表层或物象投射于视网膜上的映像,而应涉及到作品形式、社会诸因素间与鉴赏个体审美心理的关系、以及它们之间互动的过程。
拜读鲁道夫…•…阿恩海姆教授的《艺术与视知觉》,对于艺术张力有系统性认识及作为理论支撑,让鉴赏者明白面对纷繁的艺术作品时如何感知艺术张力,从而进行视知觉的心理体验,将艺术张力自由应用到实际中,也助于对其深层次的理解把握。
关键词:视知觉;形式感;张力美感;…视觉刺激艺术作品聚集创造与想象,其能否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理解成由众多力组成力的结构表现,张力在其中的作用不仅是视觉冲击,更为有效的是激起作者与鉴赏者的共鸣。
艺术张力形式的表达在艺术领域备受关注,如绘画、雕塑、工艺品都蕴含其中。
它涉及艺术整体功能转变,由于现代主义以来改变了对审美特质的追求,解放艺术家个性提升视觉与精神层面追求。
对此认识张力的重要性关涉艺术创作本身,同时对于艺术家而言为剖析自我精神世界提供方向。
此外,作为本能视觉倾向也有心理学根基:在20世纪后格式塔心理学兴起,意识到审美具有双重性(文化所赋予与本能使然)。
目前艺术张力研究多是局限在艺术心理学领域,没有对张力形式表达予以重视,力图从对张力形式表达作一归纳、梳理与分析,探寻张力在形式因素中可能出现的方式。
以表达方式为源头,通过论述强烈对比所产生的张力,来梳理张力的表达方式。
一、初识艺术张力王夫之在《诗绎》里说“论画者曰,咫尺有万里之势,一势字宜着眼,若不论势,则缩万里于咫尺”,而所指的“势”与阿恩海姆“张力”有异曲同工之妙。
浅析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阿恩海姆(Arnheim)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艺术评论家和心理学家之一,他的著作《艺术与视觉感知》中提出了“张力”(tension)的概念,并将其应用于艺术理论中。
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张力是指作品中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会给人带来视觉上的紧张感,从而激发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感。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对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进行浅析。
一、理论的提出阿恩海姆在其著作《艺术与视觉感知》中首次提出了“张力”的概念,他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张力来源于作品中各个元素之间的相互作用。
具体来说,这种相互作用可以是元素之间的对比、平衡、重复或者变化。
阿恩海姆认为,当这些元素之间形成紧张关系时,就会产生视觉上的张力,从而激发人们对作品的兴趣和热情。
他还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张力不仅仅来源于形式上的元素,还包括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和情感,这些因素将共同创造出作品的张力。
二、张力的表现形式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觉感知》中详细描述了张力在不同艺术形式中的表现形式。
在绘画中,张力可以通过构图的对比和平衡来实现,比如画面中明暗对比巧妙的构图,颜色的对比和平衡等等。
在雕塑中,张力可以通过形体的运动和动态来实现,比如雕塑作品中人物的姿态、动态以及空间的利用等等。
在建筑和设计中,张力可以通过空间和形体的布局来实现,比如建筑物的结构、材料的运用以及空间的利用等等。
三、张力的意义阿恩海姆认为,张力是艺术作品的核心所在,它是作品与观者之间沟通的桥梁,是引发观者情感共鸣的媒介。
艺术作品中的张力不仅可以唤起观者的情感和想象力,还可以引发观者对作品的思考和探索。
在阿恩海姆看来,艺术作品中的张力是一种复杂的观念,它既包含着形式美的追求,又包含着情感交流的诉求,张力是艺术作品能够产生持久影响的根本原因。
四、张力与当代艺术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也在不断演化和发展。
当代艺术家们开始将张力理论运用到他们的作品中,试图通过张力来唤起观者对当代社会和人文关怀的思考。
