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数学教案: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
- 格式:docx
- 大小:20.56 KB
- 文档页数:2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数量的直观感知能力,能通过目测大致判断出10以内的数量。
2. 提高幼儿的观察力和注意力,增强他们的逻辑思维和比较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幼儿体验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学内容:1. 认识和理解10以内的数字。
2. 学习和掌握目测数群的方法。
3. 运用目测数群的技巧进行实际操作。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1-10。
2. 各种数量在10以内的物品,如小球、积木、水果图片等。
3. 目测数群的教学挂图或PPT。
4. 记录幼儿操作结果的记录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故事或者游戏的方式引入数字1-10,让幼儿回顾和熟悉这些数字。
2. 展示和讲解:展示教学挂图或PPT,逐一解释如何通过目测来判断数量。
例如,展示5个苹果的图片,让幼儿尝试说出数量,然后教师揭示正确答案并解释如何通过观察和比较来判断数量。
3. 实践操作:将各种数量在10以内的物品分发给幼儿,让他们尝试通过目测来判断数量,并记录在记录表上。
4. 分组讨论:让幼儿分组分享自己的判断方法和经验,教师在此过程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教学延伸:1. 设计一些生活中的场景,让幼儿运用目测数群的技巧去解决问题,如:数一数餐桌上有多少个碗,书包里有多少本书等。
2. 在日常活动中,鼓励幼儿多观察、多比较,提升他们的目测能力。
教学总结:回顾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过程,强调目测数群的重要性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表扬幼儿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和进步,鼓励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继续实践和运用所学知识。
教学评估:1. 观察和记录幼儿在实践操作和分组讨论中的表现,评估他们对目测数群的理解和应用程度。
2. 通过幼儿的记录表,了解他们目测数量的准确性和速度,以此评估他们的目测能力。
3. 在教学延伸活动中,观察幼儿能否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评估他们的知识迁移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教案教案名称: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教案编写人:GPT-Bot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正确地感知和认知10以内的数。
2.学生能够用10以内的数进行简单的计数和运算。
教学重点:1.让学生正确感知和认知10以内的数。
2.培养学生的计数和简单运算能力。
教学难点:1.帮助学生建立并巩固对10以内数的正确认识。
2.通过实际操练培养学生的计数和简单运算能力。
教学准备:1.十位计数卡片或者十位计数器材。
2.十以内的小物品。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0分钟)1.利用计数器材或卡片,示范给学生看,让他们观察、探索并思考:a.数字0-10有什么特点?b.0和10之间有几个数字?c.十位的数有什么规律?2.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并给出正确答案。
二、感知10以内的数(15分钟)1.将十位计数卡片或计数器材分发给学生,让他们自己摆弄和观察。
2.让学生用卡片或计数器材摆出数字0-10,并说出每个数字的名称。
3.随机让学生互相展示卡片或计数器材上的数字,并由其他学生说出数字的名称。
三、计数和运算练习(30分钟)1.把十以内的小物品分发给学生,并让他们用这些物品进行计数和简单运算。
2.操练计数:老师提问学生一些数字,学生用小物品模拟进行计数,并说出答案。
3.操练简单运算:老师提问例如:“3+2=?”,学生用小物品模拟运算,并说出答案。
逐渐增加难度。
四、巩固与拓展(15分钟)1.给学生分发练习册或工作纸,并让他们完成其中的题目。
2.结合实际生活场景和问题,进行拓展练习。
例如:“现在教室里有8个学生,如果再进来2个学生,那会有几个学生?”鼓励学生自己思考和计算。
五、课堂小结(10分钟)1.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和重点。
2.让学生回答问题:“你对10以内的数有什么新的认识和理解?”3.总结学生的回答并给予肯定和评价。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正确感知和认知10以内的数。
他们学会了用十位计数卡片或计数器材进行计数,并能用小物品模拟简单的运算。
