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乐天早春见寄》阅读答案
- 格式:docx
- 大小:12.48 KB
- 文档页数:1
诗歌鉴赏一、【2019届厦门外国语学校高三第三次月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幕次忆汉上旧居王安石汉水泱泱绕凤林,岘山南路白云深。
如何忧国忘家日,尚有求田问舍【注】心。
直以文章供润色,未应风月负登临。
超然便欲遗荣去,却恐元龙会见侵。
【注】据《三国志》记载,许汜曾向刘备抱怨元龙让自己睡下床。
刘备对许汜说:当今天下大乱,你没有忧国忘家,反而求田问舍,如果是我,就睡在百尺楼上,让你睡地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描写了汉上旧居周围的环境,山水相依,远离喧嚣尘世。
B.本诗两处涉及求田典故,第一处侧重于借许汜暗示自己有归隐之意。
C.颈联写诗人沉醉于扑面而来的美景,文思泉涌,立马提笔写诗作文。
D.汉上旧居为回忆之景,诗人由此生发自己对仕途和人生的感慨。
15.本诗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析。
【答案】14.C15.①一方面,渴望超脱尘世,抛开名利,离开官场;②另一方面,担心自己归隐的行为,会被先贤元龙或类似于元龙的今人所耻笑,心中不免充满担忧和惶恐;③两种感情错综矛盾,“却”字表明后一感情更占上风,反映了诗人以国事为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③正侧结合。
“悲愁白日天地昏”形容边民的悲愁之气犹如阴云惨雾,弥漫天空,致使白日为之无光,天地为之昏黑,此为正面描写。
“路旁过者无颜色”指出道旁行人见此惨象,也不禁感到悲痛欲绝,神情黯然,此为侧面描写。
通过正侧结合,使百姓的苦难生活更为深入人心。
【解析】【1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以及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1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这类题目作答时一般要先指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内容具体分析手法的运用,最后点明效果及情感。
诗的开篇“河北民,生近二边长苦辛。
”这两句诗突出“近”与“长”二字,黄河以北边地的人民因“生近二边”而长期饱尝辽和西夏的侵扰之苦,接下去,诗人选取了一组典型材料,具体描写“河北民”的“长苦辛”。
第13课诗词三首★第一步基础巩固1.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金樽.(zūn) 侧畔.(bàn) 烂柯.人(kē) 朱阁.(gé)B.投箸.(zhù) 暂.凭(zhàn) 宫阙.(què) 婵.娟(chán)C.琼.楼(qióng) 歧.路(qí) 沧.海(cāng) 玉宇.(yǔ)D.凄.凉(qī) 茫.然(máng) 绮.户(yǐ) 长.精神(zhǎng)【解析】A项,“畔”应读“pàn”;B项,“暂”应读“zàn”;D项,“绮”应读“qǐ”。
【答案】C2.下列对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错误的一项是( )。
A.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D.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解析】C项正确的划分应为: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答案】C3.下列对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长风破浪会.有时会:终将B.暂凭杯酒长.精神长:增长,振作C.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何似:哪里比得上D.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何事:什么事【解析】D项,何事:为什么。
【答案】D4.下面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A.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B.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D.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解析】A项用了对偶,C项和D项均为用典。
【答案】B5.下列对诗词句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行路难(其一)》突出的一个特点就是诗人的情感波澜起伏、跌宕变化。
时而失落苦闷,迷惘不知所措;时而充满希望,信心倍增;继而又彷徨无据感时伤逝;最后又能豪情万丈,豁达自信。
B.《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的颔联借用典故暗示诗人被贬时间之长,表达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以后人事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高中古诗词阅读】阅读《和乐天《春词》《春游湖》附答案
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 8 分)和乐天《春词》春游湖唐刘禹锡宋徐俯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
阅读
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
8
分)
和乐天《春词》
春游湖
唐·刘禹锡
宋·徐俯
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行到中庭数花朵,蜻蜓飞上玉搔头①。
