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砚介绍
- 格式:doc
- 大小:29.50 KB
- 文档页数:1
广东肇庆端砚1. 简介广东肇庆端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工艺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世。
端砚产地主要位于广东省肇庆市,因此得名为广东肇庆端砚。
端砚是中国古代文人在书法、绘画以及文学创作中常用的文房四宝之一。
2. 起源与发展据史书记载,广东肇庆端砚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朝时期。
当时,端砚是由人工开采的石料制作而成,经过数十道工序的打磨和研磨才能制成。
随着时代的演变和技术的发展,广东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逐渐完善,并成为圣人、文人和书画家追逐的艺术品。
3. 特点广东肇庆端砚的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3.1 石质优良广东肇庆地区的端砚以其石质优良而闻名。
其石质细腻坚硬,表面光滑平整,能够提供良好的书写和绘画基础。
3.2 工艺精湛广东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非常繁琐,需要经历多道工序。
熟练的工匠需要经过多年的学习和实践才能够掌握制作技艺。
工匠们将使用特殊的工具进行雕琢和刻画,使得端砚具有独特的纹理和造型。
3.3 艺术价值广东肇庆端砚是一种集艺术和实用于一身的艺术品。
其精美的外观和独特的纹理使得其成为文人雅士收藏的对象。
同时,端砚的使用对书法和绘画的提升也有明显的帮助。
3.4 文化意义广东肇庆端砚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镌刻在端砚上的文字和图案表达了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和审美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4. 使用方法广东肇庆端砚的使用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4.1 清洗端砚在使用端砚之前,首先需要用清水将端砚洗净。
清洗的目的是清除端砚表面的杂质,以免对书写和绘画造成干扰。
4.2 调制墨汁在端砚的一侧加入适量的墨块,并用水轻轻摩擦,直至墨汁溢出。
然后,可以使用墨汁进行书写或绘画。
4.3 调整浓度使用端砚时可以根据需要调整墨汁的浓度。
如果想要浓墨淡写,可以适量减少墨块的量;如果想要淡墨重彩,可以适量增加墨块的量。
4.4 保存端砚使用完端砚后,需要将其清洗干净并晾干。
然后,可以将端砚保存在通风干燥的地方,以免受潮或变色。
端砚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这是历史所赋予又为现实所认可的。
端砚产于肇庆市东郊羚羊峡斧柯山(亦称烂柯山)端溪水一带,因而又称端溪砚。
肇庆古称端州,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始立高要县治,至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改置端州,辖高要等九县,宋绍圣二年,赵佶受封于端州为端王,元符三年赵佶继承皇位称徽宗,重和元年宋徽宗御书“肇庆府”赐守臣,自始端州更名为肇庆。
砚,不仅有其实用功能,而且还有一种天人合一的美感,这就是砚的欣赏价值。
《西清砚谱》云:“古今佳砚,因质美工良,而鉴赏品题,因人增贵。
”的确,砚台在其制作过程中,不断融入各个时代的艺术特征,形制式样、题材内容、构图纹饰及雕刻风格都非常讲究,并与文学、历史、绘画、金石和雕刻汇为一体,所以为历代(包括现代)文人雅士的钟爱。
端砚始于唐代端砚始于何时,过去曾引起讨论。
清计楠《石隐砚谈》记载:“东坡云,端溪石,始于唐武德之世。
”武德为唐高祖年号,武德元年是公元618年。