2024年幼儿园大班数学精彩教案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三章《数的认识》,详细内容为“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
通过观察日常生活场景,引导幼儿感知10以内的数,并学会用目测的方法辨别数群。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操作,感知10以内的数,培养幼儿的数感。
2. 帮助幼儿掌握目测数群的方法,提高幼儿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幼儿理解目测数群的概念,并能运用到实际操作中。
教学重点:培养幼儿对10以内数的感知能力,掌握目测数群的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图片、日常生活场景图片、磁性小白板。
2. 学具:幼儿用数字卡片、磁性小白板、画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日常生活场景图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2)请幼儿用目测的方法,找出图片中的数群。
2. 例题讲解(1)出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感知10以内的数。
(2)讲解目测数群的方法,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
3. 随堂练习(1)请幼儿在磁性小白板上,用数字卡片拼出10以内的数。
(2)让幼儿用目测的方法,找出磁性小白板上的数群。
(2)出示更高难度的数群题目,鼓励幼儿尝试解答。
六、板书设计1. 在磁性小白板上,列出10以内的数。
2. 用不同颜色标注出数群,方便幼儿观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在家庭作业本上,用数字卡片拼出10以内的数,并用目测的方法找出数群。
2.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目测数群方面的掌握情况,针对问题进行个别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幼儿在家庭、社区等环境中,发现更多的数学信息,提高幼儿的数学应用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实践情景引入中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图片中的数学信息。
2. 例题讲解中讲解目测数群的方法,让幼儿进行实际操作。
围绕幼儿观察,比较,判断10以内的数量关系设计一个中大班教案篇一: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感知10以内的数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感知10以内的数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感知10以内的数活动目标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能按群目测数群。
2、能把两部分数量合起来看,学习按群测数。
3、敢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1.ppt—10以内的数2.趣味练习—凑10活动过程一、感知10以内的数1、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
出示图片一(1)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小花)有多少?你是怎么看出来的?(2)教师带领幼儿一一点数,并说出物体的总是10。
2、学习按群测数。
(1)教师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朵花?说一说: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快?为什么?组织幼儿讨论得出结论。
(2)出示图片八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图片,鼓励幼儿自己用这种办法说出总数。
教师借助手势,启发幼儿用手有图有真相、cc图库图片素材画圈表示总数。
二.操作活动出示图片十一1、游戏:找朋友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数字,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每张卡片上的数是多少?启发幼儿用连线的方法,连接和起来是10的两个数字数字。
2、填数字出示图片五观察画面,说说:方框里应该填几?启发幼儿在格子里写上相应的数字。
3、凑10游戏趣味练习:数一数左边的个数,如果要凑成10,在方框里填上所需的个数。
三、活动评价评价:“连线”和“写数字”,请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
对操作正确以及能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给予表扬。
篇二:一年级数学上册教案_10以内的大小比较10以内数的大小比较教材版本:《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青岛版教学内容:一年级上册第一单元12-15页信息窗3第1、2个红点和一个绿点教材分析:学生在前面刚刚认识了1-10各数,这部分内容是在数数的基础上学习数的大小比较。
