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化常识职官制度
- 格式:ppt
- 大小:7.53 MB
- 文档页数:61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一、概述1.谈古代官制,先从“官”字说起官,作为一个整体,历来有多种称呼和解释。
“官”字在商朝的甲骨文中已经出现。
西周时又称“寮”,亦作“僚”。
《诗.大雅.板》中有“及尔同僚”一语,“寮”被解释为”官”《说文解字》释为“事君也”,官是为君主效命,为君主服务的。
君、臣、民三者间,凡称“臣”者都可视为“官”,或已具备了做官资格的人。
祁隽藻(1793-1866),清代著名文人,结合自己的为官经历,在不同场合下,对“官”字作出了自己的理解:“官”者“管”也。
古语说“尧舜官天下”,这个“官”字是“公有”的意思,是说尧舜的天下是天下万民的,是天下万民共有的官长。
“管”是在“官”字上面加“竹”字头,是说尧舜在治理天下的时候,茅檐不翦,土阶不修,住的是草屋,门前的台阶是土砌的,日子和老百姓完全一样。
只有这样,这个“官”才能变成“管”,才能够代替上天管理天下万民。
2.学习官制的重要性(一)官制是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传说从夏朝开始,就有了职官的设置。
至少从商朝起,就有了确切有关职官的记载。
《左传.定公五年》“职官五年正”,即以“职官”泛指众官。
大约产生于战国时代的《周官》(即《周礼》),表述了“惟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的一套宏大的职官体系。
(二)官制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制度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制度变迁则决定了社会演进的方式。
因此,它是理解历史变迁的关键。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三)官制是治史的钥匙,入门的途径3.古代官制的基本特征(一)官是替君治民的官为君治民,即官为君而设,这是古代官制最本质的特征。
可以说,效忠皇帝、俯首帖耳、惟命是从,是古代官僚的真实写照。
“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成为为官者的不变信条;“贞观之治”时代,唐太宗接纳谏诤以“忠君”为前提。
因此,皇帝个人的政治素养以及个性、涵养、兴趣等,对于官僚群体便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古代文化常識(職官、科舉)設官分職,太古亦有之,傳說伏羲氏以龍紀(因神龍負圖而得祥瑞),故以龍命官(春官為青龍,夏官為赤龍,秋官為白龍,冬官為黑龍。
中官為黃龍)。
共工氏以水紀(受水瑞),故以水命官。
神龍氏以火紀(受火德),故以火命官(春官為大火,夏官為鶉火,秋官為西火,冬官為北火,中官為中火也),黃帝受雲瑞,故以雲命官(春官為青雲,夏官為赤雲,秋官為白雲,冬官為黑雲,中官為黃雲)。
但唐堯以前官所治者為天事,唐堯以後,官所治者為民事,夏商周三代沿襲古制,至周為最備。
《周禮》保存了完整的西周設官分職的制度。
分天、地、春、夏、秋、冬六官,天官以塚宰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六十三,地官以大司徒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七十八。
春官以大宗伯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七十。
夏官以大司馬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六十九。
秋官以大司寇為行政長官,其屬官有六十六。
冬官以大司空為行政長官,此篇在漢時就失傳了,其屬官不可考,就上述五官來看,就有346個官職。
可見其建制之全。
六官分掌邦治(天官)、邦教(地官)、邦禮(春官)、邦政(夏官)、邦禁(秋官)、邦土(冬官)。
唐時中央各部就有仿《周禮》六官的味道,見頁876表。
秦漢以後,對三代官制有所沿襲,也有所更革。
由於歷代建制不同,其設官分職的情況就不盡相同,所以不可能作詳細的講解,只講一些與閱讀有關的一些職官方面的常識。
教材按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階勳爵三個方面介紹,我這裏仍然是作提示性的講解。
一、中央官制中央是與地方相對而言的,古代的中央即朝廷,最高統治者是皇帝(秦以前為王),但皇帝不是官,《說文》對“官”字的解釋是:“史(吏字之誤)事君也。
”官是事奉君上的人,帝王是被事奉的對象,故不算官之列。
古代的官是由皇帝任命的,中央機構的官員更是如此。
中央機構分首腦機構、行政部門、監察彈劾機構、文史機構、內務機構等。
1.首腦機關秦代以丞相府、太尉府、御史大夫寺組成首腦(中樞)機構,丞相分左右二丞相,古人尚右,故右丞相位在左丞相之前。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历法、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具、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官职、科举类文化常识微专题1. 晋侯、秦伯围郑。
(《烛之武退秦师》)侯、伯:春秋时期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中的两种。
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2. 毋内诸侯。
(《鸿门宴》)诸侯:古代中央政权所分封的各国国君的统称。
周代分公、侯、伯、子、男五等,汉朝分王、侯二等。
