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命题研究高考怎么考
- 格式:doc
- 大小:257.50 KB
- 文档页数:4
关于“如何研究和命制训练题和考试题”的思考——绵阳南山中学实验学校高2012级蒋林试题是当前高考纸笔测试的载体,一套试题能够反映命题者的思想、考试目的;能诊断出学生的水平,发现学生的问题;一套好的试题还能反映今后考试趋向,进而指导我们的教和学生的学,为实现有效教学提供指导和参考。
因而训练题和考试题研究与命制相当重要。
鉴于此,在试题的研究和命制上,我有以下几点浅见,仅供各位同仁参考。
一、命制前的充分准备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有时选不到合适的题,把握不好难度;有时有思路,但又找不到合适的好题。
我们必须明确试题命制的准备不是一两天的事,而是在教学中做一个“有心人”长期积累的过程;是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身教学能力和教学技能整体水平的过程。
一系列好试题的命制能让学生跳出题海,为此我们命题老师就必须跳入题海。
1、充分研究《考试大纲》、《考试说明》、研究新课程标准、新课程教材,体会新课程理念,把握命题的目的性和科学性。
《考纲》是高考命题的重要依据之一,《考试说明》是对当年考试命题原则和要求的解读。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明确考什么,怎么考。
对比新旧《考纲》及《考试说明》找异同,找到高考可能的新增或删改内容,实现有目的教学。
虽然这两年四川化学《考纲》及《考试说明》变化不大,但我们也要看到06 年比05年,增加了“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和“以合成氨工业生产为例,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观点理解工业生产的条件”这两个考点,在06年高考29题中就出现了热化学方程式书写及在合成氨工业中用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理论解释分离氨及补充氮气、氢气的理由;07 年比06年删去了“掌握有关物质溶解度的简单计算”,降低了难度,当年马上考查了溶解度曲线变化。
同时我们即将迎来新课程的第一个高考,新课程理念难免在考试中得以体现。
如11年四川卷27题重点考查了实验过程中学生对新情境下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能力,实验数据处理能力,实验过程的分析评价能力等,注重了知识与技能的考查;第6题以化学与生活为命题切入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分析生活中所涉及化学问题的能力。
怎样高效的研究并使用高考题?一、问题的提出无论是高一、高二的新授课教学,还是高三的复习课教学,都要认真研究并使用高考题,只有认真研究高考题,才能更好的把握教学方向,更有效的提高学生的成绩。
但目前很多学校和老师在研究高考题上存在误区,认为只要老师做了高考题,就是研究了高考题;只要让学生用了高考题,就是使用了高考题。
为此,我们反复研究,采取了以下研究、使用高考题的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效益。
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或策略1.明确教师研究高考题的目的,采取有效的督促措施教师研究高考题,首先要明确研究高考题的目的。
如果只是满足于将近几年的高考题做了一遍,显然谈不上研究高考题。
研究高考题,应该研究高考题的命题目的、命题思路、命题方法、命题趋势,应该研究高考题与教材的联系,从而发现高考题考查方式、内容与自己平日教学的差距,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效益。
为此,我们把近5年的高考题在认真解答的基础上,首先按题型进行分类,然后对各类题型的高考题的命题目的、命题思路、命题方法、命题趋势等进行了详细的比较分析。
学校对教师的督促方式,不再是让老师做多少高考题,考查老师是否会做高考题,而是让老师定期的写出对某些高考题的分析。
例如,对近几年的化学学科中元素化合物的综合题分析如下:⑴命题方式①物质结构与元素周期律推断题。
例如,2006年高考理综全国卷(黑龙江等)第27题(15分)。
②根据化学反应条件或实验现象的框图推断题。
例如,2005年高考理综江苏卷第30题(9分)③根据化学反应类型的框图推断题。
例如,2006年高考理综全国卷(黑龙江等)第28题(15分)⑵考查内容①化学用语:元素符号或名称;原子结构示意图;化学式或名称;结构式;化学方程式;离子方程式;反应条件;热化学方程式等。
②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
③离子检验方法等实验基础知识。
④工业制法及物质用途。
⑤氧化还原反应。
⑥简单计算。
2.明确学生使用高考题的目的,采取高效的使用方法学生使用高考题,在会做的基础上,更重要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依据考试说明,通过分析高考题,明确自己应掌握的知识和方法、规律。