浅析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阿恩海姆(Arnheim)是20世纪的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艺术理论家,他提出了许多关于艺术和感知的重要理论,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张力”理论。
这一理论对于我们理解艺术作品的构图、对比和动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将对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我们需要明确理解“张力”在艺术中的含义。
阿恩海姆认为,艺术作品中的“张力”是指在一幅作品中通过形式的对比和结构的组合所产生的一种动态和紧张的感觉。
这种“张力”来源于作品中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形状、线条、色彩、明暗对比等。
这种“张力”并非是静态的,而是在观者的感知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动态的体验。
阿恩海姆认为“张力”是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生命力和活力的体现。
阿恩海姆强调了在艺术创作中“张力”的重要性。
他认为,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应当注重构图的动态性和对比的张力,这样才能使作品更具有吸引力和表现力。
在构图中,艺术家可以通过对比明暗、形状大小、线条曲直等因素来营造“张力”,从而使整幅作品呈现出一种生动而有力的形象。
在色彩运用上,艺术家也可以通过冷暖色彩的对比、明度的变化等手法来增强作品的“张力”,使作品更加充满活力。
阿恩海姆还提到了观者在感知作品时对“张力”的体验。
他认为,观者在欣赏作品时会因为作品中的对比和动态而产生一种紧张和兴奋的感觉,这种感觉将使观者对作品产生共鸣和情感上的连接。
艺术家在创作作品时需要考虑观者的感知过程,通过构图和色彩的处理来引导观者的视线和情感,使其能够更好地感受到作品所呈现出的“张力”和动态性。
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对于我们欣赏和理解艺术作品具有重要的启示。
通过对作品中“张力”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所呈现出的动态和生动性,从而更好地欣赏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和主题。
对于艺术家而言,阿恩海姆的理论也为他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手法,使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用形式和结构来营造作品的“张力”,使作品更加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本文通过对阿恩海姆的张力运动的描述和分析,讨论不动之动,能够创造“运动”的式样,将物理力和转化为视觉力,表现以及表现力存在于结构中等来阐述张力理论,通过具体例子让我们对阿恩海姆张力运动有了新的理解。
“运动”可以表达某种与传统的运动意义非常不相同的另一种运动,T.S.艾略特(英国诗人,文艺理论家):“一个中国式的花瓶,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却在不断地运动着”。
在绘画和雕塑中的运动,和我们看电影的舞蹈是不同的,在绘画和雕塑中看不到物理力驱动的动作,也看不到这些动作造成的幻觉,我们看到的只是视觉形状向某些方向的向上集聚或倾斜。
正如康定斯基所说,它们包含的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观赏者从日常生活经验中可以知道,某些知觉性质总是与运动和运动的物体到一起,物体所处的倾斜位置,同样也能够暗示潜在或许真实的运动,,因为凡是这种位置,都偏离物体呈现静止状态位置,也就偏移了程垂直悬挂的位置,都偏离了物体呈静止状态的位置。
因此就得到这样的结论,任何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现出类似楔形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的表面特征,都会造成一种类似运动的印象,如果满足不了这样的条件,人们就会感觉它是呆板的和静止的。
视知觉的知识也是进行视觉传播研究时必备的基础知识。
