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 格式:doc
- 大小:24.50 KB
- 文档页数:2
期末朗诵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朗诵节奏?A.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B.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答案:B2. 朗诵时,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停顿方式?A.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D.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答案:A3. 以下哪一项是朗诵时的语气要求?A. 语速要快。
B. 语调要平。
C. 语调要有起伏。
D. 语速要慢。
答案:C4. 朗诵时,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的情感表达?A. 表达悲伤时,声音要低沉。
B. 表达喜悦时,声音要高昂。
C. 表达愤怒时,语速要快。
D. 表达平静时,语调要平。
答案:A5.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正确的朗诵技巧?A. 念奴娇·赤壁怀古B. 静夜思C. 将进酒D. 望岳答案:D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 朗诵时,要注意______的运用,以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答案:停顿和节奏2. 朗诵中,______是表达情感的重要手段。
答案:语调3. 在朗诵过程中,______是必不可少的,它有助于理解文本内容。
答案:理解文本4. 朗诵时,要注意______的运用,以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答案:情感5. 朗诵是一种______的艺术,要求朗诵者具备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
答案:语言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 简述朗诵的基本要求。
答案:朗诵的基本要求包括准确的发音、清晰的语言、恰当的停顿、合理的语速、丰富的情感表达以及正确的语气运用。
2. 朗诵与朗读的区别是什么?答案:朗诵与朗读的区别主要在于朗诵更注重情感的表达和语言的艺术性,而朗读则更侧重于语言的清晰和准确。
四、朗诵实践题(共20分)1. 请朗诵以下诗句,并注意情感的表达和节奏的把握:“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略(此题为实践题,答案根据个人朗诵表现而定)2. 请根据以下文本内容,进行一段朗诵表演,并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朗诵基础知识一、什么是朗诵朗,即声音的清晰.响亮;诵,即背诵.朗诵,就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地表达作品思想感情的一种语言艺术.朗诵是口语交际的一种重要形式。
朗诵不仅可以提高阅读能力,增强艺术鉴赏,更为重要的是,通过朗诵,大者可以陶冶性情,开阔胸怀,文明言行,增强理解;小者,可以有效地培养对语言词汇细致入微的体味能力,以及确立口语表述最佳形式的自我鉴别能力。
因此,要想成为口语表述与交际的高手,就不能漠视朗诵。
二、朗诵前的准备朗诵是朗诵者的一种再创作活动。
这种再创作,不是脱离朗诵的材料去另行一套,也不是照字读音的简单活动,而是要求朗诵者通过原作的字句,用有声语言传达出原作的主要精神和艺术美感。
不仅要让听众领会朗诵的内容,而且要使其在感情上受到感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朗诵者在朗诵前就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工作。
(一)选择朗诵材料朗诵是一种传情的艺术。
朗诵者要很好地传情,引起听众共鸣,首先要注意材料的选择。
选择材料时,首先要注意选择那些语言具有形象性而且适于上口的文章。
因为形象感受是朗诵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干瘪枯燥的书面语言对于具有很强感受能力的朗诵者也构不成丰富的形象感受。
