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 格式:doc
- 大小:46.50 KB
- 文档页数:10
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一、自然地理区域1. 气候带区划:按照不同气候类型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大气候带。
在这三大气候带之内,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极地气候、寒温带气候、暖温带气候和热带气候四种气候类型。
2. 植被区划:根据植被的分布特点和类型,将地球表面划分为亚北极带植被带、北针叶林带、草甸带、混交林带、针叶林带、针阔叶混交带、落叶阔叶林带、热带雨林带等多种植被区。
3. 地貌区划:根据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将地球划分为高山地区、高原地区、丘陵地区、平原地区、盆地地区、台地地区等多种地貌类型。
4. 土壤带区划:根据不同气候条件和植被类型对土壤的形成和分布产生的影响,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土壤类型,如红壤区、黄壤区、黄土区、黑土区、盐渍土区等。
二、人文地理区域1. 人口区划:根据人口的分布密度和分布特点,将地球划分为人口稀少地区和人口稠密地区两大人口区域,人口稠密地区又可以进一步划分为城市聚集区和城市化带。
2. 文化区划:根据不同民族的语言、宗教、传统习俗、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文化区域,如东方文化区、西方文化区、东南亚文化区、非洲文化区等。
3. 经济区划:根据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资源配置等不同,将地球划分为发达地区、欠发达地区、工业化地区、农业区、矿区等多种经济区域。
4. 政治区划:根据国界、行政区划和政治体制的差异,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政治区域,如欧洲政治区、非洲政治区、亚洲政治区等。
地理区域的划分是一种抽象的概念,是针对地球表面上各种自然和人文地理现象进行的系统整理和归纳。
不同的地理区域之间通常存在一定的联系和互动,这种联系和互动往往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并且对地理区域的划分和发展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因此,地理区域的划分是非常重要的,它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地理现象和问题,对于地球的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管理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区域地理知识点区域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特征、人文地理特征及其相互关系的学科。
以下是一些区域地理的基本知识点:1. 地理区域的划分:地理区域可以根据自然特征(如地形、气候、植被等)和人文特征(如经济、文化、政治等)进行划分。
2. 地形特征:地形是地表的高低起伏形态,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地形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有重要影响。
3. 气候类型:地球上的气候类型多样,包括热带雨林气候、沙漠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极地气候等。
气候类型影响着一个地区的降水量、温度、湿度等。
4. 水文特征:水文是指地表和地下的水资源及其运动规律。
河流、湖泊、地下水等都是水文的重要组成部分。
5. 植被类型:植被是覆盖地表的植物群落,包括森林、草原、荒漠等。
植被类型受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影响。
6. 土壤分布:土壤是地球表面的覆盖层,不同地区的土壤成分和性质各异,影响着植被生长和农业生产。
7. 自然资源:自然资源包括矿产、水资源、森林资源等,是区域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8. 人口分布:人口分布受到地形、气候、资源等自然条件以及经济、文化等社会条件的影响。
9. 经济地理:经济地理研究区域内部的经济活动及其空间分布,包括农业、工业、服务业等。
10. 文化地理:文化地理关注人类文化现象在空间上的分布和特征,如语言、宗教、风俗等。
11. 城市地理:城市地理研究城市的空间结构、功能分区、城市化过程等。
12. 区域发展:区域发展关注一个地区在经济、社会、环境等方面的发展水平和趋势。
13. 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包括污染、生态破坏、资源枯竭等,区域地理学研究这些问题的成因、影响及解决策略。
14. 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指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求的能力。
区域地理学研究如何在区域发展中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
15. 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对未来一定时期内区域发展的目标、结构、布局和实施步骤的预先设计。
区域地理基础版知识点总结一、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于球体的椭球体,其直径约为12756.32公里。
地球的结构主要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部分。
地壳是最外层的岩石层,地幔是处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固态岩石层,地核包括外核和内核两部分,是地球的内部部分。
二、大洲和海洋地球表面被陆地和水体覆盖,陆地主要分布在七大洲上,包括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海洋占据了地球表面的大部分,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等。
三、地球的气候和生态地球的气候主要受纬度、海拔、地形和海洋等因素的影响。
气候可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
生态系统是地球上生物与其环境相互作用的整体,包括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四、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地球的自然环境包括大气环境、水文环境和地貌环境。
地球资源包括能源资源、矿产资源、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等。
五、人类活动与地球人类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包括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和能源利用等。
这些活动导致了地球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污染,对地球的生态系统和自然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六、区域地理区域地理是研究地球表面区域空间的组成与分布、地理环境与自然资源、人文环境与地方特色等内容的一门学科。
它研究的对象主要有地域差异、地域格局、地域因素、地域问题、地域格局、地域特征等。
区域地理是一个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同时涉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
