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关系史》书评
- 格式:doc
- 大小:15.00 KB
- 文档页数:3
《俄罗斯史》读后感关键字:俄罗斯通史文化读后感摘要:此书是近年俄罗斯历史方面较有影响、学术水准较高的书籍。
作为一本通史,此书涵盖了从史前时期到普京执政时期的俄罗斯历史,语言生动,观点新颖,为学习语言提供了最基本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
本文将根据其中部分内容表达一些作者对于本书的感受。
1962 年面世的这本《俄罗斯史》,初版迄今已达 45 年,一直是西方了解俄罗斯史的主要读本,也是在英语国家得到广泛认可的有学术水平、有史识,叙事客观、准确、到位的俄罗斯通史,初版之后分别在 1968、 1976、1983、1992 和1999 年五次再版,到了这一版,也就是本书所依据的原版书,已经是2005年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第七版。
好的学术教材应当力争体现最新学术动态和反映最好的学术水准,每次再版,作者都依据都紧跟历史进程,根据学术的最新进展和当代苏联历史的最新事态,进行必要的增补和修正,做到了与时俱进。
由于作者年事已高,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历史学教授、专事近代俄国社会史和文化史的马克 • 斯坦伯格成为这个最新版的合作者,他提供了最新的当代研究和广泛详实的资料,包括最近公开的档案。
这是一部名副其实的通史,覆盖了俄罗斯的整个历史,从史前一直讲到普京执政时期,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审视了俄罗斯历史的各个方面:政治、外交、军事、经济、社会和文化,内容丰富、新颖而生动,包括各种人物的生平和参考文献。
作者对俄罗斯的历史分期把握精当、清晰,抓住了每个历史时期的特点与要点,从基辅罗斯到莫斯科大公国、到俄罗斯帝国时期、到苏联时期、到今天的“俄罗斯联邦”时期,彼得大帝以前的历史处理得也是详略得当,重要的时间、人物全部涉及了。
历史脉络十分清楚,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该历史时期的光明面和社会矛盾焦点都叙述得清清楚楚,作者对俄罗斯历史的认识与把握可以说是驾轻就熟。
历史既是在特定的时间内发生的,也是在特定的地域里展开的,自亚里士多德以来,西方学者一贯注重地理对历史的影响,此书也不例外。
北方四岛:详解日俄积怨四百年的来龙去脉2010年11月01日 11:25 时代周报【大中小】【打印】共有评论6条俄罗斯士兵在北方四岛附近海域巡逻。
/ 本报图片库本文摘自《时代周报》2010年10月14日第100期,作者:张子宇葛晓光马欢,原题:《北方四岛:日俄积怨四百年》“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最大的国家,但却没有一寸领土是多余的。
”俄罗斯总理普京的这番言论风传于网络之间。
而据俄罗斯媒体报道,俄总统梅德韦杰夫宣布近日将视察与日本有主权之争的北方四岛。
回顾北方四岛的历史和日俄两国围绕这几个岛屿展开的明争暗斗,我们或许能从中看到关于领土争端的某些剖面以及可能的结果。
在西太平洋上,有一条天然的岛屿链,它自俄罗斯的千岛群岛起,经日本列岛和中国台湾,再延伸至东南亚诸岛。
在这条岛屿链上,有极其重要的一环,它可以说是俄罗斯进入太平洋的门户,这便是北方四岛。
所谓北方四岛,即位于千岛群岛以南与北海道东北部之间的四个岛屿—择捉岛、国后岛、色丹岛和齿舞群岛。
由于它在地理上属于千岛群岛,俄罗斯称之为南千岛群岛,而日本则称之为“北方四岛”。
关于这四岛的所有权,日俄两国争执了近四个世纪,但始终未能找到解决的办法。
近日爆发的日俄外交危机不过是两国历史恩怨的新注解。
视察风波背后近日,俄罗斯方面传出总统梅德韦杰夫将借赴日参加APEC会议之机视察北方四岛。
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的俄罗斯问题专家科利福德·盖狄(Clifford Gaddy)告诉记者:“如果梅德韦杰夫登岛巡视,此举对日本的冲击力将不言而喻。
”“梅德韦杰夫显然是为了向国际社会强调北方四岛是俄罗斯的重要组成部分,向日本亮出强硬立场。
这种行动将会刺激日本在北方四岛问题上本来就已经脆弱的神经,特别是使日本政府近年来在北方四岛问题上作出的种种努力大打折扣。
