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 格式:pdf
- 大小:138.15 KB
- 文档页数:4
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作者:周红民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22期[摘要] 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两者相互促进、相铺相成,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镇化全过程,用生态文明观审视我国城镇化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领未来城镇化的发展,必将使我国城镇化走上一条绿色循环低碳的健康发展道路。
[关键词] 生态文明;城镇化;绿色循环低碳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201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坚持走中国新型城镇化道路。
因此,研究将生态文明建设与城镇化发展相结合,避免城镇化再走牺牲环境求发展、先污染后整理的老路,是一项亟待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生态文明理念与城镇化相融合是促进城镇化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保障生态文明,是继工业文明之后体现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一种形态,是人类发展的重要标志。
它以尊重和维护自然为前提,以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生为宗旨,以建立可持续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为内涵,以引导人们走上持续、和谐的发展道路为着眼点。
生态文明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
生态文明是建立在知识、教育、科技高度发达和人的全面发展基础上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吸收人类以前的先进文明成果,也深刻反思工业文明牺牲环境的高成本代价。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过程,是农村人口随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而不断向城镇转移,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的过程。
中国当今新型城镇化是指坚持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对策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数量持续增长。
然而,城镇化进程中带来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
本文将针对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并探讨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城市化进程中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改善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1. 空气污染严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等领域的排放物不断增加,导致空气质量严重下降。
雾霾、光化学烟雾等污染现象频发,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影响。
2. 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城市水资源短缺与水体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一方面,城市用水量不断增加,导致水资源紧张;另一方面,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等排放不当,造成水体污染,严重威胁着城市的水资源安全。
3. 土地资源过度开发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过度开发问题突出。
大量农田、林地等被占用,导致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此外,城市扩张还可能引发地质灾害等问题。
4. 噪音污染和光污染城市化进程中,噪音污染和光污染问题逐渐凸显。
建筑施工、交通噪声、商业活动等产生的噪音对人们的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同时,过度使用人工光源造成的光污染也影响了人们的视觉环境和生物节律。
三、对策研究1. 加强环境治理和监管力度政府应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强化环境治理和监管力度。
建立完善的环保监测体系,对污染物排放进行严格监控,确保各项环保措施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
2. 推进绿色低碳发展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结构。
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工业排放。
同时,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在能源结构中的比重。
此外,推广绿色建筑和低碳交通,降低城市碳排放。
3. 实施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措施加强水资源保护和节约措施的实施。
推广节水型器具和节水技术,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及启示摘要:城镇化是一个复杂的过渡性过程,推进城镇化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与途径。
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由“集体行动的困境”所引发的“公用地悲剧”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关注。
要正确处理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的关系,走新型生态城镇化道路,需要各治理主体的共同努力。
城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现人的生态理念的城镇化,使人们自觉地致力于生态城镇的建构。
关键词:城镇化;生态文明建设;生态理念城镇化在推动区域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对于区域生态产生了极大影响,如亨廷顿所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1]。
本文认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两者之间的协调,着力点在于人的生态城镇理念的确立与生态责任的担当。
一、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城镇化不仅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而且是包括城市文明、城市意识在内的城市生活方式的扩散过程。
目前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成为城镇化过程的通病,因此城镇生态系统可谓是“发展程度最高,反自然程度最强的人类生态系统”[2]。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看似不可兼得,实际却存在内在互联性。
1.城镇化对区域生态的冲击随着城镇人口的集聚、硬化面积的扩大,城镇生态系统中的土地、大气和水源都遭到了严重破坏,由此所造成的生态恶化已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在一些自然灾害比较频发的地区,滑破、泥石流等地质灾害也大多“得益”于人们对自然资源不加限制地开采和利用,超出了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