七、区域地理的方法区域地理研究的方法包括实地考察、田野调查、地图制作、统计分析、遥感技术和信息技术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上的区域差异和地域格局,为地球环境的保护和人类活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总的来说,区域地理基础知识包括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大洲和海洋、地球的气候和生态、地球的自然环境和资源、人类活动与地球、区域地理和区域地理的方法等内容。
这些知识对我们了解地球上的区域差异和地域格局,认识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地球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区域地理教程知识点总结一、地理环境要素1.地球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转是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一周所需的时间。
地球自转使得地球表面产生昼夜变化,同时也影响了地球大气环流的形成和气候的分布。
地球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地球公转周期为一年,地球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距离太阳远近不一样,这会造成季节变化。
2.地球尺度和形状地球的经度和纬度是描述地球地理位置的基本要素。
地球是一个不完全的椭球体,其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不同。
地球的尺度是地球表面长度与实际长度的比值。
地球表面长度的测量包括大圆弧和小圆弧两种方法。
3.大陆与洋地球表面大陆地壳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占地球表面积的41%,而南半球仅为19%。
大洋地壳主要分布在南半球,占地球表面积的59%,而北半球仅为41%。
地球上有5大洲:亚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和欧洲。
大洋有5大洋: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南极洲洋和北冰洋。
4.气候与天气气候是指一个地区长期的天气状况,天气是短期的气象变化。
气候包括气温、降水、湿度、风速等要素。
气候类型根据降水和气温的关系可以分为热带气候、温带气候和寒带气候等。
5.地形与地貌地球上有许多不同类型的地形和地貌,如山脉、平原、丘陵、峡谷、及水文地貌等。
地形和地貌与地球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不同的构造地带会形成不同的地形和地貌。
6.地理环境与生态系统地球自然环境对生态系统有着重要的影响,生态系统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包括森林、草原、湿地等,人工生态系统包括农田、城市、工业区等。
二、地域文化要素1.民族与宗教地球上有许多不同的民族和宗教,不同民族和宗教对地域的文化和发展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比如,伊斯兰教在中东和非洲等地区占有重要地位,而佛教在东亚地区占有重要地位。
2.语言与文字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语言和文字,语言和文字是一个地域文化的重要标志。
比如,中文在华夏文明中具有重要地位,英文在英美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节日与习俗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节日和习俗,这是地域文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第一部分 中国区域地理总论 第一节 中国疆域、行政区划一、疆域 1.位置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海陆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欧大陆东岸;经纬度位置(绝对位置):东五区-东九区⑴.陆地面积 690万km 2世界第三(俄罗斯、加拿大) ⑵.四至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交汇点附近 135°E 附近 最西端:帕米尔高原 73°E 附近 最北端:漠河附近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 53°N 附近 最南端:曾母暗沙附近 4°N 附近 2.疆界与邻国⑴.陆界:2万多km ,从中朝边境的鸭绿江口逆时针至中越边境的北仑河口陆上邻国:共计14国,分别是: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俄罗斯联邦、蒙古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吉尔吉斯共和国)、塔吉克斯坦共和国、阿富汗伊斯兰国、巴基斯坦伊斯兰共和国、印度共和国、尼泊尔王国、不丹王国、缅甸联邦、老挝人民民主共和国、越南社会主义共和国 ⑵.陆地海岸线:1.8万km ,广东最长,福建次之五大临海:渤海海域、黄海海域、东海海域、南海海域、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三大海峡:台湾海峡、渤海海峡、琼州海峡 三大半岛:辽东半岛、山东半岛、雷州半岛三大岛屿: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四大群岛:庙岛群岛、舟山群岛、澎湖列岛、南海诸岛 海上邻国:大韩民国、日本国、菲律宾共和国、马来西亚、文莱达鲁萨兰国、印度尼西亚共和国 二、行政区划 省-县-乡34个省级行政单位(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2个特别行政区)第二节 中国人口与民族一、人口1.分布: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2.增长特点:人口基数大,增长速度快 基本国策:计划生育内容: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要求: 晚婚晚育,少生优生 3.第三次人口普查(2010年)总人口13.7亿,人口自然增长率仅为0.57%属现代型,性别比105.2,汉族占91.5%,城镇人口49.68%(2011年城镇人口首次突破50%),广东1.04亿全国各省最多,山东第二,河南第三,≥60岁占13% 二、民族1.55个少数民族 >1000万的有:壮、满2.分布特点:大杂居、小聚居 云南省少数民族最多3.朝鲜-吉、傣-滇、侗-贵、黎-琼、羌-川(汶川)、彝-川(西昌)、苗-黔、畲-浙、高山-台、纳西-丽江、白-大理、京-桂注:侗(d òng)、仫(m ù)佬(l ǎo)、仡(g ē)佬、珞(lu ò)巴、拉祜(h ù)、黎(l í)、彝(y í)、畲(sh ē)、达斡(w ò)尔 二、民俗 1.节日:三月三(壮)、六月六(土家)、泼水节(傣历新年-公历四月中旬)、那达慕大会(蒙古-农历六月初四)、火把节(彝-农历六月廿四) 2.文艺:孔雀舞(傣)、长鼓舞(朝)、手鼓舞(维)、竹竿舞(黎)、锅庄舞(藏)、芦笙舞(苗) 3.体育:达瓦孜(维)、秋千(朝)、押加(藏)、高脚竞速(土家)、板鞋竞速(壮) 4.服装:旗袍(满);筒裙(统裙(傣));布拉吉(俄);鱼皮衣(赫哲);蒙古、藏(袍);朝鲜族-契玛(长裙)、佩吉(灯笼裤)第三节 中国地形3.地势特点:地形种类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 山地占国土33%,平原占12%4.山脉⑴.东北-西南走向: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B.长白山-武夷山;C.台湾山脉 ⑵.东西走向: A.天山-阴山;B.昆仑山-秦岭;C.南岭 ⑶.弧形走向: 喜马拉雅山⑷.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 ⑸.南北走向: 横断山脉、贺兰山5.山脉的地理意义:划分阶梯;行政界线;分水岭;内外流流域分界线第四节 中国气候一、气候特点:⑴.冬季南暖北寒,南北温差大;⑵.夏季除青藏高原、天山、大小兴安岭外,全国普遍高温,南北温差小。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
