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滋阴祛风泻火法治疗气虚血热型荨麻疹的效果观察
- 格式:pdf
- 大小:100.13 KB
- 文档页数:1
荨麻疹治疗的偏方文章目录*一、荨麻疹治疗的偏方*二、治疗荨麻疹的中医偏方*三、中医辨证治疗荨麻疹荨麻疹治疗的偏方1、荨麻疹治疗的偏方醋加白酒:用两份食醋加一份白酒混合成药液,用此药涂搽患处,几分钟后即可见效。
石韦150克,煎水外洗患处,每日1次。
取小白菜500克洗净甩干水分,每次用三五棵在患处搓揉,清凉沁人心脾。
枣树皮:枣树皮60克,红糖30克,水煎1日1剂,1次服,连服3日,可获痊愈。
玉米须10克(另包),红糖适量,煎汤服食,每日1剂,酌情服8-10剂。
取新鲜的丝瓜叶洗净备用,涂擦患处,每日涂擦两三次。
大蓟:取鲜大蓟100克(干品减半),水煎分2—3次服,每天1剂。
三天为1个疗效。
黑芝麻9克,研碎,加白糖9克与黄酒1盅调匀,放碗内蒸半小时后服食。
每日2次,早、晚空腹食用,3-5天为1疗程。
香菇泡好后切成丝加瘦肉末与粳米一起煮饭吃,对荨麻疹有缓解作用。
直接外敷芦荟叶的胶黏液体,可以有效地治疗常见的皮肤疾病。
但过敏体质者应该慎用。
2、荨麻疹会自愈吗荨麻疹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病程容易迁延数日至数月,具有反复性发作特点。
之所以荨麻疹不会自愈,主要是因为造成荨麻疹的病因非常的复杂,而且很多时候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且病因查找方面较难且具有不确定性。
3、为什么会得荨麻疹对于荨麻疹这种病,常见的病因有,误食食物或是食物添加剂,因此对身体造成巨大伤害,不小心吸入有毒的吸入物,或是不慎吃进不恰当的药物,误吃药品,还有的因素就是,针对每个人的不同,强烈的日照等等,也会引起荨麻疹,像平常的蚊虫叮咬,也会很容易传染或是患上荨麻疹,除了外界因素,还有内部的心理因素,也就是,如果心理素质比较差,日常生活中压力大而又不会放松释放压力的,并且因此导致内分泌失调的也是患病的原因,一部分的病人患病也有遗传基因的原因。
遗传基因的原因的话,这是不可避免的。
治疗荨麻疹的中医偏方1、中成药疗法药名:云南白药。
益阴养血祛风止痒治疗慢性荨麻疹80例的疗效观察【摘要】目的探讨中医益阴养血祛风止痒法在临床上用于治疗慢性荨麻疹的应用情况,为以后针对临床上慢性荨麻疹病人的治疗和用药提供参考和更多的选择。
方法对于收治的慢性荨麻疹确诊患者160例,其中观察组80例运用中医益阴养血祛风止痒的方法进行治疗,并与采用西药抗组胺治疗的80例作对照,观察对比两组的治疗效果、复发时间及安全性。
结果两组在治愈率和总有效率方面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的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
观察组复发时间也长于对照组。
结论运用中医益阴养血祛风止痒法治疗慢性荨麻疹具有较为显著的效果,由于中药治疗毒副作用小,安全且不易复发,因此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关键词】益阴养血;祛风止痒;慢性荨麻疹荨麻疹(urticaria)属于中医中的“隐疹”,俗称风疹块、风团、风疹团等。
是一种可由各种因素导致皮肤粘膜血管发生暂时性炎症充血与大量液体渗出的常见皮肤病。
可造成局部水肿性的损害。
慢性荨麻疹是由部分病例反复发作导致。
传统治疗慢性荨麻疹常采用抗组胺药物,该方法虽疗效显著,但停药后易复发,不能彻底治愈。
近几年,有文献报道采用中药治疗慢性荨麻疹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
本实验主要比较中医益阴养血祛风止痒法和西药抗组胺药物西替利嗪片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