深研高考命题规律㊀准确把握备考方向黄飞龙(福建省南平第一中学ꎬ福建南平353000)摘㊀要:文章主要研究了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ꎬ对考查的各类试题类型进行了分析ꎬ并通过典型例题进行例证ꎬ给出命题分析ꎬ最后给出备考建议.关键词:高考命题ꎻ命题分析ꎻ备考建议中图分类号:G632㊀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㊀文章编号:1008-0333(2023)34-0095-03收稿日期:2023-09-05作者简介:黄飞龙(1991.3-)ꎬ男ꎬ福建省南平人ꎬ本科ꎬ中学二级教师ꎬ从事高中数学教学研究.㊀㊀高考的核心功能在于 立德树人ꎬ服务选才ꎬ引导教学 ꎬ依据近年来新高考的命题方向ꎬ试卷整体命制呈现出知识点命题既全面又突出重点的特点.对于支撑学科知识体系的重点内容ꎬ其占有较大的比例ꎬ构成数学试卷的主体ꎻ注重学科的内在联系和知识的综合性ꎬ不刻意追求知识的覆盖面[1].1关注基本知识的命题方向1.1常规考题常规考法例1㊀(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20题)设等差数列an{}的公差为dꎬ且d>1.令bn=n2+nanꎬ记SnꎬTn分别为数列an{}ꎬbn{}的前n项和.(1)若3a2=3a1+a3ꎬS3+T3=21ꎬ求an{}的通项公式ꎻ(2)若bn{}为等差数列ꎬ且S99-T99=99ꎬ求d.命题分析㊀本题以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和前n项和公式为命题点ꎬ考查考生的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素养ꎬ其主要核心在于对学生的常用公式和基本运算的能力进行检测[2].1.2常规考题问法不同例2㊀(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如图1ꎬ在正四棱柱ABCD-A1B1C1D1中ꎬAB=2ꎬAA1=4.点A2ꎬB2ꎬC2ꎬD2分别在棱AA1ꎬBB1ꎬCC1ꎬDD1上ꎬAA2=1ꎬBB2=DD2=2ꎬCC2=3.(1)证明:B2C2ʊA2D2ꎻ(2)点P在棱BB1上ꎬ当二面角P-A2C2-D2为150ʎ时ꎬ求B2P.图1㊀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图命题分析㊀本题以正四棱柱为命题角度ꎬ设置了线线平行的证明和已知二面角求线段长度的问题.此类型题在平时训练时非常常见ꎬ但又有别于直59接求解二面角等相关问题ꎬ所以在做题时ꎬ我们要注意因果转换.1.3新问题常规考法例3㊀(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14题)底面边长为4的正四棱锥被平行于其底面的平面所截ꎬ截去一个底面边长为2ꎬ高为3的正四棱锥ꎬ所得棱台的体积为.命题分析㊀根据新课标要求[3]ꎬ知道球㊁棱柱㊁棱锥㊁棱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ꎬ能用公式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对比原来老高考试题不难发现对于棱台的考查很少ꎬ在近两年的新高考试题中该类试题层出不穷ꎬ因此这是值得关注的变化点.2关注学科特色ꎬ注重学科文化2.1关注科技发展例4㊀(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10题)噪声污染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用声压级来度量声音的强弱ꎬ定义声压级LP=20ˑlgpp0ꎬ其中常数p0(p0>0)是听觉下限阈值ꎬp是实际声压.下表为不同声源的声压级:表1㊀不同声源的声压级声源与声源的距离/m声压级/dB燃油汽车1060~90混合动力汽车1050~60电动汽车1040㊀㊀已知在距离燃油汽车㊁混合动力汽车㊁电动汽车10m处测得实际声压分别为p1ꎬp2ꎬp3ꎬ则(㊀㊀).A.p1ȡp2㊀B.p2>10p3㊀C.p3=100p0㊀D.p1ɤ100p2命题分析㊀本题以汽车为试题情境设计点ꎬ通过给出了声压级的计算公式ꎬ考查三种不同类汽车的实际声压ꎬ意在考查考生的数学建模和数据分析能力.2.2关注校园生活例5㊀(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13题)某学校开设了4门体育类选修课和4门艺术类选修课ꎬ学生需从这8门课中选修2门或3门课ꎬ并且每类选修课至少选修1门ꎬ则不同的选课方案共有种(用数字作答).命题分析㊀本题以选课为背景ꎬ当下新高考也需要进行选课.