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昼夜交替与时差
- 格式:ppt
- 大小:20.95 MB
- 文档页数:52
高考地理总复习: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和时差(一)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变化范围:0°~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 ,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二)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判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1)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2)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3)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三)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2019高考地理总复习:昼夜交替和时差昼夜交替和时差(一)昼夜交替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缘由--地球不透亮、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缘由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3.晨昏线与赤道的关系:相交且平分,因此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4.晨昏线与太阳光线的关系:垂直且相切,因此晨昏线上太阳高度为0度。
5.晨昏线与地轴的夹角改变范围:0°~23°26′6.太阳高度的分布:昼半球上>0°,夜半球上<0° ,晨昏线上=0°。
7.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 =24小时★(二)地方时的计算1.地方时计算原理:①地方时东早西晚(同为东经,经度越大越偏东;同为西经,经度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经偏东时间早)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即1°=4分钟)2.地方时计算方法: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4分钟×两地经度差说明:①式中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用加号,在已知地的西边用减号。
②经度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经或同为西经相减;一为东经一为西经相加。
③计算步骤:确定两地经度差;换算两地时间差;推断两地东西方向;带入计算。
3.昼夜长短的计算(1)昼弧:任一纬线落在昼半球内的部分。
(2)夜弧:任一纬线落在夜半球内的部分。
(3)计算:①昼长=昼弧对应的经度数÷15°;②夜长=夜弧对应的经度数÷15°(三)区时的计算所求地的区时=已知地的区时±两地时区数差说明:①时区数的计算:当地经度数÷15°,商四舍五入得时区数。
②时间差的计算:同减异加--两地同为东时区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③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第2课时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1.昼夜交替(1)昼和夜的形成(提问)——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所以在同一时间里,太阳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
向着太阳的半球是白天(昼半球),背着太阳的半球是黑夜(夜半球)。
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圈),叫晨昏线(圈)。
(讲述)晨昏线是一个大圆,晨线和昏线各占一半。
晨昏线把地球表面平均分成昼半球和夜半球两部分,其中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更替到昼半球的半圆线是晨线;由昼半球向夜半球更替的半圆线叫昏线。
(2)昼和夜的表达方法(讲述)任一瞬间,各地所处的昼夜状态可以用太阳高度来表示。
(提问)什么是太阳高度?——太阳高度是太阳高度角的简称,表示太阳光线对当地地平面的倾角。
昼半球上:太阳高度>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0°直射点上:太阳高度=90°(3)昼夜更替的产生(讲述)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转,昼夜就不断交替。
(4)昼夜更替的周期(提问)昼夜更替的周期是多少?——昼夜更替的周期,也就是太阳高度的日变化周期,为24小时,叫做1个太阳日。
太阳日制约着人类的起居作息,因而被用来作为基本的时间单位。
(思考)如果地球不自转只公转,还会不会由昼夜现象?会不会有昼夜更替现象?——不自转也会有昼夜现象。
因为昼夜现象是由地球不透明、不发光这一现象决定的,与地球自转无关;昼夜更替现象也会存在,但更替的周期将会长达1年。
2.地方时(讲述)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同纬度地区,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这样时刻就有了早迟之分。
且偏东地点的时刻要早一些。