1. 地理位置和范围:了解一个地区的地理位置、经纬度范围、相邻地区等对于理解其地理特征和与其他地区的关系至关重要。
2. 自然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等方面。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地理特征,这些特征对于农业、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等都有重要影响。
3. 人文地理特征:涉及人口、民族、文化、经济活动等方面。
了解一个地区的人文地理特征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该地区的社会发展和文化特色。
4. 资源与环境: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资源和环境问题。
这包括矿产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以及环境污染、生态保护等方面。
5. 经济发展: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对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了解一个地区的主要产业、经济模式和发展潜力可以帮助我们评估其经济状况。
6. 交通与通讯:地理位置和地形对交通和通讯网络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重要的交通枢纽和通讯中心对于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至关重要。
7. 地理分区:世界各地通常被划分为不同的地理区域,如大陆、大洲、国家、地区等。
了解这些分区的界限和特征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全球地理格局。
8. 地理比较:通过比较不同地区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和文化差异,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以上是区域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总结,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地理学科涉及广泛,需要不断学习和探索,以更深入地理解地球上各种地区的独特之处。
区域地理知识点整理WORD格式第一单元世界地理概况[知识要点]一.世界的陆地和海洋1.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2.七大洲: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合称大洲,地球上共有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等七大洲。
乌拉尔山脉、乌拉尔河、高加索山脉是亚欧两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是亚洲和非洲的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是北美洲和南美洲的分界线。
亚洲与北美洲的分界线为白冷海峡。
欧洲和非洲的分界线:直布罗陀海峡。
3.四大洋:地球上有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北冰洋等四大洋。
其中,太平洋面积最大,北冰洋面积最小。
大洋的边缘是海,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叫海峡。
4.五种基本地形的形态特征⑴山地:海拔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峰峦起伏,坡度陡峻;⑵平原:海拔较低,一般在200米以下,地表平坦广阔;⑶高原:海拔较高,地面坦荡或起伏不大,边缘陡峻;⑷丘陵:海拔较低,地表起伏不大,坡度和缓;⑸盆地:四周高,中间低。
5.海底地形:大陆架分布在大陆边缘的浅海区(深度一般不超过200米,是大陆向海洋的延伸部分);大陆坡分布在大陆架的外缘;洋盆、海沟、海岭分布在大洋底。
二、主要气候类型(一)赤道(热带)雨林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之间,以南美亚马孙平原、非洲刚果盆地、亚洲大、小巽他群岛等为典范。
整年在赤道气团控制下,高温、多雨、湿度大。
年均匀气温在26℃左右,气温年较差很小,年降水量一般超过2000毫米,分派比较均匀。
自然植被为热带雨林。
(二)热带季风气候大致分布在南北纬10°至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大陆东岸,以亚洲的中南半岛、印度半岛等地受西南季风影响地区为典型。
我国XXX、西藏东南角等地也属于热带季风气候。
全年气温较高,年平均气温超过20℃。
盛行风向的季节转换显著。
夏半年受赤道气团控制,降水充沛,形成雨季,气候特征与热带雨林气候相似;冬半年,有些地方在热带大陆气团控制下,降水明显减少,形成干季。
年降水量1500—2000毫米,雨季降水量占年总量的80—90%以上,干湿两季分明。
世界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一、东亚:1. 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2. 地形特征:地势高低起伏大;海岸线曲折,多半岛(朝鲜半岛、山东半岛、辽东半岛);岛屿(台湾岛、舟山群岛);地形以丘陵、山地、平原为主。
3. 气候特征:温带、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温带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季风气候具有雨热同期的特点。
4. 河流特征:河网密度较大,水量较大,季节变化显著;内流河分布面积较大。
5. 人口和经济:人口稠密区:沿海平原、沿河平原。
人口稀疏区:高山高原、极端环境地区。
经济以农业为主,多种植稻米、小麦等,畜牧业较发达。
二、东南亚:1. 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2. 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主要山脉:横断山、长山、海岸山脉等;主要河流:湄公河、湄南河、萨尔温江等。
3. 气候特征:热带雨林气候(全年高温多雨,降水大)、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有明显的旱雨两季)。
4. 河流特征:水量较大,季节变化显著;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
5. 人口和经济:人口稠密区:沿海平原和三角洲地区。
人口稀疏区:高山高原地区。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稻米、橡胶、甘蔗等,畜牧业较发达。
三、南亚:1. 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2. 地形特征:北部喜马拉雅山山地;中部印度河平原(恒河平原)、布拉马普特拉河平原;南部德干高原。
3. 气候特征: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降水有明显的旱雨两季)、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温和干燥,夏季炎热潮湿)。
4. 河流特征:水量较大,含沙量较小;无结冰期。
5. 人口和经济:人口稠密区:沿海平原和恒河平原地区。
人口稀疏区:高山高原地区。