可见高速发展的城镇化必然会带来一些环境问题,如果没有相应措施,势必会导致生态系统失衡,长此以往各种生态隐患便会不断滋生,直到整个区域生态系统的彻底崩盘。
2.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城镇化的不竭动力“一个存在物如果在自身之外没有自己的自然界,就不是自然存在物,就不能参加自然界的生活。
”[3]人与自然的和谐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城镇化要健康发展就不能欠生态账。
正如《中庸》里所言:“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及推进方案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自然资源的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态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亟待加强生态文明建设。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本文将探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推进方案。
一、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1.1生态环境污染严重中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工业排放和城市生活垃圾污染导致空气、水质等环境污染严重。
大气污染、土壤污染、水体污染成为制约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
1.2生物多样性丧失大规模的商业开发和农业生产对生态系统产生了负面影响,导致许多珍稀濒危物种受到威胁,生物多样性丧失严重。
1.3资源消耗过快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迅速推进,中国的自然资源消耗速度过快,导致资源枯竭的风险日益加大。
1.4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由于市场经济因素和政府管理不到位,生态环境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导致生态补偿机制不健全。
1.5社会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不足虽然中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大量工作,但是在社会层面,仍然存在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不足的问题。
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业为了短期经济利益,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方案2.1健全环保法律体系加强环保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力度,对环境犯罪加大打击力度,提高环保法律的执行效果。
2.2增加环保投入对环保工作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环保设施和技术设备的更新和改造,加强环保宣传和教育工作。
2.3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推动绿色产业的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4推行生态补偿机制建立健全的生态补偿机制,鼓励企业和个人为环境保护做出贡献,增加生态环境的经济价值。
2.5深化生态文明教育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培养人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环境责任感,推动社会整体对生态环境的认识和关注。
2.6严格控制资源消耗加强对资源的管理和保护,推广循环经济模式,促进资源的节约和再利用。
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良性互动在当今时代,生态文明建设和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发展进程中的两个重要方面。
如何实现两者的良性互动,是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生态文明建设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可持续发展。
而新型城镇化则侧重于以人为核心,实现城镇的高质量发展,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这两者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
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为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机遇。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人口逐渐向城镇聚集,这有利于集中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提供,从而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例如,在城镇中可以更有效地推广清洁能源的使用,集中处理污水和垃圾,减少环境污染。
同时,城镇化带来的产业集聚和升级,也为发展绿色产业、推动生态技术创新提供了条件。
新型城镇化为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和普及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受和践行生态文明的观念。
然而,新型城镇化也给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
城镇化过程中的大规模建设可能导致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开发,破坏生态平衡。
人口的快速聚集可能给水资源、能源等带来巨大压力,增加污染物的排放。
如果规划不当,还可能造成交通拥堵、热岛效应等城市病,影响居民的生活质量和生态环境。
要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新型城镇化的良性互动,科学合理的规划是关键。
在城镇规划中,应充分考虑生态因素,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合理布局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比如,预留足够的绿地和湿地,构建城市生态廊道,增强城市的生态功能。
同时,要加强对自然资源的评估和管理,确保资源的开发利用在生态承载能力范围之内。
产业的绿色转型也是实现良性互动的重要途径。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应积极培育和发展绿色产业,推动传统产业的绿色升级。
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减少高能耗、高污染产业的比重。
通过产业的绿色转型,既能促进经济的持续增长,又能降低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
加强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
建设完善的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公共交通等设施,提高城镇的生态承载能力。
新型城镇化如何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城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
在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正在稳步推进,其目标不仅是实现人口的聚集和经济的增长,更是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生态文明的城镇。
那么,新型城镇化如何才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呢?首先,科学规划是关键。
在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规划必须充分考虑生态因素。
