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推拿退热作用探讨
- 格式:doc
- 大小:37.50 KB
- 文档页数:9
六月的天,冷冷热热变动非常大,加上空调、踢被子等儿童感冒现象非常多,儿童出现感冒发烧的现象非常多,该怎么样退烧、什么样的退烧的方法才有效,不用说打针吃药再所难免,宝宝不愿意、害怕、抗生素等负面因素太多,是药三分毒何况是小儿、儿童,但迫于健康家长也没其他的可行方法!在这里介绍小儿推拿退烧的方法。
1、小儿推拿退烧手法儿童按摩跟成人不同,相对而言简单得多。
成人按摩要求有力,而儿童按摩要柔轻快;成人按摩要精确地找穴位,而儿童按摩以点状按摩、面状抚摸或线状推揉为主。
对1岁左右的患儿,应以推、揉等弱刺激手法为主。
为了避免伤及宝宝皮肤,减轻摩擦,按摩时手上可事先蘸一些婴儿爽身粉或润肤油之类。
按摩后以微汗出为宜,切勿发汗太过。
2、小儿推拿退烧选穴儿童感冒可选用推攒竹、揉太阳、清天河水3种手法进行按摩治疗。
风寒感冒者加推三关,风热感冒者加推脊柱。
其中,清天河水可宣肺清热;推攒竹、揉太阳可疏风解表、发散外邪;风寒者加推三关可发汗解表、驱散风寒;风热者加推脊柱以清热解表。
3、小儿推拿退烧环境在给宝宝推拿时,室内温度要温暖适宜,不可过热或过冷,同时严格避风,以免加重患儿病情。
按摩时,得让宝宝平躺着放松身体,动作要柔,不然孩子哭闹不配合,非但没有保健效果,反而伤身。
此外,孩子如果有皮损伤,按摩时要避开受伤皮肤,以免皮肤因摩擦受热而再受损伤。
4、小儿推拿退烧时间最适合按摩的时间是饭后2个小时。
饭后半小时内按摩易发生呕吐、胸闷等不良反应,而空腹则容易出现头晕等不适。
对于轻病患儿,每日推拿1次即可;对重病患儿,每日推拿2-3次疗效较好,且每次推拿的时间应掌握在20-30分钟左右。
小儿的感冒发烧家长要重视,一般而言儿童的体质区别于大人体温在39℃左右才算是发烧,在日常的居家生活中家长应具备常识性的小儿推拿的手法,实践证明,小儿推拿疗法是一种简单易行、绿色安全有效的方法,其特点包括:不需要复杂的设备、不给小儿带来恐惧感、不用打针服药,避免了药物的毒副作用等。
婴儿发热怎么按摩退烧快点婴儿发热是家长最为担心的问题之一,尤其是对于较小的婴儿来说,发热会使他们十分不适和脆弱。
应对婴儿发热,按摩是一种很有效的方式,可以加速退烧,缓解症状。
下面,我将从高级育婴师的角度,为父母们介绍婴儿发热按摩的方法及技巧。
1.前胸、背部揉捏发生发热时,婴儿身体温度会升高,血液循环也会变得不顺畅。
我们可以通过前胸、背部揉捏的方式来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热量散发。
具体方式如下:(1)前胸揉捏:轻轻抚摸婴儿的胸部,然后用指腹顺着肋骨从下到上揉捏,直到婴儿皮肤变得微红。
(2)背部揉捏:将婴儿翻过身来,用手掌沿着背部从上到下揉捏,要轻柔且有力度,注意不要用力过猛。
2.头部、手臂敲打婴儿发热时,手脚末梢处的血液循环也会受到影响,敲打头部、手臂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进而缓解症状。
方法如下:(1)头部敲打:用手指轻轻拍打婴儿头部,以帮助促进头部血液循环。
(2)手臂敲打:轻巧地敲打婴儿的手臂关节处,以帮助促进手臂血液循环。
3.足部按摩婴儿的足部是人体中的重要穴位之一,对于缓解病痛或减轻不适有很好的疗效。
因此,对于婴儿发热,我们可以通过足部按摩来缓解症状。
按摩时要注意以下几点:(1)选择合适的位置,按摩时父母要保证自己的指甲干净,避免划伤宝宝的皮肤。
(2)适度的力量,不要按得过重或过轻。
(3)注意按摩的时间,不要过长,以免刺激宝宝太过疲惫。
附加育婴经验:除了按摩外,还有很多其他的方法可以缓解婴儿的发热症状。
比如在室温不高的情况下给宝宝换薄衣服或者敷一条湿毛巾、保持通风等。
另外,家长一定要注意婴儿喝水的量,保证足够的水分摄取。
如果宝宝症状持续或变得更加严重,则需要立即就医。
总之,对于婴儿发热问题,父母们要及时应对,采取适当的措施,尤其是按摩,可以有效促进血液循环,加速退烧和缓解症状。
同时,有效的育婴方法和经验也需要定期分享,以便更好地照顾婴儿的健康成长。
环球中医药2019年4月第12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 2019,Vol.12,No.4555 ㊃学术论坛㊃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30072020042)作者单位:100029 北京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学院[李易真(硕士研究生)㊁于天源㊁吕桃桃(博士研究生)];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苗润培(硕士研究生)㊁杨超]作者简介:李易真(1995-),女,2016级在读硕士研究生㊂研究方向:推拿治疗小儿相关疾病的机理研究㊂E⁃mail:liyizhen20@通信作者:于天源(1965-),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㊂研究方向:推拿治疗小儿相关疾病的机理研究㊂E⁃mail:yutianyuan @基于九部明清时期推拿专著谈四种小儿推拿退热手法李易真 吕桃桃 于天源 杨超 苗润培【摘要】 小儿推拿手法能控制小儿发热㊂在现代临床应用中,清天河水㊁水底捞月㊁退六腑㊁推脊4种手法广泛用于临床小儿发热㊂使用关键词 小儿推拿” 退热”在 中国知网” 万方数据” 维普资讯”中搜索近5年相关文献未找到对小儿退热手法的古代文献研究㊂通过查阅明清以来的9部古代推拿文献,对这4种手法进行溯源,并对不同时期的手法发展进行归纳总结,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文献支持㊂【关键词】 小儿推拿; 文献研究; 退热; 手法【中图分类号】 R244.1 【文献标识码】 A doi:10.3969/j.issn.1674⁃1749.2019.04.020 发热是小儿常见病和多发病,尤以婴幼儿最为多见㊂目前临床上使用的退热药物主要是解热镇痛剂㊁抗生素及激素[1],但由于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对病邪侵袭㊁药物攻伐的抵抗和耐受能力低下,大量或长期使用这些药物容易刺激婴幼儿胃肠道,影响小儿生长发育㊂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发热安全有效,无毒副作用㊂在明代就已经在民间普及,尤其到了清代,其理㊁法㊁方㊁术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是小儿推拿的丰富和发展阶段[2]㊂这一时期有多部推拿专著记载小儿推拿,其中包括:‘针灸大成㊃按摩经“[3]‘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4]‘万育仙书“[5]‘小儿推拿广意“[6]‘幼科推拿秘书“[7]‘增图考释推拿法“(又称‘保赤推拿法“)[8]‘幼科铁镜“[9]‘厘正按摩要术“[10]‘推拿妙诀“[11]等㊂但目前针对小儿推拿退热的古代文献研究多过于泛泛,没有基于原始古籍进行细致的挖掘性研究[12]㊂本文就明清以来的9部古代推拿文献进行深入研究,对常见的4种小儿推拿退热手法进行阐述,以期为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文献支持㊂1 清天河水1.1 手法名称及穴位来源天河水,是根据其治疗作用命名的,这一穴位最早出现在‘保婴神术“一书,但该书无单行本,被收录在明代杨继洲所写的‘针灸大成㊃卷十“中,也称为‘按摩经“㊂该书第十卷 手法治病决”中写道 天河水,推者,自下而上也”,并有图示天河水的取穴位置,与现代推拿学教材‘按摩推拿学“[13]中规定 天河水位于前臂内侧正中,总筋至洪池成一直线”位置基本一致,没有较大变化㊂通过总结明清时期9部推拿专著后发现,运用天河水治疗小儿发热的手法包括打马过河(清热,通经行气)㊁清天河水(清热)㊁取天河(清热)3种操作方式,并且其手法作用有所不同㊂1.2 手法作用及现代临床意义‘按摩经“中写道: 打马过河:温凉㊂右运劳宫毕,屈指向上,弹内关,阳池㊁间使㊁天河边,生凉退热用之㊂”‘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中打马过天河的操作手法与‘小儿按摩经“中有所不同: 打马过天河:温凉㊂以三指在上马穴边,从手指推到天河头上,与捞明月相似”[6]㊂且有 