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品》公开课精品教案资料讲解
- 格式:ppt
- 大小:5.03 MB
- 文档页数:41
《绝品》教案一、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2、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3 、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
4、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二、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2、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三、教学难点: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四、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五、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创设学习氛围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这些艺术品,这些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文化,闪耀着夺目的人文光芒。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绝品》,一起去体会文中的这种人文光芒。
二、讲授新课:1、掌握字词。
装裱(biǎo)茶肆(sì)闲聊神侃(kǎn)半晌(shǎng)呷(xiā)怔怔(zhèng )战战兢兢(jīng )战祸迭起(dié)唱—个喏(rě)埠(bù)2、文学常识。
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天下荒年》是其作品中较好的一部,可以作为“大跃进”前后中国农村精神状况的备忘录。
尽管小说的某些议论引起了一些批评家的置疑,但是作品的确受到相当一部分读者,尤其是基层读者的欢迎。
三、复述小说情节。
通过默读然后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概述小说。
目的是引导学生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保定富户刘三爷与裱画铺的常先生相识,互相佩服。
三爷对常先生推荐的字画全都买下,从不斩价。
一天,常先生推荐了一幅古画,说是无价之宝,要价三千大洋,之后常先生就消失了。
后来三爷得知常先生是革命党,在京城被杀。
尽管有人怀疑此画的真赝,但是三爷始终珍藏此画,哪怕家境败落也不变卖。
《绝品》教学设计教学要求:1.注重对先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准绳。
学习小说中人物忠实于友谊的品质,培养先生保护和热爱祖国艺术珍品的民族精神。
2.引导先生全体浏览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先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3.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
重点难点分析:本课的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先生可以按照情节的发展过程,梳理和概括故事内容。
本课的教学重点可以放在对刘三爷和常先生这两个人物抽象的分析上,从任务的言语、行动中,概括出他们的性情特点,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
本科的教学难点是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
教学时,要引导先生理解“绝品”的三层含义,经过故事中任务的命运和人物言语来领会作品的思想倾向,从而把握作品的宗旨。
教学过程:一、初读感知,浏览课文,归纳故事情节课件显示:1.茶楼相识,保藏字画2.引荐绝品,重金保藏3.行家鉴定,绝品有“诈”4.再见先生,竟成诀别5.卖画度日,遗赠绝品二、复述故事,要求简明、生动三、品读领悟:课件出示成绩读第一部分,考虑:1.文章第一部分说,“三爷直爽,凡是常先生引荐,一概买下,且从不斩价”,这表现了两人之间的甚么情感?2.写马氏瞒着三爷,拿字画找行家鉴定有何作用?读第二部分,考虑:3.三爷对常先生引荐的古画“看不出名堂”,为甚么还重金买下?讨论:写常先生店铺被抄,在结构上有甚么作用?请二位同学表演常先生再访三爷、竟成诀别这一情节,领会常先生、三爷、马氏的性情特点并考虑:1.好不容易再见到常先生,三爷为甚么不提揭品之事并问个究竟呢?2.第四部分突出了常先生的甚么性情?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请三位同学表演第五部分内容,请同学们欣赏,并考虑:1.三爷为甚么会把包括绝品在内的字画无偿赠予王商人保藏?2.当你从王商人的口中得知绝品“倒安装”的秘密后,有何感想?常先生为甚么不将本相告诉三爷呢?3.请大家浏览文章最初四行,品味环境描写的表达作用,这样结尾有何好处?4.课文的标题“绝品”有甚么含义?结合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绝品》教案教学目标:1、赏析人物形象2、理解“绝品”含义。
3、培养职业精神。
教学重点:赏析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理解“绝品”含义。
教学方法:分组讨论法教学过程:一、课程导入:回顾并补充故事情节。
