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的发展史
- 格式:ppt
- 大小:5.75 MB
- 文档页数:32
静脉输液发展史
1667年医生试图将动物血输入人体,结果导致死亡
1818年英国医生发现只有人血才能互相替换
1832年苏格兰医生成功将盐类物质输入人体
1900年科学家发现人体血液的分型二十世纪初,研制出更安全的静脉注射液体:葡萄糖、生理盐水、碳水化合物、钾、钠。
1940年在美国建立起第一支静脉输液队伍,成为静脉输液护士。
静脉输液仅应用于少数病人,使用非一次性物品
1950年一次性物品的诞生
1957年前使用注射器针头进行静脉输液。
57年发明头皮针
1960年各种物品的出现,百花齐放
1964年B-D公司发明了第一代静脉留置针
1970年精尖技术的应用
1972年美国成立INS(静脉输液护理学会)
80年代医疗中心的成立。
中国开始应用静脉留置针,但仅限于手术室、ICU、急诊科使用
90年代医疗改革。
中国开始在病房应用静脉留置针输液
1999年12月中国静脉输液学会在北京成立
1999年BD上市了第一支专为中国护士设计的密闭式留置针
2003年BD将第一支密闭式安全留置针引入中国
2009年 BD上市了第一支专为中国护士设计的密闭式安全型留置针,该产品荣获全球卓越医疗设计奖。
转抄于-----BD静疗时代
吴玉芬 2012-10-10。
静脉输液系统历史的演变过程
自从1931年有了静脉输液以来,静脉输液容器经过了从开放式,半开放式到全封闭式系统的发展过程;二战时期,输液疗法作为一种快速有效的治疗手段在全世界进行了推广。
静脉输液容器经历了从全开放式输液系统到全封闭系统的演变过程。
1、全开放式输液系统
液体之余广口瓶内,直接暴露在空气中。
加入液体及药物时打开瓶盖人工倒入或直接注入瓶内。
2、半开放式输液系统
容器为玻璃瓶或硬塑料瓶。
输液时需在瓶口橡胶塞处另外插入通气管,使空气进入瓶内,加压于液体而将其输入人体。
3、全封闭式输液系统
容器为医用塑料软袋包装。
输液在全密闭状态下进行,大气压直接作用于袋体使液体流出,输液过程不需要使用通气管。
大家好!今天,我站在这里,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个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的话题——静脉输液。
静脉输液作为现代医疗中的一项基本技术,对于救治病人、缓解病痛、维持生命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今天,我将从静脉输液的历史、现状、注意事项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与大家分享我的见解。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静脉输液的历史。
静脉输液技术起源于19世纪,当时的医生们发现通过静脉注入液体可以迅速补充患者体内的水分和电解质,从而治疗脱水、电解质紊乱等疾病。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静脉输液逐渐成为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如今,静脉输液已经成为临床医学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它不仅可以迅速补充患者体内的营养、水分和电解质,还可以输送药物,直接作用于患者的病灶。
然而,在享受这一技术带来的便利的同时,我们也必须正视静脉输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静脉输液操作不当可能导致感染。
无菌操作是静脉输液的基本要求,但实际操作中,由于消毒不严格、设备不完善等原因,感染事件时有发生。
因此,加强无菌操作,提高医护人员的技术水平,是确保患者安全的重要环节。
其次,静脉输液可能导致药物不良反应。
由于个体差异,患者在接受静脉输液治疗时,可能会出现过敏反应、药物中毒等不良反应。
这就要求医护人员在用药过程中,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合理调整药物剂量,尽量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再次,过度依赖静脉输液可能影响患者的康复。
一些患者由于对静脉输液的过度依赖,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不利于疾病的恢复。
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静脉输液的作用,合理使用,避免滥用。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呢?首先,加强医护人员培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无菌操作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其次,推广静脉输液新技术,如密闭式输液系统、一次性使用输液器等,降低感染风险。
再次,倡导合理用药,避免过度依赖静脉输液,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复锻炼。
最后,关注静脉输液的未来发展趋势,如智能化、精准化、个体化等,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
一、静脉输液发展史1656年,伦敦的Christopher Wren教授,第一次把药物注入病人的静脉,后人把Christopher Wren称为输液之父。
1832年,苏格兰爆发了霍乱,Thomas Latta教授和他的助手把大量煮开的盐水输注给霍乱病患者,最终发现,不治疗的病人死亡率大于50%,接受治疗的病人大部分得救,但是一部分人出现了发热现象。
从此以后,静脉输注这种用药方法在临床上广泛的流传开来。
从1920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瓶玻璃瓶装的静脉输液起,至今已近一个世纪。
医学上把输液叫做静脉点滴或静脉输液,是通过静脉把含药物的液体输入到体内的一种治疗方法.静脉输液的目的及常用溶液:1、目的:①纠正水和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②补充营养,维持热量。
③输入药物,过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④抢救休克,增加循环血量,维持血压。
⑤输入脱水剂,提高血液渗透压,以过到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改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目的。
同时借高渗作用,回收组织水分进入血管内通过肾脏排出,过到利尿消肿的作用。
常用溶液:①供给水分和热量,用5-10%葡萄糖注射液。
②供给电解质:0.9%氯化钠液、5%葡萄糖氯化钠等。
③调节酸碱平衡:5%碳酸氢钠、11.2%乳酸钠等。
③增加血液渗透压,增加循环血量,有各种右旋糖酐、706代血浆等。
⑤利尿脱水:甘露醇、山犁醇、50%葡萄糖等。
⑥其它:用于特定治疗目的,如浓缩白蛋白、水解蛋白等。
欧洲静脉输液形式的转变年份:✧上世纪20年代至30年代开放式✧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玻璃瓶半开放式✧上世纪50年代全密闭式血袋问世促进封闭式问世✧上世纪60-70年代大量输液事件出现,世界范围内开展了对半开放式广泛评价(1965-1978)✧上世纪70年代后封闭式确立了临床地位为了扩大与提高治疗效果和提高静脉输注给药安全性,静脉输液无论从输注内容和输注形式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形式上分,静脉输液经历了三代:开放式、半开放式、全密闭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