经济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稻米、小麦等,畜牧业较发达。
四、中亚:1. 地理位置:海陆位置、纬度位置2. 地形特征:地形以丘陵、平原为主;地势东南高,西北低。
主要山脉:天山、帕米尔高原等;主要河流:额尔齐斯河等。
3. 气候特征: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干燥)。
地理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一、大洲和大洋世界的陆地和海洋分布大致为:陆地占29%,海洋占71%。
七大洲包括: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其中,亚欧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大陆。
四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和北冰洋。
其中,格陵兰岛是世界最大的岛屿。
二、中国的地理特征海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领土四至:最北端位于53°N,最南端位于4°N,最东端位于135°E,最西端位于73°E。
疆域与海疆:中国东临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台湾岛东部太平洋海区,与多个国家隔海相望。
行政区划:中国分为省、县、乡三级行政区划,其中包括23个省、5个自治区、4个直辖市和2个特别行政区。
三、中国的自然区域中国可以划分为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高寒区三个自然区。
其中,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主要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北,大兴安岭、乌鞘岭以东的地区,东临渤海和黄海。
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的全部或大部分,以及甘肃东南部,内蒙古、江苏、安徽北部。
南方地区:主要位于秦岭-淮河线以南的地区,西面为青藏高原,东与南面临东海和南海,大陆海岸线长度约占全国的2/3以上。
包括长江中下游六省一市,南部沿海和西南四省、市大部分地区。
四、确定地理方向的方法一般定向法:即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指向标定位法:指向标箭头所指方向通常代表正北方向。
经纬网定位法: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
通过经纬网,可以精确地确定任何地点的地理坐标和方向。
五、中国的水土流失问题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主要包括黄土高原、太行山区、长江流域、华南丘陵等。
总结来说,地理区域的知识点涉及大洲大洋的分布、中国的地理特征、自然区域划分、确定地理方向的方法以及水土流失问题等。
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特征和相互关系,以及中国在国内外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区域地理知识点归纳总结区域地理学是地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它主要研究地球表面不同区域的自然特征、人文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以下是区域地理的一些关键知识点的归纳总结:1. 区域定义与分类:- 区域是指具有一定特征的空间范围,可以是自然形成的,也可以是人为划分的。
- 区域可以按照自然地理特征、经济活动、文化特征等进行分类。
2. 自然地理特征:- 地形:包括山脉、平原、高原、盆地等。
- 气候:不同区域的气候类型影响着该地区的植被、农业和居民生活。
- 水文:河流、湖泊、地下水等水体的分布和特征。
3. 人文地理特征:- 人口分布:人口密度、人口迁移、城市化水平等。
- 经济活动:农业、工业、服务业等经济部门的分布和发展。
- 交通网络:公路、铁路、航空等交通方式的布局。
4. 区域发展:- 区域发展模式:不同区域根据自身资源和条件选择不同的发展路径。
- 区域政策:政府通过制定区域政策来促进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5. 区域规划:- 土地利用规划: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城市发展规划:包括城市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
6. 区域差异:- 经济差异: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存在差异。
- 社会文化差异:不同区域的风俗习惯、语言、宗教信仰等文化特征。
7. 区域合作与竞争:- 区域合作:通过区域一体化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
- 区域竞争:不同区域在资源、市场、人才等方面存在竞争关系。
8. 可持续发展:- 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社会公平:确保区域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居民,减少区域间的发展差距。
通过以上归纳,我们可以看到区域地理学是一个多维度、跨学科的领域,它不仅关注自然地理特征,也深入探讨人文地理和社会经济问题,为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总结: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学习必备一、等高线地形图⑴水库大坝建设为什么选择在河流峡谷处?①地处峡谷处,利于筑坝;②有盆地地形,蓄水量大。
⑵交通运输线路(铁路、公路)选择的理由: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和缓,建设周期短,投资少,施工容易。
⑶盆地判断的理由河流向中部汇集,表明地势中间低,四周高。
⑷引水工程选择某地,原因:地势较高,河水可顺地势自流。
⑸判断在某处建梯田的理由地势平缓,坡度较小,在此开垦梯田,既扩大耕地面积,又利于水土保持,达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
⑹登山线路的选择等高线稀疏,地形坡度较小,爬坡容易。
二、海洋资源⑴渔业资源为什么集中分布在温带沿海大陆架海域?①大陆架水域,海水较浅,阳光充足,光合作用强盛;②寒暖流交汇或冬季冷海水上泛,将海底营养物质带至表层;③入海河流带来丰富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类饵料充足,易形成大渔场。
⑵海底矿产资源分布规律:①近岸带的滨海砂矿:砂、贝壳等建筑材料和金属矿产②大陆架浅海海底: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③海盆:深海锰结核(主要集中于北太平洋)三、盐度和洋流⑴盐度最高的是红海原因:①地处副热带海区,降水稀少,蒸发旺盛。
②周围是热带沙漠地区,缺少大河注入。
⑵盐度最低的是波罗的海原因:①地处较高纬度,气温低,蒸发弱。
②周围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有淡水注入。
⑶巴尔喀什湖东咸西淡的原因:①东部:地处内陆,降水稀少,蒸发旺盛;缺少河流注入。
②西部:有河流注入,起稀释作用。
③中部窄,不利于两边水体交换,造成两侧盐度差异较大。
⑷世界表层海水盐度的水平分布规律:从南北半球的副热带海区分别向两侧的低纬度和高纬度递减。
⑸判断某洋流性质为寒(暖)流,判断理由是:温度方面:洋流流经海区温度较同纬度其他海区低(高)。
方向方面:由较高(低)纬度流向较低(高)纬度。
四、河流及交通⑴中国南流出境河流境内外名称变化:元江---------红河澜沧江---------湄公河怒江---------萨尔温江雅鲁藏布江-----布拉马普特拉河⑵西欧河流航运价值大的原因:河流水量充沛,水位稳定,含沙量小,无冰期,航运价值大。