打马过天河,止呕,兼止泻痢”的说法㊂‘万育仙书“中提到 天河水”因操作方法不同而起到不同的作用:分为清天河水(大凉)及打马过天河(温和㊁通经行气)㊂操作方法同‘小儿按摩经“,该书认为清天河水的清热力度更强,为大凉之法㊂清代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是现存最早的清代小儿推拿专著,该书写道: 天河水,推之清心经烦热,如吐易多运㊂”更有口诀 口吐热气心经热,只要天河水清切 总筋天河水除热,口中热气并弄舌,心经积热眼赤红,推之即好真口诀”,提到打马过天河要配合肩井㊁琵琶㊁走马三穴共同作用,主要强调其性凉退热的特点㊂‘幼科推拿秘书“对 打马过天河”的释义进行了注解,这一点是现代小儿推拿著作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内容㊂ 马者,二人上马穴也,在天门下”㊂明确了 马”是指 上马穴”㊂并且指出 打马过天河,此能活麻木,通关节脉窍之良法也”,增加了打马过天河通关窍,活利关节的作用㊂‘增图考释推拿法“(又名‘保赤推拿法“)提到了 饮水556 环球中医药2019年4月第12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19,Vol.12,No.4上天河”的说法,其操作方法同清天河水㊂‘幼科铁镜“中也提到引水上天河,主要治疗热证㊂如 卷一手掌正面形图”所注: 用冷水从此随吹随拍至洪池,为引水上天河”㊂由此证明,饮水上天河是清天河水的异名同用的说法㊂‘厘正按摩要术“将天河水的操作分为取天河水㊁推天河水㊁大推天河水及打马过天河4种(推天河水即清天河水),均是以水济火,取清凉退热之义㊂由此可知取天河水的操作方向与推天河水相反,但作用相同㊂该记载与现代许多小儿推拿流派注解有所不同,仍存在争议㊂由上可知,明清时期的9部推拿专著中均有天河水这一穴位释义,差异较大的是打马过天河的操作及作用,包括清热㊁通经行气㊁活麻木利关窍等㊂清天河水手法操作基本一致,作用单一,重在解表清热㊁行气散结,临床较为常用[14]㊂并且有多位学者对其作用效果和机理进行研究:如朱宁利[15]临床研究发现,清天河水能在短时间内显著㊁有效㊁快速的降低患儿体温,并与传统物理降温有显著差异;方淡思[16]通过实验研究发现,清天河水的作用效果与介入干预时间有关,以发热0.5小时内介入退热效果更好,其起效机制可能与下丘脑AVP含量的变化有关㊂2 水底捞月2.1 手法名称及来源水底捞月是用于小儿退热的复式手法,最早见于‘针灸大成㊃卷十“㊂本法大寒,比天河水清热之力更强㊂‘按摩经“在 手法治病决”中第一句话即点出: 水底捞月最为良,止热清心此是强 ”此后‘万育仙书“‘幼科推拿秘书“也援引此句,证实了此手法的清热之功㊂此法操作如同捞物之状,故名水底捞月㊂如‘幼科推拿秘书“中释义: 此退热必用之法也㊂水底者,小指边也㊂明月者,手心内劳宫也㊂其法以我手拿住小儿手指,将我大指自小儿小指旁尖,推至坎宫,入内劳轻拂起,如捞明月之状,能退热㊂再一法,或用凉水点入内劳,其热即止㊂盖凉人心肌,行背上,往脏腑㊂大凉之法不可乱用㊂”2.2 手法作用及现代临床意义‘小儿按摩经“中释义: 先清天河水,后五指皆跪,中向前跪,四指随后,右运劳宫,以凉气呵之,退热可用㊂若先取天河水至劳宫,左运呵暖气,主发汗,亦主热㊂”证明不同操作方向有不同的效果㊂而后‘保赤推拿法“‘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也沿用该表述㊂熊应雄在‘小儿推拿广意“中丰富了对该手法频数的释义: 医即用右手四指扇七下,再滴水于总经中,即是心经㊂又滴水天河,即关腑居中,医口吹气四㊁五口㊂将儿中指屈之,医左大指掐住,医右手捏卷将中指节,自总经按摩到曲池,横空二指,如此四五次㊂在关踢凉行背上,在腑踢凉入心肌㊂”‘厘正按摩要术“援用了该说法㊂‘推拿妙诀“中释义: 水里捞明月,凡诸热症,热甚,以水置病者手中,医人用食指杵从内劳宫左旋如擂物状,口吹气随而转数回,经推上天河,又似前法行数次,此退热之良法也㊂但女右旋㊂”该书仍保留男女之别㊂‘幼科铁镜“中运用插画的方式展示了其操作方法:用冷水旋推旋吹为水底捞月㊂经对比研究发现,水底捞月法在不同小儿推拿著作中的手法操作不完全一致,被称为 一穴六法”[12],但其作用均为性凉退热,只是手法操作略有差异,且多本著作中均强调此手法清热之力较强,不可乱用㊂该手法在现代临床应用不多,临床及基础研究也偏少,临床治疗要求操作明确简洁,可重复性强,通过讨论明清时期9部推拿专著,该手法运用较少可能与其操作手法不统一有关,这也提示推拿手法标准化统一的重要性㊂3 退六腑3.1 手法名称及穴位来源六腑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条直线[13]㊂退六腑是一种单式手法,性凉,常与清天河水等手法共同使用,主要用于清热㊂‘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㊃掌上诸穴拿法歌“: 六腑,专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结,人事昏沉总可推,去病犹如汤泼雪㊂”3.2 手法作用及现代临床意义退六腑的操作手法在各本著作记载中并无本质区别,且其作用明确,用于退热,治疗小儿热病㊂这说明此手法的操作性强,具有很高的历史延续性,能够较好地进行标准化统一,并且疗效确切㊂现将不同儿推著作中相关内容列举如下㊂‘针灸大成㊃卷十“: 六腑,凡做此法,先掐心经,点劳宫㊂男退下六腑,退热加凉;女反此,推上为惊也 ”‘幼科推拿秘书㊃三关六腑秘旨歌“中说道: 元气既足邪气退㊂热极不退六腑推 退六腑取凉”㊂‘小儿推拿广意㊃三关六腑图“: 退下六腑为凉,亦要从曲池为止,要推三㊁五百遍,量人虚实用㊂”‘厘正按摩要术㊃立法“中提到 退六腑法,主凉,病热者用之㊂将儿手掌向上,蘸开水,由阴池推至曲池下面,须推三五百次,量人虚实施之”㊂现代临床中常用退六腑治疗小儿热病,且在各小儿流派中也使用广泛,如王道全教授常用退六腑等手法治疗肺胃实热型发热[17],秦微等[18]运用退六腑等手法治疗小儿热秘㊂在研究 清天河水” 退六腑”及 水底捞月”手法时发现,对手法的操作部位有男女之分,且男女操作方法完全不同,而现代临床小儿推拿中不强调男女之别㊂经查阅资料发现,直至‘推拿三字经“的出现,才首次提出 男女取穴相同,俱推左手”之说㊂‘推拿三字经“说 遵古推,男女分,俱左手,男女同,予尝试,并去恙”,其原文注解: 若遵古书推法,男女分左右手也,若推拿左手,男女同是一样的,予尝试过,并无左右之异,一样去病㊂”这是首次提出男女俱推左手的明证㊂由此可知,对古代医理医术的继承,既要取其精华,又要去其糟粕,要与现代医学思想相结合,不可一味仿照㊂环球中医药2019年4月第12卷第4期 Global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April2019,Vol.12,No.45574 推脊4.1 手法及穴位来源脊柱穴位于督脉之上,从大椎至长强成一条直线,占据督脉近三分之二的循行㊂‘针灸大成“中有 (督脉)起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脑上巅,循额上鼻柱,属阳脉之海”的说法,故而推拿位于督脉之上的脊柱穴具有调节阳气的作用㊂4.2 手法作用及现代临床意义最早记载督脉穴位有清热作用的是‘内经㊃刺热篇“[19]: 热病气穴,三椎下间主胸中热,四椎下间主扁中热,五椎下间主肝热,六椎下间主脾热,七椎下间主肾热”;‘太平圣惠方“[20]中最早提到治 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方” 日三四上,以膏摩背”㊂明代周予蕃在‘推拿妙诀“中有 伤寒骨节痛,专擦七节骨至龟尾”的说法,其后‘厘正按摩要术“援引周予蕃的说法,该穴位位置精确㊂脊柱穴推拿方向有自下而上或自上而下两种,方向明确,容易操作㊂根据 迎随补泻”理论,自上而下逆督脉经气循行方向而推脊,是为泻法㊂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泻之则阳气少,补之则阳气盛㊂自上而下推之可直接泻督脉之阳热㊂同时,督脉26穴中有10个穴位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及阳维脉交会穴,因此泻督脉又可间接泻一身之火㊂姚笑[21]通过研究不同方向推脊对家兔体温的影响后发现,自上而下推脊有降温作用,而自下而上推脊有升温作用,佐证了向下推脊治疗小儿发热的有效性㊂推脊治疗小儿发热的大多数文献研究均在现代,此手法在古代文献中用于小儿退热的说法不多,但现代临床常用该手法与其他清热手法同用,且效果显著,值得深入研究其机理㊂5 总结与讨论通过对明清时期以来9部推拿著作中4种退热手法的挖掘与分析,发现这4种手法自出现时起就应用于小儿发热,性质明确,且沿用至今㊂但因其年代或经验的不同,有手法操作或部位的差异㊂又由于现代小儿推拿流派众多,在临床及教学中对各手法的理解和效果都不尽相同,亟须进行临床实验证实㊂目前针灸推拿领域对成人经络腧穴的学位标准化研究已经相当深入,但小儿推拿作为其中重要的分支,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其穴位及手法却众说纷纭,难以形成统一,使其传播范围不够广泛,基础研究难以进行㊂而且古代文献中并没有对这些穴位作用机理进行解释,现代研究中涉及也较少,这也是小儿推拿进一步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㊂参考文献[1] 郑健,林东红.