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事科学事业的精神要素——解读波兰尼的《科学、信仰与社会》
- 格式:pdf
- 大小:224.75 KB
- 文档页数:2
Objective Scientific Cognition and Personal Knowledge:An Interpretation of Polanyi s Personal Knowledge,Towards a Post-critical Philosophy 作者: 张一兵[1,2]
作者机构: [1]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心;[2]南京大学哲学系
出版物刊名: 哲学动态
页码: 36-42页
年卷期: 2020年 第5期
主题词: 波兰尼;个人知识;科学;认知
摘要:波兰尼在《个人知识——走向后批判哲学》中指出,知识不可能达到没有主体个人的客观性,而必然是有个人操作进入其中的主体性构建,知识因此有历史性。
人的作用是知识的内在构成部分。
科学是人的科学,科学认知中有人的热情,人能够参与知识的建构。
科学、个人知识与意会认知——波兰尼哲学评述
科学、个人知识与意会认知是波兰尼哲学中的三个核心概念,其中科学和个人知识是
旧哲学传统中已经被广泛讨论的问题,而意会认知则是波兰尼哲学的独特理论。
首先,波兰尼对科学的理解与传统哲学不同。
传统哲学将科学视作一种确定性的知识
体系,并将其与宗教和哲学进行对立,相信科学是一种绝对的真理。
然而,波兰尼认为科
学只是人类对世界的一种有限认知,“科学是有缺陷的,是有限的,但它是有用的,我们
仍然需要它”,因此科学并不是唯一的真理。
他特别强调科学与个人知识的关系,认为科
学是建立在个人知识的基础上,而个人知识是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直觉相关的。
此外,波兰尼还提出了意会认知的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并不仅仅是基于经验和逻辑,而实际上还有另外一种更深入的认知方式,即意会认知。
这种认知是基于主体的情感和直
觉形成的综合体验,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处理复杂的事物和情境。
意会认知具有难
以捕捉的特征,因此它并不是科学证明的对象,但它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可
以帮助我们做出更明智的抉择和决策。
在波兰尼的哲学中,个人知识和意会认知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一起构成了人们对世界
的认识。
波兰尼认为,人们的知识不是被 passively 接受的,而是通过主体的活动组织
和建构的。
人类的认知是基于复杂且深入的经验的,我们需要认同和支持这种认知方式,
并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善用它。
因此,波兰尼的理论对我们理解科学与个人知识的关系和探
索新的认识方式有着深远意义。
浅解波兰尼《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的默会认识论思想作者:金琦来源:《美术界》 2012年第5期TEXT / 金琦《个人知识——迈向后批判哲学》一书是由波兰尼在1945 年发表的《科学、信仰与社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也是他作为一位物理化学家在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对历史、世界、社会和人生以及他自己从事的工作综合反思的结果。
在他的辛勤努力之下,给后人留下了极其有学术价值的认识论思想即默会认识论。
默会认识或默会知识这个术语首先是由波兰尼(1891-1976)于1958 年在其代表作《个体知识》中提出来的。
波兰尼虽然是一个卓有建树的物理化学家,但在哲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在科学哲学、认识论、本体论、社会哲学等领域都提出了不少新颖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个首尾相贯的思想体系。
其中,他的默会认识论在其整个哲学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也被公认为是他对哲学的最重要的贡献。
17世纪科学革命以来所形成的“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其根源可追溯到柏拉图对话《拉凯斯篇》,该对话的主题是“勇敢”。
在关于“勇敢”的对话讨论中,苏格拉底提出,“我们既然知道,那么也一定能够说出来”。
作为将军的拉凯斯说,“我认为自己对勇敢的性质是知道的,但不知怎么地,我总是抓不住它,无法说出它的性质。
”按照苏格拉底的看法,拉凯斯既然不能说出勇敢的性质,那么,实质上他不知道什么是勇敢。
“凡是知道的就一定能言说,不能说出来的就不是真正的知道。
”这个思想在近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形成“完全明确的知识理想。
”从伽利略的著名论断“自然之书是用数学的语言写成的”,到莱布尼茨“普遍的语言”的构想,再到逻辑实证主义的知识观,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知识观发展的清晰脉络。
挪威哲学家约翰内森指出,在逻辑实证主义知识观的框架内,“知识和语言不可分离地交织在一起。
知识应当用一种语言来表达已经变成了一种无条件的要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拥有不能用语言来充分表达的知识的可能性,完全是不可理喻的。
《论科学精神——兼析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与培养》篇一一、引言科学精神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推动力,它不仅是科技进步的灵魂,也是现代社会文明发展的基石。
本文旨在探讨科学精神的内涵,分析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现象,并提出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