对收治的160例慢性荨麻疹确诊病例,分别施以中医益阴养血祛风止痒法治疗(80例)和使用西药西替利嗪片(80例)进行治疗,观察并评价两种疗法对于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对结果进行了统计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在我院2008年1月-2011年12月收集到的160例慢性荨麻疹确诊病患作为本次试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女患者均有,男性71例,女性89例。
患者年龄最小9岁,最大69岁,平均40.5岁。
病程为2个月-19年不等,平均病程3.5年。
将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的各项资料经统计学分析,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益气活血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52例临床观察目的:观察益气活血祛风汤治疗慢性荨麻疹的临床疗效。
方法:根据用药不同将82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对照组患者30例,口服金蝉止痒胶囊;观察组患者52例,口服益气活血祛风汤。
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IgE水平,观察两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及停药后的复发率。
结果:经过6周治疗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2.69%,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周后,观察组的IgE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停药2月后,观察组复发率为7.69%,对照组复发率为1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益气活血祛风汤能明显降低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IgE水平,改善免疫功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标签:慢性荨麻疹;益气活血祛风汤;IgE荨麻疹是指由于各种因素导致皮肤、黏膜小血管暂时性炎性充血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1],病程超过6周者称为慢性荨麻疹。
慢性荨麻疹发病机制复杂,I型变态反应为其主要发病机制之一,正常人血清IgE含量较少且稳定,但患者血清IgE含量在Ⅰ型变态反应中则明显增高[2]。
慢性荨麻疹临床表现为迁延顽固,采用抗组胺治疗效果较差,复发率较高。
本研究通过益气活血祛风汤来治疗慢性荨麻疹,观察其对患者血清IgE的影响及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8月至2014年8月来本院就诊的慢性荨麻疹患者82例,将82例患者按照用药不同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52例)。
对照组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9~61岁,平均年龄(32.44±5.8)岁;病程1~11年,平均病程(3.14±1.8)年。
观察组中男30例,女22例,年龄18~62岁,平均年龄(31.29±4.6)岁;病程1~10年,平均病程(3.20±1.5)年。
荨麻疹中医辩证症状及治疗法很多荨麻疹患者通过西医治疗结果没有起色,就选择用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讲究对症下药,想要治疗好荨麻疹,就要先辩证分析荨麻疹症状。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下中医辩证荨麻疹症状及治疗方法。