这意味着要对城镇的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建设等进行精心设计,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比如,合理规划工业区域,使其远离居民区,并配备完善的环保设施,以降低工业污染对居民生活和生态系统的影响。
同时,要预留足够的生态空间,如公园、绿地、湿地等,提高城镇的生态承载能力。
在规划交通网络时,应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和绿色交通,鼓励居民步行和骑自行车,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此外,还应考虑城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融合,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生态廊道。
其次,产业升级是重要支撑。
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往往是生态环境的“杀手”,因此,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发展绿色、低碳、循环经济,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废弃物排放。
加强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和扶持,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这些产业不仅具有较高的经济附加值,而且对生态环境友好。
同时,要引导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提高其绿色发展水平。
例如,通过技术创新,使钢铁、化工等行业实现节能减排,降低污染物排放。
此外,还可以发展生态农业和生态旅游业,充分发挥当地的生态资源优势,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再者,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是必要举措。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如污水排放、垃圾处理、大气污染等。
因此,必须加大环保投入,完善环保设施建设。
建立健全污水处理厂、垃圾焚烧厂等环保基础设施,确保污水和垃圾得到有效处理。
加强对大气污染的监测和治理,严格控制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排放。
同时,要加强对生态系统的保护和修复,比如治理水土流失、恢复湿地生态、植树造林等,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服务功能。
生态文明建设主要内容生态文明建设是指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推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包括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方。
在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需要重视以下几个主要内容。
首先,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
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环节。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的发展,环境污染成为了一个严重的问题。
为了改善环境质量,政府需要加大环境监管力度,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于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
同时,也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减少污染排放,比如推广清洁能源、加强工业固废处理等。
另外,生态修复也是非常重要的,包括湿地保护、森林植被的恢复等,这些都是为了建设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
其次,推动绿色发展和循环经济。
绿色发展是指在节约资源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绿色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发展循环经济,即通过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再生利用,推动资源的循环利用,减少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政府可以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和鼓励企业开展循环经济的研究和实践,推动行业从传统的线性经济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实现资源的节约利用和再生利用。
第三,推广节能减排和低碳生活。
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能源消耗不断增加,能源短缺和气候变化等问题日益凸显。
为了缓解能源压力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需要大力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降低能源消耗和减少污染物排放。
政府可以出台一些激励政策,比如对节能环保企业给予税收优惠和补贴等,引导企业和个人尽量减少能源消耗和污染排放。
此外,也要倡导低碳生活方式,比如鼓励大家骑自行车出行,少开车,减少一次性用品的使用等,积极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第四,加强环境教育和公民素质提升。
环境教育是提高公民环境意识和环保意识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教育和宣传丰富环保知识,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修复的意识。
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时空格局研究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赵洪朴(内蒙古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利用2001 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分别构建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时空格局分析㊂结果表明: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整体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2010㊁2020年各城市城镇化指数差异显著,其中,经济城镇化子系统对其影响最大,城镇化水平呈现 东西高㊁南北低 的空间分布格局;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区域经济增长对其影响最大,在空间分布上由 低值均衡 向 北高南低 发展㊂关键词: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时空格局;熵值法;呼包鄂榆中图分类号:X321ʒF299.