教材呈现的是小猴分桃的场面,图中提供了丰富的信息,有桃子、梨、香蕉等。
大班数学教案及教学反思《目测数群》一、教学目标1.帮助幼儿建立数群概念,能目测10以内的数群。
2.培养幼儿观察、分析、推理的能力。
3.激发幼儿对数学的兴趣,提高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让幼儿掌握目测数群的方法,能快速准确地识别10以内的数群。
难点:引导幼儿运用观察、分析、推理的方法,自主发现数群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1.教具:数群卡片、数字卡片、小棒、计数器等。
2.学具:数群练习册、小棒、计数器等。
3.环境准备:安静、舒适的教学环境。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出示数群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并说出卡片上的数字。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些数字代表什么吗?它们有什么特点?”(二)基本概念建立1.教师讲解数群的概念,让幼儿明白数群是由若干个数字组成的集合。
2.教师通过举例,让幼儿了解10以内的数群。
3.教师引导幼儿观察数群卡片,找出数群中的规律。
(三)目测数群练习1.教师出示数群练习册,让幼儿独立完成练习。
2.教师巡回指导,对幼儿进行个别辅导。
3.教师组织幼儿交流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发现。
(四)数群游戏1.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找朋友”游戏,让幼儿根据数群卡片找到对应的数字卡片。
2.教师组织幼儿进行“数群接力”游戏,提高幼儿的团队合作能力。
(五)教学反思2.教师提问:“你们在课堂上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3.教师对幼儿的表现进行评价,鼓励幼儿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五、教学反思优点:1.教学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激发了幼儿的学习兴趣。
2.教师与幼儿互动良好,课堂氛围活跃。
3.幼儿在练习和游戏中积极参与,表现出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
不足:1.部分幼儿在目测数群时,仍存在困难,需要加强个别辅导。
2.教学过程中,时间把握不够准确,导致课堂小结环节较为紧张。
3.教学评价不够全面,需要关注每个幼儿的学习情况。
重难点补充:1.教学重点补充:在目测数群练习环节,教师可以这样引导幼儿:“请大家拿出小棒,按数群卡片上的数字摆一摆,比如卡片上是4个点,你就要摆4根小棒,看看谁摆得又快又准确。
大班数学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感知出10以内的数;2、通过活动的方式感知数的加法和减法;3、通过比较大小活动来锻炼感知数的能力;4、通过活动锻炼学生的集体合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通过看图感知数增减变化;2、通过游戏活动感知数大小关系。
三、教学准备:1、书本:《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2、教具:十个小球、一个小袋、一个透明的计数板。
四、教学过程:(一)热身活动:1、学生跟着老师一起做数到100的上下跳运动,并大声与他人说出自己所跳到的数字。
2、老师指挥学生按照编号排队,分别从一号排到十号,从十号排到一号。
(二)引入新知:1、老师示范用十个小球数出数字,然后由一个同学在台上模仿,其他同学数一下可能出现的数字。
2、老师再示范将三个小球放进小袋中,让学生对比小袋里的小球数量和桌子上的小球数量的变化关系。
(三)教学重点:1、引导学生用感官(眼、耳、手)去感知世界。
2、训练学生对数的增减变化的感知与敏锐度。
3、教育学生学会观察世界,探索事物背后的规律。
(四)教学过程:1、由学生班级分为两组,每组选出一名代表上台,用十个小球去模拟数字,然后两组成员一起数出模仿的数字。
然后换班代表,继续进行游戏。
2、老师给每个小组一张透明计数板。
两组的代表分别在透明计数板上放入一些小球,然后两组成员一同观察小球数量,并说出数量多的那一组。
3、老师将下列数字贴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观察:6,7,5,3,9。
老师问学生这些数字的大小关系,并让学生依次站起来,表示每个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
4、老师将下列数字贴在黑板上并让学生观察:4,9,2,8,1。
老师问学生这些数字的大小关系,并让学生依次站起来,表示每个数字从小到大的顺序。
五、教学总结:1、本次教学通过数字模仿、计数板观察、比较数字大小等活动,让学生更好地感知数的增减变化,提高了他们的敏锐度和观察能力。
2、本次教学通过活动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参与到集体活动中,体验到了小组合作的良好氛围。
大班数学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大致感知10以内的数字;2. 能够正确读写10以内的数字;3. 能够简单的进行数字大小比较。