中西医结合儿科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2] 苏姗,段金伟,李庆军.小儿推拿退热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7,35(5):1110-1112.[3] 杨继洲.针灸大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5.[4] 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58.[5] 曹无极.万育仙书[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6.[6] 熊应雄.小儿推拿广意[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6.[7] 骆如龙.幼科推拿秘书5卷[M].上海: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8] 夏祥宇.增图考释推拿法[M].上海:上海中医书局,1955.[9] 夏禹铸.幼科铁镜[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0] 张振鋆.厘正按摩要术[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5.[11] 周于蕃.推拿妙诀[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2] 于娟.小儿推拿的古代文献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6.[13] 于天源.按摩推拿学[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2.[14] 霍晶晶,于娟,于凯.浅谈清天河水在小儿推拿临床中的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5,31(19):49⁃50. [15] 朱宁利.清天河水在小儿外感发热降温作用的效果观察[J].内蒙古中医药,2017,36(11):50⁃51. [16] 方淡思.不同时相干预清天河水手法对内毒素性发热幼兔降温效果的影响及机制探讨[D].杭州:浙江中医药大学,2013.[17] 蔡树玲,胡静璐,李玉实,等.王道全教授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介绍[J].光明中医,2013,28(1):24⁃25. [18] 秦微,谭雷.推拿疗法治疗小儿便秘30例临床观察[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07,26(2):115⁃116.[19] 黄帝内经[M].王冰,注编.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20] 王怀隐.太平圣惠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8.[21] 姚笑.不同方向推脊对家兔体温的影响 论推拿补泻与穴位功效的关系[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收稿日期:2018⁃05⁃30)(本文编辑:韩虹娟)。
三字经小儿推拿百年经典宝宝退热手法自参加全国小儿推拿大会至今已三个月了,这次盛会收获甚丰,至今仍常常回味。
举办者用心良苦,不断为小儿推拿爱好者们和行业输入正能量,这是小儿推拿界的福音。
此次论坛会有幸作为特邀首席专家参会并做小儿推拿临床报告与大家分享经验,感谢业界的认可。
经过三个月的沉淀,在临床实践中不断有新的感悟和收获,为让大家能更清楚地认识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下面就把三字经流派百年经典小儿推拿手法“平肝清肺、清天河水”在发热及呼吸道疾病中的取此穴的思路理一下,愿与各位朋友探讨。
了解小儿推拿的朋友可以说没有不知道三字经流派小儿推拿的,它在全国的影响力是巨大的,不只在业界,而且在无数地妈妈心中扎下了根,因三字经辨证简单、取穴少、疗效好、容易掌握、便于普及的特点,三字经小儿推拿是非常适合妈妈学习的流派。
三字经小儿推拿自清代光绪丁丑年(1877),登州宁海(今山东牟平)人徐谦光著《推拿三字经》,创立推拿三字经学派,应用一百多年来,以其卓越的疗效迎来了发展的最好时期。
将三字经小儿推拿推向巅峰的青岛市中医院儿科已故老中医李德修(1893~1972),深得其精髓,将其广泛应用于儿科,并不断发展和创新,使三字经派小儿推拿成为国内小儿推拿主要流派之一。
手法:食指和无名指从指根一起推向指尖,每分钟200次以上频率。
小儿推拿穴位:清天河水了解三字经小儿推拿的朋友可以说没有不知道“平肝清肺、天河水”这组穴位的。
它在三字经小儿推拿里的份量也是最大的,临床应用也是最广泛的。
根据少而精的取穴原则,李德修先生拟订出治疗部分小儿常见病的基础方。
如:治疗外感病,包括发热疾病基础方:平肝清肺,天河水;脾胃病基础方:八卦,清胃,天河水;惊风基础方:阳池,二马,小天心等。
临证取穴一般不超过3—6个。
《推拿三字经》云“大三万,小三千,婴三百,加减良”,推拿时间不可拘泥,可因年龄大小,病情轻重灵活掌握。
对于呼吸道疾病:三字经基础方就是平肝清肺、天河水。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目的探讨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5月长沙市东塘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儿科门诊收治的小儿外感发热100例,随机分成对照组(常规药物)和实验组(小儿推拿),每组各50例。
治疗3 d后,观察两组临床效果,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表达水平。
结果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治疗后TNF-α、IL-6、IL-8水平均降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小儿推拿对小儿外感发热患儿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能降低TNF-α、IL-6、IL-8的表达水平有关。