荨麻疹中医辩证分型:1、风热型:风团色红,连接成片,暴痒难忍,可有针刺样灼热感,遇热稍减,伴自汗口渴,甚则发热烦躁。
舌红苔黄,脉浮数。
2、血虚型:风团形似豆瓣,边缘红晕色淡,皮肤干燥,伴面色无华,头晕失眠。
舌淡苔薄,脉细。
3、血瘀型:大片风团遍布全身,色红,时起时消,历久不愈,瘙痒难忍,烦躁,便秘。
苔薄黄,脉弦细。
4、风寒型:风团色白或淡红,稍沾冷水则可诱发,瘙痒异常,遇冷当风则加剧,遇热可减轻,口不渴,可伴有发热恶寒。
舌淡苔殷白,脉浮缓。
5、气虚型:风团如豆瓣大,成片,疹色与肤色一致,伴倦怠乏力,动则汗出。
舌淡胖,脉弱。
6、湿热型:风团鲜红或中央色白、边缘鲜红,搔抓之后,皮肤迅即潮红水肿,局部或全身瘙痒及热感,伴恶心呕吐,头晕。
舌淡苔白或黄腻,脉滑数。
荨麻疹中医治疗法:1、防风、荆芥、蝉蜕各10克,地肤子、赤芍、生地、黄芩、苦参、白茅根、牛蒡子各15克,生石膏(先煎)20克,生甘草6克。
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
适用于风团红色,遇热加剧,遇冷减轻者。
2、薄荷(后下)、生大黄(后下)各6克,防风、荆芥、蝉蜕各10克,黄芩、厚朴、枳壳、当归、茵陈、九香虫各15克,生石膏(先煎)20克,生甘草6克。
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
适用于出风团伴有腹痛、腹泻者。
3、当归、白芍、白术、防风、白鲜皮各10克,僵蚕、山萸肉、刺蒺藜、乌梢蛇各15克,煅龙骨(先煎)、煅牡蛎(先煎),黄芪、党参各20克。
常规水煎服,每日一剂,日服两次。
适用于出风团反复发作,气血亏虚者。
4、生地12克,连翘10克,桑白皮10克,牛蒡子10克,夏枯草10克,赤芍12克,生姜皮3克,地骨皮6克,地肤子6克,茯苓皮10克,蝉蜕6克,白蒺藜6克。
彻底治疗荨麻疹的方法荨麻疹,俗称风团、风疹、风疙瘩、风疹块,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
下面我们具体了解下治疗荨麻疹的方法。
治疗荨麻疹的方法:西医治疗找出病因以消除病因为主,有感染时常须应用抗菌素,对某些食物过敏时暂且不吃。
慢性感染灶常是慢性荨麻疹的病因,但有些荨麻疹病人的病因很难确定或不能发现病因。
1、内用药抗组胺药:是治疗各种荨麻疹病人的重要药物,可以控制大多数病人症状,抗组织胺药物虽不能直接对抗或中和组织胺,不能阻止组织胺的释放,但对组织胺有争夺作用,可迅速抑制风团的产生。
抗组织胺药有各种副作用,最好选用副作用较少者,尤其高空作业的工人、驾驶员等工人要慎用,易因昏倦而导致事故的发生。
久用一种抗组织胺药容易引起耐药性,可另换一种。
或交替或合并应用。
儿童的耐药性较成人大,因而相对用量也大。
抗组织胺药物的种类很多,结合病情及临床表现可选用安泰乐(羟嗪)有良好安定及抗组织胺作用,对人工荨麻疹,胆碱能荨麻疹及寒冷性荨麻疹都有较好的效果。
6-氨基乙酸:可用于寒冷性荨麻疹和巨大荨麻疹。
阿托品或普鲁苯辛及氯丙嗪:可用于胆碱能性荨麻疹。
钙剂:可用于急性荨麻疹。
利血平、安洛血:治疗慢性荨麻疹。
类固醇激素:应用于严重的急性荨麻疹及血清性荨麻疹,对压力性荨麻疹及补体激活的荨麻疹可用少剂量。
荨麻疹并发过敏性休克更须应用。
有人应用每隔3~4周注射一次的疗法治疗慢性荨麻疹。
2.局部用药炉甘石洗剂或氧化锌洗剂都可达到暂时的疗效。
治疗荨麻疹的方法:中医疗法1、血热症【荨麻疹症状】皮疹红色,遇热则加剧,得冷则减轻,多夏季发病,苔薄黄,脉浮数。
【荨麻疹治法】疏风解表,清热止痒【荨麻疹方药】荆芥穗6克,防风6克,僵蚕6克,金银花6克,牛蒡子9克,丹皮9克,紫背浮萍6克,干生地9克,薄荷5克,黄苓9克,蝉衣5克,生甘草6克【用法】水煎时间不宜过长,每日一剂,分两次凉服。
忌辛辣、发物。
【荨麻疹按语】此方以荆芥、防风、薄荷、蝉衣为主要药。
荆芥辛苦而温,芳香而散,气味轻扬入气分,驱散风邪;防风其气不轻扬,能散入于骨肉之风,故宣散在表之风邪,用防风必用荆芥;薄荷清轻凉散,善解风热之邪,又能疏表透疹解毒;蝉衣凉散风热,开宣肺窍,其气清虚,善于诱发。
荨麻疹中医研究资料(Water整理)【3】赵××,男,41岁,西安市三五三八工厂工人。