其次,要根据朗诵的场合和听众的需要,以及朗诵者自己的爱好和实际水平,在众多作品中,选出合适的作品.(二)把握作品的内容准确地把握作品内容,透彻地理解其内在含义,是作品朗诵重要的前提和基础.固然,朗诵中各种艺术手段的运用十分重要,但是,如果离开了准确透彻地把握内容这个前提,那么,艺术技巧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主义,也就无法做到传情,无法让听众动情了。
要准确透彻地把握作品内容,应注意以下几点:1。
正确、深入的理解朗诵者要把作品的思想感情准确地表现出来,需要透过字里行间,理解作品的内在含义,首先要清除障碍,搞清楚文中生字、生词、成语典故、语句等的含义,不要囫囵吞枣。
望文生义。
其次,要把握作品创作的背景、作品的主题和情感的基调,这样才会准确地理解作品,才不会把作品念得支离破碎,甚至歪曲原作的思想内容。
“朗读”与“朗诵”的区别有:一、含义不同。
二、使用范围不同。
三、所处的位置身份不同。
四、声音要求不同。
五、规范程度不同。
六、态势不同。
七、教育性不同。
一、含义不同“朗读”是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它本质上是一种“念读”,其主旨是将书面文字清晰准确地转换为相应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听众,它不追求以情动人的艺术表达,而重在以义喻人,即追求听众对朗读文字全面、准确的理解与理智的思考。
“朗诵”则是更高层次的朗读,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对文章进行艺术处理,通过朗诵者借助语速、轻重、停顿等等表达技巧,将朗诵材料转换为一种艺术表演,因此,具有表演的成分。
它呼唤的是听众的情感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力。
二、使用范围不同朗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是文字读物都可以朗读。
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散文、小说、戏剧、相声;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社论、新闻、打油诗、绕口令、家信、招聘广告、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等等,无一不可读;而朗诵的使用范围则相对较窄,一般以诗歌与散文为主,少数的童话、小说和戏剧也可以朗诵。
不是有“诗朗诵”“散文诵”之称吗?它对文稿的艺术特点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可以朗读,但是如果是用来朗诵,听者就难以接受,并且会让人啼笑皆非。
三、所处的位置身份不同朗读者所处的位置是本色化的,而朗诵者所处的位置是艺术化的。
朗读进行时,朗读者所置身的位置的性质没有变化,教室就还是教室,地头就还是地头。
但是同样还是这些地方,朗诵者所置身的空间就实际上发生了变化,有形无形的构成了一个“表演区”。
这一块“表演区”的性质随着朗诵内容而发生“纵横千万里,上下数千年”的变化,并且,听众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避免进入“表演区”,以免干扰朗诵者的表演,因此,朗诵一般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
朗读者的身份应该是朗读者自己,朗读者的他既不完全是文章作者的代表或化身,既不扮演,也不能替代,更不是演员;而朗诵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朗诵者的身份是“演员”,是扮演成另一个“我”来抒情表意。
朗读、朗诵、播音、播讲、解说等说法的区别朗读、朗诵、播音、播讲、解说、讲解……这些描述有声语言表达方式的相近相似又似是而非的词,看到很多爱好者都在乱用,其实那是因为不理解这些词的真正含义。
我在这里不妨把我理解的这些词的含义解释一下,如有不足之处,望大家纠正补充。
朗读:朗读其实是最广泛的一种有声语言表达形式,它的核心是读。
只要是读文字,除了默读以外,其余的其实都可以叫朗读。
所以中国播音界泰斗张颂先生除了《中国播音学》这样的鸿篇巨制外,还写了一本小册子《朗读学》,其实可以看作是《中国播音学》的通俗版。
朗读是最基础最广泛的有声语言表达形式。
很多高手都喜欢说自己是在“读字”,这不仅仅是谦虚,其实接近于事情的本质。
反而是很多初级爱好者喜欢说自己是在练“播音”,其实不如踏实点,就说朗读吧。