日本政治家为了保持支持率,必然会对梅德韦杰夫的登岛计划作出激烈反应,但这种语言上的威胁很难真正付诸实践。
”山东大学学者焦佩分析道。
怎样看1917~1991年的日苏关系——读李凡著《日本的苏联及中东政策研究》若干感想作者:陈奉林来源:《世界知识》 2020年第5期文/陈奉林日本和俄罗斯都是世界大国,地处中国周边,与中国历史与现实的关系可谓千丝万缕,紧密纠缠。
日俄(包括沙皇俄国、苏联和今日俄罗斯)关系事关国际关系的许多方面,也与中国的利益与安全密切相关。
现实中的中国与日俄两国的关系都极为复杂,复杂的历史因缘又屡屡昭示于前,是不可回避的存在。
在苏联存世的70年时间里,日苏关系曲折发展,既有武装冲突与大规模对抗,也有围绕各自利益进行的尊俎折冲与纵横捭阖,中国与这两国的关系也是大开大合。
日苏两国在制定、实施相互对策时,中国是它们考虑的重要因素,而且在其相互对策的实施中,也对中国产生直接的、重大的影响。
这样,日苏关系对中国来说就具有重大影响,要研究日苏关系,就不可能不把中国置于其中。
行行重行行,一夜风云散。
站在世纪的高处,揆诸大国关系,有诸多的经验教训需要总结。
由于教研需要,我一直在关注着外交史研究的进展。
最近李凡教授撰写的《日本的苏联及中东政策研究》(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下称《研究》),我认为就是这样一部特色鲜明的著作。
由于前述原因,我主要说说作者对日苏关系的考察。
带着强烈的现实感研究历史从时间上说,《研究》对日苏关系的考察贯穿苏联存在的整个过程,即从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到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
要把这70多年日苏关系中的重大事件、政策、交往交流理出头绪并进行系统构建,并不容易。
日苏两国不仅是东北亚地区相邻的大国,而且也是在国际社会中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国。
这段时间的日苏关系曲折复杂,并不是简单的对抗或对峙的发展,而是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不断发生变化,始终以本国利益作为制定相互对策的根本出发点,呈现出一种多面的、多角度的实态,而作者准确地把握住了这种实态。
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在叙述日苏关系时过于注重意识形态的作用,甚至把它提高到一个不适当的地步,例如日本参加武装干涉苏俄以及二战爆发前日苏两次大规模武装冲突(更遑论二战)都被解读为帝国主义颠覆新兴社会主义国家的行为,甚至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把两国岛争看做日本人民反对苏联社会帝国主义的斗争。
读《割席断交》有感读后感读《割席断交》有感读后感精选2篇(一)《割席断交》是一本令人深思的书籍,它揭示了中日关系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矛盾和纷争。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对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和不断变化的局势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通过对历史事件的回顾和分析,向读者展示了中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冲突和合作。
书中提及了许多中日关系中的敏感问题,比如历史纠纷、领土争端等。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剖析,本书让人对中日关系的复杂性有了更加全面的认识,并且明确了中日关系需要通过对话和合作来解决矛盾的重要性。
另外,我也被书中所揭示的中日两国民众对彼此的误解和偏见所触动。
由于历史原因和媒体的影响,中日两国的民众普遍对彼此持有负面的看法。
然而,通过这本书的阅读,我意识到这种偏见是没有根据的,中日两国的民众其实有着共同的文化和利益,只有通过加强人文交流和促进相互了解,才能够改变这种现状。