二、精讲点拨(一)质疑研读文本1、人物形象分析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请同学们把课下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来,大家一起来解决。
学生提出问题,研读文本,分组讨论解决。
教师点拔,根据分析人物需要引导学生读下面段落,体会人物精神。
(根据所题问题,可机动调整顺序。
)A、常先生一楞,旋即大笑起来。
三爷怒瞪了马氏一眼,也笑:“不提不提,吃酒吃酒。
”——互相信任,肝胆相照B、“我自知不久人世,已无意收藏。
这些都是国宝,我恐家人不屑。
送与先生收藏,我终于算是对得住常先生了。
”——一诺千金,重义轻利总结人物形象:刘三爷:守信仁义常先生:舍生取义王商人:舍利取义孟子曾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正时他们的真实写照。
3、揭示主旨可否用“”义薄云天“”肝胆相照“之类的标题?1、不能。
2、绝品内涵丰富,指绝品之画,又指常先生的技艺,还指刘三爷、常先生的为人,称得上是人中的绝品,也指两人间的友情也是友情中的绝品。
(二)、启迪深入:感悟职业精神1、文中人物有哪些职业精神值得我们学习?2、请同学结合自己的专业,说说从哪些方面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与职业精神?三、课堂练习1、关于小说最后四段环境描写作用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渲染悲壮、肃穆气氛。
B、大雪的洁白晶莹,衬托人物的高洁品格,四野的旷远苍茫寂静,表达对三爷等人的无限敬意和深深感动之情。
C、以环境描写烘托出主题:充斥在苍茫的天地间的是中华美德——义,是千年传承的浩然正气,让我们感受到“人品之绝”。
D、渲染纯净轻灵的气氛,暗示刘三爷将画送出后不用再承担风险的轻松心情。
四、课堂小结本节课通过对文本的质疑,进行了人物分析,感受到人物的人品之绝和友情之绝,进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绝品》教案及反思-图文“提升学习力构建高效课堂”教案课时教学目标:2、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
3.体会文中人物对祖国艺术品的保护与热爱,培养学生的传承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的爱国主义情操。
课时重点难点:解读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教学手段:运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2、自读课文,字词注音、释义。
3、针对小说要素结合文本设计问题或者提出疑问。
--以小组为单位,归纳整理二、回顾旧知,提问导入1、这几天的语文课堂上,我们一直在哪一种文学体裁中潜心修炼?从七上到七下,我们学习了几篇小说?想必大家对小说这种文体以及如何学习小说应该有一定的认识和收获了吧?大家各抒己见,老师期待你们的学习成果展示。
A小说的基本常识,B分析小说的常见方法2、这节课我们就学以致用,用刚才大家总结的学习小说的方法自主学习七下的最后一篇中国当代小说《绝品》三、出示目标1、明确《绝品》小说要素2、重点解读人物形象3、理解小说主题四、构建目标1、五分钟的时间默读,再次熟悉课文,用不同的符号勾画出小说的人物、环境描写。
用批注的方式简单梳理情节。
2、大屏幕展示常先生:荐画刘三爷:买画(鉴画卖画)赎画送画王商人:买画退画得画3、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
而人物性格的展示,又离不开故事情节,因为只有在情节发展的过程中,才能显现出人物灵魂深处的东西来,离开了情节,就不知道人物怎样做事,也就无法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这篇小说的学习目标之一就是解读人物形象,所以还是让我们走进情节从情节的发展中分析人物形象。
结合课前大家以小组为单位结合文本设计的问题或者提出的疑难,我们一同合作,解决问题完成学习目标。
4、大屏幕展示1)常先生为什么不将字画送给刘三爷而是高价卖给他呢?2)常先生冬天突然回到保定城,夜半敲门,天明就告辞,这期间,对马氏的讥笑,常先生先是“一愣,旋即大笑起来”,对马氏的不理解,他解释了吗?为什么3)常先生离开的时候“重重的看了三爷一眼,拱拱手,大步出门去了,并不回头。
《绝品》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3.理解小说“绝品”的多重含义。
4.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
【教学重点】1.学习塑造人物的多重方法2.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难点】1.怎样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2.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文本内含,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中国有句俗语“乱世黄金,盛世古董”。
在乱世,人们爱收藏黄金,因为易于保存,不易损坏。
在盛世之时,人们爱收藏古董,不必担心保存的问题。
但是有这么一些人却在乱世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去收藏古董,我们一起看看这是怎样的一些人。