朗诵:朗读和朗诵只有一字之差,“朗”是一样的,“读”和“诵”不同。
诵,从字面上理解,显然有“唱”的意思,比起“读”来,应该有明显的节奏感和音乐感,这就是朗诵的本质。
因此,朗诵,可以理解为语气和节奏感、音乐感更加强烈的朗读。
所以,“朗诵”一般都是朗诵诗,有时候也会说朗诵散文,但我们很少说朗诵一篇小说。
另外,由于节奏感和音乐感更强,使朗诵更适合当众表演,所以,朗诵通常是有一定表演性的。
比如前面说的朗诵散文,通常只有在当众表演的时候,才会说朗诵散文。
平时读散文,都应称为朗读。
播音:播音其实不是一种有声语言表达方式,而是一种行为,或一种工作。
要想“播音”,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您自己必须是播音员。
不管专职还是兼职还是临时客串,但读的时候,必须在充当播音员;第二,必须借助大众传播媒体传播,比如广播或电视。
两个条件有一个不具备,就不能称为“播音”。
新闻播音、评论播音、专题片播音……都有迥然不同的文体特征,这都是播音的内容,播新闻?还是播评论?还是播专题片?所以,播音不是某种有声语言表达方式,而是一种行为或工作。
简单的理解,播音,就是播音员在广播电视里朗读。
朗读和诵读的区别什么是诵读?诵读就是朗读和背诵。
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响亮的口头语言。
这是一种眼、口、耳、脑多种生理机能共同参与、协调动作的阅读,它能训练语音,再现课文情境,加深理解,培养记忆力、语言感受力、口头表达力,增强语感。
背诵是指凭借记忆念出读过的文章词句,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读而成。
背诵有助于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
背诵是语文学习中“记忆力体操”,长期适度训练,可以开发、强化学生的记忆力。
诵读有以下几个特点:1、诵读更注重一个“熟”字。
不是读一遍两遍,而是要读好多遍,即所谓“熟读成诵”。
为什么要读这么多遍呢?古人早就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2、诵读是要“精思”。
孔夫子说得好,“学而不思则罔”。
若是像小和尚念经那样——口到心不到,即使读上千遍,“其义”也不能“自见”。
阅读活动应十分强调“寻言以明象”。
嘴巴读出来,就要迅速在脑海里浮现出生动可感的画面来。
比如你读《翠鸟》中描写翠鸟外形特点的一段,就要一边读一边在脑子里“过电影”。
也就是说,要迅速地把文字符号转换成形象,想象出翠鸟的爪、羽毛、眼睛、嘴是什么样子,什么颜色的,并将其整合成一个完整的翠鸟的形象。
3、诵读更注重声调的抑扬顿挫。
要知道,声调也是一支无形的“笔”,也可以绘形绘色。
不过它不是用线条、色彩,而是通过声调的轻重疾徐、抑扬顿挫来达到效果。
你读“小雪花飘呀飘呀”,就要读得轻一些,慢一些,让人听了好像看到一片片雪花飘飘悠悠落下来。
若是读“狂风呼啸,大雪纷飞”,就要读得重一些,有气势一些。
只有这么读,才能让人感到雪下得很大很大,风刮得很猛很猛。
诵读是不是等同于朗诵呢?二者不是一回事。
朗诵是表演给别人看的,可以配合表情、手势。
诵读不是表演给别人看的,而是对课文内容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欣赏的一种读书方式。
诵读最适用于那些声情并茂的课文,如诗歌(尤其是古诗)、小说、写景或抒情的散文等。
86小学叢学祈究小学语文朗读与朗诵、诵读的联系与区别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长江路小学殷其龙【摘要】朗读、朗诵、诵读是语文学科的相关概念,教师要对这些概念有深入的解读,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的语文教学,强化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综合学科能力,已经成为学科教学的核心追求。
教师要有细化意识,对朗读、朗诵、诵读等概念做深度解析,以达到提升语文教学效果的目的。
【关键词】朗读诵读朗诵联系与区别小学语文教学中经常提及朗读、朗诵、诵读等概念,如何厘清这些概念之间的细微差别呢?这是语文教师需要正视的现实问题。
不管是朗读还是诵读,都与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有直接关联,教师要注意区分朗读和诵读、朗诵的区别,从具体教学实践中作出科学应对,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学科能力。