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 6921(2023)14 0003 05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已成为促进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㊂呼包鄂榆城市群作为中国内陆地区的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试验区,应当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应当地实际情况的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道路㊂目前,国内关于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化概念㊁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㊁城市化带来的影响及城市经济等[1-2]㊂但研究成果大多集中于京津冀[3]㊁长三角[4]㊁粤港澳大湾区[5]等大型城市群,而在中西部欠发达地区有关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多从城镇化与生态文明系统整体角度进行量化分析,并未从微观角度对各个子系统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进行研究㊂基于此,笔者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研究区,利用2001 2020年统计年鉴数据,从人口㊁经济㊁社会㊁土地4个维度构建城镇化指标体系,从区域经济增长㊁资源集约利用㊁生态环境保护㊁社会民生改善4个维度构建生态文明指标体系,并以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分别对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各子系统进行时空格局分析,有利于丰富目前学术界对城市群的理论研究,并对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提供科学指导㊂1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1.1研究区概况呼包鄂榆城市群,是我国 两横三纵 城镇化战略布局中19个国家级城市群之一,范围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㊁包头市㊁鄂尔多斯市和陕西省榆林市,总面积17.5万k m2,2016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常住人口约为1138.4ˑ104人,地区生产总值约为14230.2ˑ108元㊂该城市群矿产能源丰富㊁自然人文资源充足,城市间的资源互补和合作利用蕴藏潜力㊂西部大开发和 一带一路 建设的推进为城市群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为提升发展水平和扩大开放创造了良好条件㊂1.2数据来源及处理笔者所需的行政区划数据源自全国地理信息资源目录服务系统的1:100万公众版基础地理信息数据集(2021),社会经济数据采用‘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2 2021年)“‘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年鉴(2002 2021年)“‘陕西省统计年鉴(2002 2021年)“及各地社会经济统计公报㊂1.3研究方法笔者采用熵值法对所构建的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主要通过指标提供的信息量来确定权重大小,该信息量越大,权重就越大㊂在确定指标权重后,系统综合评价则采用加权求和公式对子系统综合评价值进行计算㊂具体计算步骤如下:①构建原始数据矩阵,m表示样本个数,n表示指标个数㊂X={x i j}mˑn(0<i<m,0<j<n)(1)②权重计算㊂计算第i个样本在第j项指标中的比重:p i j=x'i jΣn i=1x i j(i=1, ,n;j=1 ,m)(2)2023年7月内蒙古科技与经济J u l y2023 14528I n n e r M o n g o l i a S c i e n c e T e c h n o l o g y&E c o n o m y N o.14T o t a l N o.528收稿日期:2023-02-09作者简介:赵洪朴(1997 ),男,内蒙古通辽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城市地理与城市研究㊂③第j 项指标的熵值计算:e j =-k Σni =1P i j l n P i j,其中:k =1/I n ,n >0,且e j ȡ0(3)④计算信息熵冗余度:d j =1-e j(4)⑤计算各个指标权重:w j =d jΣmj=1d j (5)⑥计算综合评价得分:s j =Σnj =1w j ㊃p i j(6)2 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与生态文明时空格局2.1 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时空格局笔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高质量发展创新㊁开放㊁绿色㊁协调㊁共享的理念体现在城镇化子系统的指标体系构建中,从人口㊁经济㊁土地㊁社会四维度选取10个指标,并采用如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结果如表1所示㊂表1 城镇化指标权重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属性权重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正0.058二㊁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正0.049经济城镇化人均G D P/(元/人)正0.139二㊁三产业产值占G D P 比重/%正0.030人均工业总产值/(元/人)正0.156土地城镇化建成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正0.136人均城市建设用地面积/(m 2/人)正0.127社会城镇化万人拥有医生数/人正0.059每百人公共图书馆藏书量/册正0.124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数/辆正0.122通过对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各指标权重计算,得到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发展水平,如图1所示㊂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指数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其中鄂尔多斯市城镇化水平指数自2010年开始在4个城市中最高,其次是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榆林市城镇化水平最低㊂图1 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水平其次,分别分析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4个子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变化过程,如图2所示㊂呼包鄂榆城市群的城镇化指数在此期间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随着时间推移4个子系统的城镇化指数总体均呈现上升趋势,且不同子系统指数的高低对各城市产生了不同影响,人口城镇化对整个城镇化发展水平影响最小的,经济城镇化对城镇化发展影响最大,而社会城镇化间接受前两个子系统的干预,因此对城镇化发展的影响不是很突出㊂土地城镇化作为最能反映所在城市的土地变化指标,其权重指数仅低于经济对城市带来的影响㊂从人口城镇化角度来看,包头市的城镇化率一直居于首位;鄂尔多斯城镇化率2001 2020年不断提升,从相对较低提升到2020年基本与呼和浩特市持平;而榆林市因为产业结构过于依赖第一产业,以及城镇化基础水平较之其他3个城市低,所以人口城镇化指数低于城市群总体指数,但是从增速来看,是呼包鄂榆城市群增速最快的城市,具有相当可观的发展潜力㊂从经济城镇化角度来看,由于鄂尔多斯市拥有丰富的煤炭㊁天然气和稀土等矿产资源,从2006年开始,经济城镇化水平增幅增速大幅超过其他3个城市㊂呼和浩特市㊁包头市㊁榆林市经济城镇化增长趋势和增速均在稳步上升㊂图2 2001 2020年不同准则层对城镇化指数的影响总第528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图3 2001—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指数变化时空分布特征(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 S (2020)4619号的标准地图制作)从社会城镇化角度来看,呼和浩特市社会城镇化水平稳步提升;鄂尔多斯市的社会城镇化指数,随着经济和人口的变化而变化,呈现出较大的波动,其峰值出现在2015年,在2015年后指数略有下降,随后继续平稳上升;包头市和榆林市的增速和增幅较为平稳,两市社会城镇化指数始终随着人口㊁经济的变化稳步上升㊂从土地城镇化角度来看,从2006年开始,鄂尔多斯市土地城镇化指数大幅提升,到2020年逐渐发展为呼包鄂榆城市群土地城镇化指数的排头兵;呼和浩特市土地城镇化指数略低于鄂尔多斯市;包头市在2015年之后由于受地理位置和交通的影响使得人口增长速度略低于呼和浩特市和鄂尔多斯市,并且城市建成区并未出现明显扩张的趋势,导致土地城镇化指数下降;榆林市受地形影响因素以及交通因素导致城市建设用地面积扩张速度较为缓慢,总体趋势在增长的同时距离城市群中其他城市还有很大的进步空间㊂根据指标权重测算出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指数变化,并根据5年为时间跨度选取2001年㊁2005㊁2010㊁2015年和2020年5个时间节点对4个城市城镇化发展现状进行空间可视化(见图3)㊂2001年,城镇化指数相对均一,空间异质性较弱,2010年北高南低,鄂尔多斯市突出,榆林市较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到2020年4个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均呈现明显的空间异质性,随着4个城市城镇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但城镇化发展速度不同,导致城镇化发展指数空间差异逐渐增大㊂2001 2020年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指数总体有很大提升,2001 2005年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由于本身的城市发展优势率先发展,领先于其他两个城市,2005 2010年由于鄂尔多斯市资源开发与利用导致经济水平大幅提升,连带城市发展进程领先于其他3个城市,而呼和浩特市㊁包头市和榆林市仍稳步上升,2010 2020年,呼包鄂地区增幅增速趋于平稳,城镇化发展势头较好,属于同步发展阶段,而榆林市城镇化发展在整个城市群当中处于末位㊂综上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指数的时空分布情况较为失衡,其中各城市的增长率和发展水平存在一定的差异㊂各城市应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城镇化发展策略,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城镇化发展迈上新台阶㊂2.2 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发展水平时空格局根据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指数变化特征,结合区域生态建设现状,在生态文明建设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主要选取以下4个方面的准则层:区域经济增长㊁资源集约利用㊁生态环境保护㊁社会民生改善,结果如表2所示㊂表2 生态文明指标层指标权重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属性权重区域经济增长G D P 增长率/%正0.041农村居民纯收入/元正0.07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正0.080人均公共财政收入/(万元/人)正0.115第三产业比重/%正0.035单位建设用地创造的G D P/(万元/k m 2)正0.066赵洪朴㊃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时空格局研究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2023年第14期表2(续)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属性权重资源集约利用人均用电量(k W ㊃h/人)逆0.0169人均煤气用量/(m 2/人)逆0.013人均液化石油气用量/(k g /人)逆0.009生态文明人均耕地面积/(h m 2/人)正0.036建设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正0.057生态环境保护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正0.026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正0.011每万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t /万人)逆0.01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m 2/人)正0.064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正0.026社会民生改善职工平均工资(元)正0.070人口自然增长率/ɢ逆0.019每万人在校大学生数/人正0.144城镇登记失业率/%逆0.025科技支出占公共财政支出比重/%正0.054图4 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水平首先,通过对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各指标权重计算,得到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见图4)㊂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一直持续同步上升,其中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仅在2012年居于第二,在其余年份均领跑其他3个城市㊂在2010 2020年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水平均高于包头市和榆林市,并在2012年实现对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建设的超越㊂其次,分别分析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4个子系统各自的发展水平变化过程,如图5所示㊂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生态文明建设在此期间快速发展,其中相对于2001年4个子系统的生态文明指数总体都呈现上升趋势㊂从区域经济增长角度来看,自2010年起鄂尔多斯市经济增长增量居城市群首位;包头市转型起步较晚,2010年后逐渐被鄂尔多斯市赶超,但其增幅和增速对本地区生态文明建设仍有很大的正向影响;呼和浩特市产业结构比较单一,经济增长幅度小于其他两个城市;而榆林市经济增长水平始终处于低水平情况,但近5年来成为呼包鄂榆城市群区域经济增长增速最快的城市㊂从资源集约利用角度来看,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指数在20年间呈现先升后降趋势,但总体处于波动增长状态;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指数在2012年达到峰值,随即出现急速下降后处于较为平稳态势;包头市的生态文明指数在研究年限间出现多次波动,但总体相对于2001年变化不大,做到了在资源集约子系统下城镇化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趋同;而榆林市在20年间指数下滑严重㊂从生态环境保护角度来看,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指数总体呈现波动增长,最高值出现在2017年㊂而呼和浩特市㊁包头市和榆林市由于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㊁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㊁每万人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㊁人均公园绿地面积㊁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数值差距不是很大,形成了发展速度与增幅趋同的现象㊂从社会民生改善角度来看,呼和浩特市总体呈大幅上涨趋势,最大值出现在2019年;包头市㊁鄂尔多斯市和榆林市在社会民生改善子系统中指数水平保持上升趋势㊂图5 2001 2020年不同准则层对生态文明指数的影响总第528期内蒙古科技与经济根据指标权重测算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指数变化,并以5年为跨度选取2001㊁2005㊁2010㊁2015和2020年5个时间节点对4个城市生态文明发展现状进行空间可视化(见图6)㊂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指数总体有很大提升,2001 2010年生态文明指数相对均一,空间异质性较弱,但2001 2005年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生态文明指数领先于其他两个城市,而2005 