我们对图像进行探讨和判断的时候总是从社会和文化的角度出发,却忽视了“看”的一些最基本的生理反应。
把负责空间知觉的感官所作的事情,说成是由非视觉感官完成的,这是错误的。
去认识视觉式样中的具有倾向性张力的本质,首先是通过“伽玛运动的研究开始的。
伽马运动:就是当一个物体突然出现和突然消失时我们看到的运动。
这种运动就是从圆的一个中心位置上发出来的。
对“伽玛运动”所具的特征的解剖就是被认为是对静止式样中所观察到的运动特征或张力特征的解剖。
马洛克风格的主要特征就是它的“运动性”。
“运动性”首先取决于比例,“通过比例上的改变创造了张力”。
当艺术由文艺复兴风格发展到巴洛克风格时,建筑艺术中所喜爱的式样就由原形和正方形转变为椭圆形和长方形。
解读阿恩海姆的艺术“张力”理论作者:吕莹来源:《大观》2014年第11期摘要:通过对鲁道夫·阿恩海姆《艺术与视知觉》的研究,对“张力”这个定义有了新的理解,知道了运动的两种表现方式。
通过作者对雕塑、建筑、绘画、书法等作品的分析,总结归纳出由倾斜、变形等造成的动感在艺术作品中的重要性、创造运动的式样以及如何利用视觉心理运动达到最优的艺术效果。
关键词:张力;运动;动感;变形“张力”一词在不同领域具有不同的意义,从科学领域讲,它是一种物理性运动,而从美术领域讲,它就是一种对静止的物体的视觉感受。
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指出,可通过两种形式来表现运动感。
一个是众所周知的两个物体之间的相对位移,一个是从没有实际物体运动的地方所观察到的运动,即张力。
张力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之上的,是美术形式效应中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是视知觉首先经验到的,是一种无形的艺术作品里的“运动”。
即心理视觉的运动,是一种动感和视觉形状向上集聚的展现,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叫“不动之动”。
“不动之动”是艺术作品及为重要的性质,是展现作品是否具有倾向性张力的体现。
倾斜被眼睛自觉地知觉为从垂直和水平等基本空间定向上的偏离,这种偏离会在一种正常位置和一种偏离了基本空间定向的位置之间,造成一种紧张力,使偏离了正常位置的物体,看上去似乎是要努力回复到正常位置上的静止状态。
合理的构图,恰当的排列、组合,不难呈现出具有倾向性的张力出来。
奥克斯特·罗丹说过,为了在一尊半身雕塑中暗示出运动,他经常赋予塑像“某种倾斜性,某种具有表现性的方向,借以加强外貌的含义。
”雕塑作为一种造型艺术,是社会发展形象化的记录,是时代、思想、情感、审美观念的结晶,是一种静态艺术,所展现出来的是具有概括性瞬间的一种状态,而并非肢体的真实运动。
如希腊雕塑家米隆的作品《掷铁饼者》表现的是运动的一瞬间,大幅摆动的双臂,旋转的身体,摆到最高点的铁饼,张开的双臂像拉开的弓箭一样,表现出一种动态的力。
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作者:马苑馨来源:《艺海》2014年第05期[摘要]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提出了张力理论,强调不动之动对艺术作品的重要性,认为只有具备了动感的艺术品才是有灵魂的,并详细分析产生这种不动之动的各种因素。
虽然书中所举例证多为西方艺术品,但不可否认,他对张力的解说也同样适用于中国的书法。
[关键词]阿恩海姆张力理论书法鲁道夫·阿恩海姆是格式塔心理美学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强调视知觉本身所带给人的审美感受,他在成名作《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提出了“张力”的学说。
尽管阿恩海姆是西方的美学家,他在书中所举的用来论证自己观点的例子,也多以西方的艺术为主,但不可否认的是,他对张力的解说同样适用于中国的书法。
一、阿恩海姆的“张力”说阿恩海姆对张力的解释,首先在“不动之动”中展开。
我们在静止的艺术,如绘画、雕塑以及书法中,不可能看到真正的物理力的运动,但是,我们又确实能在这些艺术中感受到运动的感觉,这种不动之动是艺术品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
我们在这种静止的艺术中看到的动,“仅仅是视觉形状向某些方向上的集聚或倾斜,它们传递的是一种事件,而不是一种存在。
” ①它们所包含的是一种“具有倾向性的张力”。
阿恩海姆认为,我们在不动的式样中感受到的“运动”、“张力”,是大脑在对知觉刺激进行组织时激起的生理活动的心理对应物,它与视觉经验密不可分,正如视觉对象的那些静态性质——形状、大小、色彩,与知觉经验密不可分一样。
