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发展功能区划研究(任志远[等]著)思维导图
- 格式:xmin
- 大小:4.60 KB
- 文档页数:1
关中―天水经济区将撬动西北经济
在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十周年之际,国务院批准了由
国家发改委制定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这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西部大开发战略高地的重大举措,对于发挥该地区的优势和引领作用,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深入持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可谓是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确定的西部大开发三大重点经济区之一。
该区域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
目前,其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地方财政收入正分别以年12%、25%和22%以上的速度增长,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该经济区在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的推动下,技术进步对经
济发展的作用显著增强,在产业优化调整和布局方面产生的
积极影响绝不是小区域范围的,可以带动包括内蒙古和西藏
在内的大西北的发展。
大西北七省区占整个国土面积的56%、西部面积的80%,是西部大开发的主战场。
三条主要的交通干线(包北通道、陇海兰新线、青藏铁路)形成了立足西部、面向中东部的“大”字形纽带,将大西北主要的较发达地区连接起来,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位置的关中―天水经济区,犹如一架强大的发动机,对整个西北地区经济具有很大的带动和促
进作用。
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差异及产业空间构建王静【摘要】目的研究"关中-天水经济区"内部经济总体差异和产业空间构建思路.方法通过查找大量文献,用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6市1区近年的人均 GDP和工农业总产值比重等计算数据阐释其经济发展日前的总体差异,调查其产业空间的构建基础,并且提出产业构建战略.结果研究表明,核心城市的人均GDP标准差在增大,说明经济的绝对差异在加剧;变异系数在递减,说明经济的相对差异在变小.核心城市之间工农业产值比重差异明显.区域内部有合作基础,产业存在关联和互补.结论关中-天水经济区城镇体系构建和产业区构建是区域产业空间构建的重要内容.【期刊名称】《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0(040)005【总页数】4页(P896-899)【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差异;产业空间构建【作者】王静【作者单位】西安文理学院,资源环境与旅游系,陕西,西安,71006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02国务院已把建设关中—天水经济区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的重点发展经济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包括陕西省的西安、咸阳、渭南、铜川、宝鸡、杨凌5市1区和甘肃省天水市,总面积6.96×104km2。
经济区是在劳动地域分工基础上形成的不同层次和各具特色的经济地域单元[1]。
在同一个经济区内的城市应该避免产业间关联度差的情况发展集群经济,强化地域分工和产业链条,形成以共生共荣为目标的区域经济群体。
那么,研究经济区内部核心 6市 1区的经济总体差异和产业空间构建等方面可以为此提供有益借鉴。
区域内的经济差异性是指一定时期内经济区内各增长极之间人均意义上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非均衡化现象[2]。
经济区内各增长极经济上的差异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既是经济区内发展的阻力又是经济区内经济合作的基础。
经济的差异性从经济学上衡量的指标主要集中在人均或劳均GDP,GNP人均收入、人均消费、平均受教育年龄等[3]。
天水市的总人口大概在340-400万人之内,其中城市人口在60-120万人之内,之所以不能确定,主要是由于一直没有权威的说法出现,即便是政府统计出来的数字也不是最新的。
天水市农业人口占绝大多数,这是肯定的。
秦州、麦积两区总人口大约在120-150万人,其中秦州的城市人口比例较大,因此两区合计的城市人口大约在60万以上,而其他五县的城镇户口(非农)人数合计不会超出这个数字天水市是甘肃省第二大城市,位于甘肃东南部,自古是丝绸之路必经之地。
全市横跨长江、黄河两大流域,新欧亚大陆桥横贯全境。
现辖武山、甘谷、秦安、清水、张家川回族自治县五县和秦州、麦积两区,总人口328万人。
境内四季分明,气候宜人,物产丰富,素有西北“小江南”之美称一)人口功能区的划分(1)划分思路与方法基于专题要素评价成果,把自上而下的系统综合和自下而上的区域综合相结合,多次反馈完成人口功能分区。