高二区域地理知识点一、地球与地图1. 地球的形状与运动- 地球的赤道半径与极半径-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 地球运动产生的地理现象:昼夜更替、季节变化2. 地图的基本知识- 地图的比例尺、图例、方向- 地图的种类:政区图、地形图、气候图等- 地图的阅读与解读二、自然地理1. 大气与气候- 大气的组成与垂直分层- 气候类型及其分布- 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2. 水文循环与河流- 水文循环的过程- 河流的类型与特征- 河流对人类社会的影响3. 地貌与地质作用- 地壳的结构与板块构造- 地貌的形成:侵蚀、风化、沉积- 地震、火山等地质活动4. 土壤与植被- 土壤类型与分布- 土壤的形成与演化- 植被类型与生态系统三、人文地理1. 人口与城市- 世界人口分布与迁移- 城市化进程与城市问题- 人口政策与可持续发展2. 农业与工业- 农业的类型与分布- 工业布局与区位因素- 农业与工业的可持续发展3. 交通与通讯- 交通网络的构成与作用- 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与选择 - 信息时代下的通讯技术4. 环境与发展- 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与实践 - 环境保护政策与国际合作四、区域地理1. 世界地理概述- 各大洲的地理位置与特点 - 世界主要国家与地区概况 - 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2. 中国地理- 中国的自然地理特征- 中国的行政区划与人口分布- 中国的经济发展与区域差异3. 特定区域的深入研究- 选择一个或几个特定区域进行深入分析- 探讨该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环境、经济发展等- 分析区域发展中的问题与挑战请注意,以上内容是一个概要,具体的知识点需要根据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进行调整和补充。
在Word文档中,您可以使用标题、小标题、列表和表格等格式化工具来组织这些内容,确保文档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同时,您还可以添加图表、图片等视觉元素来辅助解释和展示知识点。
区域地理总结东亚一、东亚季风气候典型的原因1、东亚位于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和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板块之间;2、海陆间的热力性质差异明显二、日本多火山地震的原因1、日本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带上,多火山地震;2、地壳不稳定三、日本两种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海洋性特征显著的季风气候表现1、降水多;2、降水分布均匀;3、温差小;四、日本工业主要分布在1、太平洋和濑户内海沿岸的狭长地带五、日本工业属于属于出口导向型,工业分布在沿海的原因是1、原料要进口,产品要出口;2、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东南亚一、中南半岛的马来群岛两种气候类型1、热带季风气候;2、热带雨林气候;二、新加坡水资源缺乏的原因1、海岛国家,河流短小;2、地表径流量小,多年平均总量少;3、人口稠密,社会经济水平高,需求量大;三、印尼多火山地震的原因1、处于太平洋板块、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交界处,地壳不稳定;四、热带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1、气压带与风带季节性移动;2、海陆间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南亚一、南亚的地形特点(从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地形分布分析)1、以平原和高原为主;2、北部为山地,中部为平原,南部为高原3、地势南部高,中部低;二、印度河流域能成为世界四大文明发祥地的区位条件1、热带季风气候;2、光照充足;3、灌溉便利;4、地形平坦;土壤肥沃;5、农耕条件优越;三、热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气温、降水)、成因特点:全年高温,有明显旱季雨季成因: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使得这一地区的夏季吹西南风(湿的),冬季吹东北风(干的)是形成热带季风气候的主要成因之一四、塔尔沙漠形成原因1、冬季副热带高压控制,降水少;2、夏季西南风无法到达;3、历史上对印度河流域的过度开发,导致森林植被的破坏;五、班加加尔成为印度的“硅谷”区位条件1、科技水平高;2、人才密集;3、环境优美;4、众多高等院校;5、现代化的交通运输工具发达;中亚一、中亚主要气候类型、特点、成因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特点:冬冷夏热,降水少且季节分配不均,日较差大,年较差大成因:深居内陆,远离海洋,地形封闭受海洋影响小二、咸海来水量不断减少的原因、咸海水位不断降低可能引起的生态问题1、全球变暖,蒸发加强,入湖河流的沿河大量引用河水灌溉;2、次生盐碱化,气候恶化,降水减少,沙尘暴多发,水生多样性减少;三、乌兹别克斯坦有“白金之国”(棉花)之称的区位条件1、夏季光照强,热量充足,地形平坦,灌溉便利,昼夜温差大非洲一、非洲的地形特点1、非洲地形单一,以高原为主,地形起伏和缓;2、高原逼近大陆边缘,使得非洲海岸线平直,缺少半岛,岛屿,海湾及良港;3、地势由东南向西北倾斜;二、东非大裂谷的走向及成因,影响走向:南起赞比西河口,北经红海,一直延伸到西亚的死海附近(呈南北走向)成因:板块张裂作用形成三、非洲的气候特点、成因气候特点:以热带气候为主、干旱沙漠面积广大、气候呈南北对称成因:赤道穿过中部,南北所跨纬度相当、地面状况单一、海岸线平直四、非洲赤道东部地区形成热带草原气候的原因原因:地处东非高原,地势较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五、马达加斯加岛东侧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原因: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多地形雨,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六、非洲热带荒漠直逼海岸的原因原因:沿岸寒流降温减湿的影响欧洲一、阿尔卑斯山形成的原因1、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碰撞挤压形成二、峡湾的成因1、冰川的侵蚀作用三、欧洲西部温带海洋性气候世界最典型的原因1、受中纬西风带控制;2、受海洋影响大;3、中部以平原为主,有利于来自大西洋的西风深入内陆;4、山地走向以东西为主;5、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四、欧洲西部河流航运价值高的原因1、地形平坦,水流平稳;2、降水多,季节分配均匀,水位变化小;3、人口稠密,社会经济水平高;五、欧洲的人口问题是什么?应对措施?人口增长模式?1、由于人口增长过慢引起的老龄化,劳动力不足,兵源不足,社会养老负担重措施:鼓励生育,接纳移民模式:现代性六、欧洲的乳畜带的形成区位条件?对我国畜牧业发展的借鉴意义?