张力是视知觉首先经验到的。
阿恩海姆强调的这种不动之动,中国的古代书论中早有表现。
汉代蔡邕在《九势》中写道:“藏头护尾,力在其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故曰:势来不可止,势去不可遏,惟笔软则奇怪生焉。
护尾,画点势尽,力收之。
” ②这里的势和阿恩海姆所说的力几乎相同。
二、形成张力的因素(一)比例造成的动感。
不动式样中所具有的运动性的、倾向性的张力,首先取决于比例。
比例上的改变能够创造张力。
浅析唐代建筑的“张力”意蕴摘要:张力理论是阿恩海姆艺术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鲁道夫·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对绘画中张力与运动的关系作过讨论,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通过具有张力的绘画形式所表现出的运动感在人们心里具有极大的感召力。
同样,张力在建筑设计中同样是实现建筑运动感的形式语言之一。
建筑虽然是静态的,但建筑师赋予建筑一种强烈的视觉艺术感染力,在“力”的作用下赋予建筑有生命的运动感,使建筑充满韵律感,让我们在“不动”的建筑中感受到“动”。
本文从唐代建筑的视角理解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分析唐代建筑中的“张力”表现。
关键词:张力;阿恩海姆;唐代建筑;运动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表达了他对于“张力”的理解,对张力与运动的关系作了论述,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运动知觉来源何处,我们在静态中看到了运动。
T·S·艾略特曾经这样说过:“一个中国式的花瓶,虽然是静止的,但看上去却在不断地运动着。
” 在不动的物体中,我们能感受到动感,艺术家认为这种“不动之动”是艺术品的的一种极为重要的性质。
按照达芬奇的说法,如果在一幅画的形象中见不到这种性质,“它的僵死性就会加倍。
由于它是一个虚构的东西,本来就是死的,如果其中连灵魂的运动和肉体的运动都看不到,它的僵死性就会成倍地增加。
” 对于这种不动物体之中的运动与张力,也可以在古今建筑中见到。
例如建筑形态中的动感变形、交互空间的张力、室内外的空间对比、比例的变形等都能够创造“运动”的式样。
本文主要从唐代建筑形式的视角来解读阿恩海姆的“张力”理论。
一、大屋顶建筑形式中具有倾向力的张力在我国古代建筑中,唐代建筑为中国建筑之高峰。
其建筑形式继承了秦汉时期建筑的主要特点,建筑技术与艺术日臻成熟,是中国传统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
唐代建筑个性粗壮,静中有动,巧妙解决大空间、大体量的技术问题,建筑形式产生“不动之动”之势。
建筑风格规模宏大,气势雄伟。
建筑形式中斗拱的结构、柱子的形象、梁的加工等部件本身的受力状态与建筑形态之间内在的联系,达到了力与美的统一。
解读阿恩海姆艺术“张力”理论
鲁道夫·阿恩海姆是著名的美学家、艺术心理学家,将心理知识与艺术相结合,开辟了新的知识领域,在格式塔心理学的基础之上创作了《艺术与视知觉》一书,并提出张力理论说,分析了构成张力的条件,认为形式张力的基础,而张力则是艺术品的核心。
这样的观点在众多艺术品中都有体现。
其视知觉观点为人民群众欣赏艺术提供了更专业的指导,对现当代艺术的审美做出了巨大的影响。
标签:鲁道夫·阿恩海姆;格式塔心理学;张力
鲁道夫·阿恩海姆,1904年7月出生于柏林,1928年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曾担任美国美学协会主席。
他不仅在写作、艺术心理、电影等方面有建树,还是格式塔心理學美学的代表人物。
作为心理学家的鲁道夫·阿恩海姆将心理知识和艺术相结合,致力于对艺术作品的分析,建立一个跨学科的研究,为艺术的发展注入新鲜的生命力。
格式塔心理学美学是现当代两大心理美学流派之一,在阿恩海姆之前也有人将其诸多基本原理应用与艺术研究中,但使其真正发展趋于成熟的是阿恩海姆,同时,阿恩海姆指出知觉是艺术思维的基础这一观点,提出“空间”、“运动”、“张力”、“表现”等理论,并着重强调“张力”是艺术表现的基础,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花费大量篇幅对“张力”进行阐述。
一、“张力”理论概念
“张力”在不同学科领域有不同的概念和含义。