在地域专题要素归并的基础上,利用GIS多因素综合模型,综合反映区域结构特征与主体功能方向,从而确定不同发展功能区的界线。
(2)划分原则①地域完整性原则②区域协调性原则③多级分区原则④定量与定性结合原则⑤现实与未来结合原则(3)人口发展功能区论证与边界修定①专题要素评价成果为基础②考虑国家战略取向和区域发展战略③考虑自然界线和行政界线,并在功能区内部根据差异划分功能亚区④考虑了风沙源地、土壤侵蚀强度、生态脆弱区、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风景名胜、能源重化工基地、经济发展中心地带等人口疏散区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疏散区主要指地处人居环境自然适应性临界适宜或一般适宜区,资源环境条件差,资源环境承载力临界超载或者超载,物质积累水平和人类发展处于中下水平的地区。
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疏散区总面积1.49万km2,占经济区国土总面积的18.6%,区内人口266.3万人,占经济区总人口的9.37%,人口密度约178.7人/ km2,人口分布相对比较分散,人口与资源环境关系相对失衡。
2024年1月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地理(含参考答案)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西安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阎良。
阎良航空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已发展成集研发、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航空城”。
下图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点密度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1.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降水B.气温C.地形D.植被2.航空产业基地布局在与西安中心城区有一定距离的阎良,主要原因是()①劳动力较丰富②市场需求更大③土地供给更充足④产业基础较好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南美洲赤道附近的钦博拉索峰海拔6310米。
1802年该峰植被分布上限是4600米,2012年上升到5185米。
研究表明植被上限上升段的土壤温度有所升高。
完成下面小题。
3.从受热过程看,引起植被上限上升段土壤温度升高的主要原因是()A.地面辐射减少B.大气辐射减少C.太阳辐射增加D.地面吸收增加4.植被上限上升后,该山地垂直带谱中()A.雪线海拔高度下降B.上限植被是高山草甸C.自然带的数量减少D.森林带向高海拔扩展下图为我国某都市圈轨道交通与城市空间形态关系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5.甲、乙、丙分别是()A.市区地铁市郊铁路高速铁路B.市郊铁路市区地铁高速铁路C.市区地铁高速铁路市郊铁路D.市郊铁路高速铁路市区地铁6.轨道交通发展带来的影响是()A.都市圈内部通勤距离缩短B.近郊产业沿轴线集聚C.中心城区的环境质量下降D.远郊空间呈连绵发展服务业碳强度即服务业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它是衡量区域服务业减排绩效的重要指标。
下图为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图。
完成下面小题。
7.关于四省市服务业碳强度变化的描述,正确的是()A.2005-2019年河南持续上升B.2005-2019年浙江持续下降C.2005-2012年贵州增幅最大D.2012-2019年上海降幅最大8.上海降低服务业碳强度,可()①利用清洁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结构②加强城市绿化,扩大绿地面积③加快金融业发展,优化服务业结构④外迁服务业,使其向郊区扩散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一个区域的水资源总量与该区域的降水量和面积成正相关。
根据国务院批准实施的《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为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建设,着力打造西安国际化大都市,陕西省政府决定设立西咸新区,确定范围为西安和咸阳两市接合部,以渭河为中轴线,西起规划中的西咸环线,东至泾渭交汇口,东西横贯50公里、南北扩展5~10公里的整体板块。
6月30日,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浙江舟山群岛新区,这是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和重庆两江新区后,第四个国家级新区,也是国务院批准的中国首个以海洋经济为主题的国家战略层面新区。
据悉从2002年陕西提出“西咸一体化”的构想到现在正成立,西咸经济区的建立历经10年。
1980年,国务院批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城市建立经济特区,1988年4月,又批准海南省为经济特区。