根据此说,端砚问世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再查看唐代已经出现的许多歌咏、赞美和论述端砚的诗文,从这些诗文中可以看出当时端砚和人们的密切关系以及在文化艺术中的重要作用。
《钦定四库全书端溪砚谱提要》说:“考端砚,始见李贺诗。
”的确李贺诗《杨生青花紫石砚歌》早已烩炙人口,诗云:“端州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佣刓抱水含满唇,暗洒苌弘冷血痕。
沙帷昼暖墨花春,轻沤漂沫松麝薰,乾腻薄重立脚匀,数寸秋光无日昏。
圆毫促短声静新,孔砚宽硕何足云。
”还有刘禹锡的《唐秀才赠紫石砚以诗答之》:“端州石砚人间重,赠我因知正草玄”皮日体的“样如金蹙小能轻,微润将融紫玉英。
”(见《以紫石砚寄鲁望兼酬见赠》)陆龟蒙的露骨坚来玉自愁,琢成飞燕古钗头。
”(见《袭美以紫石砚见赠以诗迎之》)唐李肇《国史补》说::“内丘白瓷瓯,端溪紫石砚,天下无贵贱通用…”。
综上所述,可见端溪砚在唐代已经流传得相当广泛,也可知端砚在当时已有相当长的历史,通过相当多人的使用,经反复实践才赢得这样的声誉。
今天,我们一起追问岭南文化的发端!如果说岭南文化或者广府文化中,到今天为止还具有深厚历史、人文、艺术价值以及经济价值的,可以自豪拿出手来的,估计也就是端砚了。
什么是端砚?民间流传的皆是“端砚位四大名砚之首”、“端砚是艺术品”、“端砚是国宝,是国粹”、“端砚是肇庆的名片”等等说法……种种评价,都体现了岭南端砚独有的文化特性。
可以说,端石是养在岭南的端溪水中的,而端砚是浸在岭南的文化中。
端砚,从它探测
开凿、选料、设计、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到雕刻、打磨,让我们感觉到一种浸润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岭南文化,一种兼收并蓄然后又发扬光大流传和影响深远的岭南文化,这种在端砚中体现的岭南文化随着端砚的价值的变化而又赋予了岭南文化新的含义。
在历史长河中,有无数文人曾畅怀感叹,刘禹锡、陆龟蒙、王安石、苏轼、陆游、文天祥、徐渭、屈大均、袁枚、黄遵宪等都曾经吟咏过端砚,寄托自己的文化理想,甚至乾隆皇帝的诗中都提到了端砚。
他在“题唐褚遂良端溪石渠砚”中提到“下岩端石尚贻唐,况是曾宾褚遂良”……端砚文化中具有特色的一部分———砚诗尤其能够传达中国古代文人对于端砚的感情。
端砚具有如此更加悠远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占鳌头数百年的根本所在。
所以,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端砚具有打造成永恒的艺术文化精品的潜质。
这是岭南文化的骄傲。
参考文献:
“中国端砚文化节”开幕之际记者来到肇庆老坑、白石村走进端砚的
源头(组图)
2004年12月19日11:48 广州日报
策划:青舟、袁鸣文/何已、卜松竹、于敢勇图/龙成通。
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紫石凝英,群砚之首-端砚赏析端砚又名端溪砚,因产于古端州(今广东肇庆市)而得名,其色紫质润,素有紫石、紫玉、紫云、紫英之美称。
端砚石质细腻、石品绚丽、易发墨且贮水不耗,因赏用兼优,被誉为群砚之首。
端石千金猴王砚砚长25.5厘米、宽17.6厘米、厚2.7厘米,端溪老坑大西洞石。
石色紫蓝,石质细腻,石品花纹绚丽。
砚堂中有大片鱼脑冻,形似猕猴,侧蹲回首,栩栩如生。
砚工因材施艺,将砚面及砚背巧妙设计为花果山、水帘洞意境。
砚右侧镌隶书铭文:『千金猴王砚。
光绪壬辰禺山何氏闲叟珍藏。
』砚左侧镌隶书铭文:『郭兰祥作砚,项信南刊字。
』郭兰祥为肇庆制砚世家郭家传人,郭家曾为宫廷制作贡砚,项信南为广州雕刻工匠。
此砚石奇、工巧、身世传奇,是传说中的清末广东『三大名砚』之一,也是广东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端石桐叶砚清代(1644-1911年)初期老坑石。
砚背铭文:岂隐朴以幸全,亦超类而独劭,愿佳人之予投,虽琼琚而匪报。
远叟。
此砚昔从余甘凉,亦故人也,为取何承天赋语张之,壬午王春。
秀水朱氏珍藏(印)。
朱彝尊(1629-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小长芦钓鱼师、金风亭长,秀水(今浙江嘉兴)人。