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pediatric Tuina massage on children with exogenous fever. Methods A total of 100 children with exogenous fever in the pediatric outpatient department,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Dongtang Street,Changsha City,from July 2017 to May 2018 were enrolled. They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n=50,conventional drug therapy)and experimental group (n=50,pediatric Tuina massage). After 3 days,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was observed. The levels of tumor necrosis factor-α (TNF-α),interleukin-6 (IL-6)and IL-8 were detected. Results The clinical effectiveness rate was 82%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88%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ithout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0.05). The levels of TNF-α,IL-6 and IL-8 decreased after treatment in both groups,and displaye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compared with those before treatment (P<0.01),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fter treatment (P<0.05). Conclusion Pediatric Tuina massage has a remarkable therapeutic effect on children with exogenous fever,and its mechanism may be related to the reduction of TNF-α,IL-6 and IL-8 levels.[Key words] Pediatric Tuina massage;Exogenous fever;TNF-α;IL-6;IL-8发热是临床多种急慢性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儿科的常见急症[1]。
中医小儿退烧的最快方法小儿是每个家庭重点培养与保护的对象,其一旦出现发烧现象,爸爸妈妈就会恐慌,甚至有的家长想使用西药退烧又怕其危及孩子身体健康,而不退烧又怕孩子烧坏脑子。
基于此,本文给各位家长讲讲中医小儿退烧的最快方法,以帮助各位爸爸妈妈正确为小儿退烧。
一、小儿退烧-中医按摩(1)推天河水:即在前臂内侧,从肘横纹至腕横纹正中连线部位进行按摩。
注意,用拇指按摩,且按摩前要蘸取适量冰水,以提升退烧效果。
(2)大鱼际:其位于手掌伸开时掌心突起明显的位置,即在掌心拇指根部至掌跟部位进行按摩。
注意,按摩该部位时拇指指腹要保持垂直,且要保持一松一紧,持续按压2min左右。
(3)清肺经:即无名指指腹,用食指与拇指夹住小儿无名指进行上下推移按摩,每次按摩50次。
(4)合谷穴:其位于虎口部位,即第一、第二掌骨间的部位。
注意,对该穴位进行按摩时要用拇指点按,每次按摩50次,然后换另一只手进行按摩。
(5)列缺穴:其位于小儿前臂桡骨茎突上部,即腕横纹上1.5寸的位置。
注意,每次按摩2min即可。
二、小儿退烧-中医辩证治疗(1)风寒发烧:该类患儿会出现清稀痰、清鼻涕、不出汗、舌淡红等现象,可使用葱姜豆豉汤(原料:1段带有须根的葱白、2片带皮的生姜、5g淡豆豉)进行退烧。
注意,该食疗方要在饭后30min服用,不足3岁的患儿每次饮用小半碗即可,3岁以上的患儿饮用半碗即可,6岁以上的患儿每次饮用半碗或1碗即可。
(2)风热发烧:该类患儿会出现黄黏痰、微汗、黄浊涕等现象,且患儿淋巴结、咽喉、舌头、扁桃体等部位还会出现红肿痛,可使用菊薄豆豉汤(原料:5g淡豆豉、6g薄荷与菊花)进行退烧。
注意,饭后30min后服用,饮用量同上。
(3)气虚发烧:该类患儿会出现倦怠、乏力、面色偏白且无光泽、舌偏淡、舌苔发白、冒虚汗等现象,可使用玉屏风颗粒进行治疗。
但注意,舌偏红、苔黄、无乏力、无虚汗等现象的患儿不宜食用,以免引起上火现象。
(4)夹惊发烧:该类患儿会出现手足动、睡不安、惕哭闹等现象,需使用菊花枕(200g蚕沙、100g绿豆衣与白菊花)进行退烧。
小儿发热运用穴位推拿干预的护理效果1. 引言1.1 小儿发热对儿童健康的影响小儿发热是儿童常见的症状之一,通常是由于感染、免疫反应或其他疾病导致的。
发热会使儿童身体不适,食欲下降,睡眠质量下降,甚至会出现头痛、肌肉疼痛等症状。
对于幼儿来说,高烧还可能导致惊厥等危险情况发生。
小儿发热对儿童健康造成了明显的影响,也给家长带来了担忧和困扰。
1.2 穴位推拿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穴位推拿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是一种古老而有效的中医疗法。
通过在特定穴位施加适当的按摩和推拿手法,可以调节体内的气血循环,促进身体的自然疗愈能力,从而达到治疗小儿发热的目的。
在小儿发热的治疗中,穴位推拿可以帮助调整体内的阳气和阴气平衡,加速疾病毒菌的排出,减轻发热引起的不适和疼痛。
据研究发现,穴位推拿还可以促进小儿体内的血液循环,加快热量的散发,从而降低体温。
穴位推拿还可以调整小儿的免疫系统功能,增强抵抗力,提高身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减少发热的复发。
穴位推拿在小儿发热中的应用具有独特的优势,不仅可以有效缓解小儿的不适和疼痛,还可以提高治疗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小儿发热干预方法。
2. 正文2.1 小儿发热的病因及症状小儿发热的病因有很多种,常见的包括感染性疾病、免疫系统异常、过敏等。
在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的病因是病毒感染,比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细菌感染也是引起小儿发热的常见原因,比如肺炎球菌、链球菌等。
免疫系统异常也可能导致小儿发热,比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过敏反应也可能引起小儿发热,比如过敏性休克、过敏性支气管炎等。
小儿发热的症状主要包括体温升高、面部潮红、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烦躁不安等。
体温升高是最为明显的症状,一般超过38℃即可被称为发热。
面部潮红是血液循环加快的表现,全身乏力和食欲不振可能是因为发热消耗了大量能量,烦躁不安则可能是因为身体不适引起的情绪波动。
小儿发热还可能伴随有头痛、咳嗽、嗓子痛等其他症状,具体表现因病因而异。
小儿推拿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引言小儿发热是儿科常见疾病之一,对家长来说是非常困扰的。
因为发热在儿童中很常见,所以它往往被认为是一个相对无害的症状。
然而,在某些情况下,高热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并且严重的发热可以对宝宝的发育造成不良影响。
因此,对于小儿发热的治疗非常重要,同时也需要注意避免药物的不良副作用。
小儿推拿是一种传统中医疗法,它已被广泛应用于小儿发热的治疗中。
本文将探讨小儿推拿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小儿发热的原因和症状小儿发热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感染、疫苗接种、过敏反应等。
婴儿和幼儿的体温调节系统还不太完善,所以他们更容易发生发热。
发热是机体对炎症和感染的一种生理反应,通过提高体温来增强免疫功能并减缓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一般来说,小儿的正常体温范围在36.5-37.5摄氏度之间。
当婴儿或幼儿体温超过37.8摄氏度时,通常被认为是发热。
小儿发热的症状可能包括:•高热•头痛•肌肉疼痛•乏力•红眼•皮疹•咳嗽•喉咙痛小儿推拿的原理小儿推拿是一种中医疗法,通过对婴儿和幼儿的穴位进行按摩和刺激来达到治疗目的。
推拿的原理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以促进身体的自愈能力。