截至2010年底,全国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数量增至现在的116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指我国在一些知识密集、技术密集的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建立的发展高新技术的产业开发区,1991年以来,国务院先后共批准建立了53个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1991年3月经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区。
沿海开放城市是中国沿海地区对外开放的、并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经济特区的某些特殊政策的一系列港口城市,是经济特区的延伸。
开放一些沿海开放城市,是根据邓小平的创议而采取的对外开放的又一战略决策。
1984年,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首批对外开放城市。
长三角包括哪些城市:苏浙沪毗邻地区的16个市组成的都市群,包括上海,江苏省的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南通、扬州、泰州共8市,浙江省的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和台州7市。
2009年6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正式发布了《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规划》提出,将把关中—天水经济区打造成为“全国内陆型经济开发开放的战略高地”,到202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的经济总量占西北地区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
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特点及实施建议的探讨摘要】当前,随着国家“十二五规划”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地位日渐重要。
为此,切实有效地推进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的实施,将极大地促进该区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本文针对《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的特点,分析关中-天水经济区在新局势下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就具体实施建议进行探究。
标签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特点;实施建议;一、《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内容提要关中—天水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战略要地,以陕西省西安、铜川、咸阳、杨凌、商洛(部分区县)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为规划范围。
作为中国西部重要经济增长极,该地区发展任务重,潜力大,是国家经济发展战略的重点地区之一。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是国家发改委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于2009年6月编制的针对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发展规划,规划期为2009-2020年。
该规划以发展基础、总体要求、空间布局、构建创新型区域、产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公共服务、改革开放、政策措施为纲要,详细阐述在当今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化下,经济区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针对不同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领域,因地制宜做出相应部署。
二、典型区域规划理论的运用规划构筑“一核、一轴、三辐射”的空间发展框架体系。
(一)增长极理论增长极包含两个内涵: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工业;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积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一核”:即西安(咸阳)大都市,是经济区核心,引领和辐射带动西部和北方内陆地区发展。
(二)点-轴开发模式点-轴开发模式有利于发挥集聚效应,突出各级中小城镇的作用,促进城乡二元结构转化,使区域发展各要素形成有机整体,形成开放式发展态势。
“一轴”:即宝鸡、铜川、渭南、商洛、杨凌、天水等次核心城市作为节点,依托陇海线和连霍高速公路,形成西部发达的城市群和产业集聚带。
专题08人口(2024·湖南)某学者以2010年常住人口为基础,在不考虑城乡人口迁移的条件下,测算出2020年我国乡村各年龄段常住人口数量。