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2. 软海绵球。
教学过程:一、导入活动(5分钟)1. 教师向学生介绍今天要学习的内容;2. 教师展示数字卡片,让学生以卡片上数字向10以内数线上的数码点数;3. 教师让学生拍手感知数字10。
二、授课过程(25分钟)1. 游戏一:教师将数字卡片放在地上,让学生围成一个大圈,教师丢软海绵球,被球击中的学生立即捡起附近的数字卡片念出卡片上的数字;2. 游戏二:教师列出10以内的数字,在随机列举数字,并让学生快速拍打数字线指出数字对应的点数;3. 游戏三:教师询问学生,数字几比数字几大,让学生拿出对应的数字卡片对比大小;4. 游戏四:教师将数字卡片藏在教室中,学生在约定时间内找到尽可能多的数字卡片,并将卡片放回原处。
三、巩固练习(10分钟)教师用小板书出1、2、3、4……等数字,让学生快速判断数字大小。
四、回顾总结(5分钟)1. 教师让学生回忆学习的过程;2. 教师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数字的应用;3. 教师鼓励学生互相表扬,增强学生自信心。
参考资料:1. 安微省新构之地小学数学试卷;2. 湖南师大附小数学教案;3. 教育部小学数学教材。
五、教学评估(5分钟)教师大声朗读数字让学生指着数码点数,观察学生的表现,对于掌握较好的学生可以让他们快速地背诵数码点数,对于掌握不够熟练的学生,教师可进行补充巩固。
六、教学反思本课程通过多个游戏环节来提高学生对于10以内数字的感知以及数字大小的比较,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提升,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增加学生学习兴趣,更好的达到了学习目标。
然而,本次教学存在以下问题:1、某些游戏过于简单,不能很好地发挥教育的作用;2、课堂时间的安排存在不合理的情况,需要调整;3、在教授数字大小的比较时,某些学生较难理解大小的概念,需要对他们进行更多的巩固锻炼。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感知数群》,详细内容为“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知10以内的数,并能够通过目测来辨别不同数量的数群。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能够通过观察,感知10以内的数,培养他们的数感。
2. 培养孩子们目测数群的能力,提高他们的观察力和注意力。
3. 让孩子们能够用简单的语言描述观察到的数群,培养他们的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让孩子们通过目测感知10以内的数,并能够准确地描述出来。
教学重点: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注意力和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图片、磁性教具板、计数器等。
2. 学具:画纸、彩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磁性教具板展示一幅画面,上面有不同数量的动物、水果等物品,让孩子们观察并说出它们各自的数量。
2. 例题讲解(10分钟)通过数字卡片,讲解10以内的数,让孩子们认识这些数字,并引导他们用目测的方法感知数量。
3. 随堂练习(10分钟)分组让孩子们进行随堂练习,用计数器进行实际操作,感知10以内的数。
4. 小组讨论(5分钟)让孩子们在小组内分享自己的观察结果,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他们看到的数群。
六、板书设计1. 展示10以内的数字,旁边附上对应的图片,如:数字1旁边附上一只小猫图片。
2. 在板书中央展示一幅含有不同数量物品的图片,引导孩子们进行观察。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孩子们用画纸、彩笔等学具,画出一幅含有10以内数的画,并标注出每个物品的数量。
2. 答案:孩子们画出的画中,每个物品的数量应符合10以内的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孩子们在课堂上的表现,针对他们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鼓励孩子们在课后与家长一起进行类似的实践活动,如数玩具、数水果等,巩固所学知识。
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大班数学教案教案题目:小学数学-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教学目标:1.能够目测数群中10以内的数,并准确地说出数群中的数。
2.能够在10以内的数群中正确地排序数的大小。
3.能够使用目测数群来完成一些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教学准备:1.数卡片:在卡片上写上1-10的数字,每个数字写在不同的卡片上。
2.尺子。
3.黑板或白板。
4.小组活动的材料,如颜色卡片、麦克风等。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新知1.老师从一个袋子中取出数卡片,并展示给学生看。
然后请学生大声读出展示的数字。
重复这个过程几次,以巩固学生目测和说出数的能力。