周制,诸侯名义上须服从王室的政令,向王室朝贡、述职、服役以及出兵勤王等。
汉时诸侯国由皇帝派相或长吏治理,王、侯仅食赋税。
此处指其他率兵攻秦的人。
3.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鸿门宴》)左尹:楚国官名。
又有右尹。
位次于令尹,为楚国之卿。
4. 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鸿门宴》)都尉:秦汉时期重要的高级武官。
都尉一职最早出现在战国后期。
西汉时期,都尉一职的含义不断扩大,并逐步扩大成为一个都尉体系。
东汉后,都尉的地位不断下降,到魏晋时期,都尉的品级主要在第五品至第七品之间,总体地位呈明显下降趋势,而且职务虚化。
5. 遣丞为媒人,主簿通语言。
(《孔雀东南飞》)丞:封建时代多为辅佐主要官员做事的官吏。
6. 予左迁九江郡司马。
(《琵琶行》)左迁:贬官,降职。
犹言下迁。
汉代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宋代戴埴《鼠璞》:“汉以右为尊,谓贬秩为左迁,仕诸侯为左官,居高位为右职。
”后世沿用之。
迁:调动官职,包括升级、降级、平级转调三种情况。
为易于区分,人们常在“迁”字的前面或后面加一个字,升级叫迁升、迁授,降级叫迁削、迁谪、左迁,离职后调复原职叫迁复。
司马:官名。
相传商代已置,掌管军政和军赋,职权大小不定。
汉武帝时,为掌管军事之职。
隋唐时是州郡太守的属官。
7. 谪居卧病浔阳城。
(《琵琶行》)谪:封建时代特指官吏降职,调往边远地区,如谪迁、谪降、谪戍、谪居和贬谪等都指贬官。
8. 名属教坊第一部。
(《琵琶行》)教坊:唐高祖时置内教坊于禁中,其官吏掌教习音乐,属太常寺。
武则天如意元年,改为云韶府,以宦官为使。
玄宗开元二年,又置内教坊于蓬莱宫侧,京都置左右教坊,掌俳优杂技,教习俗乐,以宦官为教坊使,后不再属太常寺。
官职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词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我们不可能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及几个重要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文职官制。
(一)中央官制(1)政府机构部门的划分大致是从西周开始的,西周分管政务的官主要有六个,即司徒、司马、司空、司寇、大行人、宗伯,这六个官职代表了六个部门。
(2)春秋战国时代,各国情况不同。
秦设丞相(管政事)、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合称为“三公”。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宰相”一词最早见于《韩非子》。
《韩非子·显学》:“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
”宰相是辅佐封建君主管理国政的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其职责是辅助帝王、总揽国政、统率群僚,被视为“百官之长”。
(3)汉朝沿袭秦制,东汉时设太尉、司徒、司空,称“三公”。
(4)隋代开始设“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长官都叫宰相。
六部隶属于尚书省,六部的职掌大致如下:①吏部:掌官吏的任免、考核、调动、升降等。
②户部:掌土地、户口、赋税、钱粮、财政等。
③礼部:掌典礼、祭祀、科举、学校等。
④兵部:掌武官选用及全国军政。
⑤刑部:掌刑法、狱讼等。
⑥工部:掌工程、营造、屯田、水利、交通等。
各部的长官称为尚书,副长官称为侍郎,如韩愈官至吏部侍郎。
部下设司,司的首长称为郎中,副首长称为员外郎,如柳宗元被贬官永州之前即为礼部员外郎。
(二)地方官制地方官制的设置与建构,是随着地方行政区划的变更而变化的。
西周实行分封制,地方长官为诸侯与大夫两级,诸侯的封地叫“国”;大夫的封地叫“邑”,也叫“家”。
秦朝郡的长官称郡守;汉朝郡的长官称太守;隋唐州的长官称刺史;宋代州官为知州;清代省级行政长官叫巡抚,又叫抚军。
郡、州、府、省以下的行政单位就是县。
秦汉万户以上的县,长官称令;不及万户的县,长官称长。
汉代县令有两个助理——县丞和县尉,县丞助理县政,县尉掌管治安。
古代文化常识连载之五:职官阅读天地0508 1815职官我国古代的职官,历代建置不同,其间因革损益,情况复杂。
在这个题目下,我们不能全面叙述历代官制的发展,只能大致谈谈几个重要的问题:中央官制,地方官制,品阶勋爵等。
一中央官制战国时代,各国国君之下分设相将,分掌文武二柄。
赵惠文王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是人所熟知的例子。
《荀子·王霸》说相是"百官之长",所以《战国策·齐策》说:"于是梁王虚上位,以故相为上将军,遣使者黄金千斤,车百乘,往聘孟尝君。
"楚国最高的长官称为令尹,次于令尹的是武官上柱国,官号和其他各国不同。
秦代皇帝之下设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寺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禀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掌全国军事;御史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
丞相官位最高,尊称为相国,通称为宰相。
汉初沿袭秦制,汉武帝以后,丞相地位虽尊,权力却逐渐缩小。
例如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辅理国政,其权势就远在丞相之上。