下图示意2020年我国乡村常住人口的测算结果与统计结果。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人口分布)测算人口数量与统计人口数量差异最显著的年龄段及该年龄段两者数量差异形成的原因()A.15~21岁人口自然增长慢B.36~42岁人口自然增长慢C.15~21岁人口净流出量高D.36~42岁人口净流出量高2.(人口迁移的影响)图示统计人口的年龄结构可能会给乡村振兴带来的影响是()①阻碍农民增收②造成生态破坏③导致乡愁淡化④增加耕地撂荒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2024·浙江1月)西安是关中—天水经济区中心城市,拥有国家级航空产业基地,该基地位于阎良。
阎良航空产业起步于20世纪50年代末,现已发展成集研发、制造和试飞于一体的“航空城”。
下图为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点密度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3.(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影响该经济区人口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降水B.气温C.地形D.植被(2024·广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来,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葡萄产业实现规模化发展。
葡萄的种植、修剪、蔬果、采摘、包装等生产环节用工需求大,吸引了邻近的五个传统农业县数万劳动力前来务工。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邻近五县劳动力向建水县流动的主要原因是县际间()A.农业结构差异B.文化习俗相近C.人口分布不均D.交通联系便捷5.(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流动有利于建水县在乡村振兴中()①加快生产智能化②增进民族交融③推进产业专业化④改善生态环境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6.(2024·浙江1月)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2021年,印度人口13.9亿,年龄结构较为年轻。
该国城镇化水平34.5%,低于亚洲主要发展中国家,近年来国内人口出现跨区域迁移。
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铜川、宝鸡、咸阳(xián yánɡ)、渭南、杨凌、商洛(部分区县1)和甘肃省天水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平方公里,2007年末总人口为2842万人,直接辐射区域包括陕西省陕南的汉中、安康,陕北的延安、榆林,甘肃省的平凉、庆阳和陇南地区。
经济区地处亚欧大陆桥中心,处于承东启西、联接南北的战略要地,是我国西部地区经济基础好、自然条件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
加快经济区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增强区域经济实力,形成支撑和带动西部地区加快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有利于深化体制机制创新(chuàngxīn),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探索新路径、提供新经验;有利于构建开放合作的新格局,推动西北地区经济振兴;有利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建设大西安、带动大关中、引领大西北;有利于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承接东中部地区产业转移,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本规划依据党的十七大精神(jīngshén)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编制,规划期为2009—2020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特别是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商洛部分区县包括商州区、洛南县、丹凤县、柞水县经济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进入(jìnrù)了快速发展阶段。
随着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变化,经济区发展面临新的历史机遇与挑战。
第一节发展现状(一)经济稳步增长。
2000年至2007年,经济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07年达到3765亿元,占西北地区的28.6%;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07年达到189亿元,占西北地区的16.3 %。
经济增长速度不断加快,运行质量明显提升,发展实力显著增强。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2000美元,工业化、城镇化加速推进。
(二)基础设施明显改善。