朗读、诵读、朗诵有不同内涵,语文教学中不能混为一谈,特别是语文教师,需要建立清晰的概念认知,并加以针对性施教,以有效提升教学的适配性,为学生学科能力成长创造良好条件。
一、朗读、朗诵、诵读的概念解读朗读、朗诵、诵读有不同概念范畴,教师需要借助专业工具书展开解读,要给学生传递更为清晰的信息,以便对学科学习形成重要支持。
1.定义解读《现代汉语词典》对朗读的定义是“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对朗诵的定义是“大声诵读诗或者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而诵读中的“诵”字,《现代汉语词典》给出的解释是念、背诵。
但笔者认为,朗读是“清晰响亮地念出来”,这似乎有些不妥,因为一个”念”字太过机械,应该突出“读”字;关于朗诵的定义,文本内容众多,不能只限于诗歌和散文,其他作品也是需要用感情表达的;关于诵读,也不能限于念和背诵,需要有情感地投入。
2.定义运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正确处理朗读、诵读、朗诵三个概念的应用问题。
如果不需要投入更多感情的文本,可以让学生朗读学习,也就是大声清晰有条理地读出来。
如果是有感情表达的内容,就要运用诵读和朗诵的方式展开学习和体验,而朗诵还带有表演意味,需要在公共场合对他人进行展示。
朗读与朗诵的异同点分析朗读和朗诵是两种基本不同的表达方式,尽管它们都是通过声音来传达消息和情感,但朗读更注重意义和传达信息,而朗诵更注重艺术性和表演技巧。
下面将从四个方面分析朗读和朗诵的异同点。
一、目的和侧重点的不同朗读的主要目的是准确地传达文字的意义。
朗读者会努力理解文本的含义,并通过正确发音、抑扬顿挫、停顿等方式将其表达出来。
朗读的侧重点在于将文字传递给听众,使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信息。
而朗诵的目的是通过艺术性的表演,激发听众的情感共鸣和感受。
朗诵者会注重音调、语速、声音的变化和表情的运用,以使听众更深刻地感受到文字中的情感和意境。
朗诵的侧重点在于表达文字背后的情感和美感。
二、表达方式的不同朗读的表达方式注重准确性和流畅性。
朗读者会注意发音的准确性、语调的自然流畅以及音量和节奏的适宜性。
朗读时,通常会有一定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但并不会像朗诵那样注重个人表演风格。
朗诵的表达方式更像一种表演,强调声音、肢体和表情的配合。
朗诵者会注重声音的高低、快慢、连贯和韵律感,以及通过表情和肢体语言来更好地表达文本中所含的情感和意境。
朗诵时,通常会有一些戏剧性的演绎,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力。
三、传递效果的不同朗诵的传递效果主要体现在表达文字所蕴含的情感和美感。
朗诵者会通过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来强化文本中的情感,使听众更深刻地感受到其中的美和共鸣。
朗诵有助于激发听众的想象力和感情,使其更加投入到作品中。
四、要求和技巧的不同朗读的要求主要在于对文字的理解和准确发声。
朗读者需要仔细阅读文本,理解内容和结构,并且能够通过发声表达出来。
朗读者的技巧主要集中在正确发音、自然流畅的语调、适当的停顿和语气的把握等方面。
朗诵的要求较高,需要揣摩和理解文字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通过声音、表情和肢体语言来演绎出来。
朗诵者需要具备较高的表演技巧,包括声音的变化、节奏的把握、动作和表情的运用等。
朗诵者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艺术感知力和表现力,以使听众更好地感受到音乐性和美感。
教学小知识朗读和朗诵的异同
我们在日常的备课中会经常把“朗读”与“朗诵”混淆,其实它们之间存在共性与不同。
一、朗读与朗诵词典上的区别
《现代汉语词典》上是这样解释的:
朗读——清晰响亮地把文章念出来。
朗诵——大声诵读诗或散文,把作品的感情表达出来。
辨析以上两个词的意义,可以这样理解:
1、朗读的作品没有体裁的限制;朗诵的作品限于诗或散文。
2、朗读时,看着原文念;朗诵时,可以看着原文,也可以不看着原文(即背诵)。
3、朗读时可以有感情,也可以没感情,读出来即可;朗诵时必须要有感情。
二、朗读与朗诵的共性
1、“朗”字本义:清亮,并非大声之意。
无论是“朗读”还是“朗诵”都必须保证声音的清亮。
2、表达者运用语音技巧,把文字作品转化成有声语言的作品,再现原作的思想感情、逻辑关系、艺术形象、意境氛围等等。
三、朗读与朗诵的差异