总的来说,《割席断交》是一本以中日关系为主题的重要著作,它通过详实的历史数据和深入的分析,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和重要性。
它也呼吁人们在解决中日关系中的纷争时不应忽视对话和合作的重要性,同时也提醒人们要加强人文交流,减少误解和偏见。
我相信这本书对于关心中日关系的人们来说,会是一本值得阅读的书籍。
读《割席断交》有感读后感精选2篇(二)《割猪尾巴》是一本引人入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兄弟与兄弟之间复杂的关系和对家庭责任的思考。
读完这本书,我有许多感受和思考。
首先,这本书通过描写兄弟之间的关系,深刻展现了亲情的力量和复杂性。
故事中的兄弟们经历了种种矛盾和纷争,但最终仍然选择团结和相互扶持。
这让我想到了自己和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有时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产生矛盾,但亲情总是能够让我们重新团结起来。
作为一个兄弟姐妹中的一员,我们应该学会理解和包容彼此,共同面对生活中的挑战。
其次,这本书还给了我对家庭责任的新的思考。
故事中的主人公们经历了许多困难和艰辛,但他们始终将家庭放在第一位,承担起了自己的责任。
中日交流有关的书
中日交流是一个非常重要且有趣的话题。
两国的文化差异和历史背景使得中日交流具有独特的魅力。
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描述中日交流的一些书籍。
1. 《中日友好的历史》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中日两国之间友好交往的历史。
从古代到现代,书中详细介绍了两国之间的文化交流、经济合作以及政治互通的重要事件。
通过深入了解两国之间的友好关系,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日关系的复杂性和发展趋势。
2. 《中日文化对比》
这本书主要比较了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和相似之处。
通过对比两国的语言、礼仪、饮食、传统艺术等方面的差异,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中日文化的独特之处。
书中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交流技巧和建议,帮助读者更好地适应中日文化环境。
3. 《中日旅游指南》
这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中日旅游景点和旅游注意事项的指南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日两国的著名景点,如故宫、清华大学、东京塔、京都等。
同时,书中还提供了一些旅游注意事项,如签证申请、交通指南、饮食习惯等,帮助读者更好地规划和安排中日之间的旅行。
4. 《中日商务交流指南》
这本书是一本专门介绍中日商务交流的指南书。
书中详细介绍了中日两国的商务环境、商务礼仪、商务谈判技巧等方面的知识。
通过阅读这本书,读者可以了解中日商务交流中的一些文化差异和交流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开展中日商务合作。
中日交流是一个非常广泛且有趣的话题,这些书籍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中日之间的文化差异和交流技巧,促进中日友好关系的发展。
希望这些书籍能够给读者带来更多的启发和帮助,使中日交流变得更加顺利和愉快。
日俄(苏)关系的定位及其演变趋势金熙德近年来,日俄关系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兆头,其走向可能对亚太格局产生重要影响。
本文拟从把握战后日苏关系的基本问题入手,对日俄关系的走势及其潜在影响进行分析和展望。
一、战后日苏关系的基本问题战后的日苏关系被如下四种问题所困扰:(1)领土争端阻碍了两国签定和约;(2)冷战格局制约了两国关系的改善;(3)日本的“政经不可分”原则给双边经济合作设置了障碍;(4)历史积怨酿就了相互间不信任心理。
1.“北方领土”争端的渊源日俄领土争端发源于日本北部岛屿的划界历史与占领现实之间的矛盾。