2010年鄂尔多斯市生态文明指数逐步赶上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发展速度,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生态文明指数则稳步上升;2015年呼和浩特市生态文明指数较高,总体呈东高西低态势,到2020年4个城市均呈现明显的生态文明空间异质性,但发展水平略有差异㊂从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指数空间分布格局来看,榆林市在整个研究区间内,增速和增幅均低于呼包鄂榆城市群整体水准,但始终处于增长趋势㊂综上所述,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指数的时空分布情况呈现呼包鄂地区发展走势良好,但榆林市稍有不足,而且从长远发展角度来看榆林市需参考呼包鄂地区生态环境发展的成功经验,走出生态发展困境㊂图6 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指数变化时空分布特征图(该图基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标准地图服务网站下载的审图号为G S (2020)4619号的标准地图制作)3 结论与讨论笔者运用统计年鉴数据通过构建起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两个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使用熵值法计算指标权重,并对其进行时空格局分析,结论如下:①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城镇化整体水平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经济城镇化子系统对其影响最大,2010㊁2020年各城市城镇化指数差异显著,城镇化水平呈现 东西高㊁南北低 的空间分布格局㊂②2001 2020年呼包鄂榆城市群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呈上升趋势,其中区域经济增长对其影响最大,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在空间分布上由 低值均衡 向 北高南低 发展㊂因部分数据难以收集,笔者在构建指标体系时,指标数量选取较为简单,指标选取的数量不够充足,未来的研究中需进一步补充特色指标,使得指标体系更能代表呼包鄂榆城市群的特征,城市样本更全面,这将对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子系统的评价以及其他城市群的后续研究起到更好的效果㊂由于研究范围的局限,笔者仅仅对呼包鄂榆城市群4个城市进行分析,未来的研究可以分析其他地区的城市群,以发现普遍原则并得出进一步的结论㊂[参考文献][1] 童彦,潘玉君,张梅芬,等.云南人口城市化与土地城市化耦合协调发展研究[J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1):120-129.[2] 蔡继明,张胜君,杜帼男.我国城市化相关概念辨析[J ].学习论坛,2016,32(5):29-33.[3] 徐雅涵.京津冀城市化发展阶段研究[D ].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1.[4] 许友芹,朱广祥,李小鹏,等.2001 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协调度变化监测[J ].测绘通报,2023(2):21-27.[5] 李维航,张高军,陈森,等.粤港澳大湾区旅游竞争力与城市化的耦合协调度及其对地方经济的影响[J ].自然资源学报,2022,37(3):701-717.赵洪朴㊃城镇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时空格局研究以呼包鄂榆城市群为例2023年第14期。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建设美丽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建设美丽中国的关键任务。
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通过保护环境、提高生态质量和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
当前,中国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的关键时期。
快速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给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压力,生态环境破坏日益加剧。
面对这一现实,中国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将其纳入国家战略,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政策和措施。
中国政府加大了环保力度,通过立法和行政手段,加强对环境污染的防治。
修订了《环境保护法》,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法律责任和处罚措施;设立了环保部门和环境监察机构,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监管和惩治;推行了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明确了企业的环境责任等。
这些举措使企业和个人都意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推动了环保意识的提高和环保行动的实施。
中国政府实施了生态补偿和生态保护补助政策。
通过给予生态保护地区一定的经济补偿和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生态保护工作的开展。
将天然林资源纳入重要生态功能区,对生态保护地区进行了生态效益补偿,鼓励农民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一定的经济支持等。
这些政策为生态修复和保护提供了经济保障,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开展。
中国政府还加强了环保科技创新和绿色产业发展。
通过引入和研发先进的环保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减少环境污染。
鼓励和支持绿色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
实施了节能减排和绿色制造政策,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和改进生产工艺,减少废物和污染物的产生;加大了对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力度,推动了可再生能源的普及等。
中国政府还注重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工作,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行动能力。
通过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重视程度。
培养公民的环保意识和环境责任感,推动全社会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生态的良好氛围。
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1城镇化与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关系1.1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城镇化的必然要求。
十七大报告强调“:要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工业化、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④”国家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和推进城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努力把我国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国家。
1.2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源泉。
生态文明是以实现人类、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为目的一个文明阶段,在城镇化的进程中,只有先把生态文明建设好,当人们享受到安居乐业的快乐时才会激发更多的热情和精力投身于城镇化的建设中。