康熙十八年(1679年)以召试鸿博,官检讨。
学问兼工诗、文、词、经学考据。
著《曝书亭集》。
端石锄云砚清康熙(1662-1722年)麻子坑石。
砚额刻『锄云』二字。
砚背铭文:何年修斧属吴刚,带得蛮烟上玉堂;一片忽生云五色,蓬莱新写两三行,庚子(1720年)长至黄任。
黄(印)。
任(印)。
黄任(1683-1768)字于莘,号莘田,福建永福人。
精五七言近体诗。
有砚癖,藏砚大家,自号十研先生。
康熙壬午(1702年)举人,官广东四会知县。
著《秋江集》,多咏砚诗。
端石仿古纹砚清乾隆(1736-1795年)初期麻子坑石。
麻子坑石与老坑石、坑仔岩石并称为端溪三大名坑,非常名贵。
砚刻仿古纹饰,雕工精细,一丝不苟,体现出清中期高超的砚雕水平。
肇庆端砚文化总结引言肇庆是中国广东省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城市,以其独特的端砚文化而闻名。
端砚是指用来研磨墨汁的工具,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肇庆的端砚文化已经成为了当地重要的文化遗产。
本文将通过对肇庆端砚文化的总结,探讨其历史、特点和影响等方面的内容。
肇庆端砚的历史肇庆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端砚文化的发展历史悠久。
早在唐代,肇庆就已经成为了中国砚文化中心之一。
据史书记载,当时的肇庆端砚以其独特的材质和精湛的工艺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随着时间的推移,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逐渐成熟,产量也大幅增加。
在明清时期,肇庆端砚更是成为了贡品,被皇帝和官员们广泛使用和赞赏。
肇庆端砚的特点肇庆端砚有着独特的特点和风格,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1. 独特的材质肇庆端砚的制作材料主要是粤西砂矿和龙溪白砂,这两种砂矿在质地和颜色上都有独特的特点,使得肇庆端砚的质量和观赏性都非常高。
粤西砂矿细腻坚硬,常呈灰白色或微黄色;龙溪白砂细腻洁白,通体透明。
这两种砂矿被认为是制作端砚的上等材料。
2. 精湛的工艺肇庆端砚的制作工艺经过几百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平。
制作端砚需要经历多道工序,包括开料、琢磨、修形、印雕等等。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工匠们精心制作,才能保证最终端砚的质量和观赏性。
3. 独特的外观肇庆端砚以其独特的外观设计而受到广泛赞赏。
端砚的造型多样,有圆形、方形、卧山、横蛇等等,每一种造型都代表着一种寓意和象征。
同时,端砚的雕刻也非常精细,常常选取动物、植物、名人等作为题材,增加了端砚的观赏价值。
肇庆端砚的影响肇庆端砚不仅是一种工艺品,更是一种承载着历史文化的重要标志。
它不仅在当地拥有广泛的影响力,还逐渐走向国际舞台,成为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1. 文化交流肇庆端砚作为一种具有独特文化内涵的工艺品,通过文化交流,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人们提供了一种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许多外籍人士在体验制作和使用端砚的同时,也了解到了端砚文化的博大精深。