日本北部海域岛屿,通称千岛群岛(西文 Kuril Islands),阿伊努族最早生息其上,丰臣秀吉于1592年1月15日封虾夷地(今北海道及其北部岛屿)豪族蛎崎庆广(后改称松前庆广)为“狄之岛主”。
江户时代,该地成为松前藩。
17世纪末以后,沙俄“探险队”频频南上,遭到阿伊奴族的抵抗和日本统治者的抵制。
1855年2月7日,川路圣谟和普提雅廷分别代表日俄两国,在日本下田长乐寺签署了《日俄和亲通好条约》(通称《下田条约》)。
[①]其第二条规定:“今后日本国和俄罗斯国的疆界应在择捉岛和得抚岛之间。
择捉全岛属于日本,得抚全岛及其以北的千岛群岛属于俄罗斯。
至于桦太岛(即库叶岛——笔者),日本国和俄罗斯国之间不分界,维持以往之惯例。
”[②]该条文中的“千岛群岛”是否限于德抚岛以北,对此日本学者中存在争论。
[③]对于《下田条约》,各国学界则有“日本受压说”和“俄国受压说”。
[④]然而,日苏(俄)都承认《下田条约》为两国最初的划界条约。
这一划界在1875年5月7日的日俄《桦太千岛交换条约》中得到修改。
新条约规定:日方把对桦太全岛的权利让给俄方,俄方则把千岛群岛18岛让给日本。
[⑤]1895年6月8日,日俄缔结《通商航海条约》,其第18条宣告《下田条约》失效,其“附属宣言书”则确认《桦太千岛交换条约》依然有效。
[⑥]上述划界在1905年日俄战争后再次发生变化。
近现代史上日、俄(苏)与中国的关系作者:王从林来源:《中学政史地·初中版》2008年第12期目前,中国、俄罗斯和日本是亚太地区的重要力量,三国关系稳定与否,直接关系东亚乃至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中俄友好年、朝核问题六方会谈、东海问题等时政热点经常牵涉三国关系。
从历史学科角度讲,无论是中国近现代史,还是世界近现代史,中国与日、俄(苏)的关系问题,均是学习的重要内容。
为此,笔者现将相关知识归纳整理出来,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日、俄(苏)对中国的侵略(损害)及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1.俄(苏)对中国的侵略(损害)(1)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俄国与美国充当英法的帮凶,于1858年强迫清政府签订《天津条约》,从中获得大量侵略权益。
(2)19世纪50年代至19世纪80年代,俄国趁火打劫,通过中俄《瑷珲条约》、中俄《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共侵占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150多万平方公里,严重损害了我国领土的完整。
(3)甲午中日战争后,俄国伙同法德迫使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清政府为此支付了3000万两白银“赎辽费”。
后俄国又强租旅顺、大连港口,划定长城以北和新疆为自己的势力范围。
(4)1900年,俄国与其他列强一道发动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政府战败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5)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前夕,在雅尔塔会议上苏联提出了包括中国承认外蒙古独立、享有在大连港的优越权益、租用中国旅顺港为军事基地等条件,作为其对日出兵的前提。
这些条件严重损害了中国的主权。
2.日本对中国的侵略(1)19世纪末,日本发动侵略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马关条约》,勒索了大量赔款,割占了台湾等大片中国领土,并获得了大量侵略权益。
《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却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
(2)1900年,日本参与了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3)一战期间,日本借对德宣战为名出兵山东,占领了胶济铁路和青岛。
