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点拨:4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知识清单
- 格式:pptx
- 大小:30.31 KB
- 文档页数:10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归纳一、四则运算的意义。
1. 加法的意义。
- 把两个(或几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 例如:3+5 = 8,表示把3和5这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8。
2. 减法的意义。
- 已知两个加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 例如:8 - 3 = 5,这里8是3与5的和,已知和8与其中一个加数3,求另一个加数5。
3. 乘法的意义。
- 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 例如:3+3+3+3+3 = 3×5 = 15,5个3相加可以用乘法3×5来简便计算。
- 在乘法里,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
4. 除法的意义。
- 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 例如:15÷3 = 5,15是3与5的积,已知积15和其中一个因数3,求另一个因数5。
- 在除法里,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因数叫做除数,求出的未知因数叫做商。
二、四则运算各部分之间的关系。
1. 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 和=加数+加数,加数 = 和 - 另一个加数。
- 例如:在3+5 = 8中,8是和,3和5是加数,3 = 8 - 5,5 = 8 - 3。
2.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 差=被减数 - 减数,减数 = 被减数 - 差,被减数 = 减数+差。
- 例如:在8 - 3 = 5中,5是差,8是被减数,3是减数,3 = 8 - 5,8 =3+5。
3. 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 积 = 因数×因数,因数 = 积÷另一个因数。
- 例如:在3×5 = 15中,15是积,3和5是因数,3 = 15÷5,5 = 15÷3。
4. 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 商 = 被除数÷除数,除数 = 被除数÷商,被除数 = 商×除数。
- 例如:在15÷3 = 5中,5是商,15是被除数,3是除数,3 = 15÷5,15 = 5×3。
四下第1单元笔记
以下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笔记,涵盖了知识点和关键概念:
1. 大数的认识:
大数是指很大的数,通常超过一万或者一亿。
我们用十进制数来表示大数,使用“万”、“亿”等作为大数的单位。
读法:从高位读起,按照数位顺序读,对于连续的0,只读一次“零”。
写法:从高位写起,哪个数位上一个单位也没有,就在那一位上写0。
2. 近似数:
近似数是指接近准确值的数,通常表示一个数的近似值。
近似数的取法有“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和“去尾法”。
3. 十进制计数法:
十进制数是指使用0、1、2、3、4、5、6、7、8、9十个数字表示的数。
每相邻两个数位之间的进率都是10,叫做十进制计数法。
4. 数的产生:
数字符号的发明:古代印度人发明了阿拉伯数字,最初有0、1、2、3、4、5、6、7、8、9十个数字符号。
位置值的发明: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需要表示更大的数,于是有了位置
值制,也就是每个数字符号所占的位置都有一个名称,叫做数位。
以上是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四年级下册数学第一单元的知识点主要包括:
1. 能按顺序读、写、认识万以内的数。
2. 能按数的大小排列万以内的数。
3. 能在数值范围内进行数的综合运算,包括加法、减法和乘法。
4. 了解各种数的单位,并能换算。
5. 能使用过滤法选取合适的近似数。
6. 会进行简单的货币计算。
7. 能通过实物模型和图形模型进行数学计算和解决问题。
8. 能进行简单的时间计算和表述。
9. 了解折纸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简单的对称图形的折纸。
10. 能辨认并描述简单的几何图形,并能进行简单的图形变换。
11. 能识读并描述柱体和盒子容量的比较。
12. 了解数字顺序的规则,并能通过填写数字继续数字顺序。
13. 能通过观察数字规律进行数学计算和问题解决。
14. 能进行简单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如制作条形图和折线图。
15. 了解简单的问题解决和应用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1单元知识点归纳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1单元知识点归纳在现实学习生活中,大家都背过各种知识点吧?知识点就是“让别人看完能理解”或者“通过练习我能掌握”的内容。
为了帮助大家掌握重要知识点,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1单元知识点归纳,欢迎大家分享。
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1单元知识点归纳 1一单元:四则运算(一)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1、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统称四则运算。
加法和减法叫做第一级运算,乘法和除法叫做第二级运算。
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从左往右按顺序计算。
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再算加减法。