区位条件:1、温和湿润,有利于多汁牧草;2、地形平坦,交通便利;3、人们有喜食肉牛的习惯;4、人口稠密,社会经济水平高,市场广阔;借鉴措施:1、加大科技投入;2、农业生产集约化;3、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4、积极建设人工草场;5、大力发展交通;6、提高农业生产率;德国一、鲁尔区发展的区位条件1、市场广阔,人口稠密;2、距离铁矿较近;3、煤炭资源丰富;4、便利的水利交通;5、充足水源二、鲁尔区衰落的原因1、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2、世界钢铁市场竞争激烈;3、塑料等钢铁代替品的广泛应用使世界钢材消耗量急剧减少;4、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三、采取的应对措施1、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2、调整工业布局;3、拓展和完善交通网;4、加强科学技术发展;、5、消除污染,美化环境;俄罗斯一、中东西伯利亚凌汛形成原因1、河流有冰期;2、河流曲低纬流向高纬;3、河流解冻时上游解冻得早,形成冰坝,堵塞河道;4、封冻时下游河段封冻早二、中西伯利亚沼泽地的原因1、地势低平;2、纬度高,气温低,蒸发量少;3、冻土丰富,阻断地表水下渗;三、俄罗斯工业分布特点、原因特点:分布在内陆地区;原因:①、俄罗斯的矿产资源比较丰富工业所需要的原料燃料来源于国内;②、俄罗斯的工业市场对外依赖程度低;③、俄罗斯的纬度高,海港封冻期长,海运不便;④、陆路交通便利四、俄罗斯的航运价值低原因1、河流沿岸人口少,河流封冻期长;2、通航期短,陆路交通发达北美洲一、北美洲的地形特点1、以高原,平原为主;2、两边高,中部地势低;二、科迪勒拉山形成原因1、由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挤压形成的褶皱山脉三、五大湖形成的原因1、冰川侵蚀作用四、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区位条件1、降水丰富,工业发达;2、土层深厚,土壤肥沃;3、地形平坦,灌溉便利;4、气候温和;5、科技发达,交通便利;6、机械化水平高;五、美国农业生产特点1、区域专业化,生产社会化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力高;六、美国东北部的工业区位条件1、铁,煤等矿产资源丰富;2、便捷的水陆交通;3、城市集中,人口稠密,市场广阔;4、丰富的水源,工业基础好;七、美国乳畜带的区位因素1、纬度较高,光热条件不足,土壤比较贫瘠,这种条件下不适宜种植谷物,但却十分有利于牧草的生长,发展畜牧业;2、城市和人口集中,市场广阔,交通便利;拉丁美洲与巴西一、潘帕斯大牧场的区位条件1、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2、气候干旱半干旱,草类茂盛;3、距离海港近,交通便捷;二、热带雨林系统脆弱的原因1、土壤贫瘠,自身积累补充养分少;2、雨林生长所需要几乎全部储藏在地上植被体内;3、雨林一旦被毁,系统养分会很快丧失而很难恢复;三、巴西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1、刀耕火种(热带迁徙农业)四、巴西人口分布特点,原因特点:分布在东部及东南部沿海地区原因:沿海地区开发早,多良港,海陆交通便利,工农业发达,气候适宜;而内陆地区气候普遍湿热;五、热带雨林破坏可能产生的原因1、生物多样性减少;2、土地流失;3、旱涝严重;4、土地荒漠化;5、气候恶化;6、加剧全球气候变暖;7、森林面积减少;大洋洲一、澳大利亚人口分布的特点、原因特点:分布在东南沿海地区;原因:中西部热带荒漠分布广,降水稀少,气候炎热;二、澳大利亚的地形特点;1、以高原为主,东部是山地,西部是高原,中部是平原,东西高,中部低;三、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的原因1、地处地形迎风坡,多地形雨;2、东部澳大利亚暖流影响增温增湿;四、澳大利亚墨累-达令盘地的混合农业的区位条件1、气候适宜;2、地形平坦;3、土壤肥沃;4、灌溉便利;5、市场广阔;6、交通便利;两极地区一、南极洲气候酷寒的原因1、纬度高,太阳高度小,太阳辐射弱;2、地势高,气温低;3、冰雪反射率强;4、西风带的屏障作用;二、南极洲多烈风的原因1、南极大陆受极地高气压带影响,气温低,气压高;2、大陆周边受到副极地低气压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大;3、冰面摩擦力小;三、南极洲形成“白色沙漠”的原因1、受极地高气压带和极地东风带的影响,降水稀少,蒸发量更小;我国人口一、我国人口空间分布特点特点:东部多,西部少,空间分布不均匀二、我国人口增长特点,并分析原因特点:我国人口在1660年后迅速增长。
区域地理重点知识热点地区:1.欧洲西部—畜牧业发展的有利条件(气候、地形),旅游业繁荣的原因,工业历史悠久、发达国家最集中分布区。
2.撒哈拉以南的非洲—主要考察自然特征(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单一商品经济,人口、粮食、环境与问题。
3.澳大利亚—地理位置(南半球、独占一个大陆),地形特征、地势特征,发展养养业的有利条件,人口城市的分布在东南沿海的原因。
4.巴西—主要考察自然特征(地形、地势、气候、河流),多元文化表现,代表农产品,热带雨林的价值和破坏后的危害。
5.南极—周边三大洋的位置,为什么南极比北极更寒冷,南极的自然特征,科考适合时间,我国在南极科考站的分布(长城站没有进入南极圈,无极昼极夜现象)。
6.北京—地形、地势特征,城市职能,特色文化,列入世界遗产的景点,重点功能区,城市问题,雄安新区的职能。
7.台湾—海陆位置(周边的海域),地形、地势,美称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口、城市的分布,外向型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的三个阶段,沿北回归线的地形剖面图经过的地区。
8.黄土高原—位置(关注秦岭和太行山的地理意义),地貌景观,水土流失的原因、危害和治理措施。
9.西北—主要考察“塔里木盆地”、“河西走廊”、“宁夏平原和河套平原”,自然特征、农业发展条件、农业类型、人口分布、生态问题,西北地区作物品质优的原因等。
世界区域地理综合对比日本和俄罗斯—①日本发展的优势:多优良港湾,海运便利;俄罗斯:国土面积辽阔,自然资源丰富。
②农业发展的限制条件(日本国土面积狭小,多山地丘陵;俄罗斯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③俄罗斯重工业发达、日本工业整体发达。
④日本最有可能向俄进口铁矿、石油天然气,俄最有可能向日本进口日用消费品。
美国和俄罗斯—①分界线:白令海峡。
②纬度位置:美国地跨热带、北温带、北寒带,气候资源丰富;而俄罗斯整体纬度偏高热量缺乏。
③美国农业高度发达,俄农业较薄弱。
④美国人口、城市分布较合理而俄罗斯人口城市集中在西部的欧洲部分(原因:俄东部气候寒冷)⑤俄重工业发达,美国最大的发达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发达。
区域地理知识点总结区域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研究的是地球表面特定区域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
通过对区域地理的学习,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世界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分布、经济发展以及文化特色等方面。
下面就为大家总结一下区域地理的一些重要知识点。
一、自然地理要素(一)地形1、山地:地势起伏大,海拔较高,一般在500 米以上,坡度较陡。
2、平原:地势平坦,海拔较低,一般在 200 米以下。
3、高原:海拔较高,一般在 500 米以上,顶面较为平坦开阔。
4、盆地:四周高中间低,地形相对封闭。
(二)气候1、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包括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地形、洋流等。
2、气候类型多样,如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热带沙漠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3、不同气候类型具有不同的气温和降水特点,从而影响当地的植被、农业生产和居民生活方式。
(三)河流1、河流的水文特征包括流量、流速、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等。
2、河流的水系特征包括河流长度、流域面积、支流数量及其分布等。