但提起“张力”一词,大部分人首先联想到这是一个物理学名词,指在受到拉力作用下,物体内部两侧的相互牵引力。
在《说文解字》中,“张”,施弓弦也,从弓長聲,陟良切。
意思是将弦系在弓上,字形采用“弓”作边旁,“长”作声旁。
“力”,筋也。
象人筋之形,治功曰力,能圉大災。
凡力之屬皆从力。
所有与力相关的字,都采用“力”作边旁。
美学概念中的“张力”,最早是在1937年美国批评家推特在《论诗的张力》中提出的,而艺术中的张力,并非如同物理领域中的张力一般具有切实的力,而是一种心理力。
在《艺术与视知觉》中阿恩海姆将张力作为整本书的重要部分,并用一整章的篇幅对张力进行阐述,提出了张力是“不动之动”,是视觉形状向某些方向上的集聚或倾斜,它们传递的是一种事件而不是一种存在。
二、形成“张力”的因素
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阿恩海姆中明确指出了形成“张力”的三大基本要素,分别是倾斜、变形和频闪。
同时用物理学的角度对其进行解释。
倾斜即指基础两端点倾斜方向的沉降差,即空间和位置上的变化,阿恩海姆讲到“如果想使某种式样包含着倾向性的张力,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使它定向倾
斜。
”可以说倾斜是一种非常态的状态,偏离了正常位置的空间定向位置,这种情况的观众不自觉的会产生一种想要回归常态、回归稳定的心理活动。
在这种心理作用下,某种倾斜的形式就会使人印象深刻,从而使观者的视觉活动产生趋向性。
变形即改变原本事物的形态,或其一部分形状的改版。
这也是一种非常态的表现,作为张力形成因素之一的变形即“某种形状的内在紧张力与表现性,可以通过使该形状被知觉为另一种比它简单的形状的变形而获得。
”
关于频闪,阿恩海姆在《艺术与视知觉》中讲到“强烈的运动效果可以从哪些造成频闪运动的静止式样中产生出来。
”频闪是在整个视域中,将基本相同的视觉对象的某些知觉特征做出一定的改变,在某些情况下这些视觉对象就能产生张力效果。
三、张力与作品
“表现性的唯一基础就是张力”,表现是艺术创作的目的,自然而言也离不开张力。
首先以现代抽象绘画创始人康定斯基的《穿越线》为例解读张力中的倾斜因素。
康定斯基以内在情感为创作基础并以此决定了这幅作品的形式,追求画面中形成的视觉心神共鸣。
他的创作追求理性控制,在混乱的表象背后隐藏这严谨的内在结构。
其次再以表现主义先驱爱德华·蒙克的代表作品《呐喊》为例阐述变形这一因素。
这幅作品通过有节奏和韵律的线使得画面的视觉张力得到完美的表现。
扭曲不安的线释放出最大限度的能量,挤压变形的线、扭曲的人形让人感到发自内心的恐惧。
但这些线又充满了节奏感,和观者的惊恐相契合。
画面中呐喊的人站在桥上,这也是画面中唯一一部分以直线存在的部分,直线和周围受到挤压而扭曲的线形成强烈的对比,形成巨大的张力。
与此同时画面中的人物、桥、远方的海水之间间隔的部分都受到了物体之间相互的挤压,但同时这些物体也受到间隔的压缩,同样的道理,画面中变形的不仅仅是物象,还有物象之间的间隔空间。
最后以当代现实主义油画家李小东的作品《出北川》为例分析频闪这一构成张力的条件。
李小东的作品大多是平静的,在其中很难直接看出运动感和张力,但若仔细分析画面,终归是有迹可循的。
画面中的大山作为自然界的代表占据了半个画面,彰显出人类此时的渺小与无助。
大山向上伸展,是观者产生透视视觉体验,蜿蜒的山路、车轮的朝向甚至是狗的嗅觉方向都是的画面整体向右倾斜,似乎画外的右方即将有下一个镜头并且人物的描写对逼真有所偏离,并非如同李小东其它作品那么真实、栩栩如生,虽然静止,但依旧给人以时间流逝的无助感。
在相对静止的画面中最具有动感的是画面左下角的三条狗,这三条狗形成了一个半椭圆的形状,并巧妙的七个女生包围起来,形成了一个频闪的视觉效果,统一的嗅觉方向预示着希望就在右方。
结语
以格式塔心理学为基础的美学家、艺术心理学家阿恩海姆,其张力与运动的观点为艺术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里程碑式的创新,为我们带来新鲜的空气,而随着视觉文化成为一门新型的研究学科,阿恩海姆的艺术视知觉也有了更广泛的运用空间,同时为人民群众欣赏艺术提供了更专业的指导,对现当代艺术的审美做出了巨大的影响,可以说“张力”准确无误的抓住了艺术品的精髓,赋予了艺术新的时代意义。
参考文献
[1] 史风华.阿恩海姆美学思想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 宁海林.阿恩海姆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美)鲁道夫·阿恩海姆著,滕守尧、朱疆源译.艺术与视知觉[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