二、字词检查1.正音装裱(biǎo)茶肆(sì)闲聊神侃(kǎn)半晌(shǎng)呷(xiā)怔怔(zhèng )战战兢兢(jīng )战祸迭起(dié)唱—个喏(rě)埠(bù)2.释义无动于衷:一点也不动心。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或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大喜过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更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特别值钱,十分珍贵。
举止不凡:指人的动作、姿态和风度不同寻常。
3.书画装裱知识:三分画,七分裱。
两幅湖北诗人画家鲁慕迅早期巨画完全风化、碎裂,一钱不值,经揭裱大师张再义近50天化腐朽为神奇的拼接,每幅画价值迅速飙升至2万元!一收藏爱好者慕名将一幅薄如蝉翼、几近破碎的清嘉庆朱砂画《钟馗》送到张再义手上,张再义用一周时间将残损部分一一拼合成形,据称,这幅画如果到市场上估值可高达5万元。
三、作者介绍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
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毕业。
曾当过工人、宣传干部、报社记者,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现在河北保定冶金部地球物理勘查院工作,系河北文学院专业作家。
著有小说集《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绝品》教案[五篇材料]第一篇:《绝品》教案《绝品》教案教学内容分析:《绝品》是人教版基础模块上册第二单元“处世美德”专题中的第二篇课文,既具有时代特色又贴近学生生活。
这篇小说中的人物义薄云天之举令人震撼,小说作者运用富含古典韵味的语言来写小说人物的“义”和“绝”。
学习该小说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优良品质、美好情操方面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解读人物;引导学生从多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二字的含义。
2.技能目标:通过分析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传统和民族大义。
教学重点:1.把握故事情节和解读小说人物。
2.学习小说中人物忠诚于友情的品质,培养学生保护和热爱祖国艺术珍品的民族精神。
教学难点:1.分析小说情节、分析人物语言动作。
2.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教学对象:十五六岁的高一学生对小说有一定的感知能力和欣赏能力,基本上能梳理小说的情节,理解人物的性格,对小说的情节有浓厚的阅读兴趣。
由于学生学历尚浅、生活经验不足以及其知识结构的肤浅,故还需多方指导。
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本课设计的基本理念是课程标准中在文学作品欣赏方面的要求。
主要采用以欣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反复的阅读、讨论、提问、思考作答,从多个不同的角度理解课文的内涵。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如:(展示图片并讲解)同时也为我们留下了代代相传的传统美德,如:勤劳、善良、诚实等这些艺术品,这些传统美德传承着中华文化,闪耀着夺目的人文光芒。
今天,我们走进一个荡气回肠的故事《绝品》,一起去体会文中的这种人文光芒。
二、作者介绍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绝品》公开课教案【教学目标】1.学习小说的人物描写方法、描写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3.理解小说“绝品”的多重含义。
4.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
【教学重点】1.学习塑造人物的多重方法2.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教学难点】1.怎样理解侧面描写的好处。
2.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文本内含,理解信义的根本价值所在【课时安排】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课堂导入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
几千年的文化传统给我们留下了无数的艺术瑰宝,但毕竟年代久远,加上历史的动荡,留存下来的珍品已然不多,所以更显难能可贵。
现在我们来欣赏一幅名画,元代王蒙的《稚川移居图》拍出了4亿(播放幻灯片)的天价。
一幅元代画作尚且价值四亿,倘若是一幅唐代珍品,又该价值几何呢今天我们就来看看珍品背后的故事。
二、字词检查1.正音装裱(biǎo)茶肆(sì)闲聊神侃(kǎn)半晌(shǎng)呷(xiā)怔怔(zhèng )战战兢兢(jīng )战祸迭起(dié)唱—个喏(rě)埠(bù)2.释义无动于衷:一点也不动心。
战战兢兢:形容因害怕而微微发抖的样子,或形容小心谨慎的样子。
大喜过望:结果比原来希望的更好,因而感到特别高兴。
价值连城:形容物品特别值钱,十分珍贵。
举止不凡:指人的动作、姿态和风度不同寻常。
三、作者介绍谈歌,原名谭同占,当代作家。
主要作品有《绝唱》《绝怪》《绝地》《绝意》《绝剑》《绝方》等“绝”字小说系列。
作品中大起大落的情节,威风凛凛的气势,饱含着对传统美德,人间正气的追求,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四、知识点拨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五、赏析课文1.因为大家提前预习过,那么有没有同学来简单复述一下整个故事呢故事发生在保定——刘三爷和常先生相识于望湖茶楼,刘三爷(富商),常先生(开字画装裱店),三爷偶尔做些收藏,常先生的推荐,三爷从不斩价。