1、表达的对象不同
(1)朗读的对象包罗万象,不论何种体裁、文体、风格的书面作品,几乎都可以是朗读的对象。
朗诵的作品都是文学性很强的作品,特别是诗化作品。
(2)朗读的表现单纯需要依靠声音技巧,朗诵除了依靠声音技巧外,常常需要配合使用态势语言。
我们知道了朗读与朗诵的异同,今后在教学中要指导好学生的朗读和朗诵。
关于朗诵与演讲、朗读、新闻播⾳⼏种语体的区别 ⼀⾈在参与各种朗诵表演和教学活动中,⼀⾈深感⼈们对于朗诵与演讲、朗读、新闻播⾳之间概念和认识的混乱。
这直接影响⼈们的表达。
⼏年来,本⼈通过实践总结与参考各种有关⽂章,陆续完成三篇有关这⽅⾯的作品。
以飨读者,并敬请批评指正。
第⼀篇:朗诵和演讲的区别在实际⽣活中,不少⼈朗诵演讲不分。
很多演讲活动变成朗诵活动,其实,演讲与朗诵,同是⼝头表达⽅式,同样运⽤⼝语、态势语等表达元素。
但由于两者的社会功能不同、⽬的不同,由此,造成了他们在表达内容、表达者⾝份、表达⼼态、思维⽅式、语⾔等技巧的差异。
1、语体的区别:演讲与朗诵,是两种不同的⼝头表达样式或者说不同的表达语体。
演讲是⼝头知识性语体或政论语体,是论述社会政治问题、政治事件、社会⽂化现象、社会道德等的评论性语体。
语⾔上多⽤陈述句、祈使句、复句。
朗诵是⼝头⽂艺语体。
是虚构和想象中的情境和情感的再现和表现。
2、⽬的、功⽤的区别:演讲是社会政治、经济、道德、教育领域活动的需要。
是⽤语⾔说服听众接受⼀定的观念、思想, “是说听众认识真实的情况”(伊索克拉底语),演讲是为了让听众信服你阐述的道理。
改变或形成受众的态度、激发受众的⾏动欲望。
朗诵是艺术审美活动的需要。
朗诵⽬的是带给受众艺术欣赏。
主要以形象性、抒情性、美感性为其基本特征。
3、受众期待的区别:讲接受过程中,受众⼼理是对演讲者所说的内容“真实” “对演讲者表现的“真诚”的期待。
朗诵接受过程中。
受众⼼理是对朗诵内容形式的“审美的”、“趣味”的期待。
这种受众期待的差异,规范着表达者的感觉、思维、和表达。
所以,演讲追求⽣活或逻辑的真实或真实感,朗诵则允许和需要想象和虚构。
4、⾝份和⾝份感区别:演讲的表达是⾮表演性的,演讲不能扮演⾓⾊,演讲过程中只有⼀个⾃我,演讲者⾃⼰永远是⾃⼰,即使是演讲中在学某⼀⾓⾊⾏为或说⾓⾊的语⾔,也是在以“我”即演讲者的⾝份在“学”其样⼦或转述⾓⾊语⾔。
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朗读”与“朗诵”是有所不同的。
按字典解释:“朗”是指声音清晰响亮,因此,“朗读”与“朗诵”是有着相同的含义的,它们都属于把书面文字转换成有声语言的一种语言表述活动,都是由念读发展而来的。
但两者是有着本质的区别的,其不同之处主要在于:
其一,含义不同。
“朗读”是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它本质上是一种“念读”,其主旨是将书面文字清晰准确地转换为相应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听众,它不追求以情动人的艺术表达,而重在以义喻人,即追求听众对朗读文字全面、准确的理解与理智的思考。
“朗诵”则是更高层次的朗读,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艺术表现形式,要求对文章进行艺术处理,通过朗诵者借助语速、轻重、停顿等等表达技巧,将朗诵材料转换为一种艺术表演,因此,具有表演的成分。
它呼唤的是听众的情感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力。
其二,使用范围不同。
朗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是文字读物都可以朗读。
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散文、小说、戏剧、相声;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社论、新闻、打油诗、绕口令、家信、招聘广告、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等等,无一不可读;而朗诵的使用范围则相对较窄,一般以诗歌与散文为主,少数的童话、小说和戏剧也可以朗诵。
不是有“诗朗诵”“散文诵”之称吗?它对文稿的艺术特点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可以朗读,但是如果是用来朗诵,听者就难以接受,并且会让人啼笑皆非。
其三,朗读者所处的位置身份不同。
朗读者所处的位置是本色化的,而朗诵者所处的位置是艺术化的。
朗读进行时,朗读者所置身的位置的性质没有变化,教室就还是教室,地头就还是地头。