小儿推拿使用指压、揉捏、推挤等手法,配合特定的穴位,在婴儿和幼儿的身体上施加适当的力量。
通过调理脏腑经络,促进气血流通,可以改善身体的免疫功能,缓解炎症反应,达到治疗的目的。
小儿推拿在小儿发热治疗中的应用研究研究1:小儿推拿在退热中的效果许多研究表明,小儿推拿可以有效地帮助儿童退热。
例如,一项对100例小儿发热患者进行的研究发现,使用小儿推拿治疗可以显著降低患儿的体温。
研究结果表明,小儿推拿可以通过调节体温调节系统来达到退热的效果。
研究2:小儿推拿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研究发现,小儿推拿可以通过调节免疫功能来改善小儿发热。
一项研究对40例发热婴儿进行了随机对照试验,结果发现,经过小儿推拿治疗后,患儿的免疫指标显著改善,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和淋巴细胞计数。
小儿易患感冒,尤其是宝宝一发烧,宝妈们便会手足无措,焦急万分,恨不得自己以自身代替。
为了让宝宝尽快康复,妈妈们想尽了办法,但既不想总给宝宝吃药,也不想看着宝宝承受打针的痛苦。
那么,除了吃药、打针之外,就没有别的方法了吗?【小儿推拿手法】都说国粹中医博大精深,小儿推拿疗法是一种中医外治法,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疗绿色健康的特点,疗效确切,容易被患儿接受,解决了儿童服药困难的问题,重要的是还没有副作用。
小儿发热是指体温高于正常标准,见于多种急、慢性疾病的病程中。
急性病多见有恶寒发热,亦有但热不寒,或寒热交作者,多属外感;慢性病多低热或潮热,来势较缓,病程较长,多属内伤。
中医认为,小儿体质偏弱,抗邪能力较差,加之冷热不知调节,家长护理不当,易为风寒外邪所侵,邪气侵袭体表,卫外之阳被郁而致发热;或因小儿先天不足或后天营养失调或久病伤阴至肺肾不足,阴液亏损引起发热;或多由于外感误治或乳食内伤,造成肺胃壅实,郁而化热。
中医根据患儿病症不同,由于引起发热的原因不同,把小儿发热分为外感发热、阴虚内热、肺胃实热、小儿夏季热4种常见类型。
外感发热小儿外感发热表现为发热怕冷,伴有鼻子堵塞、流鼻涕,打喷嚏或咳嗽,有些还伴有头痛、嗓子痒或咽红。
推拿部位在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之外,可增加清肺经200次。
具体方法:在幼儿无名指末节罗纹面处,以拇指侧面或指肚,在穴位上作直线推动。
其旋推为补,称补肺经;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为清,称清肺经。
补肺经和清肺经统称推肺经。
此处选用清肺经,推300~500次。
阴虚内热小儿阴虚内热表现为午后发热,伴有手脚心热,脸颊发红,夜间睡觉时大量出汗,睡眠不安稳,口渴消瘦,大便秘结,尿少色黄,舌红少苔,指纹淡紫。
其推拿治疗在补肾经、补肺经之外,可增加揉上马200次。
具体方法:在患儿手背部无名指与小指掌指关节之间,施以揉法,即以手指指肚,吸定于一定的部位或穴位上,作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旋转揉动100~300次。
推天河水退烧操作方法
天气炎热,人们常常会感到身体发热,这时候我们就需要采取
一些措施来退烧。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推天河水退烧的方法。
首先,推天河水是一种中医疗法,它是利用推拿手法结合天河
水的特性来调理人体的气血,从而达到退烧的效果。
在进行推天河
水退烧时,首先需要准备好温水和毛巾,然后将温水倒入盆中,让
患者坐在椅子上,将双脚浸入盆中。
接着,按摩患者的足底,用力
适中,以促进血液循环。
这样可以通过足底的穴位来调理人体的气血,从而达到退烧的效果。
其次,推天河水退烧还可以通过推拿腹部来实现。
在进行这种
方法时,患者需要平躺在床上,然后用手掌按摩患者的腹部,以顺
时针方向为主,用力适中,持续10-15分钟。
这样可以刺激腹部的
穴位,促进腹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退烧的效果。
最后,推天河水退烧还可以通过推拿背部来实现。
在进行这种
方法时,患者需要俯卧在床上,然后用手掌按摩患者的背部,以脊
柱两侧为主,用力适中,持续10-15分钟。
这样可以刺激背部的穴位,促进背部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退烧的效果。
总之,推天河水退烧是一种中医疗法,它通过推拿手法结合天河水的特性来调理人体的气血,从而达到退烧的效果。
在进行这种方法时,需要注意力度适中,持续时间适当,以及注意保持患者的舒适感。
希望大家能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来退烧,保持身体健康。
2020年7月 第13期综 述推拿各流派治疗小儿发热概况刘惠平,侯靖萱,侯颖跃,袁泽焕,杨锐锋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0【摘要】小儿发热是儿科最常见的病症之一,对机体危害较大。
中医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常见发热,见效快,安全,非常值得推广。
本文通过查阅相关文献,综述小儿发热的病因,六个小儿推拿流派的发展、特点以及在治疗小儿发热病症方面的手法。
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依据,帮助患儿解除痛苦。
【关键词】小儿发热;推拿;流派;综述[中图分类号]R2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20)13-0192-02中医在临床上分为外感发热、肺胃实热、阴虚内热、气虚发热4种。
小儿推拿作为治疗小儿发热的重要外治法之一,具有简单易掌握、方便操作、价格低廉、起效迅速的特点,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现将中医学一些流派治疗小儿发热的经验综述如下。
1 三字经小儿推拿流派三字经推拿流派创建于1877年,创始人徐宗礼,曾撰写《推拿三字经》[1]。
1.1该流派的学术特点 为重视纯阳之体、以清法见长;重脾胃、调中土,消补结合,兼收并蓄,取长补短。
取穴少而精且善用独穴;推拿时间长、速度快[2]。
1.2该流派在小儿感冒方面辨证施治 小儿风寒感冒发热,则解表祛风寒。
通过揉一窝风,以平肝清肺;治疗风热所致感冒发热,采取解表邪祛风热治则。
根据穴位作用取穴以达平肝、清肺、清天河水的治疗功效;若患儿感冒挟痰,采取解表祛风热兼宽胸理气化痰的治则。
取穴时应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患儿感冒挟滞,采取解表祛风热兼理气化积的治则。
取穴时应平肝清肺、清天河水、运八卦、清补脾;患儿挟惊,治则为解表祛风热兼安神镇惊。
取穴应加重平肝、清肺、加重清天河水、捣小天心[3]。
2 张汉臣小儿推拿流派张汉臣曾撰写《小儿推拿学概要》、《实用小儿推拿学概要》。
该流派主要特点为:重视望诊;以治本为要治则,坚持“补泻兼治”或“补虚扶弱”的法则。
张汉臣将小儿推拿总结为“一掌四要”[4]。
小儿推拿退热的效果及作用时间研究作者:佘曼瑜迟荣香冯丽萍来源:《中国实用医药》2012年第34期【摘要】目的小儿推拿退热可减少使用退热剂的几率,延长退热剂使用间隔时间,减少药物对肝肾造成的损害。
方法清天河水:蘸30%酒精或温水,自掌后腕横纹中点至肘窝止,呈单方向推100~200次。
推三关:于前臂外侧缘,自腕横纹推向肘,推200~300次。
推脊柱:于后正中线上,自上而下在脊柱穴上直推100~300次。
拿风池:拿风池5~10下。
捏大椎:捏大椎5~10下,以出痧为宜。
结果临床降温效果明显。
结论推拿治疗小儿发热疗效显著,能够减少药物的应用,尤适用于年龄小,服药困难的小儿。
【关键词】小儿推拿;退热小儿推拿作为一种非药物的中医外治疗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被人们所接受。
外感风热的患儿在接受药物治疗的同时,配合小儿推拿,可减少使用退热剂的几率,延长退热剂使用间隔时间,减少药物对肝肾造成的损害。
通过临床资料整理总结出小儿推拿退热的作用效果及时间。
1 临床资料本组患儿男56例,女63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6岁,体温最高者39.7℃,最低者37.5℃。