该类问题与学生实际生活息息相关ꎬ来源于校园生活ꎬ能够较好地考查考生分析问题㊁解决问题的能力.2.3关注学生健康例6㊀(2023年新高考Ⅱ卷第3题)某学校为了解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情况ꎬ用比例分配的分层随机抽样法作抽样调查ꎬ拟从初中部和高中部两层共抽取60名学生ꎬ已知该校初中部和高中部分别有400和200名学生ꎬ则不同抽样结果共有(㊀㊀).A.C45400 C15200种㊀㊀B.C20400 C40200种C.C30400 C30200种D.C40400 C20200种命题分析㊀本题以体育运动为命题角度ꎬ符合高考评价体系的核心价值要求ꎬ在具体的核心价值指标体系中ꎬ要求学生具有健康意识ꎬ注重增强体质ꎬ健全人格ꎬ锻炼意志.2.4关注社会与科技发展例7㊀(2023年全国甲卷第9题)有五名志愿者参加社区服务ꎬ共服务星期六㊁星期天两天ꎬ每天从中任选两人参加服务ꎬ则恰有1人连续参加两天服务的选择种数为(㊀㊀).A.120㊀㊀B.60㊀㊀C.40㊀㊀D.30命题分析㊀本题以社区服务为命题素材ꎬ意在引领考生能够关注社会发展ꎬ奉献社会.该题的设计能够较好地考查分类加法原理ꎬ对考生的分类讨论思想进行检测.3关注命题变化ꎬ做到有备无患3.1试卷难度变化每年的高考题型与难度情况都是有所起伏的ꎬ 69通过历年高考的真题变化不难发现ꎬ高考考查的内容不论怎么变化ꎬ但考查的主线依然不变ꎬ仍然是以三角函数㊁数列㊁立体几何㊁解析几何㊁概率统计㊁函数与导数为重点考查对象.对于常考的重点知识内容ꎬ不仅要关注考查内容ꎬ更多的应注重整个试卷的难度变化和应对策略.对于不同的学生ꎬ我们给出以下建议ꎬ相对于数学知识框架和内容掌握不牢的同学ꎬ建议立足教材ꎬ狠抓基础ꎻ对于学习数学兴趣浓厚的学生ꎬ可以拓宽视野ꎬ这样即使在高考试题中出现比以往试题更难的情况ꎬ依然能够做到游刃有余.3.2试题位置变化对于高考试题的位置摆放顺序不要形成思维定式ꎬ很大一部分学生一般会默认为压轴试题就是导数和圆锥曲线ꎬ一旦试题难度有所调整ꎬ就会导致一部分学生适应不了试题的变化ꎬ失分严重.因此ꎬ对于不同模块的试题我们都要有梯度的进行练习.例8㊀(2023年新高考Ⅰ卷第19题)已知函数f(x)=aex+a()-x.(1)讨论f(x)的单调性ꎻ(2)证明:当a>0时ꎬf(x)>2lna+32.命题分析㊀该题以含参函数呈现ꎬ考查函数的单调性和不等式的证明ꎬ意在考查考生的逻辑推理和数学运算素养.4备考建议4.1注重思考ꎬ避免盲目数学试题的训练目的是为了强化对数学基础知识的理解ꎬ在练习过程中不能够盲目地进行刷题ꎬ要根据练习不断思考ꎬ注重理性思维的培养ꎬ明确问题的本质.数学的思维过程也就是运用数学的思想和方法ꎬ目的明确地对外来的和内在的信息进行提取与转化㊁加工与传输的思维过程.这样才能不断地在练习中强化思维ꎬ实现做题的意义.另外ꎬ在做题的过程中ꎬ不仅要加强训练ꎬ还应做到一题多解ꎬ发散思维ꎬ并对多种类型试题进行归纳ꎬ找出解决此类问题的共同方法.4.2注重归纳ꎬ关注教材学会对数学试题进行归纳总结ꎬ不仅是教师必备的技能ꎬ也是学生应该学会做的事情之一.学习数学不仅要能够构建知识网络ꎬ对所学知识进行系统化和条理性地整理ꎬ还应关注教材ꎬ清晰地把握教材的重点例题和习题ꎬ因为教材是一切试题命题的参考来源[4]ꎬ所以要掌握教材中的每一道经典试题.4.3注重错题ꎬ细心梳理学习数学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ꎬ也是一个不断思考的过程ꎬ在做每一道练习题时ꎬ都应该学会发现问题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才能够更好地梳理各类试题ꎬ提升解题能力.这里需要强调的一点是对于错题的处理ꎬ由于在每次考试中做错的试题才是提升分数的关键ꎬ因此建议对于易错试题应找到对应的练习加强训练ꎬ方能做到宠辱不惊.参考文献:[1]仇卓然.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创新高考数学复习[J].数学教学通讯ꎬ2023(09):59-61.[2]徐德明ꎬ侯佳佳. 三新 背景下的高考数学二轮复习之浅见[J].中学数学研究ꎬ2023(08):3-5.㊀[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ꎬ2020.[4]教育部考试中心.中国高考评价体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ꎬ2019.[责任编辑:李㊀璟]79。
研究高考命题,狠抓学生基础作者:张华良来源:《考试周刊》2013年第70期摘要:为了在高考中打胜仗,高三教师必须认真研究《考试大纲》,把握命题者的命题思想,用高考命题特点和走向指导教学,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对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关键词:考试大纲命题走向基础知识学生能力从近几年的高考命题来看,高考命题的主要特点是稳定性和创新性,因此认真研究高考命题,把握高考命题动向,指导学生训练,对于学生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具有极大的作用。
高考命题在题型比例、难易比例、知识内容和范围内容等方面,都严格按照《考试大纲》规定,而且有关于高考的能力要求、试题形式、考查重点等方面都归属于《考试大纲》范围内,因此认真学习《考试大纲》不仅是老师的事,学生也应该在老师指导下领会命题精神,做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提高自己的解题能力,进而在高考中取得好成绩。