春雨断桥人不度,小舟撑出柳阴来。
【注】①玉搔头:玉簪,可用来搔头,故称。
(1
)徐诗中的“蘸”字运用巧妙,请简要赏析。
(4
分)
(2
)两首诗都写了“春天”,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
(4
分)
14
.①“蘸”是动词,拟人手法,写两岸的桃花碰水而盛开;写出桃花鲜艳饱满的形态,烘托出生机盎然的美好春天的景象。
评分标准:手法1
分,解析1
分,作用2
分。
②刘诗写闺中女子的动作情态,抒写其在春日中的闲闷忧愁之情;徐诗则描写游人所见之景来表达对春天喜爱之情。
评分标准:每点2
分,意思对即可。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人教统编版八年级上学期语文第13课《唐诗五首》同步练习一、基础知识积累(共11题;共54分)1.《黄鹤楼》选自《________》,崔颢(hào)(约公元704—754年),________代诗人,他才思敏捷,善于写诗,以《黄鹤楼》诗,颇令李白折服。
其作品________、________。
2.《使至塞上》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________诗人,画家,晚年无心仕途,专诚奉佛,故后世人称其为“________”。
3.《钱塘湖春行》本诗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是________代大诗人,字________,晚年又叫________。
4.《钱塘湖春行》以________为线索,描写了西湖________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________的感情。
第________句和第________句是颔联,________联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
5.王维,________代诗人字________,人称“________”,其山水诗成就很高,和________ 并称为“王孟”。
本诗从体裁上看是________诗,从内容上看,文学史上称之为“________”诗。
6.李白,字________,号________,唐朝诗人。
是屈原之后最具个性特色、最伟大的________诗人。
有“________”之美誉,与杜甫并称“________”。
7.下面对王维的《使至塞上》一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以简练的笔墨写此次出使的经历:诗人轻车简从,要到远在西北边塞的居延去慰问边境将士。
B. 颔联写自己过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人胡天的上空,蕴含了作者内心的激动和兴奋之情。
C. 尾联写作者经长途跋涉,在萧关遇到了骑兵,却没有遇到将官,(一问才知道),将官此时正在燕然前线。
D. 这首诗笔力苍劲,意境雄浑,视野开阔,实为边塞诗之名作。
高中语文古代诗歌阅读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岁暮登黄鹤楼陈恭尹(1)郊原草树正凋零,历历高楼见杳冥。
鄂渚地形浮浪动,汉阳山色渡江青。
昔人去路空云水,粤客归心向洞庭。
莫怨鹤飞终不返,世间无处托仙翎。
【注释】(1)陈恭尹:明末清初诗人。
1659年南明覆亡,为抗清而奔走的诗人见大势已去,决定从河南回故乡南海(今广东佛山市),途径武昌登临黄鹤楼写下此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登黄鹤楼所见。
原野上草树凋零,呼应题目中的“岁暮”。
B.颔联诗人眼中地形似乎随波浪浮动,汉阳远山褪尽颜色而江水青绿。
C.颈联化用前人诗句,昔人已去白云飘荡,虽未言愁但愁绪深沉含蓄。
D.“杳冥”“云水”“洞庭”等意象构成一幅天高水阔清新明快的画面。
2.古诗中常用“鹤”的意象表达对世外生活的向往,下列诗句没有表达这种情感的一项是()A.孤云将野鹤,岂向人间住。
(刘长卿《送方外上人》)B.绝顶人来少,高松鹤不群。
(贾岛《宿山寺》)C.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其一)D.我爱湖山清绝地,抱琴携鹤住茆堂。
(陆游《即事》)3.同样是登楼抒怀,本诗与崔颢的《黄鹤楼》相比,描写的景色和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相关内容,具体分析。
黄鹤楼崔颢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程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②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A.首联第一句运用比兴手法,以雨后鸣蝉之“得意”反衬诗人自己的失意;第二句转为视觉描写,诗人在眺望中微露出思乡情怀。
B.颔联言近旨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情状;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数次的思乡梦。
刘禹锡的诗句1.唐·刘禹锡《乌衣巷》诗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2.唐·刘禹锡《秋词》诗句:“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3.唐·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4.唐·刘禹锡《望洞庭》诗句:“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5.唐·刘禹锡《浪淘沙》诗句:“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6.唐·刘禹锡《竹枝词》诗句:“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7.唐·刘禹锡《赏牡丹》诗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8.唐·刘禹锡《西塞山怀古》诗句:“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9.唐·刘禹锡《再游玄都观》诗句:“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10.唐·刘禹锡《和乐天春词》诗句:“新妆宜面下朱楼,深锁春光一院愁。