《绝品》教学案例第一篇:《绝品》教学案例《绝品》教学案例秦攀【案例背景】《绝品》是中国当代作家谈歌写的一篇小说,安排在高二上册的课文教材中,小说的基本情况对于学生都已经有了相对的了解,一般情况下学生都能自己看懂。
由于学校要求我上公开课,所以想着不能太单调乏味,我将小说安排在一个游戏当中。
我将这堂课选在了我任教四个班其中的一个女生班,二十多个女生,易于管理。
【案例描述】一、在游戏中学习课文游戏规则:全班分成3个大组,分别命名为菠萝队、柠檬队和橙子队,每队有三次抽签机会,若抽中本队,可选择高手来选择回答问题;若抽中他队,可寻找弱者来选择回答问题,回答不出者机会转于抽签者。
每答对一题得2分,直到题答完为止。
题库:1.本文是什么体裁的文章?明确:小说。
2.小说三要素是什么?明确:人物、情节、环境。
3.小说中有哪一些人物?请一一说出。
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
4.本文“绝品”出自谁之手?他是个怎样的人?请至少举例说出三个特点。
常先生。
家庭背景:在保定城南开有一家装裱店,三十几岁,穿长袍,很斯文,外埠人,无家室喜好特长:善饮善谈,拥有天下一流的装裱绝技(欣赏第2段: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常先生装裱字画的技艺非常高超。
)性格特征:与人交往豪放、大气,让人对他有一种发自内心的信任;热爱民族文化,关心爱护国宝;舍身取义,从容坦然5.请欣赏一下课文第2段:常先生没有雇佣伙计,自己装裱字画,手艺很神,一些模样落魄的旧字画到了他的手里,一经装裱,便神气崭新。
明确:本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常先生装裱字画的技艺非常高超。
6.常先生的特殊身份是什么?明确:革命党。
7.常先生身份暴露就被砍了头,可见革命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如此危险,却又有很多人义无反顾地去做,可知当时的社会是多么的不好,请快速阅读课文,说说故事是发生在一个什么样的社会背景之下的?至少用两个短语形容一下。
明确:(社会背景:民国时期,军阀混战,政治腐败混乱,社会动荡黑暗,百姓民不聊生。
吉林省伊通县实验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绝品》教案长春版=谈歌教学目标: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小说,把握故事情节,培养学生概括、归纳的能力。
二、学习小说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三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理解小说题目“绝品”的含义。
四注重对学生价值观的引导,理解和学会诚信做人的原则。
教学重点:把握故事情节,培养概括、归纳的能力。
人物的精彩描写方法。
教学难点:从多个角度理解“绝品”的含义,学会做人的原则。
教学方法:阅读赏析法、讨论归纳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装裱前后的字画比较导入,激发学生对字画装裱的兴趣。
二、作者介绍谈歌,原名谭同占,1954年生于河北保定。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城市守望》、《家园笔记》、《黑风白日》、《认识你真好》;中篇小说集《大厂》、《城市热风》、《我曾让你傻半天》等。
三、整体阅读(一)按照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复述小说故事情节。
(二)说说文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内容。
学生自由谈。
(三)小说中哪些内容可以称为“绝品”?学生自由讨论,言之成理即可。
教师适时引导,最后归纳小结:画“绝”、技“绝”、人亦“绝”。
(四)根据以上讨论,说说小说以“绝品”为题有何深意?本文标题一语双关,既点明画品之绝,更点出人品之绝。
四、品味咀嚼(一)一“绝”——画(唐代珍品)提问:从文中哪些语句可见此画为“绝品”?(二)二“绝”——装裱技艺(三)三“绝”——人1.小说中出现了哪几个人物?常先生、刘三爷、王商人、马氏2.给你印象最深刻的是谁?你认为谁是小说的主要人物?引导学生理解,小说是围绕“绝品”而展开情节:“收——藏——送”,而这其中的主体即是刘三爷。
3.简单分析归纳常先生和王商人的形象。
下课啦,咱们来听个小故事吧:活动目的:教育学生懂得“水”这一宝贵资源对于我们来说是极为珍贵的,每个人都要保护它,做到节约每一滴水,造福子孙万代。
活动过程:1.主持人上场,神秘地说:“我让大家猜个谜语,你们愿意吗?”大家回答:“愿意!”主持人口述谜语:“双手抓不起,一刀劈不开,煮饭和洗衣,都要请它来。
2023-10-31•说课稿背景介绍•教学内容分析•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资源准备目•教学效果评价与反馈•说课稿总结与反思录01说课稿背景介绍课程背景学习水平学习习惯学生背景教龄教学风格教师背景02教学内容分析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数与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方法,理解各种数与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能够正确进行数的运算和代数式的求解。