一、认真学习《考试大纲》,准确把握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和命题范围。
《考试大纲》明确给出了高中化学中需要了解、理解和能进行综合应用的知识范围,从而指明高考命题的方向,我们在高考复习中,要首先明确高考对知识考到什么程度,在知识和能力方面有哪些要求,并明确高考命题的特点、重点。
依据《考试大纲》和“历年高考试题”,掌握高考命题中的题型比例、内容比例、分数比例等,确定高考复习重点。
从历年高考命题来看,高考对知识的考查,重点和热点知识相对比较集中,我们在复习中要引起足够重视,强化规律的理解和应用。
阿伏伽德罗常数和阿伏伽德罗定律的相关知识、溶解度及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及其基本计算、氧化还原反应和原电池原理、电离平衡和盐的水解、原子结构及元素周期律知识、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含义及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书写、有机反应原理及有机物的相互转化和有机合成等知识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复习时,我们既要把握住其基础知识,又要进行强化复习,掌握知识要点并形成知识规律。
杭州四中段云成高考的命题研究(一)杭州四中段云成高考的命题研究1. 介绍杭州四中段云成是杭州市一所高中,其高考命题一直备受关注。
本研究旨在对杭州四中段云成高考的命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2. 方法采用以下方法进行研究:1.收集杭州四中段云成历年的高考试题。
2.分析试题的类型、难度和关联程度。
3.探究试题的思维层次和能力要求。
3. 结果经过对杭州四中段云成高考命题的研究和分析,得出以下结果:1.试题类型:综合、单选、多选、填空、解答题等。
2.难度水平:命题难度适中,能够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3.关联程度:试题具有一定的关联性,能够考察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4.思维层次和能力要求:试题涵盖了知识记忆、理解应用、分析推理和创造思维等多个层次,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能力。
4. 分析通过对杭州四中段云成高考命题的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1.命题设计合理,既考察了学生的基础知识,又注重了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2.试题的关联性促使学生进行综合思考,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3.试题的难度适中,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衡量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
4.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试题提供了不同难度的选项,能够满足个性化发展需求。
5. 结论杭州四中段云成高考命题的研究表明,其命题设计合理,能够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能力。
该命题模式值得肯定和借鉴,并可以推广到其他学校的高考命题中。
6. 参考文献[1] XX学者. (20XX). 高考命题研究概述. 《教育研究》,XX(X),XXX-XXX.[2] XX学者. (20XX). 高考命题的设计原则. 《教育实践》,XX(X),XXX-XXX.。
高考试题研究,我认为有以下特点:一、立足基础知识,注重综合能力。
在山东和宁夏的高考中,都非常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对于新课程中的必修课程的考查,主要体现在识记、再认和再现的能力要求的试题。
在选择题中例如宁夏卷的第13题、第16题、第23题;山东卷的第19题、第21题、第23题。
同时,新高考卷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方向,考查学生观察、分析、理解、判断、比较、推理、综合等能力,加强对学生思维品质和思维能力的综合考查。
例如宁夏卷的第12题、第15题、第18题、第22题;山东卷的第15题、第16题、第17题、第22题。
在非选择题中,山东卷的第28题以图表为素材,考查学生解读图表、数据的能力,并从图表的信息要求学生结合经济生活知识所显示出政府可实施的相关财政措施,并要求学生结合文化生活说明本省如何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式发展的问题中,同时设置带有探究性质的设问。
既要求学生要掌握如何促进文化发展,又要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实际,综合分析,能力要求较高。
