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月
- 格式:doc
- 大小:50.50 KB
- 文档页数:10
带有“望月”字的古诗:1.《望月》唐代李益
露华如水洒高秋,北吹飘寒不落楼。
又到重阳人聚时,谁家将酒对西州。
2.《望月》唐代杜甫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世疑源远,云间堕叶秋。
寒天留远客,岁暮得良朋。
可怜数行雁,点点远沙平。
3.《望月》唐代张祜
清露澄秋影,飞萤聚夕光。
夜深人独坐,风动桂花香。
《望月怀远》唐代孟浩然
凉夜自凄切,对月坐空房。
笛声思欲绝,愁多梦不成。
4.《望月》唐代韩偓
梦泽悲风动白茅,楚王葬尽满城娇。
未知孤客亲南浦,若个书生到上消?
5.《望月》唐代戎昱
孤灯闻楚角,残月下章台。
征客无归处,蝉鸣空蔓草。
6.《望月有怀》唐代李白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明月江水寒。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7.《望月》宋代陆游
老觉人间岁月遒,愔愔窗户一灯幽。
绝怜人境无佳境,极叹吾生负胜游。
累累冢墓有佳城,乌鸢告诉何时休? 君看幼安坟上草,门外岂无平地秋!
8.《望月》宋代姜特立
高秋凭栏远,万里共清光。
露彩明于雪,风轮薄似霜。
岩峦皆皎洁,楼阁半微茫。
绝景无求得,他时一寄郎。
9.《望月》元代王冕
天风吹我上层冈,露洒长林万树凉。
却忆荷塘新雨后,水晶盘里看吴娘。
望月杜甫原文及翻译
望月杜甫原文及翻译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以下是小编准备的望月杜甫原文及翻译,快一起来看看吧!
望月杜甫原文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注释
1、岱宗:泰山别名岱,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2、钟:赋予、集中。
3、决:裂开。
4、凌:跃上。
望月杜甫翻译
泰山呵,你究竟有多么宏伟壮丽? 你既挺拔苍翠,又横跨齐鲁两地。
造物者给你,集中了瑰丽和神奇,你高峻的山峰,把南北分成晨夕。
望层层云气升腾,令人胸怀荡涤,看归鸟回旋入山,使人眼眶欲碎。
有朝一日,我总要登上你的绝顶,把周围矮小的群山们,一览无遗!
赏析
杜甫“望岳”诗共三首,这一首是写望东岳泰山的。
诗以“望”入题,赞叹东岳,讴歌造化。
希望凌顶而小天小,以抒雄心壮志。
开首两句,写泰山的`高峻伟大,先写对它的仰慕,再写它横跨齐鲁两地的壮伟。
三、四句写近望,所见泰山的神奇秀丽和能分割日夜的巍峨形象。
五、六句写遥望,见山中云气层出不穷,心胸为之荡涤。
最后两句写望岳而生登临峰顶之意愿。
表达了诗人不怕困难,敢于攀登之雄心,显示出他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远大的政治抱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
《望月》张学友
狼在叫雪正飘月似镜子天上照路正长酒樽摇任那孤单心里烧情逝了爱已消傲向孤高清月笑若听到我的话愿诉心声好醉掉在这黑暗中悠悠独照
你应知一切的奥妙
但你不作声不照料
任你我各自困扰Wooh…
你会否听到呼叫慰解此心到破晓你会否听到呼叫Ah…
人在变兽与妖面似坦率心在笑双手抢尾巴摇竞向天公比折腰情共爱也烟消俗世只堪风月照洗不清刷不掉是那斗争的浪潮狼在叫雪正飘月似镜子天上照路正长酒樽摇任那孤单心里烧人在世四方飘就似根本不重要水中花镜中月谁来渡我风雨桥就算哭笑中豪情未了
终于都会消耗掉
让我举这杯再对月
就算这世情难料Wooh…
你会否听到呼叫慰解此心到破晓你会否听到呼叫Ah…Woo…Woo…。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望月》翻译:月光皎洁,星辰稀疏,乌鹊向南飞去。
绕着树飞了三圈,却不知该依靠哪一根枝条?高山不嫌其高,大海不嫌其深。
周公勤于吐哺,天下人心都归向他。
今夜月光明亮,众人都在仰望,却不知道这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在哪个家庭?在这宁静的夜晚,皎洁的月光洒满大地,星辰点缀在夜空中,显得格外稀疏。
乌鹊在夜空中飞翔,朝着南方飞去,仿佛在寻找属于自己的归宿。
它们围绕着树干飞了三圈,却始终找不到一个可以依靠的枝条,这不禁让人感叹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捉摸不定。
高山巍峨,大海浩瀚,它们从不嫌自己太高太深。
正如周公吐哺,他勤奋地养育子孙,使天下人心归向他。
周公的仁德和智慧,如同高山大海,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
此刻,明月高悬,众人都抬头仰望,却不知道这秋天的思念之情会落在哪个家庭。
或许,有人因为思念远方的亲人而泪眼婆娑,有人因为怀念旧日的时光而感慨万分。
这秋天的思念,如同月光一样,静静地洒在每个人的心间,让人无法抗拒。
人生如梦,岁月如梭。