收藏——砚台砚中极品--端砚!【组图】2009-05-26 16:30砚中极品--端砚端砚始于初唐,距今以有1300多年的历史,端砚以其上乘的石质成名于中唐.端砚发展经过宋,元发展时期后,又经历了明清成熟期,清末明初的衰落期,以及建国后恢复发展时期.端砚形制在唐宋时期较为简单,古朴,注重实用.明代砚的欣赏价值趋于强化,花式品种不断增多.而清代的端砚形制已是集工艺,雕刻,绘画,书法,篆刻等艺术门类于一身的文方珍品.现当代雕砚名家在继承古代雕刻艺术基础上,更多的以本地名胜风景,传说及特产为题材,大胆创新,其艺术创作更是向大型化,立体化方向发展,呈现了『百花齐放』局面,创作了许多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时代风采的优秀作品.『仙乐飘飘』介绍: 造型独特,殊有生趣!阅读全文>>分类:书画古玩| 阅读(3895)| 评论(17)毛主席题词手迹欣赏!【134P】2009-05-23 11:45阅读全文>>分类:书画古玩| 阅读(2471)| 评论(20)龙的艺术!【组图】2009-05-20 14:36阅读全文>>分类:书画古玩| 阅读(1713)| 评论(1)《红楼梦》人物画集!【组图】2009-05-20 14:15阅读全文>>分类:书画古玩| 阅读(308)| 评论(3)唐寅(伯虎)书法作品欣赏!【组图】2009-05-05 21:48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
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
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端砚的种类及鉴定
1砚
砚,是古代每一位文人必备的书写工具,也是中国的传统文化文具。
它因其制作工艺的精湛而为人所钦羡。
这里要说的是砚,有几种,分别是木、石、瓷和端砚。
它们在外观、性能等方面都有着较大的差异。
今天,让我们来看一下端砚的种类及鉴定。
2端砚
端砚是砚台的一种,它釆用滞水瓷料在上、高下过渡的方式非常精致。
一般的端砚是长方形的,尺寸一般为15厘米×6厘米×4厘米左右,用来存放毛笔和墨水。
一这些端砚常出现在家庭中,属于家具的一种;二也普遍作为礼品赠送,比如新年佳节和婚庆等。
3鉴定
如果要鉴定端砚,除了外观质量之外,还要贴心地检查料质来确定其是否为精致瓷料。
同时,更重要的是在鉴定端砚的外观上,包括观赏性和精致性,例如釉面风格、施塑节奏,以及器身内外装饰、器底和环上盖类等,以确定画线是否精细,质感是否柔顺等等。
4总结
以上就是关于端砚的种类及检定的内容,端砚的外观上要观赏性和精致性,釉面风格、施塑节奏要精细柔顺,料质也要有保证,这样才能够确定端砚的质量并鉴定其是否为瓷器精品;在使用端砚的同
时,也可以体会到中国古代文化的浓郁气息,尽情体会它给咱们带来的心灵愉悦感受。
端砚文化常识高考知识点端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考中经常作为考点出现。
端砚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一种历史积淀和智慧的结晶。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深入探讨端砚文化的常识,并结合高考考点,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一、端砚的定义与历史渊源端砚,是用于研磨墨汁的工具,根据材质的不同分为石砚和陶砚。
石砚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常用的材质有青石、紫砂、花岗岩等,而陶砚多以陶瓷的形式出现。
随着时间的推移,端砚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文化象征。
古代文人士大夫均视石砚为不可或缺的文房四宝之一,并视之为写作文化的象征和内涵的寄托。
可以说,端砚是中国文人雅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端砚的制作工艺端砚的制作需要经过多道复杂的工艺。
首先,选取合适材料,然后将石料切割成适当大小的块,进行粗磨和细磨,最后通过打磨、刻字等工艺进行加工和装饰。
石砚的制作不仅注重物理特性,如质地硬度、墨槽深度等,还注重艺术性。
一款好的石砚不仅要具备使用功能,还要有一定的观赏价值。
陶砚的制作则完全依赖于陶瓷工艺。
陶砚的出现,大大扩充了砚台的材质范围,提供了更多样化的选择。
三、端砚的文化内涵端砚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蕴含着丰富的内涵。
首先,它象征着汉字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瑰宝,而端砚作为书法创作的必备工具,传承了这一重要文化元素。