28.山东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发展目标,真抓实干,取得显著成就。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题目(略)⑴揭示下图反映的经济信息,并简要说明能够促进这些信息所示变化的财政措施。
答案(略)⑵山东文化底蕴深厚。
请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说明应如何充分利用山东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实现由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的跨越。
答案(略)⑶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需要全省人民的共同参与。
某校高一(3)班学生以“山东省基层群众自治状况”为课题,组成了研究性学习小组。
该小组收集到以下资料:从2007年9月到2008年2月,山东省81055个建制村中,已有80490个村通过投票选举完成村民委员会换届,选民参选率高达94.6%。
该小组针对所收集资料中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展开了热烈讨论。
假如你是小组成员,请全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答案(略)宁夏卷中第39题,以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对于气候变化的影响、气候变化与工业生产带来污染的关系等(三则文字材料与一个中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构成的图表)为背景,不论是结合“气候评估报告”有关地球变暖原因的描述来说明人类追求和发展真理的特点,还是分析数据指出我国工业污染治理投资来源的变化趋势及导致这种变化趋势的成因,或者是提出政府在引导企业减少污染排放方面可采取的调控手段和措施,都对学生提出比较高的要求,要善于分析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作出较为准确的回答。
高考命题研究:高考怎么考?————2007年高考生物类试题的特点和命题趋势研究夏献平2007年非课改地区生物类试题有哪些特点?是如何体现考试大纲的要求的?了解了这些内容对2008年高考的备考工作有哪些启示?本文结合今年高考试题的具体实例和中学教学的实际做一解答。
希望读者朋友在对具体问题的讨论过程中加以体会。
一、考试大纲有关能力要求回顾2007年高考理综科考试大纲对“能力”是这样做出要求的:(1)能应用学过的知识和专业术语,正确阐述基本的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规律、原理和方法。
并能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观点解释和解决生活、生产、科学技术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一些相关生物学问题。
(2)正确理解和分析文字、图解、图、表格等表达的有关生物学方面的内容和意义,并能用这些不同的形式准确地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
(3)理解所学实验、实习的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方法和操作步骤,掌握相关的操作技能;具备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
(4)了解生命科学发展中的相关重大热点问题及其对科学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从上述能力要求的第(1)点和第(3)点的“正确阐述”、“并能运用”、“理解”“具备”、“能”和第(4)点的“了解”等几个关键词来看,要求考生必须完整准确的把握考试大纲所规定掌握的相关教材所涉及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等,并在此基础上达到第(3)点所规定的目标。
由于“具备验证相关生物学事实的能力,并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能对一些生物学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究性研究。
”这一要求代表了当前中学科学领域能力要求的最高层次,也是新课程背景上高考的最高要求之一。
不难理解,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的这些要求,也代表了今后高考的命题趋向。
鉴此,要做好2008年高考的备考工作,研究2007年高考考试大纲和高考试题是有必要的。
二、2007年高考试题的主要特点总体上看,2007年高考生物类试题比较好地体现了考试大纲的要求。