2000年至2007年,共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9511亿元,年均增长23.4%,相继建成一批国家重大工程项目。
关中—天水经济区居民地空间扩展分析张东海;任志远;李晶;冯雪铭【摘要】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07年3期Landsat TM数据,运用归一化裸露指数、非监督分类、空间选择的方法,提取关中—天水经济区居民地信息并进行空间扩张分析.结果表明:1990—2007年17a间关中—天水经济区居民地面积持续增长,从1990年的138 701.51hm2增长到2007年的499 186.68hm2,扩展强度为15.29%;各市区居民地占其总面积的比重都在增加,空间上呈现中间高、东西两侧低的态势;中部关中盆地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优厚,是整个经济带的中轴线;渭北旱塬区发展潜力巨大,将成为关天经济区的重点扩展区域.%Based on Landsat TM data in 1990, 2000 and un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and space selection method, 2007, using the normalized bare index, the information of Guanzhong-Tianshui residential area was extracted, and space expansion was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sidential area of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 was increasing during 1990-2007, the area increased from 138 701.51 to 499 186.68 hm2 and the extension intensity was 15.29%. The proportion of residential area in the total cities area is increasing, and it shows that the middle is high and two sides are low in space. Central Guanzhong basin which has favourable natural condition and social condition is the axis of the whole economic belt. Weibei dry land has a huge development potential so it will be the important expansion area of Guanzhong-Tianshui economic zone.【期刊名称】《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年(卷),期】2012(040)003【总页数】6页(P81-86)【关键词】关中—天水经济区;居民地;扩展强度;归一化裸露指数(NDBI)【作者】张东海;任志远;李晶;冯雪铭【作者单位】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旅游与环境学院,陕西西安710062;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国土资源研究中心【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P79;F301.2居民地作为人类生产生活的主要场所,是自然景观和人造景观的综合体[1].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居民地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居民地的发展变化和城镇化过程不仅表现在人口的增加、经济的发展和功能的变化,更表现在空间结构的变化[2].及时、准确地掌握居民地的空间分布信息可以为城镇扩展、环境变化及宏观调控等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基础信息[3].国内外很多学者对居民地的提取、扩展分析及预测做了研究[4-11].主要分为2个方面:一是基于光谱的分类及分类后比较;二是基于像元光谱变化的比较.前者进行土地利用分类和空间运算,得到变化结果;后者需要利用分辨率数据进行小区域的边缘检测,得到变化结果.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中提出的继成渝经济区和环北部湾经济区之后针对西部的第3个重点发展经济区.本文以关中—天水经济区为研究对象,以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TM影像为数据源,利用GIS技术进行大范围、高精度的居民地提取,并对居民地进行扩展特征分析,为居民地有序发展提供依据.关中—天水经济区包括陕西省西安市、铜川市、宝鸡市、咸阳市、渭南市、杨凌市、商洛市(商州、洛南、丹凤、柞水1区3县)和甘肃省天水市所辖行政区域,面积7.98万km2,位于东经104°34′48″~110°48′39″,北纬33°21′36″~35°51′15″之间,属于暖温带温和半湿润季风气候区,冬冷夏热,四季分明,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易发生干早,海拔208~3 754m.主要分为渭北旱塬区、渭河谷地和秦岭北麓中低山区,地势为中间低、南北两侧高.使用1990年、2000年和2007年的美国陆地卫星TM影像,分辨率为30m.