但是同样还是这些地方,朗诵者所置身的空间就实际上发生了变化,有形无形的构成了一个“表演区”。
这一块“表演区”的性质随着朗诵内容而发生“纵横千万里,上下数千年”的变化,并且,听众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避免进入“表演区”,以免干扰朗诵者的表演,因此,朗诵一般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
朗读者的身份应该是朗读者自己,朗读者的他既不完全是文章作者的代表或化身,既不扮演,也不能替代,更不是演员;而朗诵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朗诵者的身份是“演员”,是扮演成另一个“我”来抒情表意。
其三,声音要求不同。
朗读对声音再现的要求是接近自然化、本色化、生活化的,但它又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日常口语。
它比自然口语更准确、更生动、更典型、更具美感。
它要求做到“不火不炆、恰倒好处”。
过于夸张,容易给人装腔作势、假情假意的感觉;过于平淡,像“拉家常”一样,又显得乏味。
正如齐越说“朗读要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不要要求用一种不同于谈话的不自然的声音朗读,就是说,不要拿腔拿调”。
徐世荣说“表情达意的语势有一定的限度,自然适当地读出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等等语调语气,却不过多地做艺术夸张,是质朴平正,字字落实的朗读,而非意气纵横,声情起伏跌宕的表演”;而朗诵对声音再现的要求则应是风格化、个性化,甚至可以是戏
剧化的。
它要求朗诵者将自己对作品的体会,通过音量大小、音区高低、节奏张驰等方面的变化,正如叶圣陶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凝结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并撼动听众的心灵。
其四,规范程度不同。
朗读以听者全面准确理解表述内容为即可,因此,对朗读者的语音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
一般情况下,朗读者应当选用普通话,但在特定环境、特定前提,在听众听得明白、能够准确理解的前提下方言朗读或穿插方言朗读是允许的。
而朗诵注重以语言艺术魅力感染听众,一般要求必须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
这样才能够艺术地、完美地再现作品的内容。
用方言朗诵,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听众是难以接受的。
其五,态势不同。
朗读一般是“念读”式的表达,可以手拿文稿进行,它对朗读者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等均无明确的要求,在态势上,可以站着读,可以走着读,可以坐着读,朗读的任务是传达而不是表演;而朗诵属于艺术性的表演,它要求在朗诵过程中,形体、手势、表情、眼神都应该和谐统一,协调配合,以强化艺术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朗诵必须脱稿站立表达,因为手持文稿不利于形态体、态势与朗诵内容的协调配合,过多的看稿还会限制朗诵者的表情、眼神与听众之间的交流。
其六、教育性不同。
朗读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朗读的职能和使用的效果上。
朗读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主要作用是向听众传达作品的主要内容,通过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性知识性直接对听众进行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
而朗诵是一种“征服”的艺术,它借助于朗诵者独具魅力的音质音色,鲜明流畅的语流节奏,丰富熟练的语言技巧,为那些文学作品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它飞向听众的心中,震撼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钩魂摄魄的力量。
这种强大的征服力,是朗诵的最高境界,也是朗诵艺术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