Step 2: 学习数的排序1.老师用尺子在黑板上画一条直线,然后随机挑选数卡片展示在黑板上。
2.老师请学生按卡片上的数字大小的顺序排列在黑板上的直线上,并说出每个卡片上的数字。
Step 3: 数的加减法运算1.老师再次展示一些数卡片,并让学生按照之前学习的排序方法排列在黑板上的直线上。
2.老师出示一个加法或减法的式子,例如:“2+3=?”或“6-4=?”,并请学生用目测数的方法找到相应的卡片,并在黑板上完成式子。
3. 老师可以先进行一些练习,然后逐渐增加难度,以 consol直到学生能够独立完成更复杂的加减法运算。
Step 4: 小组活动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组可以用颜色卡片或其他材料来制作属于自己组的数卡片。
2.每个组挑选一名代表,他们需要展示自己组的数字,并让其他组的学生按照之前学习的方法对数字进行排序。
3.每个小组可以轮流展示并练习目测数群感知。
Step 5: 总结和反思1.老师与学生一起回顾今天的学习内容,并总结目测数群感知的方法和技巧。
2.与学生一起讨论目测数群感知对日常生活的重要性,例如购物时判断物品的数量、判断排队的人数等。
3.让学生回答一些关于目测数群的问题,以检查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教学扩展:1.学生可以使用目测数群方法来感知更大的数群,例如20以内的数。
大班数学《以内数的感知-目测数群》幼儿园教案教学背景幼儿园大班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数字概念,能够数出1-10之间的数字,并能够进行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为了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数学认知能力和数学实践能力,本次教学将以目测数与数群为主线,通过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让学生体验到数字叠加和分离的过程,提高他们的数字感知和计算能力。
教学目标1.学习和掌握数字1-20的概念,进一步加深对数字的认知。
2.掌握将数字分成两个或多个群,以及通过重新分组得到不同的组合数的方法。
3.培养学生的数字感知能力,提高他们的计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积极参与的态度。
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通过游戏活动学习并掌握数字1-20的概念,以及将数字进行分组和重新组合的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数字感知能力,提高他们计算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教学工具:数字卡片、计数框、计数板、计数棒、数字分组卡、拼图等。
教学材料:数字图形矩阵、计数卡、数字分组练习卡片、数字游戏卡片等。
教学过程1. 热身游戏通过热身游戏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为接下来的教学做好准备。
游戏名称:数字拍手游戏规则:老师对学生说出一个数字,学生用手掌拍出相应的数字。
例如:老师说出数字“6”,学生便拍出6个手掌。
2. 数字概念引入通过展示数字卡片和计数框等教具引入数字1-20的概念,让学生直观地看到每个数字的数量。
3. 目测数群活动活动一:数字图形矩阵让学生用数字卡片在数字图形矩阵上任意放置数字,并让他们尝试将数字分成不同的群,并分别取名。
例如:学生将数字卡片分为两个群,一个群有3个数字,另一个群有7个数字,分别取名为“三朵花”和“七个小鸟”。
活动二:计数卡给每个学生一张计数卡片,让他们用计数卡进行计数,在老师发出口令后,让学生将计数卡分成两个群,并分别报出数字的数量。
例如:老师发出口令“5和3”,学生将计数卡分为5张和3张,分别报出数字的数量。
活动三:数字分组练习卡片给每个小组分发数字分组练习卡片,让学生自行分组,并记录下组合的数量,最后让小组报出数量最多的组合。
幼儿园大班数学优秀教案《感知10以内的数》教案名称:感知10以内的数一、教学目标:1. 能够认识和感知10以内的数字。
2. 能够正确书写10以内的数字。
3. 能够将10以内的数字进行排序。
4. 能够理解10以内数字的大小关系。
二、教学重点:1. 认识和感知10以内的数字。
2. 正确书写10以内的数字。
三、教学准备:1. 数字卡片(0-9),每个数字卡片至少准备5个。
2. 板书工具。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课堂导入(5分钟)1. 导师出示数字卡片,鼓励幼儿了解并说出每个数字的名称。
2. 导师向幼儿问:“你知道10以内的数字有哪些?请说出来。
”鼓励幼儿积极回答。
步骤二:感知10以内的数字(15分钟)1. 导师继续出示数字卡片,逐个向幼儿展示并问:“请告诉我这个数字是什么?”并请幼儿回答。
2. 导师可以利用数字卡片进行简单的游戏,例如让幼儿找出比某个数字大的数字卡片,或者找出比某个数字小的数字卡片。
步骤三:正确书写10以内的数字(20分钟)1. 导师用数字卡片出示一个数字,要求幼儿正确抄写该数字。
2. 导师可以利用数字卡片进行简单的排序游戏,例如将数字卡片分成两堆,一堆是大于5的数字卡片,一堆是小于等于5的数字卡片。
步骤四:理解10以内数字的大小关系(20分钟)1. 导师出示数字卡片0-9,并将其中几个数字缺失,例如:_1、7_、_。
请幼儿说出缺失的数字。
2. 导师出示两个数字卡片,让幼儿比较大小,并说出较大的数字。