在这短暂的一生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
然而,只要我们保持一颗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心,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迎接美好的未来。
正如这轮明月,无论何时何地,都会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今夜,让我们一同仰望这轮明月,感受它带来的宁静与美好。
愿这月光能够带给每个人温暖和希望,让我们的心灵得到慰藉。
同时,也让我们珍惜眼前的时光,珍惜与亲人、朋友的相聚,让这份思念之情化作动力,让我们更加努力地生活,追求更高的目标。
在这美好的月光下,愿我们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空,展翅高飞。
五年级上册古诗《望月》《望月》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它以优美的语言描绘了作者在夜晚仰望皓月的美好心情。
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深的感受,这首古诗让人们感受到了自然与人情的融洽,同时也展现了古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人性的思考。
本文将从诗歌的背景和作者介绍、诗歌的主题和意境以及对诗歌的赏析等方面,对《望月》进行深入解读。
《望月》是宋代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古诗。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是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
他以才情出众、文笔优美而著名,被誉为北宋文坛的领袖人物之一。
苏轼在他的创作中倾注了对自然和人生的深刻思考,他的诗作常常展现出豪放洒脱的气质和对人情世故的洞察。
《望月》是苏轼在一次夜晚仰望皓月时所作,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天空世界的热爱之情。
他用优美的词句描绘了月亮的圆满和光辉,将其与自己的心境相融合,表现出他对美的追求和对生活的热忱。
诗歌开篇,苏轼即描绘了挂在天空的明月,他写道:“望月把船影,皑皑明霞里。
”这句诗用简练而优美的语言将月亮的光辉与水面上的船影相结合,形象地描绘出月亮的美丽。
紧接着,苏轼用“皑皑”形容明亮的月光,这个词语给人以极为洁白明亮的视觉感受,使读者仿佛能够感受到月光的温柔和照耀。
接下来的几句,苏轼将自己的心情与月亮相连,写道:“渔樵占晓筤,朔风吹夜衲。
”这句诗以押韵形式出现,增加了诗歌的韵律感。
他通过描述渔民和樵夫清晨出海和回家的场景,表达了自己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
同时,他将“朔风吹夜衲”与月亮相呼应,进一步增加了诗歌的意境和感染力。
在最后两句诗中,苏轼表达了对月亮的崇敬之情:“五洲腾皎月,三百度弘阔。
”这里,他用“五洲腾皎月”形容月亮的辉煌和伟大;用“三百度弘阔”来形容月亮的广阔和宽广。
这些词语的运用,使得诗歌在描述月亮的同时,也展示了作者对世界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望月》这首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意境,深受读者喜爱。
通过对月亮的描绘和对自然景物的借用,苏轼表达了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打动了读者的心灵。
望月课文主要内容望月课文主要内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一种重要的语文能力。
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望月课文主要内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月》原文: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小外甥向我挑战了。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
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望月主要内容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箫森的树阴里,鸦雀先后进入梦乡。
赏析唐诗《望月》
《望月》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绝句。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月夜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首句“海上生明月”,诗人以大海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月夜海景。