二、科学精神的内涵科学精神是指以实证、理性、创新、开放为核心的一系列价值观、思维方式及行为方式。
它要求人们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运用科学方法,理性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
科学精神的核心要素包括实证精神、理性精神、创新精神及开放精神。
(一)实证精神实证精神强调以事实为依据,尊重客观规律,追求真理。
它要求人们通过观察、实验、推理等方式,获取准确、可靠的知识。
(二)理性精神理性精神是指在认识世界和解决问题时,运用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信仰。
它要求人们保持冷静、客观的态度,以理性思考为指导。
(三)创新精神创新精神是指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中,勇于挑战传统观念,探索未知领域,寻求新的发现和发明。
它要求人们不断学习新知识,开阔视野,提高自身素质。
(四)开放精神开放精神是指在学术交流和科技创新中,尊重多元观点和不同意见,乐于接受新思想和新知识。
它要求人们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三、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现象尽管我国科技发展迅速,但在科学精神方面仍存在一些缺失现象。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实证精神的缺失部分人缺乏实证精神,轻信谣言、迷信等现象仍存在。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人们对科学的信任度及科学文化的传播。
(二)理性精神的不足一些人在面对复杂问题时,往往缺乏理性思考和逻辑思维的能力,容易被情绪左右。
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在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方面的进步。
(三)创新意识的欠缺虽然我国在某些领域取得了重要科技成果,但在整体上仍存在创新意识不足的问题。
这需要我们在教育、科研等方面加强培养创新精神。
四、培养科学精神的有效途径针对我国科学精神的缺失现象,我们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科学的信仰——尼采的科学观尼采认为,哲学是科学的前提和价值基础,哲学应考虑科学的发展并确定价值目标。
科学“规律”是人类权益的建构而已。
在权力意志的尺度下,没有一切真理,只有某种真理。
标签:科学;尼采;哲学尼采是19世纪下半叶一位著名的德国哲学家,也是20世纪以来被人们引述最多、而又理解最少的西方哲学家之一。
每个人都可以在尼采的学说中发现他们需要的东西,所以尼采也就被染抹上了各色各样的油彩,同时也为别人认识尼采增添了一层人为的障碍。
一、什么是“科学的问题”尼采使用“科学”一词来自德语的语境,用“科学”一词泛指对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态度。
那么,尼采对于科学的态度又是如何呢?首先,尼采颠覆了现代西方科学的信念基础。
尼采对此的无所不疑的怀疑论被称为“反基础论”。
一切哲学的建立都必须依赖于一些被认为“不证自明”的理念,这些也正是哲学建立的核心理念。
尼采认为,正是“形而上学”借此偷偷蒙混进来。
如果说我们认为科学对世界的解释管用的话,那么我们必须接受与我们知觉相分离的物理世界的真实存在,尽管我们正经历着这个世界,却也难以证明。
此外,还有因果关系,我们必须接受它是单向的,我们都认为凡事必有因,我们没有经历无因之果,也没有经历结果在原因之前,但并不能担保这样的事件就是不可能的。
尼采坚称,现代西方的信念系统就是建立在这样的一系列的形而上学的假设之上。
他对逻辑也充满怀疑,逻辑并不反映世界,也不会保证提供的都是真理,更糟糕的是,隱藏在逻辑背后的是无数的各式的形而上学之假设。
逻辑应该只是我们重新安排虚构物的方法,换言说,是我们生存的一个很有用的工具,仅此而已。
在后期的未完成的手稿《权力意志》中,尼采进一步把这个问题作为“确定性问题”,并与他所说的“价值问题”相区别。
对苏格拉底主义的认识,就是尼采所称谓的“科学的问题”,苏格拉底却成了“科学秘教”的传播者,科学受到一种形而上学的妄念的促动:它重视真理之寻求甚于重视真理本身,这样就导致了求知欲的泛滥,甚至失去了对科学正确的思考方式。
・科学哲学・波兰尼科学观简述李 白 鹤在当代西方,英国哲学家迈克尔・波兰尼的科学哲学思想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波兰尼本是一个卓有建树的化学家,后来转向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也正是这样的经历,使得波兰尼对于科学的思索有其独到之处。
波兰尼反对功利主义的科学观和客观主义的科学观,而从“个人的”、“默会的”角度对科学的本质、科学研究的前提和科学发现的过程进行了重新考察。
一、科学的本质:对知识的爱波兰尼认为,“科学的本质就在于对知识的爱,而知识的功用绝非我们关注的首要内容”(波兰尼,2002年,第6页。
下引波兰尼著作不再标人名),他强调科学的主要目的就在于其自身,在于获取知识。
这种对知识的爱,波兰尼又称之为“求知热情”。
波兰尼认为,科学起源于热情。
他强调,种种科学热情并不是心理上的副产品,而是具有逻辑功能的,是科学不可缺少的因素,这种不可缺少的因素就体现为求知热情在科学研究中所发挥的选择性功能和启发性功能。
波兰尼认为,这种求知热情与人类的默会能力密切相关。
动物也会从某些类似带创造性的活动中得到乐趣,动物的那些求知欲望和情绪在获得求知趣味时就得到了满足,于是活动到此终结;而人的求知热情则不会因为某个发现而终结,它会因自己的成就而经久不衰。
人的发现在满足人的求知欲望的同时留下了知识,知识“含有一种赞扬它自己之美的非言述成分……动物并不能体会”。
(2000年,第201页)只有人所拥有的默会能力才能体会这种非言述的求知美,才能在求知欲望获得满足的同时,欣赏某一发现的杰出性。
这种对求知美的默会欣赏是一个持久的过程,它使得人类的求知热情能够经久不衰。
总之,在波兰尼看来,求知热情是“只有科学才能在科学家心中唤起的复杂的情绪反应系统”;同时,人们也正是通过这一系统来欣赏科学价值和科学独创性的。
基于此,波兰尼对功利主义科学观进行了批判,认为这种对科学的“激进的、功利主义的评价”否认了纯粹科学的存在。