3、在有中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再算括号外面的;如果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应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注:括号能改变运算顺序。
[]叫中括号,它必须用在小括号的外面,和小括号一样,都是改变运算顺序。
算式中同时出现两个一样的括号,可以同时计算。
(二)关于“0”的运算1、“0”不能做除数;字母表示:a÷0错误2、一个数加上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3、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字母表示:a-0=a4、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字母表示:a-a=04、一个数和0相乘,仍得0;字母表示:a×0=05、0除以任何非0的数,还得0;字母表示:0÷a(a≠0)=0小学四年级数学下册1单元知识点归纳 21、解决合理安排时间问题需要按以下步骤进行:(1)明确完成一项工作要做哪些事情。
(2)知道每项事情各需要多长时间。
(3)明确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哪些事情可以同时做就尽量同时做,这样最省时间。
2、烙饼问题的解决:在每次只能烙两张饼,两面都要烙的情况下:①烙3张饼:先烙1,2号饼的正面,接着烙1号饼的反面和3号饼的正面,最后烙2,3号饼的反面。
②烙多张饼: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双数,2张2张的烙就可以了,如果要烙的饼的张数是单数,可以先2个2个的烙,最后3张饼按上面的方法烙,最节省时间。
知识点总结: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相加的两个数叫做加数。
加得的数叫做和。
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2、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乘法: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
乘得的数叫做积。
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5、除法: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另一个因数叫做商。
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除数+余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商=(被除数-余数)÷除数6、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7、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还得原数:a + 0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还得原数:a - 0 = a③被减数等于减数,差是0:a -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 0 = 0 ; 0 × a = 0 (0乘任何数都得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 a = 0 ;⑥ 0不能作除数:例:5÷0 = 没结果;0÷ 0=(不确定),所以0作除数没有意义。
8、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9、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先乘除,后加减)(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括号外面的。
四年级下册数学知识清单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法的意义: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加法各部分的名称:相加的两个数叫加数,加得的数叫做和。
3.减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4.减法各部分名称: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已知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求得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5.加法与减法的关系,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6.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十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
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十差。
7.乘法的意义: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乘法各部分名称:相乘的两个数叫做因数乘得的数叫做积8.除法的意义: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9.除法中各部分间的关系:在除法中已知的积叫做被除数,其中已知的一个因数叫做除数,所求的另一个因数叫做商。
10.乘除法之间的关系: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11.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12.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1)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2)在有余数的除法里,被除数=商×除数十余数,商=(被除数―余数)÷除数,除数=(被除数―余数)÷商。
13.有关0的运算,运用字母可以表示为:a十0=a,0十a =a,a―0=a,a―a=0,ax0=0,0xa=0,0÷a=0(a≠0)。
14.0不能做除数,0除以一个非零0的数还得0。