3、河流对区域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如提供水源、水能资源、航运、灌溉等。
(四)自然资源1、矿产资源:包括煤炭、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等。
2、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3、森林资源:具有调节气候、保持水土、提供木材等功能。
4、土地资源:包括耕地、林地、草地等。
二、人文地理要素(一)人口1、人口的分布受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历史文化等因素的影响。
2、人口增长的模式有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二)城市1、城市的形成和发展与地理位置、资源、交通、经济等因素密切相关。
2、城市的功能分区包括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等。
3、城市化进程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等。
(三)农业1、农业的类型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等。
2、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和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
区域地理知识点整理一、亚洲区域地理1. 地理位置亚洲位于东半球,北临北冰洋,东临太平洋,南临印度洋,西与欧洲相连。
亚洲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洲,总面积约为4458万平方公里。
2. 地形特征亚洲地形复杂多样,有世界最高的山脉珠穆朗玛峰,也有最低的陆地死海。
主要地形有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蒙古高原、西西伯利亚平原等。
(1)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洲南部,是世界上最高的山脉,主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8.86米,是地球上海拔最高的地方。
(2)青藏高原:位于亚洲中部,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3)蒙古高原:位于亚洲北部,地势较为平坦,是典型的温带草原地区。
(4)西西伯利亚平原:位于亚洲北部,是世界上最大的平原之一,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
3. 气候特征亚洲气候类型复杂多样,有热带雨林气候、热带草原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等。
(1)热带雨林气候:主要分布在东南亚地区,如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等。
(2)热带草原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南部和东南部,如印度、孟加拉国等。
(3)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南沿海、日本、朝鲜半岛等地。
(4)温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华北、华东等地。
(5)温带大陆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洲北部和中部,如蒙古、西伯利亚等。
4. 河流与湖泊亚洲河流众多,有世界上最长的河流亚马逊河、世界上最长的内流河伏尔加河等。
主要河流有长江、黄河、印度河、恒河等。
亚洲湖泊也很多,如贝加尔湖、里海等。
(1)长江:位于中国,是世界上第三长的河流,全长约6300公里。
(2)黄河:位于中国,是世界上第二长的内流河,全长约5464公里。
(3)印度河:位于印度、巴基斯坦,是南亚地区最重要的河流。
(4)恒河:位于印度,是印度教圣河,全长约2525公里。
(5)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最大深度达1637米。
(6)里海:位于亚洲与欧洲交界处,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海。
区域地理----考点梳理世界七大洲、四大洋的地理分布和概况中国的地理位置、疆域与行政区划中国的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以及主要山脉和地形区中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区域差异不同区域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有关的治理保护措施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区域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过程,以及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措施区域地理知识框架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特征描述方法(一)自然地理特征1.地理位置特点: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邻位置2.地形特征、分布及成因地形特点:地形组成、地势特点、地表形态特征地形分布:地形成因:地质灾害:3.气候特点及成因气候类型:气温特点:冬夏气温高低、气温较差、温度带降水特点:降水量多少,降水季节分配特点、气温与降水配合状况、干湿区光照状况:主要气象灾害:气候成因:主要从纬度、大气环流、海陆因素、地形因素、洋流因素分析4.河湖水系、水文特征及成因河流水系特点:发源地、流经地形区、国家或地区、注入海洋(湖泊)、流域面积、上中下游分段、支流数量和分布、河网密度河流水文特点:水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大小、汛期长短、含沙量大小、结冰期长短、有无凌汛河流补给类型:雨水补给、季节性融雪补给、冰川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成因:位置、地形、气候、植被、土壤等决定经济利用:水力、航运、灌溉、养殖5.植被、土壤类型、分布及特征6.自然资源农业生产自然资源:土地资源、气候资源、水资源以及生物资源工业生产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和水运条件等自然旅游资源:地质地貌景观、河湖水文景观、气象气候景观、动植物景观对一个地区资源特点的描述:①资源种类②数量状况③质量状况④优势资源⑤地理分布⑥制约性(短缺)资源(二)人文地理特征1.区域社会构成特点:领土、面积、政区、人口数量、种族、民族状况、宗教、文化、教育2.区域经济特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3.区域农业特点和发展条件:区域农业特点:农业地位、农业类型、农业特点(机械化水平、商品率、农业技术、经营方式)主要农产品及产销占世界或国家地位、主要农业分布地区等农业发展条件(区位因素):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农业发展的制约性因素4.区域工业特点和发展条件①区域工业特点主要包括:工业地位:占国民经济、世界、国家的地位、工业部门:轻重工业比重、主要工业部门工业分布:传统工业分布区及工业中心、新兴工业分布区及工业中心②区域工业域发展条件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③工业发展的制约因素5.交通、人口与城市特点与分布①交通主要交通方式、分布、特点及原因;②人口、城市分布特点及原因,首都、主要港口和工业中心分布大洲大洋经纬度定位经纬度位置亚洲:10°S--80°N,26°E--169°W欧洲:36°N--71°N,10°W--66°E非洲:35°S--37°N,17°W--51°E北美洲:7°N--72°N,170°W--60°W南美洲:12°N--54°S,79°W--35°W大洋洲:30°N--55°S,113°E--120°W南极洲:66.5°S以南, 跨360°经度轮廓与经纬度定位轮廓与经纬度定位轮廓与经纬度定位轮廓与经纬度定位重要的大洲分界线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一线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其他分界线—白令海峡、直布罗陀海峡、土耳其海峡、曼得海峡、丹麦海峡、德雷克海峡跨两大洲的国家:俄罗斯、美国、埃及、巴拿马、哈萨克斯坦、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世界地形描述地形特点及成因的思路1.地形特点:主要从地形组成、地势特点、地表形态特点几方面说明地形组成——有什么、以什么地形为主、占比重海拔高度——一般用平均海拔高度说明地势——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地表形态——平坦、崎岖、起伏大小2.地形成因:全球宏观地貌——用板块构造理论解释区域地形区或地貌——用内外力作用的具体表现形式解释。