”11.唐·刘禹锡《石头城》诗句:“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12.唐·刘禹锡《与歌者何戡》诗句:“二十余年别帝京,重闻天乐不胜情。
”13.唐·刘禹锡《和乐天洛城春望》诗句:“莺花寥落近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14.唐·刘禹锡《和乐天早春见赠》诗句:“漠漠轻阴晚自开,青天白日映楼台。
”15.唐·刘禹锡《和乐天秋凉闲卧》诗句:“暑退人体轻,雨馀天色改。
”16.唐·刘禹锡《和乐天赠杨秘书》诗句:“长安旧游四十年,当时结交尽豪英。
”17.唐·刘禹锡《和乐天南园试小乐》诗句:“春风一曲杜韦娘,满座衣冠似孟光。
”18.唐·刘禹锡《和乐天洛城东桥晚眺》诗句:“桥下水流呜咽,桥边人语笑喧。
”19.唐·刘禹锡《和乐天早秋雨后》诗句:“雨馀秋色净,日晚气转幽。
”20.唐·刘禹锡《和乐天秋日书怀》诗句:“秋来多是感,日日对清尊。
中考古诗词阅读赏析题附答案《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鉴赏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本诗中押韵的字有_______,本诗押_______韵。
2.下列关于本诗中几处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巴山楚水”泛指白居易被贬后曾迁徙任职过的朗州、连州等地区。
B.“闻笛赋”指西晋向秀的《醉赠刘二十八使君》。
C.“烂柯人”是指晋人王质。
D.“歌一曲”指白居易的《思旧赋》。
3.作者在颈联中以“沉舟”“病树”自比,抒发了怎样的复杂情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4.本诗尾联运用的主要写作手法是( )A.对比B.照应C.联想D.想象二、《赤壁》鉴赏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本诗作者_______生活在晚唐,诗中涉及的战争是_______。
2.请结合诗句,说说诗的首联中暗含的情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3.曾有人将末句改为“国破人亡在此朝”,试分析其合理之处与不足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三、王安石《登飞来峰》鉴赏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呜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作者诗文俱佳,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其他七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歌写景部分中运用虚写的一句是:_______。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刘禹锡昨日看成送鹤诗,高笼提出白云司。
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
双舞庭中花落处,数声池上月明时。
三山碧海不归去,且向人间呈羽仪。
[注]此诗作于大和二年,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掌管少数民族及外国宾客接待之事,时年56岁。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题目上看,此诗为唱和之作,白居易赠鹤给裴相公,并写了一首诗与鹤作别,刘禹锡唱和而写此诗。
B.颈联实写鹤在裴相公家中的惬意生活,富有画面感,描绘了一幅鹤舞庭中、月下长鸣的生活场景,别具风情。
C.尾联借鹤言志。
三山碧海再美好,鹤也不归去,而要留在人间,展示仪态之美,以此来表现作者的心志。
D.这首诗笔墨所及,亦鹤亦人,物我交融,既描绘了美好的意境,又是诗人的自我写照,也是自我诫勉。
16.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颔联。
(6分)【答案】15.B16.①颔联用借代的手法,以“朱门”和“玉树”指代权贵富豪之家,这里指裴度(相公)的府邸,鹤进入富贵之家,不再挑拣栖身之所,而是选择安身立命。
②托物言志,作者借鹤表达自己久经贬谪,年岁已高,重入庙堂实属不易,欲实现用世之志,就不再计较于职位高低贵贱的无奈。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B.“颈联实写鹤在裴相公家中的惬意生活”错误,颈联是诗人想象鹤在裴度家中的惬意生活,是虚写。
故选B。
1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首先理解颔联的意思。
“朱门乍入应迷路,玉树容栖莫拣枝”意思是“初到富贵之家应会迷失方向,容许栖身玉树不要再挑选枝头”。
然后结合所用技巧品味效果。
这里是“朱门”和“玉树”使用借代修辞,代指豪富权贵之家,结合诗歌标题“和乐天送鹤上裴相公别鹤之作”可知,具体是指裴度的府邸;这两句诗是想象鹤在裴度府邸的生活,刚入豪门鹤“应”会迷路,劝鹤不要计较栖身之地,无需“拣枝”,因“玉树容栖”,结合注释作者的情况来看,“刘禹锡结束了二十多年的贬谪生活,回到长安,任主客郎中”,作者长久身处贬谪之地,此时回到长安,终于有了施展之地,显然是借“鹤”入裴府来说自己重回长安,劝鹤不要计较栖身之所实则是说自己不要计较职位高低,因为此次重回实属不易,流露无奈之情。
山东省青岛市2022年中考语文试卷一、积累与运用。
(17分)1.(4分)在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之际,学校广播站开展了“青春向党”主题活动。