3. 导师与幼儿进行一对一的比较,分别拿出两张数字卡片,让幼儿说出哪一个数字更大。
步骤五:课堂总结(5分钟)1. 导师进行简要总结,强调幼儿学习到的内容和知识点。
2. 导师可以进行简单的应用题,例如:“请你说出比5大1的数字是多少?”鼓励幼儿积极回答。
五、教学扩展1. 导师可以设计一些游戏,例如“抓数字游戏”,让幼儿根据导师说出的数字抓取对应的数字卡片。
2. 导师可以设计一些竞赛活动,例如“数字接龙”,要求幼儿依次说出比前一个数字大1的数字。
【活動目標】
1、正確感知10以內的數量,能按群目測數群。
2、能把兩部分數量合起來看,學習按群測數。
3、敢大膽講述自己的操作過程。
【活動準備】
教具:5、6、7、8、9、10的實物卡片共6張。
學具:幼兒用書,鉛筆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1、集體活動。
(1)目測數群,感知10以內的數。
教師分別出示實物卡片,引導幼兒觀察圖片,說一說:圖片上有什麼?有多少?L你是怎麼看出來的?教師帶領幼兒一一點數,並說出物體的總是。
(2)學習按群測數。
教師啟發幼兒用“合起來”的方法說出總數,想一想:還可以用什麼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個x x?說一說:你們覺得這幾種方法,哪一種方法最快?為什麼?組織幼兒討論得出結論。
教師帶領幼兒看5的實物卡片,啟發幼兒用“合起來”的方法說出總數。
教師引導幼兒觀察6——7的實物卡片,鼓勵幼兒自己用這種辦法說出總數。
教師借助手勢,啟發幼兒用手畫圈表示總數。
2、操作活動。
(1)看實物和圓點連線。
(教師引導幼兒仔細觀察實物和圓點的數量,說一說,圖上有什麼?每張卡片上的數量是多少?啟發幼兒用連線的方法,連接數位和相應的卡片。
比較兩組物體的數量,請你給多的一組打√,再寫上數字。
(2)統計活動。
觀察畫面,說說:圖上有哪些動物?請你將同類的動物圈在一起。
啟發幼兒按標記在格子裡寫上相應的數字。
3、活動評價。
(1)
重點評價:“看圖連線”和“按標記寫數位”,請幼兒自己講述操作過程。
(2)對操作正確以及能邊操作邊講述的幼兒給予表揚。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10以内的数群,培养数感。
2. 培养幼儿运用手指数数群中数量的能力,提高数学操作技能。
3. 培养幼儿比较数群大小的能力,发展逻辑思维。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数群大小的比较。
教学重点:感知10以内的数群,运用手指数数量。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水果卡片、小动物玩具等。
2. 学具:每组一套数字卡片、水果卡片、小动物玩具。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和描述数字。
(2)教师分发水果卡片,让幼儿用手指数一数每种水果的数量。
2. 例题讲解(1)教师出示两个数群,如3个苹果和5个香蕉,引导幼儿比较数量多少。
(2)教师引导幼儿用手指数数群中的数量,说出哪个数群多,哪个数群少。
3. 随堂练习(1)教师出示数群卡片,让幼儿独立完成数群大小的比较。
(2)幼儿互相检查,教师点评并指导。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2. 板书内容:(1)数群的认识:目测、手指数量(2)数群大小的比较:多、少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数一数家里有多少个玩具,用手指表示数量。
(2)比较家里玩具和书本的数量,哪个多,哪个少。
2. 答案:(1)根据实际情况填写数量。
(2)根据实际情况比较大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关注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对数群的认识和比较能力的掌握程度,针对问题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在生活中引导幼儿观察和比较不同物品的数量,巩固数群的认识和比较能力。
例如,在超市购物时,比较不同商品的数量。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数群大小的比较。
2. 教学过程中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的设计。
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数群大小的比较1. 利用直观教具:使用水果卡片、小动物玩具等直观教具,让幼儿通过观察和操作,感知数群的大小。
大班数学课程计划:视觉组
1.正确感知10内的数字,并可依照组测量组。
2,能够将两个部分组合在一起,通过组测量学习。
3,敢于谈谈本人的操作过程。
活动预备:
教具:5张,6张,7张,8张,9张和10张实物牌。
学习工具:儿童书籍,每人一支铅笔。
活动程序:
1.集体活动。
(1)视觉测量组的数量并在10内感知数字。
老师分别出示实物卡,引导小孩观察图片并说:图片上有什么?多少?你如何看?老师带着小孩一点点,总是告诉对象。
(2)通过小组测量学习。
老师鼓舞幼儿使用“组合”方法来说出总数,想一想:有什么方法能够用来快速明白多少x x?说:你如何对待这些方法,哪种方法最快?为什么?组织幼儿期讨论以得出结论。
老师带着小孩看到5的实体卡片,鼓舞小孩使用“组合”方法来说出总数。
老师引导小孩观察6-7的实物卡,并鼓舞小孩使用该方法来说明总数。
老师使用手势鼓舞小孩圈出圆圈以指示总数。