15.含有中括号的混合运算的顺序:在一个算式里,既有小括号又有中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中括号里面的,最后算中括号外面的。
16.在解决租船类的实际问题时,可以先假设再调整,从而找出最优的方案。
多租租金便宜的,少租租金贵的,且尽量把船坐满,没有空位。
第二单元《观察物体》1,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几何体,看到的图形可能是相同的,也可能是不同的。
新课标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复习知识点大全
第一单元四则计算
单元重点:
1、知道四则计算的顺序。
①在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乘除,再加减。
如果只有乘除或者只有加减的,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
比如: 456×23-360÷9先算乘法,和除法,再算减法
12×4+24–20÷5先算乘法,除法,再算加法,最后算减法
12+12–21+3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12×4÷3×23从左往右计算
②有括号的情况下,先算小括号里面的,再算小括号外面的。
小括号里面如果有多步运算的,按上面的方法算,小括号外面如果有多步运算的,也按上面的方面算。
比如:(12+36÷9)-2×5先算小括号里面,也就是先算(12+36÷9)这部分先除再加,等于16
再算小括号外面,也就是16-2×5,这部分先乘再减,等于6。
单元注意点:
1、计算时一定要冷静,不能觉得简单就粗心大意。
口算能力一般的同学,尽量用笔算,可以在草稿本上列一些简单的竖式。
试卷中出现的大部分错误主要是计算不仔细。
2、计算时一定要看清楚数字,不要去想数字怎么算正好几。
而要看清到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比如:51-51÷7好像觉得51减51正好等于0,就先算减法再算除法了。
这样就会造成错误。
3、考试时,如果有空余的时间,可以再来算一遍。
计算题是最容易得分的。
一、整数的认识和表示:
1.自然数和零:自然数是1、2、3…的数,零表示没有东西的数量。
2.整数的引入:正数和负数的概念。
正数表示有的数量,负数表示欠的数量。
用“+”和“-”表示正负号。
3.整数的绝对值:整数的绝对值表示该整数与零的距离,用“,,”表示。
4.整数的大小比较:整数的大小比较要考虑绝对值和正负号。
二、整数的加减法:
1.同号整数的加法:同号整数相加,绝对值相加,符号不变。
2.异号整数的加法:异号整数相加,绝对值相减,符号与较大数的符号相同。
3.同号整数的减法:减法可看作加法的逆运算。
同号整数相减,绝对值相减,符号与被减数的符号相同。
4.异号整数的减法:异号整数相减,绝对值相加,符号与被减数的符号相同。
三、整数的乘法:
1.同号整数的乘法:同号整数相乘,结果为正数,绝对值为各因数绝对值的乘积。
2.异号整数的乘法:异号整数相乘,结果为负数,绝对值为各因数绝对值的乘积。
四、实际问题的应用:
1.整数的加减法应用:解决正数和负数相加减的实际问题,如温度上升、下降、存款取款等。
2.整数的乘法应用:解决正数和负数相乘的实际问题,如海拔下降、运动员进退等。
3.整数运算顺序的应用:根据四则运算的顺序解决实际问题,如整数混合运算的计算。
通过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对整数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掌握整数的表示方法和大小比较的技巧。
同时,他们能够灵活运用整数的加减法和乘法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第一单元《四则运算》1、加、减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叫做加法。
(2)已知两个数的积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
(3)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4)加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和=加数+加数加数=和-另一个加数(5)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差=被减数-减数减数=被减数-差被减数=减数+差2、乘、除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1)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叫做乘法。
(2)已知两个因数的积与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叫做除法。
(3)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4)乘法各部分间的关系:积=因数×因数因数=积÷另一个因数(5)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商=被除数÷除数除数=被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6)有余数的除法,被除数=商×除数+余数3、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为四则运算。
4、四则混和运算的顺序(1)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只有加、减法,或者只有乘、除法,都要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在没有括号的算式里,如果既有乘、除法,又有加、减法,要先算乘、除法,后算加、减法;(3)在有括号的算式里,要先算括号里面的,后算括号外面的,括号里面的算式计算顺序遵循以上的计算顺序。
4、有关0的计算①一个数和0相加,结果还得原数:a + 0 = a 0 + a = a②一个数减去0,结果还得这个数:a -0 = a③一个数减去它本身,结果得零:a -a = 0④一个数和0相乘,结果得0:a ×0 = 0 0 ×a = 0⑤0除以一个非0的数,结果得0:0 ÷a = 0⑥0不能做除数:a÷0 = (无意义)5、解决问题————租船问题◆解答租船问题的方法:先假设、再调整。
共有32人,租小船每条24元,限乘4人;租大船每条30元,限乘6人,怎样比较哪种船的租金便宜第一步:比较哪种船的租金便宜小船:24÷4=6(元/人)大船:30÷6=5(元/人)经比较大船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