推拿后30 min体温下降0.1℃~0.5℃56例,下降0.5℃~1.0℃46例,下降1.0℃以上17例,平均体温下降0.6℃。
推拿后1 h体温平均下降0.7℃,推拿后2 h体温平均下降0.4℃。
2 推拿方法2.1 清天河水蘸30%酒精或温水,自掌后腕横纹中点至肘窝止,呈单方向推100~200次。
推三关:于前臂外侧缘,自腕横纹推向肘,推200~300次。
推脊柱:于后正中线上,自上而下在脊柱穴上直推100~300次。
拿风池:拿风池5~10下。
捏大椎:捏大椎5~10下,以出痧为宜。
2.2 将刺激性较强的捏大椎及拿风池手法,最后进行,以防患儿因不能耐受疼痛而中断治疗。
2.3 以上手法,20 min/次。
对1岁以内患儿,以推,揉等弱刺激手法为主,推拿后以微汗出为宜。
2.4 推拿后协助患儿饮温开水200 ml。
孩子发烧39度怎么办?这3个小儿推拿退烧手法很值得家长学习!特别是在夜间在宝宝高烧不退的情况下,妈妈更是着急焦虑不安,不知如何是好,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一个手法:下推脊柱】捏脊一般都是上捏脊,有健脾和胃、温阳散寒的作用。
下推脊柱,则是泄法,清孩子一身之热,清三焦之热。
给抹上滑石粉或其它介质,顺着孩子的脊柱,从颈部大椎穴开始,用手掌根或手掌由上而下直推到尾骨的长强穴,,3岁左右的孩子一次可推300遍左右,或5分钟左右。
特别遇到扁桃体肿大的孩子,咽喉干、咽喉充血甚至肿大,有的孩子还会出现脓点,会引起高烧,多在38度5或者39度以上甚至40度。
我建议可先用下推脊柱手法推拿,往往体温能比较快的下降,晚上八九点推,如果退热,当晚不容易再发热。
【第二个手法:打马过天河】打马过天河时,先揉手心内劳宫穴清心火,用自己的右手食指和中指,从小儿手腕横纹中间总筋处沿着孩子的天河水穴敲打至肘弯曲处的曲泽穴。
操作次数可以持续一百到二百次,也可将手润湿,将手指沾上清水操作,又叫引水上天河,此方也可退高热。
【第三个手法:退六腑】退六腑是一个寒凉的穴位,位于前臂尺侧缘,腕横纹内侧至肘横纹尺侧端成一直线,主要功效是通调六腑,善清六腑之热,通脏腑之闭结,多用于温度超过39度的高热。
六腑以通为顺,比如食积了、大肠不通了(便秘)、小便不通了、都会导致内热,因为热没有出路,所以就高热,这时候用退六腑最适合了。
如宝宝四肢温热,发高热,这个穴位一般一次推拿10分钟以上。
如手脚凉就先想办法让手脚热起来后再推!如宝宝体质虚弱,加推二马,拿肩井,捏脊等,甚至腑三关一手法。
【张老师温馨提示】1、小儿推拿可以反复助力正气驱邪退热,以上手法可任选其中一个操作即可。
家长也不要想一推就能退烧,任何病症都有自身的规律性,比如幼儿急疹,不管输液用药还是推拿,一般发烧总有三天左右退烧。
2、特别提醒妈妈们,小儿推拿能退高烧,因家长不那么专业,仅限于小儿精神状态良好时可配合推拿,同时并不排斥对症用药。
小儿推拿退烧效果好(转)中医认为,小儿具有“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故很多急慢性疾病均可出现发烧症状。
小儿推拿是中医的一种传统疗法,在儿科中应用比较广泛。
主要是通过一些特定的手法作用于患儿体表的特定部位,以调整机体的生理和病理状态。
因此,小儿推拿可以用来治疗小儿发烧、腹泻、遗尿、咳嗽、近视、便秘等疾病。
中医根据小儿发烧的病因分为外感发烧、阴虚发烧、伤食发烧等多种类型。
前面介绍的那个孩子经辨证为外感风寒发烧,采用清肺经(无名指从指尖到指根)300次、清天河水(前臂内侧正中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00次,开天门(自小儿眉心推向前发际边缘)100次,推坎宫(自小儿眉心沿眉端向两旁推至眉梢)100次,揉太阳(按揉眉梢后太阳穴)100次等推拿方法,以达到宣肺解表退热的目的。
一般这类患儿经过推拿治疗一次后体温就可以降下来,下午体温会略有波动,第二天再采取同样手法治疗后,体温就基本可以控制在正常范围。
临床上小孩发烧以外感为多,所以小孩若是低烧可以试试上述手法,这样既方便也可以避免药物的副作用,这类患儿起病比较急,推拿治疗效果也比较好。
患儿长期低热,中医认为是由于久病伤阴而产生的虚热。
治疗一般采用揉内劳宫、清天河水、按揉足三里、推涌泉等推拿方法。
可以调节脏腑功能,引热下行,清退虚热,从而达到治病求本的目的,也能达到预防的效果。
小儿伤食发热,多由于幼儿脾常不足,加上饮食不洁或者不节,损伤脾胃,导致乳食停滞,蕴结生热。
通过清脾胃、退六腑、清大肠、摩腹等手法,可达清热消食导滞开胃的目的。
这里提醒一点,无论是什么原因的发热,一定要到医院接受正规的治疗宝贝已经又睡着了,于是我坐在她身边,开始给她做推拿。
(以下的推拿次数为2岁小儿,如果是2岁以下的宝宝就要酌减,3岁以上就要增加)1、从大拇指的脾经开始推,依次推食指肝经、中指心经、无名指肺经、小指肾经,全部用“从指端到指根”直推的方法。
脾(100次)、肝(100次)、心(100次)、肺(200次)直推为泻,肾经直推为补(100次),(这点曾经有过争议,周尔普说直推为补,萧言生却说直推为泻,在以前的育儿课上我也是按萧言生的说法来讲的,但经过这次运用我已经证实,肾经应该是直推为补,特此更正)。
•314•光明中医2021 年1月第36 卷第 2 期CJGMCM January 2021. Vol 36.256-60.[18]陈佳,王孟飞,安明,等.克氏针有限内固定治疗开放性距下关节脱位[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20,35(2) :207-209.[19]刘华水,布金鹏,谢新敏,等.急诊经内踝截骨人路治疗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体脱位[J].中国骨伤,2009,22(12) :895-896.[20] SCHIFFER G,JUBEL A,ELSNER A,et plete talardislocation with out late osteonecrosis:clinical case and anatomicstudy[J].J Foot Ankle Surg,2007 ,46 (2 ):120-123.[21 ]MILENKOVIC S,MITKOVIC M,BUMBASIREVIC M.External fixationof open subtalar dislocation[J].Injury,2006,37(9) :909-913.[22]韩庆林,王友华,刘瑶.开放性距骨脱位的手术治疗[J].中国骨伤,2011,24(7) :597-599.[23] Hoexum F,Heetveld MJ.Subtalar dislocation:two cases requiringsurgery and a literature review of the last 25 years[J].Arch OrthopTrauma Surg,2014,134(9 ) :1237-1249.[24]马骁,刘成,李丹,等.距骨周围脱位29例临床治疗体会[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2,24(10) :26-28.[25]赵小波,钱文志,王新华.距骨周围脱位的手术治疗[C].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2015.[26]于晓华,陈伟南,汤朝辉.开放性距下关节脱位合并胫后血管神经断裂一例[J].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2006,21(8) :596. [27]孔令伟,王瑜,赵景新,等.闭合复位距下关节内侧脱位1例[J].承德医学院学报,2013, 30(5) :432.(本文校对:唐立垚收稿日期:2020 -05 -08)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发热临床研究进展沈睿摘要:小儿因自身“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特点易出现发热症状,中医学将发热大致分为外感发热及内伤发热两类。
小儿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的临床效果分析发布时间:2021-01-13T14:11:42.530Z 来源:《医师在线》2020年9月18期作者:张淑华[导读] 探讨对小儿外感发热采用小儿推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张淑华(青岛市西海岸新区区立医院推拿科;山东青岛226555)【摘要】目的:探讨对小儿外感发热采用小儿推拿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外感发热患儿计110例,均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小儿推拿方案进行干预,评价治疗效果,分析惊厥发生率与体温恢复正常时间,并比较治疗前后证候积分。