其次,端砚传达着一种品格和气质。
研磨端砚是一种静心、沉思的过程,夹杂其中的是对文字、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和领悟。
它不仅有助于培养专注力和耐心,更能提升个人的魅力和气质。
此外,端砚还代表着与古代文人的联结和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古代文人士大夫们普遍热衷于传统文化,而研究书法、砚墨则是他们的必修课。
通过研习端砚文化,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古代文人及其卓越的学识境界。
四、端砚在高考中的考点高考中经常会涉及端砚相关的考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化常识类题目。
考生需要掌握端砚的定义、历史渊源以及制作工艺等方面的知识。
在此类题目中,考生需要注意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答,同时可以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发挥扩展性思维。
端砚的基本知识朋友们!今天咱来聊聊端砚呀!这端砚啊,那可是咱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宝贝呢!你说这端砚像啥?就好比一位有内涵又低调的大师傅!它外表可能看起来普普通通,但你一旦深入了解,哇塞,那可真是不得了!端砚的历史那叫一个悠久啊,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都对它爱不释手。
想想看,那些大诗人、大书法家们,在书桌上摆着一方端砚,磨着墨,然后挥毫泼墨,写出一篇篇千古佳作,多带劲啊!这端砚可不就是他们创作的好帮手嘛。
端砚的石质那是相当讲究的呀!细腻温润,就像婴儿的皮肤似的。
而且啊,它发墨快,墨汁还特别浓黑发亮,这要是用来写字画画,那效果,啧啧,绝对一流!你说要是用别的砚台,能有这效果吗?肯定不行啊!再看看端砚的雕刻,那可真是巧夺天工啊!雕刻师傅们用他们精湛的技艺,在端砚上雕琢出各种精美的图案和造型。
有山水、有花鸟、有人物,每一个都栩栩如生,仿佛要从砚台上蹦出来似的。
这哪里只是一方砚台啊,简直就是一件艺术品!咱平时用端砚的时候可得注意保养啊,可不能随随便便对待它。
就像你对好朋友一样,得细心呵护呀。
不能让它磕着碰着了,也不能让它沾到脏东西。
要经常给它擦擦身子,让它干干净净的。
还有啊,现在市面上有好多假冒伪劣的端砚呢,咱可得擦亮眼睛,别被那些假货给骗了。
怎么辨别呢?这可得有点经验和眼力劲儿了。
真正的端砚,石质、纹理、雕刻工艺那都是独一无二的,可不是那些假货能比的。
你想想,要是你有一方真正的端砚,摆在书房里,那多有面子啊!朋友们来做客,看到这么漂亮的端砚,不得对你竖起大拇指啊!而且啊,这端砚还能传家呢,传给子孙后代,让他们也感受感受咱老祖宗留下来的宝贝。
端砚这东西,真的是太好啦!它不只是一方砚台,更是咱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啊!咱可得好好珍惜它,让它一直传承下去,不是吗?。
端砚、歙砚、澄砚、洮砚——中国四大名砚。
名列名砚前茅的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其砚石石料属泥盆系泥质硅质云母板岩。
矿物成分为泥质、绢云母、石英和微粒磁铁矿,矿物粒度小于0.01毫米,成份均匀,质地细腻而易于发墨。
岩石中绢云母使砚石细密柔润,溜而不损毫。
泥质与硅质并存,使砚石柔中有刚。
板岩的致密性,又使砚石贮墨不涸。
端砚生产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声誉海外。
端砚砚石,尤以老坑石最为名贵,有端石一斤,价值千金之说。
端砚发源地:精美的端砚价格不菲粤西网、碧海银沙讯(图文/银月编辑/小雨)中国四大名砚,端砚居首。
端砚的发源地,在白石村。
近日,笔者走访了白石村,追寻白石人近一千四百年的制砚史,品味这条“端砚文化村”浓厚的文化氛围。