世界上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及主要地形区北美洲气候特点及分布气候复杂多样,以温带气候类型为主,大陆性特征明显。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很大南美洲气候特点及分布热带、亚热带气候类型为主,气候暖热、湿润。
安第斯山地对东西两侧地形影响很大。
大洋洲气候特点及分布气候特点气温高干燥面积大气候成半环状分布(2009重庆文综)2,回答3-5题。
3.下列地区气候类型与甲地相同的是()A.德干高原B.巴西高原C.黄土高原D.伊朗高原[答疑编号500030030101: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B4.乙气候类型区的地带性土壤是()A.棕壤B.黑土C.黄壤D.红壤[答疑编号500030030102: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5.甲、乙两地可能种植的主要经济作物分别是()A.咖啡、甜菜B.花生、咖啡C.甜菜、亚麻D.亚麻、花生[答疑编号500030030103: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A认识大洲——以亚洲为例亚洲大陆30°N地形剖面图起伏大、中部高、两侧低亚洲地形特点、分布、成因:1.地形地势特点地形多种多样,以高原山地为主,约占全洲面积的3/4。
全洲平均海拔约1000米,地势起伏大。
地势中部高,四周低,高原和山地主要集中在中部。
2.地形分布:高原雄踞中部——主要高原。
山脉分布在高原外围——主要山脉平原分布在大河中下游——主要平原地形成因:①内力作用形成的地形:世界高大山系、褶皱山脉——板块挤压和碰撞东非大裂谷、红海——板块张裂块状山地、地垒山(泰山)、地堑谷(渭河平原)——断裂作用②外力作用形成地形侵蚀地形沟谷、河流峡谷、喀斯特地形、侵蚀平原—流水侵蚀作用风蚀蘑菇、风蚀城堡、风蚀柱——风力侵蚀作用海蚀崖、海蚀柱——海浪侵蚀作用角峰、U型谷、冰蚀湖——冰川侵蚀作用沉积地形河流三角洲、冲积扇、冲积平原——流水沉积作用黄土沉积地形、沙漠(沙丘)——风力沉积作用冰碛平原(中欧、东欧平原)——冰川沉积作用亚洲气候类型分布亚洲气候特征及成因(1)气候类型复杂多样:表现:除热带草原和温带海洋性气候外,各种气候类型均有成因:亚洲范围广阔,地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海远近不同,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2)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季风气候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全、特征最典型。
成因:地处最大陆和最大洋之间,海陆热力差异最显著。
(1)雨热同期,利于作物生长(2)亚洲东部、南部气象灾害严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呈放射状分布亚洲主要河流、湖泊分布1.河流水系特点许多大河都发源于中部的高原、山地,呈放射伏向四周分流。
2.主要河流及经济价值北冰洋水系——鄂毕河、叶尼塞河太平洋水系——黄河、长江、湄公河印度洋水系——恒河、印度河经济价值:亚洲东部和南部的大河,水力资源都很丰富,又有灌溉和通航的便利,经济意义很大。
3.主要湖泊:亚洲西部的里海,位于亚欧两洲交界处,是世界面积最大的湖泊(内陆湖)。
位于北亚的贝加尔湖是世界最深的湖泊(深1620米)。
分析河流航运发达的思路①地形平陡②水量大小③流程长短④流域面积⑤农业、工业、城市、人口、资源等经济发展水平。
亚洲自然地理要素的相互关系认识地区以某一地区为例,能根据地图和资料说明该地区地理位置特点;描述地势、地形分布、气候、河流的特点;说明自然条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会举例说明地区优势自然资源条件对地区经济的影响。
东南亚地理位置重要性东南亚位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北连亚欧大陆,南邻澳大利亚,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是世界海洋运输和航空运输的重要枢纽东南亚的地理特征东南亚的板块活动与地质灾害克拉地峡与克拉运河中美地峡与巴拿马运河泛亚铁路修建泛亚铁路的重大意义云南、广西乃至我国西南地区与东南亚在资源、产业、人才、科技和资金等方面都具互补性。
长期以来,中国与东南亚的贸易运输主要通过海运,海运虽然有其优势,但是劣势也很多,比如容易受到船期、台风的影响,停靠地点少等等,这使得双边贸易对铁路的需求越来越大。
随着中国与东盟各国贸易往来的发展,使中国西南与东南亚各国的交通瓶颈问题更显得突出。
泛亚铁路对中国也表现出越来越大的战略意义。
如能加快泛亚铁路建设,中国内陆省区西下工印度洋和西进中东、北非、西欧等可缩短运距3000-5000公里,运输费用和时间也能大大节省。
中东地区的石油资源就可以通过陆路进入中国,还可以从泰国、越南等国家获得粮食补给,“一旦发生战争,可打破霸权主义的海上封锁,保证国家战略安全”。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示河流依次流经了哪些国家?[答疑编号500030030104: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中国、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
2.该河在回归线以北和以南的流域范围有什么不同?为什么?[答疑编号500030030105: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回归线以北因流经高山峡谷之中,山高坡陡、支流汇入少,所以流域范围狭窄;回归线以南因地势平坦、开阔,汇入支流较多,所以流域范围较宽阔。
3.该河自北向南流经了哪些气候区?其土地利用类型有什么不同?各自有哪些优势条件?[答疑编号500030030106: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该河主要流经了高山气候(横断山区)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湄公河中下游平原)。
横断山区主要是林地,由于水热状况随高度变化,植被亦呈垂直变化,树种丰富多样。
中下游平原主要是耕地,由于水热状况良好,是世界水稻的主要种植地区。
4.该河上游在开发水能资源的同时,应注意的主要环境问题是什么?[答疑编号500030030107:针对该题提问]『正确答案』要注意防止水土流失和保持原有的生态平衡。
澜沧江—湄公河的开发澜沧江发源于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勐腊县出境后称为湄公河,再经缅甸、老挝、泰国、柬埔寨、越南注入南海。
澜沧江在云南境内河长1240公里,天然落差达1780米,它的中下游尤其具备大规模开发梯级水电站的优良条件。
“湄公河干流水电站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