ㅤㅤ下面是小语写的广播稿部分内容。
ㅤㅤ“每一粒熬过冬天的种子,都有一个关于春天的梦想。
”在美好的春光中,我们澎勃向上;在浩瀚的学海里,我们尽情傲游;在广袤.(mào)的天地间,我们奋力拼搏。
哪怕遇到坎坷,也会勇敢坚强,充满信心地面对挑战;哪怕经历挫折,也会持之以衡,满腔热忱.(chén)地拥抱未来。
ㅤㅤ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将奋斗的足迹,镌.(juān)刻在岁月的年轮上;我们将炽.(zhì)热的情怀,书写在青春的诗篇里;我们会继续担负党和国家赋与的使命,奔赴人生的下一段旅程……(1)小语在试读时,给文中的四个字标注了读音,不正确的一项是A.袤(mào)B.忱(chén)C.镌(juān)D.炽(zhì)(2)小文认为画线词语中有错别字,并进行了修改。
她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A.“澎勃”改为“篷勃”B.“傲游”改为“遨游”C.“持之以衡”改为“持之以恒”D.“赋与”改为“赋予”听了小语的广播,同学们纷纷在留言板上写下感言。
2.(2分)下面这段感言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处是()ㅤㅤ当代青年人没有[A]墨守..出一段段..前人的旧说,而是敢于质疑,大胆创新。
一个个奋斗的故事,[B]演绎无悔的青春。
他们所做的事情也许并不是什么[C]丰功伟绩....的....,但是,他们以奋斗之我,吹响了[D]可歌可泣时代号角。
A.A B.B C.C D.D3.(2分)下列同学们来稿的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A.那些杰出的劳动者虽然岗位不同,但都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令人敬佩的奉献精神。
B.大约数百万左右青年学生参加了“乡村振兴”活动,把汗水挥洒在希望的田野上。
C.从最后一刻仍顽强拼搏的中国女足姑娘身上,我们真切感受到了永不服输的精神。
湖北省四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等在答题卷上填写清楚。
2、选择题答案用2B铅笔在答题卷上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0.5mm的黑色签字笔在每题对应的答题区域内作答,答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材料一:文学作品在艺术价值上有高低的分别,鉴别出这高低而特有所好,特有所感,这就是普通所谓趣味。
辨别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评判,玩索一种作品的趣味就是欣赏,把自己在人生自然或艺术中所领略的趣味表现出来就是创造。
趣味对于文学的重要于此可知。
文学的修养可以说就是趣味的修养。
趣味是一个比喻,由口舌感觉引申出来的。
它是一件极寻常的事,却也是一件极难的事。
虽说“天之口有同嗜”,而实际上“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
它的难处在没有固定的客观的标准,而同时又不能完全凭主观的抉择。
说完全没有客观的标准吧,文章的美丑犹如食品的甜酸,究竟容许公是公非的存在;说完全可以凭客观的标准吧,一般人对于文艺作品的欣赏有许多个别的差异,正如有人嗜甜,有人嗜辣。
在文学方面下过一番工夫的人都明白文学上趣味的分别是极微妙的,差之毫厘往往谬之千里。
极深厚的修养常在毫厘之差上见出,极艰苦的磨练也常在毫厘之差上做功夫。
不仅欣赏,在创作方面我们也需纯正的趣味。
每个作者必须是自己的严正的批评者。
他在生命布局遣词造句上都须辨析锱铢,审慎抉择,不可有一丝一毫的含糊敷衍。
他的风格就是他的人格,而造成他的特殊风格的就是他的特殊趣味。
一个作家的趣味在他的修改锻炼的功夫上最容易见出。
西方名家的稿本多存在博物馆,其中修改的痕迹最足发人深省。
中国名家修改的痕迹多随稿本淹没,但笔记杂著中也偶可见一斑。
一个人在创作和欣赏时所表现的趣味,大半由资禀性情、身世经历和传统习尚等三个因素决定。
这三者都是很自然地套在一个人身上的,不轻易能摆脱,而且它们的影响有好有坏,也不必完全摆脱。
和乐天早春见寄
元稹
雨香云澹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
同受新年不同赏,无由缩地①欲如何。
【注】①缩地:传说中化远为近的神仙之术。
典出晋·葛洪《神仙传·壶公》:“费长房有神术,能缩地脉,千里存在,目前宛然,放之復舒如旧也。
”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写作这首诗时两人正分处两地,山水相隔,只能凭借诗歌来表达衷情。
B. 诗中写潮猛浪大的江中仍可听到棹歌声声,含蓄表现了渔人生活的艰辛。
C. 颈联写雪消水添,本可以放船直下会友,可惜潮涌波漫,只能欲泛还止。
D. 诗歌末句用“缩地”典故来表达对友人的无尽思念,真可谓无理而妙。
15. 诗中从不同角度写早春的景象,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答案】14. D 15. 此诗从天气、人事和物情三方面依次着眼写早春景象。
①运用多种感觉写景。
如“雨香云澹觉微和”一句,“雨香”是嗅觉描写,“云澹”是视觉描写,“觉微和”是触觉描写,“谁送春声入棹歌”是听觉描写。
②从远近结合的角度写景。
“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是近景;“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既写出了早春的勃然生机,又写出了雪消水添,本可放船直下,但潮涌波漫,于是欲泛还止的情况。
为后文抒情做了铺垫。
③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写景。
写澹云、萱草是静态描写,“柳偏东面”“湖添水色消残雪,江送潮头涌漫波”是动态描写,动静结合,写出了作者雪消水添,欲放棹相寻与友会晤难一苇飞渡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