辅助数据为关天经济区的行政区划图,土地详查数据,1980年和2005年的土地利用图(比例尺1∶5万),30m分辨率的DEM数据及土地详查数据.基于多时相TM数据,进行图像拼接、辐射增强处理,利用指数方法、非监督分类结合土地用利用图,确定各个时相的研究区居民地空间分布,辅助GIS等相关技术,得到不同时期的居民地信息.为了定量地研究关天经济区居民地空间扩张动态变化强度,引入了扩张强度定量指标.研究主要使用ERDAS 9.2和ArcGIS 9.3等软件.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植被指示的最佳指示因子,能够很好地反映植被的长势、覆盖度、季相动态变化等因子.归一化裸露指数(NDBI),仿归一化植被指数,主要用于城乡聚落形态信息提取.MNDWI是改进型归一化水体指数,由徐涵秋[12]于2005年提出,该指数有效解决了水体指数无法区别于建筑用地和水体信息的问题.NDVI指数、NDBI指数及MNDWI指数的具体计算公式如下:其中TM2是绿光波段,主要反映绿色物体信息,在图像上水体和建筑用地较亮;TM3是红光波段;TM4是近红外波段,主要反映植被信息,对于植被监测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在图像上呈现高亮,对于裸露区或者居民区用地来说反射率较低;TM5属红外线波段,主要反映地物水分含量信息,含水量高(如植被等)反射率低,含水量低(如居民地、裸露地等)反射率高.利用NDBI指数,经过判断设置合适的阈值,进行二值化处理,可以提取高密度植被覆盖区的居民地信息.研究区南部为高山地貌,植被覆盖度高,居民地多处于河谷地带,仅利用NDBI指数很难提取准确的居民地信息.本文通过以上3个指数提取专题信息,进行叠置分析和二值化处理,提取山区居民地信息.关中—天水经济区范围大,TM影像数据多,同一年的数据由不同时间段采集,光谱差异比较大,采用同一时间段区域邻接数据合并,针对不同时间段和不同地貌的数据进行分方法提取.根据地物波谱特性,选用TM5、TM4和TM3波段合成,居民地信息表达明显,轮廓清晰,利用计算机综合分析各类用地的像元亮度值,找出各类用地类型间的差异,将分类结果与影像对目视判读,把非居民地信息归为一类,居民地信息归为另一类,提取居民地信息.采用上述方法提取居民地信息后,图像上仍然存在非居民地信息,如山体阴影和河流.利用村级行政点数据做1km缓冲区,与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中的城镇信息进行叠置,得到居民地数据层.把经过上述两种方法处理的数据转换成矢量数据,利用土地详查数据进行空间位置选择,在ArcGIS软件中实现.本文综合采用专题指数法、非监督分类及空间位置选择的方法进行居民地信息提取.徐涵秋[12]认为,NDVI指数容易受到土壤等背景噪音的影响,只适用于植被覆盖率大于30%的地区,其对高密度植被覆盖度区域提取效果明显.关中平原地区耕地多,图像中多幅处于农作物未收割期,植被信息丰富,采用NDBI指数.南部山区森林覆盖,采用多专题指数叠置方法,去除河谷地带植被和水体的影响.非监督分类借用计算机对地物像元亮度进行分类,也能很好区分地物,文中对低密度植被覆盖度区域采用非监督分类.水和山体阴影和居民地像元亮度相似,像元混分现象较多,利用空间选择,剔除非居民地信息,可以很好地提取居民地信息,具体见图1.通过土地详查数据与解译结果比对,精度大于85%.居民地空间扩展强度表征某研究区一定时间范围内居民地面积的数量变化情况,用于比较不同时期居民地扩张强弱和快慢的变化.其表达式为式中:R为研究时段内居民地动态度;Ua和Ub分别为研究期初及研究期末居民地面积的数量;T为研究时段长,当T时段设定为年时,R值就是该研究区域居民地的年变化率.经过图像解译后,转换成ArcGIS的shp格式,进行面积统计,并计算居民地占区域面积的比重和扩张强度.具体见表1和表2.通过3期数据的比较,居民地占各市区总面积的比重都在增加,空间上呈现中间高、两侧低的态势,即位于渭河平原区的市区比重较高,其他地区比重相对低.其中,杨凌区作为国家重点经济试验区,区域面积小,居民地面积相对较大,因此杨凌区居民地面积占区域面积的比重最高;其次是西安市,陕西省的省会城市,一直是西部发展的领头羊,也是西部经济的中心;1990年和2000年比重最小的是天水市,分别为0.47%和0.56%,2007年比重最小的为商洛市,比重为1.02%(表1).1990—200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总的扩展速率为12.42%,其中宝鸡市的扩展速率最快,为23.41%;天水市最低,为1.91%.2000—2007年总的扩展速率为8.65%,其中天水市的扩展速率最快,为26.52%;西安市最低,为5.06%.1990—2007年总的扩展速率为15.29%,其中扩展速率最快的是杨凌区,为29.95%;最慢的是西安市,为9.23%.西安市增长强度与研究区增长强度基本保持一致(表2).居民地分为城镇和非城镇.城镇作为一个地区的经济中心,它的扩展是影响该地区生态环境和生态安全的重要部分.下面进一步分离出各个城市的城区部分,进行分析比较,具体见表3.1990年、2000年及2007年关中—经济区城市总面积依次为20 293.52、36 880.16和60 529.02 hm2.1990—2000年10a间的城区扩展速率为81.73%,2000—2007年7a间的城区扩展速率为64.12%,1990—2007年17a间的城区扩展速率为198.27%.其中,3期城市面积最大的是西安市,是整个区域的代表性地区;面积最小的是杨凌区,但杨凌区一致保持着较高的扩展速率,其主要原因是作为国家经济特区发展快,周边的高校不断扩展,使得保持较高的扩展速度;天水市1990—2000年城区扩展速率仅为2.08%,2000—2007年为124.78%,近期发展速度高.关中—天水经济区主要的大地貌为黄土高原和秦岭大巴山高中山;小地貌按照国家二级地貌分为六盘山中起伏高中山地貌,渭河低洪冲积平原台地地貌,秦岭大起伏高中山地貌,豫西汉中中山谷地,陇中中、小起伏中高山黄土墚、峁地貌及渭北黄土塬、墚、峁地貌.