2.业务活动。
(1)查看物理和点连接。
(老师引导小孩细心观察物体和点的数量。
说,地图上有什么?每张卡的号码是多少?通过连接它们来激发小孩连接数字和相应的卡片。
比拟两组中的对象数量。
请给多个小组并写下数字。
(2)统计活动。
观察图片并谈谈:图片上有哪些动物?请把同一种动物圈在一起。
鼓舞小孩通过标记在网格中写下相应的数字。
3.活动评估。
(1)关键评估:'查看图片连接'和'用标记写数字',让小孩告诉操作过程。
(2)对操作正确,操作时能够说话的小孩表示欣赏。
大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认识》教案〔精选9篇〕大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认识》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常常要写一份优秀的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WTT搜集整理的大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认识》教案,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有所帮助。
大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认识》教案篇1活动目的:1、根据不同的画面进展讲述,并列出相应的分解式,从而感知加法算式所表达的数量关系。
2、引导小朋友积极探究数学活动。
活动准备:1、教具:课件、 1—10的数字卡。
2、学具:儿童用书,幼儿自带10根小棒。
活动过程:一、复习数字101、老师:伸出小手,数数自己有几个手指头?(10个)2、老师:数字10怎么写?3、请孩子说一说,写一写。
二、学习10的组成(标题)1、出示10张苹果图让学生数一数(课件演示)。
2、老师:请你尝试着把10根小棒分成两组,有几种分法呢?引导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3、请孩子想一想,说一说自己的分法。
4、(演示课件)老师根据交换规律和左边多1,右边少1的规律在黑板上写出10的分解式。
5、老师总结,请学生分组读一读10的组成。
三、情境感知——看图学习加法应用题1、出示苹果图。
看看这幅图,根据这幅图编出一道加法应用题出来?2、引导小朋友用三句话表达图片的意思。
(图上有4个红苹果,6个绿苹果,问:图上共有几个苹果?)3、小朋友口述图意并说出算式,老师记录。
4+6=10(个)四、做游戏“找朋友”1、老师提供每个孩子一张数字卡,组织孩子围成一个圆圈。
2、老师:音乐开场,当唱到“找到一个好朋友”时,请你找到和你的数字卡合起来是10的同伴做好朋友。
3、游戏开场,可以让孩子互换数字卡反复游戏。
五、请孩子结合儿童用书练习。
大班数学活动《10以内的认识》教案篇2活动目的:1.纯熟运用10以内的加减法,理解一样答案可以对应多个式题。
2.熟悉生活中一些重要的号码,愿意理解与同伴的联络方式。
幼儿园大班数学活动: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活动目标: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能按群目测数群。
2、能把两部分数量合起来看,学习按群测数。
3、敢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教具:5、6、7、8、9、10的实物卡片共6张。
学具:幼儿用书,铅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1、集体活动。
(1)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
教师分别出示实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有多少?L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带领幼儿一一点数,并说出物体的总是。
(2)学习按群测数。
教师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个x x?说一说: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快?为什么?组织幼儿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带领幼儿看5的实物卡片,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6——7的实物卡片,鼓励幼儿自己用这种办法说出总数。
教师借助手势,启发幼儿用手画圈表示总数。
2、操作活动。
(1)看实物和圆点连线。
(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和圆点的数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每张卡片上的数量是多少?启发幼儿用连线的方法,连接数字和相应的卡片。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请你给多的一组打√,再写上数字。
(2)统计活动。
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请你将同类的动物圈在一起。
启发幼儿按标记在格子里写上相应的数字。
3、活动评价。
(1)重点评价:“看图连线”和“按标记写数字”,请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