《俄国史》读后感在历史的浩瀚长河中,俄国作为一颗璀璨的星辰,其历史变迁无疑吸引了无数人的目光。
最近,我有幸阅读了《俄国史》这部著作,它带给我无尽的思考与感悟。
首先,我被这部作品的作者瓦·奥·克柳切夫斯基的学术造诣所震撼。
他以俄国十月革命前的历史为背景,从远古时代一直写至十九世纪中叶,为读者呈现了一幅完整且丰富的俄国历史画卷。
这种庞大的工程不仅需要深入的学术研究,更需要独特的眼光和全面的视角。
在阅读过程中,我最为感动的是作者对俄国历史的独特解读。
他打破了传统的王朝体系,将焦点放在了社会经济层面,使我们看到了历史的另一面。
这样的视角,不仅让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俄国的历史发展,更让我意识到历史并不是单一的,它有无数可能性和视角,等待我们去探索和发现。
此外,这部作品丰富的史料和条理清晰的叙述方式也令我印象深刻。
作者在描述历史事件时,经常及时做出小结,使得读者可以更加清晰地理解历史的进程和脉络。
同时,他生动的叙述方式和优美的文笔也使得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让我仿佛置身于那个时代,亲身感受俄国历史的波澜壮阔。
在思考这部作品的内涵时,我深感其对于我们今天的意义。
俄国的历史变迁对于我们来说,既是过去的回忆,也是未来的启示。
它告诉我们,历史是由人民创造的,社会经济的进步是推动历史发展的重要力量。
同时,它也提醒我们,在面对历史的波澜壮阔时,我们应该如何去理解和评价,以及如何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最后,我想说,《俄国史》是一部值得我们深入阅读和思考的作品。
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知识,更为我们展现了历史的魅力和智慧。
在未来的日子里,我会将这部作品视为一个灯塔,指引我在历史的长河中航行,去发现更多的真理和智慧。
《日俄关系史》书评
作者:程浩
来源:《外国问题研究》2016年第03期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201(2016)03-0107-02
在传统的日俄关系史学界,日本学者及俄罗斯学者一直习惯于自说自话。
究其原因,主要是自二战后至今两国之间领土问题使然。
而当我们穿过二战,将眼光投向自1739年什潘别尔克来航日俄交往肇始的两百年时就会发现,日俄两国间的领土问题从某种程度来说在当时就已存在。
故而自1855年日俄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日俄关系的核心问题就是围绕千岛群岛及库页岛的领土问题。
而由于日俄战争及二战的原因,战后两国学者在领土问题上各说各话,并且将注意力主要集中于领土问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但这种态势就使得两国在日俄关系史的研究上几乎都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长于史料而短于史观的问题。
作为日本及俄罗斯著名的外交方面的学者,五百旗头真、下斗米伸夫、阿·瓦·托尔库诺夫、德·维·斯特列里措夫共同牵头编纂了《日俄关系史——平行历史的挑战》(东京大学出版会2015年12月版)一书,是近年来日俄两国学者联合编写的国际关系史新作。
本书自编委至执笔者,涵盖了日俄两国众多的历史及相关学科研究人员,并同时发布日文及俄文两个版本,在日俄关系仍然较为冷淡的今天不啻为创新之举。
笔者有幸拜读此部力作,亦是受益匪浅。
可以说是新书新气象,本书最大亮点就是集合了日俄两国学者,试图将两国的历史发展与两国关系进行结合,真正做到如题目所言“对平行历史的挑战”。
本书编委中,不乏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校长、俄罗斯国家科学院院士阿·瓦·托尔库诺夫及日本前任防卫大学校长、现任熊本大学理事长五百旗头真等蜚声国际的学者。
纵观本书,共分为十六部分32章。
前十四部分28章按时间顺序,论述了自18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两国间的交涉史;第十五部分的两章专门论述了北方领土问题;第十六部分的两章则对两国国民之间的相互认识入手,论述了近代以来日本的俄国观及俄罗斯的日本观。