主要特色有(一)以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为重点考查目标1、直接考查考生对基本知识的掌握情况,这类题目在生物类试题中有一定的比例。
例如,理综卷的5道选择题中,理综全国卷(I)有2道,理综全国卷(II)有4道是这样的。
例1 [理综全国卷(I)第2题]某种病菌感染人体并侵入细胞内后,机体可以对该靶细胞产生免疫反应,其中有A.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白细胞介素消灭。
B.效应B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C.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外毒素消灭D.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从而使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简析本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过程和关系的了解情况。
涉及的知识有:参与细胞免疫的细胞和抗体的作用等。
题目涉及到的“效应T细胞接触靶细胞,导致靶细胞裂解”“病菌抗原被抗体消灭”“白细胞介素”等知识直接取自选修教材。
至于,教材对“白细胞介素的作用”是这样说的:“白细胞介素-2能诱导产生更多的效应T细胞,并增强效应T细胞的杀伤力,还能增强其他免疫细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而外毒素本身也属于“抗原”,不能消灭其它抗原。
答案是D。
例2 [理综全国卷(I)第4题]通过发酵罐发酵可大规模生产谷氨酸,生产中常用的菌种是好氧的谷氨酸棒杆菌。
下面有关谷氨酸发酵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A.溶氧充足时,发酵液中有乳酸的累积B.发酵液中碳源和氮源比例的变化不影响谷氨酸的产量C.菌体中谷氨酸的排出,有利于谷氨酸的合成和产量的提高D.发酵液pH值呈碱性时,有利于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简析本题内容直接来自现行选修教材。
例如,教材中在“发酵工程”部分讲发酵过程时,以谷氨酸发酵为例提出,发酵液pH值为酸.性时,谷氨酸棒状杆菌生成乙酰谷氨酰胺;溶氧不.足时,生成的代谢产物是乳酸或者琥珀酸。
只要熟悉这些样的叙述,不难判断A 与D是错误的。
又如,教材在讲“培养基的配置原则”时提到,在各种营养物质的比例中碳源和氮源的比例很重要,在谷氨酸生产过程中,若C/N为4:1时,菌体大量繁殖,产生的谷氨酸较少;而当C/N为4:1时,则繁殖受到抑制时,谷氨酸的合成量大增。
所以,B是错的。
教材在讲“微生物代谢的人工控制时”指出,在谷氨酸的生产过程中,可采取一定的手段改变膜的通透性,使谷氨酸能迅速排到细胞外面,从而解除谷氨酸对谷氨酸脱氢酶的抑制作用,提高谷氨酸的产量,所以C是对的。
当本题答案是C。
直接源于教材相关内容或稍加改造的试题,在自主命题的省市试题中也还有不少。
例如,理综四川卷第1题和第2题;理综北京卷第1题和第2题;理综重庆四川卷第2题和第5题。
单科试题(江苏卷)这类题的比例就更大。
2、依托教材所讲解的知识,考查学生对图、文的理解能力和信息转化能力也是高考侧重考查的目标。
例如, 理综全国卷(I)的选择题中有3道是这样的,图类题之所以被命题者所亲徕,原因是,这类题在历次高考中表现出较好的区分度;二,这类题承担了文字所难以承担的考查功能,它不仅能考查学生利用图描述或表达生物学基本事实和实验结果的能力,还能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这类题在理综试题中所占比例相对较大。
例3 [理综全国卷(I)第1题]下图表示一段离体神经纤维的S点受到刺激而兴奋时,局部电流和神经兴奋得传导方向,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直箭头表示电流的流动方向,其中正确的是简析对神经纤维上的神经冲动的产生和传导的知识,现行人教版教材(必修一)结合插图讲述了神经纤维受到刺激时所发生的电位变化、电位差和局部电流的形成,以及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方式等。
教材是利用“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图”,来讲述兴奋时膜内外的电位变化和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基本形式的,局部电流又依次进行下去,兴奋则不断向前传导,已兴奋部位又依次恢复原先电位。
只要考生熟悉了教材的这些内容,本题就可迎刃而解了:在未受到刺激的情况下,神经纤维的膜电位表现为“外正内负”,遇到刺激后,刺激部位则表现为“外负内正”,于是产生了局部电流,电流方向是从正电到负电(膜外电流从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膜内则相反),而这一局部电流对邻近部位来说是刺激。
刺激相邻的未兴奋部位发生上述同样的电位变化,又产生局部电流。