年青的师傅一脸专注地在砚石上雕刻着白石村位于肇庆市端州区,民间制砚历史起源于唐武德年间(公元618年----公元626年),距今已有1380多年历史。
白石人世代以砚为耕,村中的民间老艺人以家族传承和师徒传承的方式,使端砚工艺流传至今。
把工作台摆到大门口,造就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白石村村民1100人,90%从事端砚制造业,端砚厂家、作坊近300家。
笔者在村中看到,很多村民的住宅也就是制造端砚的作坊、经销端砚的店铺。
一些师傅直接就把工作台摆到大门口,让过往的游客近距离观看制砚的过程,为游客介绍制砚的工艺。
这也成为了白石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喜欢,就不觉得枯燥了”笔者欣喜地发现,村中很多制作端砚的师傅都是年青人。
与他们交谈得知,他们大都是因为喜爱端砚艺术,在高中或中专毕业后,就跟随师傅学艺。
制砚的过程较为复杂,工序繁多,其中雕刻是最为关键最为烦琐的工序。
笔者见到的这些年青师傅,都正一脸专注地在砚石上雕刻着。
笔者问他们是否觉枯燥,一个小女孩“喜欢,就不觉得枯燥了”的回答,代表了他们的心声。
由此笔者明白,正是这些年青人的加入,造就了一批批新的制砚艺术人才,使得制砚成为长盛不衰的文化产业,也使白石村成为了名符其实的“砚乡”。
端砚知识(粘板岩为制作端砚的材料。
黄岗镇是端砚的故乡)斧柯东以出产端砚著称于世的斧柯山,位于肇庆市羚羊峡东南,绵延十多公里,崇山峻岭,气派非凡。
其东麓地域一直是沙浦镇辖区,故有些人习惯称这一带产出的端石为沙浦石,还有羚羊峡以东(属鼎湖区)的沙浦诸坑,此地自明末清初曾断断续续开采过砚石,沙浦石现在称之为新麻坑或斧柯东。
石质不俗,细腻,坚硬致密,石品纹理丰富,实用性很强,送礼佳品。
砚的分类及称谓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它的历史已很久远了,近年出土文物中,有西汉初期的砚台和砚石,那么,它至少有二千年的历史了。
在这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有关它的称谓或别称,可谓多矣!一曰即墨侯。
唐朝文嵩以砚拟人,作《即墨侯石虚中传》,称砚姓石,名虚中,字居默,封"即墨侯"。
从此人们便称砚为即墨侯。
如宋朝王迈的除夜洗砚诗:"多谢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二曰万石君。
宋朝苏轼作《万石君罗文传》,以他优美的文笔,给产于婺源龙尾山的"罗文砚"(歙砚的一个品种)写了一篇传记。
说"罗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隐龙尾山;并说"罗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万石君"。
万石君的名字从此传开。
三曰瓦砚,亦称砚瓦,俗称瓦头砚。
唐以前除石砚、瓷砚外,就是陶砚。
澄泥砚是陶砚的进步。
唐朝韩愈在《瘗砚文》中讲的"土乎成质,陶乎成器"就是指澄泥砚。
秦汉时建筑宫殿用的砖瓦,多采用澄泥制法,后来有人用这些砖瓦改制为砚。
正象唐朝吴融《古砚瓦赋》中描述的:"无谓乎柔而无刚,土埏而为瓦;勿谓乎废而不用,瓦断而为砚"。
还有一说,谓:"砚瓦者,唐人语也,非谓以瓦为砚,盖砚之中必隆起如瓦状,以不留墨为贵。
"四曰陶泓。
唐朝韩愈作《毛颖传》,称砚为陶泓,陶泓指的也是砖瓦砚。
唐宋时,尽管著名的端石、歙石、红丝石以及洮石等相继出现,用这些石料做成的砚开始流行,但砚石开采、制作仍受种种条件限制。
四大名砚赏析来自:黑老赵 >《雅兴》在当代,人们所说的四大名砚是指端砚、歙(shè)砚、洮(táo)河砚和澄(chéng)泥砚。
(一)端砚端石产于广东省肇庆市东南斧柯山西麓端溪一带。
因肇庆古称端州,所以此处石料制成的砚台称为“端砚”。
端砚石是在唐代武德年间发现的,由于端砚石质优良、细腻嫩爽、滋润、所以它自宋朝后期被推为四大名砚之首,其霸主地位至今难以撼动。
1、端砚的坑口一个地方砚台的石料,一般并不是从一个石头坑中挖出来的。
所谓砚的坑口,就是说砚台是从哪个坑里开出来的。
端石有多个坑口,以品质而论可以分为两个档次。
第一档次:三大名坑:老坑、坑仔岩、麻子坑。
(1)老坑端砚优质石产区位于肇庆市郊羚羊峡南岸端溪水以东,各名坑星罗此间,有老坑、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宣德岩、朝天岩、青点岩、冚罗蕉等。