(提问)什么是地方时?——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1)地方时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东加西减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秒钟(练习)当60°E的地方时是9:00时,则61°E的地方时9:04,75°E的地方时是10:00,哪根经线的地方时是8:00?——45°E例题:A.已知经度差,求地方时Eg.当我国领土最东端135°E的地方时为上午10点时,最西端73°E的地方时是几点?135°-73°= 62°=60°+2°=4小时8分10-4小时8分=5:52B.已知地方时差,求经度Eg.北京比兰州的地方时早49分44秒,兰州的地理经度是103°53'E,计算北京的地理经度?49分44秒48分104秒12°26'103°53'+12°26'=115°79'=116°19'(2)区时A.时区的划分: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每个时区都以本区中央经线上的地方时作为全区共同使用的时间,即区时。
《昼夜交替和时差》教学设计●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能分析昼夜交替的原因和规律2.能解释时差的形成原因3.在现实生活中会运用时区和区时、国际日界线4.能理解地方时和区时的区别过程与方法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地球上昼夜的变化以及时间的差异2.运用地理素材,分组讨论,找出规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的素养和态度。
2.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团队精神。
3.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问题的能力4.培养学生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1.昼夜交替的原因2.地方时和区时●教学难点1.晨昏线的判读2.地方时和区时计算●教具预备多媒体设备集成的相关课件、地球仪等●课时安排1课时●知识准备地球自转相关知识●教学过程[情景引题] 我们知道,地球有自转和公转这两种运动形式,地球上许多的地理现象都与之密切相关,探究这些相关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和规律是我们学习地球运动的目的。
本节课我们要探究的是地球上的昼夜交替和时差现象出现的原因和相关规律。
(板书标题)一、用地球仪演示,并通过学生动手绘图,探究昼夜交替及晨昏线的判读1.师:大家看这个地球仪,当这束平行光(利用投影仪上的光)照在地球仪以上时,地球仪上有多大面积被照亮?(1/2)此时,地球仪上一半被照亮,另外一半处在黑夜中,地球仪上出现了昼夜现象,再拨动地球仪,地球仪上的各点就出现了昼夜的交替。
那么地球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昼夜和昼夜交替现象呢?初中大家就学习过,请大家结合课本16页倒数第三段来回答这个问题。
(投影第一个小标题)(由学生回答出:由于地球既不发光也不透明,当太阳从一侧照射到地球上时,就产生了昼夜现象,当地球自转时,就产生了昼夜交替)师:我把大家刚才看到的地球上某一个瞬间的昼夜现象定格下来,做成了模型,大家看,这边是昼半球,这边是夜半球(边说边演示)。
他们之间还有个分界线。
现在,大家从地球仪的侧面看地球上的昼夜分布状况,然后将它转绘到学案图1上面去。
(投影活动1)请大家在学案图1上用阴影表示出夜半球,并划出昼夜半球的分界线。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第二课时)某同学做了以下实验:在北半球,一盆水放平,底部开一个小圆孔,随着水的流动,盆中的水会发生旋转,其中旋转的方向是以逆时针旋转为主。
尝试探究:为什么北半球水盆里的水外排时形成的水涡是逆时针方向?提示:由于地球自转方向是自西向东,产生一个地转偏向力,该力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盆里的水外排时形成的水涡呈逆时针方向转动。
地方时、时区、区时、北京时间等基本概念。
2.判断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方向。
应用晨昏线的应用。
一、产生昼夜交替1.昼夜的产生:地球是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同一瞬间,地球只有一半面向太阳,向阳的半球形成白天,背阳的半球形成黑夜。
2.晨昏线:昼半球和夜半球的分界线叫做晨昏线(圈),它把经过的纬线分割成昼弧和夜弧。
3.昼夜交替的原因是:地球的自转。
4.昼夜交替的周期:一个太阳日,长度为24小时,用来作为人们起居作息的基本时间单位。
判断1:如果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会出现昼夜现象,但不会出现昼夜交替现象。
( × )二、产生时差1.原因: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使得不同地区见到日出的时刻有早有晚,相对位置较东的地点比位置较西的地点的时刻早。
2.地方时:①含义:因经度不同而出现的不同时刻。
②时差:经度每隔15°的地方时相差1小时。
3.区时:①区时规定: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区时。
②北京时间:东八区的区时,即东八区中央经线120°E的地方时。
③区时换算:每往东1个时区,区时加1小时,往西相反。
④国际日期变更线:自西向东跨越国际日期变更线时,日期减1天,反之,加1天。
判断2:北京时间就是北京的地方时。
( × )三、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发生偏转1.偏转原因:地球自转产生地转偏向力。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右偏转,南半球向左偏转,赤道上不偏。
思考:在北半球,汽车的右车轮往往比左车轮磨损严重,试分析原因。
提示:北半球,汽车在前进时始终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右车轮受力大,与地面的摩擦力大,磨损严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