西汉末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1],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但到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2],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自秦以至于清,皇权与相权的斗争一直未曾停止,大体而言,是向着皇权兴而相权弱的方向发展,台阁、中书门下、内阁、军机处……都是皇帝为了限制相权、削弱相权而采取的相应措施。
总的做法是先让一些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充当皇帝的秘书,然后逐渐令其权力加大,直至把原来宰相架空,成为实际上的宰相,这时便又会对皇权形成威胁,皇帝便再设一机构,让另一些地位低下的小官吏充当其秘书……一来一往的循环之中,相权便日渐微弱,而皇权日渐加强了。
所谓台阁,是指尚书机构尚书台说的,后世逐渐称为尚书省[3],首长是尚书令,副职是尚书仆射。
魏文帝鉴于东汉尚书台的权势太大,把它改为外围的执行机构,另外设置以中书监、令为首长的中书省,参掌中枢机密。
高考语文知识积累文化常识官职官署(2)地方官职【刺史】又称刺使,职官。
“刺”是检核问事的意思,即监察之职。
“史”为“御史”之意。
秦制,每郡设御史,任监察之职,称监御史(监郡御史)。
【例】《红楼梦》第一百零四回:“苏州刺史奏的贾范,是你一家了?”【京兆尹】京兆尹是中国汉代官名,为三辅(治理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即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之一。
主管今西安即其附近地区,在西汉时期相当于今日首都的市长。
【例】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京兆尹郑叔则。
”【节度使】古代集地方军政大权的官职。
唐初在边境设置。
后遍设于内地,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至北宋初解除了节度使的兵权。
成为一种荣衔。
【例】《红楼梦》第十五回:“那节度使名唤云光,久悬贾府之情,这点小事,岂有不允之理。
”【总督】别称制军、制府、制台、制宪等,明代始置。
明代初期在用兵时派部院官总督军务,事毕即罢。
太平天国革命后,总督、巡抚握有实权。
同治年间,两江总督与直隶总督分兼南洋、北洋通商大臣,权势尤重。
另有漕运总督,主管运河漕粮运输;河道总督,主管疏浚河道、修筑堤防。
【例】《清史稿·职官三》:“总督(从一品),掌厘治军民,综治文武,察举官吏,修饬封疆。
”【巡抚】古代朝廷偶派官员巡抚各地,称巡抚,如唐代曾遣狄仁杰为巡抚大使,宋代亦曾派巡抚使及副使访问民间疾苦,但非常设之官。
别称抚台、抚军,又因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衔,也叫抚院。
【例】《红楼梦》第八十五回:“昨儿巡抚吴大人来陛见,说起令尊翁前任学政时秉公办事,凡属生童俱心服之至。
”【布政使】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又称藩司、藩台、方伯等。
明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使司。
宣德以后,全国的府、州、县等分统于两京和十三布政使司,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为一省最髙行政长官。
后因加强统治力量,专设总督、巡抚等官,布政使权位渐轻。
清代始正式定为总督、巡抚的属官,从二品,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古代官职的体制在中国可以追溯到秦朝,但它真正得到成型和完善是在隋唐时期。
六部是古代官职体制中的重要部分,起源于隋朝,成为了唐朝和后来的宋朝、元朝、明朝等朝代的核心组织。
下面将详细介绍古代官职六部文化常识。
六部是指刑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和工部,它们是管理国家各个方面事务的部门,担负着非常重要的政治、军事和经济职能,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国家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1.刑部:刑部是古代的法律部门,负责制定、实施和维护刑法。
刑部的主要职能是处理刑事案件以及制定和修改刑法、刑律。
它还负责监督全国的刑狱管理,提供法律顾问和解决纠纷。
刑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通常掌管全国各个地区的监狱和刑事司法。
2.吏部:吏部是古代的人事部门,负责选拔、任命和管理各级官员。
吏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其主要职责包括招聘、考核、升迁和处分官员,同时还负责编制和管理官员的名册档案,控制官员的财务和薪酬,以及处理官员的申诉和罢免。
3.户部:户部是古代的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国家的财政收入和支出。
户部的主要职能是收取各种税收和征收费用,编制财政预算,管理国库和银行,给予地方官员财政支持,并监督地方财政收支。
户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
4.礼部:礼部是古代的文化和外交部门,负责研究和制定国家的礼仪规范,管理外交事务,以及承办各种重要场合的仪式和庆典活动。