产区分三个矿层,老坑属第一含矿层,位于含矿段的最下部,这个层面上仅有老坑,别无他洞。
老坑砚石外观上看,青灰中微带紫蓝色,石纹细腻而幼滑、娇嫩、致密而坚实。
砚石处于其临近的西江水位线以下,长期受地下水浸泡,粘土矿物质为地下水所溶解,逐渐使石质变纯,变软,以至达到细腻娇嫩、滋润到可以“呵气研墨”的程度。
古人曾赞美老坑砚石具有“体重而轻”、“质刚而柔”的特点。
老坑砚石从表面看呈紫蓝色略带青,使人感到沉重异常,但真一上手,却感到比重不是很大。
所谓“质刚而柔”是从雕琢的过程和研墨的角度来说的。
老坑砚石毕竟是石头,有着3度的硬度,但用手触摸却带柔性,这种柔性即古人所谓“若小儿肌肤,温软嫩而不滑”。
另外,如用指肚或手心轻按老坑砚的砚堂,老坑石旋即会出现滋润的水气。
其之所以有这个特点,就是因为它的矿物成分主要是由泥质、绢云母及硅质胶结而成的。
再是,由于老坑砚石的泥质比重大,所以敲击它时,就发出“笃笃”的木声,不像其他砚石特别是歙石那样发出铿锵的金属声,此即所谓“扣之无声”,“磨墨亦无声”。
又由于老坑砚石中含硅质的原因,所以它还有“久用锋芒不退”的优点。
介绍端砚的作文您知道端砚不?这端砚啊,那可真是文房四宝里砚台界的大明星呢!端砚的老家在广东肇庆,那里就像是端砚的超级大摇篮。
它的模样儿啊,那可真是千变万化,就像天上的云朵似的,没有两块端砚是完全一模一样的。
有的端砚长得方方正正,规规矩矩的,像个稳重的老学究;有的呢,却弯弯绕绕,带着各种有趣的形状,仿佛是大自然随手捏出来的小艺术品。
端砚的质地那叫一个绝。
摸一摸,滑溜溜的,就像婴儿的小脸蛋儿一样细腻。
您要是把手指在上面轻轻滑过,那感觉,就像是在冰面上滑冰一样顺畅。
这是因为它的石材特别紧实,细腻得不得了。
而且啊,端砚还有个神奇的本事,就是特别容易发墨。
您把墨块往上一放,轻轻磨几下,那墨就像听话的小跟班似的,“唰”地一下就出来了,而且墨汁又黑又亮,还特别细腻均匀。
这要是用它来写字作画,那写出来的字、画出来的画都好像带着一股灵气似的。
再看看端砚上面的雕刻,那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
端砚的雕刻师傅们可都是真正的艺术家。
他们能在端砚上雕出各种栩栩如生的图案。
比如说,雕龙吧,那龙就像要从砚台里飞出来似的,张牙舞爪,鳞片都清晰可见;还有雕花儿的,一朵朵花儿娇艳欲滴,仿佛还带着清晨的露珠呢。
这些雕刻不仅让端砚有了实用价值,更让它成为了一件超级精美的艺术品。
您要是把这样一块端砚摆在书房里,那整个书房的格调都立马提升了好几个档次。
在古代啊,端砚可是文人墨客们的心头好。
那些大诗人、大画家要是没有一块好的端砚,就感觉自己缺了点儿什么似的。
他们坐在书桌前,拿着端砚,就像拿着一个宝贝。
在端砚的陪伴下,写出了无数流传千古的好诗好词,画出了一幅幅价值连城的画作。
而且啊,端砚还像是一种身份的象征。
要是谁能有一块特别精美的端砚,那在文人圈子里都得让人高看一眼呢。
现在啊,端砚虽然已经不是人们日常书写必备的东西了,但它的魅力可一点儿没减。
很多人都把端砚当作收藏的宝贝,还有不少人专门跑到肇庆去,就为了找一块自己心仪的端砚呢。
这端砚啊,就像一个从古代走来的文化精灵,带着一身的墨香和历史的韵味,在现代社会里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端砚介绍由来就是中国"文房四宝"中的极品。
它的历史悠久,石质优良,雕刻精美。
在唐代初期广东肇庆(古称端州)东郊羚羊峡栏柯山的端溪一带,就出现了依靠采砚石、生产端砚为生的劳动者。
这里,滚滚东流的西江水,穿峡而过,直奔南海。
夹岸丛山峻岭,气势磅礴,重岩叠翠。
端砚名坑中的水岩(老坑)、坑仔岩、麻子坑、朝天岩、古塔岩、宣德岩......就错落的分布在这风景如画的环境中。
生产的端砚慢慢地成了肇庆独有的工艺美术品;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并得到达官贵人和帝王将相的赏识。
宋朝开始把端砚列为“贡品”,蜚声中外。
端砚之所以名贵,除了石质特别幼嫩、纯净、细腻、滋润、坚实、严密,制成的端砚具有呵气可研墨、发墨不损毫、冬天不结冰的特色外。
还与其开采、制作的艰辛有关。
一方端砚的闻世,要经过从探测、开凿、运输、选料、整璞、设计、雕刻、打磨、洗涤、配装等十多种艰辛而精细的工序。