结果:本组110例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7.27%(107/110),惊厥发生率为0.91%(2/110),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为(1.79±0.64)d。
治疗后患儿中医证候积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
结论:对小儿外感发热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采用小儿推拿干预效果理想,体温恢复正常时间短,有利于加快患儿症状的改善,值得推广。
【关键词】小儿推拿;外感发热;惊厥;证候积分小儿外感发热属于临床中发生率较高的急性传染性疾病,尤其高发于婴幼儿期,可归为“感冒”范畴,为儿科常见急症。
对于本病,西医多常规采用抗生素、降温药物等进行治疗,有一定效果,但由于近年来抗生素的滥用以及小儿素体虚弱等原因的影响,疗效仍然不理想,且存在较多不良反应[1]。
近年来,中医内治法、外治法在儿科疾病的治疗中均有较多应用,体现出了较高的价值,但考虑小儿年龄小,常规联合使用中药治疗患儿依从度不高,故考虑可采用小儿推拿这种外治法进行干预[2]。
我院针对小儿外感发热制定了推拿治疗方案,精准配穴,操作简单,患儿接受度高。
故本次研究以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外感发热患儿计110例为对象,就小儿外感发热采用小儿推拿干预治疗的效果做了一回顾性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诊治外感发热患儿计110例。
小儿推拿退热作用探讨摘要:发热是多种小儿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中西医对于发热有着各自的认识。
小儿推拿作为中医推拿的一个重要分支,多位学者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证实其在退热方面的独特优势。
笔者通过分析小儿推拿特定穴与经络系统五输穴之间的关联,提出经络的潜在发育过程,希望有助于揭示小儿推拿退热机理。
关键词:发热;退热;小儿推拿;特定穴发热是儿科临床常见症状之一。
目前退热方法大致分为两类,即药物退热和物理降温。
小儿推拿是中医推拿学科的特色分支,以其简单易掌握、方便操作、价格低廉、起效迅速的特点越来越受到重视,小儿推拿在退热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
1 中西医对小儿发热的认识1.1 西医对小儿发热的认识发热是各种疾病的重要病理过程和临床表现,其过程大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外源性致热源进入机体,作用于单核细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等免疫活性细胞,产生大量致热性的细胞因子,即内源性致热源(endogenous pyrogen,EP),主要包括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干扰素(IFN)和白细胞介素-6(IL-6)[1-2]。
(2)EP 作用于中枢,产生中枢性发热介质,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前列腺素E2(PGE2)、精氨酸加压素(AVP)和黑素细胞刺激素(α-MSH)[3]。
(3)中枢性发热介质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使得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正常血液温度变成冷刺激,体温中枢发出冲动,引起调温效应器的反应,使得机体产热增多,散热减少,使体温在新的调定点达到平衡,最终使体温升高而引起发热,即引起调节性的体温升高[4-5]。
在体温调节性升高机制启动的同时,限制发热的机制也启动,发热时的体温升高是正负两种调节机制之间相互作用,使体温在新的调定点达到平衡的结果。
精氨酸加压素(AVP)是现阶段研究最多的负调节介质,机体发热时其含量增多,并通过影响位于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的温度敏感神经元的放电频率而影响体温[6]。
发热是临床多种急慢性疾病进展过程中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也是儿科的常见急症。
西方医学认为,小儿出生后,3 岁时脑细胞分化才基本完成,8岁时与成人相似[7]。
小儿尤其是3 岁以内的婴幼儿,神经系统发育不完善,神经髓鞘化不完全,神经传导容易泛化,而发热尤其是高热,容易对神经系统产生损害,可能引起抽搐、癫痫等并发症,严重时可导致死亡。
1.2 中医对小儿发热的认识热证在中医辨证论治体系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
从《黄帝内经》开始就对发热有很深刻的认识,如《素问·热论篇》云:“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素问·刺法论》说:“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
张仲景辨证不离发热,张景岳、金元四家以及许多其他医家都把发热视为辨证的一个着眼点。
祖国医学认为发热发生的机制,是机体“阴阳”失去平衡。
“阳盛则热、阴盛则寒”,“阴虚生内热”,“阳盛生外热”等都是说明发热发生的病理生理过程。
这种认识与现代医学认为“发热”的机制是“热”的代谢失常,“产热”与“放热”机能失去平衡,两者观点基本一致。
综观典籍,祖国医学将发热大致分为外感、内伤两类。
外感发热多因六淫邪气侵袭机体所致,如“太阳中风,发热无汗”;“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也”;“今风寒客于人,使人毛发直,皮肤闭,而发热”。
又说:“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等,都是说明“风”、“寒”、“暑”等六淫邪气刺激机体产生发热。
内伤发热则由饮食劳倦,七情所伤,或素体虚弱,久病失养,而致脏腑气血亏损,阴阳失其平衡所致。
发热是儿科临床上最为常见的症状之一。
因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生理特点,很多急慢性病症均伴有发热,故朱丹溪:“凡小儿有病皆热”。
王肯堂:“小儿之病,惟热居多”。
然而,小儿正气未充,脏腑柔弱,抗病能力差,发热过高过久容易传变,热邪由表入里,耗伤阴血,甚或逆传心包,神昏抽搐,或引动肝风致发惊厥。
病情往往由轻变重,由正胜邪却转成邪盛正衰,且大热之后可耗气伤阴,津气亏伤,阴阳双损,机体衰弱成虚证,甚至危及生命。
2 小儿推拿退热的研究现状2.1 临床研究目前临床上应用小儿推拿退热效果已经被诸多学者证实。
王丽清等[8]临证观察70 例患儿,治疗组采用推拿治疗,对照组采用不同药物治疗,在总有效率、症状体征改善方面,手法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刘福林[9]对52 例发热小儿进行推拿分型治疗,结果为:优44 例,良3 例,中3 例,差2例。
佘曼瑜等[10]用推拿治疗119 例发热患儿,总有效率100%. 娄冉等[11]用推拿手法治疗小儿外感发52 例,发现推拿手法降温的即时效应和持续效应均较显著。
王华兰等[12]通过小儿推拿加拔罐治疗小儿外感发热36 例,大部分小儿在1 次手法后即体温恢复正常或者降温。
王鹏等[13]通过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53 例,总有效率为94.03%. 其中以5 岁以下患儿疗效较好。
临床疗效确立了小儿推拿的学术地位。