2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2.1城镇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镇化的发展取得了阶段型的成果,但同时也给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带来了一些困境和问题。
2.1.1农村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
首先,是工业对农村水资源的污染,政府把大量的资金用来治理城市的环境污染,但对于农村污染问题的治理却没有给予的资金投入却很不到位,因此产生了一系列的污染问题。
其次,是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①过度使用农药、化肥,污染了土地资源。
②“白色污染”问题加剧,农业塑料膜现在在农村大量的使用,而这种塑料膜是由聚乙烯的成分构成的,所以它难以腐烂、不易降解,使得农业产值大幅度的降低。
2.1.2农村的大量土地资源被占用。
在农村农业的生产基础是土地,随着城镇化的进程的不断推进,它为农村改革创造机遇的同时也带来新的挑战,一些乡村政府为了招商引资、进行矿山的开采使得农村生态系统被破坏。
2.1.3对于农村环境问题的整治,缺乏资金的投入和制度的建立。
现在农村普遍面临“脏、乱、差”的环境问题,相关政府部门却没有投入经费来治理,这导致了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及时的整治和处理,生态问题日益恶化和加重。
2.2城市化进程中农村生态文明建设中的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
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重要课题,城乡风貌环境存在着诸多问题,应着重加以关注和改善。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环境受到严重破坏,农村环境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经济发展产生不良影响。
急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和举措,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改善城乡风貌环境的现状。
一、当前城市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1. 生态破坏严重: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大量的土地被占用,原有的湿地、森林、草原等生态环境受到破坏和破坏。
城市化进程中,城市居民用地和工业用地扩张,农田和耕地被占用,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2. 空气质量差:城市的空气质量受到汽车尾气排放和工厂排污的影响,大气污染严重,雾霾天气频发。
空气污染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城市形象和城市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3. 水质问题突出: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污水排放到江河湖泊中,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城市的供水问题也日益突出,一些地区缺水严重,水资源短缺成为一大难题。
二、当前农村环境存在的问题1. 农田面积减少:城市化进程中,大量的农田被占用,农田面积减少,农业生产受到不利影响。
2. 农村环境污染严重:农村工业化进程中,农村环境污染成为一个严重问题,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土壤受到污染,严重影响农产品质量和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3. 农村生态系统破坏:农村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大量的绿色植被被毁坏,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退化。
三、建议1. 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加强环境保护工作,强化法制建设,切实加强环境监管,加大环境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2. 完善城市绿化环境:加大绿化投入力度,增加城市绿地面积,改善城市绿化环境,提高城市绿色空间的比例。
3. 加强污染治理力度:建立健全环境监测体系,加强大气、水体等环境的监测和治理力度,减少污染物排放,改善空气和水质环境。
4. 加强农村环境治理:加大环保投入,改善农村环境,减少农村环境污染,加强农村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与生态文明建设1. 引言1.1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生态环境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生态环境逐渐恶化。
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土壤退化等问题日益凸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近年来的空气质量一直处于较差的水平,大气污染严重,导致了严重的雾霾天气。
水资源的污染和过度开发也使得许多地区出现了水资源短缺的情况。
土壤退化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农作物产量逐渐下降,给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挑战。
面对这些严峻的环境问题,保护生态环境已经成为我国的当务之急。
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推动绿色发展,实施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国家的重要战略。
只有通过不懈的努力,才能让我们的子孙后代继续生存在一个美好的环境中。
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为此出一份力。
【中国生态环境现状】的改善,离不开每一个人的积极参与和支持。
1.2 生态文明建设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战略,具有深远的意义。
生态文明建设是适应全球环境变化、促进生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随着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问题日益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成为改善环境质量、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生态文明建设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体现。
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全面建设现代化强国的内在要求。
生态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福祉,也是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
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实现可持续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的基础和保障。
只有不断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才能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 正文2.1 生态环境问题现状中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污染严重。
城镇化进程中的生态文明建设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