(2)对操作正确以及能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给予表扬。
大班数学《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教学反思本次大班数学活动《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旨在通过一系列活动,帮助孩子们提高目测数群的能力,加深对10以内数的认识和理解。
活动结束后,我深入反思了整个教学过程,总结了以下几点经验和教训。
首先,从活动设计来看,我通过设计多种形式的练习,如观察图片数物体、快速报数等,来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目测数群能力。
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案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园大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
主要内容包括: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让幼儿感知10以内数的概念,培养幼儿对数的认识及数群感知能力。
二、教学目标1. 能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感知10以内的数,并能用数词进行准确描述。
2. 培养幼儿对数的顺序、大小有一定的认识,能进行简单的数群比较。
3.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感知10以内的数,用数词进行描述,进行简单的数群比较。
难点:对数的顺序、大小的理解,以及在活动中培养合作交流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数字卡片、磁性黑板、计数棒、图片等。
学具:幼儿用书、画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带领幼儿观察教室内的物品,引导幼儿用数词描述物品的数量。
2. 例题讲解(15分钟)(1)教师展示数字卡片,引导幼儿认识10以内的数。
(2)通过磁性黑板,展示数的顺序,让幼儿感知数的大小。
(3)教师操作计数棒,进行简单的数群比较,如比较两组物品的数量。
3. 随堂练习(10分钟)(1)幼儿用书上的练习题,进行数的认识与数群比较。
(2)教师巡回指导,帮助幼儿解决练习中的问题。
4. 小组活动(10分钟)(1)幼儿分组,每组发放一定数量的图片。
(2)小组内讨论,用数词描述图片中的物品数量。
(3)小组代表进行汇报,分享本组的活动成果。
六、板书设计1. 数字卡片:1102. 数的顺序:1→2→3→→103. 数群比较:5个苹果<8个香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物品,用数词描述数量,并进行数群比较。
2. 答案示例:我家有3个杯子,5个碗,杯子数量少于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观察幼儿在课堂上的表现,了解他们在数的认识、数群比较方面的掌握情况,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调整。
2. 拓展延伸:在下一节课中,可以增加数的排列、组合等内容,进一步提高幼儿的数学能力。
活动目标:
1、正确感知10以内的数量,能按群目测数群。
2、能把两部分数量合起来看,学习按群测数。
3、敢大胆讲述自己的操作过程。
活动准备:
教具:5、6、7、8、9、10的实物卡片共6张。
学具:幼儿用书,铅笔每人一份。
活动过程:
1、集体活动。
(1)目测数群,感知10以内的数。
教师分别出示实物卡片,引导幼儿观察图片,说一说:图片上有什么?有多少?L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教师带领幼儿一一点数,并说出物体的总是。
(2)学习按群测数。
教师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想一想:还可以用什么方法很快能知道有多少个x x?说一说:你们觉得这几种方法,哪一种方法最快?为什么?组织幼儿讨论得出结论。
教师带领幼儿看5的实物卡片,启发幼儿用“合起来”的方法说出总数。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6——7的实物卡片,鼓励幼儿自己用这种办法说出总数。
教师借助手势,启发幼儿用手画圈表示总数。
2、操作活动。
(1)看实物和圆点连线。
(教师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物和圆点的数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每张卡片上的数量是多少?启发幼儿用连线的方法,连接数字和相应的卡片。
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请你给多的一组打√,再写上数字。
(2)统计活动。
观察画面,说说:图上有哪些动物?请你将同类的动物圈在一起。
启发幼儿按标记在格子里写上相应的数字。
3、活动评价。
(1)重点评价:“看图连线”和“按标记写数字”,请幼儿自己讲述操作过程。
(2)对操作正确以及能边操作边讲述的幼儿给予表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