于一九七零年一月三日就诊。
主诉:身上起红斑,搔痒已三天。
现病史:三天前,食虾米鸡蛋汤,全身突然起红斑,成块成片,好似云朵拱起,搔痒异常。
用指甲抓痒,疹块随手而起。
胃纳不佳。
尿色深黄。
检查:搔痒不安,全身都有红色疹块,有的融合成片,压之退色。
舌象:舌质红,苔黄微腻。
脉象:浮洪而数。
西医诊断:急性荨麻疹。
中医辨证:脾胃湿热,外受风邪。
治则:清热利湿,表里双解。
处方:金银花15克,黄芩12克,连翘20克,蝉蜕9克,胡麻仁15克,芥穗8克,玉米须30克,苍术10克,白术12克,焦三仙30克,甘草6克,云苓15克,防风8克,生石膏20克。
煎服法:开水煎十五分钟后服用,早晚各温服一次。
连服三剂。
禁忌:忌食鱼、虾、蛋、肉等。
复诊(一月六日):疹块已退,痒止。
但仍有口干,纳呆现象。
舌质红,苔薄。
脉弦。
拟上方,去蝉蜕、防风、苍术,加浮萍8克,白藓皮10克,紫草9克。
三剂,水煎服。
禁忌如前。
附记:荨麻疹,是一种过敏性皮肤病,中医称之瘾疹、㾦㿔、风疹块等。
本例,患者脾胃湿热素盛,外受风邪,加之食虾蛋等异性蛋白,诱发而成。
故以疏风解表,清热利湿,调理肠胃而治之。
风疹与湿疹有别,两者皆痒甚。
湿疹多有脂水相伴,治当除风邪、清湿热为主;风疹无脂水,其痒彻心,搔破溢出血津其痒乃止。
因其邪在血分,心主血脉故也,治当疏风凉血为主。
刘某,男,46岁。
病风疹,于1983年10月上旬就诊。
脉浮数,舌苔白,疹大如粟,布满周身,面部尤重,瘁彻于心,夜难入睡。
乃用疏风凉血之剂。
荆芥12克,防风10克,苍耳17克,蒺藜17克,蒲公英20克,苦参20克,玄参13克,生地黄13克,牡丹皮12克,白芍12克。
3剂。
每日1剂,水煎服。
3日后复来就诊,脉已不数,知血热之势已缓,痒亦少减。
继服12剂乃愈。
荨麻疹在祖国医学称为“瘾疹”,又称“风疹块”。
其病多因风热和风寒搏于肌表,卫虚,有血热,或对某种食物、药物或肠内寄生虫过敏而发生。
血燥,浑身痒!说一张治“血燥型荨麻疹”的方子前几天,我在后台浏览留言的时候,看到这么一位读者的话。
他说,他是我的老读者了,最近有一个问题,想得到我的帮助。
这就是,入秋冬二季以后,在夜里会出现皮肤瘙痒,而且皮肤上会起小疹子。
这时候只要一挠,立刻疹子就变大了,而且连成片,颜色很红,痒得不要不要的。
每当这个时候,他的嘴里就特别干,特别渴,心烦得难以入睡。
他问我,这个情况该怎么办。
我,看不见这个读者。
但是,我从他的描述里头,基本能猜出一二。
这就是两个字:“血燥”。
而且,针对这个血燥,我脑海里还真就有这么一张配伍。
它也是我早年研习名家医案的时候,收集起来的。
你看一下吧——生地15克,熟地15克,刺蒺藜1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15克,淮山药15克,天门冬12克,白鲜皮12克,蝉衣9克,玄参15克,丹皮15克,柏子仁10克,生甘草5克。
这个配伍,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于《江西中医药》上发表过的。
当时,它的名字叫做养血润肤汤。
这个配伍一度挺有影响。
此后这几十年的临床,中医皮肤科用它治疗血燥引起的瘙痒、瘾疹,效果还是比较可靠的。
现在,我就跟你仔细聊聊,啥叫血燥。
所谓血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血液缺乏清润之感,而体现出虚燥之色。
就是说,和一般的血比,血燥者,血里头的阴津不够多,血的总量不够丰沛,即有一点阴血亏虚的问题。
同时,恰是因为这阴血亏虚,患者还有了一点虚热、内燥。
在这个情况下,体内就容易生风。
一旦生风,我们的皮肤就容易瘙痒。
这个情况,在一些皮肤瘙痒症患者身上比较多见。
荨麻疹患者,有不少也属于这类情况。
这类荨麻疹患者,皮疹往往颜色鲜红,瘙痒特别剧烈,而且发作时间常常在午后或夜间,伴随口干、口渴、心烦、手足心热、皮肤干燥、脉细,或细数,或沉细,舌头往往比较红,舌苔比较少,舌头上少津液。
我觉得,我开篇提到的那位“老患者”的状态,就可能属于此列。
当然,我只能是猜测,无法肯定。
那这个时候,就得用滋补阴血、祛风止痒的办法来缓解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