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ppt 13页)
- 格式:ppt
- 大小:42.00 KB
- 文档页数:11
反不正当竞争法课件一、什么是不正当竞争?不正当竞争是指企业经营活动中违反公平竞争原则、侵犯其他经营者合法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
在市场经济中,竞争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不正当竞争行为却会对市场环境和经济秩序造成负面影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行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假冒:擅自使用他人的名称、商标、包装等,误使公众误认为其商品或服务与他人相同或有关联。
2.混淆:使用与其他经营者的商品或服务相同或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容易使公众误认为其商品或服务与其他经营者相同或有关联。
3.诋毁:捏造事实、虚构业务关系等,造成商品或服务的诽谤、贬损,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商业信誉。
4.不正当比较:与其它商品或服务进行虚假、错误的比较,误导消费者。
5.不当承诺:擅自作出与实际情况不符的承诺,误导消费者。
6.附加不合理条件:对交易进行限制、排斥,加价或附加其它不合理条件。
7.恶意诋毁:通过谣言、恶意炒作等手段,捏造、散布对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信息,损害其商业信誉。
8.恶意起诉:以恶意使用诉讼权或滥用诉讼程序为目的,妨碍市场竞争秩序。
9.虚假宣传:发布虚假的广告宣传,误导消费者,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利益。
10.恶意注册:恶意注册他人的商标、域名等,扰乱市场秩序。
二、法律责任和处罚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不正当竞争行为将受到法律的制裁和处罚。
具体的法律责任包括:1.停止侵权行为:如果涉及的不正当竞争行为尚未造成实际损害,经营者应立即停止违法行为,消除不正当竞争的影响。
2.消除影响、恢复名誉:如造成实际损害,被侵权经营者有权要求侵权方消除不正当竞争行为造成的影响,恢复商业信誉。
3.赔偿损失:如果被侵权方经济利益受到损害,可以向侵权方要求赔偿经济损失,包括停止侵权行为前的损失和停止侵权行为后的利润损失。
4.公开赔礼道歉:如果不正当竞争行为损害了被侵权经营者的商业信誉,侵权方应当向被侵权方公开致以赔礼道歉,并恢复商誉。
第二节:不正当竞争行为一、不正当行为的概念和特征本法所称的不正当竞争,是指经营者违反本法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
从事商品经营或盈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营组织和个人。
经营者的特征是具有盈利性。
经营者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必须具备以下特征:违法性、侵权性、社会危害性。
二、不正当竞争行为的种类(一)欺骗性交易(1)冒用他人的注册商标(2)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或使用与知名商品近似的名称、包装、装潢,造成和他人的知名商品相混淆,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3)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使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4)在商品上伪造或者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引人误解的虚假表示。
冒用他人商标,既是违反商标法的行为,又是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行为。
它们具有的共同特点,即造成的后果都是引起了消费者的误购。
(二)限定专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限定专购的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公用企业或者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不正当竞争行为。
公用企业:提供自来水、电力、煤气或天然气的企业,电话、电报等通讯服务企业,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公共道路、住宅建设等企业。
(垄断性)其他依法具有独占地位的经营者:如依据烟草专卖方面和药品方面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而具有独占地位的企业。
以上两类经营者凭借其特殊地位,限定他人购买自己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利用独占地位安排他人之间进行交易。
这种行为一方面给其他经营者制造困难,以排挤其他经营者的公平竞争,另一方面也是变相扩大垄断的行为。
(三)以权经商和地区封锁行为该行为是指政府及其所属部门滥用行政权力,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的经营者的商品,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以及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或者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政府凭借行政权力的限制专购行为)为了保护本地区的经济利益,不准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区销售,也不准企业向外地先进单位购货和订货,强制商业、物资等部门收购、销售本地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