各地貌居民地分布状况各异,具体见表4和表5.渭河低洪冲积平原台地区的占地面积最多,为2 342 507.10hm2,比重为29.31%;其次是秦岭大起伏高中山,面积为2 086 941.02hm2,比重为26.11%;面积最小的为陇中中、小起伏中高山黄土墚、峁地貌,面积695 954.92hm2,比重为8.71%.1990年,渭河低洪冲积平原台地区的居民地面积为119 493.14hm2,占该地貌面积的5.10%,是居民地分布最多的地貌类型,原因是此区域地势平坦、水资源丰富、耕地多、质量高、交通便利、适合人类居住;其他地貌类型居民地比重都不足1.00%.2000年,渭河低洪冲积平原台地区居民地比重上升到10.71%;渭北黄土塬、墚、峁地貌的居民地比重突破1.00%,达到2.78%.渭河低洪冲积平原台地区作为研究区主要居住区,居民地面积持续上升.渭北黄土塬、墚、峁区耕地多,土壤质量较好,自然条件优势明显,经济较快发展,潜力大.2007年,渭河低洪冲积平原台地区居民地比重上升到16.36%;比重最小的为秦岭大起伏高中山地貌,为0.53%.其他地貌类型的比重都超过1.00%.基于1990年、2000年和2007年3期Landsat TM数据运用归一化裸露指数、非监督分类、空间选择的方法,得到关中—天水经济区居民地信息,利用居民地扩张强度对该区域17a空间扩张数量、分布和趋势作了详细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关中—天水经济区居民地17a间持续增长,从1990年的138 701.51hm2增长到2007年的499 186.68hm2.西安市增长强度与该研究区增长强度基本保持相对一致,杨凌区的增长强度最大.(2)西安市作为关中—天水经济区的核心城市,城市面积是整个区域最大的,扩展强度相对稳定;杨凌区扩展强度保持较高水平,在西咸一体化步伐下,其可作为以国际大都市为目标的西安市的卫星城市,带动整个关中—天水经济带.(3)关中盆地中部自然和社会条件优厚,是整个经济带的中轴线;渭北旱塬区发展潜力巨大,可以成为关天经济区的重点扩展区域.【相关文献】[1]杜陪军.遥感科学与进展[M].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2007:166-167.[2]刘新卫,张定祥,陈百明.快速城镇化过程中的中国城镇土地利用特征[J].地理学报,2008,23(3):301-310.[3]徐梦洁,於海美,梅艳.近年我国城市土地扩张研究进展[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8,25(1):47-53.[4]任志远,李晶,王晓峰.城郊土地利用变化与区域生态安全动态[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07-170.[5]顾朝林.北京市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机制研究[J].自然资源学报,1999,14(4):307-312. [6]王晓栋,崔伟宏.3S技术在土地利用与覆被动态监测中的作用[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1998(3):27-31.[7]戴建光,蔡海良.基于TM影像的城市建筑用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现代测绘,2008,31(6):36-48.[8]彭光雄,徐兵,沈蔚.TM图像的城镇用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21(1):31-35.[9]吴宏安,蒋建军,周杰.西安城市扩张及其驱动力分析[J].地理学报,2005,60(1):143-150.[10]周成虎,骆剑承.遥感影像地学理解与分析[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9:134-138. [11]杨存建,周成虎.TM 影像的居民地信息提取方法研究[J].遥感学报,2000,4(2):146-150.[12]徐涵秋.福清市城镇化进程综合评估及其驱动力分析[J].遥感技术与应用,2002,17(3):86-92.。
构建关中——天水教育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胡少明
【期刊名称】《陕西教育(高教)》
【年(卷),期】2011(000)008
【摘要】关中——天水教育区是基于教育的本质与功能以及教育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互动关系,着眼于关中——天水经济区战略目标的稳步实现,由关中、天水两地教育行政权力的部分让渡所产生的教育管理机构.其职责在于消弭两地教育落差,促进教育资源的自由流动,实现双方教育利益的共享与互补.其中,国家利益至上、循序渐进和地方差异是建立关中——天水教育区的基本原则,而地方保护主义则是教育区真正建立的最大障碍.
【总页数】4页(P14-16,32)
【作者】胡少明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教育科学与技术系陕西宝鸡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关中—天水经济区”视域下陕西关中农业产业链的构建研究
2.“一带一路”倡议下“关中—天水经济区”知识产权战略构建研究
3.关中-天水经济区法制的系统化构建研究
4.构建关中——天水教育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
5.关中——天水经济区法制的系统化构建研究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