兴奋传导方向是由产生局部电流的“刺激部位”移向“未刺激”的部位,由于神经纤维上兴奋的传导是双向的,所以A和D都是不对的;由于电的传导是从正电部位向负电部位,所以B也是不对的。
本题答案是C。
例4 [理综全国卷(I)第3题]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度逐步降低简析本题重点考查了教材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理解水平。
显然,这是直接考查教材内容的典型例子。
对自然界的种群来说,由于受到食物、空间等因素的限制,加上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和种内斗争的加剧等,种群数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就会停止增长,故A、B和C都是正确的。
D错在哪里呢?错在对曲线的理解上。
参考教材“大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如下图)可知道,在1d~2d 的增长速度比2d~3d时慢,而不是“逐步降低”与D选项是矛盾的。
例5 [理综全国卷(I)第5题]下图表示用3H-亮氨酸标记细胞内的分泌蛋白,追踪不同时间具有放射性的分泌蛋白颗粒在细胞内分布情况和运输过程。
其中正确的是简析这道题是根据高中生物选修教材有关图文改编的。
要求考生不仅要熟悉教材的相关文字叙述,还要看懂有关的图。
教材有如下的叙述:“3min 后,被标记的氨基酸出现在附着有核糖体的内质网中,17min 后,出现在高尔基体中,117min 后,出现在靠近细胞膜内侧的运输蛋白质的小泡中,以及释放到细胞外的分泌物中。
”有关图如下。
题目要求考生在掌握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具备必要的比较、分析和综合能力。
由于本题在中学师生中存在较大的争议,所以,下面多说几句。
题目中涉及的“分泌小泡”虽然属于“小泡”,但却不等同于“小泡”,“分泌小泡”是由具有分泌功能的高尔基体产生的,这里是“靠近细胞膜内侧的小泡”的代名词。
由于放射性物质移动的基本途径是“内质网—小泡—高尔基体——小泡(分泌小泡)—细胞膜”,而题图却没有涉及内质网产生的小泡,所以其途径可简化为“内质网——高尔基体——分泌小泡”。
A 图显示,“3min ”后放射性出现在高尔基体中,与教材所说的“17min ”等内容不符,所以A 不符合题意。
D 图的错误比较明显,将放射性标在高尔基体出现的顺序与内质网颠倒了。
B 图的错误更明显,因为误认为放射性物质在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分泌小泡中同时出现。
可见,只有C 选项才符合要求。
此外,但从题图曲线之间的关系做分析,也可做对。
题目纵坐标表示的是“放射性颗粒数/%”内质网、高尔基体和分泌小泡三条线纵坐标的和都不应该超过100%。
而A 和B 选项的图中,在3min 时,就超过了100%,不符合题意,而D 中高尔基体出现的顺序与内质网弄反了。
所以,只有C 符合题意。
(二)保持开放性和探究性,始终是高考命题基本特点,适当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考查考生的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 对于依据教材内容进行改造而设置新情境的题,考生若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教材内容(包括把握教材中的隐含知识),是难以应对的。
开放性主要包括材料开放和思路开放。
本文例3和例4就是例证。
就例3而言。
教材(必修一)第89页的插图——“神经纤维的传导模式图(图4—11)”(如下)表示的直箭头就是单向的,正因此,部分考生可能误选A 。
那A 为什么不对?例3的图A 与教材的模式图是有区别的:一是,教材图的左侧画出了胞体和树突;二是教材用在弯箭头表示膜内、外局部电流的流动方向时,只表示了右侧部分。
为什么教材所画模式图标出的兴奋传导方向是单向的呢?因为教材画出了胞体和树突,从总体上看,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导方向是“树突→胞体→轴突→树突→胞体”, 正是这一“隐含知识”可能被考生所忽视,而不能做对此题。
这类例子很多,上述例5也是其中的代表。
下面再举一例加以说明。
例6 [理综全国卷(Ⅱ)第5题] 右图纵向表示海洋不同深度中鱼类的食物分布状况,曲线甲、乙、丙分别表示三种鱼的数量变化。
下列对此图的分析,错误的是A .海洋中的鱼类具有垂直分层现象B .此图表明鱼类对食物的竞争状况C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捕食状况D .此图表明海洋中鱼类的共生关系简析 对共生、捕食、竞争和分层分布等知识考生并不陌生,但通过曲线和相对陌生的函数关系曲线,给考生营造了全新的思考情境。
考查了考生理解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以及应用知识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