波兰尼强调,真正的科学就是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不管其对社会福利的任何增进;一些实用性的科学发明,只应当被看成是科学知识进步过程中偶然出现的副产品。
波兰尼的科学自由思想简述作者:刘杰杨爱东来源:《祖国》2018年第23期摘要:波兰尼科学自由思想是其对20世纪科学哲学的重要贡献。
波兰尼关于科学自由的精神要素、内在逻辑和体制要素、破坏科学自由的恶劣后果及维护科学自由的主张与对策等观点对于今天我们处理科学发展与社会利益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波兰尼科学科学自由波兰尼科学自由的思想的形成源于他与科学计划派的那场关于“科学是要自由还是要计划”的争论,作为计划反对派的波兰尼力主科学自由,也由此阐发了他关于科学自由的一系列理论,而引起后来学者的极大关注。
波兰尼认为“科学当中的自由,俨然便是寄托于某种信念的一个团体的自然法”。
[1]这里的科学自由即科学家进行学术研究的自由,具体来说包括自由选择研究课题的权利、自由从事研究的权利、自由发表个人研究成果的权利和自由传播研究个人研究成果等权利。
波兰尼科学自由思想的论述在《科学、信仰与社会》、《逻辑的自由》等著作中都有表达,在此我们对其科学自由的基本理论、破坏科学自由的恶劣后果及维护科学自由的主张与对策等观点做一简要梳理和评述。
一、科学自由的基本理论(一)科学自由的精神要素是热爱、激情与信仰波兰尼认为热爱、激情、与信仰是科学自由的精神要素。
人类探索自然之奥秘的活动漫长而又艰辛,若没有热爱与激情相伴,科学事业不会发展至今天。
因此,波兰尼认为,年轻科学家们在真正理解科学真谛之前,对科学的热爱便已激励着他们年轻的心灵了。
而且他还认为“一股理解的激情自始至终都在推动人类的科学追求;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还可以说理解的热望激发了人的整个精神生活。
一旦把握到某个有望揭示重大的、当时仍深不可测的、具有含义的灵感时,那股子热望就最大程度的满足了。
”[2]如此根深蒂固的热望和激情是真实的,它们能够激发科学家探索未知的强烈兴趣。
所以说,“科学的本质就在于对知识的爱,而知识的功用绝非我们关注的首要内容。
”[1]谁也不能单凭義务感,而不借助于创造性的激情,而能有所发现。
谈科技工作者的信仰与科学精神摘要: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支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和国家安全的重要力量,科技进步和创新为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大幅提升发挥了举足轻重的巨大作用。
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才能使我们青年科技工作者树立积极进取、乐观向上、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才能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奉献力量、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崇尚理性、勇于探索、追求真理,这是科学技术与生俱来的禀性,也是科学精神的实质。
一、发展科学技术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智慧的结晶,不仅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而且不断丰富和发展求真求实的科学文化内涵,形成了以科学精神为精髓的人类社会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
纵观人类社会发展历史,从摆脱中世纪的蒙昧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到近代工业革命的兴起乃至20世纪以来新技术革命浪潮引领的知识经济时代,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科学精神不仅是推动科学技术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杆,千百年来一直深刻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方式和价值追求。
哥白尼曾说过,“人的天职在于探索真理”,那么科学研究就是这份天职中最崇高、最纯洁的职业”。
1.1 科技工作与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在我国,依靠科学和民主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百余年来中国科技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新中国成立以来,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爱国奉献、坚持真理、开拓创新、诚实守信,不仅在科学技术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而且塑造了热爱科学、勇攀高峰、忠于祖国和人民的高尚品格,显示出优良的科学道德与学术素养,为全社会树立了光辉典范。
“两弹一星”精神、载人航天精神就是科技界在创造伟大功勋中凝炼的伟大精神。
没有这种崇高的精神力量,就没有我国科学事业今天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就没有我国今天令世界瞩目的综合国力,这是我国科技界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科技工作放在党和国家战略全局的重要位置加以部署和推进,从发出“向科学进军”的伟大号召,到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著名论断,再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我们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努力和不懈探索,推动科技事业在艰难中起步、在改革中突破、在创新中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