“海上生明月”既是对月升海面这一自然景象的描绘,同时也暗示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寓意着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次句“天涯共此时”,诗人通过对天涯海角的描述,强调了在这个月圆之夜,无论身处何方,人们都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这里,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天涯共此时”的意境,将自己的思乡之情融入到了自然景象之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
第三句“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诗人以“情人”为喻,表达了自己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通过描述“遥夜”和“竟夕”,表达了自己在漫长的夜晚中,无尽的思念和牵挂。
最后一句“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诗人通过对月
色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在这个月圆之夜,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诗人用“灭烛怜光满”形容月色之美的同时,也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孤独和寂寞。
整首诗通过描绘月夜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语言优美,意境深远。
这首诗将自然景象与人的情感紧密结合,展现了诗人独特的艺术才华。
《望月》诗词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望月》是一首反映月亮的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诗人通过这首诗描绘了月亮的美丽和神秘,表达了人们对月亮的神往和向往之情。
这首诗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被广泛传颂和赞美,被誉为中国古典诗歌的杰出代表之一。
《望月》诗词的作者是唐代诗人张九龄。
张九龄是唐朝宰相张说的孙子,出生于一个文人世家,自幼聪颖好学。
他年轻时就展现出了很高的文学才华,被誉为“诗中王子”,在当时的文坛上颇有声望。
《望月》是他创作的代表作品之一,被誉为是中国古典诗歌中的珍品。
《望月》诗词描写了诗人在夜晚仰望皎洁明亮的月亮,感叹月亮的美丽和神秘。
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月亮的倾慕和向往之情。
诗中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清新深远的美感。
《望月》的前两句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诗人通过这两句直接写出了月亮的明亮和夜空的寂静。
接着诗人写道“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
而后诗中又写到“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描绘了月光下的宁静和对家人的关怀之情。
整首诗情深意切,展现了诗人对亲人的深深眷恋和思念。
《望月》不仅仅是一首描述月亮的诗,更是一首充满感情的诗。
诗人在描绘月亮的也在表达自己对亲人的思念和眷恋。
这种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观相融合的表现手法,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是十分常见的。
这种方式使得诗歌充满了感情色彩,更富有含义和深度。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月亮一直被视为象征着美好和神秘的象征。
古代文人常常借助月亮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使得月亮成为了诗人笔下的灵感之源。
《望月》这首诗,正是诗人通过对月亮的描绘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情绪,展现了诗人的才华和意境。
【《望月》诗词】是一首典型的中国古典诗歌,其语言优美、意境深远,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
通过《望月》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代诗人对月亮的独特情感和对亲人的深深眷恋。