礼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它们通常与其他国家的外交官员交涉,并翻译外文文件。
5.兵部:兵部是古代的军事部门,负责组织、管理和指挥国家军队。
兵部的主要职责是招募、训练和指挥士兵,发放军饷和物资,配置武器和装备,同时负责边防和军事防务。
兵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
6.工部:工部是古代的工程和建筑部门,负责策划、设计、管理和监督国家的建筑工程,包括宫殿、城市和水利设施的修建和维护。
工部的官员被称为“尚书”或“侍郎”,他们负责规划城市布局,修缮皇家建筑和道路,以及改造水利系统。
中国古代职官制度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历经数千年,形成了一套复杂且多变的官僚系统。
这套制度从西周时期开始逐渐发展和完善,经历了秦汉、隋唐、宋元、明清等多个朝代的变革。
以下是中国古代职官制度的一些关键特点:一、西周时期●官职分封制:基于封建制度,君主将土地和政治权力分封给诸侯和贵族。
●九品中正制:这是一种官员选拔制度,主要根据官员的品行和家世来确定其官职。
二、秦朝●郡县制: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实行中央集权。
●吏部选举:官员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开始有了科举考试的雏形。
三、汉朝●推恩令:为了稳定社会,实施了一系列政策,如推恩令,将官职赐予功臣的子孙。
●九品官人法:类似于西周的九品中正制,依据家世和品行选拔官员。
四、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确立科举考试为主要的官员选拔方式,减少了对世袭制度的依赖。
●三省六部制:形成了完善的官僚机构,包括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和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五、宋元明清●科举制度的发展:科举制度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出现了不同级别的考试,如乡试、会试和殿试。
●内阁和六部:明清时期,内阁成为最高行政机关,六部则负责具体事务。
六、特点总结●等级制度:官员分为不同等级,有严格的品级之分。
●考试选拔:从隋唐开始,科举考试成为主要的官员选拔方式。
●官僚体系:形成了一套复杂的官僚体系,包括地方和中央两个层级。
●世袭与任命:早期官职多半世袭,后来逐渐转向考试和任命制度。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不同朝代在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之间摇摆。
中国古代的职官制度对后来的政治制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尤其是科举制度,它促进了社会流动,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文化和社会结构。
03职官任用一、表任职、授官的词语。
任(担当,担任)《史记•蒙恬传》:“恬任外事,而毅常为内谋。
”(毅,蒙毅,人名)授(授官,任命)《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赤韨縌,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除(任命,授职)李密《陈情表》:“除臣洗马。
”拜(授予官职)《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拜亮为丞相。
”守:任……太守知:①管理(州、府、县).②担任(知州、知府、知县)封(帝王授予臣子土地、封号或爵位)《孔丛子•答问》:“(陈涉曰)六国之后君,我不能封也。
”《史记•李斯列传》:“使秦无尺土之封,不立子弟为王。
”(后一例“封”动作名用)赠(用于追封已故者以爵位)《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步夫人卒,追赠皇后。
”赐(赏赐有功之臣以爵位)《汉书•苏武传》:“武以故二千石与计谋立宣帝,赐爵关内侯。
”赏(由皇帝特旨颁布,赐予官职、官衔或爵位)《谭嗣同》:“八月初一日,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
”注意:以上词用于原本已经担任官职的官员的任用提拔、赏赐。
用于布衣任官的多为“征、辟、荐、举、起、拔、点”等:出仕:成为仕宦,出来做官。
征(征召,特指君召臣,即由君王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员。
古时写作“徵”,现简化成“征”)《史记•吕太后本纪》:“赵相征至长安,乃使人复召赵王。
”辟(音 bì,征召,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当初受司徒府征召,拜官为佐著作郎)荐(推荐,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古时写着“薦”,现简化成“荐”)《三国志•魏书•郭嘉传》:“(荀)彧荐嘉。
”举(推荐,推举,也指由地方向中央推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孟子•告子下》:“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起(起用人任以官职或重新启用,任以官职)《战国策•秦策二》:“不如召甘茂于魏,召公孙显于韩,起樗里子于国。
三人者,皆张仪之雠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