采砚石无法用机械化操作,只能以手工为主。
历代采石工人都是按石脉走向,顺其自然向深层采掘,从接缝处下凿。
采出来的砚石如能有三、四成可用,已属难得。
坑道向下倾斜、曲折蜿蜒,工人进出要下蹲弯腰,有些地段仅能容一人裸体匍匐爬行。
古人云:“老坑匍匐仔坑斜,采石人同隔世赊。
刈取紫云烦镂削,千金一砍未为奢。
”加上历代制砚艺人的精雕细作,使其造型式样多姿多彩,由初唐的实用型逐渐提高到明清时期的实用与欣赏相结合的高度,步入了民族工艺美术的行列。
现在已成为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闻名遐迩。
使来肇庆观光的中外游客无不以拥有一方工艺精湛、多姿多彩的端砚为荣。
现今,世界上最大的端砚是《端溪龙皇巨砚》,其长为2.76米,宽2.16米,厚0.21米,重达二吨。
被誉为“中华文化瑰宝”,并入选《大世界基尼斯纪录大全》。
现收藏于鼎湖山宝鼎园内。
赛福端砚
端砚,始于唐代,盛于宋。
端砚是我国的四大名砚之一,它和安徽歙砚、甘肃洮河砚与山西晋城澄泥砚称为中国四大名砚。
其中以端砚位居第一。
砚材资源自古由国家直接控制开采。
宋徽宗明诏限定到肇庆任官者每人最多拥有两方端砚;乾隆皇帝一生中留下了38首题款端砚的诗跋,更是广东新近出炉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之一。
端石出产于广东省高要县和肇庆市一带,其颜色以紫色为主调(分为青紫———红紫十多种),另有灰色、青黑色、青色和绿色等。
其主要特点是石纹丰富,有青花纹(砚面上带有青黑色花纹)、朱砂钉(如坚硬的红色钉头般的斑点)、五彩钉等,另有形似动物眼睛的“石眼”。
端石的“石眼”为辉绿岩凝结物,也有石连虫化石。
其中的“鸲鹆眼”形似八哥眼,圆晕中还有“瞳仁”,是“眼”中上品。
鉴别砚时,用手指敲打砚,听其声。
发出金属声的,表明石质坚硬、密度高;木声表明石质温和,密度低;若发出的声音似瓦声,则表明石质粗糙。
古人将端砚的特点概括为“温润如玉,扣之无声,缩墨不腐”,这表明“无声”的端砚为上品。
“无声”的砚,并不是指敲打时听不到声音,而是发出的声音温和、细微。
值得注意的是,砚石时发出的声音也取决于砚的厚度。
产于肇庆市东部的烂柯山和肇庆市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一带,老坑、麻子坑、梅花坑和坑仔岩。
端砚居中国四大名砚之首,不但古来已十分名贵,更因几大名坑砚材枯竭,近年已所有名坑都已“封坑”,特别是老坑已封坑多年,无石可采,所有名坑:老坑、麻子坑、坑仔岩,梅花坑,宋坑等端砚身价日升,这些原料已经越来越珍贵。
端砚之所以封坑,是因坑道闭塞、塌方和政府保护而封坑停采,砚资源越来越少了,现在销售的都是以前开采的砚石,卖一块就少一块了,故端砚之收藏价值越来越高,升值潜力越来越大。
当前投资黄金、房产,增值空间不如投资端砚的回报高,因为端砚已经成为稀缺资源,当前已经无法开采,所卖的都是很多年前积累下的藏品,积累的藏品卖完就没有了,物以稀为贵,只会不断升值,价格没有顶。
端砚中又以老坑、坑仔岩、麻子坑为三大名坑,而坑仔岩旧料仅次于老坑的高档砚材。
据资料记载,坑仔岩自宋代开坑采石后,坑仔岩旧料石质就以娇嫩、滋润,石色青紫稍带赤、颜色均匀,呈虾肉色而备受文人墨客亲睐,为历代端砚收藏者垂涎。
端砚的艺术价值均体现在构图设计与刀法琢工之上,制砚技术是我国民族雕刻中的一种独特形式。
砚的造型,体现着雕刻、绘画、书法、篆刻以及文字等方面的修养。
既要随石赋形,因材施艺,又要兼顾实用,依据研磨和贮墨的需要进行设计。
由于雕刻工艺的精湛,加上绚丽的紫色天然端石材,使得端砚奇巧而有灵气。
李贺诗曰:"端州砚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至于砚石的某种缺陷或石疵,能工巧匠会施以繁美华丽的雕饰或独特造型,取得掩瑕为瑜的效果,使古人视为石疵的砚石变为难得的端砚特有石品,反而增值。
赛福端砚是多年积累收藏品,端砚精品,
/v?word=%B6%CB%D1%E2&ct=301989888&rn=20&pn=0&db=0&s=0& fbl=800
/his/200912/18665f89-f051-4e9b-a5c8-32dd7d6a554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