这首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的诗人和文人都有很大的影响。
《望月》课文原文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小外甥向我挑战了。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课文《望月》原文课文《望月》原文课文指教科书中的正文,区别于注释和习题等,一般在语文或地理中出现。
下面,小编为大家分享课文《望月》原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课文《望月》原文夜深人静,我悄悄地走到江轮甲板上坐下来。
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偶然回头时,发现身边多了一个人,原来是跟随我出来旅行的小外甥。
“是月亮把我叫醒了。
”小外甥调皮地朝我眨了眨眼睛,又仰起头凝望着天上的月亮出神了。
小外甥聪明好学,爱幻想,和他交谈是一件很愉快的事情。
“我们来背诗好吗?写月亮的,我一句你一句。
”小外甥向我挑战了。
写月亮的诗多如繁星,他眼睛一眨就是一句。
他背:“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我回他:“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诗,和月光一起,沐浴着我们,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突然,小外甥又冒出一个问题来:“你说,月亮像什么?”他瞪大眼睛等我的回答,两个乌黑的瞳仁里,各有一个亮晶晶的小月亮闪闪发光。
“你说呢?你觉得月亮像什么?”我笑着反问道。
“像眼睛,天的眼睛。
”小外甥几乎不假思索地回答。
他的比喻使我惊讶。
我好奇地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小外甥想了一会儿,说:“这是明亮的眼睛。
它很喜欢看我们的大地,所以每一次闭上了,又忍不住偷偷睁开,每个月都要圆圆地睁大一次……”他绘声绘色地说着,仿佛在讲一个现成的童话故事。
天边那些淡淡的云絮在不知不觉中聚集起来,一会儿,月光就被云层封锁了。
“月亮困了,睁不开眼睛了。
”小外甥打了个呵欠,摇摇晃晃地走回舱里去了。
甲板上又只留下我一个人。
我久久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拓展望月阅读答案动的江水中,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望月》是著名作家赵丽宏的一篇散文,文章写作的焦点在题目望月上。
月亮在中国文化中蕴含了多种含义。
它象征着美,寄予着亲人、友人之间的相思,表达着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也可引发人们的哲理思考。
同时人们通过月亮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正如嫦娥奔月一样。
作者通过望月又在表达什么?是小外甥的聪明与爱幻想?还是我与小外甥的对诗?我想,除了写月光之美外,更多的是表达作者向往美好,追求美好。
正如文章最后所说:“我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凡读散文,都知道形散神不散之语。
本文神在何处?在望月。
一是月下之景,二是吟月下之诗,三是月下之幻想。
这样虽是围绕望月而来,但线索并不明晰。
高林生老师对《望月》一课内在逻辑结构的解读,对我们很有启发意义:月下之景,是今天之月;吟月下之诗,是古时之月,昨天之月;月下之想象,是明天之月。
今天、昨天、明天,构成了课文内在的逻辑结构。
这样的解读,简洁、明了,立足今天,回顾昨天,向往美好的明天,恰符合赵丽宏先生写作的主旨。
下面具体来看这篇课文。
课文第一节,咋一看只是交代写作的时间与地点,细细分析却很有深意。
夜深人静,四周是安宁与静谧,它具有引发静与美的审美意境,引发了文人对月的诸多情怀。
江轮甲板,是望月特殊的地点。
一汪江水与天上的明月交相辉映,会引起作者多少美的遐想。
这为作者主观情思与客观环境的融合,创造了条件。
所以说,第一节聊聊数字决不是闲笔。
第二节作者用流光异彩的妙笔,写出的月下江上美景(今天之月),就是第一节作者创造的主观情思与客观环境融合的最好体现。
此时的月光在作者笔下,是明亮的、温馨的、柔和的。
你看,月亮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千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这不是明亮,不是柔和,不是温馨,又会是什么?特别是一个“镀“字,用得妙极了。
它把月光洒落在江上情态,写得自然、巧妙。
此节的写作,由上到下,由近及远,逐步推演,极有顺序,是学生写景学习的最佳范笔。
月下江上之景的美,在第四节叫醒了小外甥(是月亮把我叫醒了)就显得衔接自然。
同时第四节交代小外甥的聪明好学,爱幻想。
这是在推动文章向下的发展。
假如此后把小外甥的性格特点作为重点分析,那就跑题了。