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进一步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已经成为各方面的共识。
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环境保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创造一个更适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环境。
一、城市化中的环境问题十分突出
生态学家理查德·瑞吉斯坦认为,城市是人类以技术编织出来的体系,具有独特物理形态和组织架构,而这种物理形态和组织架构的维持既需设计、建设和管理,也需要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的输入输出和适宜的生态承载力。
土地利用和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独特物理形态和组织架构的基础部分,不仅创造绝大多数财富,还激发对技术的需求,而且其布局和形态对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的输入输出几乎有着决定性影响。
在此基础上,利益驱动城市政府、土地开发商、金融机构相互协作,一方面驱动着经济增长和城市化进程,另一方面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损失。
尤其是在城市发展中,传统的目标是谋求物质财富的最大化,忽略了社会系统和生态系统的同步协调发展,忽略了人的全面发展,忽略了财富在社会中的分配。
传统经济发展模式是粗放式、掠夺式方式,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低效益、难循环,一次性使用,生产模式是物质和能量的线性流动,即资源-生产-消费-废弃物排
放,“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特征是高开采、低利用和高排放(即所谓的‘两高一低’)。
这种经济模式实质上就是将资源持续不断地转化为垃圾,通过自然的代价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
这种线性生产,必然导致自然资源的短缺和枯竭,城市垃圾的日益增多,引发水体污染、大气污染以及垃圾围城等严重的城市环境污染问题,使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
自然环境论者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当代有越来越多的证据充
分证明,现代城市的恣意扩展与壅塞已经破坏了生态平衡,产生了严重的失调和混乱(正像任何过分拥挤的动物群落一样),……即使在没有核战争造成大规模生灵浩劫的情况下,城市化的进程也有其自身的极限”。
这给我们的城镇化进程敲响了警钟。
正如英国学者吉登斯而言,这是“失控的世界”。
而注重生态保护的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出现,就是要克服上述问题。
处理好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实现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涵,也是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
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放在新型城镇化的第一位来考虑。
二、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发展
(一)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问题和挑战
无论是从经济发展、资源配置、环境保护等角度看,建设低碳城市,发展绿色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
当前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增长期,城市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之快是令人难以想象的。
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是大、中城市建设的高速发展期,新增城镇人口平均每年高达2000多万人。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情况下,城市发展面临着严峻的资源、环境、交通等的问题。
有关调查表明,城市管理中最难做的工作分别是:大气、水污染治理,市政建设及城市交通,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保障,以及就业、上学、医疗保险等涉及民生的所有方面。
当前,我国的城市化仍然以这种高速发展态势推进,据保守估计,到2025年,中国将有5亿人从农村转移到城市,超过美国和欧洲人口的总数。
高速发展的城市化带来了巨大挑战,必须要解决经济与环境、能源相协调的问题。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措施建议
由于各国国情不同,所处发展阶段不同,建设生态文明,推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方式方法应该也有所不同。
我国应立足本国国情,确定适
合自身的绿色低碳的城镇化发展道路。
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努力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实现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经济增长模式。
建议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1.推动循环经济建设,加快转方式、调结构,促进资源利用方式由粗放向节约集约转变,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增加城市的资源承载能力。
加快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优化空间发展布局。
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根据各地资源禀赋和生态环境特点,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城镇规划、产业规划和生态建设规划,使之相互协调,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化格局、产业发展格局、生态安全格局。
2.加大资金投入,进行环保技术创新,推动环境污染治理和废弃物资源化。
坚持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提升生态环境支撑能力,培育生态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构建和实施垃圾分类和再资源化体系,加大力度支持以废弃物资源化为目的的静脉产业的发展,构建完整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以技术为引领,以制度为保障,处理好城镇化引起的环境污染和废弃物问题。
3.完善环境保护和废弃物资源化等的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加快生态文明制度机制建设,为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提供根本保障。
建议探讨废弃物资源化的产品标准体系,制定家电、建筑业、汽车、容器包装等的循环利用法规,创新完善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机制,发挥政府主导、市场调节、社会参与的综合作用,形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动力。
建设生态文明、实现永续发展,是人类发展理念的重大进步。
从新型城镇化的未来发展看,我们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理念,以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引领,以强化生态环境功能为着力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为主线,以制度机制建设为保障,加快形成节
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制度安排,建设水清地绿天蓝的优良生态环境,为实现永续发展提供支撑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