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数与式”的复习课,涵盖了整数、小数、分数、百分数、有理数、无理数、代数式、方程等知识点。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整合,提高他们的综合运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及目标教学重点的解决方法通过课件的演示和讲解,让学生明确各种数与式的概念和运算方法,通过例题解析和练习,加深学生对重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难点的解决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探究,让学生相互学习、互相帮助,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同时,利用课件的互动功能,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题目,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重难点分析教材版本及配套资源介绍教材版本配套资源03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方法通过展示图片、视频、实物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提高学习的直观性和兴趣。
直观演示法案例分析法小组讨论法任务驱动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案例,引导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和学习,提高合作和沟通能力。
通过布置任务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学习,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和习惯。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网络教学实践教学互动教学学法指导03020104教学过程设计课前准备对所教授的教材进行深入分析,了解教材的内容、结构、特点及与前后知教材分析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策略,制作生动、有趣的教学课件,包括PPT、Flash 课件制作了解学生的已有知识、技能和学习习惯,以便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因材施教。
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制定根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如启发式教学、任务驱教学策略选择0201030405课堂教学知识讲解导入新课实例分析小结与回顾课堂练习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适当的课后作业,以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9.《绝品》《绝品》是谈歌的一篇小说,这篇小说的人物以薄云天之义让人震撼,谈歌则以古典韵味的语言写“义”塑“绝”。
课程标准中要求学生通过欣赏文学作品,初步领悟作品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因此讲好这课既能巩固知识,又能加深情感体验,提升欣赏感悟能力。
《绝品》是七年级下册第九课,在此之前,学生已积累了《清贫》,而以后也将学习到《棋王》《铸剑》等写浩然正气的民族形象的文章,也许这些人物名不见经传,但他们身上的精神品质却让读者低头沉思,仰视而生效仿之心。
初一年级,十三四岁的学生,对情节跌宕起伏,形象亲切可敬,语言回味无穷的文章会产生浓厚的兴趣。
根据以上分析和课程标准的教学要求,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扫清字词障碍,做到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理顺情节,解读人物。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等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仰慕并追随文中所塑造的人物,继承他们身上所具备的民族大义。
根据教学目标,我将通过分角色朗读理顺小说情节和理解小说人物,确定为教学重点。
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与积累程度,我将分析侧面描写与环境描写的作用作为教学难点。
根据本文篇幅长,容量大的特点,确定适当运用多媒体等手段辅助课堂教学。
《绝品》一文,计划讲授两课时。
第一课时重点在熟悉课文,通过课堂阅读,达到我自注书,书注我的效果,进而形成个人最初的理解。
第二课时通过问题的设置与多种形式的朗读引领学生交流碰撞,形成对文章的纵深理解。
四、具体教学设计如下:我将以这样的方式导入课文:读过《中国文人的非正常死亡》就会感受到,中国文人身上有一种奇特的品质,大多都以维系数千年的中华文化为己任,绝不敢让哪怕一线香火断绝在自己手中。
也许每个人的贡献有多少之别,努力有大小之分,但都能尽其绵薄,报效祖国。
尤其那些“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的佼佼者,为正义献身,为真理舍命,为民族大义而洒尽热血,为家国存亡而肝脑涂地,以“头颅掷处血斑斑”的书生意气,与暴政,与侵略者,与非正义,与人吃人的制度,与一切倒退、堕落、邪恶、愚昧,奋斗到生命最后一刻者,从来就是我们这个民族的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