我和小外甥背古诗,文章是作为重点写的。
我听过一些教师在教学这一部分时,多是与孩子一起背诗,就像打乒乓球,你一句,我一句。
这是没有读懂文章的表现。
为什么背背古诗,就能使我们沉醉在清幽旷远的气氛中。
那是诗中描写月亮的意境、诗情,与作者、小外甥眼前的月光,情与景交融,才会有如此奇妙的感受。
且这些诗的排列也非常有意思。
第一首小外甥吟出“少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那是李白小时心中的月亮,也是他心中的月亮,符合孩子特点。
后面的几首诗,多是寄予着亲人、友人之间的相思,表达着人们对故乡和亲人朋友的怀念,所以诗意与眼前月之景,必然会产生清幽旷远的气氛。
作者在看完了今天的月亮,回味了古人心中的月亮之后,笔锋突然一转,写起来小外甥对月的幻想(明天之月)。
当小外甥不假思索的回答月亮像眼睛,天的眼睛时,与我的惊讶,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一点值得玩味。
小外甥不假思索的回答,一是因为他的年龄,二是因为他好幻想,更为重要的是他对遥远未来的渴望,对新鲜事物永远保持好奇心,保持创造性,保持对美好未来的渴望,保持对美好理想的追求。
而作者是成年人,过重的生活压力,思维早已钝化;对未来的美好憧憬日趋淡化,只剩下应付生活的疲态,处于生活的倦怠中。
在鲜明的对比中,我的思想受到冲击,受到追求理想生活的感染,怎么不会不惊奇哪?于是我才会好奇的问:“你说说,这是什么样的眼睛?”月亮的阴晴圆缺,月亮的隐现,在小外甥眼里犹如童话世界。
童话是人们追求美好的理想,向往未来的产物,它对作者思想的冲击是巨大的。
文章最后一节的我,为什么会“久久地凝视着月亮消失的地方,轻轻地展开了幻想的翅膀……”那是他被小外甥思想点染的结果。
从今天月下美景的感染,到昨天古人之月的熏陶沐浴,步步写来,慢慢荡漾着作者的心。
最后小外甥眼中的明天之月、幻想之月引起我的好奇、惊讶,彻底激活了作者日趋麻木的心灵,激起了他对美好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作者最后对月亮展开的幻想,是最好的体现。
可能也是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真正用意所在。
可以说,最后一节是作者对自己写作主旨的揭示。
凡是细心的读者,都是可以品味到的。
这篇文章语言平实而传神,逐层引导读者寻求深沉的意蕴,有含蓄之美。
在构思上,以望月为焦点,有条不絮的组织语言,缜密而严谨。
同时,作者还为读者创造了月下的深邃、辽远的意境,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写作主旨,不愧为现代散文名家。
教材分析《望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第十册中的一篇课文,语言隽永,思想深邃,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主要写“我”在甲板上欣赏月亮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
课文第一部分为自然月色,是古今望月诗的自然底色;第二部分为人文月色,是中国月文化的雄厚根基;第三部分为人性本色,是热爱自然的人性美、和谐温馨的人情美的有机结合,是望月诗篇的全新境界。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品读课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独特、充满童趣幻想的句子,感受文本语句的语言美、形象美和意蕴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3、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教学重点:目标3教学难点:感受望月的乐趣,感受中华“月文化”的博大精深,知道“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的哲理。
教学设计思路:抓住题目“望月”,分“作者眼中月“古人眼中月”“外甥眼中月”和“学生眼中月”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描写月亮的词句,感受不同人眼里的月亮,受到月文化的熏陶,激发写月的兴趣和激情,用笔描写自己眼中的月亮。
教学程序:一、导入新课师:月诗月词、月歌月曲,多如繁星,数不胜数。
看来,中国人对月亮确实有解不开的情结。
今天,我们将在作家赵丽宏的带领下,继续望月之旅(板书课题)一起读课题。
二、这是一轮宁静、安详的月师:《望月》这篇散文中分别写到了哪些人眼中的月?(出示:“我” 诗人小外甥)师:夜深人静,我悄悄的来到甲板上,凝神望月,看到了一幅让我心醉的美景。
(播放光盘,学生欣赏)出示课件:写到哪些景物,学生回答。
师:那月光、那江水、那若隐若现的山峰和芦荡在“我“的眼中是画也是诗。
静静地读一读这江上月色,划下自己喜欢的句子。
“书读百遍,其义自现”,美美地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看谁读出的月景最美。