2.2 实验研究小儿推拿在临床中的退热效果十分显著,且年龄愈小效果愈好,而诸多学者对于推拿退热的作用机理也进行了探讨。
范海鹰等[14]通过观察退六腑手法对内毒素发热家兔体温的影响,发现该手法能使局部血流量增加,局部皮肤温度升高,发热高峰期脑脊液中环磷酸腺苷(cAMP)含量减少,提示退六腑手法能明显抑制幼兔的发热反应,并有明显的穴位特异性,与施术时并用的介质无关。
姚笑[15]通过对家兔不同方向推脊退热的观察,发现推脊方向对正常家兔无治疗作用,其体温不受影响,而对于发热家兔,推脊方向不同则体温产生不同的变化。
郭文[16]通过对天河水退热的临床应用思考,认为清天河水通过调节小儿肢体静脉微循环,使血液重新分配,从而激发小儿内在的免疫系统和抗病能力而恢复健康。
董新民等[17]通过轻、重按摩手法(直推与指压)刺激家兔涌泉穴,观察按摩退热的中枢机制及其与穴位感受系统的关系,认为按摩退热的中枢机制主要是按摩传入信号拮抗致热原对中枢温度敏感神经元活动的影响,从而促使正常机能的恢复。
并认为按摩较重手法的退热作用明显优于轻手法,初步认为其原因与能否激动和深痛相关的高阈的细纤维(III、IV 类)性感受装置有关系。
3 讨论小儿推拿是中国传统推拿的一个重要分支,早在《五十二病方》,即有“匕周婴儿瘛所”的记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于明清时期成熟,被广泛应用并流传至今。
在西方医学以及儿科学的推动下,小儿推拿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独具特色的小儿推拿学科。
小儿推拿特定穴不同于成人的经络系统,有其独特的穴位定位及主治功能。
小儿推拿穴位能够治疗发热自古即有记载。
如《按摩经》中记载“掐总筋,过天河水,能清心经,内生疮,遍身潮热,夜间啼哭,四肢常掣,去三焦六腑五心潮热病”;《幼科推拿秘书》“清天河:天河穴在膀膊中……取凉退热,并治淋疴昏睡。
”“打马过天河……此法退凉去热”,均说明天河水可以退凉去热,降低体温。
《幼科铁镜》“男左手直骨正面为六腑,属血分,退下则血行阴动,故为寒为凉……”;《幼科推拿秘书手法·治病歌》曰:“六腑专治脏腑热,遍身潮热大便结,人事昏沉总可推,去火浑如汤泼雪”;《厘正按摩要术》曰:“推六腑,蘸沸汤由斗肘推至阴池,主凉性,病热者多推之”表明退六腑作用于小儿,产生寒凉效应。
经络研究通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引入,经穴特异性研究逐渐深入。
小儿推拿特定穴是不同于成人经络系统的特异性穴位,虽然与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有很大的区别,但是综观小儿推拿特定穴可以发现,小儿推拿特定穴的分布、方向和治疗作用与十二正经和奇经八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前臂内侧的线性穴位三关、六腑和天河水,其分布、主治与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以及手厥阴心包经的走行分布几近重叠。
吴基厚认为,三关和六腑的分布就位于手太阴及手少阴经脉上,并认为“三关主气”,“六腑主血”。
推“三关”可以促进肺气自行调整,加强御邪功能,实证可从皮毛汗出而解表。
久病虚证,推之便有益气温补的功效。
退“六腑”(心经脉线),使经脉血液循环恢复正常,能起到退热却邪之目的。
人体经络系统中,特定穴是决定针灸疗效差异的关键因素,五输穴是十二经脉位于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特定穴,《灵枢经·九针十二原》说:“所出为井,所溜为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人为合。
”井穴是经气所出之处,如同水之源头,而五输穴对于疾病有可靠的疗效。
那么,小儿推拿特定穴大多分布于手掌与前臂,分布又与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小儿推拿特定穴即可治疗小儿全身疾患,经脉五输穴亦多位于肘膝以下,并且可以调理全身疾患。
小儿推拿特定穴与经脉五输穴之间是否有着尚未揭示的关联?严隽陶等认为小儿推拿特定穴有“点”“线”“面”的不同,但尚未联络成经络,而在十二岁以后,小儿推拿特定穴的临床效果逐渐下降,开始配合成人经络系统进行选经配穴治疗,从而推测随着小儿的生长过程,经络亦有一个由稚弱至成熟的发育过程。
小儿推拿特定穴多分布在经气相对活跃的四肢肘膝关节以下,尤其是古人所说的“小儿百脉汇于两掌”手掌和手背,这些特定穴对于手法等外界刺激比较敏感,易于接收并传递治疗信息至相关脏腑,从而发挥治病防病作用。
笔者认为,是否小儿由于脏腑娇嫩,形气未充,不仅形体处于不断生长发育阶段,经络亦未形成,并处在不断发育的阶段。
又因井穴为经脉之气生发的源泉,小儿经脉在出生以后通过五指井穴的不断充盛才能使经脉逐渐形成。
而在孩童时期,手掌及前臂经气较盛,且小儿纯阳之体,经脉之气容易被调动,在治疗疾病方面显示出不可替代的优势,并逐渐形成了现在的小儿推拿特定穴。
小儿推拿退热作用效果显著且操作简便,有很大的临床价值,但是其作用机理从未被揭示,这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小儿推拿退热的临床应用。
小儿推拿特定穴是从何而来?为何会产生相应的调理及治疗作用?又是通过何种途径发挥效应?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也是小儿推拿学者的一个十分有价值的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1] 徐珊,孟庆刚. 黄芩提取物解热作用及机制研究进展[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6):1179-1181.[2] 唐晓峰,薛漫清,王晖. 大鼠发热模型及发热机制的研究进展[J]. 广东药学院报,2009(3):327-331.[3] 刘聪,杨林,方芳,等. 柴黄颗粒对内毒素致热新西兰兔脑脊液中发热介质的影响[J]. 儿科药学杂志,2012(5):13-16.[4] 陈主初. 病理生理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172,80.[5] 谢新华,董军. 细胞因子与发热机制研究进展[J]. 广东医学,2005(8):1156-1158.[6] 韩庆荣,张永科,刘明云. 中药退热机制研究进展[J]. 中医学报,2013(7):1 018-1020.[7] 江钟立. 人体发育学[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10:19.[8] 王丽清,葛金玲. 捏脊疗法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J]. 河南中医学院学报,2006(5):47.[9] 刘富林. 推拿治疗小儿发热52 例临床体会[J]. 按摩与导引,2008(2):39-40.[10] 佘曼瑜,迟荣香,冯丽萍. 小儿推拿退热的效果及作用时间研究[J]. 中国实用医药,2012,34:223.[11] 娄冉,黄克勤,张红. 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52 例疗效观察[J]. 浙江中医杂志,2013(4):263.[12] 王华兰,庞智文. 推拿加拔罐治疗小儿外感发热[J]. 中国针灸,2010(9):730.[13] 王鹏,王小军. 苗医推拿治疗小儿外感发热453 例临床观察[J].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12(7):8-9.[14] 范海鹰,严隽陶,吴银根. 退六腑手法对幼兔发热的抑制作用及其机制的初步研究[J]. 中国医药学报,1990(3):8-11,81.[15] 姚笑. 不同方向推脊对家兔体温的影响———论推拿补泻与穴位功效的关系[D]. 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01.[16] 郭文. 天河水的临床应用与体会[J]. 按摩与导引,2008(9):39.[17] 董新民,董泉声,先茂全,等. 按摩的散热作用及其与穴位感受器的关系[J]. 四川中医,2002(6):22-26.[18] 董新民,朱漓,张晓琼,等. 按摩退热作用的中枢机制及其穴位物质基础的研究[J]. 四川中医,2012(4):24-28.。