对同样是研究日俄关系问题的笔者而言,该著作确实给了笔者某种耳目一新之感,而其在日俄关系史方面的学术价值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由于本书的编者多为国际政治领域的著名学者,所以本书在编写体例上也打上了深深的烙印。
作为一部国际关系史著作,以国际政治为切入点和角度则更能体现本学科服务现实的一面:譬如本书中将日俄关系史开端的时间节点选在了1792年拉克斯曼访日,作为研究日俄关系史的笔者,从历史学角度上来说对于这种观点自然持保留态度,但如果将视角转向国际政治,这个起始时间点的意义则是日俄双方官方接触的开端。
而这种相较于传统的日俄关系史方面的著作,此部著作对于日俄关系史中标志性时间段的划分及不同侧重的处理,可以提供给研究相关问题的历史学者一种新的视角。
第二,不拘泥于领土问题,对两国交往首次进行了全方位论述,特别是对日俄关系中不常被大多数学者所提及的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进行了论述,同时将文化方面的相互影响与两国国民对对方的国家及国民形象认知进行了系统论述,这对于虽然处于冷淡状态但一直在寻求破冰的当代日俄关系来说,是一种富有建设意义的行为。
这种对两国相互之间认识论形成和发展的论述,正是笔者在前文中所讲的一种创新之举。
并且,本书日文和俄文两种版本的同时推出,对两国研究相关问题的学者及历史爱好者来说也是一种能够增进交流——尤其是相互在认识论上交流的绝佳手段,而这对于两国相关人士在知识系统及认识论上的更新都是不无裨益的。
第三,由于本书是两国学者共同编纂,在很多问题上就存在相互借鉴和讨论。
而这种相互的借鉴和讨论,也使得一些存在于两国史学家认识中,传统但欠客观的观点得到一定的修正。
譬如本书第十五章在论述北方领土问题时,首次承认“正保御国绘图”在绘制上存在相当的细部缺陷,并且在其绘制完成时,北方诸岛上并没有日本人定居;而首次以科学的方式对包括南千岛群岛在内的北方诸岛地图进行绘制的,是俄罗斯航海家马尔忒恩·什潘别尔克。
而对本地区阿伊努原住民的尊重,也使得存在于两国之间“固有领土”的传统意识发生变化——千岛群岛作为阿伊努人(甚至包括西北太平洋沿岸通古斯人在内)的聚居区,在历史上并不是日俄任何一方的固有领土,而是独立于两国的存在。
这种更加客观的历史认识,也许能够成为今后日俄两国在北方领土问题上取得实质性进展的认识论基础。
但由于本书是日俄两国学者首次进行的大规模合作,在合作过程中难免会出现经验不足或为了照顾到所在国大多数人的感情,在很多问题的论述上删繁就简,观点的互相妥协同样也是存在的。
而这就使得本书在某些问题的认识上失之浅陋。
譬如本书对北方领土问题的成因、日俄交涉最初的动因,甚至漂流民等问题上都缺乏具有深度的认识。
笔者认为,俄罗斯自勘察加半岛南下,是其二百年间接连不断向东扩张的必然结果。
而对于日本来讲,这种扩张所带来的国家应激反应、结合了当时的漂流民问题、幕府财政危机,借由兰学的勃发,日本自18世纪80年代起出现了第一轮研究俄罗斯问题的高潮。
在这次高潮中所诞生的诸如工藤平助、本多利明、林子平等一大批经世学家,成为了日本最初对以俄罗斯为代表的欧洲式扩张行为的拥趸。
在这些经世学家中,认为日本应该打破锁国体制,积极开展国际贸易者有之;强调日本作为海洋国家应该建立其本国海防体系者有之;甚至认为应学习俄罗斯,进行对外扩张者亦有之。
而这批经世学家大多数亦精通兰学,在德川后期的70年历史中,甚至出现了“兰俄合流”的现象——对西方自然科学方面的认识源自兰学,而对西方社会及军事等方面的认识则源自俄罗斯学。
并且这些经世学家们的思想经过不断发酵和继承,在经历了黑船事件及普提雅廷来航之后,一方面,日本的东亚意识就逐渐演变为“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大陆扩张政策;另一方面,由于其早于中国超过半个世纪系统地对西方自然科学及社会、历史、军事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使得此时的日本拥有了一批精通“洋学”且在思想上积极进取的知识分子,譬如主持日本对俄谈判的川路圣谟,就是通晓北方及俄罗斯问题的间宫林藏的学生。
而这批知识分子的活跃就使得幕末日本的社会变革走上了一条加速的快车道。
虽然本书在这些方面失之粗疏,但瑕不掩瑜的是,本书的问世,正符合了国际关系的准则——在国际交往中,相互倾听和妥协往往意味着进步的开始,而本书的问世也许会迎来这种进步的第一页。
(责任编辑:董灏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