(生品味读)抽生交流朗读情况,教师指导。
预设一:出示句子:月亮出来了,安详地吐洒着它的清辉。
月光洒落在长江里,江面被照亮了,流动的江水中,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
“安详”如熟睡的小孩,慈祥的老人……读出舒缓、优雅的味道。
“闪烁”似顽皮的小孩、嫦娥的舞蹈……预设二:江两岸,芦荡、树林和山峰的黑色剪影,在江天交界处隐隐约约地伸展着,起伏着。
月光为它们镀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月光照在芦荡上,芦荡那黑色的剪影上瞬间添上了一层——银色的花边月光照在树林上,树林那黑色的剪影上顿时也添上了一层——月光照在山峰上,——师:啊,这月神秘又不失明朗,沉稳又不乏活跃。
静谧的江月,流畅的文字,若再有绘声绘色的诵读,定会妙不可言。
大家认为我们班谁最适合读这样的文章?学生推荐,教师为其配乐。
真是太美妙了,听着你声情并茂的朗读,我的心涌现出了这些词儿来—(出示课件,学生读一读。
)三、这是一轮多情、多愁的月师:沐浴着这明月的清辉,这甲轮之上今夜难眠的仅我一人吗?还有谁?而且这机灵的小外甥向我发出了挑战,他要——同学们以小组分角色读这一老一少赛诗的片段。
全班交流,分角色再读赛诗的片段师:这一老一少仅比赛了三个轮回就定出胜负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聪明的,你再观察一下,这省略号有什么特别之处?你从这里知道什么?学生交流“我”能吟出如此之多的诗不足为奇,让人刮目相看的是这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他在赛诗中的表现给你怎样的印象?(学生交流)学生赛诗每一句诗都镶嵌着一轮明月,还是那个月亮,但在诗人的眼中有时是一种相思,一串眼泪;有时是一缕乡愁、一声感叹,让我们再重温这些多情的诗、多情的月——出示课件,欣赏四、这是一轮多趣、多变的月师:夜,更深沉;月,更迷人……这一老一少依然流连在月色中。
听,他们又有了新的话题“月亮像什么?出示课件:比较师:多么纯真的童心、多么神奇的幻想呀!我发现,无须改动什么,只要将这段话重新编排一下,就是一首充满情趣的儿童诗。
学生配乐读师:对月亮你有更大胆、更诗意的幻想吗?学生自由发言交流教师相机出示自己的小诗读一读五、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师:你看,同是天上的一轮明月,一落在人间,落在人的眼睛里,为什么就不一样呢?师:是呀,月儿本无情,情在人心间。
你有一颗怎样的心,就有一轮怎样的月,眼中的月,就是人们心中的月呀!这就是(板书:以心观物,万物皆有情)板书:眼中月以心观物望月诗中月万物皆有情心中月《望月》教学设计【设计理念】本文是一篇散文,记叙了“我”在甲板上赏月时,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和“我”比赛背诵写月亮的诗句以及小外甥对月亮的独特而富有童趣的想象,是一篇构思独特、感情真挚的散文诗,文章语言隽永、意境优美、生动有趣,使聪明好学、爱幻想的小外甥跃然纸上。
教学过程中,以品读为主线,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立足点,以商讨为方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理念,重视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生成,抓住课文的留白点,充实更多的语文教学资源。
同时,让学生在阅读感悟文字之美时,增加视听美感,并力求把文字之美与视听之美融为一体。
【教学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课文的学习,掌握根据不同结构的段落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
4.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凭借课文语言文字,感受望月的乐趣。
5.通过朗读训练,激发学生主动积累诗句的兴趣,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重点、难点】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光和小外甥对月光产生想像的句子的意思。
2.通过朗读训练,启发学生展开幻想的翅膀,用童心来感来感受和反映世界。
【切入点】望月的乐趣在哪里?【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揭示课题1、同学们,天上只有一个月亮,可是每个人眼中都有一个月亮,而且个个不同。
我们的先辈们曾经在诗歌中表达了月亮无限的热爱和赞美。
大家知道哪些有关月亮的诗句?谁背诵给同学们听听呢?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月亮的课文,文中也有不少描写月亮的诗句,请同学们仔细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